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船舶电工基础知识

船舶电工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船舶电工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船舶电工基础知识

船舶电工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 工作过程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 系统性和逻辑性专业技术知识强调职业岗位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在国家级和市级示范院校中,各重点建设专业都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了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这为我们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目标与思路

按照“准确定位、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培训到位”的理念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岗位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基础平台课程的实训课题;在专业基础知识适度、够用的前提下,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拓宽和增强专业发展后劲。

1.1 职业岗位分析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通过分析,专业所面对的工种有4大类,岗位11种,通过分析,专业所面对的工种有4大类,岗位11种,其中船舶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船舶电气设备维护检修、船舶电气设备技术管理、船舶电气施工管理、船舶机电设备质量管理是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

通过对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分析研究,参考了劳动部《船舶电气职业标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以及中国船级社《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等,归纳出船舶电气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由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出学习领域。

以教师顶岗及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企业调研,通过企业调研,明确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船舶电气设备安装调试、船舶电气设备维护检修、船舶电气施工管理、船舶机电设备质量管理等,及毕业生应该掌握的核心关键能力,确定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2 课程体系重构 通过对船舶电气专业所需要的核心专业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并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对其进行归纳整合,进行学习领域概括,学习情境设计,重构课程体系。

2 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创新

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取代了沿用多年的以专业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有别于学习内容分割的模块化而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该体系中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强调以行动为导向,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基于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行为能力,即综合能力。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职学生往往形象思维较好,模仿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和记忆力不是很突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使其更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3 结束语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行业形势,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合理构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适应船舶建造行业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课程体系将不断完善,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从而为船舶建造行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建设与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船舶电工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1.培养目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非常明显的方向性,应着眼于船舶设备和船舶制造技术的综合应用,不必将太多的重点放在船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上,而是要掌握广泛的船舶专业知识,学生进行仿真训练和船厂生产现场实习之后,拥有了在现代造船企业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水准。因此,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严谨的工作态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面向生产一线从事船舶修造施工、船舶检验、船体生产设计、船舶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并可向船舶舾装生产设计员与施工员、船舶涂装生产设计员与施工员等岗位顺利迁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能够跟上世界造船技术的发展步伐,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拥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

2.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高职系统培养方案应适用于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各类领域,大体上可以分为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两方面,有以下几点具体要求:①对船舶制造过程中涉及的英文文件能够准确理解;②能从事船体放样、构件装配、部件装配、平面分段流水线、钢材料加工与装配工作;③对船舶修造施工现场进行指导;④可以绘制设计图纸,参与造船生产设计,进行技术文件的编制工作;⑤拥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行查找国内外文献综述;⑥具备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⑦善于进行团队合作,具备良好的学习风格,求实创新,能结合实际进行理论研究,吃苦耐劳、脚踏实地。以上的几点要求,就是对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工作提出的标准,要求高职教育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专业技能之间的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零距离对接的目标。

二、构建中高职系统培养教学体系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具备船舶制造技术并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辅以现场实习,主要是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典型岗位任务进行实践和顶岗实习。我们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数十家船舶制造企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研工作,探索得到了培养船舶制造业专业技能人才的方向,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多层次的培训教学,注重现代船舶工程技术的发展,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建设,增加船舶制造业要求的技能项目训练。

1.构建中高职系统化课程体系。调研发现,目前开设船舶制造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比较少,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焊接技术专业在临近毕业的时候,通过临时培训,进入到造船企业,来担任船舶焊接或船体组装的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船舶焊接工艺》、《船舶舾装工艺》、《船舶与制图》、《船体建造与修理工艺》、《修造船安全生产技术》以及各种实习课程。高等职业院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船体结构与制图》、《船舶焊接》、《船体建造工艺》、《船体生产设计》、《船舶检验》、《船舶实用英语》等。专业实训课程一般包括金工实习、船舶焊接实训、船体放样实训、船舶CAD/CAM实训等。从课程设置上看,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基于船舶类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需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围绕岗位群需求,分析确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最终确定支撑学生职业能力所需要的课程,并且充分考虑课程间的衔接关系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确定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技能拓展课程以及顶岗实习。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以及德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学习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文字交流能力、职业道德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制图与CAD、电工基础、机械设计基础、船舶航行性能分析、船舶建造安全技术、造船材料与焊接、金工实训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技能和基本专业能力;核心技能课程主要包括船体结构与制图、船舶焊接、船体建造工艺、船体检验、船体生产设计、船舶CAD/CAM、造船工程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船体建造能力、检验能力、生产设计能力和生产现场的管理能力。技能拓展课程主要包括船舶主机与辅机、船舶涂装、船舶舾装、船舶工程导论、船舶与海洋工程材料等课程,培养学生船舶主辅机装调能力、涂装与舾装能力以及可迁移能力;顶岗实习主要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中高职系统设计构建课程体系避免了课程内容的重复,有效整合利用了中高职教学资源,注重了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衔接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构建中高职系统实践教学体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架构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即专业认识实践、专业基础实验、校内专项实训。专业实践课程主要指到大中型造船厂参观,了解船体建造流程,真正理解船体分段建造的含义,具体实践内容包括:组织学生参观放样车间、成型车间布局、分段装配车间、散货船体下水等。其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习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基础实验内容则包含了船舶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工程力学实验等。这些实验项目是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是对船舶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应用,培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校内专项实训则包含了船舶焊缝无损检测培训、船舶钳工、焊工培训、船体制图、手工放样实训、船体生产设计实训、船舶装配实训等,这部分实训课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船体生产设计、放样、成型加工、装配以及检验岗位能力有更加具体的认识,并在实训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3.构建渗透教育体系。中高职学校教学尤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高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努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全面协调的发展,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拥有出色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除此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教育。对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的渗透教育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分别是:①身心素质: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积极的态度,拥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精神,做好在制造一线奋斗的准备。②职业素质:善于跟他人合作,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抱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求实创新,善于将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造船人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③人文素质:关心他人,遵守社会公德,科学文明,懂礼貌,知荣辱,诚实守信,求真务实。④思想道德素质:秉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法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奉献精神,能够全心全意为振兴船舶工业做出努力。因此,只有把好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工作,让学生的职业素质达到船舶企业的要求,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以及更宽广的个人发展空间。

三、学校企业合作打造高素质师资力量

1.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要想提升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采用培养、引进和外聘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施校企双向兼职、双导师制等举措,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德艺兼备的专业教学团队。建立专任教师企业兼职制度。学校对教师联系企业挂职锻炼制定规划,每年下发任务书,明确教师企业兼职的任务、内容和职责,在企业实践结束后,教师应写出个人实践报告,企业对教师做出鉴定,系里进行考评。专任教师到企业兼职期间,主动参与船体生产设计、船舶生产组织管理,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进行船舶建造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等技术服务,促进专任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树立行业影响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内外交流学习、参加高职教育研讨、参与船舶企业技术服务等方式,提高其专业建设的把握掌控能力,带领团队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承担船舶制造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工作;引进与培养骨干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技术培训等具体措施,使骨干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专业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成为专业建设、专业教学、课程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加快青年教师培养的步伐。通过实施(双导师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

2.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除了在校教师,校方还可以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不过,在考核方面应同校内的专任教师区别开来。对于外部兼职的教师可以侧重于他们的实践能力,可以考虑聘请在船厂参与生产的技术专家。校方可以根据相关规定来给兼职教师支付工资和课时津贴,充分体现他们对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所做出的贡献,还可以从船舶企业一线聘请资深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学术演讲。

四、结语

船舶电工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船舶专业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一、研究目标

目前我院有五个船舶方向系部:船舶工程系,动力工程系,电气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材料工程系,各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普遍较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如何提高我院船舶专业英语的教学效率?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我院的英语教师。许多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打下扎实的基础,有的甚至一度放弃英语学习。和本科生相比,高职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词汇量很少,语法结构掌握得很差。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大多数学生是出于考试缘故而被迫学习英语,进入大学以后对该如何学英语,怎么学,学什么感到很茫然。由于高校扩大招生,英语师资紧缺,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是大班上课,每周只有4学时,而且只开设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面对人数多、基础差、课时少的现状,教师必须承担全部的听、说、读、写、译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教师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很少安排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缺乏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低,很多同学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英语进步不大、收获甚微,少数人甚至觉得英语水平倒退。针对此种情况,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制订了一套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方案。

二、研究背景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后现代主义,反对现代思维方式的中心性、权威性、单一性、禁锢性,提倡非中心性、多元性、异质性、创新性等,为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开启了新的思考方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并通过对现代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的反思、批判与解构,建构了自己的教育理论观。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加速全球化进程的现阶段,我国教育理论界普遍感到中国高等教育理论落后,跟不上时代迅猛发展的需要;甚至有人认为,教育理论不仅落后于其他社会科学,而且落后于我国教育实践,即教育实践中提出的许多问题,教育理论还不能做出满意的回答,因此,要承担起高等职业教育自身这份责任,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衔接教育需引入后现代主义,从新的视角诠释高职英语教学。

三、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实践性作业,班内以宿舍为组,选出组长一名。该组长应责任心较强,对其组员起到导学、督学、助学的作用。明确组长职责:组织组员积极参与英语学习,如进行英语对话、编英语对话等,对话以16句为宜。组员应积极配合组长及老师交给的任务,补充实践性作业。各组进行竞争,练习口语,可以进行小组表演,对积极参与的同学进行奖励,改变以往的评价机制,加大形成性考核的力度(大学英语形成性考核成绩表)。

2.QQ群,可以在课程讨论区发帖留言,学生之间对问题进行交互讨论、小组讨论,师生之间进行交互答疑。方便老师对学生的交互讨论、小组讨论、交互答疑进行出勤考核。

3.学生教材的选择应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材应选择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文章,文章及课外阅读内容难度适中,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4.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把要学的内容先学习一遍,总结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并将其反馈到课堂上,老师再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讨论、引申。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5.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评价调节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反思认知”法评价自己的学习,做出适当的调节。通过不断对学习过程、方法、效果作分析,及时反思在学习中的得失,从中归纳出自己的学习规律。

6.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秀师资无疑是外语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学习模式中,很多活动要通过一对一和小组活动完成。学生通过这样的讨论活动,一方面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为大家所共享,另一方面不同观点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7.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现代技术和资源。在现代语言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专项语言训练,学会在互联网上阅读文章,进行网上交谈,自己寻找,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加大语言信息的输入量。注重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教学媒体,使之有机配合,相互补充。多媒体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个性化学习。

8.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由于学生已经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了学习任务,这就意味着老师要花很多时间收集材料,设计教学活动,评估、归纳、总结,思考如何对待与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的不同需求。

四、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通过对我院2011级非英语专业专科船舶英语课程开设期间的实践开展,研究采取何种有效方式帮助高职船舶类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改善学习状况。采用采访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提出策略。整个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资料和形成最后书面材料。

本研究主要探讨船舶类学生英语学习问题。通过对我院12级非英语专业专科船舶英语课程开设期间的实践开展,研究是否形成性评估是一项有效的帮助高职船舶类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改善学习状况的方式。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及研究过程简述

1.调查对象:本校1实验班级学生,发放问卷及习题。

2.调查及测试。实验班、对照班实验后在语法、词汇、表达方面和语篇分析有差异。

由于两个班的入学英语成绩相当及前测基本无差异,主要将后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语法、词汇、表达方面和语篇分析作对比来研究。研究的定量指标是出现错误的多少,研究的语料来源是小组活动。

表1:实验后,对照班、实验班在小组活动中所犯错误对比

由表1可看出,本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照组的语法错误比实验组要少。这说明传统教学法教授语法比后现代教学效果好。本研究中的测试题目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简单日常话题,靠学生学过的语法、词汇、表达足以完成任务,但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际运用中相差很大。在每一具体项目中所犯错误的比例不尽相同,所犯语言错误比较多的是表达错误。学生在词汇和语篇方面所犯错误较少。简单而熟悉的话题在语篇衔接上比较容易把握。我们对表中的数值进行对比,可以看出,除语法方面外,对照班所犯的错误都比实验班所犯的错误多。相差较大的是表达和语篇错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后现代教学更能提高学生表达和语篇组织能力;传统教学法比后现代教学法更有利于语法教学。

总之,后现代课程观“要求创造探索的氛围,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接纳丰富的观点、问题和解释;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程与教学;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和对话;教学语言、教学情境兼具支持性和批判性”。

教学现状表明,后现代教学可以提高船舶英语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专业英语的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更难。如何提高我院学生的船舶专业英语水平是我院英语教师的重要课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院船舶专业英语教学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瑞强,刘米囡.专业英语教学刍议.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2(01).

[2]陆忆松,邹为诚.教育叙事视角下的英语教师素质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研究,2008-03(71).

[3]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85).

船舶电工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浙江省教学改革项目(No.jg2013061)和校教学改革项目(No.ZD1301)。

摘要:本文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制造业综合知识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实践综合能力为核心,建立了分阶段、互促式、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以“认知训练、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综合训练、‘三创’训练为平台,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机电管控综合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结合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制造业育人模式。经四年多的实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大大提高了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关键词 :现代制造业 育人模式研究 实践

一、概述

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一个特色,是支撑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在浙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提高块状经济竞争力,迫切需要对传统块状经济进行转型升级。在经过粗放经营后的浙江制造业,技术创新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是浙江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弱、创新性和灵活应用性缺乏,②校内实验平台缺乏现代制造业机电管控特点,校外实践基地缺乏长效运行机制,③教学计划脱离地方产业需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从而满足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结合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中形成的特色,设置了“船港机械”、“注塑机械和模具”、“精密特种机械”、“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建立了反映现代制造业机电管控特点的校内实验平台和反映地方产业特点的五大校外实践基地群。提出了以项目和竞赛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平台、重点实验室、学科、科研相结合的校外实践基地长效运行机制,国际化深度融合教学方式等措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培养出一批用人单位满意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实践教学培养方案

现代制造是一个充分体现学科综合、交叉的“大工程”系统。要真正培养“学科复合型、实践综合型、创新应用型”人才,要求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工程的实践性、创造性、系统性以及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以现代制造业的“大工程”为主线,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和“管控一体化”过程进行多学科融合,重点突出机电综合实践教学,最终培养学生的“三创”(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现代制造业育人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制造业综合知识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实践综合能力为核心的分阶段、互促式、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以“认知训练、基础训练、专业训练、综合训练、‘三创’训练为平台,能力培养贯穿始终”的机电管控综合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在认知训练阶段,主要通过参观、演示、点评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工业系统和管控一体化制造过程,建立工程概念,掌握现代化制造企业的工作流程和作业方式;进行智能制造和网络化制造训练,掌握金工操作技能;加强工业艺术欣赏和设计训练,提高人文素养。主要内容是工业系统认知实习和基本项目训练,涉及10个主题和2个训练项目。在基础训练阶段,结合实验教学中心制定的综合实践训练项目,在相关的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平台(如机械制造基础、经管管理、电工电子基础、人文基础等)上进行,该阶段强化学生基础知识,讲授基本的操作技能及工程理念,逐步建立机、电、管、控的学科概念,着重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与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在专业训练阶段,结合实验教学中心制定的综合实践训练项目,通过各专业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实验、专业实践训练和课程设计等环节,如机械CAD/CAM、机电系统设计、智能控制、数字化设计等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工业系统和管控一体化制造过程的关键技术及各模块的设计方法,为系统集成和综合设计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综合创新训练阶段,学生在完成基础训练与专业训练之后,首先通过采用“案例教学”进行工程项目综合实践训练,然后通过不同单元的柔性组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制定综合训练方案,最后通过具体实施,培养学生系统、集成、科学地应用现代工程知识的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发挥科研支撑与引领作用,从专业技能培养逐步进入学科前沿。

三、校内实验平台整合

针对大学生创新型工程能力培养方案,为配合各模块的教学,在原实验中心基础上,进行了以现代制造业的“大工程”为主线的整合,突出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和“管控一体化”过程。

第一,整合和共享实验设备资源,建成机电管控综合实验平台,如图2所示。每个分平台由若干个项目组成,众多的项目构成了大学生三创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从系统角度出发,该实验平台,分别处于管理决策层、设计与控制层、执行层,基本反映了现代化制造企业的全貌和工作流程。

第二,在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支持下,以教育部“机械工程”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西门子公司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实施为契机,开展工业控制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等全面的产学合作。学校向西门子公司申请NX软件使用权,该NX软件功能涵盖了PLM软件系统的CAD/CAM/CAE的功能模块。同时,采用西门子自动化元器件,自制或合作开发工业控制系统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四、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以我校的“机电工程综合”和“工业产品设计”2个省级示范中心、“带锯床及特色机械装备”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船港机械装备”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组建了“杭州光机电”、“杭甬注塑机械”、“缙云精密机械”、“舟山船舶机械”、“绍兴港口机械”5个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群,其中有“杭机集团”、“吉利集团”和“银轮股份”3 个国家级基地,“吉利集团”省级基地,如图4所示。通过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示范中心、国家级和省级校外实践基地的载体,围绕注塑机械和模具、精密特种机械、船港机械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四个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学生“三创”能力的训练。同时,使“政、产、学、研”紧密结合,从而建立了长效运行机制。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机械加工与制造、零部件装配及生产流程、机械装备及其自动化、电子控制技术、车辆工程、工程管理、大学生科技创新等7个实践教学平台。借助这些平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电产品的设计方法和制造技术、典型零件机械加工方法及其工艺特点、制造设备构成与自动化过程、数控加工原理和数控编程方法、生产类型特点及其组织形式、多品种产品混装线的设计方法、装配线工艺装备的种类和特点、产品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电子控制及其应用技术、汽车开发流程与生产制造全过程、工程管理与技术管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通过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企业的最新技术,实习内容不断更新,并将实习内容的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初步构建体现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经典与现代结合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切实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五、实施效果分析

2008年以来,通过“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协调发展、以及面向浙江省产业需求的培养目标实施,进一步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目标)为导向”的理念,把行业和企业的专家请进来,共商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9年建设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开展“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部分课程进行了示范推广。2010年为了适应“卓越计划”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需要,与浙江省的20余家企业签订了校企联合培养的协议,同时申报了3个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并通过了教育部的立项。2011年开始实施了“卓越计划”。

基于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制造业综合知识为背景、以培养学生实践综合能力为核心的分阶段、互促式、模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制造业育人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扩大学科竞赛的参与面,2011年开始学院开展了由学校、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杭州市机械工程学会联合的“企业杯”人人参与的机械学科综合竞赛。在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校企与行业学会合作,创新了育人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我省首次开展的学会与高校联合的人人参与的大学生机械综合学科竞赛,学生参与面超过80%,大范围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8%。用人单位认为我们的毕业生,一是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比较扎实,工作适应能力较强;二是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较强;三是综合素质较好,能吃苦耐劳,职业思想比较稳定。

总之,经四年多的实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大大提高了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校内实验平台、校外实践基地、以及学科竞赛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在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意创造能力。特别是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学生自创企业数量逐年增高,并以突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陈国金.工科类大学生创新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l0,29(3):95-97

[2]陈国金,李志华,刘庆民.体现信息及经管特色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25(11):17-19

[ 3 ] 陈国金, 董峰. 加强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J ] . 教育教学论坛,2012(12):140-141

[4]陈国金,胡小平,董峰.面向产业升级的机械专业培养计划及实现途径[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61-64

[5]陈国金.工程训练中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60-63

船舶电工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伺服控制;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58-02

一、前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工程教育模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于2010年获批建立浙江省“机电工程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制定了与知名企业合作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方向。通过“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理论知识、个人素质与发展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工程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系统地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开展工程技能训练和项目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进行机械产品和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统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现代工程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新世纪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本示范中心致力于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中心已有的或正在开发的实验教学项目和设备,使学生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系统地掌握数学、工程科学技术等基础知识以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等专业知识;

2.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社会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专业精神以及企业家的敏锐性;

3.能够在越来越依赖于复杂技术系统的环境中保持高效、创新和卓越工程师所必需的素质。

二、面向“卓越计划”的实验教学体系

示范中心结合合作企业的需求对以往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从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到教学设备、教学手段都做了针对“卓越计划”的调整与更新。

中心在改革中,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将传统的“教学实验”理念转变为“实验教学”理念。坚持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即通过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到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循序渐进,课内课外相结合,形成包括认知型、基础型、验证性、综合设计型、研究型和开放创新型等实验在内的实验教学系列。图1给出中心的实验教学平台的系统框图。

图1 实验教学平台系统框图

从图1看出,本示范中心将实验教学平台分为多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实验;第二层次为综合性实验;第三层次为创新实践。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强调“以基本实验技能为基础,以独立设计能力为中心,以研究创新能力为目标”,循序渐进、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伺服控制实验教学课程改革与实施

下面以合作企业急需的伺服控制技术人才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为例,阐述中心的实验体系改革。

目前示范中心面向全校的理工科学生开设了多种涉及伺服控制理论的专业课程,如:机电一体化、机电传动与控制、机器人技术等。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符合伺服教学需要的专用实验设备以及相应的教学理论模式,因而也无法让学生得到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和理论培育。

上述课程原有6学时的伺服控制类课内实验,实验设备是一套自制的继电接触式伺服控制实验箱,以单片机来控制直流伺服电机,功能简单,可操行不强,与“卓越计划”合作企业的需求相差甚远。因此,示范中心新增了16学时的“伺服控制综合实训”课程,由专职实验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授课。制定了全新的课程教学计划、实验项目,编写了实验指导书。设计了综合实训考核方式,丰富了教学手段,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教学考核体系

然而,本示范中心建设前的大多数实验设备依旧是常规的理论课配套设备,其实验模式和培养手段还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理论知识(概念、公式等)为主要目标,是为了学习理论常识而开发的实验设备,无法让学生通过实验真正接触到工程项目中实际需要的理论知识,自然也无法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为支持“伺服控制综合实训”实验课程的顺利开展,示范中心组织实验教师自行开发、研制了一套实用性强、技能培训作用突出的伺服控制实验教学平台,据此深入研究伺服控制的教学模式,做到切实符合“卓越计划”专业技术人才实验教学需要。

示范中心教师开发、设计的伺服控制教学平台融合“卓越工程师”的理念,采用实际的工业控制伺服设备,如三菱MR-J3-40A伺服放大器、三菱HF-KP43伺服电机、西门子S7-224XP PLC、西门子SMART1000触摸屏等,伺服电机通过涡轮蜗杆减速驱动一个时钟指针式定位机构,控制器产生所需的伺服信号并驱动伺服电机运转。该实验系统硬件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伺服控制实验教学装置结构框图

实验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设置成开放式的接口模式,让学生自行动手组建伺服控制平台,并自由开发多种控制模式,在做中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该实验系统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全部电气连接都采用了易于插拔的接插件形式,根据不同实验内容,让学生自行进行电气硬件部分的连接,经教师检查无误后再开始实验;如果遇到硬件问题,可以实时地指导学生改正错误,加深其实际工程认识,更加深入地领会伺服控制硬件系统的结构。该实验系统具有开放式软件编程界面,在西门子触摸屏上面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上位机界面。

图4 伺服控制实验教学上位机界面

伺服控制实验程序在计算机中编写,通过通信接口与伺服系统相连接。学生在上位机界面中设定参数后,可以实时运行系统并观察指针式定位机构的运行位置,从而直观地检测到学生伺服控制系统的精度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关于在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卓越计划”的改革思路和措施。针对实验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建立面向“卓越计划”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践证明,在“机电工程综合示范中心”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提升我校机械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校工程教育,培养符合浙江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船舶及港口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卓越机械工程师预备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龚仲华.交流伺服驱动从原理到完全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张晓杰,等.基于触摸屏PLC及伺服驱动器的伺服系统[J].微特电机,2010,(3):53-54.

[3]郑励.用PLC完成对伺服轴的运动控制[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7,33(10):52-54.

[4]陈国金.工科类大学生创新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

[5]纪华刚,等.卓越计划校企联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