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医疗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院的发展,尤其对综合性医院而言更是如此。因此,不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应作为综合性医院发展的重点,通过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来提高患者满意度。现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现状,探讨提高综合性医院医疗管理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
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
当前医患矛盾比较突出,其中相当部分是因为患者不满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导致的。因此,在该背景之下,综合性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必须加以提升,医疗质量影响的不仅是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要想提高综合性医院的医疗质量,就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及医疗服务水平,着力改善医院环境,从而缓解医患矛盾,促进医院的发展。
1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现状
1.1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在当前的综合性医院中,部分医务人员没有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对于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服务,某些医务人员对于患者的治疗、护理以及突发状况等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很多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激情,只是应付性地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而不是以患者的康复为本。如果出现突况,医务人员不能积极地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很多问题出现时都是患者家属第一时间发现,一旦出现医疗事故不能勇于承担责任,导致医患之间矛盾加剧。
1.2管理观念、管理模式有待更新
现阶段,综合性医院的管理仍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管理模式,在如今市场经济背景下,传统的医院质量管理模式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阻碍了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1-5]。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设置了许多机构,众多的管理层使得管理工作的效率严重低下。与此同时,陈旧的管理观念也制约着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过分看重考评指标,并没有重视实质性的质量提高,不利于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1.3管理工作有待改进
在现阶段的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并没有按照规范性制度的要求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监控,导致质量监控活动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或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明确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工作不到位。
2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提高对策
2.1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良好医院形象
医疗质量影响的不仅是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医务人员必须对医疗质量的重要性有所了解,意识到医疗质量的重要性,明确自身的义务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6-10]。在具体措施实施过程中,医院可以为相关的医务人员提供定期培训的机会,既要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也要进行服务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训,让医务人员对于自身的角色、责任和义务能够有一个明确定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医务人员质量服务意识的提高,可改善工作质量,降低医患矛盾发生率,对于医务人员自身以及医院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2.2创新管理理念,转变医院职能
综合性医院应当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观念,积极寻求更加高效的管理方式。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医院比较优秀的质量管理模式,引进风险管理模式以及临床路径模式等。此外,综合性医院还要转变医院职能[11-15]。综合性医院需要在当前医院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以市场为导向,寻求更加优化的管理方式,顺应市场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医院计划、控制和领导的职能。
2.3综合性医院需要转变发展模式
当前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不断将医院的规模扩大,却没有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如资源浪费、工作压力大等问题,限制了医院医疗质量水平的提高[4]。此外,医院还将患者的医治数量作为发展的标准,导致过于追求患者的接收人数,不但使服务水平严重落后,而且过于追求经济效益,使医院失去了为患者服务的动力。所以,为使综合性医院取得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对发展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改变,确立新的发展目标,注重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避免盲目追求医院自身的发展而忽视对患者的服务。
3实例
以某市人民医院的80名医务人员为例,在未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创新前对其进行调查,然后针对医院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医疗安全医患、制度流于形式以及护士患者等多方面,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创新,然后再次对这80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与创新前比较,创新后问题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医院的创新管理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总之,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以患者为中心,树立服务患者的意识,满足患者所提出的合理要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寻求新的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模式,扩大服务的范围和领域,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作者:郭建民 单位:天津市泰达医院
[参考文献]
[1]张彬,王胜.50家三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9):31-33.
[2]夏慧,梁晓明,许宏,等.基于临床大数据中心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2):19-21.
[3]叶庆,陈敏,陈妍妍,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手术过程质量监控系统构建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2):46-47.
[4]李红,谷惠琼,谭君,等.PDCA循环在藏区医院医疗质量检查中的应用[J].华西医学,2016,31(1):154-156.
[5]马慧芬,袁海波,戴红芳.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75.
[6]经万彪.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现状[J].医疗装备,2016,29(5):98-99.
[7]任豫晋,刘越泽.大型综合性医院在研究型医院建设中的质量管理对策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6,6(2):48-51.
[8]王振宇,严娟,宋宁宏,等.大型综合性医院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实践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6,6(2):43-47.
[9]祝荣文,杨道荣,尚会强,等.构建透析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4):44-47.
[10]熊光星,郭中凯,贾红岩,等.基层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医疗装备全寿命管理的初步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6,37(4):149-151.
[11]刘新,梁政亭,雷云霞.我国医院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体系的现状与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6(9):30-32.
[12]牛雅萌,田剑,白继庚,等.医疗管理集团质量管理体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23(3):27-30.
[13]马万强,陈俊国.某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8):582-583.
[14]杨红,李久琳,王钧慷.大型综合性医院门诊医生挂号量设置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6):420-422.
关键词:综合医院;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关键路径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各医院对于自身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来,医院纷纷大量引入先进的进口医疗设备,而医疗设备装备水平也逐渐成为了评价医院技术高低的标准之一[1]。医疗设备对临床诊疗的影响越来越大,医疗设备应用中出现问题会对医院的发展与患者诊治效果带来众多不良影响。基于此,对综合医院实施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关键路径展开相应的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实施质量管理关键路径前后需应用医疗设备的患者各90例,其中实施前男49例,女41例,年龄18~78岁,平均(41.25±3.78)岁,实施后男50例,女40例,年龄19~79岁,平均(42.15±3.42)岁。对比实施前后的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明显,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实施前应用的常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即应用设备前需要分析与检查设备情况,在患者治疗期间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防止设备出现故障,并依据设备的说明书和医院规定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与维修。实施后应用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关键路径,具体内容如下。
1.2.1建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组织组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小组,由分管医疗设备副院长负责,小组成员包括质量管理办公室、医学装备部门及相关临床科室的主任与护士长;质量管理小组需要定期开展医疗设备质量管理讲座,将设备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探讨与分析,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处理对策,并依据医院情况商议出下年度需要采购的设备,在购买、验收、应用、维修及报废处理等方面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做好有章可循的医疗设备管理[2]。
1.2.2完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控制体系质量管理小组需要负责全院的医疗设备应用的监督与检查,同时分析和处理由于医疗设备发生的不良事件,加强设备质量管理控制工作,积极培养对医疗设备管理能力强、积极性高且有责任心的科室设备管理人员,同时制定科室设备质控职责管理制度,按照设备管理与质控标准的要求,与监督设备管理人员共同完成设备质控工作,做到与医院质量控制管理同步,此外还需要每个月定期系统性、全面性的对全员的医疗设备进行抽查,检查医疗设备的使用、保养情况,并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使用情况、设备完好情况与获得效益等方面加强质控管理,对于质控效果较好的科室给予相应的奖励,质控效果较差的科室给予适当的处罚,确保医疗设备的高效运行[3]。
1.2.3医疗设备维修与保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定期检查医疗设备,首先根据医疗设备的产品说明书和使用风险,在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中纳入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计划,然后依据不同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周期完成清洁、保养、电气安全检测和校准等预防性维护工作,并将结果详细记录在设备管理系统中。在使用期间工程师须对设备的使用情况每月进行一次巡检,并形成巡检报告交医学装备部门负责人审阅,巡检报告由设备的使用环境、本月的新装机数量、培训考核数量、故障情况等组成。在日常维修中,推出了扫码保修,做到能及时、准确地了解故障情况,并按要求及时处理设备故障,进行维修,并同步录入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以便统计相关的维修数据,以作分析。对于医疗设备操作人员,需要加强培训与考核,定期开展培训讲座,针对不同的医疗设备操作技术制定出培训方案,对于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人员需要做到持证上岗,通知相关操作人员参加认证机构的培训与考核,保障相关人员的证件有效[4]。
1.2.4医疗设备应急管理医院需要建立全面的医疗设备应急调配体系,当医疗设备存在故障时立即启动紧急替代机制,成立工程技术组下辖分管的备机中心,配备较多数量的监护仪、呼吸机、微泵等,有专业的工程师每天进行检测,确保急救设备能够时刻保持正常状态,此外需要制定医疗设备应急预案,医疗装备部门负责人员和值班工程师手机需要保持24h开机状态,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的医疗设备应急演练,确保随时能够调配设备,保证医疗质量的安全[5]。
1.2.5医疗设备风险防范管理医院需要开展医疗设备的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制定全面的安全事件监测与报告计划,加强对特殊医疗设备的风险防范管理,做到定期自查与监测,在发现问题后需要立即进行有效处理,确保设备的有效性;同时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医院需要每年分析其获得效益,分析不同类别之间的医疗设备所产生经济效益差距的因素,并对影响医疗设备开机情况的因素进行查找,不断落实处理对策的实施情况,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医疗设备的有效使用率。
1.3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实施前后详细记录医疗设备正常使用情况与设备故障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应用本院自拟满意度量表,总分100分,将90分表示非常满意,70~90分为一般满意,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实施前后的医疗设备使用情况
正常使用情况:实施前正常使用率为85.56%(77/90),实施后正常使用率为98.89%(89/90),比较结果为(χ2=12.390,P=0.000);设备故障发生情况:实施前设备故障发生率为11.11%(10/90),实施后设备故障发生率为1.11%(1/90),比较结果为(χ2=8.715,P=0.003)。实施后的正常使用率高于实施前,且设备故障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
2.2对比实施前后的患者满意情况
实施前非常满意42例(46.67%),一般满意31例(34.44%),不满意17例(18.89%),满意度为81.11%;实施后非常满意62例(68.89%),一般满意23例(25.56%),不满意5例(5.56%),满意度为94.44%,前后比较差异显著(χ2=8.279,P=0.004)。
3.讨论
医疗设备作为临床上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等方面的必要设备,其使用有效性对于患者病情而言尤为重要,并且也与医院的声誉有着密切联系。但医疗设备在应用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综合医院在设备管理上也缺乏相应的手段,医院在设备安全质量管理上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综合医院需要探寻到医疗设备管理的关键路径,从各个方面入手确保设备的稳定性与有效性,尽可能降低设备发生故障,防止由于设备不良因素而给患者与操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隐患。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医疗设备实施质量控制管理关键路径后其设备使用情况与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由此可见该管理方案具备一定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通过建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小组,能够使质量管理更为系统与全面化,有效实施与落实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对策,制定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在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章可循,完善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可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差错,同时加强对医疗设备的检查、维修和保养,能够确保医疗设备使用质量,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能够激发操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心,建立医疗设备应急管理与风险防范机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医疗设备出现故障,并做到及时处理,可保障医疗设备工作的顺利开展,以此来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吴向阳,杭建金,周龙甫,等.从等级评审看医院医疗设备质量安全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3):131-132.
[2]徐勇.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6,37(2):148-150.
[3]宋庆文.论"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在医院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中的实际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5):101-103.
[关键词] PDCA;医疗质量;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9(a)-0153-03
Application investigation of PDCA concept in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of army small hospital
WU Xiao-gang
The 477th Hospital of PLA in Hubei Province,Xiangyang 441000,China
[Abstract] PDCA management is a new mode of hospital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and it is also premise to protect hospital activities and medical management carried out orderly.This study expounds PDCA concept from four areas such as plan,do,check and action,and discuss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PDCA in hospital medical management.The implementation of PDCA model can enhanc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hospital and solve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exist in the process of hospital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of hospital.
[Key words] PDCA;Medical Quality;Management;Application
PDCA是一种管理循环理念,最早由美国戴明博士提出,因此又将PDCA称作“戴明环”[1]。PDCA属于一种科学的逻辑程序,可以应用在各种质量管理活动中。近年来,PDCA也广泛应用在医院医疗管理模式中,为提高医院整体管理质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医院的各种医疗活动中,医疗质量一直都是重中之重,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与关键,如果不能有效保证管理的高质量,那么医院的综合实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科学建立一套具有现实意义、规范合理的医疗质量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能够帮助医院在较短时间内提升竞争能力和技术品牌。
1 制订计划(plan,P)
1.1 计划内容
制订计划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有一个较为现实且容易实现的目标,只有事先制订好相关计划,才能使工作平稳有序地进行。在一般的医院医疗管理活动中,制订计划常常分为两种,一般性计划和特殊性计划,一般性计划主要由既定目标和时限组成,例如医院临床科室人才培养计划、1周工作安排计划、年度工作总结及来年计划等,这些计划均为一般性计划,在各个医院中均有此类型的计划活动,同时这些计划也往往比较容易安排和实现;特殊性计划是指一些紧急的或突发事件的安排活动,例如SARS、H7N9等,同时制订相关的工作规章制度、流程等也都属于特殊性计划的范畴,特殊性计划制订的目的在于确保要能够实现某样目的,达到某种目标[2],因此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工作流程,立即实施,确保以最快的速度布置好前期工作,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如在对抗SARS过程中,就需要制订特殊性计划,制订对抗SARS的步骤、流程以及初步的治疗和控制方案,同时在最短时间内告知各个医疗机构执行。
1.2 医疗管理活动质量的检验标准
本院在各项医疗管理活动中,检验标准是以《IS09001质量认证体系》《中国人民医院管理操作常规》《军队医院医疗工作规则》等为总的准则,制订的相应的配套文件,只有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检验标准,才能鉴别医疗管理活动质量是否达标,是否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并帮助医院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创造品牌效应[3]。可以说,检验标准是检验执行情况最有效和最有说服力的工具。
1.3 公开制订的计划
在医院的医疗管理中,为提升管理质量制订的各项计划必须要公开,这样的目的是能够让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以及后勤等工作人员对计划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根据此计划制订个人的工作目标,从而提升医院整体工作效率,提高管理质量,只有提供明确的目标,在工作中才能井井有条[4],不显得突兀和杂乱无章。此外,在确保有清晰目标后,要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专业的服务,承诺将最好的服务呈现给患者,并让患者和家属以及社会大众共同监督服务工作,收集服务工作中的不足和欠缺,使服务更优质,医患关系更和谐。可以让媒体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媒介让社会了解医疗工作中的不易和艰辛,也让社会知道医务工作者作好每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5]。
2 执行(do,D)
2.1 完善的质控制度和系统
制订医疗管理计划是PDCA的第一步,将计划转变为具体的活动或行动,才是实施管理的关键。本院在执行过程中制订了完善的三级质量控制组织,由院领导牵头组成医疗质量控制委员会作为质量决策层,而中层领导组成质量控制办,主要负责质量控制层工作,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则是质控组,三级质控分工明确,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层层传达指令,层层汇报工作情况,不仅确保了各项指令能够及时传递,院领导也能够根据回馈的工作情况作出进一步的调整和修正,直至达到预期总目标[6]。
2.2 具体的质控内容
质控组织制订质控规章制度,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各项医疗管理活动均依据规章行事,特殊情况由质控组织商讨后作更改;②高效快速地执行:制订了完善健全的质控制度后,需要及时传达到每位医务人员,让每位工作人员及时了解、跟进相关信息,并严格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尽可能按规章来安排自己的医疗活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患者切实感受到医疗管理质量在提高,服务质量在提升,医院信赖度在加大[7-8];③坚持诚信: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必须做到诚信示人,扎实完成好每项任务或承诺,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差错要及时大胆地承认和弥补,尤其是对患者作出的承诺要及时兑现,若因不可抗拒的能力而无法兑现需及时详细地向患者解释说明,并提供备用方案供患者参考;④严格监督:对工作人员,尤其是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要严格监督,确保各项工作及时高效地完成,确保高速高效执行力;⑤培养全局意识:培养工作人员的全局意识,重视木桶效应,不能因为个人的过错和失误影响一个科室,甚至是全院的形象,要有整体观念,并制订奖惩制度,对工作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让工作人员不断保持工作热情,更好地为患者和社会服务[9-10]。
3检查(check,C)
3.1 检查目的
检查目的就是适当地给工作人员一定的压力,让原本懒散的工作人员改变陋习,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同时检查人员的态度也要实事求是、严谨扎实。
3.2 检查方法
检查的方法有以下4种:①每个月定期检查具体的医疗管理工作,并进行随机抽查,让员工不至于对工作松懈;②随机选择全面检查科室和单项检查科室,交替进行,张弛有道;③横向检查和纵向检查相结合;④领导小组检查和自行检查相结合。医院质控部门的检查工作要及时、彻底,对检查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汇报上级和通知下级进行改进,并在下次检查时重点检查,仍不合格者要实行一定的惩罚[11]。
4 处理(action,A)
4.1 结果反馈制
实行全院科主任例会议制度、质量检查报告会议制度以及相关辅助科室参与的联席会制度[12]。公开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通告,对检查达标的科室、个人进行奖励,而不达标的则责令及时改进,同时对本阶段中医院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总结研讨,制订可行的改进方案,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不断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
4.2 奖惩制度
制订奖惩制度,奖励工作优秀的科室和个人;对工作不到位,服务质量不佳的科室和个人实行一定的惩罚,不断鞭策努力进步,为医院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4.3持续改进
不断循环PCDA,并将上一次PCDA的优缺点分类,优点继续弘扬和继承[13],而缺点则改进和完善,确保下一阶段的PCDA整体服务质量有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医院医疗管理是一个动态和常态的过程,基于医院综合实力提升的长远性,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医院的战略目标。医疗管理中的各个阶段和步骤是不断循环和持续的,是一个不断分析、规划和行动的过程,因而将PDCA循环的原理运用于医院医疗管理系统中也是医院管理科学与艺术有机统一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范梦澜,王刚.基于PDCA循环建设医疗质量管理平台[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3,(5):27-31.
[2] 应岚,贺晓鸣.对持续质量改进的认识与思考[J].医院管理论坛,2012,29(3):41-42.
[3] 郭莺,黄玉琼,钱邻,等.PDCA在医院医保总额预付制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保险,2012,(5):54-56.
[4] 王素霞,刘新成,盛学惠,等.医疗质量控制简报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8):145-147.
[5] 王茜.PDCA循环在医院后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华章,2010,(22):140,151.
[6] 王国丽.浅述PDCA循环法在医院消毒供应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246-247.
[7] 吴波女.“PDCA”模式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30(15):157-158.
[8] 陆维疆,杨风琴.PDCA循环法在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4):558-558.
[9] 赵玲,吴少敏.PDCA循环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13,(1):202-202.
[10] 郑松柏,汪洪,何秀丽,等.PDCA循环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0):1238-1238.
[11] 夏志宏.PDCA循环法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运用与体会[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20(4):209-210.
[12] 周凌明,苏义,刘玉秀,等.论后医疗管理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5):298-300.
【关键词】医保管理 医疗质量 医疗费用 要点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实现全民医保目标成为我国医疗改革部门的工作重点。医疗机构承担着保证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落实医保政策等多项责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医院的医保中心是医保管理的主要部门。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是医院最为关注的两个方面,如何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将医保服务落到实处是医保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基于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的角度,分析一下中医院医保管理的要点。
一、医保中心管理要点分析
(一)建立和完善沟通机制
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的控制问题是医保机构和定点医院之间存在矛盾的关键,因此,如何处理好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的关系,缓解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一项首要问题。沟通机构是定点医院和医保部门沟通的保障,是开展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医院要建立和完善沟通机构。沟通机制是促进双方交流、建立互动的桥梁,定期的沟通能够减少矛盾的产生,提高互动质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医院履行与医疗保险机构所签署的服务协议时,常常会产生一些问题。例如患者无法理解医保政策、报销中遇到阻碍、医保工作人员对于医保政策没有充分的理解等。针对这些问题,医院要进行收集和汇总,并且选择适当时机与医保机构进行沟通,找出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并且采纳医保机构的合理建议,落实好医保政策,提高医保管理质量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
(二)建立和完善谈判机制
谈判的原则。首先,要保证医保管理质量和水平,在此基础上控制好医保管理成本,使运行体系得到优化,医疗服务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另外,还要将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费用的管理和控制作用发挥出来,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医疗费用。
谈判的内容。首先,要确定谈判内容,专家的分析和研究表明,支付方式是调控供方行为的重要手段,因此,会直接影响供方行为。医疗服务质量与医疗费用会受到医务工作人员行为的影响,如果医务人员的行为受到了支付方式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就会在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费用上反映出来。因此,医院要选择科学方式,在提高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同时,做好医疗费用的控制工作,实现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的协调发展。这就决定了费用支付方式是医疗机构谈判和医保经办机构的主要内容,整体购买是医保经办机构向医疗机构服务购买的主要方式,整体支付是医疗费用的制药支付方式。但是,按项目付费的方式从本质上来说依然是单项购买,单项付费不能实现整体购买,按项目付费的方式的支付方式比较被动。因此,医保谈判要确定预付费的付费方式,还要确定按项目付费和按人头付费的总额预算。
然后,要确定支付标准,在做好疾病分类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医保付费标准。另外,医疗谈判还要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探讨,让医疗机构保证服务质量,维护患者的切身利益。如果不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进行约束,很容易导致医疗机构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情况产生,因此,医疗质量是其他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医保中心在进行医保管理时,要将其放在首要位置。
二、临床科室的管理要点分析
(一)加强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
医院要加强对医保政策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让医保科的每个工作人员都对医保政策有明确的认识和具体的了解。可以通过发放医保政策宣传手册、定期开展医保政策学习课程、会议强调、开办宣传栏等方式,对医保政策进行宣传。在此基础上,医院还要让每个临床科室了解医疗价格政策,让他们处理好医保费用支付和新项目开展之间的关系,在推进新项目开展的同时,也要控制好各个实施环节,将价格管理工作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监督和管理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二)落实医保政策
医保管理部门要对各个科室的医保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医保中心的工作人员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各个病区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沟通,了解医保工作的落实情况,听取他们的合理意见和实际需求,并且将了解到的情况向科室负责人进行反馈,帮助他们采取合理的措施,切实落实好医保政策。
(三)设置医保联络员
在临床科室和医保科设置医保联络员,能够促进医保政策的落实,每个科室可以选择两名或三名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医生和护士,组成本科的医保联络员,并且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一般来说,医保联络员的主要工作是做好医保政策的宣传和日常医保问题的处理工作,并且对本科室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了解患者的具体需要,推进医保政策的落实。
(四)落实医保资金使用状况
临床科室要落实医保政策的落实和医保资金的使用状况,医保科则起着重要的监督和管理作用,要想实现医保政策的有效执行,保障医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就要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对拒付医保的项目和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做好记录。要将医保拒付与各临床科室的工作绩效联系起来,并且采取合理对策改善医保拒付状况。
三、结语
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医保管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医保管理部门要认识到当前医保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对医疗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并且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提高医保管理水平,将医保政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安民,鲜于剑波.非理性就医对医保费用质量管理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3,(20).
[2]陈琳,袁波,杨国斌.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中的精益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13,(09).
【关键词】 平均住院日 质量控制 医疗质量管理
平均住院日是指一定时期内每一出院者平均住院时间的长短,是一个评价医疗效益和效率、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比较硬性的综合指标。它不仅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护理、医技力量,而且还能全面反映医疗经营管理水平。随着医疗费用的急剧上升,寻求如何降低医疗费用,同时又能不断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已成为医疗决策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卫生部殷大奎副部长指出:“平均住院日长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城市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畅,质量效果不高及其经营方面的问题。”实践证明,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突破口,引导医院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是城市大医院改革的模式之一。
1 影响平均住院日的因素
平均住院日受多种因素制约,有医院自身不可控制的因素和可控制因素。不受医院控制的因素有社会医疗模式、收治的疾病种类和危重程度、医疗保障程度、患者年龄、性别及患者的经济状况及医疗费支付等。医疗付费的方式在我国长期实行公费医疗和劳保制度,由于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 一方住院、一方治疗、第三方付费”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患者也因是第三方承担费用而小病大养,使住院时间过长,导致了平均住院日过长[1]。
1.1 基础医疗质量 平均住院日的长短与医院的基础医疗质量和诊疗工作规章制度是否合理有效有直接关系 。如三级检诊制度、会诊制度、术前讨论、麻醉复苏、日常医疗工作制度和各种临床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这些制度均影响病人的诊断是否及时准确、治疗是否及时有效,对缩短住院日至关重要。
1.2 医院综合技术水平 医院的综合技术水平包括基础医疗设施、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敬业精神) 、专科业务技术水平等,是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必要条件。综合技术水平不但决定着单病种质量和优质、高效的医疗结果,而且能有效地缩短平均住院日。
1.3 医院感染和手术并发症 医院感染和手术并发症不仅影响医疗质量,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且直接造成住院日的延长。由于近年来滥用抗生素、细菌变异、耐药菌株增多,人口老龄化、内窥镜及各种导管的使用,化疗、放疗等手段广泛应用等因素,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医院感染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不仅增加了患者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使患者的住院费用增高,影响了医院病床的周转率,同时也降低了医院的收入,影响平均住院日。
1.4 医技科室的功效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的医疗设备不断出现,临床科室对医技科室的依赖性越加明显,医技科室在诊疗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医技科室的效能直接影响诊断是否及时准确和治疗是否及时有效,其对平均住院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医技科室科学高效运转和质量控制以及与临床科室之间的密切配合对缩短平均住院日也是非常重要的。
1.5 麻醉手术科的质量和效能 麻醉手术科是外科的“瓶颈”,其对病人的流通量和质量是缩短住院日的重要因素。影响麻醉手术室质量和效能的因素有人员因素、人员数量、手术麻醉室仪器设备和手术台的数量及工作流程是否合理。
1.6 门急诊确诊质量 门急诊在减少住院后的常规检查时间,提高诊断水平、院前确诊率以及抢救效率和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尽可能完善入院前的门急诊必检项目检查,对一些常规疾病做出及时诊断,入院后以治疗为主,将大大缩短病人后的住院时间。
2 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意义
2.1 缩短平均住院日可以充分利用卫生资源 长期以来,我国住院难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平均住院日过长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医院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平均住院日,加快病床周转次数,可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医院效益。有关资料表明,l991年我国县以上医院入院人数为3 218万人次,如果每个病人缩短一天住院时间,则可多收治210万人次,相当于年收治l万人次的210所大型医院所收治的病人。即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通过缩短住院床日,相当于增加了210所医院,为国家节省床位投资费2.4亿元[2]。
2.2 缩短平均住院日可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住院日一般分为高效住院日、低效住院日和无效住院日。高效住院日是病人入院后检查诊断、治疗的集中时间,其时间为入院后的1~10天。患者的住院费用多发生在这一时间段,因为这一阶段为病人的有效诊断、治疗时间,这个时期医院收费高、消耗低;而低效住院日和无效住院日期间则是费用少、消耗高。所以,缩短平均住院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于延长住院天数产生的经济效益。缩短平均住院日可提高医院的纯收入,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使卫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卫生经济学分析也证明,缩短住院天数,增加床位周转次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于延长住院天数所得到的经济效益。医院在不增加任何投人的情况下,可多收治病人,其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缩短住院天数,减少总的住院日,无疑可减少病人经费总额,大大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同时也可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3]。
3 合理缩短平均住院日,建立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
医院要加强宏观质量控制,就应把缩短住院日作为深化医院改革,提高医院综合效益的突破口,建立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合理的缩短平均住院日,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管理。
3.1 通过科学方法制订院、科、病种平均住院日标准 医院应结合本院实际,通过科学方法,制订医院、各科室、代表性单病种的达标标准.形成以科室为中心,以病种为重点的逐级控制目标责任制。
3.2 确立医技科室质量时限目标,努力提高医技检测效益 更新和先进检诊仪器设备,并加强管理与维修,提高使用率和完好率。其次要加强医技科室的管理,提高检测质量。第三要抓好医技环节质量监控,医技科室要成立质量管理小组,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3.3 狠抓影响平均住院日的重要环节 要结合各医院的具体实际.找准影响平均住院目的薄弱环节,以强化5项主要医疗指标(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展开床位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门诊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临床初诊与确诊符合率)管理为突破口建立综合管理机制,从制度、措施上进行改革[4]。
3.4 抓住关键,消除“瓶颈 ” 制约
(1)提高手术通过率 手术室和麻醉科是手术科室降低平均住院日的瓶颈,也是涉及面广、环节多、难协调的环节。应主要解决与手术室全天开放,上、下午连台手术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充分调动手术室人员的积极性。打破固定手术日、固定科室手术台次及按步就班安排手术等传统习惯,实行“总体控制,突出重点,灵活调整,连台手术,加班手术”的新举措,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因手术积压造成的病人待床、术前平均住院日长及资源浪费等同题。
(2)提高医技科室的效率 对医技科室主要抓好与一长二短,即延长检测时间、缩短预约时间、缩短出报告时间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严格规定医技科室报告质量及时间标准,参加国家或地区已开展的室间质控、编写质量控制手册,建立、健全集体阅片,三级医师审签报告,疑难病例医技、临床科室协作会诊,医技科室双人值班等规章,有效提高医技科室的效率。
(3)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和规章制度,防止产生并发症 提高各级人员诊治水平,质量安全意识,严格三级检诊、三级查房、术前讨论、疑难重危病人的会诊、抢救、查对等制度落实开展责任制护理,控制医院感染,防止医护并发症、差错和事故的发生。
3.5 加强门急诊管理是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途径 提高门急诊医师层次来提升门急诊工作质量和效率:首先,增强门急诊医生的责任感,坚持首诊负责制;其次,加强门急诊师资力量,提高门诊诊断水平。在门急诊完善各项检查,对患者尽早做出诊断,减少病人入院后的常规检查内容,强化门急诊的首诊确诊率。加大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出门诊的比例,减少因误诊而转科情况的发生,保证早日确诊。第三,改善门急诊流程和管理,医院要有明确的医院诊治指南、就医流程说明和导医服务,重视门急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帮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尽快找到相应科室,改善和提高治疗流程的顺利运转。
参考文献
[1] 陈险峰.加强门急诊管理是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途径[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2):152~153.
[2] 井 玲,高海鹏,林 朋.影响平均住院日的因素及对策[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4,18(3):213~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