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呕吐的护理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临床资料
自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了80例有呕吐症状的新生儿,其中男婴44例,平均年龄8天,女婴36例,平均年龄10天,诊断为咽下综合征者12例,颅内出血者12例,缺氧缺血脑病者24例,喂养不当者4例,感染性疾病者10例,消化道疾病者10例,胃食管返流者8例,通过积极治疗与护理均痊愈出院。
2 临床常见的呕吐种类及原因
2.1 呕吐羊水 出生当天或次日呕吐,吐出物为泡沫样透明羊水或淡咖啡色黏液,系母亲宫血、羊水及胃液混合物,羊水污染的胃内容物吐净后,可自行好转。
2.2 喂养不当 约占新生儿呕吐的1/4,主要是由于喂乳次数过于频繁,喂乳量过多或浓度不合适,温度过热或过冷。奶嘴孔太大,奶流过急,吞咽过快等喂养不当,喂乳后立即平卧或过早、过多翻动小儿,均可导致呕吐。
2.3 胃黏膜受刺激 胃内血液贮存或出血、新生儿出血症、应激性溃疡及DIC等引起胃肠道出血可引起呕吐,呕吐物多为咖啡色或红色血性物,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2.4 颅内压增高 常见于脑膜炎、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呕吐呈喷射性,呕吐物多为奶液或乳块,极少有胆汁,前囟饱满,张力高,用脱水剂治疗并同时治疗原发病。
2.5 感染 以肠道感染常见,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也可有胆汁,尔后出现腹泻。
2.6 胃肠道功能失调
2.6.1 贲门—食管松弛 在新生儿中占重要地位,常在喂奶后平卧时引起,呕吐物为奶液,也可有陈旧性或新鲜血液,呈喷射性呕吐,采取半卧位或右侧卧位,1~2个月可自愈。
2.6.2 贲门失弛缓 呈间隙性吞咽困难,喂奶后即有乳汁溢出,用654-2等抗胆碱药有效。
2.6.3 胎粪性便秘 若生后数日内不排便或排便量过少,则引起腹胀、呕吐物量呈褐绿色或褐黄色粪便物,腹壁见肠型蠕动波,并可触及干硬的粪块,肛查或灌肠排便后呕吐消失。
2.7 各种消化道畸形 如先天性食管闭锁、先天性巨结肠、幽门肥大性狭窄或任何肠段产生的闭锁式狭窄等,对这类畸形的患儿应尽量争取早日手术治疗。
3 新生儿呕吐的观察
3.1 对呕吐时间、次数和性状的观察 出生后1周内呕吐为功能性,先天性多见,1周后出现呕吐,系感染所致。应密切观察呕吐的次数、性质及量,观察呕吐的类型如属于溢乳,无压力呕吐,喷射性呕吐,频繁呕吐,间隙性呕吐,均应及时记录。
3.2 喂养与排便的观察 注意患儿每次奶量,吸吮是否有力及胎粪排出情况,腹部有无肠型波动。
3.3 患儿的反应情况 哭声响亮或微弱均应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颅压增高的体征如前囟是否饱满,对患儿的体温、尿量,有否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均需观察记录。
3.4 对已确诊的疾病性呕吐 应按疾病护理常规观察。
4 护理
4.1 禁食,胃肠减压 禁食可减轻对胃黏膜的刺激,是减少呕吐的基础。根据病因及患儿腹胀、呕吐情况决定禁食时间。禁食期间护理上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一般反应,包括哭声动作反应,觅食反射程度等。同时进行血糖监测,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2]。
4.2 喂养不当所致呕吐 护理要耐心,吸吮猛的婴儿在喂奶时要吸吸停停,奶汁要适宜,姿势要正确,婴儿应取斜坡式卧位,喂奶后应将患儿竖起轻轻拍背,让胃内空气逸出,在吃奶后少翻动头、颈背,并将头抬高片刻。
4.3 洗胃、灌肠 用1%碳酸氢钠液或生理盐水洗胃,清除肠道内的剩余物,对胎粪性梗阻引起的呕吐,用温生理盐水或1%肥皂水30~50ml加温后灌肠,使胎粪排出,呕吐停止。
4.4 均应取头高脚低斜坡右侧卧位,呕吐时可暂给俯卧,脸朝下轻拍背,利于呕吐物流出,吐后侧卧,防止吸入性脑炎。
4.5 呕吐后及时清除口、咽内奶汁 呕吐物可用棉签蘸出或用包有消毒纱布的手帕伸入口内轻轻揩净,或用导管接注射器抽吸,动作要轻柔,切忌损伤黏膜,若呕吐致窒息,可给氧气吸入,紧急情况时可口对口人工呼吸。
4.6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严格控制滴速,遵医嘱准确及时地用药,以保证营养的供给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4.7 呕吐后皮肤清洁护理 用温热水将口角、颈下、耳后奶汁用消毒毛巾清洗干净,新生儿皮肤柔嫩,角质层薄,皮肤障壁功能差,口水、奶汁均能引起发红、溃烂,内衣和包被应柔软,并应随时更换,同时应注意保暖[3]。
4.8 做好婴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婴儿出生后,其家长既高兴又紧张。由于缺乏育儿知识和经验,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护理好孩子,加之婴儿出现呕吐等异常现象,内心更加恐惧。护理人员应做好他们的心理护理,耐心讲解新生儿的特点,生长发育知识,喂养方法和呕吐的处理方法,使其了解育儿知识,掌握婴儿常规护理方法,对婴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家骧.新生儿急救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6-440.
关键词: 新生儿;观察;护理
如何观察和护理新生儿,表面上看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与一般的观察与护理并无不同。其实不然,护理人员认真做好新生儿的观察和护理,不仅能及时发现病情并给予及时的处理,而且是捕捉病因、争取时间,求得高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减少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掌握好这项护理技术。
一、新生儿的观察,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1.观察新生儿面部及全身皮肤的颜色。如观察新生儿黄疽出现的时间、发展快慢。生理性黄疽一般在出生后的3至4天出现,7至10天后消退。如黄疽出现过早(24小时内),发展过快,应注意发现并及时报告。如新生儿有病理信号,即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有花纹等症状,说明其微循环灌注量不足,如病情进一步发展,以致出现面部及四肢发维,体温不升,对刺激反应消失,则表明病情正在恶化。
2.观察新生儿有无面色苍白,阵发性青紫,拒乳、呕吐、嗜睡、烦燥,重至昏迷、呼吸不整或暂停,出现抽搐等脑症状,如出现新生儿尖叫、眼球震颤、四戚肌张力亢进等,即提示有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多见于早产儿、胎头吸引儿,急产婴儿中也偶有发现。
3.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心率。注意呼吸节律、频率及心律的改变。一般新生儿每分钟呼吸40至45次,呼吸均匀,心率每分钟120至140次,如出现病理信号时,即出现呼吸、心率增快,面色发灰,烦燥不安、紫绀,呼吸浅促,这表明患儿肺的有效通气不足,肺泡气体交换有障碍,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氧并增加氧气的吸入量。如出现双吸气,抽泣样呼吸,吵吸不整或暂停等,则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的表现。这种情况在临床观察中多见于早产儿,吸入性肺炎的婴儿,且病情变化快,发展也快。
4.观察新生儿是否呕吐。重点关注呕吐物的颜色、次数、量、气味。一般情况下,新生儿一次进食量过多,牛奶温度不适,或进食后过早搬动,均可出现溢奶,或呕吐少量残奶。若呕吐物带有咖啡色样物,淡红色带泡沫状,且呕吐频繁、量多,呕吐呈喷射状,均应注意并及时向医师报告。
5.观察新生儿的睡眠。一般新生儿睡眠时安静舒坦,呼吸均匀,有时面部会呈现出各种表情,这些均属正常现象。如果他们在睡眠时烦燥不安,入睡后又全身干涩,面红、呼吸声粗,应引起警惕,这可能是发热的预兆。如出现腹痛、腹胀等现象,新生儿会在睡眠时表现出烦燥不安,额部微冷湿润,手足心湿润的现象,应注意并及时向医师报告。
6.观察新生儿的大小便。注意大便性状、气味、次数、颜色及时间。新生儿胎粪呈墨绿色,粘稠,3至4天后大便呈金黄色软膏样,稍带酸味,亦可呈淡黄色,便稍干。新生儿多数在24小时内排出胎粪,极少到48小时。
【关键词】 新生儿;观察;护理
如何观察和护理新生儿,表面上看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与一般的观察与护理并无不同。其实不然,护理人员认真做好新生儿的观察和护理,不仅能及时发现病情并给予及时的处理,而且是捕捉病因、争取时间,求得高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减少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掌握好这项护理技术。
一、新生儿的观察,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1.观察新生儿面部及全身皮肤的颜色。如观察新生儿黄疽出现的时间、发展快慢。生理性黄疽一般在出生后的3至4天出现,7至10天后消退。如黄疽出现过早(24小时内),发展过快,应注意发现并及时报告。如新生儿有病理信号,即出现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有花纹等症状,说明其微循环灌注量不足,如病情进一步发展,以致出现面部及四肢发维,体温不升,对刺激反应消失,则表明病情正在恶化。
2.观察新生儿有无面色苍白,阵发性青紫,拒乳、呕吐、嗜睡、烦燥,重至昏迷、呼吸不整或暂停,出现抽搐等脑症状,如出现新生儿尖叫、眼球震颤、四戚肌张力亢进等,即提示有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发生。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多见于早产儿、胎头吸引儿,急产婴儿中也偶有发现。
3.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心率。注意呼吸节律、频率及心律的改变。一般新生儿每分钟呼吸40至45次,呼吸均匀,心率每分钟120至140次,如出现病理信号时,即出现呼吸、心率增快,面色发灰,烦燥不安、紫绀,呼吸浅促,这表明患儿肺的有效通气不足,肺泡气体交换有障碍,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氧并增加氧气的吸入量。如出现双吸气,抽泣样呼吸,吵吸不整或暂停等,则为中枢性呼吸衰竭的表现。这种情况在临床观察中多见于早产儿,吸入性肺炎的婴儿,且病情变化快,发展也快。
4.观察新生儿是否呕吐。重点关注呕吐物的颜色、次数、量、气味。一般情况下,新生儿一次进食量过多,牛奶温度不适,或进食后过早搬动,均可出现溢奶,或呕吐少量残奶。若呕吐物带有咖啡色样物,淡红色带泡沫状,且呕吐频繁、量多,呕吐呈喷射状,均应注意并及时向医师报告。
5.观察新生儿的睡眠。一般新生儿睡眠时安静舒坦,呼吸均匀,有时面部会呈现出各种表情,这些均属正常现象。如果他们在睡眠时烦燥不安,入睡后又全身干涩,面红、呼吸声粗,应引起警惕,这可能是发热的预兆。如出现腹痛、腹胀等现象,新生儿会在睡眠时表现出烦燥不安,额部微冷湿润,手足心湿润的现象,应注意并及时向医师报告。
6.观察新生儿的大小便。注意大便性状、气味、次数、颜色及时间。新生儿胎粪呈墨绿色,粘稠,3至4天后大便呈金黄色软膏样,稍带酸味,亦可呈淡黄色,便稍干。新生儿多数在24小时内排出胎粪,极少到48小时。 若第一次排便延误,可能是某些疾病最初表现的一个征象,如胎粪性肠梗阻,胎粪梗阻综合症,肠闭锁和肠梗阻。这些疾病的成功治疗依赖于早期诊断,因此,注意观察新生儿首次排便时间是很重要的。小便一般在24小时内出现,如超时应注意。另外,还应注意尿液气味。据有关文献报道,如新生儿尿有一种枫糖样气味,类似糖烧焦的臭味,同时婴儿表现无力,昏睡或惊厥,即为“枫糖尿症”,是亮氨酸、异亮氨酸代谢异常所致。这类婴儿如不及时察觉,得不到及时治疗,多数会在出生后几周内死亡。
7.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哭闹。因为新生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较低,中枢神经活动的过程较弱,所以除了吃奶以外,几乎所有的时间,他们都处在睡眠中。在他们哭闹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是生理性哭闹,还是病理性哭闹。生理性哭闹的原因,最常见的是饥饿。此外,口渴、睡眠不足、衣着不适、尿布湿等,这类哭闹的特点是哭声响亮,哭闹间歇时,精神状态和面色正常。病理性哭闹大多数是由于婴儿身体某部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和不适所致。其特点是突然剧哭,哭声尖锐,呈惊恐状,四肢屈曲,两手握拳,额部皮肤皱起,虽经喂奶或将其抱起,婴儿仍哭闹不止,哭闹间歇时,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哭声低微、尖叫,若出现上述情况,均应引起注意。
二、护理方面应注意做到:
1.注意新生儿的体温调节。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完善,体温调节机能弱,体温随室温而波动,故易发生高热或体温不升。因此,婴儿室应做到通风良好,阳光充足。室温应保持在摄氏22至24度,相对湿度在55~65%间为宜。冬天预防婴儿体温不升,可加用热水袋保温,用时要注意经常检查观察,以防烫伤。有条件的家庭可放置保温箱,箱温的高低随小儿体重决定,体重愈轻,箱温宜稍高。保温箱的温度一般在摄氏28至34度范围内,同时也要注意湿度的调节。
2.注意新生儿的脐部护理。要注意观察新生儿有无脐渗血,脐周有无红肿或感染迹象。要及时处理并更换消毒棉垫,保持脐部的干燥、清洁,避免污染。同时要注意脐带脱落的时间。
3.注意对新生儿皮肤的呵护及清洁。大小便后要清洗臀部,洗后用软布轻揩,臀位涂10%靴酸软膏,勤换尿布,以防尿布疹的发生。浴后可在皮肤皱折处涂上少量花生油,以防皮肤擦伤。
4.注意新生儿的喂养。喂食应定时、定量,同时注意糖水的补充。在喂养时要注意观察其吸吮力及进食量的多少,食后有无呕吐。重视母乳喂养,按时抱送喂乳,注意巡视母乳的喂养情况,排除由于母亲过大、过短,造成吸乳困难的现象。
5.注意新生儿的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新生儿进食后喜入睡,一些残奶易留在口腔内,如时间过长,易产酸,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因此,在进食后给新生儿喂食少量白开水,可去除口腔内的残奶,以防口腔炎的发生。如发现有口腔炎,即给予1%碳酸氢钠液清洗口腔。洗口腔时,动作宜轻柔,以防损婴儿的口腔黏膜。
6. 注意新生儿的卧位。一般情况下,婴儿宜取平枕卧位,头侧一边,以防婴儿呕吐时,有利于呕吐物的排出,但要注意定时更换。
综上所述,护士是新生儿病情信号的第一接收者,因而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丰富的临床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能。在临床护理上,护士要做到细心观察,发现问题迅速处理,及时报告,给新生儿以精心的护理。这样才能使新生儿在住院护理过程中,得到周全的照料,避免发生不应该出现的差错和事故,尽到白衣天使的天职。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单面蓝光灯;蓝光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147-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症。常见原因多由于胆红素增加(如红细胞增多症,溶血病,血肿,早产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低,肝炎,胆道闭锁)所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造成皮肤及巩膜的黄染,如不及时治疗,易患胆红素脑病,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为有效预防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我院小儿科对TB(总胆红素)>300umo1/L的8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了同时应用单面蓝光灯与蓝光毯双面光照的快速疗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护理经验。
1 临床资料
2006年12月~2008年9月在我院小儿科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共86例,均采用了同时应用单面蓝光灯与蓝光毯治疗方法。研究对象为生后1min阿氏评分8~10分的患儿,不含母亲患有糖尿病及实验室检查或临床发现患有产伤、感染、ABO溶血或RH溶血、葡萄糖一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生理性黄疸妊娠合并症者。其中男49例,女37例,剖宫产手术分娩51例。通过对86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同时应用单面蓝光灯与蓝光毯治疗进行全面细致地护理,72例患儿经护理干预体温均维持在36.5℃~37.3℃之间。86例无1例出现临床护理并发症,缩短了平均住院日,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在同时应用单面蓝光灯和蓝光毯治疗,均采取不定时按需哺乳;治疗期间均用暖箱保暖,单面蓝光灯置于新生儿暖箱上,蓝光灯管朝向患儿面与患儿腹部皮肤距离为45~55厘米;每日观察新生儿皮肤颜色,每2小时察看患儿背部皮肤;每3~4d常规检查血清胆红素1次。
治疗使用的仪器为:蓝光灯采用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DAVID@YG-I,三管并排;蓝光毯是美国OHMEDAMedical制造的光疗设备,BiliBlanket@Plus型号;暖箱为OHMEDA Medical Care PlusIncubator婴儿培养箱。
2 蓝光照射的护理操作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在同时应用单面蓝光灯和蓝光毯治疗,精心护理是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环节。其护理操作规程主要包括:
2.1 蓝光照射前的护理准备:①家长准备:许多患儿家长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缺乏应有的了解,对光照疗法缺乏应有的认识,个别家长还有焦虑情绪,甚至拒绝光照疗法。因此,必须坚持以患儿为中心,多与患儿家长沟通,做好相关的知识宣传教育。在治疗前,由主管护士对患儿家长进行新生儿黄疸的常规知识宣教,讲解发病的原因、光疗的基本概念、作用及母婴分离后的有关事宜,以解除患儿家长的思想顾虑,赢得其信任和支持,使患儿及时接受光照治疗。②设备准备:认真检查蓝光灯管是否全亮及暖箱的安全装置,清洁蓝光灯、蓝光毯及暖箱,保证功效。根据室温调节好暖箱温暖。③护士准备:应了解患儿诊断、日龄、体重、黄疸的范围和程度、血清胆红素检查结果等,操作前洗手,注意眼睛防护。④患儿准备:对患儿进行常规全面体检;给患儿洗澡,保持皮肤清洁,禁忌在皮肤上涂粉或油类;剪短指甲,防止抓破皮肤;喂饱患儿,保持充足的水份;双眼佩戴遮光眼罩,避免光线损伤视网膜;保持患儿全身,会用尿布遮蔽。
2.2 蓝光照射时的护理:①合理喂养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被肝细胞摄取后,在肝脏中合成结合胆红素,随胆汁分泌入小肠,结合胆红素不易被肠粘膜吸收。新生儿在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水分丢失多,不显性失水比正常新生儿高2-3倍,需坚持按需喂养原则。喂养可通过吸吮-结肠反射间接增加肠蠕动,促使其蠕动加快,肠内容物停留时间短,结合胆红素排出增多。
②设备维持防护:a.暖箱。暖箱内湿化器水箱保证添加灭菌注射用水在最大值与最小值水位线之间,一般添加至湿化器水箱2/3满,维持箱内相对湿度在55~65%之间。首先根据新生儿的胎龄及体重初设暖箱温度,一般足月儿暖箱初设温度为29.0℃~32.0℃,早产儿暖箱初设温度为32.0℃~34.0℃。光照治疗中,患儿体温要控制在36.5℃~37.3℃的中性温度,每2h测量体温1次,根据患儿体温再次调节箱温。为了保持恒定的体温、箱温、室温湿度,光照治疗最好在空调房间中进行,冬天要特别注意保暖,夏天则要防止过热。暖箱上避免放置杂物以免遮挡光线,影响疗效。b.蓝光灯。光疗时及时清除灯管上的灰尘,灯管使用1000h应给予更换。c.蓝光毯。蓝光毯护理在光疗过程中非常重要,应保持蓝光毯治疗面向上,贴紧患儿背部,避免折叠、弯曲,以免影响光疗的效果。因治疗护理操作的需要中断光疗后而再次光疗时,护理人员应注意保证治疗面向上,巡视时须细心检查。③对患儿的观察与护理: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光疗过程中要观察患儿精神反应及生命体征,注意黄疸部位、程度及变化,大小便颜色与性状,皮肤有无干燥、皮疹,有无呼吸暂停、烦躁、嗜睡、发热、腹胀、呕吐、惊厥等。注意吸吮能力、哭声变化,如出现青铜症应立即停止光疗。在每2h测量患儿体温时,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8.0℃应作降温处理。一般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并且应适量补充水分以免发生脱水;每次测量体温时,要检查患儿背部皮肤。虽然蓝光毯光源一般采用冷光源,但光毯贴近背部皮肤,透气性差,新生儿自身产生的热量不容易散发,所以新生儿背部皮肤温度较其他部位高、皮肤发红、出汗,有一定的机率。如果背部皮肤出现异常,应及时给予中止蓝光毯照射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应遵医嘱及时补充钙剂及核黄素,以免出现低钙抽搐和继发溶血;及时纠正患儿,以获得最佳光疗位置;及时清除患儿呕吐、泪水、出汗及大小便的污染,保持暖箱透明以免影响疗效。光疗治疗下的患儿易哭吵及手足舞动,要及时到患儿床旁看护。新生儿胃的解剖位置呈水平位,加上哭闹舞动,易造成新生儿呕吐。同时,新生儿反射能力差,呕吐时的胃内容物易呛入鼻腔和气管,导致窒息。因而,在护理上要特别注意,应采取肤触等安抚措施,防止和避免新生儿因呕吐而引起窒息。④预防感染: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尽量不接触患儿,如治疗护理所需,要消毒手,戴口罩。注意做好新生儿臀部、脐部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后细菌侵入引起感染。脐带未脱落患儿,每天用75%酒精消毒脐带2次,及时清除脐带周围分泌物。进行光照治疗的室间及光疗箱,要保持清洁,并做常规消毒。
2.3 蓝光照射后的护理:光疗结束后,应再次检查患儿全身皮肤有无压红、破损及炎症,皮肤黄疸好转情况等。护理工作到位,就能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
3 小结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采用药物、光照疗法、换血等治疗手段,光疗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能有效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疗时,用双面蓝光灯治疗,患儿在通常躺面接触平板较硬,缺乏舒适感;单用蓝光毯治疗,照射面小,光疗效果受限。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同时应用单面蓝光灯和蓝光毯治疗,加大了患儿的照射面积,增强了患儿的舒适度,患儿更宜接受,减少了哭闹,增加了患儿的睡眠时间,不仅提高了疗效,也利于生长发育。护理也是一门科学。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同时应用单面蓝光灯和蓝光毯治疗,关键在于精心的正确的护理。护理这个环节做好了,才能充分实现治疗的预期效果,避免出现临床护理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陆晓燕.12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体会.新疆医学,2007,37:207-208
[2] 赵新春,陈菊艳,杨显芳.蓝光毯与蓝光箱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比较.医学创新研究,2008,5(8):18
[3] 马巧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分析.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7(1):85-86
[4] 陈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医学创新研究,2008,5(8):102
临床资料
呕吐是新生儿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它是由于某些原因致使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加之腹肌强力痉挛性收缩,迫使食管或胃内容物从口、鼻腔涌出的一种临床表现。引起新生儿呕吐的原因比较复杂,本文依据我院1998~2007年所收治的新生儿呕吐原因待查患儿267例初步加以分析,并提出对新生儿呕吐护理的有关问题。
本组男143例,女124例。其中呕吐奶液、奶块或黏液、白色泡沫者为137例,呕吐羊水者21例,呕吐胆汁者71例,呕吐咖啡色样血性液体者70例。
病因分析
新生儿呕吐原因大致可分为内科性因素(62.92%),外科性因素(37.08%)两大类。见表1。
护 理
新生儿呕吐常有不同原因的疾病引起,呕吐物性质随其发病原因而异。临床常见因呕吐物吸入呼吸道而导致窒息、呼吸暂停,并继发呼吸道感染。因此,护理工作的重要性集中体现在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区分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呕吐,以协助医生尽早查明呕吐原因,并给予正确的治疗。
密切观察呕吐出现的时间及呕吐物的性状和特点:由于呕吐物性状、特点以及呕吐出现的时间不同,常常提示出一些疾病的特有性质。一般来说,出生后3~5天内出现呕吐,多为先天性因素所致,很少有感染的可能性。其中羊水咽下、喂养不当以及食道闭锁等疾病最早出现呕吐。生后5天出现的呕吐,除了考虑先天性因素外,还要考虑有感染的可能性。在观察呕吐物性状方面,内科疾病幽门以上的先天性畸形,呕吐物多为奶液、奶块或黏液。肠道、直肠畸形等外科疾病,呕吐物多含有胆汁或粪汁。吐泡沫样液体多为肺炎。吐泡沫样伴有咖啡色液体者多为羊水吸入。严重感染或伴发DIC以及NEC、新生儿出血等疾病可呕吐咖啡色或血性液体。呕吐同时伴有神萎、发热、拒奶则提示有感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