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化品管理方法

危化品管理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危化品管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危化品管理方法

危化品管理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 安全管理 定量分析

科研机构和学校实验室是危险化学品应用最频繁的场所,所以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建设也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关系到生产商品的质量检验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近几年来,国家对化学产品的应用也是做出了许多方面的规定和限制。同时,对实验室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危险化学品数量众多,品种繁杂,性质各异。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实验室运用较多,专业型人才集聚,学生群体人数众多,因而,安全管理更应该侧重此类地方,并对此类地方进行定期安全排查。

通过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涉及到的危险化学品(指那些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我们人体、设施、环境等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放射性化学品、腐蚀品等8大类)提出了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健全实验室各种试剂应用、仪器安全管理等多项管理制度,并对实验室进行统一的安全评估,从而避免科研机构和学校等地实验室各种危险事故的发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改进,有效地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和环境的污染。

高等院校实验室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繁多,而且性能各异,有时候存储的地方又很分散,使用的人员也比较多,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其中,危险化学品的存储和使用以及化学品的流通使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管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隐患。对此,我们国家相继出台了《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以及《常用危险化学品贮存通则》等等,从法律上规范了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和存放。

2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评价

科学的评价是安全管理危险化学品的前提,在不断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基础上,还需要我们加强对化学品危险程度的科学评价。

安全评价是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科学、系统地开展安全评价工作,有利于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类可能事故风险,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2004年1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依法进行安全评价成为危险化学品等5类高风险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必须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之一,该条例的实施将安全评价工作纳入了法定程序。同时,新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已于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中有3款规定了安全评价,其中的第十二条和第十四条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审批前安全评价做了详细的规定,第二十二条也是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在役装置定期进行安全评价做了规定。

安全评价的程序主要包括:前期准备工作,现场检查和评价,针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进行复查,确认整改后已符合要求,最后编制安全评价报告。前期准备工作,主要是明确被评价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工程、系统的技术资料,同时也要了解危险化学品泄漏后的紧急防范措施。现场的检查和评价,主要是根据被评价的工程、系统的情况,辨识和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工程、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定性、定量评价结果,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及建议;企业针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查直至符合安全要求,最后编制相应的安全评价报告。

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安全评价,主要目的是可以系统的从计划、设计、制造、运行等过程中考虑那些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问题,找出其在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对潜在的事故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求算出系统安全的最优方案;还有在装备试验、使用前或合同完成时,对可能会存在的危险进行评价,以便对考核已判定的危险事件是否消除或控制在相应可接受水平,为所提出的消除危险或将危险减少到可接受水平的措施所需费用和时间提供决策支持。

3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方法是对系统的危险因素、有害因素及其危险、有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安全评价方法的应用可以说是安全评价的一个关键过程,直接关系到安全评价的深度和准确度,对评价效果有直接影响。评价对象、目的、时间要求的不同以及所获取资料的差异等,都可能导致所选用评价方法的不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织编制了《危险化学品专项安全评价培训教程》,其中,对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采用了安全检查表、火灾爆炸毒性危险指数评价、系统安全分析(包括如果……怎么办、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等)等方法,可作为定量风险评价的基础。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有两类:一类是依靠长期积累的故障数据,计算出故障或事故概率,进而计算出风险率,取得以量表示的系统安全性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如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另一类是以单元物质潜在火灾、爆炸危险性为基础,结合工艺过程危险性,计算出单元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进而提出安全的对策措施,使系统危险降到最小程度;目前国内比较常用的指数法有美国DOW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日本劳动省化工厂安全定量评价法和英国蒙得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等。

4 总结

危险化学品也是我们生产生活必须要用到的东西,完善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和定量评价,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企业生产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始终坚持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进一步完善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让化学品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国计民生。

参考文献

[1] 李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识别及防范措施[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7)

危化品管理方法范文第2篇

四川绵阳四0 四医院重症医学科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摘 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 高危导管可留置时间内意外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Ol2 年1 月1日~ 20l3 年3 月1日各项留置管道累计2640 例为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选择2013 年6 月-8 月653 例作为观察组,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高危导管可留置时间内意外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高危导管可留置时间内意外拔管率效果显著,保证了ICU 患者的护理安全,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 品管圈;ICU;高危导管;可留置时间内意外拔管

品管圈活动(QCC) 可有效发现问题,并能对发现的问题做出有效的改进,在临床管理活动中日益受到重视。2013 年3 月至2013 年12 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组应用品管圈对本科室重症患者高危导管可留置时间内的意外拔管率进行质控管理,取得较好成绩。现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成立品管圈

品管圈小组由本科室10 名护士组成,成员学历均为本科,其中1 ~ 3 年护士2 名,3 ~ 5 年护士3 名,5 年以上护士5 名。该小组人员学历及工作年限结构搭配合理,活动采集数据可信度高。民主选举圈长1名,技术指导1 名,圈员8 名。讨论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高危导管可留置时间内意外拔管率”。品管圈小组名为“牵手圈”,并制定圈徽。活动时间为2013 年3 月1 日至2013 年12 月31 日。

1.2 把握现状,发现问题

2012 年1 月1 日~ 20l3 年3 月1 日各项留置管道累计2640 人,意外拔管8 人,总意外拔管率为3.03‰。根据2012 年1 月~2013 年3 月查检表数据以及80/20 原则,本圈将改善重点定为:降低可留置时间内气管插管和深静脉导管的意外拔管率。具体情况如下:

胃管:2012 年全年无,2013 年第一季度1 例, 合计1 例, 累计百分比为12.5%;深静脉置管:2012 年第一季度2 例,第二、三、四季度无,2013 年第一季度1 例,合计2 例,累计百分比为37.5%;气管插管导管:2012 年第一、三季度各2 例,第二、四季度无,2013 年第一季度1 例,合计5 例,累计百分比为100%;空肠营养管、胸腔引流管、气管切开导管、血液透析管在调查时间内意外拔管均为零人次,累计百分比为100%。

1.3 寻找原因,设定目标

1.3.1 小组会议归纳原因如下

(1)治标问题点:固定不良、约束不当。

(2)过渡现象:工作方法欠佳、专业技能缺乏。

(3)根本原因:管理不足、培训不足。

1.3.2 目标设定

(1)目标值设定:改善前高危导管的拔管率为3.03‰,目标值=1.58 ‰,改善幅度=48.0%。

(2)设定理由:目标值= 现况值- 改善值= 现况值-( 现况值× 圈能力× 改善重点)=3.03-(3.03×0.6×0.8)=1.58。

1.4 制定对策

(1)使用自制手套式安全约束带,自制约束手套呈直桶型,内部有供手握住的海绵,防止因手指自由活动造成的意外拔管和自解约束带的发生;手套口加宽约束带和棉垫,防止活结过紧造成病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皮肤破损。

(2)使用Duropore 胶布固定法,改良的新方法用3M 弹力胶布固定气管插管后,向两边拉紧,受力均衡,较稳固,导管不易移位。对带气管插管患者应经常检查固定情况,胶布污染后及时更换。

(3)维护气管插管由两人操作;制定气管插管固定流程;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该项操作。

充分发挥护理组长的帮教职能,按照双层面双要求考核方法进行考核[1]。

(4)制定深静脉导管护理流程,加用胶布进行“三重固定”,且要求胶布先与导管对捏包裹固定后才固定于皮肤上,防止导管与胶布固定不牢滑行。

(5)每周定期召开小组会议对数据汇总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1.5 效果评价

(1) 有形成果:2013 年6 月~ 8 月各项留置管道累计653 人, 意外拔管1 人,总意外拔管率为1.53‰; 目标达成率=( 改善后- 改善前)/( 目标值- 改善前)×100%=103.45%; 进步率=( 改善后- 改善前)/ 改善前×100%=49.5%。

2012 年1 月~ 2013 年12 月ICU 高危导管可留置时间内意外拔管率统计如下:2012 年1-3 月4 例,7-9 月2 例,2013 年1-3 月2 例,4-6 月1 例。2012 年1 月-2013年3 月总拔管率为3.03‰,2013 年6 月-8月总拔管率为1.53‰。

(2)无形成果:小组成员分别从五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取平均分数进行比较(见表1)。

由此可以看出总意外拔管下降率、目标达成率、进步率等成果明显。小组成员通过该项活动掌握了QC 手法,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各项对策的实施也在很大程度上使护理工作得到了细化和标准化。

2 讨论

品管圈活动采取科室工作人员自愿的方式组建,参加人员活动积极,工作热情高,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QCC 活动也使护理人员更加意识到高危导管有效固定的重要性,通过制定对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使科室高危导管可留置时间内意外拔管率明显下降,保证了ICU 患者的护理安全,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推广。

危化品管理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临床用药; 护理安全管理; 实施过程;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084-02

Nursing Clinical Drug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anagement Practices/LIU Xiao-ye,FU Luo-xiu,MO Yan-li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2):84-85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medication care safety management methods and how effective.Method:The hospital choice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3 380 patients with clinical medicine medication by medical staff set up a special nursing clinical drug safety management team to identify nursing clinical drug safety hazards exist,develop specific Drug management cards,identification of various drugs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improve the care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de of clinical medicine care safety training,and selecting 380 cases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served as controls.Result: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afety management of clinical drug treatments,the incidence of defects and errors in medic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d,significantl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expired drugs,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Care safety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Zhongshan Torch Development Zone Hospital, Zhongshan 528437,China

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与临床药物的安全使用密切相关[1]。国内一项研究表明,在所有护理缺陷中,与药物安全相关的缺陷约为33.5%,怎样才能够有效安全的应用药物,这是临床护士的责任,同时也是监督管理的重点问题[2]。本文选择2013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内科临床用药的380例患者,组织医务人员成立专门的药物安全管理小组,制定药物管理制度,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内科临床用药的380例患者,其中210例为男性,170例为女性;年龄15~79岁,平均(53.9±4.8)岁;同时成立临床药物护理安全管理小组,负责药物安全的管理工作。同时选择实施管理前的380例患者作为对照。

1.2 方法

1.2.1 成立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由科护士长作为小组负责人,组成成员为本科室的护理组长、高级责任护士以及药品管理员[3]。共同商讨制定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程序及内容,主要负责对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安全用药的监督和培训工作等,最终目的是提升和完善临床用药安全性。

1.2.2 设计并制定药品标识卡 依据药品相关管理规定,由药剂科、医务科及护理部共同制定高危药品管理目录,同时对高浓度及高危药品进行特殊标识,制定药品管理手册及药品标识卡等,通过具体科室实施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最终得到各种标识的规格和颜色[4-5]。对于高危药品及高浓度药品用白底红字的塑料牌做标识卡,近期标识可分为两类,分别为3个月和6个月,3个月近效期标识选用白底黄字塑料牌,6个月近效期标识选用白底蓝字塑料牌,塑料牌大小均为5 cm×2 cm,按照规定粘贴。药品管理卡为硬质卡片,大小为3 cm×3 cm,其上具体表明药品的生产厂家、名称、剂型以及有效期。

1.2.3 查找临床用药护理安全隐患 统计实施药品护理安全管理前1年出现的有关药物护理方面的问题,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到具体的原因,组织小组成员到外院及上级医院参观学习,同时邀请药剂科的工作人员一同学习药品的管理规定[6]。

1.2.4 完善查对护理核心工作制度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工作的核心制度,详细制定院级和科级的护理工作管理制度,认真落实三查八对制度,认真执行药物查对制度。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排班模式,对于进入临床的药品至少要有两人核对,交接班时要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工作制度,降低单人操作出现风险的几率,认真核对患者的身份后方可将药物给出,在对患者身份进行核对时至少运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如询问患者的姓名,保证用药对象的正确,降低护理用药差错发生的几率,争取做到零失误[7]。

1.2.5 规范各类药品标识的使用 要单独放置高浓度药品和高危药品,同时在合适的位置粘贴标识,对于非原盒存放的药品必须使用药品管理卡,散装的药品要完整填写纸卡,将其放在盒子的外面,不同药品应用种类不同的管理卡[8-9]。定期回收过期的口服药和针剂。注射用的药品按照日期顺序排放,对于有效期在3个月或6个月内的药品必须要标注近期标识牌,专柜摆放高危药品,同时用醒目的标签作为提醒。工作人员相互监督,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1.2.6 建立临床护理安全持续培训制度 临床安全用药要不断地提升护士的药学知识掌握量,随着临床新药的不断研发以及药品种类的增加,护士所掌握的药品知识无法满足临床工作,必须不断的更新知识,学习新的内容[10-11]。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药剂科人员学习新药用法、临床用药安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知识,制定管理手册,明确提出工作质量标准,确保所有人员熟悉药品的使用及管理方法,降低用药的盲目性,确保护理安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通过本文研究表明,实施临床用药护理安全管理后,临床用药缺陷及差错率明显降低,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于药品应分类放置,定期对药品进行整理,及时更新标识,确保临床各类普通药品及急救药品的完好率,降低出现过期药品的几率,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临床护理用药安全管理小组的督导作用改正了过去常规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对药品的定期更换、经常整理,能够有效的避免药品出现过期的问题。

综上所述,护理安全对整个医疗系统来说至关重要,也是患者的基本需求之一。通过对临床用药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有效降低了用药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一个放心、安全、满意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丽丽.药物警示标识在我院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做法与体会[J].海峡药学,2011,23(4):231-232.

[2]梁海涛,施孝金,钟明康.用药错误及其预防[J].上海医药,2011,32(4):161-163.

[3]薛洁.临床护理人员用药安全管理的现状与策略[J].护理研究,2011,25(1):6-8.

[4] Huan Xiaofeng,Wu Lingyu,Hou Xueqin,et al.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nursing marks system in safety management[J].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2010,10(10):749-750.

[5]韦秀芬,李慧敏.产科病区实施高危药品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4):291-292.

[6]陈登高.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管理及护理质量管理[J].吉林医学,2010,31(30):5456.

[7]邱华珍.心内科护士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3):270-271.

[8]覃凤琼.口服药样品一览表在精神科安全用药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3):2133-2134.

[9] CHEN Ye,Zhou Wen,Wang Xiaoyu.In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method in drug management improvement and experience[J].China Pharmacoeconomic,2012,27(3):254-255.

[10]率红莉,张加强,吴金丽.精神科住院病人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2,41(2):946-947.

[11]丘红梅,罗璐红,何淑梅,等.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的临床用药与护理措施[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69-70.

危化品管理方法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危重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计划拟定、现状把握、原因分析,运用PDCA程序,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分析品管效果。结果:针对改善重点,品管圈活动后危重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活动前(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危重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增加了患者安全性,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品管圈;非计划性拔管;危重患者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58

Applicationofqualitycontrolcircleinreducingunplannedextubationrateamongcriticalpatients

LIHong,HULin-juan,LIHuang-yan,etal(ThePeople′sHospitalofDeyangcity,Deyang618000)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applyingqualitycontrolcircleontheunplannedextubationrateofcriticalpatients.Methods:Weconductedthequalitycontrolcircleactivitywiththethemeof"reducingunplannedextubationrateamongcriticalpatients",wemadeplans,graspedthecurrentstatus,analyzedthereasons,drewupthecountermeasuresaccordingtoPDCAprocess,analysedthequalitycontroleffects.Results:Aimedatimprovingthefocus,afterimplementedqualitycontrolcircletheunplannedextubationrateamongcriticalpatientswaslowerthanbefore(P<0.05).Conclusions:Qualitycontrolcircleactivitycouldreduceunplannedextubationrateamongcriticalpatients,increasethesafetyofthepatient.improvingthecomprehensivequalityofnurses.

KeywordsQualitycontrolcircle;Unplannedextubation;Criticalpatient

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extubation,UEX)是指未经医务人员同意患者将导管拔出,也包括医务人员操作不当致拔管,UEX不仅增加护理工作量,还可导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的延长[1]。2009年中南大学护理学院对我国288家医院的护理不良事件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显示,UEX在所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类型中排第4位[2]。品管圈(QCC)作为解决关键问题的管理手段,通过一种至下而上的管理方法,能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与管理[3]。本科于2013年7月成立品管圈,圈员由7名护理人员组成,确立“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主题,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方法

1.1主题选定以“问题解决”型主题为出发点,通过头脑风暴列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问题点,根据其相似性制作成亲和图,总结出7个问题点。采用主题评价法就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3个方面对列出的7个问题点进行打分,护士长就上级政策1个方面进行打分,最后对评分进行汇总,最终确定“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本次活动主题。

1.2拟定活动计划本次活动计划周期为2013年7月~2014年4月,通过绘制甘特图来拟定活动计划,对每一个活动内容拟定准确的活动时间,列出常用的品管手法,明确责任人。

1.3现状把握为了把握问题的全貌,圈员绘制出预防UEX的流程图,利用自制的查检表于2013年8月1日~10月31日对1246例次带管患者进行查检,发生UEX24例次(占1.93%),其中患者自行拔管13例次,患者活动时脱出5例次,工作人员牵拉脱出3例次,导管气囊破裂滑脱1例次,疑似导管感染需拔出1例次,其他1例次,并制作柏拉图确定改善重点,见图1。

查检数据表明,患者用手自行拔管、活动时管道脱出等是造成UEX的主要原因。根据80/20法则,本圈将改善重点定为“患者用手自行拔管”“患者活动时脱出”“工作人员牵拉脱出”,其累计百分比为87.50%。

1.4目标设定根据选题过程中圈能力得分,本圈圈能力得分应为42.80%(评价后的分数是2.14分,占总分5分的42.80%)。通过目标值计算公式,目标值=现状值-(现状值×改善重点×圈能力)=1.93%-(1.93%×87.50%×42.80%)=1.21%,即预计UEX发生率由改善前的1.93%降为目标值1.21%。

1.5原因分析圈员充分发挥头脑风暴分别对现状把握中找到的3个改善重点一一对应分析,展开解析,绘制成对应的特性要因图。

1.5.1患者用手自行拔管(1)护士因素。约束评估不到位,约束不规范或忘记约束;对患者意识评估不到位;镇静与镇痛深度不够;护士经验欠缺。(2)患者因素。置管处不舒适,自我缺乏保护意识,存在意识障碍(模糊、谵妄等)。(3)医师因素。延迟拔管,未合理镇静与镇痛。(4)其他因素。约束用具质量差、种类少、设计不合理,沟通与交流障碍,未对UEX相关知识进行专门培训等。

1.5.2患者活动时导管脱出(1)固定因素。用绳带固定的导管过松;管道缝合过于随便;缝线老化脱落;固定胶布被渗湿,失去粘性。(2)管道因素。预留管道过短,导管接头过松,导管材质差。(3)医务人员因素。约束方法选择不当,健康宣教不足,未及时满足患者各种合理需求。(4)其他因素。交流障碍,对管道脱落无预警评分等。

1.5.3工作人员牵拉导管脱出(1)医务人员因素。管道保护意识不强,操作幅度过大,工作经验不足。(2)其他。患者身上留置管线过多,未及时整理;部分导管接头易滑脱。

1.6对策拟定通过上一步的解析过程,本圈明确了导致UEX的关键性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全体圈员集思广益创造性地提出22个解决方案,并就圈能力与可行性项目评分筛选出13个切实有效可行的对策。通过对相似对策进行整合,最终确定6个实施对策。

1.7对策实施与检讨为了确保6个对策能顺利实施,专门制定了对策试行计划,并向辅导员及护士长提交对策实施方案,争得同意。对每一项实施对策运用PDCA循环对实施过程加以记录。以下UEX预防措施列入科室相应质控小组的质控范围、术前防视专员及床旁交接班常规内容。

1.7.1强化约束培训,改进约束方法制定常用约束方法操作流程,组织全科护士观看约束方法的操作演示,并对培训效果进行严格考核;在原来的腕部单一约束法基础上加用床铺压迫法,以达到既可以约束双手,又能隔离引流管的目的。

1.7.2规范镇静与镇痛,将评分标准用于临床实践组织全科护士深入学习镇静与镇痛相关知识;购买4支疼痛尺,统一使用疼痛数字评分、Prince-Henry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肌肉运动评分4种评分工具分别对急慢性疼痛、术后疼痛、镇静患者、躁动患者进行科学评估疼痛与镇静深度,合理调整镇痛与镇静用药剂量;对留置管道患者进行意外拔管风险评估,筛选高危拔管患者。

1.7.3熟知导管拔管指征,视觉警示管道重要性邀请医师对常见管道用途及拔管指征进行知识讲座;专业护士每日对留置管道的必要性进行评估,及时提醒医师拔除不必要管道;按管道的重要性进行视觉警示,高危管道采用红色标识,中危管道采用黄色标识,低危管道采用蓝色标识[4]。

1.7.4建立有效护患沟通方式设术前访视专员对预约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健康宣教;通过在患者及工作人员中推广使用18种ICU沟通手语[5]、利用自制手写图示一体化沟通图板等多种途径来满足暂时性失语清醒患者的各种生理及心理需求。

1.7.5引进新型固定材料,改进导管固定方法,制作导管固定标准采用高举平台法利用3M胶布双重固定各种引流管的出口端及引流袋的入口端[6]、把3M胶布剪成“E”字形固定穿刺置管处缝线脱落后的引流管、利用弹力保护网套固定留置于肢体的动静脉置管、利用施乐扣固定深静脉置管,以上方法使导管固定更加稳固;通过制作常见导管固定操作标准化图册,观看导管固定的操作演示,使科室护士人人掌握各种导管固定的方法及技巧。

1.7.6增强责任意识,优化管线护理对每1例UEX事件,当事人需运用PDCA循环及鱼骨图认真分析拔管原因,提出护理对策;针对重要管道的UEX不良事件,科室组织全科护士进行不良事件讨论;建立组长责任制,随时检查患者管道固定及约束情况;设计危重患者病员袍,对留置管路及心电监护线进行集束管理。

1.8效果确认2014年1月1日~3月31日运用相同的查检表,本圈再次对1309例次的带管患者进行查检,与改善前发生UEX的情况进行对比。

1.9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有形成果(表1)

2.2无形成果圈员对自身品管手法、积极性、凝聚力、愉悦感、沟通配合、解决问题能力、和谐程度、责任心8个方面进行活动前后评分比较,结果表明所有指标均呈正向成长,尤其是对品管手法的运用、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3个方面成长较快,见图2。

2.3标准化为使对策效果能长期稳定的维持,本圈制定了标准化改善流程,包括患者使用保护性约束流程标准化、预防UEX流程标准化、管道固定流程标准化、UEX应急处理流程标准化。

3讨论

通过10个月的品管活动,全体圈员紧扣主题,按照拟定的活动计划,认真收集每例UEX事件,结合自身圈能力合理设定目标,并充分发挥头脑风暴深入分析UEX发生的主要原因,制定了可实施的有效护理对策,并应用标准化的模式运用到护理工作中,从而有效降低了UEX的发生率。但在品管活动中,由于活动计划考虑不周、监管机制的不健全,有少部分对策不能得到持续而有效的执行,有时活动安排需占用护士的私人时间等问题,需要在以后QCC活动中作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JarachovicM,MasonM,KerberK,etal.Theroleofstandardizedprotocolsinunplannedextubationsinamedicalintensivecareunit[J].AmericanJournalofCriticalCare,2011,20(4):304-311.

[2]龙艳芳,李映兰,郭燕红.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现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5):16-20.

[3]汪四花,林芬,沈国霞.品质管理活动在病房用药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0-61.

[4]梁雁芳,冼日凤,梁春萍.视觉识别标志在管道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0):1832-1833.

[5]朱明丽,夏柳勤,章敏飞.手语与语言联合沟通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4A):42-43.

[6]余昆容,宋华.“高举平台法”在固定各种引流管路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6):718.

危化品管理方法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模式在手术室器械清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0台手术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科室内成立品管圈,采用品管圈模式的管理方法选定主题、把握现状、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成果评价等;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手术器械清点率和护理差错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模式的护士清点器械时数目不符、护理差错发生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品管圈模式能提高手术室护士器械清点率,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安全质量。

关键词 品管圈模式;手术室;器械;清点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52

作者单位:510630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术室(李丹,张倩,毛莹莹),长沙卫生职业学院护理学科部(李小英)

李丹:女,本科,护师,护士长

在1962年,日本著名学者石川馨博士提出品管圈模式(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1],主要是指一起共事的工作人员自发地成立品质管理小组,遵循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的原则,使用各种统计工具,以全员参加的方式不断进行维护和改善自身工作现场的一种活动形式。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各样不安全的因素进行科学、及时、系统地控制[2]。近年来,我科实施品管圈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抽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开展的300台手术,包括眼科角膜移植术15台,脑外科血肿清除术38台,开腹肝、胆切除术30台,心脏换瓣、室缺修补术45台,手外科断肢再肢术10台,甲状腺次全切除术31台,阑尾切除术40台,产科剖宫产术40台,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12台,骨科四肢钛板内固定术20台,急诊休克抢救肝脾破裂修补术19台。将2012年12月~2013年5月实施常规器械清点法的150台手术设为对照组,2013年6~12月实施品管圈模式的150台手术设为观察组。本科室护理人员30名,其中男8名,女22名。年龄21~40岁,平均(29.21±1.07)岁。职称:护士10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12名,副主任护师2名。工作年限:1~2年12名,3~5年8名,6~10年8名,11~15年2名。文化程度:大专19名,本科9名,硕士2名。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器械清点法,观察组实施品管圈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1.2.1成立并培训品管圈小组,确立圈名本次活动确立圈名为暖圈圈。品管圈模式着重强调人人参与,其中护士长担任组长,科护士长及护理部主任共同参与并督导工作,每15 d组织1次活动。组织进行QCC课程培训,主要内容包含QCC手法、QCC精神及意义等。

1.2.2活动步骤根据要求进入PDCA循环,PDCA循环是由美国著名统计学家戴明博士提出来的,主要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其中P(Plan)表示项目的计划,D(Do)表示项目的实施,C(Check)表示项目的检查,A(Action)表示项目的总结与再优化。具体包括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确定活动主题掌握改善主题的重点制定目标对策制定与实施效果确认成果评价活动总结与9个步骤。

1.2.3现状把握并制定目标组织成员进行讨论,运用头脑风暴法展开特性要因(又称鱼骨图)[3],分析手术室器械清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确定需解决的问题为“提高手术室器械清点率”,明确了研究课题后,通过回顾性分析将人、机、物、法、环境5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运用散布图找出导致清点器械失误的各种因素,运用鱼骨图分析各种因素找出其根本原因所在,将数据制成柏拉图。柏拉图是根据收集的数据,按不良原因、状况、发生位置等不同标准,以寻求占最大比率之原因、状况或位置的一种图形。根据“80/20法则”将这四项作为子目标,根据公式确定各项子目标的目标值,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员能力)。因此确定本次品管圈活动的重点是围绕并解决以下4个问题展开,即未严格执行核对流程、新护士对工作流程不熟、健康教育不到位、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占主要地位,见图1。

1.2.4对策(1)术前。①评估手术遗留异物的类型及容易遗留异物的高危手术类别。②检查器械物品完整性,器械上小螺丝、螺帽等。③共同核实所有与手术相关的物品数目。④巡回护士正确记录。⑤评估器械护士工作经验。(2)关闭体腔及空腔脏器前。①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在关空腔脏器及腹膜前后共同核实所有与手术相关的物品数目并检查器械物品完整性。②器械护士知晓手术台上物品的去向。③手术过程中追加器械、敷料物品时,巡回护士和器械护士当面点清,及时正确记录。④要求医师共同参与清点。⑤发现清点数目不符时及时查找确定无误方可关闭。⑥复杂、疑难手术避免同时换人。(3)关闭体腔后。①器械护士知晓手术台上物品的去向。②器械护士、巡回护士检查手术台上相关的器械用物的完整性,共同核对手术所需的数目并登记。③严格按照器械清点单及顺序清点。(4)手术结束缝皮肤时。①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记录单共同核对清点手术相关的所有用物。②医师、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三方确认无误后患者方可离开手术

间。③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在清点单上签全名。

1.3评价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护士清点器械物品时发生数目不符情况以及护理部汇总的手术室护理差错事故。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护士清点器械物品时发生数目不符情况比较(表1)

2.2两组护理差错发生情况比较(表2)

3讨论

3.1实施品管圈模式可有效提高手术器械清点率实施品管圈模式后,使科室每位护理人员明确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应严格防止手术器械等异物遗留在体腔内;明确规范手术清点,使其知晓正确执行器械清点制度,明确规定器械清点的内容、顺序、清点时机、责任者及清点形式等;对器械物品的清点错误要做好登记,制定一系列预防措施。对已发生的器械清点错误应做好记录,并由医师、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共同签名后备案。

3.2实施品管圈模式能够保障护理安全质量护理安全管理问题受到大部分护理专家的关注,已经成为护理质量管理的关键所在[4]。有研究表明[5],临床一线护理质量与护理管理方法密切相关。通过实施品管圈模式后,全体护理人员均树立“以患者安全为第一”的工作宗旨,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人人知晓,人人重视,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高手术患者自我防护意识,保证护理安全工作真正落实到位,从组织形式上确保护理工作安全高效运行。

3.3实施品管圈模式能够提升护理管理绩效护理工作具备促进医疗安全和民众健康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严防护理差错,需要常态化运行[6]。实施品管圈模式可集思广益以发现问题,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以突出工作重点、防止手术物品漏洞、形成安全的护理工作常态化,建立有效的工作流程,优化临床护理管理绩效,使护理质量管理形成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为进一步提高护理安全质量积累经验,真正让手术患者享受优质、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东梅.品质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50-151.

[2]吴芳,杨立利,王玉琼,等.品管圈活动降低护理人员逾时下班率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5):419-421.

[3]王珊,金如燕,沈蔚.品管圈在提高时间静脉用药准确性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1A):15-17.

[4]宋晓玉,高毅,潘明新,等.品管圈降低肝胆外科非计划再手术发生率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6):25-27.

[5]申玉琴,梁怡虹,宋百灵.品管圈活动在普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4):38-40.

[6]葛建一,金艳.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