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升创新意识

提升创新意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升创新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升创新意识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第1篇

围绕“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目标,进一步进行特色挖潜,提出了以“六个中心特色主题课程”为主导,综合各学科育人效力的综合创意实践课程。

在课程构架明晰后,我们将“课程纲要”和“课程评价”作为课程实施重点,以“课程纲要”作为课程实施内容的核心,以“课程评价”突破课程实施管理的难点。

以“物理思维训练”为例,该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微小形变、测力计实验培养、筷子提米、人工喷泉、鸡蛋的沉浮等实验,学习物理思维能力、锻炼动手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课程背景是学生物理学科知识结合生活的思维练习实践;社情是国家越来越需要创新人才,而思维训练、特别是通过动手结合学科知识去实践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相结合、创新性思维与常规性思维相结合最好的锻炼方式;校情、学情是学生到了八年级刚刚开始接触物理知识,通过选修课将物理知识置身于生活实践,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深入浅出地了解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课程资源是直接从生活中取材,引导学生们自己找创意原材料、自己动手制作。

学生们对物理科学越来越感兴趣,真正达到了我们开设“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的目的。

在综合创意实践课程的实践中,我们秉着“师资一贯、课程一贯、评价一贯”的思路进行九年一贯制探索。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第2篇

二、提高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的方法

新闻编辑对于一个新闻节目来说就是灵魂和重心,新闻编辑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新闻节目的收视率的高低。因此新闻编辑要想适应新时代的新闻编辑工作,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编辑能力,保证新闻节目的高质量,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编辑风格和新闻节目形式。

政治素养对于一个新闻编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新闻编辑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最基本的能力。良好的政治素养要求新闻编辑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新闻使命,遵循新闻基本原则客观的真实的进行新闻的编辑报道工作,坚决不能犯政治性质的新闻错误。对于新闻的筛选,一定要谨慎,要培养政治敏锐度,根据国家和党的政治方针路线和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进行新闻筛选,坚决摒弃“新意足够,违背国家,不真实”的新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避免新闻负面影响的产生。

只有对各种信息拥有广泛的涉猎和积累以及海量的知识储备,才能开阔新闻编辑的视野,找到更多的灵感和创作思维。新闻编辑作为稿件的把关人,每天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而要确切地分辨出哪些信息是受众需求的、哪些信息认知和观点是正确新颖的,其工作领域涵盖人文、科学,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去积累经验和素材,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找到更好的新闻创意,培养出创新精神。

三、总结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主体性;大学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19-02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自主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内在需要,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未来的生力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创新意识已成为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织部分。如何进行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发展人就要发展人的本质属性。以主体性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教育、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一、主体性和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是在人作为活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体现的,具体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特征。首先,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主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表现。人的自主性是指主体在主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自己主宰自己的本质力量,自己选择客体以及发展方向,体现着主体对自身及客体的支配权。“主体性本质上是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所呈现的能动性”。其次,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对客体发挥作用和影响,而不是消极、被动地认识和实践。如果说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要素的占有和支配,那么能动性就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能动改造。再次,主体性表现在主体的创造性。创造性是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正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使人成为活动主体,且与动物分离开来,也正是有了创造性,人的主体性才显现得越来越强。

对于创新意识,在相关资料中尚无完全统一的说法。综合各种表述,创新意识有驱使个体进行创新行为的心理动机的含义,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推动力。有着求真求知的主动意识、追求新异事物和真知灼见的强烈欲望,大胆质疑、标新立异的思想观念,不满现状、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与创新思维比较,创新性思维的本质在于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而创新意识作为内在的驱动力,更多地处于感性阶段。另外,创新意识是引起创新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人的主体性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在分析创新意识和主体性两者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意识和主体性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 确立主体地位是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

“人的发展必须先靠主体性的发挥来获得,人的主体地位也是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呈现。”对于形成创新意识,确立主体地位是一个重要前提。当人们用已有的方法和手段仍无法使心理恢复平衡时,就可能寻找新的方法和手段或革新旧的方法和手段,这种意识就是创新需要的意识,即“问题意识”。它是创新的最初动因和原动力。岳晓东教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中指出,当前学生创新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障碍是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动力化。特别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思维标准化的情况更加严重,思维标准化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起到功能固着、权威迷信、思维惰性等负面影响。主体地位的确立,才能保障主体权利的实施,也才能保障主体性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确定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师生教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主体性的发展,为形成创新意识提供基础。

2. 形成主体意识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包括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只有当他能够自主活动并意识到自己活动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时,他才最终成为主体。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不断学会按照自我的意愿,同时也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造福社会和人类,将自我变成真正的实践主体。主体意识越强,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从而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内涵来看,没有主体意识,是不可能产生满足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而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也不可能产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意识、发表独特见解的意识。

3. 人的主体性发展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性发展好的人,就会做自己发展的主人,就会主动地发展自己。正是在主体性发展的过程中,人对自身逐渐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且进行自我改造;也是在主体性发展的历程中,人能动地适应、改造外在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地受外在世界的支配。主体性的发展过程,就是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外在世界的改造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突破的过程。主体性发展得好,就会主动关心自身、社会、外在世界的发展,关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关心问题的解决,发扬对出现的各种现象质疑的精神,并产生解决困难的内在动力,这也正促进了创新意识的形成。

4. 创新意识是主体性发展的高度体现

创新意识作为驱使个体进行创新行为的心理动机,是与创新有关的一切思维与活动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实质就是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创新。人的主体性具有一些比较稳定的外在表现,如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创新性等,对学生来说,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一种创新,正是他们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的结果,也是他们主体性发展的体现。主体性的这些外在表现,与创新意识的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认为创新意识是主体性的体现。“创新是人对已有认识和实践的超越和突破,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体现,也是人之所以能发挥创造效应的深层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项报告曾明确指出,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正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体现出创新意识是主体性发展的产物,是主体性发展的高度体现。

三、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以主体性的视角推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但需要形成一种以人为本、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理念,更需要在教学方法、校园环境、培养平台等方面加以改进,以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

要摆脱传统教育的弊端,首先必须确立主体性教育理念,明确教师与学生同为教育教学过程的双边主体。“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同为教育过程的双边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两个不同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教师和学生分别是这两个过程的主体。在第一阶段中,教育者为实践的主体,受教育者及知识要素属于教育者实践和认识的客体;在第二阶段中,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和知识要素属于教育者学习的客体。在双边主体的教育理念下,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发挥和发展教师的主体性,给教师更大的自,在遵循教育目的和遵守教育法规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来设计、规范教学,自主选择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

同时必须认识到教育的实质在于建构学习主体,授人以渔。特别在大学阶段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通过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主体性的途径,实现教育过程成为建构学习主体过程,同时通过建构学习主体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2. 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主体性发展的良好校园环境

要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自主性发展的良好校园环境。具体要从管理、校园氛围等方面入手,改变传统教育中束缚主体性发展的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并保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一方面,通过发展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允许专业转换,大力开展选修制、辅修制、导师制,不断减轻学业负担,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营造民主、开放的校园学术氛围,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从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自主、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依靠学生、服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

3.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差距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究其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启发式教学不无关系。如美国等西方国家虽然也采用讲授法,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新的知识。讨论课上学生与教授一起,就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授只在其中起引导协调的作用。正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碰撞、整合,极大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启发式教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主动思考课程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重视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结合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如社科类课程可以通过搞调查、写论文、演讲、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研究的方法,数理类基础课宜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教给学生推理方式和逻辑思维的方法。

4. 改革评价体系,鼓励自主创新而教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和反馈等重要功能。长期以来,高校评价普遍都是期末考试定结果,教师为考试而教,不顾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育评价不但要完善评价的内容,而且要完善评价过程及方式。首先,在评价内容上,不能只注重学业成绩,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再次,在评价模式上,不但需要教师的评价,更需要自主评价。只有对自己的活动做出正确的评价,并善于分析自己活动的人,才能称得上一个有主体性的、会独立自主的人。

5. 打造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

通过完善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图变创新的意识。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做好对实践教学的保障工作,完善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开放式实训室,注重实践教学与自主探索相结合,重点放在研究方法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上;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使他们尽早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在动手动脑的科研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特别是加强学生中学习型社团的培育,让学生在社团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发展,以此为平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比赛;还可以推广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师的“教”转变为强调学生的“学”,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为善,刘奔.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陈德.主体性发展与创新精神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9(12).

[3]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吴定初,唐安奎.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人的主体性提升[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聋教育;创新意识

现代聋教育事业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教学手段,现已逐步深入到各门学科之中,对于任意一门学科深层价值的体现产生了显著效果。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音频、动画、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其所放映的图像清晰、动画生动、信息量大且动感十足,受到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与聋生的推崇和追捧。笔者现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条阐述多媒体教学对聋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作用与价值。

一、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引发学习欲望――培养创新精神

聋生是一种特殊的施教对象,与健全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心理特征都较为逊色,所以他们更应该受到来自老师和学校的关怀与照顾。与此同时,聋生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兴趣、学习心理不够强烈,而多媒体技术自身灵动性、形象性的特征,恰好可以增强聋生对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灵活性以及独特性,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大有裨益,因此,特校老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聋生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实现聋生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从而达成培养聋生创新精神的目的。比如,老师在讲授一些简单的“实物识别”课程时,可以用一系列的媒体图片依次展示,同时配有一些音乐、动画人物,使得聋生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增强聋生的自主参与意识,而且还会让整个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此培养聋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创新精神。

二、多媒体教学开阔视野,放飞聋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从年龄阶段来看,低年级的聋生活泼好动、富于想象、敢于挖掘,但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的想象力停留在一个层次,十分有限。因此,老师应紧抓聋生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教学设备,借用丰富多彩的媒体网络资源充实聋生的大脑,以此开阔他们的视野,放飞他们的想象力,这对于聋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定然是极为有益的。比如,教授低年级语文“认识车辆”这一课时,老师便可在PPT课件中添加音乐、图片、文字,学生看完车辆的图片、文字之后,便带领学生一齐勾画出自己刚才所看到的某一种车辆造型,或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一幅自己心中的车辆图画,进而展示给同学,达到培养聋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又如,老师可以为学生放一些短小的默片动画,鼓动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完整的叙述默片动画中所说明的事件,此处的描述性语言可以是手语,也可以是文字语言,旨在放飞聋生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调动主体,积极找寻资源――培养创造性思维

要想真正展现多媒体教学的价值功用,体现多媒体教学对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用,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个体,鼓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与课堂相关的知识资源,随后自行整理资源制作PPT课件,最后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思路,从而实现完成一个自我找寻、自我探索、自我制作、自我创新的过程。任何学科、任一章节内容都可以制作成丰富多彩的PPT课件,就拿语文学科来讲,老师只需告知学生课件制作的注意事项,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自行制作出多媒体教学课件,相信这个课件中一定融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分,利于培养聋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促进交流,带动探索合作――培养创新潜质

除了以上三点内容,多媒体教学还能很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带动聋生勇于探索的前进步伐,从而培养聋生的创新潜质。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多媒体教学需要与合作学习相配合,才能发挥出期待中的效果,所以特校老师在开展聋生教育时,务必要将多媒体教学方式中安排设置一些合作交流的环节,添加小组论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聋生能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鼓动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积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随后在讨论辩解环节统一看法和答案,获得最终极的学习任务成果。在这个沟通交流、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看法思想在碰撞冲击的情况下得以融合,这是一个进步,也是聋生创新潜质的激发与培养,一方面有效地发挥了聋生的课堂主体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聋生的创新潜质,可谓是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在多媒体教学的方方面面,绝不局限于上述所描述的四点内容,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与探求。处于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迅猛发展的今天,特校老师也应娴熟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新颖性,不断改进革新自身的多媒体教学能力,切实强化聋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略,从而有效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聋生自身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提升创新意识范文第5篇

一、采取措施,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健全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建设一支事业心强、业务好、热爱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是确保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有序、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在实践中,我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全面负责、德育处分管、教师参与,各学科组及少先队实施落实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带领班主任,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形成了“师生并行,纵横贯穿” 的运行网络。目前全校已形成了一支以校科技辅导员为主,科学、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为辅的科技教师队伍,为科技教育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科技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做到一名科技辅导员负责一项科技特色项目,开展学校的特色项目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校对科技教育实行倾斜政策,规定把科技教育业绩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的参考条件之一。这一切为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使教师队伍中,人人关心科技教育,人人为学校科技教育建言献策,使科技教育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构建课程,为科技创新寻求新突破

在科技教育的不断摸索前进中,我们发现只有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会学生科学的创造方法纳入学校课程整体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加以实施,才能做到科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学校在造就一支科技教育教学所必需的教师队伍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科技教育教学的质量,始终坚持让全体教师认准课堂这一主渠道,利用课堂教学有机渗透科技教育。实践证明,根据各学科不同特点,牢牢把握课堂教学主渠道,有机渗透科技教育,是落实科技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为师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各种科技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落实科技教育的实质在于体现“全面、主动”,即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开展科技活动是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更是实施科技教育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从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科技品味。我校科普活动丰富多彩,内容新颖,深受学生的欢迎,科普教育活动以各种形式贯穿于一年的活动之中,有主题、有特色。我校坚持开展好校园科技节、科普周、科普日活动,除了传统的科学幻想画,科普电脑小报、手工小制作、模型比赛外,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组织学生观看科普影片、邀请专家讲座,向学生宣传科普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一系列科普活动营造 “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激励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刻苦钻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