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驻村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县“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局成立“三万”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向大甲牵头,副局长李猛带队,项目稽察股杨勋,投资股徐光训,社发股高晓华等三名同志参加,组建了村“三万”活动工作专班,于3月31日进驻开展入户调查工作,通过近5天的入户调查,走访了168户农户,对全村经济发展、社情民意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并对全村产业发展进行了重点调研和思考,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地理条件:村位于县野三关镇东北角,西与岔儿河村接壤,东与秭归磨坪相邻,全村海拨800-1200米,大磨线横穿村中,距野三关镇51公里,车程约一个半小时。该村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山石居多,土质多为黄壤,全村现有耕地1647亩,山林9568亩,其中村级林场2800亩。
2、人口规模:该村所辖8个组,168户,570人,全年举家外出的14户,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15人,在家劳动力330人,全村60岁以上老人108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
3、组织建设:村委会位于3组,大磨线旁,由原村小学改造,为一幢三层石砌平房。村主职干部2人,计生专干1人,村委三人,支委三人,全村党员13人,其中60岁以上党员4人,近三年来发展新党员2名。村民代表23人,在家的20人,其中60岁以上2人。配有村级党员电教设备,建有党员活动室。
4、经济发展:全村经营耕地1587亩,常年荒芜60亩,其中因举家外出无人耕种的25亩,村民自发性流转土地40亩,镇村支持发展烟叶承租230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三大块:一是打工收入。除去承包工程性收入外,全村年纯打工收入约200万元,是村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种植业收入。该村经济作物主要是烟叶、魔芋、广椒。全村种植烟叶的有9户,110亩,年收入约20万。种魔芋的150户,120亩,年收入约10万。种广椒的40户,200亩,年收入约2万元;三是养殖业收入。全村150户养猪,年出栏牲猪450头,其中出售150头,年收入约30万元,80户养羊300只,年出栏100只,年收入约1.5万元。还有少数农户发展种植贝母、玄参等。
5、基础设施:全村公路里程86.5公里,其中:大(野三关大拐)磨(秭归磨坪)线在村内6.5公里,组级公路18公里,入户公路52公里。公路通组率100%,公路入户率达97%;全村农网整改于基本结束,全村建有3个台区,供电覆盖面达100%;前政府支持小规模地解决过饮水问题,大部分设施因年久失修,已基本丧失功能。近年全村安全饮水工程未启动,60%的农户引水入户,主要是相邻农户互助解决饮水问题。
6、社会事业:全村适龄儿童16人,入学率100%,上学地点在距村15公里的麻沙坪小学;全村出生人口2人,出生政策符合率为100%,计生奖扶对象13人;建有村级卫生室1个,小药店1个。电话入户率达100%,电视入户率达100%。
7、民生保障:20xx年全村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为93%,全村家庭年收入在元以下的特困户有8户,五保4户,享受农村低保31人。
8、综合治安:该村综合治安状况良好,综治机构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连续3年无治安刑事案件发生。
二、经验总结
从工作组入户调查的情况来看,该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村级组织得到了加强,村级经济不断加快发展,全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全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表示万份信赖与坚决拥护,对今后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特别是全村人民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谋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给予我们一定启示,总的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组织建设得力,保证有人管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支持下,该村切实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村支两委班子健全,主职干部工作得力,“五个基本”“七大体系”建设得到较好落实,基本形成“六有” 有领导、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制度、有活动。保证有人专心投身于全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类事务。
2、执行上级政策到位,达到按章办事。在村党支部书记谭鹏的带领下,村支两委班子能严格按上级政策要求开展各项工作,管理民主,依法办事,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执行到位,很好地维护和发展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了在党和国家政策指引下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发展集体经济有本,努力筹钱干事。村级领导班子在改革中正确引导全村人民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保留了村级集体林场和组级林场,为发展集体经济留下“本钱”,并通过发包方式,筹得了60万元的资金,投资30万元改善各组入户公路条件,投资2万元整修供水设施,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4、发 展产业思路够新,做到用心谋事。为带动全村烟叶产业发展,在镇党委、政府和烟叶公司的鼓励支持下,镇、村两级党委书记亲身参与,于今年成立“烟草农庄”,选择成块连片的区域,承包230亩地,集中发展烟叶种植,此举有效解决了部分耕地闲置、部分劳力就业、部分烟农投资不足的问题,实现烟叶规模化种植,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支持和一致欢迎,这在该村是个创举,在该镇乃至全县也属创新。
三、主要困难
纵向来看,该村发展速度很快,成效显著,但横向来看,该村的发展仍是困难重重,影响和制约该村发展的因素很多,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自然条件较差,基础相对薄弱。从该村所处地理位置和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属于典型的“三边”村:“边远、边界、边缘”,即地理位置边远,处于邻县边界,发展趋于边缘。“边远”:虽然村级主干道是水泥路,但距集市和野三关集镇仍然较远,没有公交车,交通主要依靠摩托和麻木,乘车单边费用达到了25元/人,相当于县城到野三关镇的单边费用。4组田金甲反映,因路太边远,无公交,车辆少,学生上学需要联合几家包车,人少了司机不跑,人多了又有安全隐患。“边界”:距秭归磨坪约20公里,近于到附近的集市,经济流动趋向磨坪,有条件的农户大都选择在磨坪经商、上学、就医,弱化了自身消费对本地经济的拉动;“边缘”:虽然隶属全县经济中心——野三关镇,但该村尚未融入到大投资大发展的圈子,信息、资源、人才、投资依然处于极不对称的状态,发展趋于被边缘化。
2、基层服务能力有限,水平相对较低。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村民对基层服务表示更多期待,主要是村干部与群众的日常沟通较少,难以及时获取相关政策信息和农业技术服务,幼儿教育是空白,村级医疗服务水平较低等。一是村组干部队伍服务能力有限。该村在职享受定补的干部2名,1名计生专干专职于计生软件工作。因待遇较低,没有组长,由定补干部兼任。2名干部负责全村8个组、168户农户的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人手较少,待遇较低,主要是完成镇政府下达的“规定动作”,缺乏与村民的常态沟通和密切联系,党员及代表聚集开会的时间很少,缺乏对村民的宣传引导,村民各类信息来源主要是看电视、听传言。信息相对闭塞。二是农业技术服务缺乏。因地处偏远,产业特色不够突出,规模不大,缺乏相应有的农业技术服务,如4组张世旺反映,他家在种魔芋8分地,卖了4000多元,见效益不错,第二年发展6亩,可全部发病亏损,从此失去信心。3组田宗井种植6亩蕃茄,自行从商贩购种,因种子不纯,抗病、抗倒性能极差,产量不足,品种不佳,全年亏损近2万元。三是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不够完善。虽然农村合作医疗给老百姓大病医疗提供了一定保障,因该村较偏远,主要的医疗服务还得依靠村卫生室,但该村卫生室未申请农村合作医疗门诊报销资格,老百姓在村卫生室拿药不能享受新农合的门诊政策,卫生室医务人员觉得村小,不愿投入,收入甚微,工作基本上也是兼职,难以保证全天候及时优质服务。
3、基础设施水平较低,条件相对落后。从水、电、路的基础条件来看,覆盖面较大,但质量较差。全村面临饮水难的问题,没有一个能保证全年持续供水的水源点,天旱5天,约70%的家庭每天要花上约两个小时的时间取水,成为全村生活和生产中最大困难;公路入户率基本上接近100%,但约60%的属于“晴天路”,40%的属于“摩托道”,不能满足人们出行所需,影响了烟叶、魔芋、广椒种植户的投资收益。二组通往磨坪的必经之桥,因年久失修,现已成为危桥;冲家沟位于与秭归磨坪交界,西边磨坪一方修建了河堤,东边葛藤坪还是老河堤,形成西高东低,对24户人家住房和380亩耕地形成威胁,其中河边已有100多亩耕地被淹;农网整改后用电安全得到了明显改善,但部分台区在用电高峰电压严重不足,突出反映在3组台区,晚上用电高峰时段电饭煲、干湿磨不能正常使用。
4、产业发展规模较小,困难相对较多。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村4组邓忠财在中铁十八局任职,带动了一大批村民在其公司打工,就业相对稳定,加之村内有一部分干部职工家属,近50%的家庭都是由老人带孙儿留守在家,主要是满足生活上的自给自足,在为数不多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中,各谋出路,导致产业发展规模较小,近几年只有8、9户种烟农户,魔芋种植比较普遍但面积很小,广椒种植面积小且不稳定。在此基础之上缺乏必要的投资和服务,突出表现在缺乏技术指导和比较成熟的销售渠道,主要靠各自摸索、商贩上门,从而导致产业发展效益较差,许多农户还是亏损状况。
四、下步建议
针对该村目前及今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当前农村相关政策,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初步的衔接,对今后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强化工作措施,密切联系群众。根据老百姓的呼声,针对的地理环境,必须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强干部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一是要健全村组干部队伍建设。村主职干部不能履行组长职责的,应该重新推选组长,要充分调动村组干部及党员代表服务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建议采用义务服务与适当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政策,解决相关人员误工问题。二是要积极组织相关活动。要采取代表会、屋场会、现场会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利用广播、短信、车载音响等多种手段,利用赶集赴会、红白喜事等聚会机会,组织开展对村民的宣传教育与技能培训。要让党和各级政府的相关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个农户,对群众生产生活中反映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及时回应并尽快解决,不断改善干群之间、村民之间的关系,提高民生促进全村和谐。
2、统筹内外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该村需要解决人畜饮水、冲家沟河道治理、危桥整修、公路整修、村委会整修等,整体投资额较大,建议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认真调查,编好方案。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作组将配合村支两委,请求相关部门支持,认真做好摸底调查,制订好解决方案,做到科学规划、精打细算、先急后缓。二是多措并举,逐步解决。通过国家投入、部门扶持、村内自筹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问题,特别是要利用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挥好国家投资及部门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确保投资建设的长远效益。
梁子湖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以满足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文化阵地为基础;以挖掘拓展具有地域色彩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为手段;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培育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技能的新型农民为重点来进行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文化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XX年全区“五有文化”阵地,(即一有小舞台,作为文化阵地的中心和标志;二有篮球场,一场多用,与小舞台连成一个整体,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三有健身小广场,作为群众体育锻炼的场所;四有宣传栏,作为群众进行各种宣传的窗口阵地;五有文化室,作为群众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场地。)在六十村、丛林村、桐油村、东井村、杨井村、牛石村、金坜村、柯畈村、子坛村、陈太村、谢培村、王营村、徐桥村展开。这些村的文化设施和场所都规划布局在村中心位置,并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广场,广场周围进行绿化、美化,使文化广场不仅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休闲娱乐的所在,成为全村聚集人气的地方,集结欢声笑语的磁场。
二是广泛筹措资金,携手共建文化中心。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较大投入,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区有些村子资金筹措值得借鉴:金坜邱家塆,由建筑老板邱福成出资百万元,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每层有500平方米的三层楼文化中心。青峰山塆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在社会上筹措资金几十万元,建起了文化室、图书馆,办起了管乐队。朝英村村民个人自筹资金建起了农民健身房。马龙村农家女陈家怡用电脑写作,多部小说出版发行。太和居委会采用集资方式,办起了老年腰鼓队。等等这些文化中心及文化中心户,正在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辐射作用。
三是宗族文化与民间艺术得到挖掘和继承。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各姓氏民众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许多积极健康的方面,值得宏扬。例如,青峰山塆的邓氏宗族文化中的“家谱堂匾文化”“名人先贤文化”“族规礼仪文化”;子坛坯承塆的陈氏“义门文化”,其文化内涵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基本要求相一致,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继承,为乡风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我区有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民间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抢救。如陈太、张夏塆在民间流传几百年的工尺谱排子锣,金坜村的玉莲环,眼看就要失传,今年得到了市、区文化部门的支持,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得到了抢救和传承。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管理责任不明。新农村文化阵地的硬件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的软件建设,经费投入,工作责任,分阶段,分步骤确定的文化工作任务目标,由谁抓,由谁完成?目前这种机制尚未形成。
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村庄,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群众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希望政府大包大揽。农民们不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内涵丰富,格调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农民们文化活动参与意识不强,有一些村子打牌、买lhc,封建迷信盛行。
三是四级网络建设工作机制没有抓好。区级文化阵地设施没有做大,全区没有一处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级文化中心没有做强,文化站、电影院形同虚设,有的乡镇被挤占成其它场所。村级文化活动室没有做活,参与的群众极少。塆级文化中心户没有做靓,文化中心户没有吸引力,凝聚力。
四是农村文化活动缺“送”文化、“扶”文化、“植”文化、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送到农民家门口的太少。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风格清新纯朴的文艺节目缺少编导扶持。农村文化人才,文化骨干队伍缺乏培养。一些民间艺术(如梁湖哦号、民谣、风俗礼仪、婚丧咏文)缺略传承。
五是有许多边远村庄没有通广播,通闭路电视,通互联网,农民接触新文化的途径欠缺。
三、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建议
1、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完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我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严格绩效考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建议采用“四个一点”的筹资办法,即政府补一点,相关部门及挂钩单位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组自筹一点,广泛筹集资金。农村文化建设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级文化部门要有长效的工作机制,“送”“扶”“植”好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村文化活动永葆活力。
2、农村文化体育设施要紧跟新农村建设步伐。开通村村通广播、闭路电视、网络工程。大力整治文化环境,对网吧、买lhc、抹牌赌博、封建迷信活动要加大打击的力度。充分利用好国家农民健身工程项目,建好体育活动场所,建起一村一篮球场,能方便群众“二打二晒”。
3、要挖掘整理好我区宗族文化,民间艺术。保护好古建筑,古树木及古文化遗址。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由于我区外出打工人员多,建议一些民间艺术,惜日只有男同志学习的技艺改为妇女学习。
4、做靓文化中心户。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选择那些政治思想好,群众基础好,文化素质高,劳动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经济能人作为中心户建设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实行民办公助,市场运作,文商互补的办法,使文化中心户建得起,立得住,生存得下去。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5、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防止劳民伤才,杜绝形象工程。建设好特色文化阵地,使文化阵地本身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
××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作为一个农业县(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显得紧迫、重要。如何深入领会中央精神,立足自身实际,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市委、市政府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摸清家底,客观估价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一心求进步,全心全意谋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呈加速度发展,尤其在“十五”期间,××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两业一城一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82803万元,同比增长14.4%,比2000年增加68405万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6088万元,比“九五”期末增加5718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647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9450万元。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59156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89043万元,年均增长8.52%,粮食年产量基本稳定在14万吨以上。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市属规模工业总产值完成57697万元;工业增加值完成14932万元,年均增长29.4%。以化工、竹加工、电力能源为主的三大门类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以竹业和旅游业为主线,以农业“四大产业”为重点的地方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成效显现。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05年,全市竹林面积达102万亩,开工建设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竹业综合收入实现9.5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3.2亿元。旅游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58.6万人次,门票收入1520万元,旅游总收入实现2.65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193%、660%和185%。以“竹、畜、药、果”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畜牧(渔业)总产值占农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1%提高到2005年的41%。××金钗石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审查验收。柚果产业稳步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十五”期间,境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初步形成了“两纵两横四连一环线”骨架公路和××河水路运输网络,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大,完成农田水利投资8000多万元,有效治理病险水库7座,完成坡改梯19265亩,解决农村80437人饮水困难,农田保灌、防灾抗灾、农村人畜饮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成效显著,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3.2万亩,森林覆盖率比“九五”期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免征农特税、农业税。行政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市政公用事业、财政体制、粮食流通体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殡葬改革、农村金融和科教文卫体制等各项改革有序推进。经济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512元,比2000年净增711元,年均增长6.88%。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五年共脱贫3900人,贫困人口下降到9500人。“两个确保”制度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逐年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得到社会更多救助和关注。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以“两基”巩固提高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人口计生工作保持全省领先位次,计生率95.46%,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00年的3.7‰下降到2.28‰,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速度,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70%和94.97%。
二、正视差距,认真分析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
主要体现在:一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由于我市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切割较大,加之我市大多数水利工程均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技术、施工条件、资金投放等因素的限制,造成工程质量差,且不配套,多年来因我市财力有限,对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多年的运行,许多工程隐患开始暴露,水利工程效益逐年下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差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全市的进出口通道交通困难。通村公路通达深度、通达里程和通车质量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仍然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
(二)扶贫工作需加大力度
我市共有重点扶持乡镇6个,重点扶持的乡镇占乡镇总数17个的35.29%。重点扶持村132(老村,以下同)个,占村总数257个的44.44%。2005年底,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625—865元)2.03万人,占××市农业人口的9%;未解决温饱人口(625元以下)1.01万人,占××市农业人口的4.53%;经估算,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68元,人均占有粮食480公斤,比2005年全市平均水平(2512元、670公斤)分别低1544元、190公斤。无劳动力收入来源,需民政救济2438户,8759人。贫困地区有劳动力3.7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1.45万人,初中文化3.1万人,高中文化0.26万人。我市有近200个村处于气候条件较恶劣的高山和半高山地带,有85个村不通公路,101个村无卫生室和文化室,63个村无学校,分别占贫困村总数的64.4%、0.75%、87.14%、47.7%;有50个村广播电视未覆盖,有5.5万多农民和5.3万头牲畜未解决饮水问题。特别是在条件较恶劣的高山和半高山地区,由于资金的匮乏和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制约着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有待加强
据调查,我市现有农村劳动力133434人,初中学历67583人,小学学历55903人,文盲2036人。总体文化程度偏低,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不到6%,多数劳动力仍滞留在本乡本土,外出务工人员并不多,仅占劳动力总数的26.23%,外出人员绝大多数也是无一技之长,有专业技能的人员还不到2%。对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需求脱节。就业观念及其指导存在误区。农民工外出的组织化程度低。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主体体现在:一是农村教育比较落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短缺,教育基础设施差,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师资队伍水平相对教育发展的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农村教师队伍相对不够稳定。二是村级卫生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医疗设备比较缺乏,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3个,床位528张,平均每千人1.8张,村卫生室142所,村级卫生员385人,平均农村每千人1.75人,乡村医生300人。三是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从这些年违法生育的对象中,至少有90%以上是在外生育,并且绝大多数是流入外地生育,给计划生育管理带来了比较大的困难。四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方面,由于缺乏一些电视网络设备,加之原有的电视网络比较老化,导致闭路电视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缺乏一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和文艺人才,导致开展一些群众性的文艺活动难度较大。
(五)基层民主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
一是农民群众在民主意识上存在偏差。部分群众不会、不能、不善于行使自己的民利;二是少数村组干部受文化修养和个人能力的限制,政治素质不高,办事缺乏民主,工作方法简单,缺乏民主参与、民主决策;三是多数村的《村规民约》针对性不强,应当纳入规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没有纳入。有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也制定了相应的处理程序,但在实践中没有很好地落实。
(六)“四在农家”创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一是部分农户对“四在农家”创建内涵认识还不够到位,创建热情还没有全部释放出来;二是由于部分农户资金有限,室内外环境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三是部分农户的陈规陋习还没有彻底转变,创建点上的环境卫生保持得不够好,存在有卫生死角的现象;四是由于工作繁杂,在总结和提炼“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经验上还显得不够。
三、理清思路,研究制定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农村生产发展,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1、围绕竹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壮大农业四大产业,切实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竹产业:以竹基地建设和竹加工开发为两个重点,逐步形成制浆造纸、竹建材、竹家俱、竹工艺品、竹食品、竹保健品等六大竹产品体系。至2010年,力争全市竹加工产值突破40亿元,竹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0%。旅游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4a级旅游区为重点,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构建“食、住、行、游、购、娱”协调配套的大旅游产业格局。到2010年,力争接待旅游人次达到1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亿元,把××建成中国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黔北地区川黔渝金三角的旅游明珠。
着力推进“竹、畜、药、果”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全市特色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市竹业产值40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药业产业5000万元以上;柚果产业稳定现有面积,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链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加强以产业协会、农产品标准体系、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认证制度,继续抓好农业科技增收工程。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树立“建设大通道,发展大产业”的思路,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村村通”为目标,加快出境公路、乡际公路、旅游公路、通村公路、竹基地公路建设,至2010年,初步形成水陆运输优势互补,便捷畅通的交通网络。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和“沃土工程”项目,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实施品种改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护“三同时”制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地质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建设,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切实防治耕地和水污染。
(二)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农村生活宽裕。
1、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不断完善、强化、落实扶持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抢抓全省深化农村改革试点的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土地征用和流转制度、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和农村金融等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力争“十一五”期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继续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围绕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坚持实施结对帮扶和整村推进,基本消除所有重点扶持乡镇(村)的贫困人口;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加大对移民帮扶的力度,努力帮助其解决好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对特殊贫困人口实行长期社会救助并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加大对农村危房的改造力度;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帮助其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努力帮助脱贫。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做到农村乡风文明。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巩固“两基”成果,力争2010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大力营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环境,到2010年,全社会科技投入经费占gdp的1.5%以上。三是加大乡土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市外优秀人才,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市、乡、村三级文化场馆建设,巩固和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逐步构建覆盖全市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五是着力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加强农村卫生工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护人员技术水平。到2010年,90%以上的农村医务人员达到中专以上水平,80%的村级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鼓励和扶持民营医院发展。六是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加快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步伐,“十一五”期间,全市生育政策符合率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到农村村容整洁。
1、加快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道路、水利、人畜饮水、农业灌溉,“十一五”期末力争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2010年力争高速宽带网到镇,全市通程控电话的行政村达到100%,电视普及率城市达到100%,农村达到80%,建设“数字××”。加强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网改造工程的后续建设,解决好农村用电公平和安全问题,全市农村和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
2、推行生态农业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生态旅游工程和生态多样性保护工程,提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把退耕还竹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禁牧等措施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林下养殖、林下种植等后续产业,切实解决好退耕农户长远之计;继续实施好天然林、长防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不断扩大封山育林和荒山造林规模。至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
3、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经营,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供电、供水、供气、防洪、排污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四民社区”创建,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导向和调控,加快经济强镇(办)建设步伐,促进全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努力把××建成黔北地区川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做到村务管理民主。
一是搞好民主选举,选出农民拥护的好干部。切实让村民通过手中的投票权,直接施行民利,选出最能代表自己意志的优秀人物组成村委会,协调村内的关系,管理村内公关事务。二是落实民主监督,实行村务“阳光操作”。民主监督是农村管理民主的保障性环节,只有有效的民主监督,才能约束村干部的行为。三是转变村委会角色,保证村干部尽职尽责。村委会的基本职责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和协调,村干部与村民之间转变成为委托代表关系,实施民主监督,防止村干部营私舞弊。形成激励机制。给予村干部合理合法的物质待遇和精神鼓励,真正使村干部在其位,谋其事,尽其责,行其权,获其利,取其荣,咎其过,惩其误。
关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镇调研组)
按照市委安排部署,3月下旬4月下旬,我们#镇调研组的11个调研小组,分头深入到#镇51个行政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问题”继续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过程中,各调研组都高度重视、认真负责,精心准备,在前段调研工作的基础上,采取深入农户征求意见,与群众深入座谈等方式,进一步摸清了每个村的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建设新农村工作中具备的优势,并积极帮助各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镇基本情况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镇位于章丘市北部,总面积77.49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6.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5万人(男劳动力1.8万人,女劳动力1.7人)。在农村总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1.6万人;第二三产业的1.1万人;外出务工的0.5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0.3万人。近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本镇实际,大力实施“农业立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城建兴镇”四大战略,促进了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2005年,全镇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9亿元,工商税收1004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18万元,出口创汇3400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38元。
经认真调研发现,#镇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全镇干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一号工程”,必须积极动员、广泛发动。从调研的情况看:市委市政府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部署后,全市上下特别是广大镇村干部群众都非常支持和拥护,都认为这是市委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普遍充满信心,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新农村建设在镇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农村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补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镇党委政府多方筹资,组织实施了黄淮海平原开发、二期世行项目、南部荒山治理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开发了节水粮田4万亩,治理涝洼地5000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初步形成了柴家韭菜、张官蕃茄、溪柳茴香等七大蔬菜生产基地。同时,镇村还投资建设了柴家绿祥无公害韭菜、刁东惠祥出口菜等五大示范园区和圣泉、山东春雨、章丘澳利、桦林木业、张官蔬菜、柴家韭菜等批发市场,极大的改善了全镇经济发展环境,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增加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农村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补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3、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提高了镇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能力。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兴镇”战略,充分发挥工业基础好、发展后劲足的优势,先后扶持发展起了化工、机械制造、家具、篷布、建材等六大主导产业,组建了圣泉、银鹰、泺华三大企业集团。实施了圣泉热电联产、万吨糠醛扩产、汇丰覆膜砂铸造等7大扩产和科技创新项目,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壮大了全镇的工业经济规模,提高了镇村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能力,使新农村建设资金得到了有效保障。
4、镇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近年来,镇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大力实施镇村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完成了城区6横5纵11条道路的硬化、拓宽工作,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投资230万元,完成了13条村级道路的铺油工程,改变了群众的行路难。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了街心公园等5处园区和清平园商场、蔬菜批发市场交易楼、沙发家具批发市场、顶帐物资交易市场,在镇驻地形成了“五场、三街”的市场格局,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和汇总各组情况,我们感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镇51个村虽然具备很多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村致富信息渠道缺乏,农民存在增收无门的问题。近年来,为增强群众获得致富信息的能力,市委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各村建设了党员远程教育网络,通过这种形式,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但经调研后认为:当前,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系统还没有充分利用,为农村群众提供致富信息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现在大多数群众还是通过电视、电台等渠道获取信息,既造成了资源浪费,又制约了新科技的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了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能力。
2、农民工培训和劳动力转化问题还比较突出。经调查,现在#镇3.5万名劳动力中,尚有30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就业,既造成了劳动力资源浪费,也阻碍了经济发展。如章丘市化工工业园位于刁镇旧北村,虽然有10多家企业在旧北村落户,企业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但目前该村依然有50多名年龄较大、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就业门路。究其主要原因:一是这些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相对较差。二是镇村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失地农民)输出的职能还相对薄弱,直接造成了企业需求与当地高素质人才供应之间的脱节。一方面,企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当地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企业却无人可用。既不利于农民增收,也影响了当地乃至全市的投资环境,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
3、村级债务负担沉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由于大多数村过去兴办村级企业,遗留了大量集体债务。据调查,目前,在#镇的51个村中,有集体债务的村占到总数的80%以上,各村集体债务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全镇村级总债务达到了1970多万元,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但村级经济收入却相对较少,05年,全镇集体经济收入低于3万元的村,占到全镇所有村的70%以上,债务消化能力极差,影响了村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镇旧东村,2005年村集体总收入不足6万元,但村集体累计负债却达到了78万元,仅利息一项,每年村集体就需要支付9万多元,集体经济入不敷出,村级运转难以保证,并且很多债务是欠本村群众的,一旦处理不好,不仅影响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的威信,还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4、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制约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经调研发现,由于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目前部分村基础设施条件还相对较差,少数村还存在行路难、吃水难等问题。很多村还存在供电线路老化、线损严重、变压器负荷过小等问题,群众用电安全存在隐患。这些问题,既制约了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产,很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5、农民业余文化活动生活内容还不够丰富。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村庄的文化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很多村的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文化活动室只有一块牌子或一间办公室,农民活动没有场所,农村群众文体活动无人组织,文化生活枯燥乏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群众要求改善的呼声较高。
6、新农村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可以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同时能开辟大量新耕地,大大降低公共设施的建设成本,实现农村生活社区化。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各村在村庄规范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全镇51个村中,除1个示范村、7个建设村的村庄规划情况较好外,其余43个村都还缺乏一个切合实际、又适度超前的近远期村庄规划,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质量。
7、镇村干部服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提高镇村干部服务群众的水平,近年来,#镇狠抓了镇为民服务中心和各村为民服务室建设,在全镇健全完善了镇村为民服务网络,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群众对为民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镇村干部特别是少数村干部,由于受自身文化和科技素质所限,服务质量和水平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要求,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8、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通过座谈发现,部分群众对新农村有关政策了解还不够深入,导致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部分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想当然的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应以市镇财政投入为主,村集体和群众不应负担新农村建设资金。认识上的偏差,使部分村干部和群众产生了“等、靠、要”思想,给新农村建设资金造成了很大被动,应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有关的政策宣传力度,澄清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上的模糊认识。
三、几点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和深刻变革,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为切实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决策部署,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顺利开展,根据我们的调研情况,提几点建议:
1、建议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扶持力度。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今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扶持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并确定了10个示范村、100个建设村进行重点扶持,切实减轻了镇村的资金投入压力,极大的调动了基层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但很多未被列入第一批扶持范围的村,虽然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也有一定的资金实力,但如果没有市镇两级的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的难度仍然很大。为此,建议市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扩扶持范围,或尽快明确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村),将全市新农村建设逐步推向深入。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层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是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等现实问题。为此,镇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以群众的呼声作为行动的第一信号,不断强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多为群众办一些道路硬化、生产路维修、吃水管路改造、变压器增容等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发展环境,调动农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促进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3、发展壮大镇村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刁镇应继续以“农业立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城建兴镇”四大战略为依托,发挥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探索镇村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发展壮大镇村经济,增强镇村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投入能力,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4、做好农民教育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与三职专等学校密切联系,组织大规模农民技术培训活动,发挥政府门路广、信息灵的优势,积极与外地用工企业和当地引办企业联系,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进行劳务输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5、拓宽投资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通过深入座谈,我们认识到: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一是继续加大市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扶持范围;二是发展壮大镇村经济,增强镇村两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能力;三是积极发动农村群众特别是个体工商大户进行捐款,解决一部分建设资金;四是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采取“群众建设、镇村补贴”等措施,鼓励群众自筹资金,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使农民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一、××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
××区现有行政村63个,其中村居合署3个,社区居委会57个。近年来,全区各级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主体经济实力明显壮大。20__年全区乡镇工业完成纳税销售439亿元,同比增长23,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3.4。5个镇完成三产纳税营收222.7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区三产总量的52.9。实现镇级可用财力6.54亿元,镇级可用财力均超亿元。全区95个村、社区合作社实现可用财力达2.55亿元,平均268万元,其中村均245万元,社均319万元。引导村级强化经营理念,20__年全区各村集体新建标准厂房18.5万平方米,累计达39.6万平方米,新增加商业用房5.6万平方米。
(二)集聚集约水平提升。
围绕资源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加快推进“三个集中”。确立了以沿山形成区、沿湖组成片的农业集中战略,突出抓好一批都市农业项目,建成了太湖葡萄沟、唯琼生态农庄等都市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4.78万亩,集中率达47.47,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9600亩。通过抓好营造高地吸纳一批,城市拆迁安置一批,进驻标房集中一批,加快提升改造一批,沿湖景观迁出一批,关停并转淘汰一批“六个一批”,加快工业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的步伐,工业集中度达到68。推进农民居住集中做到“六个结合”,即与市区重点工程建设相结合,与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建设相结合,与地块拍卖改造相结合,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与撤并小规模村巷相结合,与提升改造保留相结合,20__年共拆迁农民住宅3596户、62.7万平方米,整体撤并自然村45个,开工建设农民安置房102万平方米,竣工88万平方米。
(三)规划导向作用明显。
以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为目标,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城乡产业体系、城乡社区体系的新模式等进行全面规划,有力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和集聚发展。确定了我区“211 8”二级城镇空间布局结构总体目标框架,即:两个分区——蠡溪分区和太湖新城分区,一个马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一个镇——胡埭镇,8个新型农村社区。同时注重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统筹各类生产要素,着力提高规划水平和可操作性。通过规划来整合优化现有资源,预计到20__年可节约各类用地20__多公顷。
(四)改革创新激发活力。
以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为目的,激发农村经济组织加快发展的活力、动力。完成企业改革15家,盘活退出公有资产8404万元,企业改革扫尾工作基本完成。加大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力度,累计成立77家,股东达146113名,量化经营性净资产9.73亿元。20__年度可分配收益1715万元,实现个人股分红1058万元,同比增加223万元。结合实际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20__年共组建10家混合型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__年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家,其中农业专业协会9家、专业合作社1家。
(五)富民保障进程加快。
抓好农村培训就业工作,20__年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2230人,其中技能培训5456人,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指导6774人次;积极挖掘“十个一批”潜力,有效调控政府援助的公益性岗位资源,优先安排农村特困对象就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不断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共完成乡镇养老扩面1.61万人,其中城保扩面1.36万人,农保扩面0.25万人,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9,全区农保最低年缴费额提高为1000元;将养老补贴享受对象的范围由农村老年农民扩大到全体农村世居户老年人员,发放率达到100%;区级养老统筹人员统一纳入全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农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26,原郊区养老统筹人员城镇医保工作政策调整接轨到位;全区农村符合低保条件的778户1585人全部纳入低保,做到低保全覆盖;深入开展了“筹千金、助千户”活动,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济帮扶力度不断加大。
(六)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完善镇村教育管理体制,“双高普九”成效显著,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调优,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快完善农村公共 卫生体系,加大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建设力度。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达标创建活动取得实效,文体市场管理秩序进一步规范。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发放到位率100。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十星级”文明家庭、“五星级”企业和“三星级”青年爱心服务站、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工作圆满结顶,“民主法制村(社区)”创建活动、“法治××”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二、当前××区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区近几年呼应城市化建设发展要求,加快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区农村发展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也就无从谈起。
一是规划布局比较零乱。规划是龙头,是建设发展的依据,离开了规划的新农村就不会是科学发展的新农村,必然导致结构布局的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首先是产业布局零乱,全区原9个镇、开发区、街道建设了11个工业园区,包括集中区外共有大大小小的工业企业4000多家,缺少成规模的大企业集团和大型的服务业商贸区、专业市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象十分突出。其次是居住布局零乱,全区现有的262.5平方公里区域土地上共有自然村1000多个,“城中村”244个,其中20户以下的小村巷60个,农村住宅分布散乱,配套不完善,环境较差。第三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导向,××的综合发展区规划和区农村规划正在修订完善,次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还未做到全覆盖,许多区域和地块的开发功能尚未确定。
二是经济发展参次不齐。经济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要在全区同步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财力作支撑,但是经济发展中镇和街道之间、村和社区之间的不平衡性,成为××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因素,近郊村大多有资产而缺资源,而远郊村有资源却缺少优质经营性资产,村级收入高的如龙山社区、南桥村、溪南股份合作社等,年集体收入超过5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元,收入低的如马山的嶂青村、耿湾村等年集体收入只有50万左右,人均不足500元。各镇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有的财力相对不足,如胡埭镇等;有的债务较多,如太湖镇、华庄镇;有的发展不快,如蠡湖街道等。只有加快发展镇村经济,壮大集体财力,促进稳定增收,才能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三是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当前来看,城乡差别仍然较为明显,社会贫富差距正在逐步拉大。农民实际就业率还不高,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不够完善,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提高农村职工工资福利水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此外,社会弱势群体在农村较为集中,农村的社保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的就业率、城保的农村覆盖率、农村保障的标准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扶贫济困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有待于研究解决,等等。
四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新农村应当有新气象,但从当前城乡发展来看,农村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相对突出,特别是农村生活环境、设施配套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较差,与现代化新农村的要求比差距很大。农村安置房建设滞后于城市拆迁的矛盾也十分突出。
五是文明素质有待提高。文明素质是体现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来看,××区农村社会事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教育、文体等各项事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城市的优质公共资源和社会服务有待于进一步同农村对接、向农村拓展,农村居民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推进区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设想
针对上述薄弱环节,围绕市委、市政府明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区在当前和今后工作中必须通过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科学规划为指导,促进集约有序发展。规划是建设发展的龙头,要通过科学规划来节约利用资源、集聚集约发展。要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深化完善农村规划编制,统筹安排农村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生态区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区域协调的城镇体系,实现有限资源无限发展。特别要加快完成××综合发展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一五”城乡建设规划、各项次分区规划、重点控制性详规和农村新型社区详规编制。要通过规划的完善和实施,节约土地资源。
二是以都市产业为方向,促进转变增长方式。坚持园区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开发区、胡埭安置区、马山生物医药园、工业设计园等一批特色品牌园区空间。要加快拓展现有园区的可用空间,重点抓好胡埭工业园西拓和工业设计园南扩,提高园区对骨干企业安置、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的承载功能,以空间拓展来“稳心留根”,为××未来发展提供规模支撑和产业基础。要依托现有的12个园区和3个老工业团地,大力发展标房楼宇经济,在原有基础上再建设一批适销对路的标房楼宇,并着力提高租售率和产出率,实现集聚集约发展。要积极引导现有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节能低耗环保、循环型、知识型的都市工业。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有条件的集体和个人抢抓城市化发展机遇,抢滩沿路发展现代商贸,并着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实现工业、服务业“两轮驱动”。根据战略农业和过渡农业相结合的思路,依托沿山沿湖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唯琼农庄、九龙湾乡村家园、雪浪山生态园、龙寺生态园等一批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示范园,实现农业生产的园区化、特色化、高效化。
三是以资产经营为纽带,促进财力稳定增长。引导鼓励镇、村(社区)积极抢抓城市化推进机遇,把农村土地出让金、集体资产转让金、自有资金等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土地、房屋等优质经营性资产,大力发展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强发展后劲。积极参与胡埭工业园西拓和工业设计园南扩,参与建造适销对路的标准厂房和配套用房,增加集体优质经营性资产。结合老工业团地改造,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拆旧建新,腾笼换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利用区位优势,抢滩沿路发展商业用房,有条件的要发展楼宇经济。抓住“城中村”改造和农村宅基地整理等的机遇,优化一批新的空间进行置换开发。全区镇村要通过强化资产经营,均能增加一块能稳定获利的经营性资产,使村级集体财力年均增幅不低于5。
四是以富民优先为根本,促进完善社会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富民优先,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积极挖掘就业载体,加强就业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完善政策配套,促进农民充分就业,鼓励群众创业致富。要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向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并轨,全面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险体系,切实落实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各项救助政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切实提高人民的收水平,促进收入的多元化,增加经营性、资产性和股份合作收入。通过政策 配套和措施到位,到“十一五”末,力争城镇社会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
五是以建设管理为重点,促进优化生态环境。立足于“以建促拆”,切实加快安置房建设进度,按照城市化推进的要求,今后几年全区的29个安置点至少要新建安置房500万平方米以上,逐步实现拆迁安置“零过渡”。要加快城市改造,提升城市品味,高标准推进河埒口地区改造,全面建成核心商务区,打造区域发展新亮点。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农村扎实开展以拆临拆违、环境卫生等为重点的各项专项整治。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发展循环节约型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彻底整治水环境。确保到“十一五”期末每万元GDP综合能耗控制在0.72吨标准煤以内,60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污染集中治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国家生态区创建全面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