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急疹的症状和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早期的一种常见病,大多数儿童在2岁前都得过此病,主要表现是突发高烧,一般持续3~5天左右,然后全身出现粉红色斑点样皮疹。幼儿急疹也叫婴儿玫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小儿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突起发热,热退疹出为特点。
幼儿急疹护理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卫生。皮疹一般不需特殊处理,皮疹部位用温水洗(40℃左右),水温不宜过热,以免刺激皮肤。避免宝宝搔抓,不要穿丝、毛织品等衣物,勤换衣服和尿布。
慎用退烧药 宝宝发烧家长往往着急,但幼儿急疹需要发烧几天,才可出疹。一般用过退烧药后,体温还是会很快上升。宝宝发烧达38.5℃以上时可应用退烧药,但24小时用药不可超过4次。
多用物理降温 用退热贴或者凉水浸湿,拧得不滴水的毛巾敷额头,或温水擦拭腋下、四肢,也能起到降温的效果。
多给宝宝喝水、喝果汁:水能排毒,而且这时宝宝一般会想喝水。如果宝宝食欲不太好,不必强迫他喝奶、吃饭。可吃些流质食物,如米汤、面汤。
食疗 一些中医的食疗方法,你也可以尝试:用鲜芦根50~100克加500毫升水煎煮,然后取汁频频喂服;或把西瓜去绿色硬皮后的青色部分,取100克切片,然后煎水随时服用。
减少室外活动 烧退出疹后2~3天一般疹子会消退痊愈,这期间注意减少室外活动,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不要用抗生素 家长不要随意给宝宝使用抗生素,幼儿急疹是病毒引起,应用抗生素是无效的,而且会造成宝宝腹泻和鹅口疮等副作用。
幼儿急疹有信号
发烧:超过6个月的宝宝前期无感冒征象,却突然发热。一般立即就到38~39℃,以前也没得过幼儿急疹,这种情况就应该怀疑有幼儿急疹的可能。这期间无论用什么退烧措施,都不会维持体温正常。顶多几小时,药效稍退,体温即回升。
伴随的症状:宝宝虽然发高烧,但是精神尚好。有些宝宝会烦躁不安、呕吐、腹泻以及胃口减退。有的宝宝会出现喷嚏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
医生检查:医生检查会发现宝宝喉咙稍红,甚至会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化验检查:一般来说验血不会发现白细胞增高等异常,但是淋巴细胞会有上升。
3天后热退疹出:一般来说,幼儿急疹在发热三四天后烧退,疹出。疹子起初大部分在躯干处,腰腹部尤甚,后蔓延至脖子、脸面、四肢,一般三天后退去。
《母子健康》温馨提示
宝宝在高烧期间可能出现一些伴随症状,比如轻度流涕、腹泻等,都是正常现象,不必担心。
发热是小儿常见的症状,许多疾病均可引起。由于患儿年龄小、起病急,常常引起家长的焦虑。为了解1岁以内婴儿首次发热的病因分布及转归,本文对社区辖区范围内161例1岁以内婴儿首次发热的临床特点进行了回顾性的调查分析,以期对基层儿科门诊的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以腋温>37.3 ℃为入选标准。全部病例均为居住在本社区的0~1岁小儿,男85例,女76例,均在我部或其他医疗机构就诊,发病年龄<3个月12例,3~6个月22例,6~9个月96例,9个月~1岁31例;伴随症状:流涕或鼻塞23例,咳嗽35例,气喘6例,腹泻18例,声音嘶哑6例,惊厥1例,无任何伴随症状115例;热程:<1天51例,1~3天98例,>3天12例;最高体温:≤37.9 ℃ 45例,38 ℃~38.9 ℃ 95例,≥39 ℃ 21例;实验室检查:154例患儿检验血常规,WBC<4.0×109 /L 5例,4.0~10.0×109 /L 131例,>10.0×109/L 18例。
2 诊疗结果
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儿科学》第7 版[1],上呼吸道感染51例,占全部病例的31.7%;幼儿急疹88例,占54.7%;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肺炎)14例,占8.7%;其他诊断(包括肠炎、食滞、出牙)8例,占5.0%。具体病因与月龄的分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岁以内婴儿的首次发热以幼儿急疹居多,这部分患儿中以6~9个月龄发病为主,结果显示,6~9个月龄患幼儿急疹的人数为69例,占该年龄段发热患儿总数的73.4%,占全部幼儿急疹人数的78.4%。
全部患儿中有53例应用抗生素治疗,占32.9%,其中静脉滴注28例,其余患儿仅给予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或退热药等对症处理。抗生素的具体使用见表2。表1 不同月龄患儿的病因分布 注:*为该诊断患儿占同月龄患儿总数的百分比;**为该诊断患儿占患儿总数的百分比
3 讨论
1岁以内小儿由于抵抗力低,体温调节不稳定,很容易出现发热,但病因相对单纯一些,多数为呼吸道感染,患病的早晚与母乳喂养、生活环境及有无交叉感染有关。从我们的调查看出,大多数的发热患儿集中于6~9个月,这与该年龄段幼儿急疹多发有表2 不同病因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注:*使用及未使用抗生素患儿分别占该诊断患儿数的百分比
关。幼儿急疹是一种病毒感染的发疹性疾病,患儿可突然发热,低热或高热,一般状况良好,不伴咳嗽、流涕等其他呼吸道症状,偶有腹泻,绝大多数患儿WBC<10.0×109/L,2~3天后热退疹出,预后良好,临床应以对症治疗为主,不应使用抗生素,而调查显示仍有21.6% 的幼儿急疹患儿使用过,可能是由于幼儿急疹要在出疹后才能确诊,加之部分家长认为“发热就是有炎症,有炎症就要用消炎药”的误区导致病毒感染的患儿也在使用抗生素,尽管这一比例比文献报道要低[2],因此我们体会,根据患儿的发病年龄、发热特点、伴随症状及血象可以做出推测,并向家长解释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避免过度治疗。
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多与季节、气温变化、营养不良、空气污染有关,一般都会有较频繁的咳嗽,部分患儿伴气喘,从儿童保健角度出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两个最关键的观察方法:数呼吸次数和看有无胸廓凹陷[3],辅以查体及X线检查都能及时诊断,并及早应用抗生素治疗。而上呼吸道感染热程多不超过3天,一般以低热或中度热为主,可伴有流涕、鼻塞及轻微的咳嗽,给予对症治疗和正确的护理措施,绝大多数都能很快痊愈。
综上所述,了解1岁以内小儿首次发热的病因特点就能够及时、快速的诊断,合理用药,从而避免广谱、高级抗生素的滥用。
参考文献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8.
[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141-01
婴幼儿急疹是由人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常见的小儿出疹性疾病,又称婴儿玫瑰疹。患儿一般情况好,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可有肿大。皮疹多为红色斑丘疹,以颈部和躯干部多见,一天内就可出齐,次日消退,常高热3~5 d,热退疹出是其典型的特点。本病早期因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极易误诊而延误治疗,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诊断的认识,减少误诊率,现对我院2004~2007年儿科诊断的120例婴幼儿急疹患儿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120例,其中,男患儿68例,女患儿52例。5个月~1岁的患儿有96例,占80%;1~2岁的患儿20例,占16.7%;2~3岁的患儿4例,占3.3%。病程2~5 d。
1.2临床表现
1.2.1发热所有患儿均有发热现象,大多数呈骤起高热,体温最高41℃,最低为37℃,热型不规则。
1.2.2出疹全部病例均有出疹。出现于热退后0.5 d出疹的为81例,占67.5%;热退后1 d出疹的为15例,占12.5%;热退后2 d出疹为10例,占8.3%;热退过程中出疹者14例,占11.7%,皮疹多见于躯干、面颈部,少见于四肢,皮疹呈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皮肤无瘙痒,1~2 d皮疹消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无脱屑。出疹时部分患儿有烦躁不安,哭闹现象。
1.2.3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79例,占65.8%,多见于耳后或枕骨下淋巴结,如黄豆粒大小,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未触及淋巴结肿大者41例,占34.2%。
1.2.4咽部充血咽部轻度充血60例,占50%;咽部明显充血27例,占22.5%;咽部后壁滤泡增生13例,占10.8%,咽峡部及软腭上可见少量斑丘疹者20例,占16.7%。
1.2.5伴随症状有咳嗽、流涕、腹泻、呕吐、恶心等呼吸道消化道症状者7例,惊厥者3例,但愈后未见神经系统遗留病症,精神状态亦未见异常。
1.3实验室检查
发热当日或者次日行血常规检查,发病24 h内白细胞>15×109/L伴中性粒细胞升高45例;发病24~48 h内白细胞(10~15)×109/L伴中性粒细胞升高者28例;发病72 h内白细胞总体水平低于10×109/L,其中68例白细胞低于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112例;惊厥3例患儿做脑电图检查正常。
1.4 诊断以及鉴别诊断
根据2岁以内的婴幼儿,高热3~5 d,热退疹出为诊断依据可诊断为婴幼儿急疹。本病因临床早期无明显的特异性,容易和其他出疹性疾病相混淆,现鉴别如下:①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密切接触患儿的小儿发病率可达95%。麻疹的好发年龄为1~5岁,典型麻疹以发热、结膜炎、上呼吸道炎症、口颊黏膜科氏斑及全身斑丘疹、疹退留色素斑为特征。此病要加强护理,必须请医生诊治。②风疹。5岁以内小儿发病率最高,但1岁以下婴儿则不感染,冬春两季为多发季节。通常于发热后第一、第二天出现淡红色疹点,细小稀疏,指压退色,微痒,疹子于病后第三四天消退,无色素沉着,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是风疹特有的症状。此病常不需特殊治疗。③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6个月以下的婴儿很少发病,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起病急,发热高,有严重的咽喉痛,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皮疹于起病24 h内出现,颜色鲜红,疹子细小,如鸡皮样,密集。小儿急疹除需与发疹性疾病鉴别外,还需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中枢感染等疾病相鉴别。
1.5 误诊情况
来我院问诊的患儿出疹前误诊12例,误诊为胃肠炎者6例,呼吸道感染者5例。
1.6 治疗
应用清开灵注射液1 ml/(kg・d),利巴韦林注射液15 mg/(kg・d)加入糖盐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对症治疗,有电解质紊乱者调节电解质,防止并发症。早期白细胞升高者用抗生素给予治疗。
2 结果
本病预后良好,一般不留有后遗症。我院来诊患儿愈后均无其他后遗症。
3讨论
1986年,Yamanishi等人报道HHV-6是婴幼儿急疹的病原,Takahashi等人检测配对的婴儿及其母体血清,发现母体抗体可传给胎儿,新生儿有母体抗体保护,其滴度随时间下降,3~5个月有较高的抗体,几乎1岁以上儿童均有针对此病毒的抗体, 因此本病好发于1岁以内的婴儿。传播途径为母亲的唾液而不是母乳。发病季节主要在冬春及春夏交替之间,为散发,一般没有流行性。通过本组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加深了临床医师对婴幼儿急疹发病季节、年龄、临床特征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诊断该病的敏感性,使该疾病能够早期诊断,避免误诊,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及其他医疗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Yamanishi K,Okuno T,Shirakik,et al.Identification of human herpesvirus-b as a casual agent for exanthem subi-tum[J].Lancet,1988,1:1065-1067.
[2]Pruksananonda P,Hall CB,Insel RA,et a1.Primary human herpes vivus 6 infection in young children[J].New Engl J Med,1992,326:1445-1450.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经呼吸道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6岁以下儿童患病率最高。患儿从感染病菌到发生临床症状,潜伏期多为2~3天,最长可达1周。其特点是起病急,突然发热,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点或瘀癍、抽搐和颈项强直等异常症状。严重者可在数天内死亡,或留下脑性瘫痪和脑积水等后遗症。3岁以下婴幼儿除发热、呕吐以外,还常拒乳拒食,并伴有腹泻、睡眠不安及尖叫,容易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或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流脑流行季节,凡有以上症状的患儿,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2.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或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和周身循环障碍等。
3.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同时出现疹子,先见于躯干、头部,之后延及面部及四肢。疹子开始为红色斑点,后有丘疹,再后发展为水疱,大小不等,伴瘙痒,这时传染性最强,直至结痂脱落。水痘自起病到痂皮脱落,一般需1~2周。
4.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皮疹始见于面部,为粉红色斑疹,轻度痒感;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颈部、躯干和四肢,1~2天内逐渐消退;往往下肢见到皮疹时而面颈部皮疹已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在发疹前24小时左右,患儿耳后和枕骨下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患病初期可在口腔内软腭、颊部黏膜出现暗红斑点,为诊断要点之一。
5.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发热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常在39~40℃以上;还有流鼻涕、打喷嚏、眼结膜充血等现象,此期一般需3~4天,为麻疹前驱期,这时约90%的病儿口腔内可见直径0.5-1毫米大小的小白点和周围红晕的麻疹黏膜斑。一般情况下发热第4天见疹,出疹的顺序是耳后、发际、颈部、前额,然后迅速由上而下遍及全身,最后为四肢。随着体温的逐渐恢复,皮疹也依出疹顺序而消退,出现麦粒状的脱屑,并留下棕色的沉着。麻疹患儿如果治疗护理不当,也容易出现并发症,较常见的有麻疹肺炎、麻疹喉炎、脑炎和中耳炎等。
6.幼儿急疹:幼儿急疹多发生于2岁以内婴儿,突然高热,伴食欲不振;少数患儿还可出现嗜睡、恶心、呕吐、咳嗽,枕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3-5天后体温开始下降,约24小时内降至正常;热退时可出现玫瑰色斑丘疹,先于颈部或躯干,逐渐蔓延至臂部及下肢,而肘、膝等部位及掌跖部多无皮疹。皮疹1~2天后消退,不留痕迹。起病初在患儿悬雍垂两侧可见有小结节状隆起,周围充血,成晕状黏膜斑,有助于早期诊断。
7.猩红热:猩红热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突发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起病1天后发疹,于颈、胸、躯干、四肢依次出现,1~2天遍布全身达到高峰,呈弥漫性密集红斑,尤以肘弯、腋窝、腹股沟处密集,两颊及前额部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特征性“环口苍白圈”;皮疹持续2~4天后依次开始消退,7-8天时脱屑,手掌足跖部呈大片状脱屑,有时像手套、袜套样脱屑。婴儿可有惊厥,病初舌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呈鲜红色,成为“红色杨梅舌”,是诊断要点之一。
8.病毒疹:病毒疹一般为柯萨奇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所致。近年来患者日见增多,感染者多为11~12岁儿童。皮疹的特点是疹子出现无顺序,以胸和腹部出疹较多,其他部位少见;且皮疹消退快,最后不留痕迹。患儿初期可有耳后、腋下淋巴结肿大。其传染性较强,感染此症后,需立即住院隔离治疗。患儿家里及学校教室都要进行空气消毒,且要常开门窗换气,使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以利防病保健。
幼儿急疹
致病真凶 可能是病毒。
疹子特征 宝宝烧退时出疹,先见颈部及躯干,很快遍及全身,腰部及臀部较多(鼻颊、膝下及脚掌等处一般没有),大小如粟粒,淡红似玫瑰,多在24小时之内出齐,持续1~2天后消退,不留痕迹。
伴随症状突发高烧,食欲稍有减低,持续三五天后体温骤降,精神即刻好转,疹子开始出现――此特点是与其他出疹性疾病(如麻疹、猩红热)的最大区别。
处理要点休息,多喂白开水或菜汤、果汁;高烧用物理方法(如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烦躁或惊跳酌用镇静剂;抗生素无效。
手足口病
致病真凶 肠道病毒。
疹子特征 疹子通常起于手(手指背面与指甲两侧)、足(脚趾背面与脚跟边缘)及口腔(唇内侧、舌面、颊黏膜、齿龈处)三部位,“手足口病”由此得名。初为红色斑点,持续24小时变为疱疹,疱疹内充满混浊液体,溃破后形成浅表性溃疡,溃疡四周发红。疹子数量从几个到数十个不等,严重时可累及手掌、足底、肘部、膝部和臀部等处。
伴随症状 轻度发烧,口腔及咽喉不适或疼痛。疱疹破溃后症状加重,如不吃奶、流口水、哭闹、烦躁等。经5~7天治疗可恢复。个别病患可能出现心肌炎、脑膜炎、脑炎等并发症,后果严重。
处理要点 休息,多喂水;消毒漱口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保护皮肤不使疱疹溃破,让其自然吸收干燥结痂;选用抗病毒药物、维生素类、解热镇痛剂或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制剂;出现并发症应住院治疗。
风疹
致病真凶 风疹病毒。
疹子特征 宝宝发烧1~2天后出疹,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蔓延全身。初为稀疏的红色斑丘疹,以后面部及四肢疹子可以融合,类似麻疹。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疹子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的色素痕迹。
伴随症状 发烧、咳嗽、乏力、胃口差、眼发红;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伴轻度压痛。与麻疹不同,风疹全身症状轻,病患饮食玩耍如常。
处理要点 休息,饮食清淡且易消化;防止搔抓皮肤引起细菌感染;酌情给予退烧、止咳药物;并发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或脑膜炎时选用抗生素,必要时住院治疗。
麻疹
致病真凶 麻疹病毒。
疹子特征 宝宝发烧3天左右出疹,从耳后、颈部沿发际边缘向下发展,24小时内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3天内累及下肢及足部,疹子全部出齐。初为稀疏不规则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肤色正常,重者皮疹融合,皮肤水肿。甚至导致面部浮肿变形。持续3天左右,疹子按出现的顺序消退,留下糠麸状脱屑及棕素痕迹。
伴随症状高烧、流涕与眼泪,颊黏膜上有“科氏斑”(为直径约1毫米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预示即将出现疹子),可能伴发喉炎、肺炎、脑炎等并发症。
处理要点 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且富有营养的食物,补足水分与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A);保持皮肤、黏膜清洁。酌用退烧、镇静、止咳药物。并发肺炎则给予抗生素;接种麻疹疫苗是最佳预防措施。
疱疹性咽峡炎
致病真凶 病毒,常呈流行趋势。
疹子特征 宝宝发烧两天内出疹,见于扁桃体、软腭、悬雍垂、舌头等口腔咽部黏膜处,数量不多(大多在12个之内),为直径1~2毫米的小疱疹,呈灰白色,周围绕以红晕,24小时内水疱破溃,变为溃疡,1~5天内愈合。
伴随症状突发高烧、咽喉痛、厌食、伴有颈、腹与四肢疼痛,可有呕吐甚至惊厥,属于一种特殊的上感类型。病程比普通感冒稍长,一般在7天左右康复。
处理要点 休息,加强营养;酌用抗病毒药、退烧药。
水痘
致病真凶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疹子特征 宝宝发烧后24小时出疹,先发于前额,再向躯干、四肢蔓延,呈向心性分布。初为红色斑丘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圆型水疱,周围红晕明显,水疱中央呈脐窝状。经2~3天水疱干涸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疤痕。因搔抓继发感染者,可留下轻度凹痕。由于疹子分批发生,故在同一处皮肤可同时见到丘疹、水疱和结痂。
伴随症状 起病较急,发烧,头痛,全身倦怠。整个病程约2~3周。
处理要点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细茵感染;酌情使用抗病毒药物,肌肉注射维生素B12等:禁用激素,以免病毒扩散;接种水痘疫苗有一定预防效果。
猩红热
致病真凶 溶血性链球菌。
疹子特征 宝宝发烧1天左右出疹,初见于腋下、颈部与腹股沟,24小时内蔓延全身。疹子为针尖大小的鲜红色小丘疹,触之如粗砂纸,疹间肤色潮红(与麻疹不同)。面颊部潮红无疹,口周皮肤苍白。腋窝、肘部、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疹子密集,颜色深红,其间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持续6~7天后面部脱屑,躯干和手脚大片脱皮。
伴随症状起病急,高烧,咽及扁桃体显著充血甚至化脓;舌红,舌红肿如草莓;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有触痛。
处理要点 休息;补足营养;选用抗生素。少数病患可能在病后2~3周发生风湿热、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要注意防范。
川崎病
致病真凶 尚不清楚。
疹子特征 宝宝发烧数天后出疹,分布于躯干、会以及手掌及脚底。常为多形性红色斑疹,亦可呈荨麻疹样皮疹,瘙痒,但无水疱或结痂。出现于手掌及脚底的则为红斑。持续10天左右消退。
伴随症状 突发高烧,眼睛发红(结膜充血),冠状动脉炎,关节肿痛等。病程短则两周,长可达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