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科学的属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谢利娟 单位: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技对运动员营养饮食的改善科学饮食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运动员来说更加不可或缺。一方面人们通过营养学的介入,测量运动员每天摄入的热量与营养素,根据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的运动强度、不同的运动项目为运动员提供更合理的饮食结构计划、运动营养品补充计划。另一方面,通过各项仪器检测,为运动员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品。例如:北京奥运会期间,通过色谱仪器室、光谱仪器室、有机前处理室、无机处理室4道关卡的检测,对各种食品里的农药、兽药、重金属残留物、防腐剂、添加剂等进行检验,为运动员的食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科技对体育医疗的发展现代科技可以对运动员进行医学目的性的治疗和康复,为运动员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护。通过将计算机模拟信号转换技术可将呼吸、耗氧量、血压、肌电、心电、脑电等模拟信号进行转换,再进行分析处理后,可以遥控探测人体运动科学的动态真实规律。运用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的科技手段和方法,采用肌肉活检针可对运动员肌肉活组织进行检查。利用基因重组计划、基因诊断、基因治疗、转基因技术,可调控运动性疲劳,加快恢复过程,有效预防运动性伤病与运动意外伤害。
科技对运动场地的改进智能化建设是目前以及未来体育场馆发展的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与科技逐渐融于体育场馆的建筑当中,巧妙的设计、对审美的要求和实用性都被完美地体现出来。例如,悉尼奥运会超级圆顶体育馆采用全篷顶无柱设计,观众视线从哪个角度都不会受到阻碍,并且整个场馆能利用太阳能发电。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是我国工程师自主创新的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场馆地面采用沙子做原料,生态沙基透水砖的发明开创了建筑历史上的先例;“水立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座多面体空间钢架结构,充分展现了中国的高新科学技术[1]。科技对运动器材的改良高科技含量的体育器材在减轻重量的同时减少了体能消耗,创造出更为优异的成绩。目前,用于体育器材制作的材料就有数十种之多,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硼纤维、阿德米拉纤维等。这些新材料在网球拍、羽毛球拍、跳高器材、各种场地设施等方面得到大量的应用。例如以钛金属与非金属高强度材质组成的复合材料制成的网球拍在减轻重量的同时增加了球拍的硬度和弹性以及防震性能。科技对运动裁判的辅助体育竞赛管理领域,特别是在对大型体育赛事的管理活动,如电子裁判系统、计算机评分系统等,对裁判员进行有效的辅助,更好的维护了比赛的公正性。电子仪器借助红外线灯,能在几秒内准确测出运动员的投掷距离,测定时间因而大为缩短;在重剑、花剑比赛中,电子仪器正是借助红外线的效力承担了裁判工作。终点线技术,是一个由3台摄像机组成的装置,能以小于1/1000秒的间隙捕捉图像,辨认一张终点照片上彼此遮挡的运动员。网球场上的鹰眼技术能够模拟球体运行轨迹帮助裁判改正误判,从而确保比赛的公平性。
科技存在两面性,在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给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兴奋剂的滥用兴奋剂不仅仅使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伤害,更重要的是它违背了竞技体育的基本准则———公正性。虽然各体育组织不断加大反兴奋剂的力度,但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帮助运动员逃避兴奋剂检查。近年来兴奋剂的使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还诞生了难以检测的基因兴奋剂。它的产生其实就是非医学治疗目的的基因改良技术在体育中的滥用,显然有违体育公平公正原则[2]。新材料对公平竞争精神的违背新材料的最新成果被广泛的应用在竞技体育装备、器材、建筑等方面,给竞赛成绩的提高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但新材料对体育公平竞争性也带来了挑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育运动器材的硬件科技造成的不公平竞争。例如:跑鞋的重量每增加100g,运动员的体能消耗就会增加1%,据此,日本美津浓公司为卡尔•刘易斯制作的专用跑鞋仅重115g,其重要部位选用的是航空材料[3]。试问,有几个运动员能拥有这样的超级跑鞋呢?还有一个人人皆知的例子,那就是身着“鲨鱼皮”泳衣的运动员在领奖台上频频亮相,而一些经济落后国家的运动员甚至连合格的游泳衣都没有。就连美国游泳名将菲尔普斯也认为:“新泳衣已经彻底改变了这项运动,现在这已经不再是游泳了,报纸的头条都是运动员身着何种泳衣。”另一方面是,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而导致的不均衡。发达国家的运动员可以借用各种新材料来改进训练过程、缩短恢复时间、严格预防伤病等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而贫穷落后的国家几乎不具备这种可能,这使得运动成绩的体现成为科技之间的竞争,而非运动员真正实力的较量。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对体育也不例外。一方面科学技术有效地提高了运动员的成绩,也极大地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对体育也造成了异化,金牌大战的背后是科技大战。人们应该借助现代科技对体育运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的运动能力;同时应该明确科技体育的道德责任,保障各国家运动员应用科技体育的均衡,消除高科技异化现象的产生。我们应当正确处理科技带来的问题,去塑造一个更加强壮的人,而不是去包装一个更加强壮的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一些缺陷,制约了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搞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是新课改的要求,必须予以重视。
一、小学数学课程初探
1.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新课改规定,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是教会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程基础性强,目的在于帮助小学生夯实基础,养成数学思维。课程内容贴近生活现实,富有趣味,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普及性,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小学数学课程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内容出现方式以提出问题为主。新课改尤其注重小学数学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主动性。
2.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活泼好动,自制力差,上课时不易集中注意力,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小学生的智力仍处在发育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思维能力和自主能力,在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因此,更加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效课堂与素质教育的观点提出后,小学数学课程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不适合新课改目标的问题。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严重,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控制着教学进程,领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较差。
其次,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仍以单纯的传授知识为主,重结果轻过程,过于拘泥教材,不结合实际,忽视了对学生提问、观察、分析、思考等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差。
此外,不懂得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必须加以整改。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一) 有效课堂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崔允t教授所著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一书阐述了有效教学的内涵,他认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较多的进步和发展。
(二)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的策略
1.教师应加深对新课改的理念的理解,使自己的教学活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有效课堂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化理论知识为实践,发挥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优化教学策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 以基础知识为重。教师全面系统地理解教材,正确解读教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理清知识点分布和编排线索,在此基础上,灵活有效地利用教材,开发教材,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改变低效的教学方法,结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借助形象直观的思维,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使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习流程。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做到复习、树立学习目标、知识讲解、让学生提问思考、巩固提高、预习等环环相扣、互相促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实现有效学习。实际教学中做到重、难点突出,钟对数学课程中一些抽象的公式、定理等,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地呈现出知识点,帮助学生突破理解的障碍,牢牢掌握学习内容。重视尺子、圆规等数学工具的运用,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角度、长度,绘制几何图形,提高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和练习,有效地巩固知识。
4.因人施教,教师要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在课堂学习中鼓励学生相互之间提问、交流,建立学习小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共同成长。有效进行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鼓励学生发言。定期进行测验,检查学习成果,让学生认清自己的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提问和及时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的意义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树立有效课堂理念, 符合新课改理念,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专业化,打造优秀的新型教师群体。
结语: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实现收益最大化的教育成果,可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发挥课堂的最大价值,提高教学质量,成形有效特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观,促进其全面发展,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惠芳.问题导学:开展“对话式教学”的应然之道――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3,(8):64-6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理性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但目前课堂教学合理性问题并不乐观,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合理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教学语言的规范化、课堂阅读与技巧和课堂提问分析与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教学语言的规范化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教师的语言就是有声的行为、无形的楷模。教师课堂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示范作用,因此其规范化是产生语言正面示范效应的前提。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儿童处在语言高速学习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学生年龄越小,教师的语言越应规范,同时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做到声音宏亮、发音清晰、语流通畅,语调自然、适度。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越应仔细斟酌,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语文课堂教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情达意必须准确细腻。教师要掌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包括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教师的语言表达必须语意明确,毫无歧义。语文教学口语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学用语的简约与精练上。但是,也要同时注意,应多用生动活泼的表达形式,多用儿童所习惯的、所熟悉的方法和手段。教学口语要注意词语的通俗易懂、语法的浅显简易、表达的生动有趣等,同时要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1]
二、课堂阅读与技巧
吴红老师在《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方法浅谈》中指出[2],《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多感官参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应努力提供多种感官参与的实践情境与体验机会,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多方法朗读,小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教师应重视语文朗读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独特体验的语感性。同事,突出重点段落,在有感情读的基础上背诵,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十分必要。(3)多元化学法,阅读活动要重视教给学生多元化的学法,提倡个性化的探究性学习。学词,要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学句,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意思的方法。学生一旦学会了方法,就能掌握探究学习的本领。
三、课堂提问与策略[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活课堂,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还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发掘学习潜力,发展求异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当前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在于:(1)提问没有切中要害,教师设计的提问目的不明确,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思维,事实性、记忆性的问题比较多,很多问题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2)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以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为切入视角,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学生难以理解。(3)提问没有启发性。教师设计的问题不是以探求学生的见解为导向,而是以获得预设正确的答案为目标,学生解决问题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或者交流推理。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主要有:(1)问题要精心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紧扣关键词句;同时要有一定的广度,处理好问题大小、多少的关系,注意问题的切入角度,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迁移运用。(2)提问要把握时机,提问适时才能体现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切实把握住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 2011(2).
首先分析一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一、课堂提问缺少科学性
1.问题笼统单调,不能揭示教材或学习活动中的实质矛盾。提问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创新性,为学生铺设思维通道,加速思维的进展。要了解学生的认识过程,注意防止负面影响。
2.问题不能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高中生虽然较比初中时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对于抽象的概念性问题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健全,提问的设计要选准问题的突破口,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3.问题反映的信息量不合理。“合理”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是可以回答的。原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提问。
4.所提问题的指向不明确,模棱两可。例如,“观察这两列数列,你发现了什么特征?”这个问题显得含糊不清:究竟是问其中的每个数列各自的特征呢,还是这两个数列共同的特征?是问每个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个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研究每个数列趋向无穷时的特征,还是考虑两个数列对应项之比当项数趋向无穷时的极限呢?令人无所适从。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
二、课堂提问缺少艺术性
1.提问内容呆板,缺少趣味性。提问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而受到时间、经验等的限制,我们教师很少能设计出精彩的提问,平时教学中也通常拿教材的引例,并不是教材的引例不好,只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一定每一个引例都适合你的学生,况且很多学生在课前都做预习,这些对他们就失去了趣味性.
2.问题过于呆板、机械,缺少艺术性。实验证明,“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收不到好的效果。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像包装精美的商品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一样,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修正。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长发挥,使智力能力发挥最大效度,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
三、忽视学生的课堂置疑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提问被认为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只能被动地回答问题,并接受教师的评价,然而这种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改对数学课堂提出的要求,生本教育的课堂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置疑,并提倡由学生自主解决,这样才是将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极致,使他们获得更广泛的思考空间,这也是我们数学课堂应该追求的更高境界。 转贴于
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效果呢?
一、教给学生提问方法,提高问题质量
1、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极为重视“提问”的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提问的技巧,可用10个词提问: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组合、类推,灵活运用这几种提问的方式,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能较好地提出问题。
2、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怀疑权威,提出不同的见解。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在预习中质疑。即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对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把它或作为自己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或在讨论中提出,作为集体研究的内容。
二是在教师讲课中质疑。不认同的问题,通过师生双向交流解决问题。在练习中对问题设置、解题思路、作答过程,甚至答案进行质疑。
三是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可“抛砖引玉,设疑置问”。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有可能是学生对学习内容不够理解,不知从哪方面提问或从未有过机会,不敢提问,那么,教师就应巧妙地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入,激发学生进行有效参与。
二、创设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刺激和思维碰撞条件,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力创设问题情境,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利用教材,借助于多媒体,开展活动,联系生活,通过在课堂上再现生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
三、经历问题情境,深挖学生的问题能力
一切创造都来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会提高他们的思维质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深挖学生的问题能力。
1、在学生提问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提炼教学的核心问题,并以此作为探究的主线。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独立自主或合作探索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抓住教材和学生理解中的不确定因素,鼓励学生创造,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护学生的创造权。
关键词:建筑电气节能;需用系数;影响因素;负荷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0-0049-02
0 引 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能源匮乏和能源消耗的大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降低能耗是我国的一个艰巨任务与目标,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节约型经济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各地大力推广节能型建筑,而建筑电气节能设计是实现建筑节能标准的第一步。建筑电气节能能够促进能源节约和合理利用,同时也能够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对加快发展经济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电气节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建筑供配电是建筑电气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影响到建筑供配电的因素繁多,需用系数的取值就容易在设计中被疏忽,而科学合理 的需用系数取值对建筑节能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需用系数的取值,具有重大意义。
1 需用系数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在实际建筑供配电工程中电气设备铭牌数据不能直接参与系统设计。为了完成系统设计,必须根据实际建筑功能间中电气设备的布置情况统计负荷量。统计电力负荷的目的是为供电系统设计提供必要的正常状态下系统理论数据(又叫计算数据),以这些数据为依据来选择设计一二次系统,即选设备、选导线、进行二次系统整定。统计电力负荷即就是如何将设备铭牌数据科学地转化为系统理论数据,并包括系统损耗与尖峰电流的计算。用系统计算数据选择的导线、设备比较科学、经济、合理,重要的是能够承受系统电流产生的最大热效应,保证其正常使用寿命,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实际工程中统计负荷量的方法有多种,需用系数法是其中一种,且在民用建筑中应用最广泛。需用系数法是以设备容量为基本量,以需用系数为关键系数,以发热安全为依据,考虑到安全、科学、经济、合理等诸多因素,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的一种统计负荷量的方法。
2 需用系数的物理意义
供配电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负荷容量往往小于其铭牌容量,这是由于系统设备工作的同时率是随机变化的,且设备的负荷情况、工作方式不同。因此,考虑到上述三种情况及系统设备的工作效率,在统计系统负荷量时引入一科学的计算系数Kx,称为需用系数。其定义为:
(1)
式中,Pjs是系统实际运行的最大有功负荷(W);Ps为系统设备容量(W);Kx为系统需用系数,其物理意义为:
(2)
式中,K∑为系统用电设备同时系数;KL是负荷系数;ηN是电气设备组平均效率;ηL为供电线路传输效率。
3 如何提高需用系数取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由需用系数的物理意义可知,实际工程中利用需用系数法统计一组系统理论数据(工程中叫计算数据)参与系统设计,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用系数则是需用系数法中关键系数,它的实质是表征某用电场所对电能的需求程度。需用系数与系统电气设备工作的同时率、负荷情况、工作效率以及系统电网传输效率有关。所以综合考虑上述几种因素,认真分析,找到在满足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条件下能够做到安全、科学、经济、合理、节能的需用系数取值。
3.1 影响需用系数取值的系统用电设备同时系数K∑
影响需用系数取值的因素一:系统用电设备同时系数K∑。用电设备组的设备并非同时都运行,该设备组在最大负荷时工作着的用电设备容量与该组用电设备总容量之比即为同时系数,K∑
3.2 影响需用系数取值的负荷系数KL
影响需用系数取值的因素二:负荷系数KL。运行设备并非全满载,设备组在系统出现最大负荷时运行设备实际功率与设备组总PS之比即为负荷系数,一般情况下KL
3.3 影响需用系数取值的电气设备组平均效率ηN
影响需用系数取值的因素三:电气设备组平均效率ηN。用电设备在运行时要产生功率损耗,用电设备(如电动机)输出的功率与实际输入的功率之比即为用电设备的效率,ηN
3.4 影响需用系数取值的供电线路传输效率ηL
影响需用系数取值的因素四:供电线路传输效率ηL。电功率通过电力线路在线路上要产生功率损耗,所以末端功率小于始端功率。其线路末端功率与始端功率之比称线路供电效率,一般为0.95~0.98。实际工程设计中,由系统负荷实际分布情况确定系统供电负荷中心,即系统电源位置;选择最佳供电路径,力求在保证电网正常运行条件下减小电网总长度;使用电阻率小的铜芯输电导线,减小电网输电损耗;提高电力系统供电电源电能质量。这些措施最终均可达到提高系统电网传输效率目的,从而减小系统需用系数取值,实现系统节能。
4 结 语
提高需用系数取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以在实际工程中用需用系数法统计出系统设计必须的一组系统理论数据(工程中称计算数据)参与系统设计,进而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用系数则是需用系数法中关键系数,其本身取值直接关系到系统安全、科学、经济、合理、节能。提高需用系数取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实现系统节能的重要措施。
参 考 文 献
[1]黄纯华,葛少云.工厂供电[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2]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 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M] . 3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3]孙成宝,李广泽.配电网实用技术[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