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知识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
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其在中药学领域的应用,将会对传统中药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生机。文章从构建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构建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构建中药生物技术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中药学 生物技术 知识体系
中药生物技术是中药学和生物制药相关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新兴的复合型学科,利用生物技术的思路和方法,解决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中面临的难题。中药生物技术大量应用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并综合利用了如生物化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化学工程等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所以被列入高技术的范畴[1]。目前,国内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不多,因此,中药生物技术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对传统中药学和生物技术教学思路的转变和教学内容的扩展。
1 课程内容与知识体系的构建
1.1 教学内容的构思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知识体系的主要依据,中药生物技术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原理和生物技术领域发展的动态以及生物技术在中药学中的应用,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中药学现代化发展的能力;掌握现代生物工程和技术方法在中药学中的应用技术,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思维模式;力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药生物技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包括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以及生物转化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2]。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技术对中药资源的改造与改良;二是利用发酵工程、酶工程技术将药用植物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如用发酵法生产的虫草菌丝体、灵芝菌丝体等发酵制品;三是利用生物技术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产品,如许多功能性的低聚糖、保健食品添加剂等;四是利用酶工艺、发酵技术、生物反应器等对传统中药加工工艺进行改造,降低能耗,提高产率,改善中药品质等。
1.2 教学内容的组织
1.2.1 以生物技术在中药学应用中的发展组织教学内容目前,生物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还十分局限,除了在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方面有一定进展以外,基因工程刚刚起步,而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尚未涉及。教学内容着重讨论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发酵工程等技术在中药基础和应用中的研究,突出“生物技术”与“中药学”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不能把中药生物技术讲成了生物技术,需要突出中药学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生物技术在中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的应用。
1.2.2 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具有系统性、基础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中药生物技术与很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药用植物学、中药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分离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中药生物技术与各个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对重复的教学内容,尽量在授课时少讲或不讲,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安排学生专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例如,基因工程技术与中药研究的内容学习,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部分安排学生自学,基因工程原理部分我们安排一个学习小组准备了学习课件,在课堂上精讲30 min,然后各小组课堂讨论。教学重点讨论药用植物基因工程,中药分子鉴定技术和基因芯片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以论文文献为例,详细讲授材料处理、实验方法、结果分析及讨论,以期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实验设计及生产应用技术,提高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3]。
1.2.3 及时增加新资料,扩展教学内容现代生物技术和中药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仅仅依靠教材知识很难跟得上发展的速度,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很难满足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所以需要教师通过阅览国内外专业期刊、网站,将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和技术及时地介绍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使学生了解到当前中药生物技术最前沿的知识,从听课过程中受到更多启迪,获得学科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实用研究技术和思维方法,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增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如我们在讲述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时及时介绍“神七”搭载可产抗恶性肿瘤药物生物原料的植物内生真菌,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抗癌药物紫杉醇产生菌的分离与工程菌株的构建”课题等。教学中,我们在围绕主教材完成教学大纲的同时,力求将国内外基因组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技术与方法、最新热点课题与方向、相关专业网站等及时介绍给学生,内容不在于知识全和系统性,而重在突出学科领域新、特、尖内容。此外,我校及我系每年有关中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学及中药生物技术的学术报告、讲座不少于十几场,这对课堂教学内容是一个很好的拓展。
2 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构建
中药生物技术实验课程主要目的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药研究生产相关生物技术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相关技术方法的能力。因此,中药生物技术实验设计要充分体现该课程所具有的应用性、广泛性和综合性的显著特点。使所开设的每一个实验都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技术路线,采用多种生物工程技术方法完成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全面了解某一中药生物技术产品或某一综合技术方法的特点与关键环节,加强学生对中药生物技术原理与技术全面、深刻的理解。
中药生物技术实验涉及的植物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实验技术在前期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训练,所以我们结合目前生物技术在中药学较成熟研究应用,我们教师相关的科研课题和实验条件设计实验项目。实验以基因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和发酵技术在中药中应用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为基础,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精选实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力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设计相应三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学习实验技术。每个实验项目包括两部分实验内容。药用植物马齿苋组织培养包括植物MS培养基的配置和马齿苋组织培养技术;泰山蛹虫草发酵包括泰山蛹虫草菌丝体发酵和泰山蛹虫草菌丝体多糖提取;丹参分子标记鉴定技术包括白花丹参和紫花丹参DNA提取及丹参RAPD实验。实验教学效果表明该课程实验的设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我们三届毕业论文中与中药生物技术相关的题目占30%以上。这些实验项目的开设对弥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项目的不足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3 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与其他一些基础学科不同,中药生物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必须从实践教学入手,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3.1 实验室开放及课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让学生提早得到充分的科学研究综合训练,以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学生正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除了必修的实验课外,鼓励同学进入实验室观摩学习,逐渐训练学生实验技术的规范性、熟练程度。每学期我们针对中药生物技术开放实验室和兴趣小组设定一些题目,如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丹参药用成分,泰山蛹虫草菌丝体发酵条件优化,泰山四大名药分子标记鉴定,丹参活性成分合成关键酶的克隆,马齿苋的组织培养及悬浮细胞培养等一些与中药生物技术相关的科研课题,可以帮助其选择有兴趣的合适方向课题,积极参与其中,为以后的毕业课题和就业选择打下早期基础。从毕业生的考研和就业发现,参与实验室工作比较多的同学在考研面试和就业专业面试中优势明显。
3.2 生产见习生产见习是中药生物技术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与课堂教学相互渗透又各有重点的子系统,是中药生物技术进行直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利用周末走进生产企业、研究所等工作领域,不仅加深了感性认识,并且对以后的工作选择也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我们每届学生都要到泰安市的制药企业参观,与中药生物技术相关的如四维制药的泰山赤灵芝菌丝体发酵工艺,泰山药用植物种植园道地药材种植,泰安中信灵芝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赤灵芝破壁孢子粉加工,泰安山东中药技术学院中药炮制车间等。
3.3 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部分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请主持了泰安市大学生创新科研计划课题,或者参与部分教师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创新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的研究,使学生了解到不同学科的实验技术、科研方法,开阔学科视野,拓宽思维空间;尽可能增加应用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科研水平,积极加强与校内实践基地、校办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单位的合作联系,为学生构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余伯阳.中药生物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1.从基因表达的原理去看蛋白质形成过程中的氨基和羧基脱水缩合问题
疑难问题(细胞分子):蛋白质作为生物大分子,其基本结构单位为氨基酸,氨基酸之间可以通过相邻氨基和羧基的脱水缩合反应成肽进而形成蛋白质。学生在学习中通常会产生两个比较棘手的问题。①自然界中的氨基酸远不止20种,但为什么氨基酸结构中却要求构建蛋白质的氨基酸必须至少要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②氨基酸的R基团中也可以含有氨基或羧基,但为什么这里的氨基和羧基不参与脱水缩合?
知识内化(基因表达):基因通过转绿和翻译控制着蛋白质的合成。在翻译阶段,mRNA通过tRNA的协作实现特定氨基酸序列的线性控制。试想,如果氨基酸分子结构中找不到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氨基和羧基,翻译出的肽链将失去其线性主链结构;而R基团上的氨基和羧基也参与脱水缩合,那么一个氨基酸就有可能结合多个氨基酸,mRNA将无法保证肽链形成中的氨基酸准确定位,特定的遗传物质(基因)最终就会控制合成不特定的蛋白质。
2.从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平均分配机制去看染色体数目变异问题
疑难问题1(有丝分裂):纺锤体是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细胞分裂器。其纺锤丝可牵引染色体向细胞两极定向移动,分裂中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从而实现染色体平均分配。那么,对于这里着丝点的分裂,学生总是习惯性的认为是由纺锤丝拉开的,真是这样吗?
疑难问题2(染色体变异):对于三大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原理课本上都有很到位的介绍,而对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特别是个别增减的变异机制,学生通常很模糊,这类变异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知识内化(相互整合):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可以有效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由此即可推断着丝点的分裂不可能是由纺锤丝拉开的。而如果纺锤体在牵引染色体时出现紊乱,譬如有一条染色体在着丝点分裂之前还没有到达赤道板位置,那么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是否就有机会被分到细胞的一极呢?3从基因突变的本质去看等位基因为何等位存在问题
疑难问题(遗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被称之为等位基因。概念中,学生对于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这一功能比较好理解,因为这是孟德尔在假说演绎时所规定的,但对于“等位”存在,却很迷惑,真核生物细胞核中的等位基因为什么会等位存在呢?
知识回扣(变异):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不妨这样假设:在真核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基因还没有发生突变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两条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序列是完全相同的,其中的基因自然也就等位存在了;当某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如A突变为a)时,这个突变的新基因(a)相对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原有基因(A),就构成了等位基因,而它们所控制的两种不同的性状也就成了相对性状。由此可见,等位基因“等位”存在的事实是由基因突变这一可遗传变异根本来源所决定的,突变前的基因已经“等位”存在,突变后只是改变了其中一个基因的功能,使他们变成了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且二者通常会具备一定的显隐性关系。
4.从染色体组的内涵去看减数分裂为何存在同源染色体分离问题
疑难问题(遗传):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实现染色体减半的重要机制。那么,进行减数分裂的性原细胞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同源染色体分离这种减半方式呢?
知识回扣(变异):从染色体组的内涵可以看出,一个染色体组包含了该物种每一种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基本含盖了该物种的一整套遗传信息。以二倍体为例,其体细胞和性原细胞中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那么减数分裂中细胞选择同源染色体分离,其实质就是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组的分离,而减数分裂有的联会(即同源识别机制)会使得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组的分离变得较为容易,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有效实现,而且还可以将遗传物质的传递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设想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出现同源染色体组合也许就是为了有性生殖的这一需要。5从测交的原理和功能去看性染色体上成单基因的遗传效应问题
疑难问题(伴性遗传):从基因型上看,AA和aa为纯合,Aa为杂合,那么XAY和XaY是纯合还是杂合呢?
知识回扣(分离定律):XAy和Xay从染色体类型角度都叫性杂合子。但从基因型的角度,由于基因成单,称其为纯合子或杂合子都不合适。但如果利用孟德尔测交鉴定纯、杂合子的原理和功能,将它们分别与XaXa杂交,则:XAY其后代有性状分离,而Xay其后代无性状分离。因此,从控制性状遗传上来说,XAY和XAYa相同,即具备杂合子遗传效应;而XAY和XaYa相同,即具备纯合子遗传效应。由此,在实际常规遗传问题分析中,通常就可以给Y染色体上虚拟一个a基因,有时会显得很方便。
6.从基因工程相关技术环节去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转化问题
关键词:信息时代;知识服务;信息分类;服务理念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功能是指:“高职院校图书馆利用自己生产的知识、拥有的知识资源和知识设备,在特定的时间内满足社会和广大用户知识需求的服务活动。”[1]在我国图书馆持续发展的今天,职业院校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应当定位在知识服务上的,也就是为学校的师生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上。学院知识服务的对象往往是教师与学生或是相关科学研究课题组,在这一环境背景下,知识服务是以信息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等方面为基础的,同时根据用户(教师与学生)的需求,以达到能提供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知识服务对促进知识的“传递、利用、转化”三个步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水平总体上低于本科类院校图书馆。一些高职院校图书馆也没有建立专门的二级机构,一般所谓的知识服务的开展往往隐含在传统的二级部门之中,如流通部、阅览室的业务活动之中的。
1.我国的地域发展不平衡,这直接导致了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或大城市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快,中西部或中小城市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慢,这就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域的高职学校的师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有着极大差异。
2.我国高职院校目前数字参考咨询个性化服务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笔者对几所高职院校图书馆进行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图书馆中所开展的DRS只同于基本功能,例如“E-mail咨询、表单咨询、常见问题库及知识问答库”等等都是最基础的方面,这根本没有体现出个性化服务的特色。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系统仅限于校内用户使用,甚至只限于教师使用,师生在家或在校外根本无法进入系统,更不用说提使用其服务了。
3.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都开展借阅与阅览服务,一些院校也对馆藏资源进行了二次整理和开发,但整体的服务水平和方式比较落后,例如专题咨询这一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设置了专项服务项目,但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个空架,其用户咨询寥寥无几。另外,图书馆服务人员对知识服务的反馈跟踪不足,在进行知识服务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机制对知识服务提供的方案进行应用效果性评估。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应具备的特征分析
在以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知识的“保存、传播、延续”三个方面是其发展的根本目的,而在目前数字信息时代的浪潮中,过去简单的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收藏已经无法满足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在数字信息时代,图书馆数据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已经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信息单元里边,也就直接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即“单一的印刷扩展到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1.集成性知识服务。任何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首先都需要将各种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高职院校图书馆也不例外,也需要依靠庞大的知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人占主要因素,需要各类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通过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通过对图书馆里的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深加工,不仅能反复不断地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型的知识信息等服务,最终还能全面地满足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中对信息的获取、整序以及转化为知识的多种需求”[2]。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在集成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就是作为实施服务的主体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担负着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协调好各种关系、担负着为用户(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责任。这种集成性知识服务在提高了灵活性和智能性的同时也增强了知识服务的功效。
2.个性化与增值性知识服务。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成立初期,其工作内容是以“检索、传递文献为主”的,而在数字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在校生的需求,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工作内容应该转变为“对信息内容的检索、研究分析、针对读者的知识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上来。换言之,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服务除了对已有信息的“获取、整理、传递”之外,同时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通过建立专业领域内的相关数据库来对已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深加工,从而才能更好地为读者(广大师生)提供知识支撑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只有开始注重知识本身价值的挖掘与利用并且能够讲求知识效益的最大化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对知识的“创新、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3]。原因在于彼此之间是一个连带关系,首先,由于知识服务主要是满足在校读者(广大师生)的需要的,通过知识服务的内容可以效地帮助读者“利用知识、创新知识”,从而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也就是说,是运用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来为知识生产者和知识利用者之间架起的桥梁。其次,一旦在校读者(广大师生)能够将知识的“创新、推广、应用”三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让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就能起到发挥知识经济效应的目的。
三、发展数字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措施
1.为师生制定信息分类定制服务并实施主动性推荐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站应该将用户(师生)划分为多个具有相似性信息需求的用户群。首先,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可能的用户群对馆藏(包括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信息内容和各类服务进行分类,从而形成多个资源和服务模板,也就是在用户(师生)使用图书馆资源的时候首先将目标集中在这些模板上。其次,当用户(师生)向图书馆系统递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定制选项后,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依据这些信息把其加入到用户数据库中。最后,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分类定制,以达到用户(师生)每次登录该图书馆网站,通过键入个人的账户名与密码进行系统登录时,服务器能根据用户数据库将查询结果主动递送给信息用户。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中主动性推荐服务是一种比较深层次的、主动性的服务方式。属于“智能服务”[4],因为它不仅仅能根据用户(师生)的特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而且还能依据对用户(师生)专业特征等方面进行智能分析而主动地向用户(师生)推荐其可能需要的信息。
2.根据师生不同学习和工作阶段要求,实施分层个性化服务。首先,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有助于其学习能力培养、实践经验提高的学习型知识服务。在我国新型教育模式下,高职是造就新一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人教育群体。在我国当代,高职生一直是学校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对象之一。在实际的学生过程中,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其独立的学习能力与就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原有为学生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应该合理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通过运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例如:图书馆在学生理论学习与撰写专业论文或进行专业课题设计的时候需要为学生提供定题化或定项化的知识服务。当学生将所需信息或知识利用BBS或E-Mail等网络技术发给学校图书馆的时候,图书馆馆员应该在最快的时间内依据学生需求,为其“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并及时回复给学生,最终成功实现高职院校图书馆为在校学生提供知识服务的目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是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职院校教师有别于其他教学层次的教师,因为他们不仅仅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而且还要从事一定数量的学生实践指导与个人科研工作。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教师保质保量的完成这三项工作就需要借助与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员首先要依据教师每次提出的服务要求,来创造性地动态地搜集、选择、分析、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从而通过组织各种知识来创造性地配合教师的相关要求建立相应服务。例如,建立学科导航系统,该系统中可以包括:A.一批反映该学科专业的国内外信息资源的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B.一批原始信息,包括访问频率较高的原始信息资源的镜像、自建的信息资源等。C.一套方便组织信息、知识资源和用户查询的支持技术(检索软件)。[5]
3.强化高职院校图书馆员主动性信息服务理念,加强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做好一名优秀的图书馆员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在数字信息时代,信息需求表现为“信息种类增多、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同时,这也就要求图书馆员所提供的信息要有“针对性、时效性、适用性”[6]。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文化水平相对比较高,但是由于每个师生的“个人能力、爱好、专业”等各方面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每个人对文献信息的需求不尽相同,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图书馆员的工作量。在这个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了解读者(师生)需求行为的变化,并根据变化对文献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更好地来满足读者(师生)的需求,做好服务工作。“主动性信息服务倡导个性,提倡主动,以用户为中心”。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树立主动性信息服务理念,一名优秀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员是需要以全新的观念去指导、开拓主动的。
就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实际而言,首要任务是加强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在数字信息时代的今天,只有制定以人为本的服务质量标准来规范馆员的行为才能使学校整体服务水平保持统一。另外,在服务中更需要不断挖掘馆员潜力,通过科学培训与有效激励来使其改变服务方式,最终形成各部室的特色服务产品。
参考文献:
[1] 刘明.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档案学通讯,2007,(5).
[2] 何绍华,王培林.知识管理环境下的我国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5).
[3] 马静.谈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与馆员素质的提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4).
[4] 贺春梅.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浅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2).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A)―0051―02
高三物理复习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应重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重视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的结合、重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结合,即立足教材、注重双基、提高能力。
一、抓纲务本,落实基础知识的复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选择科技背景或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既能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能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课后习题作为物理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加强基础、重视理解、渗透应用”的原则。通过对课后习题的探究与拓展,既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牢固,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推理与判断等各方面的能力。关注新课程改革动向,以课本习题为依托应该是高考复习的基本理念。
二、以教学大纲为龙头,抓好主干知识的复习
物理教学内容很多,高三物理复习时应抓住重点内容、主干知识。以教学大纲为龙头,以主干知识为载体,抓好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这两个物理学中的主干知识。这两个主干知识涉及的内容甚多,学生容易通过主干知识点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以教学大纲为龙头,抓好主干知识的复习是高三物理复习的重点。
要复习好主干知识必须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力决定的是物体的加速度,力和速度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力和运动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做功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为做功过程是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过程。做功和能量转化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途径和转化规律。这两个关系一个是从矢量的角度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一个是从标量的角度分析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要深刻理解这两个关系的内涵可以通过变式训练、联想思维、层层推进,沟通相关知识的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设计开放试题,一题多解,求异求佳,以思维发展过程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强灌,不硬塞,不“压迫”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完全正确的观点。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理解思考,这样可以使学生从中悟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类似物理量(矢量与标量)遵从不同运算规则的体现。由两个关系所形成的观点贯穿物理学的始终。真正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实验复习,强化实验能力
实验复习一定要使学生弄清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方法、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并逐步培养学生设计简单的物理实验的能力。要达到上述目的的有效方法是讲授、练习、操作三结合。实验课中原理,准则、方法、步骤、仪器使用等都要讲,但关键是操作,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等只能通过反复操作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复习实验原理和方法时,应做到“移花接木、旧枝新芽”,这是实验复习的新理念。为此把握好以下几点:1. 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重做重要的实验。如:力学中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电学中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实验等。2. 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使“见异求同,见同求异”成为实验复习和基本理念。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3. 实验数据的处理是重要内容,要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必须在弄清实验原理后才能掌握。
四、关注学生现状,把握教学节奏,落实常规练习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质量 师生和谐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127
通过多年的高中生物教学,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对传统的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了反思,觉得在当今新课程的指导下,有些教育教学方法应该有所改进,本文就这些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生物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学科知识,也不仅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还要注重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当教师的课堂处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时,学生会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习,学生接受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主动发展、协调发展。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主动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课堂上要多些鼓励性的语言、少一些批评的语言。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和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目标才能完成好。如何做到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一是保持态度温和。高中生对师生关系的敏感程度明显增强,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应当摒弃“师道尊严”的陈旧理念,和学生之间要打成一片,在态度上要保持和蔼,语气要温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增强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是给予学生鼓励,学生在生物学习中获得肯定、满足、兴奋的积极情感,能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多给予学生鼓励,增强他们生物学习中的快乐因素。教师要注意发掘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可以是一个难点的突破,可以是思维的创新,也可以是学习的进步,通过这样的方式肯定学生的生物学习活动,以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是关爱特殊学生。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些学生生物学习基础较为薄弱,也有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导致学生生物学习成效不高。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更多的关爱,首先要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生物学习的薄弱环节,制订针对性的补救计划进行回顾,另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技巧的指导,安排学生结对帮扶,帮助他们尽快能够跟得上进度,提高学习成效。
二、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好一切学科知识所需要的,高中生物教学也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往往会对大自然中的许多生物现象、生物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准备足够的资料,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让生硬的生物知识融入到学生现实的生物现象中,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各种生物问题和现象,从而获得应用知识的成就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体会到生物学的乐趣,如在学习“呼吸作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解释人为什么在剧烈运动后,会感觉到肌肉酸痛;在学了“光合作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蔬菜大棚顶要用透明的无色塑料;学习了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方法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亲自尝试动手酿制果酒和果醋。
另一方面,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多开展一些与生物相关的实验。因为学生通过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可以体会到生物学的无穷魅力,可以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样会充分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提高他们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会让他们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学习“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建立大肠杆菌的平面培养实验,让学生亲自培养出微生物,然后再通过显微镜仔细观察,就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就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很少顾及学生的主动性,而是更多地注重自己知识的权威性,这不利于学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与机会,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相互讨论提高重难点突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笔者在生物教学中,改进了教学模式,采取教师重点引导提示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如教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笔者结合生物群落演示图设计了一组探究题:①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②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③相同的种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④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怎样?种间关系有什么积极的意义?⑤捕食、竞争和寄生是否会导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吗?以这样的一组探究题引领学生深入开展学习,较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以及综合能力提升,发挥了自主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作为教师在我们平时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如在学习“基因突变”的概念时,为让学生掌握和了解基因突变的特征,教师备课时可以先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然后课上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基因突变具有哪些特征,这些资料会自动为学生创设了一定的学习情境,学生就会在这种学习情境下很自然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把握基因突变的关键特征,并概括总结出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便可使本节课达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