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血压的防治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探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病因特点及防治措施。通过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调查研究表明,除了器质性病变、遗传因素、内分泌紊乱引起的高血压及原发性高血压不能自己预防控制外,而其他如精神因素、睡眠、饮食、肥胖等原因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然而对病情的重视和治疗的依从性也是很重要的。

病因分析

环境因素:①生活居住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应远离闹市区,平稳安宁的生活环境对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经过了1天的紧张忙碌的工作后需要安静的休息和睡眠来补充脑力和体力。长期居住在噪音、嘈杂的环境中势必会影响到休息和睡眠质量,据研究表明长期睡眠障碍或睡眠差的人患高血压的几率远远高于正常人。②工作环境:中青年人工作繁忙,正处于事业、生活的顶峰,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有50%的人会因工作的不安全感和担心工作表现不被满意而发生高血压。有噪音的工作环境,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均易发生高血压。

饮食:饮食习惯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健康与否,一般人们的正常饮食应低盐、低脂、低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中青年人工作繁忙应酬多,特别是40岁左右的白领精英阶层,3餐不定,加班熬夜,抽烟喝酒,加上夜生活频繁,饭局多,摄入过多高能量、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同时缺乏运动,脂肪消耗少,体重增加,是导致高血压患者低龄化的重要因素。摄入食盐过多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有人认为食盐20g/日,发病率69.75%。

精神及心理因素: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而在家中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生活缺乏规律性,思想压力较大,据调查27%的人是因为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高血压。另外劳累和长期的精神紧张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家族遗传因素:遗传基因对高血压的影响也很大,也是高血压发病低领化的原因之一。据统计,父母双方均为正常血压者,他们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3%。而父母均为高血压者,他们子女患高血压概率上升到45%;不同种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不同;孪生子女,单卵孪生中一方患高血压,另一方也患高血压,而双栾孪生中这种相关性就不明显。学者认为高血压的遗传方式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并且与环境因素、不良饮食及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但这些因素起着比遗传因素更重要的作用。

主要发病机制

在高血压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交感神经亢进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如从事驾驶员、飞行员、医生等职业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抑等所致的反复的应急状态以及对应急状态的反应增强,引起大脑神经中枢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失调,其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增多,从而引起小动脉和静脉收缩,心输出量增加,导致血压增高。

防治措施

中青年患者要积极改善生活环境,居住环境要尽可能的安静,保证有一个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在工作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心理平衡,要精神饱满、心情愉快的工作。

改变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习惯是高血压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正确的控制饮食,限制钠盐的摄入,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保持一个理想的体重;肥胖者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逐渐减轻体重,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不断增强自己的应激能力,调节好身心状态,注意劳逸结合,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沉着、冷静;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诉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比如听音乐、跳舞、唱歌等,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分级管理 预防措施 社区高血压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8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88-02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需要终身治疗,这要求我们要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做到早诊早治、规范管理,将三级预防贯穿在治疗全过程中。有研究表明,以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为指导的社区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了分级管理及预防措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于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社区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设为观察组,男54例,女36例,年龄46~71岁,平均55.2±3.6岁;将既往未进行分级管理,接受一般治疗且资料详细的9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男55例,女35例,年龄44~70岁,平均54.1±4.3岁;两组患者均临床资料完整,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各项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血脂、血糖监测,常规心电图,血压测量等,借助既往的各项检查资料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高血压分级管理,措施如下:①1级管理,1级高血压无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每隔3个月随访1次,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非药物干预及健康教育为主,若3~6个月后无效,则进行药物治疗。②2级管理,1级高血压且伴有1~2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及2级高血压伴有2个或以下危险因素的患者,每2个月随访1次,以用药指导及健康教育为重点,根据患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用药及干预指导;③3级管理,1级高血压且伴有3个及3个以上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2级高血压且伴有3个及3个以上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3级高血压患者,每月随访1次,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加强规律降压治疗,主要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预警并评价靶器官损害情况,有针对性的给予行为指导及健康教育,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

1.3 评价标准。根据患者全年血压控制情况,将血压控制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个等级:①显效,全年至少有9个月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在140/90mmHg以下。②有效,全年有6~9个月血压在140/90mmHg以下。③无效,全年有6个月或以下血压在140/90mmHg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X2进行检验,组间差异以P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35例,总有效率87.7%(79/90),对照组显效11例,总有效率64.4%(58/90),组间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诸多心、脑、肾病的重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一般认为,降低心血管意外及死亡的危险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在病因方面,通常认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是影响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给予高血压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时,要明确告知患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种复杂慢性疾病,发病初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一旦出现症状,则表示已经对靶器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或出现各种并发症,后果难以预料。在老年人中,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死亡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有必要尽快采取干预措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防止高血压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高血压病的知晓与服药情况,及控制效果都不理想。有研究表明,社区综合干预是针对高血压高危病人、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措施。其中,健康教育是十分简单有效的方法,其主要形式是通过各种媒体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的传播,或印制、发放宣传册,举办讲座,或一对一宣教等。也有研究认为,社区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与病死率。

在本次研究中,实施分级管理及预防措施的观察组显效35例,总有效率87.7%(79/90),而未采取以上措施的对照组显效11例,总有效率64.4%(58/90),组间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沈序英,史玲,王路昌,李觅琼,沈夏英.高血压患者全科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效果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08):873-875

[2] 穆淑霞,黄晨华,王烨,张晓红,季伟,严鸿兴.综合干预在社区高血压病防治中的研究及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07):28-29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摘 要】目的 高血压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特殊类型。高压病情复杂,危险因素众多,处理非常棘手,而预后不良。高血压是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高血压的预后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高血压的有关危险因素、基础疾病、并发症、靶器官受累情况,高血压的可能病因等情况提高认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控制血压尽可能达标,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延长高血压患者的寿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 危险因素 综合防治

1 高血压发病机制及危害

1.1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归根结底是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其实质上是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容量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异常。高血压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主要特征是外周阻力增加及心输出量减低[1]。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不良生活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1.2 目前全球有10亿高血压患者,我国已达到1.6亿例患者,致死率占总死亡率的首位,致残率占成年人的约40%。许多研究表明,血压升高是冠心病和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3]。高血压作为一项心血管危险因素,是造成脑血管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周围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其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4]。

2 高血压预后的危险程度

根据高血压水平、危险因数、靶器官受累和合并疾病来判断高血压预后的危险程度。见表1。

3 高血压危险因素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两类,年龄、性别、遗传因素是不是可控的,而超重膳食高盐、低钾、低钙、长期超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长期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可控的。

3.1 心率增快 心率增速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最敏感指标,可使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可导致心率失常,心脏性猝死等心血管事件。

3.2 脉压值增大 当脉压值≥60mmHg可加大左心室负荷及左心室肥大,可出现左心衰竭,急性肺水肿。老年性高血压时往往舒张压水平低,当舒张压<70mmHg时可使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2-3倍。

3.3 左心室肥大 很容易并发左心衰竭和肺水肿。

3.4 高尿酸血症 血尿酸水平增高是高血压发生的介体。

3.5 脂质代谢异常 高血压患者血浆甘油三脂增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很容易并发心血管事件和脑血管意外。

3.6 糖尿病 高血压伴Ⅱ型糖尿病,多有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血脂代谢异常大中血管病变和肾损伤。总之,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

3.7 肥胖 肥胖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腹型肥胖者更容易发生高血压。我国24万成人数据汇总分析表明,体重指数≥24/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者的3-4倍[6]。体重超重和肥胖者、特别是腹型肥胖患者,易于并发心脏猝死和心血管事件,脑血管意外。

3.8 鼾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鼾症患者每当在睡眠时有鼾声出现呼吸暂停发作时,多数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低氧血症或心律失常。可并发心血管事件,脑血管意外,心脏性猝死。

3.9 年龄与性别 高血压病总病死率男>女,但40岁以后其男女差别逐渐缩小[7]。由于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趋势在年轻人群比老年人更明显,35-44岁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增长≥60%,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干预措施,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的进一步流行是不可避免的[8]。

3.10 不良生活习惯 ①吸烟及长期精神紧张者。②饮酒:据有关资料证明,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加40%。③膳食:高盐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质者,可增加高血压的患病危险。

4 基础疾病

4.1 心血管疾病 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冠脉重建术后等。

4.2 脑血管疾病 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4.3 慢性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和梗阻性间质性肾病等。

4.4 血管疾病 如夹层动脉瘤和间歇性跛行等。

4.5 眼底病变 严重高血压致渗出、出血、视网膜脱落,视肿和青光眼等。

5 防治措施

5.1 监测血压及相关检查 心电图、X线检查、血糖、血脂、肾功能检查等。

5.2 改变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注意劳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态平衡,调整膳食结构,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

5.3 积极防治各种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基础疾病和并发症。

5.4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5.4.1 低危高血压患者不宜立即全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不宜复杂化。

5.4.2 中危高血压患者的治疗 应积极控制血压,可联合用药治疗。积极防治靶器官受累。

5.4.3 高危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此类高血压患者即使血压仅达Ⅰ级水平,也应给予联合药物治疗,并给予保护靶器官的药物,如心衰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

5.5 药物治疗 控制血压是治疗的关键。目前降压药物种类繁多: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等。无论使用何种药物宜从小剂量开始,通过监测血压水平确定用药剂量或联用方案。

6 讨论

高血压病具有诸多危险因素,也有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的基础疾病,若不对高血压进行任何干预,令其自然发展,那么13.9年即可发生心血管事件、脑血管意外、慢性肾衰、视网膜病变和(或)周围血管病变而致残和(或)死亡并使高血压患者平均寿命缩短20年[9]。防治高血压的目的就是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致病危险因素、基础疾病、并发症和个人生活现状等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120/80mmHg),最大限度减少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脑肾疾病的并发和死亡危险,延长患者寿命。

参考文献

[1] 周建松.夏恩良.郭振峰.高血压患者的流动力学变化临床分析.临床荟萃,2003,18(23):1362-1363.

[2] 武阻丰.严晓伟.姚崇华.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规范[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2(3):插页.

[3] 陶其涛、武阳丰、医疗卫生人员心血管病防治[M].第1版.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38.

[4] 胡大一.王宏宇.高血压流行的全球趋势及对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4):193-195.

[5] 翟宏丽.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新进展.临床荟萃,2003,18(9):532.

[6] 邓洁.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健康大视野.医药分册,2007,(8):13.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防治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29-01

脑血管疾病是指由各种病因导致脑功能受损的一组疾病总称。根据病理性质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病是当前严重影响我国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有关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做好额尔古纳市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现将2012年脑血管疾病情况做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调查目的,此次调查选额尔古纳市脑血管病患者为调查对象,包括脑血栓、脑出血,病例的诊断及各项检查以医院的诊断证明为依据。

1.2 方法 采用对额尔古纳市市区4个社区随机抽取1个社区进行全部调查的整群抽样方法。主要调查项目包括脑血管病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所患疾病及危险因素,其中危险因素包括血压、心脏病、生活方式(吸烟、饮酒、饮食)及其它(肥胖、精神紧张、家庭史)。

2 结果

共调查10514人,患脑血管病45例,患病率428/10万。患病年龄最小46岁,最大82岁,病例主要集中在50-75岁之间,共38例,占总病例数的84.4%。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8例,男女比为4.6:1。脑力劳动者11例,体力劳动者34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比为1:3。

在45例脑血管病患者当中,单纯脑血管病患者5例,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脑血管病患者33例,有心脏病危险因素的脑血管病患者9例,有糖尿病和血糖增高危险因素的脑血管病患者7例,有吸烟危险因素的脑血管病患者26例,有饮酒危险因素的脑血管病患者28例,有饮食(高胆固醇)危险因素的脑血管病患者24例,有肥胖危险因素的脑血管病患者27例,有精神紧张危险因素的脑血管病患者16例,有家族史危险因素的脑血管病史患者14例。

3 分析

脑血管疾病发病与心脏病、糖尿病(包括血糖升高)没有检验出关系,与精神紧张及家族史有关,与高血压、吸烟、饮酒、饮食(高胆固醇)、肥胖关系更大,其中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血管病的发病不仅是单一危险因素作用的结果,更多是诸多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 防治措施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发病急,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给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危害和损失,因此,应积极开展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

4.1 早发现、早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很多脑血管病是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发生的,降低升高的血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目前仍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再次出血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36例脑出血手术后再出血者18例,再出血与血压、手术操作、手术时机、甘露醇应用不当等因素有关。结论 提高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认识,积极制定防治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生活质量。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出血

术后再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最为凶险的并发症,且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和防治措施,现就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136例脑出血中的18例术后再出血病例资料进行临床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高血压脑出血(136 例)手术后再次出血 18 例(其中去骨瓣 72 例再出血 6 例,小骨窗 64 例再出血 12 例),男11例,女 7 例,年龄 42~73 岁,平均 53岁。临床表现:再出血时多数表现意识障碍加深,GCS评分3~5分5例,5~8分10例,大于 8 分 3 例;一侧瞳孔散大 6 例,双侧瞳孔散大 2 例。影像学表现:18 例再出血均经CT扫描确诊,出血部位在基底节 12例、脑叶5例、小脑 1 例。再出血时间:18 例中有 14 例发生于术后48 h内, 2 例发生于术后48~72 h,2 例术后再出血时间大于术后72 h。

1.2 方法

首次手术方法采用直切口小骨窗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18 例再出血患者中: 10 例再次行开颅手术,再次手术指征同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指征,术中尽量向中颅窝底扩大骨窗,彻底清除血肿;另8 例无明确手术指征者行保守治疗,经原血肿腔留置的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治疗,尿激酶 1~2万U/次,夹闭 2 h 后开放,24 h 后可重复1次。

2 结果

恢复良好者 6 例, 5例随访 1 年,生活均能自理。重残 6例、植物生存 l 例均转入康复医院继续治疗。死亡 5 例,死亡原因:4例因再出血量较大发生脑疝致中枢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1 例死于严重肺感染合并肾功能衰竭。

3 讨论

3.1 高血压脑出血的原因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致残率及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再次出血后,患者预后更差,病死率更高,生存质量更差。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1 术中止血不彻底

术中止血不彻底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特别容易发生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时[1]。过度清除血肿所致血肿壁周围脑组织损伤,由于手术视野局限而反复止血操作使小动脉痉挛出血暂时停止,在血肿清除之后,致血管痉挛的化学物质消失,痉挛减轻,术后颅内压降低,脑血管内外压力差增大,小动脉再出血。本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12例(64例,18.8%),明显高于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72例,8.3%)。

3.1.2 高血压

高血压是引发出血的重要因素,也是术中、术后发生再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2]。血压越高,血流冲击力越大,当血流冲击力超过出血部位血栓附着力时,即穿破而再出血。从再出血的时间上看,本组18例中有14例发生在术后48 h以内,因此围术期排除血压升高的因素很重要。此外,引起术后血压升高或波动的原因还有: ①呼吸道不通畅时血压易波动,可引起再出血,患者可因昏迷致误吸、痰液蓄积、舌根后坠等引起气道阻塞,故昏迷患者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②麻醉复苏过程的影响,如麻醉变浅时头皮缝合,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异物和疼痛刺激均可使血压持续升高;③躁动情绪因素,患者意识从昏迷逐步好转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躁动不安,全身用力而引起血压升高,意识好转后常因失语、偏瘫、生活不能自理而产生急躁、忧虑、恐惧致情绪易激动引起血压波动。

3.1.3 甘露醇不恰当应用

术后过早大量应用甘露醇使颅压进一步下降,压迫止血作用减弱,同时甘露醇的应用早期可使血容量短暂性增加,升高血压诱发出血。本组有 2 例再出血可能与早期大量应用甘露醇有关。

3.1.4 血管因素

高血压脑出血一般均为细小血管或微型、粟粒样动脉瘤出血,血肿清除后,血肿腔内压力下降,易引起减压后血肿腔周围组织过度灌注水肿,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软化坏死,微动脉瘤缺少原有正常结构的支持,使其内外压力失衡,增加了再出血的危险性。出血的制止也依赖于良好的血管弹性,高血压脑出血以老年人为多,其血管弹性和凝血机制较差,血肿腔及手术创道很容易再出血。同时部分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也增加了再出血的危险性。

3.1.5 手术时机

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变化大多在发病后3~6 h。如果在发病3 h内进行手术,血肿腔减压后发生再出血的可能性较大,而在发病6 h后进行手术,其安全系数增高[3]。

3.2 高血压脑出血的预防措施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所形成的颅内血肿,使尚未恢复的脑组织再次受压,脑功能被严重破坏,病情加重,预后差,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再出血的相关因素,积极干预,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3.2.1 术中操作应准确、轻柔,以防损伤血管再出血

无论哪种术式,首次血肿的清除量以60%左右为宜,因为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血肿的占位效应,故不要求完全清除血肿,如勉强清除,则失去了血肿的压迫止血作用,易诱发再出血。在进行微创血肿粉碎抽吸时,负压不能太大,速度不能过快,抽吸过程应有一定的间歇,避免血肿腔内压力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多。术后向血肿腔内注入少量生理盐水,缓冲血肿腔内的负压,以减少再出血的因素。本组有3例在微创术后复查CT血肿反而增大,与血肿清除过快过多有关。

3.2.2 保持血压稳定

术后应严防血压升高或波动。对于手术后高血压者,在排除颅内高压引起的情况外,可给予硝酸甘油、酚妥拉明或硝普纳持续静脉输注,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速度,避免血压出现大的波动,患者意识好转后可给予口服降压药。

3.2.3 术后甘露醇的应用要适当

若减压充分,在术后早期(6~8 h)可暂不应用甘露醇。要根据颅内压情况酌情使用,坚持少量多次原则,减少颅内压的波动。

3.2.4 选择手术时机

若病情许可,可尽量在出血6 h后行手术治疗。

3.2.5 主张早期气管切开

因为早期气管切开后,避免了气管插管在患者意识逐渐恢复的时候由于不能耐受而导致的躁动和血压升高,同时避免了由于拔除气管插管而导致的呛咳及血压骤升;因此,对考虑术后早期不能迅速恢复意识的,且有术后再出血因素存在时,应在脑出血术后全麻下行气管切开。同时气管切开后,患者的血压容易得到控制,血氧得到保证,增加了对降压药的敏感性。

3.2.6 注意防治术后并发症

术后癫痫、高热、躁动等的发生,可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致水肿加剧,这些因素均可促发再出血。

参考文献

[1]马国峡.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临床治疗分析[J].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 (3) :36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