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范文第1篇

温泉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产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深受旅游者的喜欢,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和其他类型的度假旅游产品相比较,温泉旅游资源一般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离客源地的距离比较近、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成本较低、具有比较明显的医疗保健效果等特点。

一、我国温泉旅游开发的现状

(一)温泉旅游资源丰富

我国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温泉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较好,它们主要分布在北京、辽宁、云南、海南、、台湾等省市。很早以前我国就已经对温泉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发展成熟、温泉资源丰富、历史积淀深厚的温泉旅游景区,最具代表性的就要属被誉为“温泉”的黄山温泉、庐山温泉、汤山温泉、华清池温泉、蓝洋温泉、安宁温泉、息峰温泉和从化温泉。

(二)温泉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对温泉旅游资源认识不足

温泉旅游资源和其他自然旅游资源相比,具有稀缺性和脆弱性的特点,其分布因为受到地质结构的影响,分布不均。所以这就要求旅游地在开发温泉旅游资源的时候,首先要对当地的资源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查和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使这种稀缺的旅游资源既能为旅游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

2、缺少对温泉旅游内涵开发

目前,很多温泉旅游地在开发的过程中,仅仅把开发的重点放在对温泉资源本身的开发,而忽视了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旅游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是仅仅满足游山玩水这种浅层次的旅游层面上,更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而温泉旅游也不仅仅是泡泡温泉这么简单,其文化内涵实际上是旅游者对温泉旅游文化的体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元素。目前,我国在温泉旅游文化方面缺少对于内涵的挖掘和建设,温泉旅游的文化性不明显,温泉旅游服务产品也不够丰富。温泉旅游产品如果缺少文化的支撑,就会导致对游客的吸引力减弱,缺少市场竞争力。

3、重模仿轻创新

温泉旅游资源的休闲、度假、康乐、健身、保健等旅游功能是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而现在温泉旅游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仅仅局限在传统的洗浴、保健、疗养等功能的开发,而对科普、健身、观光等综合型项目的开发,则相对较少。在开发的过程中缺少创新型温泉旅游产品,模仿性较重,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温泉旅游产品。

二、温泉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注重生态效益

温泉旅游地在开发温泉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温泉旅游的开发规划,促进温泉旅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对温泉资源的分布、客源市场、游客行为、心理需求及其特点进行科学调研以及科学的规划指导,整合各种温泉旅游产品,最大程度地利用、发挥温泉资源优势。 使温泉资源在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二)丰富产品内容,创新产品开发

温泉旅游行业在产品创新上相对较弱,局限性很强。在开发温泉旅游产品时,要突出产品的地域特色,开发出适用于不同消费者、不同档次的系列化温泉旅游产品。比如可以设计健康温泉旅游产品、医疗温泉旅游产品、美容温泉旅游产品。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温泉旅游是新兴的行业,温泉旅游对于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要想提高温泉旅游行业的整体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就要不断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加强温泉旅游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加强温泉旅游环境的整治。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宗教资源

宗教文化一直作为人类独有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前,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自古以来,宗教旅游以求法、朝拜等为目的,属于一种特定层次的旅游活动存在。某些宗教圣地已不再仅仅属于宗教活动的场所,其历史文化价值更是给人生活习俗以及思想意识带去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丰富多姿的文物古迹以及宗教的景观建筑也在深深地吸引着各个层次的游客。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宗教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促进当地宗教旅游事业的发展,更能促进其他旅游形式的快速发展。目前,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国家和地区的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开发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问题被显现出来,要想科学合理的对宗教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除了在保护原有的宗教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对宗教的旅游资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一、宗教旅游资源的概况

宗教教义中经常会有一些规律性的活动仪式,这一形式无不给人们带去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从而引起人们对其的观赏欲望,为旅游界所利用,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促成旅游业务的开展。宗教旅游资源作为威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分支,用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旅游者。且具有以下特征:

(一)从宗教旅游资源本身来看

宗教本身具有神秘玄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特征:(1)神秘、玄奇的境界。这是宗教旅游资源最为突出的特点,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旅游资源的根本。宗教的源于对超人间、超自然、超现实力量的信仰与膜拜。从宗教的仪式、活动、设施以及哪些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等,都富有超现实的神秘感。(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宗教一直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丰富的内涵。宗教旅游资源的形成是结合当时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结果,长久的积淀才有得以形成现存的具有文化底蕴的宗教旅游资源。因此,说它们不但具有宗教内涵,更具有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 从宗教旅游价值来看

宗教旅游资源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它的旅游价值:(1)宗教价值。宗教旅游圣地对于信徒而言,是朝圣、朝拜的神圣地界。时至目前,宗教场所的依旧正常的开展宗活动,这实质上是对信徒的一种强有力的吸引。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浓厚的宗教氛围以及教义的哲理性上,它包含着一些人们乐于接受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自我约束、积极行善等为人处事的哲理。(2)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宗教的文化主要靠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宗教旅游资源来体现,宗教文化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人们把这种宗教的教旅游资源当作是宗教的产物来看,并把她们当作一种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人文景观来欣赏。(3)景观审美价值。宗教旅游场所一直因其建筑、环境以及宗教艺术品等艺术魅力来吸引着游客,无论是对信徒还是一般游客都具有很高的景观审美价值。

二、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由于宗教旅游资源多方面的旅游价值以及鲜明的特色,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宗教旅游资源作为人类独具的人文旅游资源,除了鲜明的宗教特征以外,还具有历史文物资源的所有特征。加之宗教问题一般都具有群众性、长期性、民族性以及国际性等特点,因此其开发过程尤其复杂,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也即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现实中的宗教问题及宗教现象,对于所有涉及宗教的问题都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切实以国家相关宗教法律法规为原则,正确贯彻宗教政策方针,尊重宗教信徒以及宗教组织的宗教感情,在保护他们应有的合权益的同时,还要防止一些伪宗教、非法宗教等因素借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之名参与进来;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综合论证、分析,不能盲目更不能想当然的去操作。

(二)历史性和效益性原则:宗教旅游资源大多具有丰厚的文化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先就该资源具有的宗教影响范围以及信仰地位高低进行综合判定;对宗教旅游资源场所尽量以提升文化品味为目标,并尽量保持原有形态、风格、结构等历史特征。宗教旅游资源不但要求保持原有的历史文化特征,对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追求是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经济程序。

(三)综合原则:综合性主要针对宗教旅游资源内容的开发方面,应保持旅游资源内容、方式的多层次性以及丰富性,满足各层次、各类旅游者的不同需求,但切记无中生有。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因此一定要把旅游资源当作一项复杂的工程来认真对待。

三、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几条建议

结合我国目前宗教旅游资源的现状以及开发原则,给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以下几条建议:(1)充分评价、认识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能够体现出宗教特色的旅游产品.(2)加强管理,避免宗教文化的迷信化,同时要充分挖掘宗教文化的内涵(3)管理部门除了考虑旅游自身带来收入以外,更应考虑其长久可持续的发展,切忌过于商业化。(4)保护与开发并举,也即是通过一些重建或修缮尽量保持原有历史文化的原貌,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景点的开发,适应现代旅游者的需求。不仅保护了宗教文化的原有资源,而且又发展了新的旅游业。

总而言之,在开发宗教旅游时,必须注重旅游资源特色的挖掘,加强与宗教部门之间的合作,使旅游业与宗教之间实现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范斌,郑贺.足球边路进攻战术的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

[2] 罗福源.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4(1).

[3] 沈祖祥.《旅游宗教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年.

[4] 王德刚.《旅游开发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5] 候冲.宗教生态旅游与21世纪人类文明[J].思想战线,2000(5).

[6] 李萌.论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原则[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范文第3篇

摘 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城市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的认识被传统旅游资源观所束缚,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本文阐述了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内涵,并分析了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 中国 城市社会旅游资源 开发

一、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提出及其内涵

凡是能够激发游客的旅游兴趣,并能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资源皆可称为旅游资源。长期以来,受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旅游资源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即通常所说的“二老(老天爷、老祖先)的遗产”。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传统旅游资源观已显示出时代的局限性,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全面、深度发展,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城市社会旅游资源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具有旅游吸引力但不以旅游为主体功能的,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活动。社会资源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城市景观、民俗风情、传统节庆、民间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形式、现代建设成就、变革新事,甚至政府机构、厂矿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军营等都可列为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产生时间的当代性和主体功能的社会性(非旅游性)是社会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需要。随着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作为一种积极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2009年国务院首次将旅游业定义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将旅游业放在了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位置。

2.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顺应旅游需求转变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休闲、消费主义心态的日趋增强,旅游者行为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而是更加注重体验性与参与性,希望能够深入旅游目的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伴随着我国旅游业进入市场推动型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旅游需求相适应,为旅游者深层次触摸“真实的旅游地社会”提供条件。

3.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是优化城市旅游结构的需要。国内外城市旅游发展的经验和趋势表明,整合一个城市的社会公共资源并把它转化为旅游观光产品,是增强城市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挖掘城市自身历史与功能内涵,实现城市形象由平面的宣传向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展示转变的重要切入口。社会资源的开发是对城市社会文化全景的一种提炼与展示,加强游客对一个城市的认识,实现旅游业的深层次发展。

4.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发展中主客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建立在对当地居民生活了解的基础上,有利于减缓主客冲突的产生。同时,由于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这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城市社会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

1.突破传统,更新观念。传统旅游资源观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随着现代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传统旅游资源观显示出极大的狭隘性,政府和旅游企业应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认识,突破传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观的思维定势,树立“大旅游”观,城市即景观,处处皆资源。从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发掘中国城市社会资源的旅游价值。

2.系统规划,突出特色。旅游规划者应将社会旅游资源开发纳入到城市旅游总体规划的范畴,在充分调查研究城市社会性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些社会旅游资源的内在价值,选择独具特色、品位较高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求第一,但求唯一,保持项目的原真性和个性。在具体项目设计上,分考虑旅游者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游客的体验,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获得满意的价值感受。如上海体现的是以“海派文化”为基础,以商务旅游为主体的都市旅游的发展,珠海体现的是优越的城市生态环境,大连的优势是总体的城市风貌,三者以不同的风格构成了不同的城市吸引力。

3.合理开发,有效组合。城市旅游开发者应结合城市自身的实际特点与经济实力,在分析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基础上,进行“资源―产品”转化,优先开发那些有市场、有特色、投入低的项目,重点开发那些对城市旅游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在现有经济条件和市场条件下,一般而言,城市应优先开发民俗旅游、会展旅游、商业购物旅游和节庆旅游。同时,对城市现存的各类旅游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把观光旅游产品与体验旅游产品、传统旅游产品与新兴旅游产品、大众旅游产品与专项旅游产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静配合、特色独具的立体城市旅游产品。

4.科学管理,保障配套。城市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政府牵头,全社会参与,根据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积极争取有关企事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成立专门的社会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小组,负责对社会资源开发的领导和监督,协调好旅游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的相互关系,确定城市社会资源转化旅游产品的各项工作,合理解决社会敏感问题,处理社区居民的利益问题,避免文化、生活冲突的发生。社会资源开发主要是一项社会事业,应建立起“以财政为主、市场为辅、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融资体系,保障对社会旅游产品开发的有效投入。

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范文第4篇

一、羌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及构成

在众多类型的旅游中,民族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羌族文化旅游也不例外,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彩的民族,其文化体现在羌族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化旅游资源是凡能被旅游业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能满足旅游者对文化需求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1]。笔者将从服饰、饮食、礼仪、艺术与娱乐、建筑文化方面分析羌族文化及羌族文化旅游资源[2]。一是服饰文化。羌族人民服饰朴素,无论男女,一般都穿土布长衫,外套羊皮或棉布长背心,包头巾,缠绑腿。羌族妇女的衣服绣有花边,系绣花腰带,足穿云鞋———属绣花鞋的一种,鞋上绣有云彩图案。喜戴耳环、圈子、簪子、银牌等首饰。羌族男子的头巾,头帕多为黑白两种颜色,妇女的头巾除黑白两色外还加些丝织品,头巾上绣有色彩秀丽的图案。二是饮食文化。主要有由玉米晒干磨成粉做成的干饭、打搅团、玉米糊,由嫩玉米做成的玉米糍粑,可蒸、炒或蘸蜂蜜吃,风味独具;由荞麦做成的凉粉、葱花饼等;特色食品有蒸蒸酒、血馍馍等;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新鲜瘦肉制成的香肠和腌制的腊肉尤为出名,深受大众喜爱。逢年过节,这些美味和羌族人民自己用青稞大麦酿的咂酒均会拿出来款待客人。由原材料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具体情况决定,羌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各类喜庆宴席模式,宴席上菜、开席、撤席均有规矩,违者视为对客人的不敬。三是羌族礼仪文化。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进行各项活动;五月初五是羌族古老的传统节庆瓦日俄足节,被当地人又称“妇女节”;其次是“羌族人民一家结婚百家喜”的婚俗,订婚举行“开口酒”、“小订酒”、“大订酒”,婚礼上举行“花夜”、“正寝”、“回门”等仪式,男女双方家庭各办礼节;最后还有冠礼,是男性成年举行的仪式[2]。四是民间艺术与休闲文化。羌族的民间工艺以刺绣、挑花等最为出名,多数以自然物作为图案题材。挑秀图案的内容也多为吉祥如意,充分表现了羌族独特的民风。刺绣技术,是传统的艺术结晶,羌绣在传统手工技法和色彩运用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主要用于装饰,如鞋子、衣服、腰带等。羌族的歌舞风格独特而形式多样,民歌分为山歌、酒歌、情歌、风俗礼仪歌等等,舞蹈音乐主要有沙朗舞音乐、席步蹴音乐、日木那耸音乐和埃古日格沙音乐。羌族舞蹈主要有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礼仪性舞蹈、集合性舞蹈几大类。代表作有《莎朗》、《席步蹴》(自娱)、《克什几黑苏得》(祭祀舞)、《忍木那耸瓦》(礼仪舞)等等。五是建筑文化。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闻名。羌族建筑技艺精湛,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如用石片和黄泥土建筑材料筑成的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地震以后,碉楼、索桥、栈道以及掘井等羌族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羌族独具风格的建筑没有被地震所吞没,灾后重建时期,一些独具羌族特色的古建筑再次屹立。

二、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就与不足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精品旅游区建设,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精品线路。羌族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羌族人民虽然在羌族文化及其旅游业的重建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譬如特色商品开发、羌族旅游景点及旅游区的开发与建设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就在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条件下,羌族地区成功打造了一批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景区,主要有西羌九皇山-猿王洞景区、小寨子沟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青片羌寨、九顶山风景区、营盘山新石器文化遗址、松坪沟-叠溪风景区、桃坪羌寨等,其中西羌九皇山-猿王洞景区和桃坪羌寨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名气。有的景点景区因当地具体的地形地势而异,因此旅游资源呈现出既丰富又分散等特点,应尽可能避免单个景点的无序低效开放,力求使各具不同特色的景点景区合理组合成一个内涵丰富、综合高效的文化旅游片区。这样,既可任游客选择或长途或短途的旅游,不至于浪费宝贵时间,又可使整个旅游过程中有可看可游之处,累了有休息或驻足的地点。结构合理的旅游资源,必然会扩大旅游的规模效益。羌族文化旅游片区内旅游交通、食宿、商业有了很大进步,这些条件的改善又为旅游景区增添了不少吸引力。在这些景区已经建成了如北川羌族博物馆、羌族民俗博物馆、大禹纪念馆、汶川文物管理所等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有政府主导的,也有私人投资建成的,羌族博物馆是第一座于1988年由国家、省、州、县投资建成的,而桃坪羌寨内的则是私人博物馆,馆内保存了很多珍贵历史文物的藏品。羌族建筑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是羌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虽然在地震中很多建筑遭到了破坏,但经过灾后的重建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恢复了原貌。供游客住宿的宾馆、旅行社、招待所都有羌族建筑特点的气息。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肯定少不了对民间传承艺术的开发,现有的品种包括羌族服饰、羌族工艺品、羌族土特产品以及日用摆件,这些商品,如羌绣挂画、羌族衣服、云云鞋、香包、羌族银饰、羌族腊肉等等,在景点商品店旅游者可观赏可购买,给旅游活动增添了不少民族特色的元素与气氛。而文化旅游演艺是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的补充,如羌族的歌舞演艺业、民俗风情表演以及游客参与盛大的锅庄表演等。羌族饮食文化与旅游餐饮业也增加了文化旅游地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游客绝不会错过的对民族特产羌族腊肉、野生菜、咂酒等的品尝,在景区的小摊或饭店皆可获得。

(二)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羌族文化旅游资源是羌族文化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礼仪民俗、建筑、手工艺、饮食等都参与在文化旅游活动之中,在旅游活动中都可深切感受到羌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是,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羌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深厚,吸引力不够。文化旅游,核心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是一种为游客提供富含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游客用自己的审美情趣去体验和感受旅游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形式。吸引旅游者进行羌族文化旅游的,大多是羌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博物馆、挑花刺绣等羌文化的吸引力不大,并且游客基本上是大致的浏览,无法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不能满足现代游客对新、奇、趣的愿望,游客缺乏体验性。其次,现代化、商业化气息浓厚。虽说文化旅游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双向沟通与交流,但是更应尊重和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独特文化。一方面来自四面八方的旅游者追求羌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时对住宿及交通环境等有高要求、高标准,另一方面羌族地区相对闭塞,各种落后的条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面对新兴的旅游经济及国家政策对地震灾区发展经济的政策支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显得过急、过于盲目了。例如,对于羌族民房的修建,当地人民在满足自己的住宿需求的同时,又想用于旅游住宿,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又能提供建房便利,于是引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如钢筋、水泥、电视机、电火炉等等。羌族人民有属于他本民族传统的服饰,但是地震以后,随着外界旅游观光者的不断涌入,年轻一代平时更习惯穿着县城买来的服装,穿传统服饰大部分是为了做商业表演[4]。最后,资源利用不完整,形式单一。一方面商品种类少,元素重复率大。现有工艺品、服饰、摆件等基本上都有羌绣元素,但是羌绣的图案、羌族文化符号的提炼和创新不够,内容单调。另一方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形式单一,与其他民族旅游地的相重复,缺乏创新,加之对文化内涵的提炼程度浅,例如演艺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就比较低,目前只有理县的阿啧艺术团和茂县歌舞团,部分景区虽有专职羌族风情表演,但仅为村民自发表演。

三、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的反思

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荣县;旅游资源;分析;开发;建议

引 言

荣县位于四川省的南部,属于低山丘陵区,是自贡市通往乐山市的必经之路,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且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存在着具有一定价值的人文景观。由于现今我国的旅游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荣县政府对县城内的旅游业的发展也逐渐加以重视,开始投资开发旅游资源项目建设,如政府下拨巨款对吴玉章故居进行重新规划等项目,面对这样良好的发展机遇,在荣县旅游资源具有潜在而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下,分析研究该县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有力地挖掘其存在的旅游潜质,努力发挥出其最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现三种效益的全面共同进步。

一、对荣县旅游资源的分析

荣县作为自贡市下辖的一个小县城,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县城境内的旅游景点较多,主要景点包括了双溪水库、吴玉章故居、桫椤谷、荣县大佛和荣县二佛寺等。以下是对几个旅游景点做出的详细分析。

1.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差异性大。旅游资源类型分明,同种类型的资源少,资源特色突出,差异性大,是荣县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如双溪水库是以水库为主体,以山林、溪流和各种景观建筑物为背景的水库观光游憩型的旅游风景区;吴玉章故居属于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是为了纪念吴老,重建的故居和陈列馆;桫椤谷是以桫椤植株为主,再加上以天然瀑布、湖泊、原始丛林以及各种植物为背景的集生物景观和水域观光为一体的纯观光型自然景观;荣县大佛与二佛寺是荣县较少的同类型旅游景点,都是宗教与祭祀场所类型的旅游景点,同属于综合人文旅游地。由此可见,荣县旅游景点所具有的特色各不相同,便于形成各旅游景点不同的品牌优势。

2.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荣县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蕴含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吴玉章故居,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被誉为自贡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扬着吴老的爱国精神,为青少年的教育做出榜样,同时,故居内吴老所使用过的各种物件,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人物的合影,都时刻展现出其所包含着的历史文化及其文物价值;荣县大佛中的现世佛和荣县二佛寺里上千尊的佛像集中体现出了深厚的宗教文化,与荣县当地的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相互渗透、结合,形成了县城独具特色的宗教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保护任务重。荣县不同景点中的旅游资源都具有其不同的旅游价值。如双溪水库是国家级的水利工程区;吴玉章故居是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青少年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桫椤谷是省人民政府亲自命名的“桫椤自然保护区”,在现如今,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政府极力倡导保护环境的背景下,桫椤谷中的自然植被都被保存得非常完好,更是具有大量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构成了桫椤谷的一大资源优势;荣县大佛是世界上第一大释迦牟尼佛,是仅次于乐山弥勒大佛的第二大石刻大佛。这些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是荣县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支撑,要确保对旅游资源本身及其周边环境的维修,并加大保护力度。

4.地理位置良好,交通便利。荣县距离自贡市区38公里,乐山市区100公里左右。自乐雅公路(省二级公路)横穿整个县城境内,为县城通往各区提供了便利。以县城为中心,连接各乡镇的道路均为三级水泥路。荣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且各景点之间相隔较近。双溪水库坐落于城北,与城东的荣县大佛隔城相望。荣县二佛寺位于老县城西南,与县城隔河相望。吴玉章故居位于双石镇的蔡家堰村,距离县城只有14里,还可通过雅安路直达市区。桫椤谷是距离县城最远的旅游景点,位于荣县西南48公里的金花乡境内,但即使如此,在县城里也有直达景点的汽车。良好的地理位置为荣县旅游资源提供了优越的开发条件。

二、荣县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景点规划不合理。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的空间组织和功能分区是旅游规划的基本问题之一。由于荣县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发展不甚重视,导致景点在功能分区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如游客服务中心是每个景点发展旅游的基本组成之一,而荣县旅游景点在规划时没有为其提供相应的空间位置;在文化商业方面,没有规定明确的场地空间,同时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导致一些没有固定位置的小摊位随处可见,破坏景点的整体美观。景点在规划上的不合理,为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通过调查发现,荣县各旅游景点的配套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缺乏足够的垃圾箱、公厕、停车场、标识牌等方面。如景点内垃圾箱的数量较少,且相隔距离较远;公厕数量少,所处位置较为偏僻,不易寻找,更有甚者,景点内仅有少量的需要收费的厕所,不存在公厕;停车场的位置划分不明确,或者场内面积小,导致时常出现随意停放车辆的现象;景点内标识牌较少,有些甚至是通过建筑物的墙面来进行方向指引。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严重损坏了景点的对外形象,阻碍了旅游景点的发展。

3.缺乏相应的旅游产品。荣县旅游景点基本上都是属于纯观光游览型的,只是单纯地向游客们展示景点内的各种旅游资源,供旅游者观赏、玩乐。普通的旅游产品,或是根据景点内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而设计出的符合景点主题定位的特色旅游产品则不见踪影,景点内只有少量的与景点旅游主题无关的产品,如荣县大佛入口右侧不远处的龙都香茗专卖店。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降低了景点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从而阻碍了景点的发展。

4.营销宣传力度不足,知名度低。荣县旅游资源虽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吴玉章故居,不时地会有学校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习吴老的爱国精神。然而各旅游景点相应的管理部门缺乏广泛的市场认知,对拓展旅游市场不够重视,营销宣传力度小。目前,荣县各旅游景点主要还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进行宣传,以至于其知名度局限于县城境内及周边地区,其他地区的省内游客对荣县的旅游景点大多都处于听说过或不知道状态,只有极少数的旅游爱好者对此有所了解,而省外的游客更是不甚清楚。这就直接导致了荣县旅游景点的低知名度。

5.缺乏相应的旅游线路。合理的旅游线路不仅能够使游客领略到不同的风景,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加游客的人流量,还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相对可观的经济收入。然而,荣县旅游景点之间合作性不强,旅游管理部门及景点相关高层管理人员对此没有予以重视,并未加以引导设计出独特的旅游线路,导致游客在对各景点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不了解的情况下,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先后顺序上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造成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时间上和精力上的浪费,既耽误游客的既定行程,又使游客对荣县的旅游景点产生不好的印象,从而降低各景点游客的人流量。

三、对荣县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1.统筹规划,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之前,邀请专门的旅游规划团队对旅游资源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研,分析其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同时对其目前已开发的和潜在的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在遵循市场导向、特色性、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原则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采用不同的开发策略,合理开发和规划。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为了避免破坏环境的平衡,尽力做到保护与开发并行,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为荣县旅游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2.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对旅游景区(点)的发展前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荣县旅游景点应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景点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如根据景点范围的大小以及各建筑物之间相隔的距离长短,合理设置垃圾箱和公共卫生间;根据景点所处的位置、游客量的大小以及停放车辆数量的多少,对停车场的空间位置及面积进行合理划分;根据景点内各建筑物的所在位置、相互间的距离及道路的走向,在相应的显眼处放置建筑物方位标识牌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能有效优化当地的旅游环境,为景点旅游的发展增加资本。

3.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景区吸引力。旅游产品是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结合下产生的,它是旅游收入增长的潜力所在,也是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区旅游业的整体水平。荣县的旅游景区不能只是注重景区内本身存在或者新开发的旅游资源,应根据旅游景区内资源的特色,注重创新,设计出与之相符合的旅游产品,从而提高景区的吸引力,促进景区游客量的不断增加。

4.加强营销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荣县的旅游资源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自贡市就是其最主要的旅游客源市场。为了提高知名度,荣县旅游景点目前应当拓展的旅游市场主要是省内其他地区及省外的游客。在对荣县旅游景点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后,主张主要采用网络或者是广告、媒体等宣传面广的营销方式,详细介绍各景点内的各种特色旅游资源,加大营销宣传力度,提高景点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5.设计旅游线路,突出资源特色。旅游线路是旅游者、旅游企业或相关部门以及旅游目的地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对旅游景区的开发、旅游企业的发展和旅游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遵守以需求为中心的市场原则,特色性原则,热、冷点兼顾原则,不重复原则,以及交通安排合理原则的前提下,根据荣县各旅游景点的资源特色、景点所处地理位置的交通走向以及景点相互之间的距离长短,分别按照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在旅途中的时间、旅游者所乘交通工具以及旅游者意愿和行为等类型进行分类,设计出不同的旅游线路。通过设计旅游线路,加强各旅游景点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促进荣县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