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脑的基础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脑出血;脑梗死;心电图
脑卒中患者常常继发有心血管疾病,即脑心综合征,己经越来越多的被神经科的医生所认可,而该病的早期诊断最方便和快捷的方法就是心电图,为进一步研究脑出血和脑梗死急性期心电图的变化的差异,现将我科2011年10月到2011年12月收治的72例脑梗死和25例脑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病历均是我科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血管病患者的病例共97例,其中脑梗死72例,男35例,女53例,年龄为23-94岁;脑出血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齡为37-92岁。
1.2 方法 采用回顾法。
1.3 判断标准 发生脑血管病后3天内检查心电图的异常,或在住院一周内复查心电图出现新的心电图改变。
1.4 观察指标 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ST-T改变、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传导阻滞、急性心梗的发生率。2 结 果
2.1 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 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77%,其中脑梗死组72例,心电图异常53例,发生率为73.6%,脑出血组26例,心电图异常20例,发生率为76.9%。
2.2 表现为ST-T变化发生率的比较 脑出血组发生12例,发生率48%。脑梗死组发生32例,发生率为44.0%。
2.3 窦性心动过缓或过速发生率的比较 脑出血组发生12例,发生率为16.7%,脑梗死组发生1例,发生率为4.0%。
2.4 束支传导阻滞包括右束支及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的比较 脑出血组发生6例,发生率为24%,脑梗死组发生5例,发生率为6.9%。
2.5 心房颤动生率的比较 脑出血组发生1例,发生率为4%,脑梗死组发生13例,发生率为18%。
组别 n 心电图异常 ST-T变化 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 房颤
脑梗死组 72 53(73.6) 32(44.0) 5(6.9) 12(16.7) 13(18)
脑出血组 25 20(80) 12(48) 6(24) 1(4.0) 1(4.0)
上表可见脑卒中后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脑出血组为80%,脑梗死组72%(x2=4.11,p
脑卒中是一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急性期常可引起心电活动异常,以致产生脑心综合征,心电活动异常率多报道在23%-98%[1-3],这可能与医院级别不一样,收治的人群病情严重程度不一样,及医院所处地区不同,医院所在地的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差异等原因所造成的。本资料提示的心电图的异常率为脑出血组80%及脑梗死组72%,综合异常率为75.3%,其中心电图异常中最常见的是ST-T变化,其次是传导阻滞、房颤及窦性心律失常与文献报道一致。
急性脑卒中致对患者心脏有应急打击[4],心电图异常改变是综合因素的影响,目前认为其主要机制是:①神经因素:急性卒中后继发脑水肿,加速了脑的血液循环障碍,使丘脑下部血供,而下丘脑为自主神经中枢,其血供出现障碍就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失调,造成交感活动失衡,造成心肌复极改变;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直接影响心脏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当副交感兴奋时则会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②体液因素:急性脑卒中后脑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影响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导致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水平升高,这些物质在心肌积累直接造成心肌损害。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所以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都存在上述影响心电图改变的机制,有人研究发现两者对心脏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但本组资料的分析显示存在显著差异,对于脑出血对心脏的影响比脑梗对心脏的影响要大的原因可能是,脑出血致颅内压急剧升高、颅内血肿对脑组织及神经传导通道产生直接的机械损伤。血性脑脊液对植物神经中枢可是有效的生物化学刺激;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中5-羟色胺含量增高,可作用于神经膜上5-HT受体,使交感节前神经元兴奋[5]。脑出血发病更急骤,对身体的打击更大,产生的应激更强烈;脑出血病灶好发部位和脑梗死不同;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较脑出血弥散,且脑出血后伴有颅内压迅速上升,延髓心血管中枢受压,使其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功能严重受损,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电图的异常[6]。所以在神经科医生接诊卒中患者时,尤其是脑出血患者,应同时警惕心脏的损害做好相关的保护措失,避免心脏的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 申万红,刘子文,熊望琼,等.脑卒中心电图改变与临床.实用心电学杂志,2007,16(1).
[2] 岑镇波.急性脑卒中心电图及肌钙蛋白异常的临床意义[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9(2).
[3] 喻维,江晓波,邓闪.急性脑卒中心电图改变及预后的关系[J].临床内科杂志,2006,23(9).
[4] CheungRT,Hachinski V.Cardiac effects of stroke[J].Curr Trear Options Cardiorasc Med,2004.6.
关键词:美术基础;电脑技术;美术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20-01
21 世纪,是科技信息时代,也是设计时代。设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至建筑、环境、公共艺术、城市规划,小至食品、服饰、生活用品、劳动工具。总之,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 都要经过精心而富有创意的设计。今天,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美术设计作为设计的一部分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以电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渐成熟, 电脑技术在美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新兴的专业―――电脑美术设计。这给设计教学中的教师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课题, 即如何正确地认识电脑技术和美术基础之间的关系。
一、电脑美术设计教学中的问题
电脑作为一个先进的设计工具,不仅声图并茂、信息量大,展示方便、快捷,图像生动,形式感强、逼真,修改起来方便,而且它所制作的某些画面效果是艺术家很难用手工直接完成的,这给设计师们留下了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创作,创作空间也得到了拓展,涉及到平面、三维立体、网络动画、影视制作等方面,在新时期的设计艺术教育中,电脑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现有设计软件的不断完善,利用简单的一些操作有时候就能产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产生了一些所谓“全电脑派”。他们认为设计思想非常简单,只要熟悉相关的设计软件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带着这种天真的想法,很多学生完全沉浸在电脑世界中,一些作品只是各种素材的杂乱拼凑与毫无意义的堆积。一些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虽然不断增强,但作为美术设计上的创作能力却没有得到加强。这些学生在电脑美术设计这一新兴专业中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
二、美术基础在电脑美术设计中的地位
美术基础包括一定的美术理论、技能和审美。美术理论、技能教育的任务着重在于美术基本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更深一层地把握美术的审美价值。审美教育的任务在于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对美术一般常识的了解,引导学生去感受、理解、分析与鉴别作品,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首先从艺术修养来剖析。艺术修养是艺术欣赏、审美的能力,对自然中的和人造物的(包括艺术作品的形态、形式、风格) 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和把握表现能力。在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个普通的受过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人都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审美能力,更何况一个专业的美术设计人员。电脑美术设计本身是一种创作,那么创作的素材来源于何处呢? 作为审美主体的美术设计学生,必须在教学实践与社会观察中,不断发现并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美,并认真欣赏艺术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吸取其精华。经过学生主体主观审美意识的改造,运用特殊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创作出新的审美对象,即美术设计作品。创作的主体把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经过物化使之成为视觉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具有明显的个体艺术劳动的特色。
其次分析基础技能的训练,也就是美术功底。对于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基础教育更要着重解决美术基础造型能力,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仅懂电脑操作而忽视美术基础设计的学生,难以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真正要创作出高质量的电脑艺术设计作品,还需要电脑和美术设计基础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者的美术基础理论越扎实,审美能力越强,艺术修养越高,他们用电脑设计出来的作品就越受欢迎。
三、电脑美术设计应重视美术基础
工艺美术为社会设计了大量清新自然、格调高雅的家具、挂毯、瓷器和书籍,把高贵的艺术从墙上带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使得设计成为一种离人们生活最近的艺术。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商品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企业谋求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美术设计得到蓬勃发展,设计的好坏在于设计作品的功能性、艺术性以及文化品位。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地为设计作品注人文化艺术含量。作为设计师自身而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美术技能与艺术修养才能使自己的设计作品具有高层次的艺术品位。
综上所述,电脑美术设计是传统美术设计与电脑技术结合的产物,美术基础在电脑美术设计过程中的基础地位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而不是削弱。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脑美术设计教学定位
电脑的诞生为美术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段。电脑美术设计,以其新艺术创意理念与综合丰富的表现语言手段,创新与开拓了传统艺术与当代设计产业更广阔的前景。电脑美术设计是数字化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随着这几年网络技术等数字产业的不断发展,艺术数字化已成为视觉传达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形成了对此专业更广泛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空间。广告等平面设计行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此类人才供求关系的紧张以及人才专业水平的“低端化”。作为高职类院校,培养的就是以技术为主要能力的高级蓝领技术人才,对于艺术类专业,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针对市场需求、针对专业特性制定正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定位。因此,对于高职电脑美术设计教学定位的认知与实践就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我国整体的数字化艺术教育尚处于探索阶级,还有很多不成熟的、有待发展与进一步提高的地方。而高职电脑美术设计教学的定位关系到电脑美术设计教学的职业定位、顺应市场的就业导向以及专业的建设发展等重要问题。下面,本人仅就高职电脑美术设计教学如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及其自身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高职与大学的定位不同
近年来,我国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整个教育营造了良好的行业背景和市场的就业空间,也使我国的数字化设计艺术教育迅速崛起。它主要分两种形式,即大学的电脑平面设计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电脑美术设计教育。这两种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本质的区别和不同的教学定位:大学培养是研究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则是以培养实用型、掌握熟练的技能与技术的人才为目标。大学教育重视理论学习。比如:在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更注重艺术理论、史论、艺术史、设计史,设计美术等纯艺术理论的认知与掌握,当然也要学艺术表现和懂技术。而高职教育则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对理论内容只是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法则并使艺术理论体系的专业理论变成易掌握和接受的实际技能。大学的设计要求十分全面而严格,理论和技术非常深入,如:电脑美术设计中的广告设计,其印刷课程、印刷发展史、印刷机械原理等多种知识理论都要掌握;而高职教育是具体掌握其印刷前台的控制与操作技术即可。另外,高职电脑美术设计与其它设计品种的生产一样,都有明确的商业行为成份,因此其课程设置的教学定位也要考虑到成本与利润的因素。
在就业方向的定位上,大学毕业生更多的是在公司承担原创设计师或设计监理、艺术管理等角色;而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才,则多为具体考虑技能的学习和解决一些基本的技术问题,即技术“蓝领”。他们是处于工作流程“前台”的“熟练手”、“快”,无须接受二次培训就能对图形与图像进行熟练的“移花接木”、修改与修复等,对原创意与原手绘画稿能快捷地转译成电脑制作。与原创设计师相比,他们更熟悉相关软件的使用和技术设备的品牌、性能以及维修与保养等。这在许多大小数码设计与影视创意公司都是分工明确并各行其责的。在整个行业的人才结构与比例现状中,以技术技能为专长的人才仍占各公司多数职位。因此,高职电脑美术设计的就业口径,实际上要宽于大学人才的就业口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占多数岗位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使用还不能达到某些行业的“人才高消费”。与大学教育相比,高职电脑美术设计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仍是为广告业、报业、印刷业、影视媒体、电子媒体、自由艺术家、企业技术管理层和政府文秘机构等输送实用型人才最为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主渠道之一。
二、高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定位
⒈高职类艺术院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
目前市场上,在需要电脑美术设计专业人才的企业中,绝大多数设计公司、工作室在人才的内涵认识与专业工作的理念上,与早期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调整――既懂电脑美术软件技术又具备美术与设计造型能力的技术人才,才是首选的。在近一两年内,有此类人才需求的企业招聘中,将是否接触过绘画、油画、雕塑和其他相关艺术基础设计课程,是否具备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及创意表达表现基础的要求放在招聘此类工作人员的首位,而不再是单纯的只看其电脑操作技术如何。因此,既有电脑美术专业技能,又有广泛的人文艺术素质并勇于挑战兼具创业精神的技术人才,才是高职内艺术院校电脑美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与目标。
从专业上讲,我国目前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多属于“半路出家”和“临时抱佛脚”,真正从事专业电脑美术设计或数字设计的专才,恐怕还为数不多。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以文印为主的广告企业,都是学会几招软件就开始“设计”制作了,这也导致了部分企业以及社会对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误解。现有的电脑美术设计人才培养定位两极分化严重,培养的人才多以软件操作技术人员与纯研究人员为主,“复合型”人才比例过小,人才结构不平衡。
高职类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是技术与创意兼具的全面人才,既掌握扎实的美术造型基础,又熟练操作相关电脑美术设计软件。要让学生以数字化视觉传达设计为主要艺术创意形式,使其能够符合在企业、设计与科研部门从事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影视多媒体艺术设计、公共设计以及设计管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针对市场现有的具体行业而言,笔者概括了以下几个培养方向――网络媒体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室外环境设计等。
⒉目前高职类艺术院校在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增设了有关电脑美术设计的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设计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3dsmax等,制作有关的平面或三维设计效果图。但是,电脑提供的只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段,或者说电脑只是在新时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产生的新的设计工具而已,因此一般在此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软件的掌握使用熟练程度,缺乏在教学中对创意的挖掘,对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开发和引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如果该课程的教师没有以相对专业为教学中心,准确给学生定位学习的方向,就更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误解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真正目的。目前,几乎全国相关艺术院校或有艺术类专业的综合院校都开设了以电脑为平台的教学与设计训练的专业课程教学,但是根据各院校的毕业生专业素质,暴露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前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仍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很专业化和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一些电脑美术专业的教学中,平面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就是以Photoshop和CorelDraw两个平面软件为主,然后再塞进一些其他软件;室内外设计专业等的课程,就讲CAD、3DMAX等软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只是把一些“共享资源”内容拼凑在一起,就搞出了所谓的“作品”,根本没有任何艺术的创意与艺术的表现。这就导致学生也只会猎取他人的图片、表现手段,甚至模仿他人的风格,没有认真集合并掌握构图、色彩、造型等设计理论基础而创意自己的全新作品。
⒊艺术类高职院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定位
对艺术形式的创新的追求在每个时代都从未停止。随着当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高科技的计算机技术手段来从事美术创作的新型设计模式—电脑美术设计由此而产生。电脑美术设计是利用计算机的操作软件和实用工具来从事设计创作,它能使许多传统美术设计手段无法表现的设计思想变为现实,是未来设计发展的潮流。
关键词:电脑美术设计专业 中职学校 教学改革
一、中职学校电脑美术设计专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起步比较晚,从年开始,我国教育部才在少数艺术院校设立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开始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市场对专业电脑美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推动了这一专业的扩招。一时之间大量中职学校也纷纷开设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在条件不是非常成熟的情况下,开始了中职学校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
现有的电脑美术设计教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市场上对电脑美术设计师的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则是中职学校培养出的大量“设计人员”在人才市场上找不到工作。即使这些毕业生被单位聘用,也不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很多时候还会因为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被迫离职。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学校的课程教学很难适应市场需求造成的。
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功和艺术修养
中职院校的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生员数量和学生美术绘画基础,都和同专业艺术类院校相比有着极大的差距。目前中国专业类院校每年录取时生源比例是几十比一。全国每年有近百万的美术考生,这些学生在平时都参加了各类美术专业培训班,这些学生都经过几年的专业基础训练,他们在入学时美术专业基础能力已经比中职学校的学生好很多,他们人学后一般就可以立即进行对专业课的学习,很少再学习基础课程中的素描和色彩等美术基本课程。而大部分的中职学校的所面临的情况刚好相反,生源与录取学生的比率一般都是三比一或四比一左右。很大一部分学生只经过短期的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能力训练,甚至很多学生初中都没毕业,以前没有经过美术基础训练,没有一点基础。中职学校的学生很多人关于美术的理解,往往都是停留在表面层次,达不到专业的层次。在这样的美术基础之上,如果不首先对其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必然会影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过早进人专业课程的学习只能是拔苗助长,出现更坏的效果。
所以目前的中职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首先要加强其美术基础能力的训练,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如前一年首先集中进行美术基础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功和艺术专业修养,接下来的一年半进行电脑设计课的学习,最后的半年学生再到企业开展实习,获取实际的工作经验。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学习
布鲁纳曾提出:“学习是一个主动接收的过程,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习者主动卷入到学习之中,并体现为自己在平时外部世界的活动中积极行动。”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其主体意识,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即在平时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电脑美术专业的学习和实践,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计算机技术目前发展很快,电脑美术应用方面的软件数量众多,平面设计的软件主要有Photoshop和CoreDRAW等,关于立体设计的软件主要有DS MAX,AutoCAD,May。等,而且各种软件都在以极快的速度不断更新。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掌握了这此设计软件,但是等他们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所学过的软件可能已经更新换代跟他们所掌握的有了很大
的不同。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像学其他科目一样,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教,然后去学,等学生毕业时肯定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本位,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学生发展的灵魂,学生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开展创新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创新原则,才能在课堂上焕发出学生进行创新的动力。在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中,才能全面地激发其创新潜能,让学生在平时能够培养创新性思维。电脑设计教学有丰富的创造空间,它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进行创新的“天堂”。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尽最大可能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同时教师还应根据现有的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得到“黄金”,而是要让他们学会“点金术”,不仅要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其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从点滴做起,培养创新意识。在各部分的教学中,必须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学会举一反三,不能生搬硬套。日常的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只有在活跃的创新氛围里,学生才能充分地去发挥创造潜力。平时多给学生布置一此实际具体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实践,让他们有机会去创造,经常地独立思考。
其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直接把正确答案灌输给学生,应该加强引导,找出一个思路,指导其动手去解决问题,这必然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讲解设计一个烟灰缸,对其里面部分设计制作是一个难点,要是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解决问题后能够加深印象,开展创新。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电脑美术设计是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教师想给学生一瓢水,那么首先自己至少得有一桶水。作为一名合格的电脑美术教师,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走在学生的前面。教师平时要注意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更新,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不断地进行充电。在工作之余广泛阅读专业书籍,从多种渠道收集整理资料,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游戏;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激发上进心
Game――optimiz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teaching bridge
Xu Zhi’e
【Abstract】The elementary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teaching’s basic task is the popular computer civilization, improves the young people quality. The content two major part is composed of computer’s elementary knowledge and operation ability. Is mainly lets the student understand that computer’s elementary knowledge, raises student’s elementary operation eo ability. How to stimulate the student to study computer’s interest, develops the student to begin the operation ability and thought creation ability?
【Key words】Game; Attraction attention; Stimulation interest; Stimulation desire to do better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青少年素质。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脑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呢?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生硬地讲道理,枯燥地练键盘和命令,会使学生对电脑产生畏惧、厌烦心理,从而对它敬而远之。而如果改换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教学,则学生很容易被电脑深深地吸引住,进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轻而易举地掌握电脑知识。
“电子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之说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这正是由于它具有极好的交互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小学阶段,儿童的特征是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学习容易从个人兴趣出发,难以恒定和持久。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地利用游戏恰恰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对电脑的神秘感,使学生对电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在“玩乐”中掌握所学知识。我的做法是:
1 用游戏吸引注意力,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基础知识
如:在教学DOS命令内容时,我没有直接教学生那些陌生的字母,而是先发给学生一张游戏磁盘,那么怎样才能玩游戏呢?带着这个疑问再向学生介绍DIR、CD命令,如何用DIR命令列出磁盘上的文件目录,如何用CD命令进入某个游戏的子目录,再介绍有关文件的取名方法和种类。使学生知道哪种文件是可执行文件,哪种文件夹是不可执行文件。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DOS知识,寓教于玩,寓教于实践的学习方式,学生非常欢迎。课堂上,他们能积极主动而又愉快地学习,而不再感受学习是沉重的负担。电脑游戏在满足小学生天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学会了相关知识,而且识记深刻。
2 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在利用教学软件帮学生掌握了键盘的基本操作之后,怎样让学生乐此不疲的苦练,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利用游戏来达到上述目的不失为一种良策。如在TT、英打高手等一类文件的内容里,我设置了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指法练习题。在让学生练习之后,再按排几个指法游戏,如“小孩和魔鬼赛跑”、“击毁炸弹”、“保卫城堡”等内容。这些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练习指法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顽强的毅力。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3 利用游戏软件,让学生了解电脑界的名人如何从一喜欢上电脑就不知疲惫,不怕失败,积极进取而最终成功的成才之道,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电脑世界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