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文化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首义文化;旅游;城市软实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09-03
1 引言
1.1 辛亥首义文化内涵及其旅游资源现状
(1)辛亥首义文化内涵。
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为我们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人文资源。辛亥首义文化,是对运动在武昌地区发生与发展的综合概括,主要包括在武昌地区反映运动、革命事件、革命人物的各种文史资料;革命遗址、文物和后世为纪念革命而建造的各种纪念物以及研究的所有成果和历史形成的各种纪念活动。辛亥首义文化以反映中国民主革命、民族进步的运动历史为主线,以表现高度爱国主义思想为精髓,以纪念景观为载体,以武昌临时军政府旧址红楼为中心,集中体现了“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不竞声华”的实干精神、“振兴乡邦”的爱国精神、“不计生死”的牺牲精神,是都会文化、荆楚文化、黄鹤文化等历史文化的沉淀,是东西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首义文化是我省更是武汉市独有的、最靓丽的、最引以为骄傲的名片,武汉是首义精神的城市载体。辛亥首义文化发展对武汉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2)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距今已一个多世纪,一百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的后裔、亲属、海外侨胞、台胞为继承先辈遗愿,开发利用辛亥首义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武汉市区内有为数众多的首义革命遗址和遗迹,同时得益于辛亥首义100周年大典的举办,几乎所有有关首义的旅游资源都得到了很好的整建与扩建。现存的与辛亥首义相关的革命历史遗址有30多处,遍布三镇但集中分布于武昌境内。以为主题的研究也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随着武汉城市建设的加快和武汉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一方面,以为主线,以现存首义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武昌古城为平台,充分整合辖区内各类旅游资源,打造出若干条凸显“首义文化”的精品旅游线路,具有极大的便利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由于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和不断面临城市化的威胁,除红楼等部分遗址为市民所熟知外,现存的许多遗址和遗迹保存状态不甚理想。有的被迫迁址;有的被遗忘于城市的某个角落而鲜为人知;还有的已经不复存在。坐落于市中心的多数辛亥首义旅游资源都正面临着高层建筑、噪声、垃圾、水体或大气污染的威胁;有些旅游资源被道路、市政工程或其他建筑人为镶嵌、分割;一些核心旅游资源周边交通状况不容乐观,一旦游客众多就会造成拥堵。上述因素的存在,给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要使辛亥首义旅游资源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给予通盘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武汉城市软实力现状
(1)武汉城市软实力发展基础良好。
武汉市具有河湖交错、山水相间的优美自然环境,而且也形成了以首义文化为主体的丰厚的人文环境。她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彩的民俗记忆,丰富的人才储备,和谐的社会环境等显著特色独秀于我国名城之林。除了拥有上述软实力资源之外,目前武汉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城市硬件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总体来看,武汉城市软实力发展具有较强的“硬实力”基础。
(2)武汉城市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正在席卷世界各个角落。武汉城市建设的过程,特别是对城市遗存的破旧街区进行改造、重建的过程,本是为了改善生活环境,但同时也使历史遗迹或老街区消失,打破了原有的社会脉络,使得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空间逐渐狭窄甚至消失。目前武汉市在文化资源的整合、培育、利用上还应付出更多的努力;在提高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质量上,在打造城市创新与传媒沟通能力上,在改善城市社会环境、人才培养与吸引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1.3 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关系到大众的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休闲度假也已成为旅游业最具活力的新业态。武汉市目前正处于一个全民大众化出游、爆发式增长阶段。旅游的发展关系到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生,也关系到武汉城市的对外关系。以综合法、人本法、促进法为特点的《旅游法》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年初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明确指出要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在大众休闲旅游时代来临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最好纪念,而且可以更好的满足广大市民与游客对休闲旅游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教育炎黄子孙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振奋爱国主义精神,将精神引力,文化引力,经济引力融合在一起,全方位提升武汉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2 辛亥首义文化旅游与武汉城市软实力提升
2.1 城市软实力
(1)城市软实力的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最早提出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概念。在奈教授看来,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不仅需要有有形的“硬实力”的增长,还需要有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的“软实力”的增长。随着软实力理论的日益成熟,软实力的概念也被很快应用于区域、城市、企业、组织等不同主体的研究之中,城市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城市软实力的概念,学者们持不同的观点。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学界对城市软实力的界定大多是简单移植国家软实力的概念,忽视了城市软实力的目标受众和城市沟通能力这两大要素。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笔者将城市软实力概括为:以城市硬实力为基础,以城市文化力等非物质资源为构成要素,以城市内外所有组织、民众为目标受众,通过非强迫方式达到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的一种能力,它是城市凝聚力、说服力、导向力、吸引力和同化力的总和。这种“软”的力量,最终通过内部公众(市民)对城市的认可和城市对外部公众的吸引产生作用。
(2)城市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城市软实力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笔者认为其主要包括:城市文化力、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力、城市创新力、传媒沟通力、环境舒适力、人力素质力6个方面。
(3)城市软实力的生成机理。
首先,与城市硬实力一样,城市软实力以城市软实力资源作为其生成的基础,但是软实力资源并不等同于也不会自动转换成城市软实力。其次,城市软实力根源于城市内部,形成于与外部社会的良性互动。最后,城市硬实力与软实力具有共生兼容、非均衡对称和动态互馈的关系。
(4)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终极目标。
发展城市软实力,就是要大力提高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满足人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愿望,实现广大市民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城市是城市软实力建设的终极目标。旅游可以对城市内部产生凝聚效应、吸引效应与活力效应,实现广大市民的安居乐业;对外部产生认可、认同和同化效应,实现外部公众对整个城市的理解、赞赏、效仿与支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增强人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更是提升武汉城市软实力的思路创新。
2.2 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对武汉城市软实力提升的功能研究
优秀的城市文化元素只有与适合的载体融合在一起,才能够打造出更具地方特色与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大众休闲旅游时代,辛亥首义文化旅游的发展,对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武汉城市软实力起到硬化、聚化、创新、引领和美化的功能。
(1)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发展对武汉城市软实力提升的“硬化”功能。
以旅游为抓手,大力开发辛亥首义文化经济,将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武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的全面发展。将辛亥首义文化经济开发与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是将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现代经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辛亥首义文化开发与利用的进程,是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的进程;是武汉城市经济实力提升的进程。与此同时,也正是硬化武汉城市软实力赖以存在的基础――硬实力的过程。
(2)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发展对广大民众的“聚化”功能。
辛亥首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凝聚江城人民的重要力量。这种凝聚力是实现文化功能,提高武汉城市软实力特别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驱动力。大力发展辛亥首义文化旅游,以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为广大民众提供深度认识辛亥首义文化的空间,使广大市民在旅游的体验中加深对辛亥首义文化的了解。革命与创新精神的内化所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将会激励、引导市民热爱自己的城市,关心武汉城市的发展,为武汉的进步贡献智慧和汗水。独特的城市文化可以吸引外部人才、资源、资金等的流入,城市内外环境的优化可以使城市的组织效能、资源整合能力越来越强,城市的软实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发展对武汉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功能。
城市精神离不开所处的时代,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这要求城市精神能够反映并体现先进文化和时代前进的方向。以旅游为载体,大力开发辛亥首义文化资源本身就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对革命文化内容的丰富,也是对其展现形式的拓展与创新。内容生动健康,形式新颖多样,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旅游产品让广大民众在不自觉中实现了对“创新”与“进取”精神的内化,秉承“创新”与“进取”精神的广大城市主体将为城市的兴旺发达提供不竭动力,最终实现城市的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
(4)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发展对武汉构建和谐城市的“引领”功能。
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核心是人,落脚点也是人。城市和谐是指城市各阶层、各组成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城市的和谐包括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秩序和谐等诸多方面。在生态旅游、全民旅游、旅游惠民等理念的指导下,辛亥首义文化旅游的开发,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活动目的的回归体现,可以改善武汉城市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内涵积极的旅游产品可以培养广大市民“与人为善”的宽阔胸襟和“和谐共存”的积极心态,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5)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对武汉城市形象发挥着“升华”功能。
城市形象是城市内部、外部公众对城市形态和特征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后所形成的总体看法和评价。依靠大众传媒构建的“媒介”形象和依靠人际传播构建的“口碑”形象,是城市形象传播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在全球不同文化加深融合的今天,城市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就必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潮流中去。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具有“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重功能,这种功能对内产生凝聚力、感召力;对外产生吸引力和同化力。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本身是对辛亥首义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可以提高武汉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广大市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改善武汉城市的整体面貌,起到美化武汉城市形象的功能。另外,旅游作为一种民间活动,既是大众传媒的“资源”与“媒介”,又是人际传播的“载体”与“工具”,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共同发展,可以增强辛亥首义文化与武汉城市的关注度,提高其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起到进一步升华武汉城市形象的作用。
3 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发展路径选择
3.1 深入挖掘和提炼辛亥首义文化内涵
辛亥首义在武汉爆发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地域背景,将首义文化列为武汉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品牌也有其深刻的历史缘由与文化因素。因此,对首义文化植根其间的楚文化,对与首义文化相关的革命历史传统以及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化背景,都要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寻根求源,进一步提高对首义文化的总体认识和把握,更好地对其开发与利用作出明确的定位。
3.2 着力完善辛亥首义文化旅游相关规划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武汉城市内涵正在趋同,特色正在消失;武汉城市规模的扩张,带来了诸如环境恶化,人口拥挤,交通堵塞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今的武汉已经是一座不太宜居的城市。因此,武汉市各级政府与辛亥首义文化相关管理部门都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与《旅游法》的指导下,进一步革新武汉传统的城市规划,加强武汉城市休闲公园、休闲街区、环城市游憩带的建设,营造居民休闲空间。
3.3 进一步加强辛亥首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整合
首先,打造辛亥首义精品旅游线路。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应着眼于实际可操作性和游客的便利性,着重将武昌区内辛亥首义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主题各异的辛亥首义特色旅游线路,并和旅游区内户部巷美食街、胭脂风情街、昙华林民俗街等资源结合起来。其次,加大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创新辛亥首义文化旅游的形式。目前辛亥首义旅游景区的旅游开发多以橱窗、实物展示等静态的呈现方式为主,旅游者参与程度极为有限。要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利用更多有效且多样化的形式来加强游客在旅游中的参与性,提高旅游本身的趣味性,从而进一步促进辛亥首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再次,继续举办好以辛亥首义为主题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像米兰时装周、奥斯卡电影节等具有自主品牌与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城市软实力的提升。辛亥首义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对首义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对“爱我中华”民族情感的培养,对武汉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高都有着巨大的战略意义。最后,加大景区与旅行社、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与旅行社合作的同时,辛亥首义文化旅游管理部门也应该加大与其他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教育部门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武汉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倡导包括大、中、小学生在内的所有在校学生参加辛亥首义文化旅游。
3.4 努力营造武汉和谐的社会环境
管理本身就是一种软实力资源,城市资源只有在良好管理的调控下,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借助于辛亥首义旅游的契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都应树立“以人为本”全新的管理理念,以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抓手营造和谐的宜居环境,加强城市管理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高质量、高品质的公共产品来满足广大市民与游客的公共需求,确保社会的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
3.5 充分发挥媒体与旅游在武汉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作用
城市软实力资源是城市软实力产生的基础,然而城市的软实力资源只有通过媒体向外界有效的输出才能生成软实力。城市软实力建设,应该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整合各种传播资源和传播手段,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和方式,特别是运用影响力度比大众传播更大的人际传播和口碑传播,形成耦合效应,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传媒的双重作用。有学者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证实了传媒与城市软实力的关系,其结果表明,传媒既是软式力资源,又是其他软实力资源向效果转化的中介。从“资源”角度看传媒,模型拟合显示,“文化资源”三项指标中,“大众传媒指数”的因子载荷为0.81,居文化资源诸要素之首,可见传媒对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其次,充分发挥旅游在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非政府行为(民间行为)也是影响城市软实力消长的重要因素。旅游作为非政府行为之一,具有自上而下,民间推动的特点,其立体化、生活化的民间软接触方式使得城市软实力更具渗透性、广泛性、感染力与持久性。辛亥首义文化旅游活动对武汉城市形象的美化与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大力开发辛亥首义文化旅游产品和适时举办好各种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节事活动来提高武汉城市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4 结语
旅游,大众休闲旅游,可以体现城市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人文精神,生态精神与开放精神。整合辛亥首义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对彰显武汉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魅力,武汉和谐宜居城市的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武汉在世界的知名度、美誉度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辛亥首义文化资源的保护与进一步开发以及武汉城市未来的发展,还有待社会各界献计献策,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严昌洪.20世纪90年代研究综述[J].理论月刊,2001,(10).
[2]杨书林.武汉市红色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城市旅游规划,2011,(11).
[3]龚娜,罗芳洲.“城市软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价方法[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4]汤艳,丁德军.“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城市软实力的创新构建[J].延边党校学报,2012,(4).
[5]陶建杰.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基于中国大陆50个城市的实证研究[J].中州学刊,2010,(3).
[6]中国城市软实力调查研究课题组.2009中国城市软实力报告[J].望东方周刊,2009,(7).
[7]Joseph S.Nye Jr.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J].AN-NALS,AAPSS,2008,(3).
[8]陈志,杨拉克.城市软实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9]赵力平.城市文化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跨文化视野 汉英翻译 错译误译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首先要加强文化教育,培养文化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新概念英语》主编何其莘提出:21世纪的外语教育应该肩负起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的重任,将本民族的文化介绍给外国,让中华文化真正走出去;要让学生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时有话可讲;要使我们的学生,起码是部分学生,有能力用准确、地道的语言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忽视母语文化,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即英语学习者甚至英语水平较高的青年学者在与西方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显示不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风范。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自2013年12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进行了局部调整,其中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分值比例由原来的5%调整为15%,考试时长由原来的5分钟调整为30分钟。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段落长度为140―160个汉字。改革的出发点是优化输入,重视输出,让学生具备把中国的情况介绍到国外的能力。然而,中国学生所接受的多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在翻译过程中重形式多于重意义,翻译方法单一,多采用直译法,这种方法容易造成“死译”、“硬译”,最终导致错译和误译
二、汉译英错译误译成因
1.词汇量匮乏
根据新民晚报的报道,在2013年公布的“全球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中,中国大陆在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倒数第二,属于低熟练水平,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在我国,英语教育普遍从娃娃抓起,那么为何还会出现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呢?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蔡基刚教授指出,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的词汇量匮乏,词汇量导致的整体英语水平欠佳的问题在大学中非常显著。在段落翻译中,词汇是最大的根本,词汇量的匮乏会导致翻译中的障碍。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大部分学生认为在面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内容的翻译时很多相关的词汇,如核能、月饼、猜灯谜等都无从下手,困难重重。
2.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下意识地用母语的语法结构进行翻译,并且把汉语的思维方式带到英语中,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重词义轻词性。在汉语中,同一个词汇可以用作多种词性,但英语中却不行,因此学生在想要表达某一特定的意思时,只考虑单词的意思而往往忽略单词的词性是否正确。如句子“男性的数量大大找超过女性”,一名学生翻译为“The number of men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women.”,他只考虑more than是多于的意思,却忽略了more than不能充当谓语的事实。再如句子“然而近年来,比例快速升高”,一名学生翻译成“However,in the recently 10 years,ratio rises rapidly.”,他想到rencently是近来的意思,却忘了副词是无法修饰名词的。
在句子结构方面,母语的负迁移现象也非常明显。如以下的句子 “The reason for this phenomenon may b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ly like boy’s preference.”(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人传统上喜欢男孩的偏好。);“Gender ratio unbalanced will bring a lot of severe problems.”(性别比例不平衡会带来很多严重的问题。);“Millions of men will can’t marriage.”(数百万的男性将不能找到伴侣。)。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这些句子的翻译都是按照汉语的语序逐字翻译的,是不符合英语的语序和表达规律的。
3.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
英国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把语用失误分为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大类。目前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目的语文化不是十分了解,因此出现了很多社交语用失误。如句子“中国的父母往往望子成龙。”,其中的“望子成龙”这个成语绝大多数学生都翻译成了”expect their son to become dragon.”。在中国的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既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但是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是邪恶的象征,如此这般翻译,就造成了社交语用失误,其实可以用hold high hopes for one’s children,have great ambitions for their children,expect their son to be talent或者expect their son to have a bright future等方式表达。
三、结语
改革后的段落汉译英是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和翻译能力等多方位、多层面的考查。这不仅要求考生按照英语语言结构与思维翻译出整个段落,而且对学生的考核要求相应拓宽、加深,不再单一考查学生所学的词汇和语法基础等英语知识,而是考查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风俗习惯等的学习和了解;考查学生对合理拆分、组合句子,将汉语所承载的信息用英语表达出来的能力;考查学生对翻译技巧与方法的掌握。通过分析学生的汉英翻译实例,了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译和误译的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对于挖掘学生的翻译潜力、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梅悦丽.大学生汉译英中的语用失误[J].海外英语,2013.
[2]张瑞晶.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汉译英翻译现状及策略[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2.
[3]史桂菊.大学生汉译英能力滞后原因及教学策略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
[4]孙敏.汉译英词汇翻译常见错误透析[J].教育教学论坛,2009.
[5]崔红叶.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汉英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建立教育,2012.
关键词:称呼语 中西文化 差异 跨文化交际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称呼被定义为当面称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每种语言都具有自己特定的称呼体系,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往往会注重自己的语言是否得体、话语是否礼貌,称呼语作为一种使用极为频繁的礼貌用语,是传递给交际对方的首要信息,往往会给交际中的人们留下第一印象。因此,称呼语的恰当与否将会直接影响交际的直接效果,而各种语言中的称呼语背后所蕴含的不同历史文化信息反映出的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身份、亲疏关系以及个人表达的情感等信息将会极大地影响称呼语的正确选择。因而只有了解称呼语的不同文化背景及其历史渊源才能做到跨越文化障碍实现目的语交际,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和礼貌,真正实现提高二语习得者的语用能力。
一、英汉称呼语的对比
(一)姓名称呼
汉语和英语有着截然不同的姓名结构。在汉语中,通常是姓在前、名在后,“姓名”一词因此得名,如陈建国,陈为姓,建国为名。然而在英语中却完全相反,常常是名在前而姓在后,如John Smith, John为名,Smith是姓。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可以使用全称来称呼对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汉语文化中直呼其姓名很多时候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现象。在两种语言中直呼其名的现象也是共同存在的,例如:“李晓梅”可称“晓梅”,“Mary Lee ”可称“Mary”。汉语中多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体现一种彼此间的亲密关系,但是在英语中直呼其名是很常见的称呼方式,无论身份地位、亲疏关系、年龄长幼都可以直呼其名,这在中国文化中是难以接受的,在西方人看来这却体现了彼此间平等、友好、融洽的关系。英语中还可以直呼其姓,这在汉语中是没有的现象,汉语中更习惯在姓氏前加上“老”(表示年长、见识广博和具有丰富经验)或“小”来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尊敬,这正是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思想的体现;而这也是在英语中没有的现象,你决不会看到用“little/old Smith”来对被称呼着表示尊敬,相反“old”在英语中涉及比较敏感的年龄问题,通常会给被称呼者造成“年老无用”的感觉。
(二)亲属称呼
亲属称呼是表示家庭成员与各自亲属和亲友关系的特定名称,其文化特征特别明显。
汉语受到几千年来的儒家伦理道德、封建等级制度和以家庭为核心的集体经济方式的影响,按照宗亲和姻亲血缘关系及长幼顺序,对亲属称呼进行了严格划分,以表示亲属之间的亲疏关系。 在英语中则恰恰相反,由于西方社会较早地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 较早地摆脱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宗法伦理观念模糊,更多地体现了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文观念,因此英语中的亲属称呼显得简单而且笼统化,往往一个英语中的称呼语要对应好几个汉语中的称呼语。
1.宗亲和姻亲亲属关系
在长时间的封建礼教制度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突出,讲究父系传宗接代的正统血缘关系。古有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说明女儿是不具有正统的继承权的。这在称呼语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具体体现在父系亲属(宗亲)和母系亲属(姻亲)都各自具有不同的称呼语。在汉语中,父系亲属的祖辈称呼“祖父(爷爷)”“祖母(奶奶)”,母系则称“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母系亲属明显多一个“外”字。同样讲究这种父系正统思想的称呼有“堂兄(哥)/堂姐/堂弟/堂妹(父系同辈亲属)”“孙子/孙女(孙辈)”,分别对应母系的“表兄(哥)/表姐/表弟/表妹(母系同辈亲属)”和“外孙/外孙女(孙辈)”。此外,汉语还包括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的称呼(如“伯祖父/伯祖母(父系)”“叔祖父/叔祖母(父系)”“舅公/舅婆(母系)”等)、父母兄弟姐妹的称呼(如父系称呼伯父―伯母,叔叔―婶婶,姑姑―姑父;母系称呼舅舅―舅妈,姨妈―姨父)等。在西方国家,没有这种传统的守旧思想,并且大家族的血缘关系观念也比较模糊,因此在英语中这类称呼就显得比较简单,通常是一个英语称呼语对应几个汉语称呼语,如: “祖父”“外祖父”都叫grandpa;“祖母”“外祖母”都叫grandma;“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都称为uncle;“伯母”“婶婶”“舅妈”“姑姑”“姨妈”都称为aunt;“堂兄(哥)/堂姐/堂弟/堂妹”以及“表兄(哥)/表姐/表弟/表妹”用cousin一词表示即可;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及其配偶仅用granduncle(男)和grandaunt(女)就可以囊括全部了。
2.长幼亲属关系
汉语文化中尊老尊长的思想在称呼语中也得到了体现。汉语的称呼语非常看重辈分和排行,晚辈不可以对长辈直呼其名,而要以辈分称呼来称呼长者,否则就会被视为不礼貌,没教养,目无尊长。甚至是在同辈中也有长幼之分,如:哥/嫂,姐/姐夫,弟/弟妹,妹/妹夫等。
在英语中,由于平等思想的影响,这种长幼关系几乎被忽视掉了。亲属之间无论辈分甚至可以直呼其名,这在中国文化中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例如:“岳父”虽然有相应的英语表达方式“father-in-law”,但这只是表现某种法律关系的引称,而不是在称呼对方时的面称,英语的一般情况是直呼其名。同样这种情况也出现在同辈亲属的称呼中,英语中哥哥和弟弟都用brother表示,姐姐和妹妹也只有sister一种表达,顶多在前面加上“old(elder)/little(younger)”来表示长幼,但是它却没法区分“大哥和二哥”“二姐和三姐”;并且在英语的习惯用法中也常常是直呼其名,以此来表示彼此间亲切的关系。
(三)职业、职位及职称称呼差异
汉语中一般可以将职位职称直接用于称呼当中,一般的方式为“姓+职位/职称”。就职业上来讲,老师、医生、护士、工程师、律师等在人们心目中比较高尚或者被人们称之为“白领”的职业可以采用这种称呼方式,如:张老师、王医生等。值得一提的是,像工程师这样的名称较长的职业,人们一般习惯用简化的方式进行称呼,如:李工。另外,某些职业还可以和亲属称呼结合构成称呼语,如:警察叔叔、叔叔、司机大哥、护士阿姨等等。就职位上来讲,一般是高职位才会用于这种称呼,特别是管理者,如:王经理、刘局长、李总等。而且在称呼副职的时候常常将“副”字去掉以表示对被称呼方的尊敬,如直接称呼“李副局长”为“李局长”。就职称上来讲,一般只有“教授”一词用来作称呼比较常见,如:李教授、王教授。
英语中除了“doctor”“president”“mayor”“judge”“professor”“manager”等少数几个职位职称词用于称呼外,一般少用这类词表示称呼。通常情况下是在姓氏前面加上Mr./Mrs./Miss/Ms.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并且在稍微熟悉之后就直呼其名了,这似乎在汉语中是很少见的。而西方国家的人如果在听到“Teacher Smith,Manager Liu,Engineer Zhang,Boss Yang等称呼时也同样会觉得不可理解。
二、形成差异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
为什么中西方的称呼语会存在如此的差异呢?主要还是同中西方各自的文化本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本质上的不同。
中国文化奉行群体主义。由于受到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影响,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生活方式在中国文化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农业经济以土地为核心,极少出现人口迁徙,通常情况下都是同宗同族聚居一起。另外,封建社会中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治、德治”以及“仁”的概念使得中国人注重男女、贵贱、尊卑、长幼之分,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
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和罗马文化,地处海滨及近海岛屿,由此形成了海洋性商业文化。西方文化中提倡“人生来平等”“天赋人权”等概念,说明只要努力,勇于奋斗,贫民也可以改变命运进入上层社会,人际交往中也奉行平等的人际关系,这就是很多情况下都可以彼此直呼其名的原因。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过多强调人的等级观念。西方社会多以核心家庭为主,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彼此独立,并没有过多的责任和义务,彼此间也没有过多干涉。这些在 英语称呼语中的表现就是称呼语显得较为简单自由。
三、结语
英汉称呼语都打上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历史烙印,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各自语言的习惯而进行选择。尽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英两种文化时有渗透和融合(例如:中国现在也出现很多核心家庭和丁克家庭),但是差异仍然是清晰可见的。我们只有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注意了解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以及不同民族的心理和习惯,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避免出现语用失误。
参考文献
[1]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38-276.
[2] 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3] 陈莉.称呼语与语用得体[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1).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 唐兴红,刘绍忠.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
[6] 陈玉.中美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J].中州大学学报,2004(3).
随着国内各行各业对法语类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中院校开设了复合型法语相关专业,培养具备法语语言运用能力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能服务于各领域从事语言交流的专业人才。然而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许多岗位需要的并不是单一的语言翻译人才,而是具备专业领域知识,相关职业技能,运用法语作为工具从事跨文化交流的工作。为顺应这一需要,许多高校开设了复合型法语相关的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法语翻译课程为普通高校法语专业必修课程。而在复合型法语相关类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法语翻译课程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无论涉及哪个专业领域,都需要掌握中法两国语言的转换技能。因此高年级的法语学习者在具备一定法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需要通过翻译课程来锻炼自身的语码转换能力。该课程结合法汉翻译理论,注重实践技巧培养,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法汉翻译能力,翻译技能的训练也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然而,繁重单一的技能训练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本课题尝试在复合型专业背景下将翻译课堂上的技能训练型教学模式向文化导向型的教学模式转变。
1 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语言翻译课
法语语言教学与英语等其他语言教学过程类似,听、说、读、写是语言运用的四大基本技能。而这些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训练,“译”也是如此。将翻译当成一种技能,将技能训练作为翻译课的重点,即通过反复练习、总结技巧、积累经验来锻炼巩固翻译能力,这是传统翻译课中的教学要点。熟能生巧,强调的是通过实践来训练翻译技能。
法语翻译课程为普通高校法语专业必修课程。因此大多数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往往注重翻译的技能训练,通过对大量文学语段翻译技巧的分类、归纳,总结出词汇、句子及语段的翻译方式,并将此运用于实际翻译过程中。
因此,传统的法汉翻译课的授课中大致有以下两个倾向:一是以语法为主线,侧重于词类、简单句、复杂句的分析、归类及翻译。二是以技巧归纳为纲,从具体的语句出发,分析归纳翻译方法及技巧。
但不可否认的是,翻译是一项综合性的语言转换行为,其中不只是单纯的语言现象,许多信息跳出语法的条条框框,从字面意义中往往蕴含了深层次的文化信息。而且抽象归纳出来的技巧往往也不能适用于丰富的语言现象,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过多的技巧归纳,繁琐单一的句型训练往往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缺少了对语言内涵的关注,失去了翻译过程的逻辑思考与合理想象过程,导致翻译的语言失去了生气与活力。“外语学习的结果不但是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更可以是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担”。因此,单纯强调技能并不足以激发学生的主观思维探索,在字句语段意义上进行推敲,追求翻译的最高境界“信、雅、达”。
2 以文化教学为导向的法语课程改革尝试——以我校法汉双播专业背景下的法汉翻译课程为例
为改善这一状况,在法语翻译课程的教学中加大对文化的关注,培养学生从跨文化角度来理解翻译行为,是本课题的一大尝试。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需要依赖语言来进行传播。中国文化与法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始终是法汉翻译过程中的一道鸿沟,但他们之间的共性又为翻译提供了无限贴切的可能。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码转换的过程也是文化交流沟通的过程。要做好翻译,离不开对来源语与译入语背后文化的理解。因此,在翻译课堂上,了解翻译语句背后的中法文化背景是极为重要的。
尤其在一些复合型法语类专业中,法语语言的学习结合了一定的专业方向,更要因材施教,避免重复机械的技能训练,加强学生对文化背景的理解。
以浙江传媒学院2008开始开设的播音主持艺术(法汉双语)专业为例,该专业是为顺应广电传媒、对外传播领域对法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旨在培养既具有扎实的法语语言基础,又具备汉语广播电视播音学、新闻传播学、语言学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作为法汉双语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理解法语语句,并用恰当的中文表述是相当必要,该课程也是学生提高实际翻译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长期开设该课程,积极探究教学方法,旨在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法研究具有迫切的必要性,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基于该课程的重要性和本专业学生的特色性,笔者认为法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应紧密结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扬长避短,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将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学生感兴趣的文化方面,灵活使用教材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方式帮助学生切实提高翻译水平是该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本教改课题拟探讨如何在双播专业学生的法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完成技能型教学到文化型教学的转变。提出淡化常规技能型的教学模式,强化文化在翻译中的主导因素,引导学生重视法汉双语文化背景的培养,发挥译者主体意识,兼顾逻辑与审美,从文化角度理解翻译的技巧与方法,并使用他们感兴趣的题材,调动他们对于翻译实践活动的热情。
当然,从技能型教学到文化型教学的转化,笔者认为因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并不是抛弃技能完全转向文化,而是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文化上理解翻译行为,在翻译实践中提高翻译技巧,逐步提高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建立翻译学习与练习共融的模式。
(1)合理选择翻译题材。传统翻译课程选取的题材往往偏向文学题材的翻译,名家名著,原语及译入语经典且典型,更适合研讨翻译的理论及技巧。但这类题材例句也通常冗长晦涩,在法汉双播班上教学时,往往碰到学生因知识结构局限,而导致兴趣缺失,难以理解翻译精髓。对翻译技巧的零零总总也是一知半解,难以吸收。如翻译中词汇的词性转换,句子中长句的分割,句序的前缀后缀,令学生总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针对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翻译的题材例句十分关键。政治、经济、新闻类各题材的翻译在本专业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都占了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然文学题材也十分重要,但完全可以选择都德等学生们熟悉喜欢的作家作品,而不是死啃普鲁斯特的长句。有了一定的熟知度,学生才会有兴趣去从事相关的题材翻译。
(2)在教学方法上引入文化的因素。传统翻译的教学往往关注词、句的本意、引申义,从小处细节处运用翻译技巧,处理每一个信息点。对于本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的职业方向往往是新闻传播经贸类的法汉双语运用活动。他们并不从事严格的专业的笔头翻译工作。那么在日常翻译过程中,技巧的运用就会被相对弱化,更重要的是特定语境下,语句真正涵义的理解与解说。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了解文化背景,理解原句,并尊重译入语的文化特性表达原语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才是最重要的。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在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度上欣赏、从事翻译行为不失为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3)在指导学生从文化角度理解、实践翻译的基础上,引入翻译的理论,从大处着手,让学生从他们已进行的翻译活动中探讨翻译的本质与译者的主体性,学会从文化上尊重作者,尊重读者。理解逻辑与审美的关系,体会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可译与不可译。从文化教学的角度着手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让学生在翻译中掌握翻译技能。
综上所述,笔者主张在复合型专业背景下应从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和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将传统的技能型翻译教学转化为文化型教学,从文化角度教授翻译课程,而不拘泥于翻译本身的技巧法则,灵活发挥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积极地态度从事翻译实践过程,在实践中体会理论技巧,潜移默化提高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德明.法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冯百才.新编法译汉教程[M]. 外文出版社,2004.
关键词:无锡;近现代工商建筑遗产;空间形态特点;再生现状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的增强,各个城市经济指数直线上升,无锡作为长三角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目前正在向着打造商业名城和文化名城而努力。无锡这个具有民族工商业传统和丰富的工业遗产的城市,民族工商业和工业遗产成为城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它们也是无锡发展的良好基础。无锡的文化建筑遗产对城市的形态特征和文化内涵有着重要影响。无锡的经济和历史文化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以及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一系列工商建筑遗产的理论研究与再生的实践,经过了二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现在我们以无锡的工商建筑遗产的再生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1 工商建筑遗产的含义分析
工商建筑遗产含义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工商建筑的含义来讲;另一方面从工商遗产的含义来讲。
1.1 工商建筑的含义
简单来说,“工业建筑是为工业生产需要而建造的各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一般来讲,这些生产用的建筑物人们通常用工业厂房来代表它。对一个工厂而言,除了要有若干个生产车间外,还要有生产辅助用房等,例如辅助生产车间,锅炉房,水池等,这些都称为建筑物。生产厂房的空间尺度由工艺流程以及生产设备的要求所决定。”[1]
1.2 工业遗产的含义
产业遗产的含义于2003年国际产业保护遗产联合会通过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中被指出,即“工业文明的遗存,他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这些遗存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厂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例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1]
在相关文献中,对工商遗产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所谓的工商业文化遗存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学,以及审美价值。”[1]因为目前我们所研究的是以“建筑”为核心的近现代工商业遗产,所以我们所确定本文研究的最终概念为“工商建筑遗产”。
2 无锡近现代工商建筑遗产的空间形态特点
在我国各个阶段的近现代化工业建设中,都留下了一批别具特色的工商建筑遗产。每一时期的建筑都具有所处时期的时代烙印,以反映出当时的建造水平,以及那时的审美水平。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工商建筑空间形态是不同的。例如,在民国时期,当时是中国迈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初期阶段,其一系列的建筑变化,体现在具体的建筑工程中,使其建筑具有一定的民国建筑风格。大多数建筑工程的格局,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大多呈现出中轴对称式,大跨度空间的屋架以及柱网结构普遍的存在与当时的建筑中。其次,在建筑材料方面,逐渐以红砖红瓦以及青砖青瓦搭配使用。同时,钢铁、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也逐渐被应用到相关的建筑工程中。
民国时期的建筑活动,鼓励采用和尝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建筑形式。但是,当时中国处于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进程的起源时期,中国对待新的技术、材料等基本上处于照搬西方的设计理念与模式的时期。从资料上看,无锡的工业建筑在当时已经使用本土或者是当地建筑师设计的。这一时期主要用无锡人的设计来表现西方的现代建筑形式。在这一时期,建筑外观在不断转变,其原因是建筑功能的不断增大所致。处于这一时期,无锡的建筑技术水平已经有很大的改进,并且建筑处于中西合璧的建筑模式,这种改进模式也包括建筑结构技术和建筑材料的变化。
3 无锡近现代工商建筑遗产的再生现状分析
3.1 无锡工商建筑遗产再生所带来的价值
无锡作为江南水乡,它的建筑设计别具一格,建筑的空间适应强,分割十分灵活,而且无锡的建筑再生利用时可发挥的余地比较宽阔。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如今无锡的那些工业建筑遗产所在地已经成了重要地段,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并且所处周边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除了这些以外,工商建筑遗产从艺术角度来说,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它们以不同的结构和型态美体现了当时时期一种特殊的技术美感。
3.2 无锡工商建筑遗产再生案例分析
无锡的工业建筑遗产有很多,再生的也有很多。例如,被列入无锡市第一批工业建筑遗址的北仓门蚕丝仓库旧址,在2004年,由海外归来的郑氏兄妹将崇安区北仓门37号――创建于1938年的北仓门蚕丝仓库旧址改造成现在的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它现在归属于江苏苏豪国际集团所有,它的建筑结构十分有特点,以多层砖木构成,具有一定的视觉效果。目前,它有6000平方米的室内面积,已经成为具有美术展览、艺术交流、艺术创作、艺术服务四大功能区域划分的艺术中心。同样工商建筑遗产再生的案例还有位于南长区金钩桥23号的鼎昌丝厂蚕丝仓库旧址,它是曾经的无锡第一缫丝厂,建造时间为1928年,现今为无锡银光制丝有限公司所有。目前,这栋老建筑以“郁膳房”为招牌,成为餐饮经营场所。它的建筑结构也是以多层砖木为主,极具感观效果。在对它进行改装的时候,为了保护原有的木头的结构,饭店经营者将厨房安在老房子的后面,并在包厢里都不设置洗手间,并且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先建筑的柱子。这些工业建筑遗址他们的再生状况大部分处于完好状态,并被修复使用,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4 总结
随着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部分传统工业已经开始逐渐衰退,许多工商建筑在不断地被废弃,其中也包括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但近年来,作为长三角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无锡,已经了几批近代工业遗产名录。无锡近现代工商建筑遗产的再生实践带动众多企业得以迅速发展,也为无锡打造有一定历史渊源的工商业名城和文化名城提供了一定的历史遗产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Z].2003.
[2] 张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建筑空间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8(29).
[3] 蔡宁.沉醉在乌托邦与现实,记忆与未来之间――北京798艺术区画廊设计调研[J].中外建筑,2010(12).
[4] 徐志恒.浅谈现代建筑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矛盾[J].现代经济信息,2009(15).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