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导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孤岛;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创新
目前,孤岛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我们仍会感觉缺乏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环境自然的有机结合。人们已不满足干这类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从这句话里来分析,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已经对居住小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目前已建成的朝阳一村、协作一村、丰收村,其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加上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火柴盒”式住宅体型,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缺乏时代感。这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似乎成为一个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矩一样,在我国各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这种“兵营式”居住小区由于其整体骨架的单一性,使得其间的绿化也便流于单调。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部分空间放置少许设施、小品,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接点空间过小;自然被单纯认为绿化率,以草皮代替树木,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括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也就根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和谐社区。
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居住区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如苏州园林等,这些庭园,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故当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求清雅精巧,计划不重对称,免呆滞之,而须曲折,有引人入胜之意。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术为培衬,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正好满足现在居民生活和心理需求,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启迪的。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孤岛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廓,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再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廓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缘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廓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如孤岛协作二区、朝阳三村,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现在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又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括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健身,就好像大家庭一样。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
关键词:循环经济;鄂西;特色经济
一、循环经济与特色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体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特色经济是一个区域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经济结构。特色经济的构成要素是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特色企业、特色产品。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以公平竞争为生命线,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必须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因此,特色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利用比较优势原则和市场原则,通过竞争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经济是相对于特色经济而言的,是在鄂西地区依据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文化状况和生产力水平,在竞争中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和产品特色的经济结构。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持特色资源的优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一个地区特色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一个地区特色资源开发与保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最佳模式,是21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于资源环境依赖性与主要资源的可重复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发展要求。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经济体系构建的基础分析
根据鄂西不同市州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情况及资源禀赋,我们选取了若干指标,经过对指标进行数学处理将鄂西8个州市划分为如下三个圈域:即第一圈域为“宜昌襄樊”圈域,包括宜昌、襄樊2市;第二圈域为“荆荆十随”圈域,包括荆门、荆州、十堰、随州这4个市;第三圈域为“恩施神农架”圈域。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不同圈域特色经济优势分析
“宜昌襄樊”圈域特色经济发展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川鄂湘三省交汇点。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地处我国地形的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历来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宜昌市共有景点350多处,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于一地、融现代化和文化历史于一炉的旅游城市。襄樊市共有各类名胜古迹和景点70余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13个,是一个同时具备旅游资源丰富性与独特性的旅游大市。三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宜昌是中国巴文化、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交融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襄樊是一座有2800多年建成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山川灵秀,文化悠久,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汇合地。四是产业集聚初具规模。近年来,襄樊、宜昌作为鄂西北、鄂西南区域中心城市,积极融入全省经济发展大潮,在与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相互合作和竞争中较快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襄樊、宜昌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稳步提升。
鄂西生态圈第二圈域包括十堰、荆门、荆州、随州4个市。其特色经济优势一是文化底蕴深厚。圈域内拥有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文化等优质文化资源。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圈域内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景观奇特壮观,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建筑设施古朴精致,种类齐全。三是旅游资源级别高,品种齐全。武当山这一世界级旅游景区位于该圈域,特别是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江陵纪南城、随州擂鼓墩等古文化遗址,荆州、随州、钟祥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历史文化品牌,优势明显。
“恩施神农架”作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第三圈域。是实现鄂西圈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分层指标显示本圈域生态环境、旅游资源禀赋条件优越,未来以旅游业为带动的产业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其特色经济优势一是生态环境良好。其中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达62%,被称为“鄂西林海”、“天然氧吧”、“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并且有中国“三大后花园”之一的美誉。神农架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素有绿色宝库之称,森林覆盖率达88%。物种极为丰富,有“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之称。二是文化特色鲜明。圈域民族、历史、民俗等文化特色鲜明,恩施州拥有数量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神农架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使其具备了发掘和开展观光揽胜、度假休闲、探险猎奇、体育健身、科学考察、科普教育等旅游项目的独特优势。
(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宜昌和襄樊作为湖北省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日渐明显。其主要表现:一是旅游资源开发中保护不足。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旅游规划与开发依据不充分,资源数量和承载能力不符,资源价值特别是潜在价值把握不准而造成旅游资源不合理开发或低水平开发等问题。二是市场运作乏力。在对外宣传和旅游策划上是单兵作战、各自为政、手段落后,缺乏高水平的市场化包装和营销,没有形成统一鲜明的主题形象。三是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与粗放经营并存。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缺乏,旅游商品趋同,富有特色的晚间娱乐活动严重不足,旅游产品结构简单,更新缓慢。不能满足多层次旅游市场的要求,旅游产业结构的粗放经营特征明显。
“荆荆十随”圈域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环境友好程度不高,工业发展水平跟宜昌、襄樊还有较大差距,而且圈域内工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工业上,资源消耗大、环境友好程度不高,离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二是旅游及相关产业体制障碍突出,圈域内产品路线各自为政,市场集中度不足。三是旅游业资源整合不够充分,如随州、谷城和神农架都有炎帝神农旅游资源,但缺乏一定的整合,难以形成品牌。“恩施神农架”圈层内基础设施、工业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底子都较为薄弱,圈域内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及生态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还面临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业带动效应不强、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
三、构建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鄂西特色经济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资源节约引导机制
为了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循环经济体系,必须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建立自然资源节约机制。自然资源的节约主要表现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上。节约资源,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原材料的消耗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即将工业废弃物及生活废弃物加以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也是自然资源的节约。因此,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统称自然资源的节约。
(二)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
为了保证环境质量的“生产和再生产”,必须建立资源耗费和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将环境保护与治理结合起来。制定环保法规,建立法律机制,用环保法规规范环保行为,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立税收机制,根据污染物排放量的大小和相应税率收取环保税,以此收入作为治理环境的投入:建立行政审批机制,限制污染严重的企业的开办;建立行政监督机制,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运用经济手段推荐污染治理的市场化进程。
(三)建立生产活动影响的评估机制
建立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影响的评估机制,以便配和调节这种影响。对于每一项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要组织相关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评估,依靠专家进行决策,以使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的改变为人类目标服务:对社会生态所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要组织相关社会科学家进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发挥它们对社会生态的积极影响,限制对社会生态的消极影响。
(四)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
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资金支持。把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循环经济体系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利用国债投资或进行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进行投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要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通过财税杠杆的调节,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经济模式
基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已形成的经济发展水平,整合其工、农业和文化资源,借助于旅游产业发展平台,致力构建以“创新中循环,循环中增效”为主要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务实工业基础,探索生态工业模式
以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为主线,以科技、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形成从企业内部到企业之间、再到全社会的物质能量循环生态系统,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生态工业。把废物综合利用与建设循环经济型产业结合起来,把企业清洁生产、产品结构调整与技术改造、解决结构性污染结合起来,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规划建设主导。形成污水、固废、废气资源化综合利用三大循环系统,实现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合理循环和配置。逐步建立鄂西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二)以原有农业为依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将农业结构调整与增加农民收入、防治农业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探索适合鄂西自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突出区域生态农业特色。目前,鄂西地区形成了以柑橘等为特色的水果产业、以草食动物为特色的畜牧产业、以库区特种养殖为特色的水产业、以无公害反季节为特色的蔬菜产业、以优质绿茶为特色的茶叶产业和以乌红天麻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把这些特色产业纳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大量开发参与性、体验性的产业农庄,将达到双向促进的效果。
1、大一:建筑设计基础 、数学、英语、 计算机基础 、建筑制图、 建筑摄影 、视觉设计基础、 建筑模型、 地球科学、 素描实习、工地实习;
2、大二:建筑设计基础 、视觉设计基础、英语、 建筑力学 、建筑构造、 中国建筑史 、数字化建筑基础 、数字技术与建筑 水粉实习、 认知实习;
3、大三:建筑设计、 建筑物理、 建筑造型、 特种构造 、土木工程概论、 建筑设计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外国建筑史 、环境心理学 、园林与景观设计、 建筑装饰材料、 环境科学导论 、建筑物理环境 、建筑设计及其原理 、室内设计 、建筑结构、选型与力学、 建筑画实习;
4、大四:建筑设计 、居住区规划设计、 现代建筑理论、 居住建筑设计、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建筑工程经济分析 、建筑法规、 建筑施工及管理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 、建筑设计及其原理 、专业英语 、建筑节能 、建筑遗产保护 ;
在城市环境设计日益重视的今天,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景观设计师(或环境设计师)都开始关注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如何保持和再塑本城市形象特征和营造“人性化”环境场所的设计实践。为了不再让一些有社会历史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景观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旧建筑及其景观环境从城市空间中消失,为了不让我们生存的城市环境沦为毫无特色的非人性空间场所,寻找失落的情趣空间环境,寻找失落的城市场所文脉,寻找一种既能继承和延续城市历史人文精神,又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城市环境更新的方法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 景观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在二十一世纪,人性化设计早已经不是什么新概念,在设计领域,人性化因素被应用到多种领域的设计工作中,在我们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景观设计的目的在于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进一步和谐,娱乐身心,从而为我们生产和生活服务。一个优秀的景观,必须与人的需求、价值观、行为习惯相适应,如果设计出的景观不能满足人们的身心需求,甚至是与之相矛盾的,那么它就失去了其真正的社会价值。因此,景观规划设计必须符合使用者的需要。本文围绕着景观人性化设计内容展开讨论和分析。
1.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根据《牛津园艺指南》“是将天然和人工元素统一设计的艺术和科学。”运用天然的和人工的材料,如:泥土、水、植物、组合材料。景观设计师创造各种用途和条件的空间。伴随着人们对待环境问题态度的改变,景观设计成为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2.景观设计的内容
景观设计的范围大到整个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小到通过调整钢竹的大小位置以获得好的喷泉效果。 根据刘滨谊的“景观三元论”理论,景观设计的内容包括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部分。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2.1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2.2大众行为心理是伴随着人德尔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日、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这也即本文的研究立足之点。
3.人性化设计
3.1人性化设计的概念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强调精神与情感需求的设计。人性化设计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是设计发展的更高阶段,是人们对设计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
3.2以人为中心不是片面地考虑个体的人,而是综合地考虑群体的人,社会的人,考虑群体的局部与社会的整体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使社会的发展与更为长远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和谐与统一。因此,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
4.人与景观的相互关系
人与景观的关系是对立与统一的,表现多样性的物我关系。
4.1人作为主体是景观的创造者、建设者
由景观的概念可知景观与景观设计的成立是因为人的存在,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因此,人作为主体创造与建设了优美的景观环境,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变。
无论东方或西方,景观存在的历史都是源远流长,并且不同区域在不同的时期,景观的面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相互之间具有极大的差异性。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人。不同的、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等使人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价值、审美取向。因而由人所设计、建设的景观便具有多样性。
在建造景观的同时景观成为人精神、情感的寄托,表现个人或群体的社会、生活的环境理想。比如:中国的古典园林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正是文人造园的必然结果。
4.2人作为客体是景观的使用者、体验者、评价者
景观为人而建,景观中的人作为客体是景观的使用者。景观为人提供多种体验场所,满足人的多种需求,并影响景观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景观的适宜性,是以人的感受与评价作为评判标准。在对环境的研究中表明:尊重关怀人的景观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兴趣与质量,获得对社会的认同,对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故被视为好的景观。而忽略人的需求的景观,会加深人际间的陌生感,提高环境的不安全性,减弱人们对环境的控制感,降低工作绩效,故被视为是劣质的景观。
4.3人与景观的互动关系
人与景观之间保持着一种持续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形态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景观作为人生活在其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景观影响人的行为,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物为一体。
人能动地改造环境创造宜人的景观,为人提供理想的居住场所。景观影响左右人的思想与行为,加深人对自身的了解以寻求更适合人的景观形态,并且动调整。人与景观便这样循环地向前发展。
人与景观的关系证明人在景观中的主导地位,摒弃以往“景观为神而造,为君而建”的思想,把景观建设的日标确定在人民大众的身上,真正做到“为人而设计”。因此景观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关怀”。
5.人性化设计的发展
5.1“人性化”一词在我们周围出现的年代并不久远,而在人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历史,当从我们开始懂得住进山洞时开始“人性化”也搬进了室内空间。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虽然在现代主义指导下的城市建设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提供了客观的物质载体,但同时产生了诸如上文提到的问题。在过去的20年,后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理论和景观规划理论的出现为“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城市多样化的设计手法,这一点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实现。
5.2“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主要强调人文主义的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如注重追求创造宜人的、富有情趣的绿色城市空间,保护与再现特定环境场所的景观特色及空间结构特征,努力营造一些具有历史文化氛围,有利于市民交往的情感场所等。尤其在网络信息时代,城市文化内涵、人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城市的扩张和改造中亦将不断运用一些新的城市语言。“人性化”的城市景观环境设计观将在城市的扩张和其环境更新整治中扮演主导的角色。 如何健全城市环境的文化生态系统,保护和发展城市精神文化内涵,创造“人性化”的景观环境,是城市环境设计或更新整治的基点和本质所在。
6.结束语
对于今天的设计师而言,设计人性化永远是常念常新的课题,也是设计师永恒追求的目标。可以预言,设计人性化将是未来设计的必然趋势和最终归宿。让我引用一位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的话来结束本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维:人性。”
参考文献:
[1] 张东初,《创造性设计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2] 丁家桢,《来自太空的报告:鲜为人知的宇宙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
[3] 张凯华,《以人为本——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性化设计初探》,《中外建筑》2003年第三期。
[4] 《世界著名设计公司卷》,蔡军.徐邦跃.编
吴良墉,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关键词】城市设计手法;居住区规划;运用;
传统的规划手法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往往是根据设计者的感性认识,摆功能,求构图,缺乏对居住行为深入认识,而且建筑单体设计又往往是注重自身的功能,反复使用那些与外部环境适应性差的定性单元。城市设计作为一种空间环境的政策框架,为居住区单体建筑提供了由外而内的约束条件。
一、城市设计要素
现代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建筑及组合形态。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城市设计除了要考虑建筑物的体量、高度、容积率、立面、风格、材质以外,还要考虑建筑空间组合关系以及建筑群体同自然地理、历史文脉的相互依存和传承。
2.开敞空间。是指城市公共外部空间,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公园、休闲广场等等,它是人们认知城市空间的主要对象,是城市设计研究的重要客体。
3.交通停车。是指道路、街道、停车设施的特征,如道路的宽窄、线型、便捷程度、方位感等,也包括停车位置、停车方式。
4.标识。标识是形成有生气活力的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包括广告、店招、雕塑、标志建筑等,好的标识能引起人们的认知和归属感。
此外,城市设计的构成要素还包括土地使用、步行街区、人行活动和城市空间的相互关系等。居住区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居住区的总体布局和空间结构、道路系统与交通设施、环境景观规划与设计、住宅建筑组台及其风格,处理好这些要素的关系是居住区城市设计的关键。
二、城市设计手法在居住区规划中的运用
1.规划布局。居住区规划布局、空间结构是城市设计的基础。通过住宅建筑群体、道路系统、绿化景观系统的组织来实现。比较典型的为大家广为使用的布局方式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态:第一,集中绿化型。住宅建筑群体共同围合一个较大的绿化开敞空间,为居住区服务的商业、物业集中布局于小区入口。这种布局方式的特点是在小区中部布置集中景观绿化空间,视觉效果比较好。第二,轴线对称型。在用地较为狭长的情况下往往采取轴线对称形式,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局,轴线可直可曲、可松可紧,中轴线上则建造绿化、步道、休闲小广场、喷泉、小品景观等,该布局特点是将城市步行街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居住区规划中,通过轴线的变化和延伸使人产生步移景异的视觉效果,居民到中心绿化的可达性也比较强。如上海的“春申苑”、重庆的“竞地花园”。
2.交通停车。居住区交通设计要更新观念,着重解决道路和停车两方面的问题。
(1)道路。居住区道路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按组织交通的方式可分为人车分流型和人车混流型,人车分流型道路剖面一般为“机动车道+人行道”,有的道路为“两块板”中间以绿化隔离带对称布置,还有的道路人行道单侧布置;人车混流型道路则无人行道,也可以绿化带隔离对称布置。按道路性质可分为居住区干路、小区干路、区间路,这种分类主要是为了构造居住区布局框架和限制机动车的行驶。按道路材质可分为混凝土道路、沥青路、卵石块石汀步等,有的居住区将人行交通与休闲广场结合。在道路设计上,很多设计师在道路线型、铺装、路灯上做文章。使得道路本身也成为居住区的景观,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停车。居住区停车设施按停车方式可分为几种形式。住宅底层停车是较常见的方法,将住宅底层南面的大开间用以停放小汽车,北面小开间则用以停放自行车和摩托车。露天停车即在道路旁或边角地辟出一块停车场,主要用于机动车短时停放。为了不妨碍观瞻,停车场往往使用植草砖或石材拼花进行铺装。集中停车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居住区,采用地下停车或多层停车方式。居住区道路及停车设施应尽量做到人车分流,并保证居民能较为方便地停取车辆。
3.景观环境。居住区规划中环境设计的引入使居住区的空间富于变化和特色,提升了整个居住区的品质,营造富有特色的景观环境成了开发商的共识,也成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点。居住区环境设计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同整个居住区风格协调原则。居住区建筑风格奠定了全区环境风格的基础,西方造园手法同中国造园手法有很大不同,西式园林追求恢宏的气势,构图工整。装饰小品多为西洋古典柱式以及喷泉雕塑;中式园林追求自然朴实。构图自由、装饰小品多为假山石以及亭台楼榭。目前居住区规划中纯西式或中式园林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以一种风格为主综合运用两种造园方法。但是在特定的小区如苏州古城街坊中则不宜建造西式园林。居住区环境还须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倾向。
(2)充分利用自然的原则。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居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如昆山“香樟园”小区保留了基地中原有的数十棵香樟树,营造了小区绿化环境的主题。
(3)整体和精细设计的原则。居住区环境要有整体设计的理念,既要有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结构,又要有不断变化的空间序列。同时对居住区环境细部要有精细设计,现代景观环境不但可以借鉴传统的一些东西,更可以将现代社会才有的声、光、电、喷泉、不锈钢材质、玻璃、彩色涂料等综合运用在环境设计中,对环境中的细部如河道驳岸、桥梁、扶手、踏步、花坛、儿童游戏场、灯具、坐椅、指示牌、信报箱、垃圾桶等都要有整体的设计策划,以求创造富有现代设计感的居住区环境。
4.建筑风格。住宅建筑是居住区环境的主体,不同于写字楼、商场等其他建筑,造型的难度较大,风格容易流于单调、机械。居住区整体环境中的建筑设计要树立如下几方面思想:第一,形式服务于功能。住宅是给人居住的建筑,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住宅设计中当以户型和为人服务的功能设计为首要考虑因素,住宅外观立面要力争和户型完美地结合。第二,住宅风格多元化。对世界上各种优秀的住宅模式都可以加以借鉴,关键的是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创作出具有我国多元化文化地域风格的住宅样式。其次,居住区住宅建筑必须处理好与周边街区建筑的关系,新老建筑风格、色彩、韵律等要对比协调。
我国居住区正在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需要探索的问题还有很多。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使得人们对住宅的功能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这就促使设计者一方面要关注生活,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居住区规划中城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创造出更富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武文.居住区的环境特色与创造[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