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

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

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第1篇

作者:邹伟 符国基 单位: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海南自然旅游资源有4个主类、16个亚类和61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的100%、94.1%和85.9%;自然旅游资源主类海南全有,在亚类中仅无冰雪地亚类,在全国71个基本类型中,海南没有奇异自然现象、丹霞、冰川堆积体、暗河河段、古河道段落、冰川观光地、长年积雪地、草场花卉地、光环现象观察地、海市蜃楼现象多发地等10个基本类型。研究表明,若某一区域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目与全国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目的比值大于80%,则表明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度等级属于丰富[4]。因此,从资源类型方面看,海南自然旅游资源丰度等级属于丰富,而在61个基本类型中,海南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的基本类型分别有34个、11个、10个和6个,分别占基本类型的55.7%、18.0%、16•4%和9.8%。因此,其地文景观的基本类型占基本类型总数的半数以上。根据对表1的进一步统计分析可知,在资源数量方面,海南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有335个,在旅游资源主类上,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和天象与气候的资源单体分别为166个、72个、74个和23个,分别占总数的50.0%、21.5%、22.1%和6.9%,这表明了:①地文景观类资源是海南自然旅游资源的主要部分,其单体占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一半。资源单体集中分布在地质地貌过程形迹(17.9%)、综合自然旅游地(12.8%)和沉积与构造(9.6%)等亚类中。②海南生物景观类所占比例居第2,主要集中在野生动物栖息地(10.1%)和林木(9.9%)2个资源亚类上。③海南水域风光类所占比例居第3,主要集中在天然湖泊与池沼(7.2%)和河口与海面(6.0%)2个资源亚类上。④海南天象与气候景观类资源数量较小。1.3.2自然旅游资源的质量。根据对表2的进一步统计得知,海南自然旅游资源单体中,有等级的单体273个,占单体总数的81.5%,其中,特品级单体47个,占总数的14.0%,优良级单体225个,占67.2%,普通级单体48个,占14.3%,未获等级的单体62个,占18.5%;而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和天象与气候类的优良级单体分别为84个、61个、66个、14个,分别占总数的25.1%、18.2%、19.7%和4•2%;普通级单体分别为30个、4个、5个和9个,分别占总数的9.0%、1.2%、1.5%和2.7%。这表明海南自然旅游资源优良级单体多,特品级单体、普通级单体和未获等级单体数量少且相近。在资源功能方面,海南丰富、有特色的滨海资源和山岳、森林自然旅游资源适宜于开展休闲、度假、康体、疗养等旅游活动,而丰富、神秘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资源适宜于进行观光、科普、科考、教育等生态旅游活动。因此,在旅游发展中,应把休闲、度假、康体、疗养作为海南自然旅游资源的主体功能,而其天象与气候景观类资源质量极高,具备世界一流的冬季避寒气候条件,也可以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1.3.3自然旅游资源组合与分布。海南热带雨林和海岸带景观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且特色鲜明,热带雨林绝大多数分布在中部山区,海岸带景观资源大多分布在东部海岸和三亚市,因此,海南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山区、东部海岸和三亚市,其资源单体占总数的73.4%,而海南岛西岸和中国南海的资源单体仅分别占总数的18.2%和3.0%。而在旅游资源主类上,海南地文景观类资源占半数,天象与气候类资源单体仅占总数的6.9%。

通过收集整理2004~2008年近5年来的海南省环境质量公报资料[5-9],结合其他资料和现场调查,对海南近5年来的空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等要素质量进行统计整理与评价,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趋势。水环境地表水。通过统计整理与评价,得出了海南省2004~2008年河流、水库环境质量类别比例统计结果(表略)。2004~2008年,海南省河流Ⅰ、Ⅱ类水质达标率为54.0%~63.0%,水库(湖泊)Ⅰ、Ⅱ类水质达标率为41•2%~50.0%;河流Ⅲ类水质达标率为12.9%~24.2%,水库(湖泊)Ⅲ类水质达标率为31.2%~41.2%;河流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2.7%~22.6%,水库(湖泊)Ⅳ类水质达标率为6•2%~11.8%,而Ⅴ类水质和劣Ⅴ类水质很少。劣于Ⅲ类标准的河流、湖库水质主要受氮磷营养盐、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源于农业面源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水污染。由此得出,海南省河流、水库环境总体质量良好。近岸海域。从表4可知,2005~2008年,海南省绝大部分海域水质处于清洁状态,1、2类海水占72.7%~100•0%,其水质符合水环境管理目标要求。3、4类海水分布的区域主要是港口海域,其受无机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影响,源于生活污水污染和港口油轮污水的污染。由此表明,海南省海域水环境总体质量良好。地下水2004~2008年,海南省主要开采区的大部分水质为Ⅱ、Ⅲ类,符合地下水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标准。2004~2005年,潜水层总体水质良好,2006年较差,2007~2008年有所好转。潜水层主要超标组份为“三氮”(硝酸盐NO3-、亚硝酸盐NO2-、氨氮NH4+)、铁、锰、化学耗氧量等,“三氮”污染为养殖污染和生活污染所致,铁、化学耗氧量与历史资料相比,属暂时性超标,而锰为暂时性超标或属背景值超标。这表明海南省地下水总体水质良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2006~2008年,海南省主要城市(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所监测的水库及河段取水点水质绝大部分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符合国家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深田水库等少数水体水质仅符合Ⅳ类标准,劣于Ⅲ类标准的水源地水质主要超标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总氮和粪大肠菌群,其主要源于地表径流面源污染。以上内容表明海南省主要城市(镇)地表水源地总体水质良好。空气环境2004~2008年,海南省空气环境质量基本保持国家一级水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2004~2006年,仅个别城市(镇)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出现超一级标准的现象,2007~2008年可吸入颗粒物(PM10)有89.1%的日平均浓度值符合一级标准,10.9%的日平均浓度值符合2级标准。2004~2007年,所有城市(镇)和2008年绝大多数城市(镇)的自然降尘均低于t/km2•月参照标准,2008年极少数城市(镇)个别月的自然降尘出现超标。以上内容表明海南省环境空气总体质量优良。声环境2008年,海南省绝大部分城市(镇)声环境质量符合功能区要求。全省监测城市(镇)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值范围为62.9~69.6dB,均低于国家标准70dB的限值,但存在16.8%的超标路段;监测城市(镇)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值昼间为46.6~55.4dB,夜间为39.3~52.0dB,部分监测城市(镇)噪声污染较重,夜间污染尤为突出,其声源主要来自交通和生活噪声。以上内容表明海南省城市(镇)声环境总体质量良好,但部分城镇声污染较重。生态环境按照国家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评价,2007~2008年,海南全省18个市县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等级均为优良[8-9],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环境威胁。2004~2008年,海南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耕地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地退化严重,2006~008年仍存在水土流失、沙化面积扩大的问题,耕地资源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海南省的森林覆盖率从2004年的54.9%上升至2008年的58.48%,年均增长0.72个百分点。其中部的热带天然林和沿海防护林、红树林得到了保护,但毁林开荒、毁林养殖、毁林采石等现象仍时有发生[9]。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丰富,其现有野生维管束植物4600种,占全国的15%,其中600种为海南特有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有苏铁属(所有种)、水松、水杉、坡垒、多毛坡垒、望天树、珙桐等;列入国家2级保护植物有41种,列入省级保护的植物有243种,有乔灌木1400种。其有陆栖脊椎动物566种,其中两栖类有37种、爬行类104种、鸟类349种、兽类76种,而其中21种为海南特有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4种,列入国家2级保护动物的有90种,列入省级保护动物的有182种,也有各类海洋生物3000种以上。但目前乱砍、滥伐野生植物和乱捕、滥猎、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其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海南省海岸生态系统也十分健康,发育和保存了多种多样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和丰富的海洋生物。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基本平衡,海岸线基本稳定,防风林、红树林等海岸防护林系统基本完善,但沿海局部地区存在断带问题,其遭受人为或自然灾害破坏形成了残次林,生态服务能力下降,而高位池养殖、采矿等活动也对海岸带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给海南省海岸带生态环境的恢复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笔者依据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海南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类与评价研究,得出了海南自然旅游资源有4个主类、16个亚类和61个基本类型,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35个,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山区、东部海岸和三亚市的结论。而通过收集、统计整理海南省近5年来的环境质量公报资料,分析了海南自然旅游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海南省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等要素总体质量良好,但部分被监测城市(镇)噪声污染较重,其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优良,但仍面临着较大的生态威胁。

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滁州市;旅游形象;旅游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061-02

1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城市旅游形象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良好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对城市自身及其所在地区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她在展示城市魅力的同时,更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带动力,她客观地反映了该城市的主要特征和市场定位,并对带动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旅游资源是反映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载体,如城市建筑、人文活动、风景名胜区等都可以反映出城市的旅游形象。依据城市主要旅游资源特征来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因此,整合分散、多样的旅游资源,确定主要的旅游资源类别,给出合理恰当的旅游定位,是发展、提升滁州市旅游形象的关键。这对滁州整体旅游规划、旅游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滁州市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滁州市地处安徽东部,濒临长江,属江淮丘陵带,下辖二市、二区、四县。位于117°9’~119°12’E,31°52’~33°3’N,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4.4℃~16.6℃,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 040 毫米 左右,

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滁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水秀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2.1滁州市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和各种事物等因素。

2.2滁州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2.2.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密度较大。依据旅游资源特性,2003年国家旅游局颁布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得到滁州市主要旅游资源单体计104 个,分属于7大类,18个亚类,如综合自然旅游地、地质地貌过程遗迹、自然变动遗迹、天然湖泊与池沼、泉、野生动物栖息地、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与附属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水工建筑、地方旅游商品、人事记录、民间习俗、现代节庆和32 个基本类型。按类型统计,地文景观类包括琅山、皇甫山、韭山洞、彩云洞在内的单体旅游资源等13 个,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包括卧牛湖、高邮湖、姑山湖、女山湖等7个,生物景观涵盖琅琊山森林公园、神山森林公园、醉翁榆、琅琊榆等9个,遗址遗迹类有半塔保卫战旧址、孔雀寺遗址、清流关古驿道、琅琊古道、明中都城遗址等10个,建筑与设施类如白鹭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护国寺、龙隐寺、皇觉寺、明中都鼓楼、醉翁亭、丰乐亭、会峰阁、吴敬梓纪念馆、欧阳修纪念馆、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藕塘烈士陵园、梅花垄古墓群、来安半塔烈士陵园、虞姬墓、王小庙无名烈士墓群、釜山水库、城西水库等44个,旅游商品如秦栏卤鹅、天长烩鱼羹、全椒管坝牛肉、凤阳御膳豆腐、凤阳洪武宴等10 个,人文活动最著名的为小岗村农民大包干、琅琊山庙会、正月十六走太平等11个。由此可以看出,滁州市是一个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化的地区。山、水、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齐备,品位较高;人文旅游资源颇具魅力,享有一定知名度。

2.2.2旅游资源分布零散,开发难度大。首先,由于滁州市经济不发达,对旅游业的投资也不足,交通道路设施不通达,使得一些景区的可进入性降低。其次,本区除几个已有开发基础的旅游景区外,其他许多景区都处于待开发状态,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面积小,客容量不足等弱点。最后,虽然滁州市旅游资源禀赋高,但有很多都是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在一定区域内没有形象良好的资源互补优势,旅游线路串连不良,市场开发难度大。

2.2.3旅游资源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形象不明确。同一类型的观光型旅游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区出现时,个体之间产生空间竞争,分流游客,从而使各自的吸引力相互抑制,这就是负的近邻效应。滁州市与南京市距离很近,且旅游资源具有雷同性,必然会存在相互竞争相互替代的关系。尤其在人文旅游资源竞争上,南京市是六朝古都,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且品位很高,从而使以人文旅游资源见长的滁州市笼罩在南京市的“阴影区”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滁州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本区内有一些自然旅游资源由于距离较近,并且存在雷同,也会产生负的近邻效应。另外,虽然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在短期内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但从长远看来,未来旅游更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观赏体验休闲过程,游客已经不满足于纯粹静态的旅游,转而追求有刺激性和参与性的旅游活动。审视滁州市的旅游资源产品仍然是以初级阶段的观光旅游为主,旅游参与性不强,难以满足旅游者越来越高的旅游需求,有必要按照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进入深度开发,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形象也不突出。

3服务于滁州市旅游形象的旅游资源整合

3.1滁州市旅游资源整合

滁州市处于丘陵地带,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各个辖区都有旅游资源分布,但在一些旅游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又呈地域集聚分布形态,密度较大。如在滁州市、凤阳县,旅游资源单体呈较好的集聚分布形态。地域集聚型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单体型可以作为辅助类型。主要的旅游单体距离比较近,集群度高,所以就具有组合优势,容易发生整合效应。以整合后类别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滁州旅游发展的优势主打,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策略开发保护这些资源,促进全市旅游业积极进步。

3.1.1整合自然旅游资源。滁州市不仅有许多珍贵的植物,像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的琅琊榆、醉翁榆,还有鹭鸟和省鸟灰喜鹊在内的动物资源。滁州市部分综合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是发展生态和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又形成了一些奇特的岩洞或溶洞景观,其中有“江北第一洞”之称的韭山洞。以上这些都是滁州发展成为皖东地区最有前途旅游地的重要保障。

3.1.2整合人文旅游资源。滁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众多。唐滁州刺史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使西涧名传后世。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使醉翁亭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者,还有独具特色的“欧文苏字”。全椒县人吴敬梓因《儒林外史》而成为著名的讽刺小说家。凤阳县小岗村因首先在我国实行“农业大包干”而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现已是当代中国人追忆致富和大胆创新的圣地,也成为许多旅游者的向往之地。此外,滁州市文物古迹众多。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保护单位11 处,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其中凤阳县的明中都城遗址在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影响了明北京城的规划,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这些人文旅游资源如能进一步挖掘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展相应的专题旅游,必会成为滁州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财富。

3.2滁州市旅游形象定位

要塑造一个良好突出的旅游形象,前提是要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合理定位。形象定位应该把握住一系列的原则:系统性、区域性、特色性、针对性、文化艺术性、互补性和拓展性原则。由此可见,一个合理的形象定位不是人们任意塑造的,而是考虑自身资源优势,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而形成的。因此,根据以上的原则,结合滁州市旅游资源整合后的主要特点,把滁州市旅游形象总体定位在:山水休闲,帝王文都。宣传口号可以为:“忆醉翁,茗滁菊,游帝王故里,品天下文山。”“青山奇洞险谷秀,名亭古寺滁州游。”

3.3 提升滁州市旅游形象的建议

滁州市旅游资源总体特征较为明显,资源禀赋也较高,但很多都是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县乡地区,再加上基础设施不发达,一些有价值的旅游景点,如清流关既没有有利的通达条件,又没有有效合理的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使得拥有像“清流四石”及“三古遗址”这样悠久独特的旅游资源并享有“国内罕见”美誉的景点几乎无人问津。笔者认为,根据旅游资源整合后的主要特性,应着重在以下方面对提升城市旅游形象采取必要措施。

3.3.1 依托主体旅游资源的旅游保护与开发

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加大保护力度与积极开发利用滁州旅游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保护与深度开发并举。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确定目标游客群,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改善主体旅游资源所在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持环境卫生;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提高导游及景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滁州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3.3.2 基于资源整合的旅游线路开辟

基于整合后的旅游资源,滁州旅游可开辟两条经典旅游线路,即皖东古迹精华旅游线:醉翁亭――欧阳修纪念馆――龙兴寺――明中都城遗址―明皇陵。游客可以通过这些景点去感受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时的心境,理解文化名亭的内涵,也可以感受到明朝帝王之乡的魅力,有利于提升旅客的精神境界。滁州观光休闲旅游线:(1)神山――琅琊山――皇甫山――姑山湖――狼巷迷谷――卧牛湖――韭山洞;(2)神山――琅琊山――白鹭岛――釜山公园――高邮湖。游客通过这些景点用视觉领略滁州的形象之美,以触觉体验滁州的休闲。

3.3.3 基于旅游资源整合,实施“五个一”策略

“五个一”策略是宣传滁州旅游形象的重要措施,即拍摄一套《滁州揽胜》电视片;编写一本《滁州旅游手册》;发行一套《滁州风光》明信片;精制一份《滁州市旅游图》;选择一家有影响的网站,联合开辟一个旨在介绍、宣传滁州旅游资源的固定平台(兼有外文版),以多媒体、全方位地将滁州的旅游资源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郑平建.安徽滁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4):51-55.

[2]马耀峰,等.旅游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综述

收稿日期:2011-04-26

基金项目:云南地质公园地学旅游开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09JJ04)资助;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9Y0479)资助

作者简介:齐武福(1971―),男,硕士,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旅游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046-04

1 引言

1999年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Geopark(意为geological park)这一名词,并讨论了地质公园计划[1]。我国是世界上以政府名义首次正式命名设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2001年3月16日,我国正式公布了首批云南石林等11处国家地质公园的名单。迄今为止,我国已命名有182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有24处世界地质公园)[2]。

近几年,随着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许多学者在理论上积极地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其中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如国家地质公园的涵义、特征、类型、功能、价值、选址、范围的划定、申报程序等;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如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和评价,开发理念、原则、内涵、模式等;以及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如国家地质公园的功能分区、产权、管理体制和机制等3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2 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研究

2.1 研究现状

在《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研究》[3]一文中,杜霞、李磊从地质特征、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鲜明的人文景观等3个方面概括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特征。在《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4]一文中,李建兵、李忠东等从总体特征和核心景观特征等两个方面概括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特征。在《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5]一文中,李赋屏从华夏之最、景观齐全、神奇诡秘等3个方面概括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在《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设计初探》[6]一文中,胡能勇、蔡让平从地质遗迹的多样性、地质遗迹的稀有性、地质遗迹保存的自然性和组合的完整性、资源开发的可操作性、面积的适宜性、交通的便利性等6个方面概括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特征。在《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7]一文中,江以平、赵赣等从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等6个方面概括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2.2 述评

申报者理解的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保护者理解的国家地质公园是由各种地质地貌遗迹构成的;而旅游开发者理解的国家地质公园则是由各种旅游资源构成的,两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不仅包括地质地貌遗迹中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部分,还应包括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而未必受保护的人文景观。

地质旅游资源或旅游地质资源的所指范围较狭窄,无法概括地貌类和地下水体类旅游资源,所以用“地学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相对较准确,当然还需进一步研究。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等特性是用来描述地质地貌遗迹特征的,而直接用来描述地学旅游资源的特征则未必恰当。因为前者主要是地学专家可以体验到的特征,侧重于精神生产(地球科学研究)或精神产品传播(地球科学现场教学);而后者则必须是未来的游客可以体验到的特征,侧重于精神享受或消费(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或非专业性的探索)。二者在许多情况下是存在很大差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从理论上阐明“地学旅游资源”与“地质地貌遗迹”的区别和联系,将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3 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研究

3.1 研究现状

关于地质遗迹的分类,陈安泽在《旅游地学概论》[8]一书中,将其分为地质构造现象、环境地质、古生物和风景地貌等4大类、19类、52亚类。《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9]将地质遗迹详细地分为重要的剖面、重要地质构造遗迹、重要化石、古人类遗迹等35种。赵逊等在《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10]一文中,根据我国已有的国家地质公园的类型分为地层学遗迹、古生物遗迹、构造地质遗迹、地质地貌遗迹等9大类。上述分类的详细程度有所不同,但分类的依据都是地质遗迹的成因。

在《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研究》一文中,杜霞、李磊根据旅游资源的鉴赏原则和分类方法,将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为2个大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7个亚类、22个基本类型。在《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一文中,江以平、赵赣等根据旅游资源的鉴赏原则和分类方案,将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为2个大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8个亚类、29个基本类型。并进一步将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分为7种成因类型、23种形态类型。在《西樵山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11]一文中,罗春科、周永章、杨小强等将西樵山地质旅游景观分为火山机构类、构造岩性类、构造裂隙成因的流水类及人文地质遗迹类等4种类型。

3.2 述评

显然,“地质遗迹的分类”与“(地学)旅游资源的分类”是2个有联系、但同时存在很大差别的问题。前者必须依据成因来分类;而后者仅根据成因来分类显然无法满足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相对而言,前一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且较成熟,后一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很不成熟。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12]已对旅游资源从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作了分类,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应照此标准执行,但该标准中的地文景观类型只能从大体上涵盖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类型,对于一些新类型应及时进行研究和阐释。

4 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的

研究

4.1 研究现状

在《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一文中,李建兵、李忠东等从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丰度高,自然性、原始性、神秘性突出,品位高,特色强,组合巧妙,功能齐全,极具科考、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价值等6个方面对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在《试论浙江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功能》[13]一文中,李跃军从地质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根据GB/T18972-2003评价、与世界著名的火山岩地区比较等3个方面对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价值评价。并将该公园的地学旅游功能概括为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两项。在《西樵山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一文中,罗春科、周永章、杨小强等从地质学意义、地貌学意义、生态学意义及考古学意义等4个方面对西樵山地质旅游景观的科学文化考察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在《金口大峡谷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构想》[14]一文中,罗成德、方海川等从9个方面对金口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并建立了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在《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15]一文中,余菡、陈锦凤等不仅对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与等级划分,同时还对该公园的气候适宜性、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在《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一文中,江以平、赵赣等从科学研究价值,社会、经济、环境价值2个方面对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在《西峡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16]一文中,王清利、常捷从旅游开发价值、旅游开发条件2个方面对西峡国家地质公园的恐龙蛋化石群进行了旅游价值评价。前者可分为典型性评价、规模评价和科学价值评价;后者则可分为区位条件评价、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评价及区位经济条件评价。在《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17]一文中,后立胜、许学工指出各国家地质公园均存在着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但在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价值方面,它们则主要表现为两个明显的功能,即科普修学价值功能和自然观赏价值功能。与此同时,它们还存在着其它的诸如疗养康体等方面的功能。从我国公布的第一批11个国家地质公园的特点来看,各国家地质公园几乎均具备这几个方面的价值。但是在价值含量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带来的是旅游开发策略上的不同。因此,提出对地质公园进行旅游价值的分类。

4.2 述评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性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而言,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有3类[18]。第1类是规划的目的,即通过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及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直接为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步骤等宏观规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2类是开发的目的,即通过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色、结构、功能和性质的评价,在宏观规划的指导下,为具体资源开发方向和专项旅游建设项目提供论证,为已经开发和部分开发的老旅游区提供改造和扩大的依据。第3类是管理的目的,即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质量、规模、水平的鉴定,为旅游资源的分级管理提供系列资料。具有世界罕见的国际意义的国家地质公园,经申报批准后可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等的管理级别来进行管理,同样也有省级和地县级的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显然,上面列举的文献本应该是从第2类即开发的目的进行评价,但有些实际上是从笼统的或者从第1类、第3类目的进行评价。

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客观性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其特点、价值和功能也是客观存在的,评价时应实事求是,对其价值和开发前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应做到客观实际、恰如其分。但在事实上,由于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包罗万象,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必然导致评价结论的差异。比如很多省份都有同种类型,如火山地貌类的国家地质公园,但这些国家地质公园往往不约而同地称自己为“国际罕见、国内独有”或“火山博物馆”。显然,不能将此问题的出现仅仅归咎于“炒作”,而应进行深入研究。

(1)重地学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轻地学旅游资源环境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3个方面[21]。但在《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试论浙江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功能》、《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等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旅游资源环境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2)在地学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中,重地学旅游资源特色的评价,轻地学旅游资源价值、功能特别是旅游资源结构和规模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特点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旅游资源特色的评价,旅游资源价值与功能的评价以及旅游资源结构和规模的评价3个方面[18]。但在《西樵山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等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旅游资源价值、功能特别是旅游资源结构和规模的评价。

(3)在地学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中,重旅游自然环境,旅游经济环境和旅游环境容量的评价,轻旅游社会环境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环境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旅游自然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社会环境和旅游环境容量等4个方面的评价[18]。但在《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等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旅游社会环境的评价。

(4)在地学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中,重区位条件的评价,轻客源条件,旅游投资条件,施工条件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条件等方面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区位条件,客源条件,旅游投资条件,施工条件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条件等5个方面的评价[18],但在上述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后几方面的评价。

在地学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方面,定量化方法还关注得不够。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发展到目前已日臻完善,在评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时,应尽可能避免带有强烈主观个人色彩的定性评价,力求定量或半定量评价,并要求不同国家地质公园尽量采用统一定量评价的标准,以便评价过程中的比较。但除了在《金口大峡谷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构想》中,作者建立了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在《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中,作者进行了定量评价与等级划分外,在其它文献中的作者大多仅进行了定性评价。

5 结语

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和评价方面的研究而言,由于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时间短,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

(1)还未搭建起一个研究的理论平台。研究者至少要掌握《旅游资源学》[18]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还应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内容。否则就只能停留在个案的描述、论证上,缺乏深层次的分析且易雷同。

(2)在研究方法上,大多引用地学和旅游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缺少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融、多领域的渗透。

(3)研究者尚缺乏强烈的“问题”意识 ――许多研究者仅满足于笼统地概述、泛泛地评价,根本无法满足下一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事实上,对任何一个国家地质公园而言,对其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和评价方面的研究最终都源于一个基本问题――这个国家地质公园中的地质地貌遗迹连同其它旅游资源究竟对未来目标市场中的游客有无吸引力,有多大的吸引力。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下一步能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而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将朝哪个方向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1] UNESCO. UNESCO Geoparks programme: a new initiative to promote a global network of geoparks safeguarding and developing selected areas having significant geological features[M].Paris:University of Toromto Press,1999.

[2]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关于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审批结果的公示[R].北京: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9.

[3] 杜 霞,李 磊.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4):452~455.

[4] 李建兵,李忠东,朱世华,等.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J].四川地质学报,2004,24(4):241~244.

[5] 李赋屏.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J].社会科学家,2003,104(11):105~108.

[6] 胡能勇,蔡让平.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设计初探[J].江苏地质,2003,27(3):168~170.

[7] 江以平,赵 赣,魏 源.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J].江苏地质,2003,27(2):103~106.

[8] 陈安泽.旅游地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9] 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1∶600万)说明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10] 赵 逊,赵 汀.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J].地质评论,2003,49(4):389~399.

[11] 罗春科,周永章,杨小强,等. 西樵山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J].地质评论,2004,24(4):387~390.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13] 李跃军.试论浙江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功能[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3):60~61.

[14] 罗成德,方海川,罗利群.金口大峡谷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构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2):106~109.

[15] 余 菡,陈锦凤,刘 新.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6):102~105.

[16] 王清利,常 捷.西峡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J].地质找矿论丛,2004,19(2):139~142.

[17] 后立胜,许学工.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54~57.

[18] 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Review of Research on Geopark Tourist Resources

Qi Wufu

(Yunnan State L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Kunming,Yunnan 650217)

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第4篇

地质沉积与构造运动是形成不同地形地貌旅游资源的根本因素。沉积物在沉积时或沉积之后,由于物理、化学及生物的作用,沉积岩各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不同而构成不同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处于东经100°03′~103°52′,北纬26°03′~29°18′之间,西缘木里藏族自治县与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的恰朗多吉峰接壤;东临金沙江谷地;北起大渡河与雅安地区接壤;南及金沙江;东北与乐山、宜宾两地为邻;境域东西宽360km,南北长约370km。1广袤的凉山大地承载着多种多样的沉积与构造景观,壮观而又奇特,是凉山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底本,又是深刻影响各族人文旅游资源品位和种类的重要因素,可以长期为乡村旅游业开发利用,而在开发沉积与构造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分析其禀赋,择优选择其开发途径,是变这类旅游资源为旅游资本,获得良好产业效应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抉择。

一、凉山沉积与构造旅游资源的独特禀赋

(一)凉山沉积与构造景观得天独厚。分布在凉山境内的“攀西古裂谷”和“康滇地轴”地质构造带构造复杂,使州境赋存着《旅游资源分类表》中“AB亚类沉积与构造”所列的全部7种旅游景观基本类型,且单体景观数多量丰。如碧鸡山――木佛山断层、竹核断层、丁央断层、雅砻江流三曲地带等是断裂岩层广泛出露,形成奇形怪状的典型断层景观;水打坪背斜、马颈子向斜、盐源弧形构造是地层在各种内力作用形成的褶曲景观;布拖县沙洛乡螺旋岩村的岩层被扭曲产生螺旋状褶曲;会理黎溪区莲花石村境内岩石因扭曲断裂形成莲花状褶曲;木里麦日乡公母岩、会理的秀气龙盘、盐源左所村八仙坪莲花等皆是奇特的节理景观。昔格达组标志地层、马湖地质公园等更是世所罕见的地层剖面;木里县呷洛村神仙洞内,钙化的石头似、似石塔、石狮、石猫等是奇特的钙华景观;金、银、铜、铁、锡、水晶、盐、滑石、芒销等84种矿藏的矿点矿脉遍布凉山。

(二)凉山的沉积与构造景观自然审美与人文内涵结合良好。单体景观天生形态独特,似物象形,村民根据其形象附会出诸多相关神话、传说,其主题往往蕴含着各族村民的价值理念,寄托着村民的愿望,反映着当地环境特征。如相岭双龟是小相岭两处巨大龟型山石前后相连,人称双龟山。左面有三尊酷似人形的巨大“念经石”。山沟中有迎客松、“诗人天问”、“灵猴望月”、“泥牛喘月”、“商妇望归”等奇岩古树,构成“盆景沟”,又与万亩草甸和形如龙脊的望天坡组合成佳景,是可供附近乡村游客登山休憩、观山赏景、拍照留影、体验彝族风情、品尝山珍野菜的旅游目的地。公母山、公母岩,是象形的自然地貌与中国生殖文化天人合一的奇观,赋藏着地质学、人类文化学多学科知识,反映着中国传统的阴阳观,揭示出阴阳平衡则村寨安康的哲理。宛若仙境自然景区内的分布着彝、藏、汉、傈僳族等十多个民族和摩梭人等人口,各族都有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积淀,构成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三)凉山沉积与构造景观科学技术内涵丰富。沉积与构造景观是地壳受地球内营力作用,不同质点受到强烈挤压、拉伸或扭动,岩层原始产状被改变的结果,所产生的褶皱、断裂或扭曲等,记录着各地的地质构造运动过程,是地球几十亿年演变留下的一部“石头大书”。每个地层代表着它形成的地质年代地壳的成分结构,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价值和观赏价值。能让游客既得到观赏审美享受,又能认识一些科学事物,学到新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启迪。

(四)凉山诸多沉积与构造景观是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不少单体景观具有高度的奇特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雷波马湖地质公园多达14种成因类型的地质遗迹,深切于近1000m的金沙江大峡谷中,一层又一层的地质剖面清晰可观。有上、中、下三层龙湖溶洞,有时间跨度达6亿多年的完整地质剖面,都是品位极高的旅游资源;又如2013年在昭觉三岔河乡三比罗嘎村新发现的恐龙游泳足迹,一个上万平方米的陡峭岩壁上,有距今1亿至2亿年的近千个恐龙足迹,包含多种类白垩纪恐龙以及蜥脚类、兽脚类、翼龙类脚印化石,发现至少12条恐龙行走足迹,应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大面积的恐龙足迹群,且多种类恐龙脚板印在同一岩层上,更为罕见;盐源县的公母山,公石、母石两大节理景观在同一山凹内天然生成,形象逼肖而名扬海内外;昔格达组标志地层、三渡水断崖都是天下无双,不可复制的景点景区,科研价值及观赏价值都非常高。

(五)数不清的矿点矿脉证明凉山矿藏“得天独厚”决非虚言,不少沉积岩是生产旅游纪念品的宝贵原料。凉山是中国的重要黄金产地,肉眼能见金矿脉矿硐密布的金矿就有40多个,鸭嘴金矿、龙达金矿、麻哈渡金矿等是著名采黄金点。盐源瓜别乡洼里金矿被称为西南第一金山,历来以产块金闻名2。20世纪初掘得40两到100两的天然金块就有近20块。特别是清宣统元年(1909)洼里工人叶文焕采获巨大自然金一块,重496两(31斤),1913年将其残存小半拿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轰动天下3。

白银、南红玛瑙、苴却石、水晶石、大理石、黄蜡石等,兼有观赏、实用、收藏价值。如凉山水晶石有无色、黑、紫、黄等颜色。体积大小不一,长短粗细各有不同,形状却天生一致为棱锥体,每一块水晶石中段是六棱柱体,两端分别是六面棱锥体,三者浑然一体构成一个18面透明体,光线折射,闪烁多彩。往往有几十个六棱柱体聚为一团的“水晶石山”,更是奇特美观。

(六)诸多生物化石点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物起源、进化的科学依据,又是重要的地质遗迹和不可再生自然遗产。如专家们根据雷波县古生物地层发现的六个孢粉组合带各个地层的孢粉类型、数量变化推断:从1.6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晚期至今,雷波小海子一带虽然经历了冰后期的转暖期――寒冷――温冷到温暖――温暖微干――温凉――温暖冰期变化,但这里受黄茅埂高山阻隔和金沙江河谷干热气候影响,气候变化波动较小。

总之,凉山各地的沉积与构造景观多样,壮观奇特,是当地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底本,又是深刻影响各族人文旅游资源品位和种类的重要因素,可以长期为乡村旅游业开发利用。

二、凉山乡村沉积与构造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断层景观出露广泛,凡交通方便之处的断层景观都得到实质性利用。断崖绝壁令人赞叹,断出的冷泉、温泉都为所在乡村添景,吸引路人驻足,吸引游人前往。古今皆有影响的是雅砻江流三曲地带锦屏山秀丽河湾,雷波马湖地质公园中的彝、汉新村,具备了较好的旅游接待能力,以竹核断层形成的竹核大小温泉为代表的温泉乡村大多有客自远方来等。

(二)姿态万千节理景观外形奇特,又富人文内涵,最具吸引力,开发利用最好的是盐源公母山,但创造的主要是景点门票收入,所在乡村的餐饮、民俗文化、购物等收益较少。一些独特性很高的节理景观因受交通制约尚待开发,如木里县里多村有自然天成的莲花僧石像。传说莲花僧追捕两个妖魔到了里多村,两妖魔跳进河里一直不出来,莲花僧就把自己的像刻于山顶镇守妖魔。景观形象奇特,又赋神话传说和藏传佛教文化内涵,旅游吸引功能强,但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影响,尚未创造较多的旅游收益。

(三)众多的矿脉矿点引人关注,但很少有专门的旅游产品,象南红玛瑙近年来市场销售红火,但多处于村民自发的无序开发状态。

(四)大多数生物化石点的化石已异地保存,新发现的昭觉恐龙游泳足迹化石引起中外专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已采取了相应保护措施。

三、市场定位与开发思路

将本类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于面向大众游客,分类开发与综合开发并举的开发思路。小长假及寒暑假游客为主体,调查各乡村沉积与构造景观特色,选定本村本寨乡村旅游主题,设计既能突出景观特色又具有可操作性的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开发休闲观赏游、科学考察游、科普教育游、纪念品购物、特色餐饮等旅游活动项目。

四、根据资源特色优势,分类设计打造沉积与构造乡村旅游产品,是可行的开发途径。

(一)设计打造休闲观赏类乡村旅游产品。奇形怪状的断层景观、地层剖面景观壮美、伟岸。在秀丽河湾,断头山、断尖岩、横断山等,刀劈斧削般的断崖景观展示着自然力的强大;螺旋岩村、黎溪区莲花石村等地的那些被扭曲成螺旋状、莲花状、羽冠壮的褶曲,莫不有鬼斧神工之妙。让游客到乡村休闲时能观赏到这些景观,体味自然地貌奇特之美,摄影录像,把神奇与壮美带回家。

(二)根据乡村实际,以各乡所藏沉积与构造景观为主景,设计打造旅游审美与科学考察结合、审美与科普教育结合的乡村旅游活动项目。明确研究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可以确定沉积介质的营力及流动状态,从而有助于分析沉积环境,或确定地层的顶底层序等作用。附近乡村可建成为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的地质考察服务基地,提供食宿、导游和后勤保障、安全服务,帮助他们完成不同主题的调研。

(三)设计实施以沉积与构造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为普通游客提供观赏休闲游,为中小学生组织科普学习实践的夏令营旅游。帮助游客认识矿藏实物和了解相关科普原理。如认识铜矿,了解凉山铜矿分为火山沉积变质型、沉积变质―热液富集型、沉积型、热液型四个类型;认识镍矿并懂得镍是机械制造业、航空工业、国防工业不可或缺的有色金属;明白石灰岩是制造水泥、石灰的原料和炼钢添加剂;芒硝是含有结晶水的硫酸钠,用于制革、玻璃、制碱工业等,也是泻热润燥,清火消肿的中药材,常用药西瓜霜就是芒硝和西瓜配制而成的;懂得重晶石即硫酸钡,是钻井、提炼钡以及医学造影的重要原料。

(四)以沉积与构造景观开展热爱祖国河山教育的旅游活动。以矿石聚集地旅游体现凉山矿产得天独厚;以节理、地层剖面景观让游客深刻体验祖国山河之美,激发爱国爱乡之情;以裂谷理论和攀西大裂谷成因展示凉山地质构造的古老性和奇特性,如盐源盐矿被誉为“埋藏着的一颗巨大无比的白珍珠”,岩盐层厚达6000m,总储量27亿顿。若将这些岩盐砌成一米见方的盐墙,绕地球三周尚且有余;又如凉山历代所产砂金、块金知名于世界。1939年国家银行收购黄金314917两,其中1/3收购自凉山,有力地支持了。4

(五)继承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创新传统手工艺技术,利用凉山特产的矿石资源,设计制作凉山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强装饰性和较高收藏价值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丰富乡村旅游购物内容。组织凉山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把传承技艺与制作工艺品相结合,发扬光大布拖银器制作、会理苴却砚制作等技艺,利用黄金、白银、南红玛瑙、大理石、水晶石、黄蜡石等制作凉山特色的首饰用具,如水晶眼镜、项链、手链和室内摆件、苴却石砚台等旅游纪念品。

生物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第5篇

姓名:

学号:

任课老师:

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随着社会、经济、政策的发展,旅游成为了社会经济第三产业,在国际社会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通过对旅游和地质关系的简单了解,分析了我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及分布,作出此学习报告。

一、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在一系列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导下,如社会、经济、交通、政治等,旅游业迅速成长,各行各业也逐渐融入其中。而地质科学作为研究大地、矿物等诸多绮丽景观的学科,向我们展现了诸多自然之美,让人们不断认识到地质科学的瑰美与绮丽,旅游地质也进入人们的视线。旅游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的分支学科,也是介于旅游科学和地质科学之间。而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保护,都与地质科学密切相关,这些工作为旅游地质学的创立奠定了条件和基础,也是旅游地质学的出现促进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1、旅游地质资源的概念及一般特征

旅游地质资源,通俗地讲,就是与地质有关的旅游资源,也就是旅游资源中那些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或人类文化遗址。从学科定义上讲,旅游地质资源,是适用于旅游业中的地学方面的资源的物质基础形式;在地球几亿年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景象,并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价值,对游人产生了某些吸引力,这些景象就叫做地质旅游资源。

同时,由于这些旅游地质资源的形成的困难和时间的漫长,所以这些资源都是具备空间定位性、永续性、不可再生性,并且更具有鲜明的科学性:

空间定位性:如丹霞地质景观只出现在红色砂砾岩分布区,岩溶地质景观只出现在碳酸盐岩等可溶岩分布区,等等;

永续性:地质作用的速度除了一些突发性的变化,如火山、地震、滑坡等能使地质体瞬时发生变化外,一般都较为缓慢。相对于人的历史来说,地质遗迹的存在具有永续性;

不可再生性:地质作用的速度一般都较为缓慢,当破坏了这些地质遗迹时,它将是不可或难于再生的;

鲜明的科学性:旅游地质资源可以帮人们研究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和发展的规律等。

2、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作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诞生的一大产业,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占据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地质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兴的黑马,也露出了它的峥嵘。在世界现有的旅游资源中,不外乎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几乎绝大部分都与与旅游地质资源有关联,可以说,旅游地质资源是旅游形成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促进因素之一,进一步形成了地质旅游这一行业,比如许多的地质公园等。

当然,旅游地质资源在旅游业的作用还有很多。首先,旅游地质资源的发展,让人们的眼光不在只集中与景物、景色,让人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旅游地质研究旅游资源的地学成因,揭示了旅游资源在观赏、科学及历史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因此,它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含义,为其注入新鲜活力;比如,你欣赏的黄山、华山的雄伟壮丽,成就于它的花岗岩地貌,等等。其次,旅游地质作为一门科学,有它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在它的发展中不断发现新的地质、旅游资源,并且通过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充分发挥资源的社会、科学价值,当然也可以进行很多科学研究,例如研究古代的地质地貌等;比如,国际教科文在我国建立的诸多地质公园,不仅保护了那些资源,创造了许多社会价值,还吸引许多学者专家进行科学研究。

2、旅游地质资源的分类

在诸多的旅游资源的发展中,就产生了许多的分类方法,如:

根据旅游地质资源的旅游价值:

(1)地质科学普及与考察类;

(2)山水风光观赏类;

(3)增长文化历史知识类;

(4)疗养类;

(5)开展体育运动与探险活动类等。

根据旅游地质资源的地质特点:

(1)自然地质遗迹;

(2)人类活动遗迹;

(3)地质灾害等。

根据地质学分类方法:

(1)岩石矿物与旅游资源,如:花岗岩,玄武岩,中、酸性喷出岩,红砂岩,石灰岩,变质岩与旅游资源;

(2)地质构造与旅游资源,如:岩石的产地与岩层变、节理、断层与景点形成;

(3)新构造运动与旅游资源,如:地壳强烈上升、地壳一般上升、地壳下沉运动与景点形成;

(4)外力地质作用成景,如:河、湖、海、风化、风、泉、土;

(5)人类活动与旅游地质资源,如:古人类遗址,古文化艺术遗存,探险旅游。

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根据资源的形态特征及其自然属性分类:

(1)山岳地貌旅游资源;

(2)岩溶洞穴旅游资源;

(3)河流、湖泊、泉水、瀑布旅游资源;

(4)海岸海岛、冰川旅游资源;

(5)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旅游资源;

(6)重要地质剖面;

(7)构造及地质灾害遗迹;

(8)典型矿产地及古采冶遗址;

(9)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石窟;

(10)岩画、摩崖题刻、观赏石十大类型。

二、中国旅游地质资源的特点与分布

1、中国地质旅游资源的特征:

在第一部分已经介绍了旅游地质资源的一般特点,而在我国,这些特点愈发的明显,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突出特性。

(1)多样性和丰富性:多样性是指旅游资源的类型多样,丰富性是指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其空间分布广泛,当然也有区域分异明显的特点,如:我国数百座大山,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分布;海岛海滨等旅游资源,在东部及东南部沿海也是随处可见;在气温高、降水充沛,温度湿热的南方地区,发育有各类型的岩溶地貌、溶洞和地下河;而在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的华北区域,地表岩溶很少发育,地下岩溶发育。

(2)奇特性,广泛、多样,千奇百态,对世界旅游者都具有吸引力:我国有许多以世界奇绝著称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被公认为世界独有或第一。如长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泰山、黄山、武陵源、九寨沟,庐山、峨眉山等17处被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另有长白山、卧龙、梵净山、神农架、武夷山、西双版纳等12个自然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内容。另外,我国名山中几乎都有佛教和道教的寺庙,诸多名山经常是帝王将相、名人墨客、高僧道士出没之地,因此,我国的自然地质旅游资源的奇特性还表现在它与人文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将生活与艺术感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将中国的独特的人文知识融于旅游之中,对世界旅游者都有巨大吸引力。

2、中国地质旅游资源的分布概况

中国旅游地质资源的分布,基本上受控于区域地质地貌条件,而地质地貌条件的好坏决定着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

(1)丹霞地质景观:丹霞地貌为红色砂砾岩在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等特殊地貌。中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浙江、江西、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陇、冀北等地。目前已发现丹霞地貌600多处。较著名的有广东仁化丹霞山、福建武夷山,龙虎山,甘肃麦积山、崆峒山,贵州梵净山,四川灌县青城山等。在世界已发现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2)花岗岩地貌景观:花岗岩是地面上最常见的酸入岩,花岗岩地貌节理发育,经抬升作用可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其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岩石裸露,沿节理、断裂有强烈的风化剥蚀和流水切割,多奇峰、深壑、怪石,球状风化作用突出,可形成“石蛋”(最典型的为“风动石”)。我国的花岗岩分布十分广泛,约占全国基岩出露面积的1/4~1/3,以闽南沿海和东北北部分布最广。花岗岩山地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和燕山山脉,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如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山东泰山、崂山,陕西华山,安徽的黄山,浙江普陀山,湖南衡山,另外在华北地区也有分布。花岗岩地貌景观以安徽黄山最为著名,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侵蚀,形成瑰丽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黄山号称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主峰莲花峰与光明顶、天都峰一起,雄居在景区中心,周围还有7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群峰叠翠,组合成一幅有节奏旋律的、波澜壮阔的立体画面。

(3)变质岩地质景观:我国变质岩地质景观较多,具体分布地域不胜枚举,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著名的有泰山、嵩山、五台山、武当山、梵净山、苍山洱海等,其中以泰山最为称奇。泰山以山体高大雄伟著称,尤其是由古老的杂岩组成的南坡,主体是由古老的花岗闪长岩体变质而成。另一代表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有“地史教科书”之称的嵩山,一是具有35亿年以来的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层,即“五世同堂”,另一是25亿年的嵩阳运动、18.5亿年的中岳运动和5.7亿年的少林运动三个前寒武纪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使嵩山闻名于世。

(4)砂岩峰林地质景观:发育于湘西北的张家界、索溪峪、天子山等自然保护区中,还有武陵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该类型景观为国内外罕见,是我国独特的旅游地质资源。砂岩峰林地貌主要由方山、台地、峰墙、峰丛、峰林、石门、天生桥及峡谷、嶂谷等构成。湖南省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质公园尤其值得一提,其峰林集中分布区86km2,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特定的新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举世罕见的独特地貌。

(5)喀斯特地貌:中国的该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其代表为云南石林,漓江山水、珠穆朗玛峰北麓等。

(6)火山和熔岩地质景观:主要分布在东北北部山区、内蒙古高原、华北山地、长江下游、闽浙沿海、海南岛、台湾及滇西等地,长白山天池——火山口湖、著名的五大连池、镜泊湖等,都是火山活动形成的典型熔岩地质景观。

(7)与水有关的地质景观:我国地广景多,湖海河流俯拾皆是,其具体分布地域遍及天南海北。我国著名的水系为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闻名世界的湖泊有青海湖、纳木错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西湖等,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不同;瀑布更是千姿百态,如我国最美的四川九寨沟瀑布群、世界第一黄色瀑布壶口瀑布、亚洲最大的跨国瀑布德天瀑布、中国最大火山瀑布镜泊湖瀑布等;除此之外,海岛海岸、湿地泉水等奇观异景比比皆是,在这里不一一叙述其分布地域。

(8)雅丹地貌:雅丹地貌系因强大的风力侵蚀和搬运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常呈现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洼地等形态。此种地貌出现于多大风、干涸的古湖盆或湖积平原。中国新疆的罗布泊、乌尔禾与将军崖为此种地貌的典型。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网站;

历年学生报告论文;

《中国旅游资源概况》

万剑敏

陈少玲,

2007-01;

《中国旅游资源学》

中国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