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校园文化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学生;班级;管理;文化建设
所谓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
一、文化在班级班风建设的作用
(1)制定班级班规,增强自律意识。以人管人、难以服人,以纪律人、则可服众。根据学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结合本班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班级班规(如:课堂制度,教室值日表及标准、宿舍规格化标准、宿舍卫生值日表),制定班规要有针对性,而且在制定过程中必须民主化,实施方法又必须恰当。(2)培育管理骨干,发挥榜样的力量。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有一支能干能吃苦的班级干部队伍。他们是班主任与同学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为班主任的助手,他们工作能力的高低、工作方法是否恰当、在同学中威信的高低,往往能决定一个班集体的精神风貌。因此,要通过民主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一批成绩好、守纪律、号召力强、对集体事物热心且愿意为同学们服务的班团干部队伍。因为建设一个好的班团干部队伍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风气,带动整个班级的良性发展。
二、文化在班级学风建设的作用
(1)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班主任应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力时机,让学生对整个大学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而班主任是最先接触和了解的老师,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力时机,施以正确的引导,是新生走向正确的、健康的大学成长道路,这就为班风、学风建设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2)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制定人生职业规划。高职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是强化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专业思想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到本身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作为班主任,应最先给同学们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前景,以及本专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上的地位,让同学们了解、认识、理解、热爱专业,培养他们学习专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制定出自己的三年、五年、十年职业规划,直至人生规划。在目标非常明确的基础上,同学们不止是简单的接受本专业,还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努力学习。(3)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学生入学前的十二年的学习,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高压下的被动学习,由于各种原因,成绩都不理想,而高职阶段的学习应该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班主任要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学和独立思考去掌握知识,同时学习上要有较强的计划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班级里要时常进行“不要浪费了自己的青春,糟蹋了父母的血汗钱”,“机会只给那些既有头脑又有准备的人”,“如果我下岗,不是因为得不好,而是别人比得更好,所以我更要加倍努力”等专题班会教育,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学生现在和未来所要面对的严峻的现实,将深刻的哲理附着在心灵的沟通上。
三、文化在宿舍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手机媒体在校园文化媒体建设中的紧迫性
手机新媒体是指依靠无线通信、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发送及接收文字、图像、视音频等各类信息的移动信息终端,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内容、信息展示平台、信息传播者、信息受众之间双向或多向互动的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新媒体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感性群体的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对时尚潮流有着高度的敏感,手机新媒体可以让他们随时通过手机短信、微信、手机报、手机上网、手机搜索等方式获取信息。
未来,高校手机媒体将构成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主旋律。今后将是中国网络传播技术更成熟、传播手段更丰富、传播设备更普及的新时代。特别是以4G手机投放为代表着网络终端设备的趋大众化,接收和传输信息的便捷化,是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我们应当进一步高度重视手机媒体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其作为公共管理系统的有效工具。
二、手机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趋势
手机媒体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最大的优势是携带和使用方便。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具有网络媒体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跨地域传播等特性。手机媒体还具有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受众资源极其丰富,多媒体传播,私密性、整合性、同步和异步传播有机统一,传播者和受众高度融合等优势。
手机作为新兴媒体的一种,正以其飞速的发展影响着我们,手机传媒已经无处不在。从个人来讲,手机作为媒体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一方面我们用手机交流、获取信息、传递信息,通过社区或是微博、微信交流思想,传递情感,手机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获取信息与社交的平台。今天,新媒体成了同学们民意的聚集地,学校下情上达的渠道一向不够畅通,拥有话语权的也是少数人,手机新媒体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发出声音的重要甚至唯一渠道,同学们通过手机新媒体尽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手机媒体的这种快速发展,必然会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些不好的内容与坏的影响,这就需要监管。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容易被腐朽消极的价值观麻醉,动摇对正确信仰的追求。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手机媒体的监管方面,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或是完整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这个行业还需要培养与完善。及早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确定手机媒体相关的服务提供者与基础服务运营者的责权利,相信手机新媒体的明天会更好。
三、手机媒体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
手机媒体的应用创新不是传统媒体模式向新媒体的改良,而是给予手机媒体的重新构建。手机媒体不同于任何一类媒体,它是软硬件的结合,是内容与运营的结合;它既不是简单的新闻媒体,也不是纯粹的营销网络,更不是简单的移动通讯,而是我们高校生活的一部分。要实现手机媒体的应用创新,建议围绕以下三方面来着手。
其一,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对于手机媒体的认识和新技术的熟练掌握、运用。高校是先进文化技术吸收、传播的主阵地,高校师生对于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接收速度和程度相对于普通大众更加迅速、更加迫切,也更加深人,因此,如果校园文化建设中新闻宣传这类依赖于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工作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能及时的跟新传播手段,那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价值,也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这一点应该是创新工作的关键。
其二,把握好大学生对新兴事物的接收需求,把握好大家的所思所想,尽量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新闻传播方式不断创新,赋予其更多的灵活性。这就要求?{校新闻宣传工作者要随时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并且不断解放思想,及时更新观念,跟上受众的需求,充分运行手机媒体技术开辟多种宣传渠道和形式。
一、傩文化在江西传承与发展现状
国外在傩文化知识的宣传方面更为普及,如日本傩产品种类丰富、材料形式多样,对傩的再设计表现突出,傩文化元素运用广泛、设计新颖,以至于傩已经作为其国民普遍理解和接受的一种文化内容。国内对于傩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傩的历史及审美等理论上,对于傩文化元素的应用设计研究还很少。
1、从江西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滞后来看傩文化传承的紧迫性
从傩文化的宣传来看:江西虽然举办过国际性的傩文化艺术节,也有专门的傩文化广场,但媒体宣传还比较少,宣传媒介和形式都很单一,人们对于傩文化的接触了解还很有限,对于傩产品的的接受主要是从造型工艺上的考虑,而不是从文化认同上的考虑。
从傩文化产品的种类来看:以木质面具为主,造型程式化、种类固定、材料单一等都束缚了人们对于傩文化产品的了解和接受。
从傩文化元素的应用设计方面来看:相比京剧脸谱、青铜图案来讲,傩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还相当有限,江西对于傩视觉形象的运用以包装设计为主,虽有一些江西特产包装运用了地方元素,但都以直接借用为主,缺少创新性设计,且整体性不强,缺少时代气息和识别性。
2、高校设计教育与区域性文化产业建设脱节
傩文化作为江西特色文化之一,在江西高校的宣传和普及还不够,江西师大、萍乡学院等学校研究较为深入,其他高校对傩的了解少则又少。且傩文化元素在高校实践教学当中应用的很少,无论是基础实践教学还是项目教学,对傩文化元素的研究利用还很局限。相关的学习和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上,缺乏与区域文化产业相配套的傩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实践性研究。
二、江西高校传承与发展傩文化的策略
1、加强高校傩文化基础知识推广
扩大傩文化校园宣传活动,如专家学者讲学、傩文化表演、傩文化产品展示会等活动,使学生近距离、多维度接触到傩文化,进一步了解傩文化、了解江西;学校方面要深入调查傩文化元素在江西文化消费品中的设计应用情况,寻找傩文化元素在文化产品设计中应用的结合点,鼓励学生在设计艺术当中多采用傩文化兀素。
2、细化艺术设计相关课程对傩文化的应用设计
(1)扩展对傩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
对傩面具的造型特点、审美心理、使用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对傩文化元素如造型、图案、色彩、工艺等方面进行整理,选取适当的造型元素运用到艺术设计实践内容当中,使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如在装饰艺术设计课程中,把傩面具的造型、色彩运用到装饰绘画和装饰雕塑课程实践当中(图1),使学生的作业有文化依据,从而设计制作出富有内涵和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来;又如包装设计课程中,把傩面具造型运用到器形设计当中,把傩文化图案应用到包装图案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等课程当中,使传统的装饰手法和语言在现代设计当中得到应用推广;再如服装设计教学当中,从傩戏服装元素的外在形式元素和内在情感元素两个部分进行学习,外在形式元素主要包括傩戏服装的款式、色彩、纹样、面料等,傩戏面具的式样、色彩、纹样等,内在情感元素主要包括傩戏服装元素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使传统文化很好地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傩戏服装得以传承、发展的同时,为现代服装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2)强调对傩面具造型进行再设计
傩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傩面具,对其造型进行改变和创造,多种造型手法相结合运用,如卡通化、工笔化、写意化、或者通过计算机软件效果处理等,得到更加丰富的面具造型形式。傩面具从造型分为:正神、凶神、丑角、世俗人物、英雄、动物、民间俗神等七类。正神面具一般圆脸长耳,目光温和,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如救灾夫人,郎中等;凶神面具一般鼓眼曝晴,嘴阔牙长,给人以狰狞、凶狠、恐惧之感,如开山小鬼、钟馗等;丑角面具则多以、夸张表情来体现其怪诞性和娱乐性,如傩公傩母等。在动画专业和雕塑专业相关课程当中,把各种面具造型进行适当的再变形和夸张,如2007年秦兵马俑在中国台湾展出时的秦俑公仔设计作品(图2),对原有造型进行卡通处理,使各种造型都变得更可亲可爱,这样更能被大众所接受。在雕塑等造型课上对傩面具的设计创造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3)勇于尝试傩产品的材料转换,
针对消费者的触觉心理需求,对面具等的材料进行转换,如使用陶瓷、琉璃、树脂、纤维等进行创作,改变以往以木质为材料的单一情况。首先不同的材料会带来不同的触觉感觉,如玻璃和陶瓷圆润光洁,给人清爽之感,布料给人以亲切舒适之感。不同材料有其不同工艺特性,从而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触觉效果,如陶瓷要去掉一些繁复的细节,造型变得更加圆润、更加概括,用不同的釉进行炼制则可以制作出木雕难以达到的视觉效果(图3),陶瓷作品可以显得更为冷俊,布艺造型则要对体量进行夸张变形会给人以亲近感等。在学校产品设计相关课程教学上可以做相应的设计,从材料人手进行拓展设计,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作品更适合多层次的市场消费需求,扩大艺术作品流通量,最终起到传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作用。
(4)重视对傩产品的编织设计和后期包装设计
很多高校都建设有艺术设计孵化基地,学生在其中制作经营各类设计作品、工艺品,并在特定的文化市场进行销售。傩产品多以挂墙为主,常给人以神秘感、严肃感。但随着现代人消费理念的变化,通过后期的组织让人产生亲近感等丰富的感觉是很重要的。如景德镇陶瓷饰品、编织的设计极大程度上丰富了产品的整体造型(图4),推动了陶瓷饰品设计的发展,傩面具虽然不可能像陶瓷那样花样繁多,但在以往的基础上借鉴学习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在高校配饰设计、装饰设计等课程当中可以加入这方面的内容。
(5)加强学校与傩文化相关企业、单位的合作
高校应加强与文化产业部门或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研究,使设计教育更快更直接地与市场对接,设计出符合大众消费的傩文化产品。高校应与文化管理部门沟通,向他们学习,促进对傩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论研究,提升自身的科研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海平,中国傩面具及其内涵[D],兰州大学生硕士论文.
[2]罗嘉,安顺地戏面具在特色包装设计当中的运用[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4]王文明,湘西傩文化的价值及开发方略[J],船山学刊2003(4).
[5]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
[6]Whit ford,Frank,林鹤编译,包豪斯=Bauhaus,三联书社,2001.
[7]扬启孝,傩文化资料的开发和利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 校园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y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I Yuejiao
(Guangxi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7)
Abstract Vocational school culture and corporate culture integration and docking, not only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but also reflect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ampus professional culture. How vocational colleges rely on "industry,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the corporate culture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into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how to learn from excellent corporate culture, cultivate high-skilled professionals, students achieve "zero distance" to provide adequate employment occupational culture prepar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党的十指出:“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向新型工业化产业道路迈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加速,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社会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基本定位,提高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产业化人才质量和内涵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正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内涵建设的核心力量。校企合作过程中,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两种分属不同的亚文化融合必然产生碰撞,高职院校如何依托“产业、行业和企业”,有效地将企业文化融合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借鉴优秀企业文化,培育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提供充分的职业文化准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差异
1.1 校园文化的内涵、特性及功能
1.1.1 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指高职师生在长期认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积淀而形成的,是高职师生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是办学理念、治学水平、校园环境、教学科研水平、学风、校风、校训、学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等方面。物质文化是前提和载体,精神文化是核心和灵魂,制度文化是规范和保障。
1.1.2 校园文化的特性
高职校园文化从一般意义理解是融入更多的职业属性的大学校园文化。高职不同于专门从事研究型的本科院校,有其自身的特质性和功能。高职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子系统,除了有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外,也具备其自身的特质性和功能。
第一,专业应用性。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人才定位可以清楚地映射到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围绕专业所开展的,除了培养“人格”发展外,还要培养成专业应用性的职业人才。
第二,职业定位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自身独具的需要充分彰显和突出的特性。这个特性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具有独特的职业性。高职学生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外,还要提前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评估,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训练,才能更好地规划职业理想、实现职业目标,完善职业道德。高职院校通过举办具有职业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不仅在寓文化于教、寓文化于学的氛围中陶冶思想情操和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也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第三,行业的指向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行“2+1”或“2.5+0.5”的模式,1或0.5的教学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成为适应行业企业需要,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建设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依托行业办学是高职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是高职发展的趋势。高职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浓厚的行业、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为特征。高职学生由于提前定位了自己的职业而明确了其职业的行业指向性。学生便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吸取行业文化的精髓,自觉培养行业职业文化意识。
1.1.3 校园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立校之基,育人之本。学校是育人的主要阵地,文化也是育人的文化,目的是进行教学、科研、育人和社会服务,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其承载着:第一,从物质层面上体现为教育教学和科研的硬件设施上,遵守教育教学规律;第二,从精神层面上体现办学理念、教育理念、校风学风等方面,遵循培养目标、行业特点和区域需求等方面,主要在教学互动、学生互动的教学兼融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人际交流和思想碰撞而具有的鲜明教育性;第三,从制度层面主要体现在培育人才、规范教学秩序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计划上,遵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1.2 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1.2.1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了达到经营成功的目的,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遵循市场规律所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发展战略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员工普通认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思维方式、行业准则、团体意识、企业形象、工作作风、员工的责任感等。
1.2.2 企业文化的功能
企业是以高效率地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盈取更大的利润为目的的,包括企业文化产品也是以有形产品作载体。其承载着:第一,从物质层面上体现为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厂房、车间、设备等硬件设施上,其以满足生产工艺流程为前提;第二,从精神层面上体现为为员工争取更大的福利待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团队合作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其核心是围绕敬业、忠诚、利益,主要表现为激励、奖惩;第三,从制度层面主要体现在遵循产品形成规律、成本核算规律和劳动价值规律上,其核心是保质求利。
由此可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诸多的差异,无论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从制度文化上都有着各自的不同点,校园文化培养的是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的人才,彰显的是活泼、个性,而企业文化造就的是敬业、忠诚、利益的员工,彰显的是严谨、规范、一致。因此,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可替代。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现实意义
2.1 校企文化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价值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应用人才的综合体现。国家对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绝大部分毕业生要到企业就业,高职院校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场所将从学校延伸到企业,到生产厂房、车间进行实习实训或顶岗实习。学生面临的是需要迅速融入到企业文化氛围中,而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文凭和技能证书,还需要基本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行“校企融合”,主动面向行业,融入企业,让学生学习优秀的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才能更好地了解企业,适应企业和热爱企业。
2.2 校企文化融合是办学特色的需要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强校之源,兴校之水。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犹如一潭死水,止步不前,将难以长久生存。特色不仅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力,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魅力。高职的办学特色不仅表现在专业特色、教学特色、课程特色、管理特色等方面,还应表现在校园文化特色方面。高职教育的建设者们只有站在高等职业长足发展和名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打造特色和品牌文化,才能让特色校园文化在特色高职院校中保驾护航;高职院校只有在文化建设上实行真正意义的校企结合,按照教育的办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具有文化特色氛围的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吸纳企业文化的精髓和元素,“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方能百花齐放,彰显特色的校园文化,才能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2.3 校企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和提升的需要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因素的影响,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对接,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当今激烈竞争社会中企业竞争的现实性,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哲理、企业精神及企业素养,尤其是感受到在“优胜劣汰”的经营理念中的竞争与进取的意识与精神,感受到掌握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在企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自身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高职院校通过吸收不同类型的企业优秀文化,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念、行为准则等的总和。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的作用。企业可通过校园文化让学生逐渐感受和了解,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从而更好地建设、提升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建设的“双赢”。
2.4 校企文化融合是培养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毕业生逐年增长,面对“僧多粥少”的就业趋势,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普通存在着学生初次就业率很高,但是频繁跳糟现象屡见不鲜,这说明学生缺乏对现代企业运营管理能力和基本素质,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提前将企业文化融入课堂、融入教学、融入实践,学生要提前融入企业文化中,亲身体会,掌握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法,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规范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缩短就业的磨合期,最终成为现代企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快速、平稳地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人”的角色过渡,实现“零距离”就业。
2.5 校企文化融合是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的需要
职业素养是一种养成教育,它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职业过程中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品质,它包括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道德等。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除了依靠学校的知识的技能学习外,还要经过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治,才能得以良好的养成。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必然要求高职在文化建设上注重企业文化参与,注重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文化需求的毕业生。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必须融入优秀企业文化,使学生亲临其镜,感受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带来的魅力,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缩短在实际工作中的磨合期和适应期,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 高等职业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融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理念,打造品牌校园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融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校园文化是打造品牌的最佳点。一方面,党的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因此,高等职业校园文化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教育主线,尤其是在校企文化融合与对接趋势日益显著的情况下,师生共同树立信仰,确立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抵御各种思潮的冲击。另一方面,要引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理念,高职院校要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之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等观念文化,把企业所崇尚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渗透到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的核心理念中去,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企业文化理念相互交融、相互影响。高职校园文化只有充分地吸纳企业文化的优质因子和特色元素,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技能人才,才能打造特色的品牌校园文化。
3.2 提高文化实力和竞争力,邀请企业参与,共建特色校园文化
党的十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文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只有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快速地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文化产业人。但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校园文化建设专题报告会,邀请企业知名人士或杰出代表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策划,献计献策,为高职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营造良好的特色校园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快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3.3 提升职业素养,融企业文化入课堂与实践,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职业素养是一种养成教育,它始终贯穿于高职教育,高职的教育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因此,高职校园文化教育,应重视与企业进行职业素养文化对接的教育。只有融企业文化入课堂与实践,深入学习和研究优秀企业文化,不断地提升职业素养,才能实现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1)成立专门学习和研究部门。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是职业发展的趋势,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是符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际,高职院校通过成立专门的学习和研究与企业文化对接的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文化建设和调研工作,学校或系部定期或不定期地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学习感受企业文化底蕴,教师在课堂中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企业要求融入教学中,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训练,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2)改进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也是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和融合的重要环节。企业需要的是能适应行业的专业人才。只有将企业优秀文化理念渗透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等教学的各个领域中,使学生的课程学习、毕业设计活动更贴近企业和市场,才能让学生了解到企业文化的理论知识和精髓,才能使学生学会适应、融合文化的各种方法,既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创造机会,又为毕业生尽早了解企业,做好充分就业的心理准备。教学方法上也可以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融入企业管理理念,让学生模拟企业生产、管理等实际运营模式完成项目,在模拟中鼓励发扬团队合作、互助精神,教师有意识地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企业文化的教育。
(3)加强基地建设,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准职业”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邀请企业管理层知名人士到校开展校企文化的教育活动,聘请企业技术能手或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教育教学、实训管理等工作;校园内的实训场所布置中,按照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文化进行布局,利用仿真职业文化的影响,使学生受到企业文化的浸染,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同时将实习实训基地延伸到企业,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顶岗实习,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 此外,学生在校内实习过程中,作为企业的“未来员工”,完全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运营模式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接受特色文化教育的同时领悟到了企业的严格管理,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校企文化的融合,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3.4 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实施全方位“校企结合”的特色校园文化
党的十指出:“文化引领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不竭动力。文化一旦停滞僵化,就必然走向消亡。”校园文化建设也一样。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围绕专业性、职业性、实践性、竞争性,积极引进企业创新文化,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特色校园文化格局,通过各类活动为载体支撑全方位的“校企结合”,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
(1)通过运用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科技成果融入到各类校园文化的专业技能竞赛和科技活动中。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通过开展企业区域调查或组织学生亲临企业参观,了解科技发展的态势和现实创新的需求,通过开展仿真企业员工比赛竞技的校园竞技比赛,将成果给予展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2)校企联谊合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校企双方可以通过联谊合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来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如邀请优秀的师生参加企业的技能大赛;邀请企业人员参加学校举办的艺术文化节和专业技能竞赛等,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高职院校通过校企文化对接,将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核心内容进行转移,由原来传统的社团文化、素质汇报演出、科技文化艺术节转移到具有企业文化渗透的素质拓展训练、模拟面试职场、职业生涯规划、订单式学生成果汇报演出等具有社会化、企业化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创新校企联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接受和认同企业文化,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等企业文化充分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
总之,校园文化必须把引入企业文化作为一项常规内容来建设,不能只搞一阵风,过眼烟云,而是要常抓不懈。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对接,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区别,它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体现出了高等职业院校特有的特色校园职业文化。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学习党的十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学习出版社,2012(11).
[2] 郭伟才.浅谈职业院校企业文化建设[J].企业技术开发,2010.29(15).
[3] 彭才根,郭永生.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机制与策略的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
论文摘要: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悠久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迅速,其关键是人才,本文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撑。
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涵盖了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所有从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处于这个产业链的高端,有着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但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能从其学科体系中割裂出来,必须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依托大的学科体系展开全面的比较分析。
一、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可以根据在产业链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为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活动的组织人才和文化创意成果的经营人才。而文化创意人才能够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文化创意人才所从事的创造价值的这种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生产才能成为产业与创造价值的观念,而将抽象的、无形的创意活动当作产业链的一环。
1.文化创意产业的个性与共性
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个性的自由发挥,而创造性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共性,产业机制是规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协调。[2]所以这样一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产业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
高等设计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即文化创意增值和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调和。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首先是文化创意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它的基本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批量为社会输送创造性的人才。此时创造性人才的个性表达是基于一个系统科学的创新体系之上的,最终的教育成果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储备。
2.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形势
目前国际上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以英国政府定义为基础的“ 创意型”,主要依托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领域;二是以美国界定为代表的“版权型”,即生产和分销知识产权的产业;三是中日韩等国的“文化型”,不论哪一种产业形式,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都是以高等设计艺术教育作为中坚力量。[3]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的比较分析
河南省高等艺术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高等职业应用型的设计艺术教育、纯艺术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和高等职业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是河南艺术教育的重点。
(1)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普及教育
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占基础性地位,而艺术素质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方向
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从事普及艺术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人才为核心的。培养讲方法、知识渊博、长于引导,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师。
(3)高等职业院校应的用型设计艺术教育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发展教晚,但规模最大,分类最细,教育目标最明确的类别。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的行业内专业人才,与行业相关技术、工程紧密结合,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专业基础同时具备日后深入学习的能力。
(4)纯艺术教育
纯艺术的概念最早被赋予的意义是反艺术实践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一种很纯粹的,重精神体验的艺术活动。因其被定义了本质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与应用型的各艺术设计专业相距日远。
我们看到艺术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的快速壮大,学历培养和就业优势两把利器完成了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支持和提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歌猛进,社会对应用型设计人才呈现出很大的刚性需求,高就业率、高收入带动了艺术教育市场整体的繁荣。
三、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撑
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是指高等职业学校主体有计划发掘、培养与完善学生的设计艺术创造素质与能力的行为及其体制,是专门的以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目标为导向的设计艺术文化创造能力教育,其终极性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实现意义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梦想。[4]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在高层面上的发掘、促进学习者的设计文化素养、创意创造与传播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问题,设计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养创意型、素质型、可持续发展型的人才,这也正是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消费者文化层次、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软因素的制约,一个具备较高文化艺术素养的受众市场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最强有力的保证。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大框架下,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在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积蓄力量,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必定会成为我国未来的朝阳产业,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创意人才是河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文化资源,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高等应用型设计艺术教育必须完全融入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的经济力量,将文化创意与艺术感染力和科学技术生产力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携手纯艺术发展的力量,高度重视高等职业设计艺术教育,充分利用现有设计艺术教育资源和优势,才能为河南培养更强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创意人才,以促进和满足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谈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2007.55-56.
[3]历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