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我工作室的每个成员在语文教学中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教学风格。我的宗旨和做法是“五子登科”,即“结对子、搭台子、给梯子、树样子、摘果子”,大力推动他们走上名师之路。为此,我邀请省内外特级教师,策划了成员与名师同课异构的活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相信,与名师同台教学对工作室成员的精神感召力是不可估量的。

同课异构活动第一站到的就是隆亭实小,邀请的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建英,工作室安排施萍一与吴建英校长同课异构《如梦令》。正如施萍一自己所感受到的,她的课与吴建英校长的课一比较,课堂逼仄、不自由、不大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形不成气场。按照我工作室的惯例,每次上完课都要花几个小时来评课,我称之为“课堂CT”。大家对施萍一的课展开了全方位的“诊断”,提出了许多建议。

她后来受邀去区内的云林实小送教这一课,汲取了评课中的好建议,有了很大改进。两周后,她向我提交了《辩课》一文,对自己在同课异构过程中的不畅、不足进行了深度的自我剖析与案例研究,并结合送教,从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理念转变、具体策略等方面提炼出了自己这一课教学的所思所得。课上得不算出彩,但课堂外她的勤奋与钻研劲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她的课上得一次比一次成熟,《珍珠鸟》、《揠苗助长》……每一课都不乏精彩的教学细节。2013年,施萍一在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中获特等奖,并受邀在颁奖活动中进行教学展示,得到了专家与同行的一致好评;2015年,施萍一在第十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特等奖,她执教的《揠苗助长》一课还受邀到淮安、常熟、宝应等地进行送教。

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找到一条突破旧我束缚、获得新经验的最佳路径――公开教学,每一次公开教学都是一个典型课例,都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剖析和深度省思。”的确,虽然公开课一度为人所诟病,但它仍然不失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教师对公开课这个教学“特例”能否自觉地开展研究与反思。施萍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近两年,我与工作室成员经常参与她的公开教学研讨与评课。教研中,看到她对“语文教学要带给儿童生长的力量”这一理念的思考与践行逐步清晰、敞亮;交谈中,得知她为上好一堂课,为使教学愈来愈有底气,经常会深入研读文本、文学评论等;每节课后,读到她富有思考、主题聚焦的教学设计以及论文……不禁为她欣欣然的生长态势感到欣喜。

成尚荣先生曾在报告中讲过,教师成长的第一动力是追求,第一品质是反思,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这似乎可以在施萍一身上看到一些影子。这三者之中,使她能在短短三年里迅速成长起来的内生原因,恐怕就是她善于反思实践。美国当代教育家舍恩认为,反思实践者是行动者,擅长在行动中反思:与情境反思对话―重新框定问题―行动中新的发现―新的行动中反思。这套从反思到实践再到反思的逻辑思维,在施萍一的《水滴集》中略见一斑。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学前教育教学;教学设计

在传统学前教学理念中,对于儿童的认识,大都是基于成人的角度定义儿童,没有从儿童的角度深入挖掘儿童的内涵,这种理念是存在很大误区的,严重影响了学前教育和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实际学前教育中,很多幼儿教育课程呈现显著的小学化,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也是在于缺乏对学前教育的正确认识。因而,作为学前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现代学前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设计现代学前教育教学,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现代学前教学理念的含义分析

学前教育理念主要是指对幼儿教育的基本认识,具体来讲就是对幼儿能力的认识,对幼儿天性的认识,对幼儿差异性的认识,对幼儿权益观念的认识等。现代学前教育理念主要特点为:第一,明确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本身是幼儿,不是成人眼中的幼儿,这是卢梭的重要思想理念,也是现代学前教育观念的核心。因而,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必须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教育,尊重幼儿的不完整性,保护幼儿的权利。第二,尊重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时期的天性是没有方向性,而环境因素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幼儿所生活的环境影响着幼儿天性发的发展,所以,要尊重幼儿的天性,并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健康发展。第三,强调了幼儿的未成熟性。对于幼儿来说,未成熟性是其本质属性,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强调儿童的潜能,虽然存在不成熟性,但也并非无知无能,所以不能过度解读幼儿的潜能,而是认识到幼儿存在的不成熟性,以免过度对幼儿实行知识教育。

二、学前教育教学设计中现代学前教育理念的作用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以及课程实施设计的内容,在学前教育教学设计中,现代学前教育理念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这三个内容中。1.教学目标要充分关注幼儿的生活。在学前教育中,教学目标影响着幼儿的实际学习生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学前教育都呈现了明显的小学化趋向,也就是说学前教育课程目标指向具体的知识细节。这种教学目标没有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个性,所以,不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幼儿的未来发展。在现代学前教学理念下,教学目标应该是和幼儿实际生活相互联系的,能够满足幼儿对实际生活要求的。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幼儿本身的主体地位,在理论建构中融入幼儿的生活。主要从这些方面着手:首先,教学目标必须和幼儿本身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就是说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教育目标必须立足于幼儿已有的社会经验来构建有效地相关知识体系。第三,尊重幼儿本身的兴趣爱好。2.以幼儿的直接经验建立课程内容。在现代学前教育教学理念下,学前教育需要改变以往由知识而生的观念,而形成因经验产生的观念,不再让幼儿进行超负的知识学习。比如,在实际学前教育教学中,有些幼儿园开设了很多的兴趣班和读写教学内容,要求幼儿每天要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严重忽视了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完全脱离了幼儿的实际经验。因而,在学前教育教学中运用现代学前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的设计就必须以幼儿为中心,结合幼儿的发展规律和特征进行。在幼儿时期,人们的行为表现一般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形象性和直觉性,所以,对抽象符号的接受能力比较缺乏,如果采取过度的理论教学,就会和幼儿的认知规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现代学前教育就必须选用真实的材料内容,设计出和幼儿身心发展高度一致性的活动内容,这样幼儿就可以通过已有的直接经验,感官体验所学知识,从而促进幼儿的进一步成长。3.课程实施注重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幼儿本身就存在活动的本能和天性。在实际活动中,幼儿会获得一定的必要经验,从而促进发展。然而,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着活动效果。所以,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会某些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完成某些学习。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活动主要有生活、游戏和工作三部分内容。其中,游戏是是主要活动内容,因为游戏最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最能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一般都会体会到无拘无束的感觉,从而更加主动地去探索和实践。所以,在现代学前教育理念下,学前教育的课程实施需要注重游戏方式的运用,提高活动效率,让幼儿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各级教育都在进行相应地改革。学前教育中,很多工作者对学前教育理念的认知存在误区,影响了学前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因而,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和个性,不揠苗助长,从而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晓琼.关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8):90.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83-01

1.引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从提升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发挥其他的积极作用。"上述国家政策性文件,已从宏观角度出发,明确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理应不断探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策略。然而,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我国很多地方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习惯性地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方法,展开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有效性难以获得真正的提升。以下,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谈一谈有效语文课堂构建的具体思路。

2.构建互动演绎课堂,提升教学有效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亲自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情感,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新基础教育理念实施的背景下,强化语文课堂的参与性、互动性,理应成为提升课堂有效性的首要课改方向。在多年的教学尝试中,我探索了一种互动演绎教学法,让学生在互动、合作、探究的环境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实现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案例1】《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教师:同学们,在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能明白什么道理?

学生(异口同声):做事情不能违反事物原本的规律,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教师:大家说的很好!今天,我们来"演一演"这篇课文,大家带着自己的思考,亲自感受一下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如何?

(演绎的想法十分新颖,大家的兴趣被立即激发)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为全方面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我将班上同学分为8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为一个临时剧组,要求他们结合课文的内容,采用组内探究的方式,编订剧本及演出的形式,为了能够体会一把"小演员"的乐趣,所有同学都表现出了最大的热情,全班立刻陷入了热烈的探究气氛中。当大家准备完毕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演绎竞赛开始了,大家纷纷拿出探究好的成果,投入到演绎过程中,有的小组以话剧的形式演出,有的小组则以哑剧的形式演出,甚至有的小组还为"禾苗"安排了角色。课堂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演出结束后,我对所有小组的演出成果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大家的成绩,整堂课在互动、协作、探究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教学效果分析】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演绎教学作为思路,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场景,以小组合作、小组探究的形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演绎情境被打造出来,通过参与演出,同学们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得了彰显,教学的效果得到了优化。

3.融入微课设计思维,提升教学有效性

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只有注重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式教学,引入全新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从根本意义上实现互动-生成式的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尝试一些全新的教学手段,革新教学思维。笔者认为,将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理念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制5-10分钟的教学小视频,并利用多媒体视听设备,将其展现在课堂中,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2】《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尝试努力向学生讲解蝙蝠利用超声波发声,躲避障碍物的特性,然而,单纯的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何为"超声波",这使得学生不能够很好理解蝙蝠为何能在黑夜中飞行自如这一本领,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我尝试了微课教学的方法。

首先,我在一处空置的房间内,模拟书本上蝙蝠黑夜飞行的场景,并利用数字摄像机完整地录制了整个过程。其次,利用Camtasia、微课大师等软件,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处理,添加进了文字、背景声音等内容,并利用视频编辑专家V8.0,对增加了文字、背景音的视频进行剪接、压缩、清晰度处理,制作成集声音、文字、画面为一体的高清视频,视频的长度为8分钟。再次,课堂教学中,我在为学生讲解蝙蝠利用超声波进行定位这一理论现象后,随即话锋一转:"大家想不想在课堂上观察到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的现象?",全班同学自然热情响应,而我则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制作好的视频播放出来,短短8分钟的视频,将同学们的积极性完全点燃,课堂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教学效果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事物,完全激发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短小而精悍的微课,将原本同学们难以理解的内容,以视听的形式,展现在大家的眼前,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通过欣赏微课视频,同学们不仅获取了语文的真知,更感受到信息化教学带来的乐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得到彰显。

4.结束语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赖于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索和实践。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应将互动性、乐趣性、交互性思想融入到语文课堂中,通过创设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激起同学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涛. 从教学实践看教研组建设的有效性[J]. 中学时代. 2012(02)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设疑启疑; 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55-001

外出听一位老师执教《游园不值》,他问学生:“假如你就是那出墙的一枝红杏,在园子内,你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有的说看到了树木,有的说看到了高墙,有的说看到了水,还有的说看到了花草树木……就是不往“满园春色”上说,最后只能是老师自己将答案说出来。这种情况在平时的课堂上经常遇到。表面上看是学生不紧扣老师的问题思考,究其实质来说,是教者对学情没有把握透,问题没有问到位,不能很好地启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思维的浪花。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这是很有道理的。就语文课堂来说,“疑”的产生与解决就是我们的教学艺术。“疑是思之始”,课堂中的小小疑问的产生,凝聚了教师的智慧,启发了学生无限的思维,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课堂提问,启发学生产生疑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疑”要反惯性寻意图

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四上《第一朵杏花》时,引导学生多次从惯性思维出发,启发学生质疑:见过什么花?长什么样子?当学生调用脑海中的“花花世界”时,老师当即揪住一个问题:“知道第一朵花开的样子吗?”学生当即摇头,却也明白了,不经意的小事其实值得我们去看一看。接下来观察杏花的图画: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让你写杏花,你会写杏花的什么?课文为什么不这样写?这样的引导,学生渐渐明白,跳出惯性,反向思考,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这样多次反复启疑,学生在以后也能反惯性,逆向思维,为阅读文本开启另一条道路。

二、“疑”要在比较中见真章

同样是教学《第一朵杏花》,另一位老师的课堂更是“疑”的“集中营”,尤其精彩的是后来写作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写人可以抓住一件小事来写,顺势点出学生疑惑:简简单单的一件小事,怎么能让我们的字数变多呢?孩子们很快知道了――写对话。于是老师领着孩子们去绞尽脑汁地想对话,加各种各样的提示语,让自己的对话丰富起来。可是,正当孩子们被老师夸奖得洋洋得意时,老师突然话锋一转:能否将加了提示语的对话换回到课文中呢?学生静下心来思考,体会到了竺可桢急切之心,在比较中懂得了写对话要关注人物情境。以后学生写文章遇到对话,肯定会停笔斟酌一番。

三、“疑”要解自疑,进层次

一位老师教学苏教版五上《早》这篇课文时,开始就将“学贵有疑”四字工整板书,整节课都是在引导着学生提出疑惑――“写三味书屋的陈设与‘早’有什么关系呢?”“写后院的蜡梅又与‘早’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自己去深入文本,去发现字里行间蕴含的“早”,试着去解决疑问。最后老师还告诉学生:“学贵有疑,解决一个,还有新的问题。你们能提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问题吗?”启发学生在今后阅读文本时不断自问: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设疑启疑是每天必做的事。新课改要求我们一切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紧扣课文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注意问题表述具体、指向明确、难易适度,就一定能打开学生的思路。“一石激起千层浪”。根据所听的这么多节课,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探索出语文课堂中启疑设疑的两种技巧:

一、设计启发疑问

学生的想象不是漫无目的的妄想,而是需要一定的开导和引领,疑问则是学生展开想象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开启智慧。在设疑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留有疑问空间,设置问题尽量不下结论,为学生想象留下余地。教学过程中经常设疑,对于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误持宽容态度,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

二是教师要适当点拨示范。当学生思维出现盲目性和无目的性,教师要注意点拨,对质疑进行示范,精心设计问题,寻找问题与目标最佳的结合点,比如可用课文的知识对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点”进行质疑。在《游园不值》教学中,如果学生所提的问题达不到预期效果,我们可适当提示学生根据诗意的内容去想象,让学生作出全面合理的思考和判断,思想自然会回到我们所要的教学目的“满园春色”上,从而提高思维水平。

二、设计逆向疑障

问题设计从逆向思维角度切入,有意给学生设置“障碍”,激发学生去辨析、比较、探索、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静夜思》一课时,我问他们谁愿意背给妈妈听?接下来老师当妈妈,学生们背给我听。我提醒他们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说话中故意误说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的,学生立即纠正是李白写的。然后角色变了,老师当奶奶,顺便装糊涂:“那么多的白天不写,干吗写夜呢?”学生先是一愣,小脑筋动得特别快:“因为――当时诗人是在夜里睡不着,望着天上的月亮,思念故乡写的这首诗。”如此设计寓教于乐,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由开始扮演妈妈时对学生的鼓励,到在作者、诗句、中心等方面“犯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表达观点的“创造场”,这样的“错误”情趣盎然。

三、设计“补白”疑问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木桶原理”的定义

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短板管理理论,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确实!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 “木桶原理”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理论,应用于教育上,那就是创建和谐教育。从哲学角度和系统论的观点看,教育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当教育内部各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教育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时,教育工作才会产生最大可能的效益。

2 善于发现数学教学的短板,并分析“短”的原因

职业学校数学课成绩比较差,许多职业学校数学教师因为没有事业成就感而对数学教学缺乏信心。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确实存在“短板”,作为职业学校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短板,分析“短”的原因,采取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办法进行教学,才能走出数学教学的困境。

2.1 社会原因分析

2.1.1 生活环境的影响。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因此农村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极大的影响。父母外出务工,学生多数跟随爷奶生活,在家缺乏家庭社会教育,并沾染吸烟、打麻将等恶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比较差。

2.1.2 “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读书无用”在职校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这部分学生把这一思想与过去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划上了等号。因为他们亲眼所见的是这样的现实:是否上学、学习成绩好坏都摆脱不了外出打工的命运,而且,学习成绩好的不一定在社会上发展的好。所以上学读书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绩越来越差,首先成为数学学科的短板。

2.2 家庭原因分析。

一是家庭关系欠和谐。家庭,本应是幸福的港湾,本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欲望需求和人际关系都随之产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发生裂变,走向解体?? 二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溺爱型家庭对孩子千依百顺,深怕孩子吃了苦,受了累,放松教育;放任型家庭对孩子的行为不管不问,对其学习是否努力也不关心;压力型家庭对子女的成绩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以至于揠苗助长,使孩子心理压力大,恐惧。

2.3 学生自身原因分析。

一是智力因素。人的智商有高低,能力有强弱。人与人智力、能力不仅有差异,而且差异很大。二是身体因素。有些学生身体有残疾,无论是先天性的还是后天性的,无论是程度深的还是程度浅的,这种残疾都会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三是动力因素。有很多并非有智力问题,身体问题,而是由不良习惯不良心理导致的短板学生。我们称之为动力因素。主要包括:懒惰而成的短板学生;厌学而成的短板学生;自卑心理造成的短板学生。

3 补短的对策研究

找到了数学教学的短板,分析了“短”的原因,关键的是怎样补短。

3.1 多与短板学生接触,进行感情交流。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时,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学好这门学科。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的途径是很多的,从学习上到生活上,可以在课间聊聊学习中遇到哪些问题,聊聊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如你喜欢做些什么啊?等等。平时教师也要注意多用和蔼和激励性的语言。目的都是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他的老师是一个可依赖的人。

3.2 借助多种教育手段与措施,激发和培养短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适当的教育手段可以辅助教学使教学变得更有效。例如,我们可以为短板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如果达到这个目标就可以进行小奖励,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把静的教材变成动,让呆板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这样既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又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短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学到知识。

3.3 巧用赏识教育增强短板学生学数学的信心,使他们能持之以恒。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赞扬,对于短板学生来说,这显得更为重要。那怕是一个欣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都给短板学生带来巨大的动力,使他们可以完成平时难以完成的事情。所以数学教师不要吝啬我们表扬的语句,它会让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