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气专业基础知识培训

电气专业基础知识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气专业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气专业基础知识培训

电气专业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知识要素;多方向定向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许多本科生毕业时仍很缺乏必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较快适应企业的上岗要求,有的甚至长期没法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而另寻出路。而持续的问题就是科技工程领域缺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度启动了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浙江科技学院电气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专业。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和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围绕“卓越工程师”的要素构成,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相应的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也必然随之而变。目前各校“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基本上都是借鉴“CDIO”教学理念,结合本校教学目标定位来制定相应的“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培养大纲。其目的都是希望让学生通过高校的培养阶段,初步具备一名工程师所应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较快地适应工程师岗位要求,为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及工程系统能力四个方面。那么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大学,为了培养学生能成为将来的“卓越工程师”,在工程基础知识即专业知识教育方面应考虑哪些因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探讨了“电气现场工程师”专业知识要素及其培养方式,其对应的教学环节也已在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培养计划中得以体现。

一、“卓越电气工程师”的专业知识需适应地方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存在着两类地方高校,一类是脱胎于中央部委的部属院校,这些学校往往有着较强的行业背景(教育部直属院校除外),比如湖南工程学院原隶属机械工业部,其中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面向机电行业,但主要服务于电机制造产业。这些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经历,一些专业培养的学生为某一特定产业服务的痕迹仍然很深。而另一些是新兴的地方高校,这些学校一般不具有行业背景,即使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也会在多类产业领域工作。我校就属于这类地方院校,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浙江和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但是本地区电气行业的特点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多、电气产品和产业类别多。例如有电机与控制产品制造产业、电源及电力电子产品制造产业、电器制造产业、电力系统设备制造产业等。这种很具特色的电气产业结构,决定了地方对技术人才知识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应把握地方工业发展的脉搏。根据浙江省的电气行业的特点,在制定教学培养计划中,专业知识教学体系的构建就不能仅偏重于某个特定制造行业。否则,学生毕业后就业适应面就窄,也就有可能学而无用。但是电气学科是一个大学科,制造产业涉及的知识,即使是工程基础的知识,其范围也很广,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根本不可能覆盖。因此,按多个方向设置专业知识模块来构建知识培养体系是比较好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高年级阶段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方向的知识模块学习,并引导学生分流选择,使几个模块都有学生选择。可以说这是一种多方向的定向培养模式。这样可以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基本覆盖本地区电气行业的各种产业,满足电气行业不同制造业对未来“工程师”的需求。以本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为例,专业课程体系是由三个专业方向模块和一个辅助跨学科模块构成:电机与控制技术类、可再生能源与电能变换技术类、供配电与高低压电器技术类及电子与计算机网络通讯类。前三个模块属于强电模块,后一个模块属弱电模块。这些模块包含的知识基本覆盖了本地区电气行业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允许其多选一个模块或相应的模块课程学习。需要说明的是,是否要按方向构建知识培养体系,应根据地方高校所在地区行业特点而定。如果本地区的电气行业没有多类别的产业,这样做反而可能使学生失去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二、“卓越电气工程师”应掌握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但许多高校学者长期以来都强调人才培养要宽口径,厚基础。所谓宽口径一般指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学习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包括其他跨学科的工程技术知识,并认为这样培养的大学生适应性更强。因此,大学里往往给学生开设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知识杂而多,但恰恰本专业的直接面向工程实际的课程却不开设。例如本校电气专业以前实施的教学计划中,就没有“电工材料”、“电磁兼容技术”、“电力保护及电力设备”等工程技术性课程,学生毕业后根本没有这类知识概念。有些人认为,培养应用型专一人才好像是专科学校的任务,本科院校就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万金油人才。然而,这种思想和做法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人才要求。首先,拿本地区而言,电气行业中多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许多没有岗前培训机构和培训计划,也没有师傅带徒弟的见习制度。这些企业希望毕业生一进企业就能很快上手,这就要求毕业生首先要具有比较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做法多年实践下来,发现企业并不十分看好所谓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到了一个企业后需要花较多时间熟悉企业产品的知识,这往往会使企业感到“等不及”。如果“人才”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欠缺,较长时间不能适应,那更不会受企业青睐。因而这种情况迫使企业更倾向于吸收工作多年的、有经验的人才。显然,按多方向定向培养的思路,建立比较完整的、方向性的工程技术知识教学体系,才能使学生掌握某个产品行业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例如为电源和新能源技术制造业培养人才,就需要进行电工材料及电工工艺学、新能源和电能变换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配套知识的教学,让今后从事该行业工作的学生具备有该行业产品的知识背景,从而能达到企业“上手快”要求。目前我校电气专业新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就设置了方向模块内知识联系密切的课程。

当然笔者并不是否认跨学科“通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大学课程的设置应注意面向工程实际。就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而言,一位通晓该领域工程技术知识的毕业生远比什么都知道点,但都是只知点皮毛的所谓“通才”毕业生要强得多。实际上,深知某方向专业知识的专才也完全可以成为“通才”,这只要他具备有较强的再学习意识和能力就可。

三、“卓越电气工程师”应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

工程是人类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本手段,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实践过程。工程师自然是从事这个实践过程的人。为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自然要求学生在高校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这应该没有异议。在精英教育年代,本科院校的教育确实也比较偏重于理论教学。在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尤其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观念刺激下,使许多学校都意识到需要强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纷纷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削减理论教学课时。整体来说,高校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应该重视两者兼顾,并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应保证学生有必要的、相对完整的基础理论学习经历,知识点的增删要结合工程应用知识来考虑

比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可以删去一些过时的、已不再有应用价值的电路知识内容。但有些理论知识,即使相对比较深奥,但因为广泛运用,就不能轻易削减。比如,本校电气专业“电路原理”课程中的“傅立叶变换”知识曾不做要求。但“傅立叶变换”知识在现代信号分析、电力系统谐波消除等信息与电气技术中广泛运用,可是学生毕业后居然对该理论一无所知。有些事例也说明不能太忽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许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试中竟被简单的理论知识问题问倒,从而失去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机会;有些学生在工作后需要用到有关专业理论知识时,因为基础不扎实无法运用而后悔当初没学好理论。大学是专业知识的启蒙和学习阶段,是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最佳环境。大学应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为之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增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后劲。因此学校在重视学生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实际上理论知识掌握得好,就可能运用得好,这也是一种能力体现。

2.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定要靠增加理论课时,通过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工程应用知识,参与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实际上,现在高校教学突出的问题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特别在实践环节中,启发及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认识、理解及运用方面的意识和做法还不够到位。这导致了学生即使经历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最后还是对所学的专业理论懵懵懂懂,许多理论问题还是不懂。针对这一问题,在我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中,就确定有一年的企业实习、学习阶段。确保让学生通过这一年的学习阶段,在企业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经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磨合过程。同时和企业工程师一起,共同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以观察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另外在学校课堂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将同步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使理论教学的效果更好,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电气专业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2篇

新工业革命日新月异的技术与产业革新,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顺应时代的需要,构建了以创新、创造、创业“三创”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热情。

关键词:

新工业革命;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微制造、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如智能化生产、新能源技术、3D打印技术、生物电子、纳米技术等创新技术的进步及融合发展,将带来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要想在这一场革命中取得先机,将倚重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学生是人才的主力军。因此,大学生创新、创造、创业“三创”能力的培养,对我国的发展建设至关重要。而在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中,课堂注重讲授理论知识,设置的实践环节较少,学生缺少理论联系实践的锻炼,学了知识不知怎么用,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更谈不上去尝试创业了。本文以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谈谈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三创”能力的探索。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在原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目录,按一级学科名称更名而形成的强、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实践教学一直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以专业认证为契机,结合我校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素质、能力的创新、创造、创业“三创”精神为宗旨,以实际的工程能力、研发能力训练为核心与主线,以我院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中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等实践场所为依托,对实验、设计、实习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构建多维平台,形成了有利于提高学生“三创”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1.1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南华大学电气学院有全院共享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2400平方米,实验设备1786台(套),仪器设备总值1058.4076万元,包含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单片机原理实验室、PLC实验室、检测技术与传感器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嵌入式与DSP实验室、电机网络实验室、现场总线网络实验室、电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室、CAD机房,共12个实验室。另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专业实验室还有变压器模型室、30MW汽轮发电机、火力发电厂模型室、电机系统综合实验室、工厂供电综合自动化实验室、电力系统自动化实验室、高电压实验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多功能微机保护实验室、多功能微机保护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318万元实验室面积达1425平方米,实验设备109套。在新增设备的计划中,加重了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和体现电气工程技术最新发展的实验设备的配置,引入了智能化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风光互补发电测控实训系统、电机与变压器维修实训系统、电力系统教学仿真系统等设备。同时,为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改革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对专业基础课实验进行重组、整合和更新设计,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并且使部分实际操作实验与计算机仿真实验之间的内容交叉融合;还增开了专门的综合实验课,如电机与控制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电气工程综合实验等。通过开放实验室、综合性实践、参加有关的全国性竞赛等多种教学方式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设计体系构建

设计包括穿插在各个学期的课程设计和大四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设计,我校电气专业开设了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基础、电气应用与PLC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课程设计,并可打破课程界限,精心安排设计内容来优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为例,通过改革创新研究,将电力系统分析、信号与系统、电气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计算机仿真等多个课程的知识应用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对这些专业基础或专业课在专业中的作用及课程间的联系有个系统的认识。否则,在学生脑海里这些课程都像散落的珠子一样,好像互不关联,通过设计,就把它们串成了串。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做实物的尽量要求学生做出实物。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毕业设计开展得好,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实践动手、产品研发、团队协作和职业责任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毕业设计的进行首先要选好题,选题来源可以是教师的横向和纵向课题,或者是实验室建设或设备改进的课题;也可以是电力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问题或相关开发项目。为了让毕业设计更好地与学生的工作实际相联系,我专业加大了设计选题中工程应用型题目的比例。一方面,聘请电力有关方面的专家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或根据电力相关企事业的工程实际提取现场数据、技术精心安排设计内容,使与工程实际接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加强用科研服务社会,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毕业设计选题中,使学生接触电力行业的前沿技术。同时如果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想去校外电力相关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只要在该单位有相应指导资质的高工等,我们都会允许,并会在校内再配一位校内导师,在设计的内容、工作量、设计说明书及图纸的规范和质量进一步按学校的要求进行把关,以保证毕业设计的客观性和规范性。经过这些措施,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参加工作后能更快地进入角色,也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1.3实习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习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实践观念,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和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适应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了让学生实习效果更好,要尽量盘活社会中可用的教育资源,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把社会中的专家请进来,我们的教师也要走入社会中,为学生进入电力企事业单位学习和实践牵线搭桥。尤其是衡阳地区的电力相关企事业单位,如衡阳电业局、特变电工、金杯电缆、大唐耒阳发电厂、耒中水电站、酃湖变电站等。创建多功能的校外实习、产学研和创业实训基地(如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公司等电气专业相关单位),通过到电力有关企事业单位选择合适的岗位进行在岗实习,让学生参与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项目设计、开发与管理,在实训中感受创业文化。如我专业与台达电子(东莞)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联合办学。我专业的实习教学包含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识实习是在学习完公共基础课和必备专业基础课后,开始其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学习之前进行的实践教学,是专业课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接触电气工程实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扩大知识面、短时间获得大量新信息的极好机会。通过参观厂、矿、企事业等一线工作单位,了解本专业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对本专业在大学四年中将要学的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使学生初步建立专业思想,热爱电气专业,增加对本专业学习内容的感性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实践基础。我校电气专业认识实习主要有衡阳廖家湾220KV智能变电站、耒中水电站等地进行。生产实习是在学习完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开始专业课学习期间进行的实践教学,也是专业课教育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并熟悉电厂典型工艺的生产过程、原理、流程、设备及正常生产的操作方法,了解典型电气设备的使用情况与工作方式;从生产角度和市场需求出发,进一步加深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认识,提高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我校电气专业生产实习曾在秦山核电站、广州黄埔电厂、葛洲坝水电站、大唐洛阳热电厂等地进行。现在主要是在我们专业的湖南省优秀实习基地大唐耒阳发电厂进行。

1.4构建多维平台提高“三创”能力

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三创”(创新、创造、创业)能力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鼓励本系教师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科研水平,并加强校企合作,努力用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还选派了一位青年教师参加了创业导师专业培训,以使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造、创业。近五年,进行省级实践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3项,校内实践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5项;主持参与纵横向课题多项。教师中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1人;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2人,湖南省监理工程师8人。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专业把学生“三创”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所有的专业课学习当中。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设计不同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一年级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知识,还没具体开始专业学习,开设了电气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让学生对电气专业前沿及基础理论有感性而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初步认识;二年级以后学生就逐步进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其中二年级以实验或专业课程拓展训练等实践课程为主;三、四年级可以进行专业实习、校内外实训或申请学生创业园入驻项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二年级以后就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电老鼠”比赛、节能减排大赛、飞思卡尔小车赛和学校组织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科技活动、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另外,也可以申报项目,如“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电气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或参与教师科研、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研究。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科技活动、项目研究时,鼓励学生跨学科、年级、专业组成创新科研团队,一般是3~5人组成,由学生自行立项申请,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查阅文献、选题、开题、调研、收集分析资料、创新设计、申请专利、、形成总结报告等任务,相互之间扬长避短、同心协力进行科研创新。通过以上措施,近五年,学生多人次获得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奖项,成绩名列湖南省高校前茅。学生申请专利多项,获得授权专利7项,其中第一发明人获得2项,申请获得“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5项。

2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构建了更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质、科学素质、工程素质、团队素质和创新、创造、创业“三创”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巩佳伟.理工科院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研究[J].北方经贸,2014(3):170-172.

电气专业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针对船舶行业和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直面船舶电气专业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要加快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产学研结合,实施分段达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

辽宁省职业教育振兴计划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一定要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历史机遇为契机,紧紧围绕“两大基地(六大行业)”和“三大产业”的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和重点投入等措施,加大专业改革与布局结构调整的力度,培养高级技能型和中级实用型人才,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力支持。但是,无论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域形势看,还是从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行业形势看,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2008年春,我们在省内进行调研,发现辽宁船舶业技术工人队伍突出存在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以及高职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问题。为此本文针对船舶电气专业高职人才培养现状,提出系列改革措施。

一、杜会摇求调查结果及分析

2008年春,我们对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10多个船舶及配套企业就毕业生质量、适应岗位能力、工作表现以及未来发展对人才需求信息及岗位要求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出以下问题:

1、辽宁船舶工业企业急需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能型人才,技术工人队伍突出存在结构性供求失衡问题

2006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毕业生88人,各造船企业报我院需求270人;2007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毕业生200人,各造船企业报我院需求580人,供需比例大致在1:3左右。通过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信息及岗位要求等进行调查,发现今后企业需求专业人才每年会有20%以上的增长。部分企业船舶电气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情况见图1.

2、高职教育理念偏颇

通过座谈反映,高职学院存在普通教育“压缩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及教育方式方法,许多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未完全摆脱旧模式的案臼,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缺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或多或少存在“三多三轻”的倾向,即局重书本知识,轻实践技能;重学科体系完整,轻工作岗位实际需要;重教师的中心地位,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培养。

3、课程内容体系陈旧

一些具有现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船舶,如大型成品油轮等高科技、高附加值船型的开发和制造,以及大批船用各种先进设备的开发和更新换代,在专业课程及教材内容上都未见体现。据企业主管部门领导和负责人反映,目前的教材与企业的应用技术发展有近2/3基本适应,尚有1/3多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据对高职毕业生、在读生以及教师、企业人教部门负责人问卷调查反映,认为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比较合理、基本可以的各占44%,不够合理的占12%。据对教师及企业人教部门主管同志问卷调查反映,认为教材改革比较好的占38%,一般化的占49%,比较差的占13%。

4、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

通过对在读生、毕业生的座谈发现,他们都厌倦教师的条文式说教,都希望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呆板模式中解放出来。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问卷调查显示: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做得好的占36%,一般化的占52%,差的占12%。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做得好的占38%,一般化的占53%,差的占9%。组织形式多样比赛活动,做得好的占41%,一般化的占49%,差的占10% 耐心帮助、以诚待人,做得好的占36%,一般化的占53%,差的占11%。

5、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差距

对渤海船舶职业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巧个方面评价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看出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二、我院近两年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生源情况

2006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在辽宁省招生计划89人,辽宁省录取最低分为399分,当年辽宁省录取分数线为320分;2007年我院船舶工程技术(船舶电气技术)在辽宁省招生计划177人,辽宁省录取最低分为383分,当年辽宁省录取分数线为318分。这几年我院一志愿录取率都是100%。生源充足,素质较高,该专业实现了以高质量就业带动高质量招生,以高质量招生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好基础,以高质量教育教学为提高就业率和提高就业层次创造条件的良险循环。

三、实施船舶电气专业教学改革

1、专业建设与改革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育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针对船舶行业和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我院在专业设置上突出船舶行业特色,以船舶电气专业为主线,坚持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并举,宽窄专业并存,在船舶电气系原有主干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新专业,如在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开发出电力系统自动化等专业。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船舶行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我们进行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分析船舶电气各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岗位群)所必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131"(一主线三体系一途径)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一条主线,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个体系,以产学结合为一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各相关专业均采用“2.5+0.5”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的前两年半主要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并在实训基地仿真模拟的职业环境中得到职业能力的基本训练;最后半年到校外实习基地和各相关造船企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进行顶岗实习,受到实际技能练。

人才培养模式以基础理论的“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以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以课外教育安排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相融合和适应的素质教育体系。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根据各专业特点,多数专业实现了“双(多)证制”。

3、产学研结合

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是指学校和企业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市场开发项目的合作,学校主要提供智力和人力资源,企业主要提供项目的投资和管理,双方都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共同努力,并用签定协议的形式来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企业和高校携手合作开拓市场,企业为教学实践提供市场环境的平台,高校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企业利用设备等资源,最终使合作双方互惠双赢。把专业教学和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学、生产、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产业、以生产促教改、以产业反哺教学的良性机制,使学生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发展成为学院的鲜明办学特色。派教师到生产一线锻炼,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形式建立产学合作机制。努力搞好校办企业,提高办学效益。校办企业是学校产学结合的重要基地,搞好校办企业,不仅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场所。

4、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在开展重点课程建设的同时开展专业课程群和精品课程建设,理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综合课程建设。重点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考试模式的改革;加强教材建设,积极推进立体化教材建设,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等。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群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理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建立以仿真模拟职业真实环境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使学生得到实务训练和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改革实验实训管理体制,优化教学资源,利用实践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教学时间,在课外时间开放实验实训教室,形成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优势互补的新格局。

5、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实施分段达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分段达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一般是,第一年,让学生共同接受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能力培养。第二年开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志愿分成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几个班级,分别由不同专业的教师按层次、专业分组进行辅导,使教学、实验、实习、考核、考证、奖励配套进行。这种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便于实施,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还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提高实习训练的有效性。

四、教学改革要注意的问题

1,培养目标要充实

在船舶电气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应明确“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还必须注意增加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培养,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面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另外,还应体现使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升人高一层次院校继续深造的目标要求。

2、课程设置与教学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增开相关课程,使相近的专业相互渗透。如在船舶专业中增开现代通讯技术课程,在通讯专业增开船舶电站课程等;在自动化专业基础上,派生出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等。同时,增加适应市场需求且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选修课,如就业指导、普通话、公关礼仪、书法等课程,利于学生的职业转换。在教学计划中,调整课时,增加选修课时或利用课外活动课落实上述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实用性、先进性。从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来确定教育内容的深度和范围。要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删减那些繁琐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偏深的理论分析,压缩专业理论课时,增加反映时代特点的新技术新内容,聘请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到校进行实用技术讲座。

电气专业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4篇

1.1学生来源广泛,基础各异

三江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教育部批准的民办本科学业,我校电气类的办学模式有普通本科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外合作教育等多种教育模式。学生来源广泛,基础各异,这使得我校的电气类的同学在培养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水平进行相应灵活的调整。我校普通本科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好,在理论课程上对学习的深度要求相对较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同学理论相对较薄弱,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补充和专业知识与基础的衔接,总的来说,民办本科注重学习和掌握应用型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1.2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内在动力有时不足

学生对自身学业有着强烈的成才愿望,对社会热门知识学习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基础较弱,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感到迷茫和困惑,对未来发展前途缺乏信心和方向感,需要采用多种教育方法进行积极引导。

1.3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易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有些学生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对实践和动手环节非常感兴趣,由于基础知识的欠缺,又使得实践难以联系理论,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

2电力工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力工程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其所设计到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电力系统稳态,电力系统暂态,电力设备等内容。我校经过几次改革,现在已经将“电力工程”变为48课时的理论讲授和一周的课程设计。电力行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新设备和新技术应用不断涌现,学生学时少,内容多,如何处理学时有限和知识内容广泛的矛盾,如何处理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动手能力之间的矛盾,如何将新设备,新理论与旧内容有机结合已经成为电力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3针对民办本科的电力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对人才的培养应考虑培养对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和定位。民办本科的电气毕业生应侧重实践,重应用,而不应太过重视理论。《电力工程》涵盖的内容较多,而且对学生的电路,电机等基础理论知识要求较高,我们对授课内容进行了整合优化。针对我校同学的特点,把讲授的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理解。如电力系统的概念,中性点的接地方式,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简化公式的推导,强调概念的应用和基本的计算过程,如短路计算中的,,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这些参数的作用。对于电气设备,理论教学中,简化原理讲解,以实物的认知教育为主,在课程设计中再详细了解其选择原理和使用。

3.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上,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并配以独立的课程设计。在理论教学上,首先课堂讲解,提出问题,供同学思考,再在讲课的过程中对所提的问题逐一解答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配以相关的习题进行巩固学习效果。然后给出相关的思考题进行引导性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和预习,增强学习的效果,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教学上,为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我校将生产实践引入教学过程中,建设了电力模型展示实验室,包括水电厂,火电厂,变电站的模型,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室,电工培训实验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实验台和电力系统仿真软件等。在有条件时,尽量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讲中性点的接地方式时,10kV系统中性点一般不接地,讲清为什么不接地,并且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学生参观学校配电房,带领同学参观配电房的10kV主接线形式,加深同学对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理解。独立课程设计的设置上,在完成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后,安排了一周的课程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能熟悉,理解理论教学的目的,在实际的设计中应用理论学习中所学习到的潮流计算和短路计算等知识对设备进行选择,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设计内容是完成一个新建110kV变电站电气设备的选择,主接线的设计等内容。为了使每位同学能自己动手,减少抄袭现象,我院老师自编小软件,在合理范围内生成随机数据,使每位同学的设计数据均不相同,迫使每位同学都能自觉主动去做设计,并鼓励同学利用AutoCAD、Visio和Protel等绘图,熟悉常用软件的使用。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考勤记录,设计说明书质量,图纸质量,设计进度记录,同学互评,答辩组成,确保了成绩的公平与公正。

3.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我校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学生在基础上参差不齐,甚至有的同学在高中阶段没有学过物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讲授基本概念阶段,尽量以较慢的速度进行并结合视频动画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讲解电厂的类型时,采用电教片将演示各类电厂的工作过程,开关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配以动画或视频教学,增强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设网上教学平台,增加教师与学生沟通渠道。承载上课的教案,供学生下载和复习用;开辟讨论角,鼓励学生网上讨论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定期的在线答疑和一些模拟测试;提供社会的经济形式,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如行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的改革政策甚至招聘信息等增加同学对专业的了解和认同。

3.4有针对性地出版配套教材

采用并建设与我校学生基础相适应的教材,为此我们编写了《发变电站电力工程》,《电力系统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及应用》,《电力工程类专题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教程》。教材针对学生基础的特点,精炼整合了内容,增加了应用性练习,在《电力工程类专题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教程》中给出具体的工程设计,内容详细具体,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4结束语

电气专业基础知识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02-02

一、电气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作为工科的重要支撑学科,其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该能够承担转化应用、工业实际生产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电工制造业、新兴信息产业等行业都需要大批符合企业要求、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好的电气工程类应用型人才。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培养,应使学生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培养目标,这是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关键。而电力电子技术作为电气工程类学科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对于培养电气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综合应用知识、实践动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新能源发电、家用电器、交通运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课程在电气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但是在国内电气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一般都是传递―接受模式,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物演示教学环节,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动手能力差。这对于像电力电子技术此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已经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对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难以创新,无法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缺少科学思维和方法的引导和训练,眼界的狭小和思维方式的呆板,也使得学生难以创新。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电气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熟练综合应用知识、实践能力强的要求。

由于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也存在上述此类共性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针对课程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展,本课程教材的内容篇幅都有一定的增加,但是课程的教学课时却反而有所减少。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需要一定的改革。

(一)实用性工程实例教学

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工程实际应用,可在阐述相关基础理论后,通过工程实例的讲解,以工程实用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工程实践与探究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将各门专业课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我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力电子技术》为例,例如在讲解绪论时,可以结合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电力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具体如汽车各类照明、指示灯、雨刷、电动窗的电力驱动等,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如变频空调、变频冰箱、护眼台灯等。对于整流电路,可通过常见的手机充电电源为例讨论,拓展到单相半波、桥式整流电路。对于逆变电路,可以用车载逆变器作为工程实例来进行讲解。在此教学过程中,利用工程实例提出问题,运用电力电子技术相关基础理论解决问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使抽象理论和工程实际运用相结合,理解更加透彻。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1.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具体结合传统传递―接受式与现代启发与探究式、翻转课堂式教学有机结合,同时增加工程实践与探究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例如在讲解基础理论时,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同时采用现代启发和探究式教学模式讲解实用性强的工程实例。对于逆变电路等比较复杂的电路,则可以采取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学生讨论讲解,授课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时,对于部分章节可采取板书结合Flas的方式。适当的板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也可以起到控制课堂节奏的作用。例如讲解驱动电路时,仅用PPT难以达到良好效果,学生也不易理解,利用板书逐层递进地绘制并讲解,强调重点以及逻辑推理。利用PPT对知识点进行描述或辅解释,从而有利于学生接受。

3.引入教学仿真软件。MATLAB软件比传统的高级语言更容易学习和掌握,通过SIMULINK组件和SIMPOWER工具箱,可以很容易地提取元器件,将各种器件连接成完整系统,对电路进行仿真。电力电子电路的分析、设计、调试都能通过MATLAB数字仿真软件实现,仿真软件能够直观地观察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软件仿真,整个电路的运行过程学生可以清楚地观察,对各个元件和节点的波形能够透彻理解,也能很方便地修改器件的仿真参数,观察电路的不同工作情况,动态显示分析波形。利用仿真软件能够加深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建设实训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建立一个综合运用理论教学、仿真实训以及实验操作等手段的实训平台,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该实训平台综合运用理论教学、仿真实训、实验操作等手段全面提升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效果,实训内容主要包括结合实物讲解与工程实训知识、基本软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常见元器件的安装、电路板的焊接等基本技能培训,给定典型电力电子器件参数,完成原理图绘制、元件选型、电路设计等创新实践培训。通过该实训平台的实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元器件基础知识,设备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实践与创新环节培养了学生创新和实践的动手能力,使其掌握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专业课学习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在授课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的引导,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最新专业动态,让学生明白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本课程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联系性和逻辑性,了解学习的重点和要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电力电子技术授课教师需要掌握相关强弱电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对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与专业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关心本领域的最新动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提高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通过授课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发展。

四、结语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电气工程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力支撑,培养电气工程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电力电子技术作为电气工程类学科的重要基础性学科,是个强弱电结合的学科,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通过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以期更好的培养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刘景艳,李玉东,郭顺京.电气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94-96.

[3]鲁明丽,刘燕.基于卓越计划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03-105.

[4]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