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社区;文化记忆;集体记忆;文化记忆景观;植入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成了拆迁居民,离开农村、住进新建小区,告别了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过上了集中居住的城市生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总要环节,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能够增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信心,提升农民的自身素质,完成从农民变市民、村民变居民的身份转变。实践证明,这种身份的转变过程将会产生诸多问题:例如村民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无法找到归属感和家园感。追根究底,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在社区文化重建中村民过去的集体记忆没有得到尊重和保护。集体记忆的载体有哪些形式?在社区建设汇总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再现?
1 文化记忆景观与集体记忆
在文化范畴内,最先值得留意的是景观意识。[1]文化记忆景观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两个主要问题:1)什么是文化记忆?2)什么是文化记忆景观?
文化记忆是由德国学者简・阿斯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一个区域的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过去,需要文字、仪式、纪念碑等文化形式作为主要媒体,并通过背诵、实践、庆典等机构化的交流进行维持。一个区域的社会群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形成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按照哈布瓦赫的观点,“大约有三到四代人的生命长度,其特征是其有限的范围,以及口头的传统,它的非正规性,它的建立在群体成员之间日常交流之上的那种性质。”文化记忆与集体记忆是有区别的,集体记忆是文化记忆的组成部分,时间长度不及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景观的形成是建立在集体记忆场所之上的,景观是由若干场所构成的。一个记忆场所往往包含两部分信息,一部分是物质形态,另一部分是故事,两者缺一不可。记忆场所不仅见证变迁中的集体记忆,还可以持续性地叙事与传播,维系与促进地域文化认同感的建构。[2]这种地域文化的认同也是地方感的认同,透过集体记忆是建构地方感的重要方式。科瑞斯威尔认为地方与记忆似乎无可避免地纠结在一起,指出“纪念物、博物馆、特定建筑物的保存、匾额、碑铭,以及将整个都市邻里指定为‘史迹地区’,都是将记忆安置于地方的例子。地方的物质性,意味了记忆并非听任心理过程的反复无常,而是铭记于地景中,成为公共记忆”。城市中历史文化景观充盈着城市的记忆,塑造着地方感。[3]
由此可见,文化记忆景观的形成具有地方感,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也应该强调地域文化的认同。这种地方感的认同在相当一部分群体里面是根深蒂固的,他们对自己原有的生活场地有着深刻的记忆、留恋和自豪,在设计实践中对于这一类型的集体记忆我们是要重点对待和研究的。
2 文化记忆景观植入社区环境的方式
为什么要将文化记忆景观植入到新的农村社区?在我国因为各个区域的政府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各不相同,经济较落后地区受资金制约,政府提供的文化资源较少,大部分农村社区文化硬件缺失严重,基本的设施建设难以到位,甚至没有公共办公场所。一些经济情况稍好的社区,文化建设所必需的各类文化场所流于形式化、牌子化,一间房子挂了好几块不同功能的牌子,没有发挥文化场所应有的作用。农村社区文化硬件上的匮乏,导致广大农民无法获取文化资源,也无法通过社区文化去了解社会、学习知识、增长知识,也无法培养广大农民的主体性意识。[4]
国外关于文化记忆的再现方式比较多样,值得借鉴,比如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学院的彼得・冯・门施从多媒体艺术角度总结了一系列“寻找集体记忆与归属”的策略。例如阿姆斯特丹的情感城市互动地图通过若干主题将特定的记忆场所与关联的故事整合起来,让市民分享集体记忆……这些灵活的策略为居民提供重现“集体记忆”、强化文化认同的渠道。[2]
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笔者经常会面对各种不同社区情况,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注重将地方文化特色与社区建设相结合,注重“一社一品”的打造,努力使社区不仅成为居民办事活动的场所,而且成为休闲娱乐、沟通交流的地方。以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炎武社区为例,这个成立于2005年12月的大型社区下辖三个居民小区,2500余户动迁农民,建有幼儿园、小学、社区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和6条商业街道,生活氛围浓郁,是典型的“城乡一体化样板社区”。社区所营造的“园林式、花园式”的景观环境,正是村民自发的文化记忆景观的植入。在新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植入是一种有机的设计手段,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寻找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合适的设计形态。千灯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般若寺、秦峰塔、石板街、顾炎武构成了千灯的记忆符号,这些记忆符号形成了记忆景观。这些记忆景观不可能照搬到新的社区建设,但是决策者的观点和态度直接左右社区的建设风格。炎武社区的命名就是对地方名人的最好怀念和推崇,这个是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决定的;社区居民需要一个亭子来“歇歇脚”的建议被管理者采纳,是自下而上的亲民政策显现。之所以炎武社区的居民需要一个亭子,也是居民对千灯镇街头的“牡丹亭”的记忆产生的潜意识。
3 结语
在农村社区文化重建中,文化记忆景观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场地记忆,也大大丰富了新社区的文化生活;即实现了管理层“一社一品”的工作思路,又满足了居民的心理慰藉,为实现“幸福社区”提供了物质保障。文化记忆景观在农村社区文化重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今后的理论和实践中对其的研究必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中国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陆邵明.拯救记忆场所,建构文化认同[N].人民日报,2012.
[3] TimCresswell(美).地方――记忆、想像与认同[M].徐苔玲,王志弘,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
关键词:医药行业;净化空调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医药工业洁净厂房中的净化空调系统其造价、运行能耗较普通空调系统高得多。厂房中产成品的品质要求往往也非常严格。系统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会对其运行的稳定性、经济性及产品质量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本人接触了许多净化空调工程,发现某些工程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安装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在此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1 系统设计中风量、风压的确定
净化空调系统的特点是送风需经初、中、高效三级过滤,且根据洁净度级别的不同送风量应达到相应的换气次数下限。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三级过滤器阻力会逐渐增大。一般其阻力值达到初阻力两倍时,应对过滤器进行清洗或更换。但随着阻力的增加,系统风量会不断下降。因而在设计系统风量、风压时,应满足系统终阻力下的最低换气次数要求。目前有些净化空调工程设计的风压按过滤器初阻力设计,而风量按规范下限选取。这种设计虽然设备容量小、初投资少,新建系统风量正好满足换气次数下限要求,但由于设计余压较小,给系统风量分配及压力平衡的调节造成困难。同时,随着系统运行阻力的不断增加,换气次数最终会低于规定下限,导致洁净室抗污染能力减弱,甚至达不到要求的洁净级别,影响使用。由于净化空调系统初阻力与终阻力相差较大,因而若系统风量、风压满足系统终阻力下的最低换气次数要求,那么在初阻力状态下运行时,风量、风压显然是有富余的,这样一来又造成能源浪费。目前,除合理设置节流装置外,采用变频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2 净化空调系统与舒适空调系统混用的问题
净化空调系统末端的空气处理设备是高效过滤器,其初阻力一般大于220Pa。而普通舒适或工艺空调进风末端设备是散流器或百叶风口,额定工况下阻力一般小于60Pa。目前,有些工程中在净化空调系统送风管上分出支管,向非净化区送风。这种做法存在以下问题:
2.1 在额定工作状态下高效送风口与普通送风口的阻力相差较大。因此,若在同一系统内使用,大量送风将涌向普通送风口。为平衡风量,必须调节风阀,但要通过调节阀门降低300~500Pa的风压也非易事。有时,因阀门质量问题,即使调节阀完全关闭,其漏风量仍然超标,而且噪音很大。如果特殊原因需要从洁净空调分支管,末端应当设置高效送风口。
2.2 净化空调系统与舒适空调混用,因非洁净区围护结构密闭性一般较差,漏风量大,若回风的质量无保证,故增加了各级过滤器的负担,影响使用寿命。若非洁净区不设回风,全部排掉,则势必使新风量增加,加大了新风负荷,导致风机运行能耗及冷热量消耗相应增加,运行经济性差。
鉴于以上原因,不宜将舒适空调系统跨接在净化空调系统中。
3 风口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回风口尺寸设计不合理,关于回风口风速在(GB50019-2003)中有明确的规定。要达到设计的风速要求必须有合适的通风净面积。目前,有些设计中以风口面积作为通风净面积,而忽略了百叶的遮挡效应,因为有限面积往往远小于风口截面积,当达到设计要求的风量时,风口风速超标产生啸音。
3.2 回风口位置布置不合理,有些设计中回风口位置与实际使用中对气流组织的要求不一致。回风口应尽量布置在最易受污染的地方,气流从最清洁处流向它,而往往实际很多情况都相反。回风口应布置在尽少扰流的地方,事实上很多工程回风口都设置于门口,从美观角度是可行的,但是门的开关大大增加对风口的扰流,其实是不合适宜的。
3.3 设计中应有条件地采用夹道回风,应每室独立设置回风。在回风方式的选择上也应尽量少地采用夹道回风。这是由于采用夹道回风时,夹道内会产生涡流或气流不能到达的死角,积尘后无法进行清洁并可能导致细菌的滋生。由于回风夹道内侧属隐蔽工程,不利于清洁,也不利于夹道拼接缝隙的密封。以上问题对于有无菌要求的制药行业洁净室就显得尤为严重。就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议:最好采用回风管与回风口直接连接的形式。这样即可保证系统的密闭状态,又可避免出现卫生死角。若有空间较大的回风夹道也可采用,但应设置入孔或门,以便人员进入清洁卫生死角。
4 不合理的回风口风量调节方式
净化空调系统中在满足洁净室送风量要求的前提下,其正压是通过对回风量的控制实现的。现在有些工程设计中与回风口对应的回风支管上不装调节阀,而是使用可调百叶回风口调节风量,这种做法有以下弊端:
4.1 因洁净室需定期进行清洁,在清洁过程中,很可能会使回风百叶的角度发生变化,导致室内正压的波动。
4.2 当作用在某回风口上的风压较高,其回风量大于设计风量时,须关小回风百叶。有时导致回风口处风速超标,产生啸音(有时会很严重)增加了洁净室内的噪音。
因此,建议回风口设固定百叶,回风管上设对开调节阀,回风量由设于风管上的调节阀进行调节。这样,既可保证洁净室内压力状态的稳定,又可有效减小噪音。
5 新风口存在的问题
5.1 新风口净通风面积偏小
新风口往往采用防水百叶风口,其阻力值大,净流通断面小于普通百叶风口。有些工程设计中对以上因素显然考虑不足,设计新风口尺寸偏小,新风阻力大,造成风量供给不足,且风口风速严重超标,噪音较大。况且新版GMP规范对大消毒有严格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往往忽略了大消毒后需要不小于50%送风量的新风进行循环,所以新风口应按消毒排风时的最大新风量考虑。
5.2 关于新风过滤的问题
现有些工程设计在新风入口处加无纺布过滤层,这种做法会出现几个问题:由于加在新风入口处的过滤层多为单层无纺布,与空气接触面积小,容尘量小,使用周期短,需频繁更换;另外许多新风采集口的位置一般都不方便滤料的更换;还有下雨时很可能将新风口滤料打湿,此时,新风口几乎堵塞。综上所述,新风口加滤料会增大新风阻力。而净化空调系统的新风除满足卫生要求外,还是保证洁净室维持正压的必要条件。新风量波动会造成洁净室压力波动,影响系统的稳定运行。因而新风口加铝网防虫即可,而加滤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6 送回风管路中阀门设置存在的问题
6.1 防火阀使用不当
目前有许多工程设计多在干管上使用防火调节阀,其目的是既可防火又可调节风量。而实际采用防火调节阀调节风量有三个弊端。根据(GB50019-2006)要求,防火阀多位于风管穿越隔墙或楼板处,其位置往往不利于手动调节。防火调节阀自身的结构限制了调节作用,其调节范围有限。由于目前部分国产防火调节阀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故经常进行调节很可能造成调节失灵,甚至失去防火功能,为安全运行留下隐患。因此,建议防火阀与风量调节阀分别设置,即应防火处安装防火阀,应调节风量处设置风量调节阀,尽量少使用防火调节阀,实现大幅度和高频率地风量调节。
6.2 送回风管路上调节阀设置不合理
有些工程设计除空调机组送、回风口及新风口设置调节阀外,其余调节阀均设于风管末端,即送、回风处在各路支管的分支点处均未设置调节阀。送、回风口风量完全靠设在该处的调节阀进行调节。这样,作用于部分风口上的风压较大,为平衡风量需增加阀门阻力,调节风阀后,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啸音,增大了系统的噪声,同时给各支路阻力平衡及风量调节造成很大困难。
7 自控系统电动调节阀的启闭控制
有自控的净化空调系统中电动调节阀的设置往往是系统停机,电动调节阀关闭;系统开机,电动调节阀按预定的角度开启。理论上电动调节阀的开启和关闭是同时进行的,实际上由于执行机构及风阀本身的某些原因,造成启闭运作不协调。如开启时回风阀先于送风阀,可能造成系统在短时间内的全面负压。尤其是当有生产线穿越洁净间,例如,制药行业的灌装车间时,对保证系统洁净度及产成品合格率都是十分不利的。因而,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自控系统在控制阀门启闭时,适当设置超前或滞后时间。
8 结束语
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设计中往往仅从规范、规定出发,而对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较少。而安装公司有时候自作主张,随意更改设计图纸,而出现问题。因而,设计人员应尽可能多地参加工程实践,重视技术交底、施工安装及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水平。而安装公司更应该重视这些问题,积极配合图纸施工。
参考文献:
[1] (GB50019-2003)
[2] (50016-2006)
关键字:现代化建筑 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K928.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现代化建筑设计多数已向安全性,舒适性方向转变;在市场需求改革同时,房地产经济产业链结构也在发生重要变革,“计划型”经济制度已取缔传统“粗放型”建筑体制。而在追求现代化,舒适化的建筑设计理念中,优秀设计师逐步意识到我国本土文化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以及重要性。
一: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建筑的重要性探讨
为提升市场占有率与竞争力,努力融合现代化建筑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审美方式,现代化建筑是高度融合,高度同源,追求设计质量与设计艺术完美结合的艺术品。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有五千年底蕴,并形成儒家,道家等审美意识和理念,中国人讲求意境美与雅正之美,但现阶段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先进文化互动交流时期,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深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元素“再生”,将我国独特建筑审美理念充分融入高质量,高品质的现代化建设中,在追求舒适安全性的同时追求文化,艺术同源,创造属于我国特有的“中国风”建筑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风俗和展现中国美的重要保证,确保我国民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根本要素。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筑中的应用
现阶段,现代化建筑主要包括钢混,轻钢等主体结构,呈现商务性与装塑性,例如:经贸大厦与环球经融中心等超高层现代化建筑均是以浓重商务气息为主,缺乏建筑灵动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丰厚文化内涵,例如:中国结文化,符号文化等。
1. 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化建筑中的应用
所谓传统符号文化,即以图形,文字为载体的显性文化和数千年历史传承的儒,道思想的隐性文化;纵观我国古代建筑,大多数古代建筑均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古代建筑的形式得以传承与弘扬。
现代化建筑主要包括外观和内部质量,伴随我国施工技术的日益提高和施工结构的日益完善,内部质量得以稳固提升。同样,在外观设计中,以传统符号文化为现代化建筑外观设计理念愈发成为时代趋势。建筑体完美程度与建筑结构,色彩,光影等均有重要关系,
1.1 图案色彩符号
图案或色彩符号传递建筑主体因素和相应视觉信息,在享受现代化建筑带来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同时,优美图案或色彩设计会带给人们文化传承方面的享受。
在现代化建筑中引入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结图案或以喜庆因素著称的红色等传统中国文化,更凸显建筑重要性和个性化,带给民众视觉享受冲击。
例如:中国馆的中华艺术宫,全体采用红彩配以倒阶梯式,以及中国传统的四方形建筑设计,在整体建筑感觉中,给人以大气磅礴的建筑特效。此外,沙特馆的月亮船建筑,正是将我国传统的木船结构融入建筑中得以借鉴与发挥。
现代化建筑的设计灵感以及设计理念多数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其中色彩与图案等设计是符号设计最关键因素。
1.2形态符号设计
形态符号设计包括建筑结构,空间以及节奏等建筑元素;以其独特建筑形态和建筑样式向人们展示建筑魅力与建筑风范,并有效传承文化价值。据调查,现代化建筑中融合形态符号设计的建筑会得到民众广泛认可,例如:上海马靴楼建筑,其将中国传统马文化中的马靴造型作为现代化建筑的设计原型,并在无形中展示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传统文化形态符号设计不仅包括自身建筑价值,更在长远程度上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文化信念展示提供舞台,通过现代化建筑展示更多传统文化,让文化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享受中国文化带来的巨大视觉盛宴以及视觉冲击。
例如:国家体育馆“鸟巢”,其在外形结构中主要由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葕架柱,外观根据普遍的鸟巢形态作为建筑原型,并依据各部位面积大小相应比例组合形成“鸟巢”。
各钢架之间看似错综复杂的叠加象征“团结统一,荣辱与共”的民族思想。鸟巢的设计融合我国古代营造法则和现代化建设理念,充分展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展现建筑艺术美和文化美,是现代化建筑中最成功作品。
2.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化建筑中的应用
在以我国符号文化作为设计灵感的现代化建筑之外,传统建筑文化和中国特有建筑风格亦是现代化建筑的重要应用或借鉴要素。在地标性现代化建筑中,借鉴中国特有建筑风格与文化传承更具有实际意义。
例如:上海金茂大厦设计师,来自SOM设计事务所的史密斯称,金茂大厦设计灵感正是来源于中国塔建筑。摒弃传统木质结构,将钢混以及玻璃成功运用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设计原型的现代化建筑中。设计结合中国文化内涵,里面分为十三个塔节点,并配以切角和方正感,给人一种似塔非塔感觉,充分展示不同文化,不同地域设计理念的完美结合。
此外,金茂大厦融合传统文化中的古塔神韵,呈现阶梯式逐层递增之势和圆润感让观赏者在任意角度均能领略“第一高楼”的风范,是继鸟巢之后中国最成功的现代化建筑。
结束语:
“鸟巢”,中华艺术宫,金茂大厦等现代化地标性质建筑均充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我国建筑现代化和个性化发展同时,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 胡冬香:《中国古建筑木构体系一脉相承之意识形态原因浅析》,《华中建筑》 2005年第6期。
[2] 杨娟.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3)
[3]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5.
关键词:中国民族元素;平面艺术设计;国际潮流;融合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民族之间有各自独特的民族元素,不同的民族元素构成了我国可以融合的多民族文化。中国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给予艺术家们不同的创作灵感,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将中国的民族元素融合在作品中能够更好地诠释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特点。本文就中国民族元素在平面艺术设计中的融合进行探讨。
一、平面艺术设计中的中国民族元素
广告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平面艺术设计,在设计中不同的广告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从色彩角度分析,平面艺术设计中色彩多样性,准确运用色彩能够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画面结构分析,平面艺术设计不断国际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和延伸。在平面艺术设计中想要添加中国民族元素,首先设计师们要认识和理解中国的民族元素,不能仅仅只是在色彩和画面构图中添加中国的民族元素,同时还要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在意蕴。也就是说,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要能使欣赏者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师要从观赏者的角度出发进行平面艺术设计和创作,将观赏者的审美心理研究透彻,然后再从国际化的角度进行创作并进行修改。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很多,例如体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古典美元素:画和剪纸,还有小孩子玩耍的泥娃娃、布老虎等玩具。这些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元素体F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实用性和朴实性特点。同时不同时代的中国民族特色元素:毛笔书法、脸谱、唐三彩等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在平面艺术设计中与国际潮流相结合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平面艺术设计中中国民族元素的特点和应用时的问题
民族元素自身具有其代表性和独特性,中国民族元素具有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其国际化主要是体现在它能够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具有大众性和共同性。平面艺术设计中融合中国民族元素和国际潮流,要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作品的内在支撑元素。设计师要十分重视中国的民族元素,这样才能够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受人们尊重、关注的作品,具有中国民族元素的平面艺术设计能够在时代的发展长河中继续发展。设计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中国民族元素的特点和精髓,然后与国际潮流相融合。
目前平面艺术设计中中国民族元素与国际潮流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设计师们过多关注国际上的平面艺术设计发展趋势,盲目跟随西方的设计创作理念。在作品中更多地体现西方的艺术创作理念和模型,作品很少体现中国的民族文化和元素,作品缺少本土性、独特性和民族性,因此这些作品在国际上很少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目前中国的设计师们清楚地明白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在平面艺术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只有清楚地将中国民族元素理解并融合到设计中才能够在平面艺术设计中体现出中国元素的独特性,进而在世界舞台上赢得尊重和掌声。目前中国民族元素融入到平面艺术设计中主要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熊猫、藏羚羊等吉祥物福娃的设计,以及上海世博会中将中国传统民族特色体现在主展馆中,这些将中国民族元素很好的体现在平面艺术设计中赢得了很多的好评,也让中国的设计师看到在平面艺术设计中融合中国民族元素的重要性。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将中国民族元素与国际潮流相融合,不仅能够体现中国民族元素的本土化,同时也给设计带去创新,推动了平面艺术设计的发展。中国文化悠久流畅,民族元素更是数不胜数,在设计中运用中国民族元素,不仅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同时也能够拜托西方设计历年的舒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平面艺术设计。
三、平面艺术设计中融合中国民族元素和国际潮流
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积淀,中国的平面艺术设计师要想设计出独树一帜的作品,就需要在平面设计中将中国民族文化和元素更好地融合,将中国文化的内涵体现在设计作品中,在中国民族元素基础上融合国际潮流,推动平面艺术而设计更加多元化。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审美特点以及中国文化的内涵,然后再创作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设计出具有中国民族元素和国际潮流的平面艺术作品。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平面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要充分了解中国民族元素的重要性、内涵。在设计过程中将大家普遍认同的元素设计到作品中,不仅要体现中国民族元素的本土化特点,同时也要融合国际潮流,推动中国平面艺术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丽霞.论靳埭强设计作品中图形符号的造型特征[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关键词:高等教育;艺术设计;人文教育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在当时指的就是礼教文化。到现代,我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广义的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那么,人文如何能被清晰的感知?而就影响力的广度或深度而言,没有哪种社会文化能与设计艺术相提并论。艺术设计具有审美功能和物质功能,它还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具有明显的人文精神。所以,纵观世界艺术设计史,任何一项设计都是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的产物。
一、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1、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没有“技术”的支持,一切只能是“空想”。但是只有“技术”,是无法创作出具备审美性,独特性,功能性的产品。人文知识就是提供给设计师依据和灵感的源泉。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古典园林的设计大都是出自文人学士之手,无不体现了当时的人文思想。著名的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初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名――景――境,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体现了中国文人清醒的世俗理性精神、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礼乐和谐的审美和幻想浪漫的气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2、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必要性
清代学者沈宗骞在文章中说“笔格高下,亦如人品,故凡记载所传,其卓乎昭著者,代惟数人,盖乎几千百人中始得此数人身。”道出了人文知识的必要性,道出了直接影响笔格高下的内在原因。所以说“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心”就是品质、修养。先天人品固然不足,必须以丰富的人文知识修身,通过内心的认定、取值、积淀、拓升而定型,人品高学问深,设计自然精妙。
3、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延伸性
艺术设计的结果演变成为商品后,商品的出口不仅仅意味着经济上的变化,而且意味着人文和意识形态的交流和渗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设计文化受到压力,设计师应该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传统,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人文精神,在设计中彰显民族性。
二、高校艺术设计中人文教育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通过用人企业的反馈情况暴露了学生的很多问题,大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及地方文化知识,语言沟通及文字表达能力差,缺乏敬业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热情,价值观金钱化,缺少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等。究其根源,反映在艺术设计人文教育方面的问题是突出的。
1、教学安排上的不重视
2、实用主义的浮躁心态
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在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学生们一味追求实用价值,认为凡是马上能用的,能带来财富的,就是有价值的,就值得去学习和获取,变成了一批研究能力弱、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转变能力差的“机器人”。
3、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
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设计艺术教学战线上的教师,这部分专业老师们盯着的是做好该门课程学习,殊不知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是空洞的,无力的。
三、高校加强艺术设计专业人文教育的手段
1、有针对性的加强艺术设计专业人文类课程,提高综合艺术素养
文学、绘画、诗歌、音乐、建筑等都是关系非常亲近的艺术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各门类的艺术,如带领学生去听音乐、品味绘画、观摩戏剧等方式和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学生的艺术欣赏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2、在专业课中潜移默化人文素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