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形态;感知特征;建筑设计

建筑尽管是人工创造的产物,但是也是在环境形态与人类的传统的感知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现代建筑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存在着激烈的矛盾,致使环境与人之间处于失衡的状态中,这是因为建筑设计没有充分的考虑到环境因素,更多为考虑到经济发展因素,因此需要对建筑环境观进行重新认知,真正的将建筑设计融入到环境中,以环境的角度去考虑建筑设计问题。

1.建筑环境观概述

在环境形态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设计,这是设计人员对建筑设计进行的重新认识,因为不同的环境形态会给以一种不同的感知,因此其设计出来的建筑自会给人以一种不同的感受。从深层次上来说,建筑本身就是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其融合了各种不同的自然因素,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当地环境变化息息相关。环境因素能够通过各种建筑形态体现出来,因此建筑与环境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多种脉络,不同的脉络给人的感知也不同,现代建筑设计技术无论发展的如何迅速,其这种脉络无法丢弃。尤其是现阶段,建筑设计与自然越来越远,这看似是对自然的改造,而实际上,是对环境与建筑之间存在的脉络的一种破坏,因此需要建筑设计人员重新认识建筑环境观。设计人员可以利用自然来进行更为合理的建筑设计,以使建筑与环境充分的融合,以体现出协调和谐之美。

2.建筑对环境的表达

建筑实际上对对环境一种的表达,也是可以说,建筑只是大环境中的一种人造因素,建筑既可以体现出环境形象,也可以体现出环境空间,在此,笔者就从环境形象与空间两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方面,建筑设计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环境形象,在整个自然环境中,动态变化尽管并不明显,但是从客观上将,环境无时无刻都在改变,其整体性以及完整性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人工创造的物质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建筑形式的不断改变,实际上就是对周围环境改变的一种回应,优良的建筑设计形式能够与自然浑然天成,不断革新,随时改变,这实际上,就是建筑设计对环境形象一种真实的体现与表达。

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也是对环境空间的一种真实的体现与表达,环境空间是环境形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前者是后者的构成层面,建设设计可以利用山体、水源或者其他环境要素来形成环境空间,以此达到相得益彰的目标。建筑设计要想充分的体现出环境空间,或者能够充分的利用环境空间中的各个要素,设计人员必须要明确环境核心,这实际上是建筑与环境形态之间所带有的不同的具象性的体现。现代建筑设计人员能够充分的结合当地的环境形态,无论这种形态秩序是否完整,都可以设计出经典的建筑。世界上,很多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都是在当时的环境形象还不够完整或者其秩序还不够合理的情况下完成的,其价值依然非常高。除此之外,建筑的设计实际上是对环境的一种介入,这种介入既不能体现出突兀的感觉,又要保留自身的独特性,只要突出特有的环境空间即可。

3.基于环境形态与感知特征的建筑设计研究

3.1运用视觉效果感知建筑设计特征

视觉的表现在环境的感知中具有无可超越的作用,它是一种主要的感知形式。人们大多都喜欢高质量的视觉感应和刺激,因此,在复杂的环境中想要促进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主体关系,除了要从环境的本身出发,还要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视觉吸引力,找出并设置在建筑中对环境产生的感知方式,才能构成对建筑的形态具有影响作用的策略。在设计中,建筑师会尽量将沿滨景观设立成一个风景面,而河道的顺应方向布置则构成每一个筑的单体,其沿着河道建设逐渐拔高,这样后排的建筑都能够由于凸显作用的产生而有一种对水体环境在直线视觉上的感知效果。

3.2运用环境联想感知建筑设计特征

建筑在环境的感知表达中表现与环境各元素的组成产生的知觉,正如梅洛庞蒂提出的知觉现象学一样,建筑能够将人们的知觉引入运动、时间甚至光影等多种物质的流逝中。例如,环境的变化能够引起人们对声音的感知,而日光的照射作用则可以引发人们在视觉和触觉上的感知等,多种感知元素形成了建筑与环境的素材,从而出现了联想感知表现建筑的设计特征。对这些元素的综合考虑,使得建筑师要思考关于环境总体感知特征途径、元素影响人们知觉途径等多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对元素的选择和设计进行表达。总之,建筑对环境联想感知的表达,是一种能够丰富人们对环境感知和体验的策略之一。比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信息中心设计,就是考虑了对场地中水体多种感应效果的研究,要表达“水的容器”这一种概念。建筑师匠心独运,试图通过建筑对水体环境的依赖,从而表达环境要素对于形态与空间的关联,是一种联想性的设计表达。

3.3运用情感记忆感知建筑设计特征

霍尔曾经提出了一种建筑思维模式,他表示建筑的思维是在一种真实的现象中思考的活动,这是由某一个想法引起的,虽然来自环境,却受限于环境,同时还可以与某一个地域或是某些经历纠缠在一起。例如,芬兰的赫尔辛基当代艺术博物馆就位于当地的中心地段,它的建筑风格多为新古典主义,而且外形上呈箱形,在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中,首先就继承了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然后考虑到周围环境和文化影响的因素,后又提出“交错搭接”的概念加以设计,于是成为了综合城市几何关系与周围景观、地理文化和感知等多种感知相交的著名建筑。而有一些建立在环境形态上的建筑主体通过了创作加工,其反映了一些情感和体验,被建筑师“想象与记忆”升华了建筑通过升华以后,其赋予的物象特征及内涵己经形成,在整个建筑的环境生成过程中,情感的形成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对环境形态与感知特征的建筑设计进行探究很有必要,因为这正是现阶段我国建筑设计所欠缺的,虽然现代建筑设计水平逐渐的提高,但是正是这种高水平使得建筑设计逐渐脱离了环境形态,也难以感知其特征。建筑设计无论是形式,还是其他具体的因素实际上都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只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才能使建筑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沈德泉.环境关联的建筑表达[J].重庆建筑,2011(05).

[2]高宏宇.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7(01).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域环境;高层建筑;设计;影响

Analysis of high-rise buildings reflect regional principles of the design process

Ma Zhen-xiao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Jinan Branch Shanhai 250000)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high-rise buildings in China has been very rapid development, its rapid spread in the c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aspects of urban housing problem means. For high-rise buildings, how to ensure that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to demonstrate consistency, and enhance residents' living environment to the identification,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process becomes a critical issue.

【Key words】Geographical environment;Rise buildings;Design;Impact

1. 地域环境对高层居住建筑设计的影响

1.1 高层居住建筑受地域的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

1.1.1 气候要素。

气候条件对高层居住建筑的地区风格的影响,是自然因素中最普遍最根本的因素,它影响着人的生存方式,人们的生活习性会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有所不同,在建筑的形态空间上存在差异。建筑的地域性与气候有着天然的联系,决定着地建筑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方向。对气候的合理利用可以给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减少能源消耗和对技术的多度依赖。

1.1.2 地理要素。

(1)地理条件是建筑地域性原则的基础性因素。它在微观上是建筑对具体的建造场地的应答,决定着具体建筑的处理,体现为场地性;在宏观上,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场所意象和心理认知。这两个方面相互融合,不可分割,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兼顾。例如我国古代设计思想中的“倚山面阳、逐水而居”等风水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的选址原则,就体现了对地理条件的全面而朴素的观念。地理条件除了地形地貌,还包括土壤、水文、地质等详细状况,对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产生了丰富多变的人类聚居环境。

(2)因为地域风格的形成通常是非常缓慢的,而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较短,这些与地理条件息息相关的设计要点会慢慢地在高层建筑设计的中呈现出来,逐渐累积成一些具有地域特征的设计元素,进而形成明显的地域风格。

1.1.3 资源要素。

建筑作为人工构筑物,其过程和结果都离不开对材料和资源的利用。在传统地区建筑的发展中,地区的资源条件为建筑地域性原则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限制因素。地区建筑正是在对有限资源的巧妙运用中逐渐积淀出形象鲜明的地区风格,例如色彩肌理,构造方式等等。同时,在对地方资源的巧妙运用中形成的建造工艺和审美倾向也逐步融入地区文化的内核,构成了人们对地区的记忆和情感,而这种由资源演变而来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记忆和情感需求对高层建筑的影响远远超过资源本身对高层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

1.2 高层建筑受地域的社会环境要素的影响。

(1)社会文化要素。

社会文化要素是在建造建筑时影响选择的要素之一,在相似的自然环境中,面对相同的材料可以建造出不同形态的建筑。与建筑地域性原则有关的社会文化要素包括:组织结构,是社会整体结构和特征,作为一种基本力量影响着地区建筑的形态;经济形态,是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形式,经济发展规律制约着建筑的发展;信仰与习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部分,影响着建筑的布局、空间、形式以及建造技术。

(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是影响建筑的社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高层建筑的建造要遵循国家的政策法规,听从政府制定的政策,服从地区规划布局,避免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受高层建筑设计的人的影响,其中包括建筑师,对高层建筑产生影响最大的人,在与社会领导层面、业主的沟通上和设计上都有重要的作用;起决策作用的管理者,重大工程都要由当地的领导部门来决定,决策权由职能的大小决定;开发商,因个人素质的不同影响着高层建筑设计,有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尊重建筑师的理念,有的为追求经济效益,不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3)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的影响是建筑空间状态更新的实质推动力。构筑技术是建筑的最基本问题,是建筑能力的反映,决定着地区建筑的成就和历史地位;装饰工艺,是建筑的意义象征和图式化表现,是建筑地区风格的重要因素。

2. 高层居住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概述

2.1 地方环境意识和自然风情在高层居住建筑设计中的展现。

源于乡土精神的生态气候观,是对乡土技术进行改进的生态技术,从建筑的构形、构造设计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来应对气候。高技生态派也有丰富来源于气候的设计思想,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来最优配置建筑的物理性质,达到建筑的人工生态系统融合到周边环境中,实现人工环境自然化。高层建筑要做好因地制宜的工作,其平面几何形状要适应用地的形状、大小、位置,腾出更多的用地来建造建筑的外部空间和绿化环境。对功能要求给予满足的基础上,还要从各方面取得形象的良好视觉效果。

2.2 现代技术和地区文化整合到高层居住建筑设计中。

建筑结构要准确无误、清晰可见,充实建筑形式并与之达到协调和谐的关系,高层居住建筑使用新型结构体系可以获得广阔的空间,建筑精品的出现就要求建筑师能够把地方文化的表现和结构技术完美结合。高层居住建筑的构筑技术决定了它的地域性造型、结构方案、装饰工艺等的可行性和水准,还可以从细腻深入的节点和有致的联接关系上体现出高层居住建筑现代构筑技术的地域文化。高层居住建筑装饰工艺是建筑的一个重要内容,得体的地域性装饰可以增强建筑的亲和力。地区的自然、文化和社会因素都会对装饰的内容、形式、色彩及工艺技术产生影响并与之有内质的联系,使其成为地区性的特征。

2.3 高层居住建筑的创新思路受地域文化理念的启迪。

(1)高层建筑的设计要和当地的地域自然气候和环境相呼应,使其可以延续建成地的文化特色和精神特质,并通过借鉴传统建筑的经验使自己的建筑更有生命力。在借鉴传统地方建筑风格的同时,要注意高层的各个层面与自然结合的科学论证,使其具有稳定的风格基础。高层建筑在建筑材料和经济技术方面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能够就地取材会对高层建筑的经济性有很大帮助。在建筑的生态、节能方面要考虑成本与地区经济能力相匹配、推广高效益的节能技术,同时要有合理的节能投资回报期,生态环境和节能是相辅相成的。

(2)高层居住建筑还应借鉴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的光线、温度、湿度都是通过不同的空间布局来调节的。高层居住建筑受地域的气候物理环境影响,同时更要适应物理环境。高层建筑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地形地势的因素,做到因势利导,可以在高层的底部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并利用基地地形,使其达到底部空间与地形地势的灵活结合,这样可以使高层建筑拥有丰富的室外空间,还能够表达较强的地域性。

3. 高层居住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的类型

3.1 平面设计。

高层居住建筑的平面设计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核心规划理念。高层的选址建设不应打断城市的自然景观轴线,高层建筑选址处于视觉通廊中时,可以在规划时来控制建筑的高度,或通过奇妙的设计防止高层建筑的阻碍。高层建筑设计时,要从平面形式和体量上都要尊重城市的设计主题。

3.2 立面造型设计。

高层的形体塑造和立面元素构成处理影响着当地风格形象的塑造,高层外部形态的美学形式由二者共同构成。高层可以借鉴某种传统建筑原型来表现它的体量形态和轮廓,运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表达地域性。高层建筑可以对当地传统材料进行更新利用,运用现代材料来阐释地域文脉。通过色彩的表现使人们对色彩的体会和认识具有代表性,使高层的色彩成为地域的象征。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新宠儿,它的设计也应该对它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气候做出呼应,一来是延续己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精神特质,同时也能在借鉴传统建筑的经验基础上,让自己的建筑生命更长久。因此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充分重视,从实际出发,充分考量高层建筑所处地理环境,确保建筑与当地居住环境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石华. 高层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探索[D].大连理工大学,2006.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第3篇

当今的建筑工程设计类学科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笔者认为这四大设计学科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通性,这里简单谈一谈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共通性。

1.设计基础的共通性

无论你从事哪类建筑建筑工程设计学科,都必须学习相同的设计基础课,包括平面构成学、色彩构成学、立面构成学、形态构成学。

2.表达方式的共通性

在设计方案思考过程中,都需要掌握素描、速写、水彩等必要的绘画技能,在后期方案的绘制上都采用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大样图、节点图,个别地方采用轴测图等表达方式。在软件上虽然有少许差别,但都使用AUTOCAD\3DMAX\SKETCHUP\PHOTOSHOP等绘图软件。

3.空间规划上的共通性

说到空间,就不能不说总图。好的总图正是一个真正的景观设计的开始,一个建筑师、一个建筑的学习者应该在总图上有清醒的景观意识,并能谦逊地与植物学家、农学家以及其他相关的水利、地质、能源专家协作,这样才能引导出一个相对健康的景观设计的雏形。有了一个健康的雏形,有了一个系统的构筑思维,地形才能得到尊重,资源才能得到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得到优化,景观之美也就赋韵其中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总图规划阶段,建筑师已经根据建筑的功能、朝向、私密性等规划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以及各类空间之间的必要过渡。景观设计师在承担本专业的设计内容时应充分理解建筑在整个规划中的作用和定位,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建筑。

4.艺术层次构造上的共通性

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看法”问题, 其重要的说法 :“To see and to be seen ”。在中国园林中,这一点体现得尤其充分。窥视是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法,许多好的摄影作品都是窥视的杰作,景观设计中框景、借景的手法说白了就是占便宜。在其层次处理上就会清晰的显示出前景、中景和远景。建筑设计在造型设计上首先规划基地环境,这就是控制前景,其次控制的是整体体量和外观形态,这就是中景设计;最后把建筑与周边环境融合后分析间到的就是建筑的中景。

5.艺术哲学上的共通性

按中国的看法,道学与景观设计是有无之间的辨证关系,中国人做的就是关系:生活与道路的关系,叠水与交通的关系,休憩与桥梁的关系,桥梁与水和山体的关系,桥梁与对面房子的关系,村落与亭子的关系,铺地与当地材料的关系等等。中国的景观设计就是用道家思想在有无之间、不经意之间形成的,不是施工图能画出来的,是匠人们因材、因地一点点儿弄出来的,好的景观是科学的,同时也是艺术的,当然,也必然是技术的。一部中国 建筑史就是就是一部道家与佛教文化发展的历史,在长达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更过的考虑环境、文脉、关系以及物象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并且,用这些常用的语汇来表达我们的设计。

6.结语

简而言之,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各有其设计特性,然而因其在艺术基础、艺术哲学、方法论与世界观上表现出来的共性,使二者在艺术形态与构成上有着千丝万缕的共性,二者是同一事件的不同阶段。

参考文献

[1]杜汝俭,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域环境;居住建筑;影响

建筑的最基本功能是作为人类在自然界里生存的蔽护场所,因此,必然要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直接制约和影响。居住建筑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纽带和交流场所,它凝聚着人类美化自然,与自然交流的永恒体验和智慧。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居住建筑设计的深层次核心问题,不同的自然观也会产生不同的建筑观。建筑的地域性正是对这种关系的集中体现。因此作为自然界的一员,我们仍需要创造与之相适应,符合生存与经济发展要求的“有生命的”建筑。具体来说,与建筑地域性有关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理和资源三部分。

一、气候条件的影响

1、综述

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来大气变化的综合体现。它是由一系列称之为气候参数的大气变化数据来描述的,例如参数:太阳辐射;气温;湿度;风等等。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在自己的居留地_七建造遮蔽物,来抵御风霜雨雪和其他外来生命的威胁。建筑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是决定建筑物形态、建筑材料和技术的主要特征。客观的自然气候,让长期栖息于此的人们通过生活、生产形成独特的建筑特征。古人“挖地建穴、构木筑巢”体现出当时建筑对气候的关注。

2、查尔斯・柯里亚的观点

在深层结构层次上,气候条件决定了文化和它的表达方式,它的习俗,它的礼仪。在本源的意义上,气候乃是神话之源。比如,在印度和墨西哥文化中,开敞空间的玄学属性乃是伴随着它们所依赖的炎热气候。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认为气候不只是影响建筑的一个自然环境因素,还与文化息息相关,他甚至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这种提法虽然过于绝对,却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域文化差别很大,设计中应体现这种差别,而从特定的气候条件出发进行设计是体现居住建筑地域性的一种可行方法。

实际上,我国南方的骑楼、湿热地区的干栏式建筑、北方的窑洞、云南民居“一颗印”等,都是适应气候而衍生出来的特定建筑形式,是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历史印证。

3、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的观点

弗兰姆普顿在《批判性的地域主义:现代建筑与文化认同》总结第三点说:“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地域性,是由于必须强调某种由地势产生的基地特有因素,考虑适当容纳建筑物的三度空间结构,增加当地光线通过建筑物时的变化旨趣,光线必要被视为首要媒介物,藉此表现作品空间与结构上的效果。因此明确地回应气候条件是必要的结果。……批判性地域主义倾向于把所有的开口处理为微妙的过渡区域,有能力对场地、气候和光线作出反应’。”由此看出地域自然环境中的气候要素对于建筑物的影响。

4、路易斯・康的观点

而路易斯・康说:“光是一切存在的赐者,是来自意欲,也是定则,你可以说光,那一切存在的赐者,是所有材料的创造者。同样来自太阳的光,照在不同的地域,确有截然不同的个性,因此塑造建筑对光的情感与对建筑本身的样子。材料是为了产生阴影,而阴影则是属于光的。”光的丰富来自没有一刻的相同,不只是日出到日落的不同,春夏秋冬也皆尽不同,光是活的,有其可变可动的生命。从环境的角度来看,从建筑的立面与空间的反应与诊释来看,光的语言是无限的,透过材料与细部,表达各种情境,逢释每一个地域独特光的个性与忠实地反应当地的环境特色。由建筑物的开口部就可以呈现出地域的光与气候的环境意识。路易斯・康说:“我们因光而生,季节因光而被感知……光使人有共同的认知,它置我们与永恒接触,自然光是唯一的光,它使建筑为建筑。”

总之,气候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着地域建筑文化的形成,一个地域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在过去的一百年或者将来的一百年中不会发生质变,与其他的设计考虑因素相比较是稳定的。

二、地理条件的影响

地理条件是居住建筑地域性原则的基础性因素。它在微观上是建筑对具体的建造场地的应答,决定着具体建筑的处理,体现为场地性;在宏观上,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场所意象和心理认知。这两个方面相互融合,不可分割,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兼顾。例如我国古代设计思想中的“倚山面阳、逐水而居”等风水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的选址原则,就体现了全面而朴素的地理环境观。

例如,在日本见到的很多居住建筑不是方盒子就是一下大上小的形式,这与其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日木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一般在居住建筑的造型上都尽量采用对抗震更为有利的形式。从建筑的侧向位移和稳定性出发,宜采用这种下大上小、下重上轻或者由下向上逐层收分的平面空间布局及造型方式。这样,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居住建筑风格,因此也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三、资源条件的影响

居住建筑作为人工构筑物,其建造过程离不开对材料和资源的利用。在传统地区建筑的发展中,资源条件为居住建筑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限制因素。地区建筑在对有限资源的巧妙运用中积淀出形象鲜明的地区风格,例如色彩、肌理、构造等。在对地方资源的巧妙运用中形成的建造工艺和审美倾向也逐步融入地区文化的内核,也构成人们对地区的记忆和情感。

例如,中国天津地区由于土壤原因,大型树木较少,因而传统建筑中除了使用木材,还出现了因通商所带来的金属和玻璃等材料。这样一来,特定地域的资源必然影响当地的建筑材质和整体风格,经年累月慢慢形成人们对整个地区的记忆和情感的寄托。这种由资源演变而来人们对地域文化的一记忆和情感需求对建筑的影响远远超过资源本身对居住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思成.《梁思成文集》「M].北京一中国建筑l:业出版社.1982.

[2](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一华夏出版社.2001.

[3](美)阿尔多・罗西著.黄十钧泽.《城市建筑学》【M.北京一中国建筑!一业出版社.2006.

[4](意)曼弗雷多・塔夫里等著.刘先觉等泽.《现代建筑》.中国建筑l_业出版社.2000.

建筑设计中的环境要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 亲和作用 建筑设计 因素 影响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181-01

在一些西方国家文化中,通常是将自然与文化相互分离的,甚至会生态环境的亲和作用抱有排斥的态度。而由于地域特征的不同,我国更多的是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本不存在统治地位,也没有权属关系。同时对于生态环境的亲和作用非常重视。而正式这种文化理念的差异性,使得亲和作用表现出了两个不同的特性,笔者在对生态环境亲和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后发现,亲和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气候因素,另一方面则是地景因素。因此,本文重点对生态环境的亲和作用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进行了探究论述。

一、生态自然环亲和作用的概述

生态自然环境自身中所存在的亲和作用,主要形容的是不同环境要素之间所存在的相互关联性、吸引性。但同时这两者之间从本质上又是完全不同的,仅仅只是存在着协调共存的特性,实现建筑自身亲和作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得建筑能够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协调共存,而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不同要素之间互相的作用。亲和作用自身从其特性上来说,是属于排斥性以吸引性这两者的统一,所以自然环境的亲和作用也是仅仅是通过两个主要的因素:地质环境、气候因素。本篇文章主要针对生态环境的亲和作用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以期为其他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提供参考。

二、地景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其实,地景是对生态环境中的人工造景与自然景观的统称,而这些景观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其中,人工造景主要是指经过后期人工加工所形成的景观环境,当我们将这些人工尽管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在一起时,只有保证两者之间形成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关系,才能真正属于地景中的组成部分。

1.1 地景因素对单体建筑设计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国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时,尽管采用的设计理念、设计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在这些建筑设计中,几乎大部分的建筑设计师都考虑到亲和作用的问题,并将其贯彻到整体设计方案中,确保建筑设计与地景的相互结合。目前,我国部分非常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普遍认为,美和自然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怎样形式的美,都无法完全脱离出自然,因此,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一般都是格外尊重自然环境,这是因为建筑物本身就承载了很多生命因素,所以无论是在建筑设计阶段,还是建设过程,都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此外,还有些建筑设计人员比较重视建筑设计的完整性,他们认为建筑物原本就应该与建筑材料、当代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简单举个例子说明,某个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在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时,是将建筑结构设计在山顶部的以下位置,并不是直接放置在山顶上,这是因为设计人员将建筑结构作为山丘中的一部分,并不是超出这座山丘中,而这种设计形式也进一步实现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对于草原分布广阔的地区而言,建筑设计人员一般都是通过利用当地自然的地景环境,以此来达到独具别致的美感,再将造型独特的灯饰放入室内设计中,是的室内环境呈现一种安定、温馨的氛围。

1.2 地景因素对群体建筑设计的影响

笔者在对欧洲中世纪城镇建造设计进行研究后发现,设计人员想要通过利用大自然中各项环境资源,促使建筑物能够对自然景观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并且,在大部分的中世纪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意识到只有将建筑群局部山岭的美感凸显出来,才会是整个山岭的美完全体现。而若是在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中,需要重点考虑建筑设计的生动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已经在早期社会发展中就形成了非常科学的观点意识,人们普遍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同一个整体,因此人们李英要对周围生态环境给予充分的尊重。可以说,中国建筑设计一直以来,都在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给予了生态环境绝对的尊重,真正遵循了自然界变化规律特点。从中国院落的传统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结合,同时成为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同体。此外,地景的影响因素有很多,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分析,同时也为我国建筑设计提供更多宝贵的参考依据。

三、气候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气候因素对建筑形态的构成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制约作用。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从的石屋、东北的井干式木房、云南的竹楼、内蒙古的帐篷到黄土高原上的窑洞等,无不反映出人们适应当地气候,顺应自然的生态意识。从世界范围来看,情况也是如此。如湿热地区建筑,为避免地上水气,将房屋底层架空;沙漠干旱地区,以厚重的土墙围合空间,墙上开很少的洞口,外墙涂以白色涂料,以增加对阳光的反射;北欧地区多雪,为避免屋顶积雪过厚,而将屋面的斜度加大等等。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气候因素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威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现在人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这些生态因素来为我们服务。当前“生态建筑”已成为全球建筑师们的热点话题之一,所谓“生态建筑”就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为取向,所进行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建筑形式。

可以采取的设计方法有:进行表面绿化,或在中部引入绿化开敞空间,减少高层建筑的“热岛”效应。设置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空间来塑造阴影空间,并与遮阳、绿化相结合, “二层皮”的外墙形成复合空间或空气间层, 起到保温、隔热与通风的多重作用。在屋顶、外墙设遮阳格片, 其角度根据不同时段和季节而变化。并成为建筑造型的语言。

另外, 在城市设计中, 人们利用自然界的诸多因素顺势力导地进行规划和建设, 可以形成城市形态和生态自然的有机共生, 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例如: 在干热气候地区, 通过创造体系化的城市阴影空间, 避免高强日照, 以便能让市区在黄昏后在温差作用下迅速转凉; 在高海拔山区河谷墁坡地带, 河谷风是一种有价值的自然现象, 将其组织到市区中来, 对调节城市热岛非常有利。

气候因素对建筑造型产生作用, 而建筑师利用气候因素来塑造建筑, 充分说明了生态环境亲和作用的两重性。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了解了生态环境的亲和作用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机制。新的世纪已经来临, 人类如何与自然协调发展, 成为时代的话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生态环境在建筑设计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更应该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在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亲和作用问题,并加大对这一观念的应用,促进生态环境亲和作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明率,陈巧竹.人本精神校园的建筑设计――探析美国乔治敦大学法学院建筑的设计手法[J].华中建筑.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