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黄疸的表现和护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3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34-02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症状,是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皮肤、黏膜、巩膜黄染。如果早期观察治疗不及时,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因此,进一步增强对新生儿黄疸病人的观察及护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2013年1月――2013年9月我院儿科收治的87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9月我院儿科共收治87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其中,男48例,女39例;早产儿24例,足月儿63例;窒息性缺氧新生儿1例;生理性黄疸64例,病理性黄疸23例。
1.2 结果 经过科学治疗和精心护理,87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均取得良好疗效,痊愈出院,电话随访无不良后遗症发生。
2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2.1 生理性黄疸 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一般情况平稳,足月儿出生后2-3天;早产儿出生后3-5天出现皮肤黄染,4-6d达到高峰,大部分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消退。生理性黄疸进程较慢,程度较轻,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前臂、小腿、手心及足心常无明显黄疸。
2.2 病理性黄疸 婴儿出生后24h内即出现,黄疸程度重,颜色较深,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也有较明显的黄染。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常伴有拒奶、发热、抽搐、嗜睡、呕吐腹泻,甚至大便发白等表现。病理性黄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严重时可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影响智力。
2.3 黄疸消退后再次出现是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某些因素作用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可以向病理性黄疸转化,甚至,胆红素低于正常值也可能出现核黄疸(胆红素脑病)。医护人员应全面评估每一位病人,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3 护理干预
3.1 光照疗法 蓝光治疗是目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简单易行且安全有效的方法。光疗前做好家属的宣教及心理护理,使家属真正理解光疗的目的、方法、效果,从而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使用蓝光照射时,应用黑色眼罩保护婴儿双眼,以免造成婴儿视网膜受损;用尿布遮掩婴儿会阴和部位。光疗时不显性失水增加,应注意补充水分以及保暖;光疗过程中新生儿哭闹时施以抚触,并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反应及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停止光疗,给予对症处理。
3.2 合理喂养,保证营养供给 黄疸患儿多会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及食欲不振,护理人员应帮助患儿母亲树立信心,按照需要调整喂养方式,使患儿早接触、早吮吸,教会产妇正确喂养方法及技巧;使产妇保持稳定、舒畅情绪,保证睡眠,加强营养,促进乳汁分泌,适当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以满足新生儿营养需要;同时进一步促进患儿胃肠蠕动,从而有效增加排便次数,加快胆红素从胎粪中的排出,以减轻黄疽。
3.3 应用护理手段促进胎粪排泄 早期应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促进胎粪排出,减少胆红素吸收,以减轻黄疸。①给患儿服用琼脂,通常每次450-500mg/kg,5小时服用1次,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排便次数,进一步防止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有效促进胆红素的结合及排泄。②出生后的新生儿,经过一般处理后,将温度计前端涂石腊油后插人2cm,3分钟后取出,既能准确测量新生儿体温,又能起到检查及刺激和直肠,促进排便的作用。③新生儿抚触可直接刺激胃肠道,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增多胰岛素和胃泌素的分泌,并使患儿的哺乳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进而促进食物吸收和消化,增加日排便次数和排便量。④新生儿游泳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生儿保健运动,由于新生儿游泳时手脚都在活动,实际上也是一项全身运动。通过游泳运动,新生儿摄奶量就会增加,肠蠕动增加,加速胎便排出,胎粪转黄时间明显提前。
3.4 健康教育 了解患儿家属的心理,为家长讲解黄疸的病因、临床症状、护理方法及预后,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了解婴儿黄疸的发生原因,如是母乳性黄疸,可根据患儿病情进行层次不同或阶段不同的喂养;如果患儿缺少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必须严禁食用蚕豆及其相关制品;对患儿衣物进行保管时,不能放樟脑丸;新生儿黄疸期婴儿的吸吮力欠佳,食欲稍差,应耐心喂养,帮助新妈妈掌握喂养的知识和技巧,保证婴儿的摄入量。教会家长抚触,向家长传授黄疸的相关知识。
4 小 结
新生儿黄疸发生率虽然很高,但大多数是可逆的。通常,新生儿的反应比较慢,但病情变化比较快,如果不能对其病情进行及时的观察,很可能会导致婴儿生命危险。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必须对患儿的病情变化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观察、评估,熟悉每个患儿的病情,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做出相应处理,以保证获得最佳疗效,有效的护理及早期干预对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汤文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0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1):117-118.
【关键词】 新生儿; 黄疸; 临床护理; 蓝光照射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7-0085-02
doi:10.14033/ki.cfmr.2015.17.047
黄疸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新生儿疾病,指的是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代谢异常,造成新生儿血中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而引发的一种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典型特征的病症,对新生儿神经系统有一定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患儿死亡,或遗留严重后遗症。在临床治疗中,一般采用蓝光照射联合药物治疗,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护理效果[1]。笔者所在医院为研究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对策,选取收治的7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对比观察两种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35例患儿中,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2.6±0.3)周,出生时平均体重(3.1±0.7)kg;其中,生理性黄疸29例,母婴性黄疸6例;对照组35例患儿中,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2.5±0.5)周,出生时平均体重(3.2±0.7)kg;其中,生理性黄疸30例,母婴性黄疸5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平均体重及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
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具体如下:(1)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发生黄疸,胆红素浓度大于102.0 μmol/L;(2)足月生产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大于220.6 μ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大于255.0 μmol/L;(3)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0 μmol/L;(4)血清结合胆红素534.0 μmol/L;(5)黄疸发生后持续时间超过2~4周,或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趋势,或反复发作。
1.3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12 h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6个疗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蓝光照射护理、病情观察,教育指导、基础护理、不良反应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3.1 加强基础护理与病情观察 新生儿室内要求每日定时消毒、通风,将室内温度保持在24 ℃~26 ℃,湿度保持在55%~65%;患儿因血清胆红素不断升高,造成肝脏功能逐渐下降,患儿发生感染的危险率极大,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若新生儿脐部有渗出物时,可使用75%乙醇涂抹,并保持周围皮肤干燥,还要加强臀部清洁与护理,防止发生红屁股,降低感染率;并加强保暖,避免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加强新生儿皮肤色泽及黄染发生部位、时间、程度及范围等。
1.3.2 新生儿抚摸功能训练 在新生儿每天进食或淋浴后对其全身进行抚摸,并加强腹部与背部的抚摸,促进胎便与胆红素的排泄,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促进胃肠蠕动,缓解患儿黄疸症状。
1.3.3 控制喂养次数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患儿的喂养次数,从而增加患儿大小便排出次数,促进血清中胆红素的排泄;并加强对家长的健康知识宣教,正确指导家属正确的喂养方式及用药。
1.3.4 音乐疗法 可利用适当的音乐对患儿听觉系统造成刺激,在其大脑边缘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中引起反应,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活动,从而对其神经、内分泌等功能造成影响。
1.3.5 游泳疗法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新生儿在游泳时,在水温刺激作用下,有利于血液循环与胃肠蠕动,可促进粪便与胆红素排出,因此可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1]。
1.4 观察指标
分别在患儿入院时及治疗与护理5 d后的黄疸指数进行检测,主要检测部位为额部、面额部、胸前部等[2],统计两组患儿黄疸消失时间。并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黄疸指数与退黄时间比较
经治疗及护理5 d后,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退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腹泻2例,发热1例,皮肤干燥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对照组出现腹泻5例,发热2例,皮肤干燥3例,皮肤损伤2例,精神疲倦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2930,P=0.0121)。
3 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尤其是生理性黄疸,主要表现为胆红素代谢异常,当新生儿血清中胆红素含量大于85.0 μmol/L,即发生了黄疸。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其中第一影响因素为围产因素,包括病例分娩、母乳喂养、围产缺氧以及药物影响等。在临床上通常将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及母乳性黄疸三种,其中新生儿躯干与面部均出现黄疸症状,血清胆红素含量在100.7~152 μmol/L范围内,可视为是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四肢、手足心均出现黄疸症状,血清胆红素含量超过255 μmol/L,可视为病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超出正常范围,但无典型的体征与表现,可视为母乳性黄疸[3]。
对于新生儿黄疸需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提高围产保健质量,并积极引导产妇坚持母乳喂养,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4]。临床常用蓝光照射治疗黄疸,主要是通过对胆红素光异构化,从而出现构象异构体与结构异构体来缓解患儿黄疸症状,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5]。并在治疗中给予患儿综合护理干预,加强相关知识教育,通过给予新生儿抚摸功能训练、控制喂养次数、音乐疗法、游泳疗法等综合措施干预,促进血清胆红素排出,降低胆红素水平。
本研究中,经治疗及护理5 d后,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退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给予黄疸新生儿蓝光照射治疗的同时配以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胆红素排出,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6):31-32.
[2]张军营.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6):130.
[3]任娜,王娅宁.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对策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6):1433-1434.
河源市人民医院小儿科,广东河源 517000
[摘要] 目的 研究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80例采用常规护理及抚触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对照组8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经不同护理方式后,对两组患儿各项黄疸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经过不同护理后,试验组总胆红素、胎便排出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排便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0%,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78,P=0.0051)。 结论 采用抚触护理方法护理新生黄疸患儿,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抚触护理;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c)-0129-03
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特别是针对病理性黄疸,如血清胆红素持续的处于较高水平,将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及生命安全造成影响[1]。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护理方法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积极效果[2]。该院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60例新生黄疸患儿进行研究,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采用抚触护理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60例新生黄疸患儿进行研究。入组标准:①产后10 min Apgar评分在8~10分之间;②新生儿无产伤及畸形;③排除溶血及其他先天性疾病。试验组80例:其中男婴38例,女婴42例;体重2.31~4.35 kg,平均体重(3.55±1.62) kg;总胆红素215.67~321.24 umol/L,平均(263.62±25.34) umol/L;生产方式:顺产45例,剖宫产35例。对照组80例:其中男婴36例,女婴44例;体重2.25~4.28 kg,平均体重(3.48±1.57) kg;总胆红素210.58~327.29 umol/L,平均(266.87±24.84) umol/L;生产方式:顺产44例,剖宫产36例。两组患儿在性别、体重、总胆红素水平、生产方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儿行酶诱导剂静脉滴注、胆红素拮抗剂肌肉注射、蓝光照射治疗等治疗,并进行常规专科护理,具体包括:合理喂养,保暖护理,补充维生素,加强看护,关注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等。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抚触护理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护理。具体方法为:在室温为24~26℃的房间内,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工作人员对患儿进行抚触护理,要求在进行操作时手部温暖干净且不可留长指甲,操作手法轻柔正确。护理过程中,可放舒缓的音乐,按前额、下颚、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顺序依次对患儿进行抚触,新生儿每天大部分时间均在睡觉,在其清醒的6 h内,新生儿可能在吃母乳、洗澡等,抚触护理应与其同时进行,避免干扰患儿睡眠,抚触操作3次/d,15~20 min/次。在抚触过程中患儿假如出现哭闹、皮肤变红及用力挣扎等反应时,表明患儿感觉不适或者有其他原因,此时应停止抚触护理,并与医生取得联系[3]。经不同护理方式7 d后,对两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每天排便次数,胎便排出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进行记录比较。
1.3 疗效评价
显效:治疗1周后患儿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治疗1周后患儿黄疸消退,但血清胆红素水平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无效:治疗1周后患儿黄疸未消退,且血清胆红素水平未恢复至正常水平。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4]。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后两组护理后两组新生儿各项黄疸相关指标比较分析
经过不同护理后,试验组总胆红素、胎便排出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排便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1 护理后两组新生儿治疗效果比较分析
经不同护理后,试验组患儿显效61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儿显效42例,有效26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0%。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8278,P=0.0051)。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指的是未满月的新生儿或者出生28 d内所患的黄疸,其直接原因为胆红素的异常代谢,当血中胆红素高于正常水平时,黏膜、巩膜及皮肤就将出现出现的黄疸。该病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对于生理性新生儿黄疸,其突出表现为黄疸症状会在短时间内消退,一般足月新生儿出生2~3 d内发病,在5 d前后黄疸症状表现最重,之后最早在7 d时消退,最晚不超过10 d;对于病理性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发生早、病程长、病情重及反复发作的特点,即出生24 h内就发生黄疸,黄疸持续15 d甚至更长,病情有加重的趋势或者病情反复出现。针对病理性黄疸,应该积极寻找病因,及早进行对因治疗[5]。虽然新生儿黄疸主要为皮肤表现,但其可引起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如黄疸性脑病等,该并发症发生时,患儿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恢复困难,有死亡风险。所以对于新生儿黄疸应及时诊断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护理方法对于疾病的治疗也有积极效果。抚触护理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护理方法,其对于患儿各项指标的恢复及黄疸消退有作用[6]。
该试验中,抚触护理取得显著效果,其在增加排便次数及胎便的早期排出有良好表现,研究中试验组排便次数及胎便排除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其对胆红素水平的恢复及黄疸的早期消退也有作用组。在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中,胎粪排除的延迟有重要作用,因为胎便中胆红素含量较高,可达100 mg,而新生儿正常情况下仅产生10~20 mg/d,所以当胎便排除延迟时,胎便中的胆红素可经肠肝循环重新进入血液,这就导致了血清胆红素的增高。在抚触护理中,对患儿腹部轻柔且符合胃肠道蠕动规律的抚摸,可促进胎儿胎粪的早期排除,同时抚触护理通过对患儿皮肤进行科学有序的抚摸产生有益刺激,这种皮肤刺激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导致胰岛素、胃泌素及其他有良性效果的胃肠道激素的释放增加,从而增强胃肠功能,促进正常肠道代谢,尽早的使肠道菌群趋于均衡,使尿胆原生成增加,减少胆红素循环入血。以上作用将使新生儿对食物的吸收能力增强及排便次数增加,有利于胆红素的排除,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7]。其中研究中还显示,采用抚触护理的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5%,显著优于对照组,与兰海英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充分肯定他抚触护理的有效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到这是抚触护理结合其他治疗的综合结果,应该与家属讲明,避免产生误导[8]。
通过观察认为在抚触护理中应着重注意新生儿的头部及脐带处,在做全身的抚触时,对于这两个位置可轻微的拂过,而且次数要尽量少,因为大多数新生儿头部,有尚未闭合的囟门,其中闭合较早的后囟门也得于出生后2~4个月才愈合,而前囟门则需12~18个月愈合,对于新生儿脐带处,未脱落前过多的被抚摸,则易导致脐带处的感染及延迟脱落。
综上所述,采用抚触护理方法护理新生黄疸患儿,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吴静.光疗联合抚触护理对新生儿黄疸胆红素水平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5):985-986.
[2] 李棚,高海燕.抚触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5):142-144.
[3] 肖佩霞,左媛,戴姜,等.抚触护理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320-321.
[4] 朱桂兰.新生儿黄疸178例中医抚触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4(6):38-40.
[5] 吴凤会,钱雷,孙长虹,等.婴儿出生后早期抚触对新生足月儿黄疸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2):158-160.
[6] 兰海英,夏爱红,唐丽华,等.新生儿黄疸早期护理干预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8):110-111.
[7] 李红梅,郑军廷,刘志前,等.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3):1882-1883.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胆红素
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10―1
新生儿黄疸: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症状,做好新生儿护理,缩短生理性黄疸的表现时间,以及黄染程度,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对照组为我院与2008.1--2008.12月我院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阿氏评分≥8分1438例;观察组为我院与2009.1--2009.12月我院出生的足月正常新生儿阿氏评分≥8分1542例;其中剖腹产1782例,阴道分娩1198 例,住院天数最短三天,最长十天,平均住院天数五天。分娩方式,住院天数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
2方法
2.1 观察组
(1)胎儿娩出后应尽早在40秒内断脐带;(2)母乳喂养,早吸允必须达到30分钟,每日喂养十次以上,应做到早吸,多吸,勤吸;(3)坚持每日对房间开窗通风三次以上,通风15分钟,病室内必须阳光充足;(4)坚持每日对新生儿抚触15分钟;(5)新生儿出生4小时后即可开展新生儿游泳,坚持每日对新生儿游泳10-20分钟;(6)在24小时内未及时排便,采用肥皂条塞肛,帮助排便 。
2.2 对照组
采用儿科学中的正常足月儿的护理。[1]
3 结果
两组血清总胆红素比较
例数 ≥5mg/ d ≥12.9mg/d
观察组
对照组 1542
1438 32
96 12
34
X2P
4 讨论
4.1尽早的断脐,减少母体的血液过多的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中,以免造成新生儿红细胞较多,且其寿命短,短期内破坏多且快,每日生
成胆红素。
4.2让新生儿获得足够的初乳,因初乳高营养能摄入足够的蛋白和能量,而且可快捷的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个,加快胎粪排出 ,每日哺乳10次以上[2],以增加胃,结肠反射,刺激肠蠕动,排便次数增加,减少胆红素肝循环吸收入血,从而清除体内的胆红素,减轻黄疸。4.3新生儿游泳降低新生儿黄疸,因为水温具有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新生儿全省新陈代谢,且游泳过程消耗能量增多,消耗一定体力,促进食欲,促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以及结合胆红素
的排出【3】 。
4.4抚触能使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刺激胃泌素和胰岛素增加,增加消化和吸收功能,通过抚触,新生儿食欲增加,从而加速正常菌群生长,促进尿胆原增多,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减少,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肠道循环,胆汁分泌增多,胆红素排泄增多[4]。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随着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增加,新生儿迁延性黄疸呈增多趋势,假如胎便排尽时间延迟,可致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负荷增加,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而致黄疸。采用尽早的断脐,加强初乳的喂养,积极地开展新生儿抚触和新生儿游泳,等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刺激肠道蠕动,促进大便和胆红素的排出使新生儿尽快进入良性生理循环,减少新生儿黄疸的产生,提高新生儿身体素质,保障婴儿健康。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人民出版社2006.6.133
[2]丁国芳,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3):182-185
【关键词】护理;光照疗法;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它可以是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症状,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表现,严重者可致脑损伤[1]。新生儿黄疸足月新生儿出生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黄疸程度轻重不一,持续7-10天消退,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为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处理。若黄疸出现在24h内,TSB>102umol/l;足月儿TSB>220.6umol/L,早产儿>255umol/L;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TSB每天上升>85umol/L;或黄疸消退延迟,超过2-4周,多为病理性黄疽,需及时治疗。光照疗法(phototherapy,简称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光疗通过转变胆红素产生异构体,使胆红素从脂溶性转变为水溶性,不经过肝脏的结合,经胆汁或尿排出体外[1]。副作用少,价格便宜,对新生儿损伤少,操作简单,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因为蓝光照射时新生儿哭闹不止,使新生儿无安全感,佩戴眼罩不适应等原因,家属不能配合治疗,导致每天光疗时间不足,效果差,反复照射,延长了住院时间,甚至放弃治疗,导致了不良后果。2012年12月到2013年7月,笔者对60例在院治疗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家属的心理护理,新生儿光疗前进行洗澡,光疗时进行抚触,加强巡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光疗结束后的护理,家属和新生儿的依从性提高,新生儿顺利完成了蓝光治疗,经皮测胆红素下降至正常范围,缩短了住院时间。现将护理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科2012年12月到2013年7月的足月新生儿,60例,男婴30例,女婴30例,出生2-4天,体重大于2.5kg小于4kg,经皮测黄疸指数为210-275mmol/l。遵医嘱给予蓝光治疗6-8小时/天,根据家属和新生儿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家属对新生儿黄疸有充分认识,护士精心做好入箱前的准备工作,减少了新生儿哭闹,取得了家属的信任,依从性提高,焦虑程度明显减轻,能主动配合对新生儿进行蓝光治疗,治愈新生儿黄疸,无一例放弃治疗,无并发症的发生。顺利出院。
2护理
2.1家属的心理护理现在临床工作中,实行母婴同室,至少有6个家属密切关注着新生儿的变化,光疗时新生儿的哭闹容易引起家属的不安、烦躁,新生儿孤单的躺在光疗箱内,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人觉着新生儿可怜,心理脆弱,易受外界的干扰,放弃光疗,待再次入院时,新生儿黄疸加重或引起脑损伤,笔者向家属简单介绍黄疸的原因,预后,详细介绍蓝光治疗时新生儿会出现的现象如腹泻,大便颜色变黑绿色,哭闹,佩戴眼罩不适应,无安全感等,使家属有心理准备,能正确对待新生儿蓝光治疗时所出现的问题,同时鼓励家属上网查询相关的知识,区分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必须治疗,不能等自行消退,严重者可引起智力损伤,家属的焦虑情绪明显减轻,依从性提高,能主动配合蓝光治疗。
2.2光疗前给予新生儿洗澡脱去衣服,洗澡是新生儿住院期间已经适应的一项操作,洗澡时新生儿放松,洗澡可以清洗掉新生儿的皮肤上脱落的表皮碎屑,同时检查皮肤有无损伤,洗澡后剪短手指甲,检查脐带有无出血,新生儿感觉舒适,洗澡后及时喂奶,补充水分,新生儿入眠后,放入蓝光箱内,此次新生儿睡眠时间较长,哭闹减少,依从性好,醒后按需哺乳。
2.3舒适的卧位首次放入蓝光箱时,新生儿采取侧卧位,双腿自然屈曲,膝盖部位能触到蓝光箱的边缘,伸腿时双脚能触到蓝光箱的底部为宜,新生儿有安全感,头部枕一块纯棉布的条形布,宽约5-7cm,1-2层厚,新生儿感觉舒服,光疗时新生儿出汗多,玻璃板光滑不吸水,棉布可以吸汗,呕吐时防止呕吐物流淌,保持玻璃板的透明度,方便更换,缩短了停止蓝光照射的时间。
2.4光疗时的抚触抚触能增加婴儿迷走神经紧张性,使其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量增加,摄入奶量增加,同时抚触能减少婴儿焦虑及恐惧不安,减少哭闹,增加睡眠时间[2],新生儿入箱后,护士或者母亲用双手抚摸新生儿的双手或脊柱,轻拍臀部,使新生儿有安全感,易使新生儿安静,入眠时间长,超过2小时,奶量增加,大小便次数最多,胆红素排泄增加。
2.5冷光源蓝光照射蓝光箱温度过高或太低也会使患儿感觉不舒服而烦躁哭闹,不利于患儿坚持蓝光治疗,所以除了定时监测患儿体温,多补充水分外,还要根据患儿的体重、胎龄、日龄、体温调节合适的箱温,在夏天可以采用产热低的冷光源蓝光治疗:冷光源蓝光是波长窄的单色冷光源,经光强度测定,光谱中无红外线和紫外线,产热低,且体外实验发现胆红素光异构化显著,箱温恒定,蓝光箱风扇启动次数减少,转动时间短,噪音减少,新生儿受干扰少,体温稳定,不哭闹,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
2.6加强巡视,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①2小时测体温一次,体温控制在36-37.5℃之间,如大于38℃应降温。②加强喂养,多补充水分,由于光疗时小儿易哭闹、出汗,显性以及在光疗时的不显性失水增加40%,稀便中水分比正常儿也要损失两倍以上,故光疗时水的需要量增加全日总量的15%-20%,可多喂些糖水,脱水者要补液[1]。喂奶速度不宜太快,喂奶后采取右侧卧位,防止吐奶及窒息。③观察眼罩及尿布有无移位、脱落,及时调整到位,防止损伤眼睛及生殖腺。④观察黄疸消退的情况,大小便的性质,皮肤有无损伤及皮疹,当出现青铜症时及时汇报医生。⑤观察新生儿的全身情况,有无抽搐及呼吸暂停,面色青紫,反应低下等,及时汇报医生。⑥保持蓝光箱处于功能位,箱温恒定,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
2.7光疗结束后护理①关掉光源,打开箱门,在光疗箱内检查新生儿全身皮肤有无破损及炎症,有无新生儿红臀的发生。②出箱前,先将包被及衣服预热,再给新生儿穿好衣服,包好包被。③将新生儿放置于帷幔内,(每个病床必备的)帷幔内光线暗淡,待新生儿安静时摘除眼罩,新生儿病室过强的光线可以引起新生儿不适,控制环境光线已成为护理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一项护理措施。④有条件时再次洗澡,保持新生儿清洁舒适。⑤继续观察新生儿的黄疸变化。及时治疗。
2.8工作人员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接触新生儿前后主动洗手,每次喂奶前先检查新生儿的大小便情况,及时更换尿布,洗手后,帮助新生儿吃奶,态度认真,工作有条不紊,新生儿抱紧轻放,家属看着放心,依从性好。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邱小汕,主编.实用新生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第4版第次印刷ISBN978-7-117-13072-1/R..13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