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俗文化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据说城市中的恋爱男女几乎都去坐过游乐场的摩天轮,还有许多男女就是在摩天轮上完成了从相识到热恋的更替。摩天轮平和而周转,景在眼底人在空中,视野开阔空间私密,心有所动身有相依。摩天轮简直就是为恋爱男女度身定制的浪漫器皿。当然也偶有恐高症者不敢睁眼,也有幼童承受不起飘飘欲仙而哭吵。但是一切无可奈何。摩天轮一个周转就是10分钟左右,绝无半途而废可能。如果稍稍有力学的常识,就会发现,摩天轮不管是否有人乘坐,它一直都在匀速转动,像一个惯性的物体,周而复始,日夜兼程,所有的男女,仅仅是这一个惯性物体上的过客。
做一个很浅显的比喻,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惯性之中。有许多事情,都是处于惯性状态,我们不知道它从什么时候产生了巨大的惯性,也不知道巨大的惯性终结在何时;惯性可以很温柔,可以很趣味,却也是无法摆脱它,只有服从。以至于在惯性面前,冷静理智都显得柔弱。
周立波冷静地劝解白领不要买房,应该租房。他的立意是对的,但是他的背景是错的。他考虑到的是纯粹的经济问题,他没有考虑到的是社会的惯性问题。或许我们很难考证源于何时结婚必须买房,很难考证结婚主要由男方买房,但是结婚要有自己的房子,确切地说,已经成为社会的风俗,风俗不是是非,而是潜移默化的惯性力量,除了个别的案例,谁都只能服从风俗。在上海,结婚要有房和结婚要有床几乎同样重要。风吹到哪里,脚走到哪里;俗行到哪里,人跟到哪里。四十多年前,我们的社会掀起移风易俗的运动,要破四旧立四新(都已经想不起来四旧何谓),一时间旧风俗几乎绝迹,但是八十年代人文归来,所有风俗的传承一点都没缺少,甚至还更加浓重,移风易俗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改变结婚需有房的风俗,就像要从摩天轮上跳下来一样,且不说无法跳下来,而且也不愿意跳下来,因为这一种惯性,这一种风俗,无奈中有温馨,温馨中有坚持。
即使人与人的关系,很多时候也浸润在风俗的惯性之中。本期刊登的《心理学家与妻子的10年“谈判”》一文,是感人至深的家庭故事,丈夫对妻子的十年坚守,也就是中国人的风俗,中国人的文化,这样的坚守是艰难的,这样的坚守是欲罢不能的,但是谁又能说其中没有温馨?它也像摩天轮一样,让我们抬起头来看着它。
关键词:《细雪》;诚;物哀;四季感
中图分类号:IO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139-03
《细雪》是谷崎文学世界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从执笔到全部出版,历时八年”,《细雪》的创作深受日本传统美学意识的影响。
日本自远古的绳纹时代以来,在岛国的自然风土中,自发培育出亲和自然的原始神道观,由对自然和现实的关心萌发出“诚”,即“真实”的文学意识,“同时以‘真实’为根底,开始萌发‘哀’的理念,随之开辟了日本最早的固有‘哀’的范畴而逐渐形成‘物哀’的精神。‘真实’和‘物哀’的理念,表现在文学上具有深刻的精神性,从精神的源泉而产生艺术的力量。”崇尚自然、“诚”、“物哀”的审美精神贯穿了日本文学长河。本文从这些日本最本质的审美意识出发,探讨日本审美传统的原质在《细雪》中的体现。
一、“诚”:主观真实的审美感受
《细雪》以家庭生活为中心,涉及的社会背景相当狭窄,对于日常生活的描绘却精致全面。作者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抒发,这与日本自古以来社会意识淡薄,“诚”的审美意识强烈的传统密切相关。
“诚”即“真实”,日本文学中“真实”的本质是指立足于自然万物和人生现实,将主观真实的“自然”、“人生”当做客观存在,并在这种感受中孕育出文学的美的意识。所以说,“诚”或“真实”并非再现客观外在世界的真实,而是以真诚的态度捕捉个人生活的悲喜和美的感动,“一种无做作,无装饰的抒情表现的创作态度,表现为一种自然和自由的格调。其特质在于真情和诚实”。
这必然会将文学与社会伦理割离。《万叶集》和“记纪歌谣”时代就以抒发深切真挚的个人情怀为重,以呈现绵绵情愫为美;传统歌论向来摈弃诗歌的功用理论。艺术之美不介入社会重大事件,而与个人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种审美惯性深深渗入到日本人的精神体系之中。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具有强烈的感受性。无论是神佛禅的宗教文化,还是细妙深远的艺道文化,日本人都将之深入现实生活,以审美的形式显现,形成日本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现世的人与来世的神秘的关系等等,完全都被吸收到美的境界中去了。”
这样一种文化传统投射到《细雪》中,体现在人物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之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读者从世俗生活中的琐碎事物中感受无形的又无所不在的美。主人公们非常注重审美情感的修养,这是他们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妙子的姐姐、姐夫们坚决反对她和板仓的婚事:“姑且不计较身份和阶级,……趣味以及教养等,简直无从谈起。”就是说,较之门第,最重要的是来自相同的情趣。《细雪》中人物活动的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前夕,但作者却极力地回避这一切,忠实于关西市民生活的细节,在对纤小事物的赞赏中,寄托对日本风土人情和古老艺术的眷念。这种审美意识在作品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审美的好尚渗透在平常生活之中,表现为细腻的生活情调。主人公们在对衣食住行的细小情节的关注中产生细致微妙的美感。在吃方面,幸子爱吃鲷鱼,对生鱼片很敏感,雪子喜爱浓厚日本风味的“与兵”饭庄。在穿方面,每次外出都要盛装打扮,尤其是赏樱花的季节。在住方面,尽管上本町老家的住房缺少阳光,但那种老式的住宅为姐妹们所留恋。在行方面,“即使是坐一辆出租车,当时在那里能雇到汽车吗?即使能雇上,得花多少钱?”作者就是这样纵情地感受现实生活情趣,在一片战争的热浪声中也毫不矫饰自己的内心真实体验,细致地挖掘渗入日常生活原态中的美,在忠实生活细节上抒发对这种美的激赏、爱怜之情。
其次,温情脉脉的家庭生活,柔和温顺的人物性格。小说展现的是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全幅画卷,深厚的同胞姐妹之情,融洽的夫妻之爱充溢其问。大姐鹤子宽厚勤劳,二姐幸子善良温和,雪子更是“温顺得可怜”,小妹妙子活泼开朗,难免有一些出格的举动,但任何时候都不敢当面顶撞姐姐、姐夫,即使如此,还是被视为叛逆者。在这样一种性格的氛围中,家人之间的关系总是以心的触角感应彼此的情感,在脉脉温情中弥漫着朦胧、温润的美感。
最后,对于日常生活中人情世态的关注与风俗制度的遵循。“日本人不同于别国人的最重要因素是日本人的‘常识’”所谓“常识”,是社会中约定俗成、要求人人遵守的思维方式和行动准则,也即社会中个人和群体必须遵循的风俗制度,“常识”是日本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渗透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细雪》被誉为“风俗小说中最上乘的风俗小说”,雪子的相亲,最为典型地体现了风俗的美感。雪子五次相亲中的繁文缛节,人物微妙的心理,面对着相亲对象或优越或卑怯的态度,对于相亲结果的忧喜得失,紧扣读者心弦。《细雪》并不以激烈的情节冲突取胜,而是在人人生活其中的“常识”领域中生发出一种细妙的美。书中人物的生活方式,谈话的内容,说话的语调,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生活样式,“而只要随从文化的‘样式’,本身就足以成为美的表现依据了”,这就是‘制度’和‘风俗’的领域”。
二、“物哀”:人物命运的悲悯美
虽然小说展现了衣食无忧的中产阶级散淡闲适的家庭生活,但雪子艰难的姻缘、妙子几次蒙受九死一生的灾难、莳冈家日趋衰败的家运,都使小说渗透了人生虚幻的悲凉和凄清幽婉的情味,这就是日本审美意识中贯穿古今的哀怨悲伤的情调,也即“物哀”的精神。
“物哀”由“哀”发展而来,而“哀”则是由“啊”和“哟”这两个感叹词组合而成,可见“哀”首先是表现一种情感的咏叹,一种朴素地对宇宙万物、现世生活的变迁所产生的感叹,当它发展到“物哀”时,则是以真切的感动和同情领悟自然景物与人生世态的悲喜,含“赞赏、亲爱、同情、可怜、悲伤的广泛涵义”,“然而,嬉然有趣之情,其动人不深,而悲愁、忧郁、恋慕之属俱思心绵绵,动人至深。”因此,“物哀”的情感特征是有悲有喜,悲喜交融,以悲为主。“物哀”这条日本文学精神的底流也深深流淌在《细雪》的审美情感里。
首先,书中最主要的主人公雪子的命运阴霾笼罩。雪子长相秀美,鹅蛋脸,且常常带着愁容,具备旧式女子楚楚动人、不胜凄楚的风韵。她性格娴静,一言一行中都显示出传统女性的瑰丽风姿。但岁月蹉跎,雪子年过三十,经历了多次的相亲,一直未能获得良缘。小说正是将雪子优雅的美姿与她不幸的身世形成对照,“这样一个白璧无瑕的‘姑娘’永远独守空房,实在荒谬绝伦。”激起旁人不断的嗟叹、爱怜和同情。
其次,青春活泼的妙子坚持不懈追寻自己的生活,却多灾多难。妙子与雪子的性格截然相反,大胆追求自己的事业与婚姻的幸福。但命运仿佛在处处与她作对:在水灾中差点被淹死;不惜一切热恋的对象板仓患脱疽症悲惨地死去;历尽艰辛生下的女儿却是个死婴。如果说雪子的身上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哀怨缠绵的美感,妙子则体现了一种浓烈的凄厉美感。《紫式部日记》中彰子皇后诞育皇子时的景象与《细雪》中妙子卧病时的情景颇有几分相似。彰子皇后难产,紫式部描写声声入耳的“诵经声”与晚风的“凉意”给迷人的秋景平添了不安,“它的美中隐含着几分神秘、凄厉。”妙子病重之时,黑瘦的脸、虚脱的身体、不洁的气味和屋外明媚的阳光、早开的樱花形成对比,优雅与阴郁交织,在悲怨凄厉中突出美,在优雅中又徘徊着幽愤之情。尤其是后来妙子难产,生下死婴,幸子“凝视着死婴那透明如白蜡的妩媚面容,仿佛板仓和奥烟的怨恨在它身上作祟似的。”这个情节让人也让人联想到《源氏物语》中夕颜和葵上受怨灵缠绕而死的惨景。
再次,莳冈家不可避免地日趋衰败。莳冈家本是货殖世家,莳冈四姐妹是世代大家闺秀,但她们父亲去世后,家族一步步衰败,虽然仍是中产阶级的一分子,但幸子每想到过去的繁华,如今家道中落,不由得辛酸凄楚,落下泪来,体现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幽怨之美。正如评论家折口信夫所指出的:“《细雪》是大正、昭和时期日本中层社会的缩影,在这部作品里,作者给后世留下了正在崩溃中的没落阶级的绚烂幻影。”谷崎润一郎正是以缅怀留恋的心态描写逐渐逝去的传统贵族阶层细腻纤细的风雅美感,为即将远去的时代唱一曲悠扬低沉的挽歌。小说的结尾尤其令人惆怅,雪子婚期迫近,辉煌灿烂的嫁妆堆满一屋子,反而更映衬烘托出曲终人散的悲哀。作者用温情脉脉的抒情笔调,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表现为绵亘的哀愁情怀,静美而郁闷的古典情韵。曲尽其妙,余韵无穷。这与《源氏物语》中既留恋现实人生又痛感人生虚幻的矛盾,以及对于王朝贵族不可挽回的没落命运的兴叹,何其相似!
三、四季感:自然本位的审美意识
日本的本土思想是原始神道,“本居宣长关于神道的概念有新的发现一一一概括成一句话来讲,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性,这就够了。”在日本人的意识中,自然万物“不断轮回,以维系生命,表现出对生的强烈意识和幽雅的美。”这种审美意识渗透在古今的文学作品中,绵延不绝。“《古事记》、《日本书纪》开首的苇芽萌生就意味着春之到来。”《万叶集》有些诗卷完全按照春夏秋冬四季来将诗作分类,轻泻出季节转换,时光流逝的美感。《源氏物语》将人的情感与季节和景物密切结合,以景物的萧瑟,表达人心之寂寥。松尾芭蕉的俳谐,“顺随造化,以四时为友”,。在日本文学中,自然和四季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由季节引感,应时令而生兴致,产生优美、深沉的情感体验。
《细雪》的情节在1936年色泽光润的秋光中开始,在1941年清冷的春光中结束,四个完整的春夏秋冬的行程中,一幅幅自然风光串联起一个个事件与场景,如一幅卷轴画卷逐渐拉开,充分展示了四季的流逝。主人公们体味四季之景:樱花盛开旋而落英缤纷的春景,绿意浓郁的夏日,夜色如水的秋夜,寒冷而多事的冬天。这就是《细雪》体现的季节感。
(一)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在小学1~3年级安排了民族教育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分布、文化、衣食住行、风俗人情,感受祖国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验民族情感,并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大团结,从而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二)内容结构
本专题通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民族成员、了解少数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如服饰特点、饮食习惯、民族乐器、聚居区、建筑风格以及特色节日,初步感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体会民族文化的多彩多姿。主题和内容要点具体见表1。
(三)编写特点
1 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一小学民族教育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并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如少数民族服饰、饮食、乐器、建筑等,并融入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使用或改造民族文化,从小参与到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活动中去,以增强其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2 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民族教育活动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如歌曲、故事、儿歌、诗歌、游戏等形式,穿插在引题、总结部分,灵活多样,增强了教学的功能,学习过程生动活泼起来,实现与艺术精神沟通。
3 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根据学生对各类体验性活动有浓厚兴趣的特点,寓民族知识于教育活动之中,设计了“当少数民族聚居地导游”“对江西的少数民族建筑开展小考察”“动手做特色民族节日剪贴报”“学民族节日里的歌舞”“民族节日知识竞赛”活动,拓展民族教育的视野、时间和空间,体验性探究活动为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
教学建议
1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特点,增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可操作性,通过看有关少数民族的影视资料、图片,听少数民族的歌曲,从服饰上辨认少数民族等形式,宣传民族常识。可开展“采撷民族风光风俗”的系列教育活动:集一集――收集资料,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说一说――讲各民族的风俗礼节,谈身边的民族英雄:赛一赛――勾画未来少数民族的美景:做一做――制作版面介绍民族服饰、民族建筑。
2 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要建立开放的课程资源网络,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等本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上网收集资料、进图书馆查阅材料、到社会做调查研究、走访身边少数民族家庭,并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多样化课程资源,使其为教学服务,以卓有成效的开放式教学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
3 注意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实现综合效益。本课程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与其他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应注意与语文、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或校内外其他教育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特色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三年级第10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1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2 猜想:你知道这个画面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吗?(课件出示泼水节图片)
教师小结: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及习俗,你想知道我国少数民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欢度节日时有哪些风俗吗?就让我们走进少数民族,去领略一下精彩、独特的节日文化
3 揭示课题:特色民族节日、
(二)合作学习,掌握知识
1 看一看。(课件演示少数民族欢庆节日时的热烈场面)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有着形形的节日习俗,有趣极了。
2 读一读。朗读课文“智慧泉”里的节日介绍。边读边思考:书中列举了哪些少数民族的什么节日习俗?(那达慕大会、火把节、歌婆节)
3 学一学。(课件演示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有哪些习俗与我们汉族人民不同呢?(指导学生从课前收集到的美食佳肴、居住、服饰特点等方面谈)蒙古族有一个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是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什么意思?你能介绍一下那达慕的特点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4 试一试。小组学习,选择一个少数民族的节日,结合课文和资料研究,了解节日的时间和特点。
5 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特色节日呢?你了解这些节日的传说吗?各小组交流、汇报。(如火把节、歌婆节、三月街、达努节等)
(三)感知体验,活动延伸
1 开展四人小组合作,用课前收第到的少数民族节日的图片,动手制作一份“特色民族节日”剪贴报,在全班展示交流。
2 走进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学一学少数民族歌舞。播放《我们新疆好地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阿里郎》《青藏高原》等歌曲,学生戴头饰配合音乐体验节日的欢乐。
(四)思维冲浪,开拓视野
1 “你说我答”民族知识竞赛,竞赛规则:由一个同学描述某个节日的风俗习惯,或出示某个民族的节日图像,指名或抢答,回答正确者为胜方。
2 了解民族之最。(课件演示)
【关键词】空乘专业 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空乘专业有着独特的职务特征,在空乘的工作条件下,学生应当具备更强的口语沟通能力。随着航空业的国际化,航空公司对专业学生的需求标准也在升高:乘务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要达标,自身的文化积累也要深厚。在这样的形势下,空乘方向的学生除了识记基础性的英语常识以外,还需要了解词汇语言背后的地区文化。目前,不少学者开始探究整合英语教学与文化塑造的途径,但是这些学者还停留在描述表象的阶段中,并没能探究到导入操作的深度。我们应当设计文化导入的有效措施,并提出关键性的导入步骤。
一、传统英语课的弊端
空乘专业中的英语课,可以归属于公共英语授课。在培育空乘人才方面,英语大纲提出了等级考试的要求。在这样的标准下,英语课堂的核心任务,就被设置成传授基础性的词汇等知识,这种讲解内容是与等级测试直接关联的。不少空乘方向的同学反映:他们在等级测试中可以获取较满意的分数,但是在实习或接受培训时,却无法恰当地把握语言的社会背景,这阻碍了高效的英语沟通。在平日的授课中,教师过于注重基础性的单词、语句结构等,却没有侧重介绍英语篇目依托的文化与社会实际。学生在运用口语时,会受到本民族语言的困扰,导致经常误解沟通的重点部分等。这样的现象,影响到了空乘人员的工作能力,也会削弱口语交流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讲,有必要指引同学们深入语句的背后,去探究英语所适用的文化情境。
二、导入文化的基本规则
要有效导入背景性的文化,就需要培育空乘同学浓厚的文化意识。这种意识,指的是同学对于不同类别文化的敏感程度,它构成了了解文化的前提。学生对于不同类型文化差别的认知,能够帮助他们选取适宜的形式,来完成跨文化的口语沟通。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顾及本民族的固有文化。英语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带领同学认识多样的异国文化,还在于激发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热情。导入不同类型的文化,应当遵循次序的规则。具体而言,应当首先介绍知识性的背景,再介绍交际性的背景。知识层面的文化,包含了这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和文学等要素;而交际层面的文化,包含了这一民族的传统性风俗、生活方式、思维惯性、交谈技巧等要素。
三、高效的导入措施
空乘方向的英语教学,可以被分为课内与课外两类。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整合常规性的授课活动与文化常识;在课余时间内,教师则需要提倡同学们运用多样化的资源,来接触特定区域的背景文化。
(一)课内的措施
在空乘专业的外语课内,教师要科学安排导入步骤、讲解步骤、训练步骤、归纳步骤以及设置作业步骤。要侧重关注导入以及讲解的环节,有针对性地引入文化层面的常识,有序整合分析与比对的程序。
在导入的步骤中,需要重点讲解英文篇目的背景性文化。教师要善于发现英文教材中关系着文化的篇目和语句,挖掘这些词句隐含的背景性常识。要指引同学们感悟创作的意义和基本论点,对于关涉到历史常识的篇目,应当增添一些历史事件、名家评析、历史性价值等讲解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独立宣言的篇目之前,可以向同学们介绍独立战争的背景性故事,带领同学了解美国国旗象征的内涵等文化知识。这样一来,同学们就摆脱了机械背诵篇目的负担,产生了对于篇目内容的浓厚兴趣。再如:在讲解相对枯燥的英语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唱一首英语歌曲,来调动同学的探究热情。
在重点讲解英语词句等语言性的关键点时,教师需要改造旧式的授课策略,在注重讲解单词发音、拼读规则和表层意义的同时,重视这些词汇所包含的深层次意义。要指导同学区分那些表层意思类似、文化的深层意义有差别的词语,让同学们明晰特定文化下的用词规则。
例如:单词“blue”就具有多重意义。在汉语中,这个词仅能代表“蓝色”的意思;但是,西方人在平日交谈时,如果在句子中加入了这个词,就可能代表“情绪低落”等含义。教师要引导同学重视这类依据文化背景而变换意义的词汇,提高学生在沟通与协作时的能力。
(二)课外的措施
在空乘英语课之外,教师要倡导同学们采纳多样性的措施,来补充有关文化差异的常识。目前,多数学生宿舍都安有网线,教师可以向同学推荐一部分优秀的英语短片、视频等学习材料,也可以鼓励同学下载一些优美的英语曲目、戏剧等。学生在欣赏和娱乐的同时,也就扩展了文化常识视野,感悟到区域文化在表述上的差别。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邀请外教来参与空乘学生的课余活动。例如:在圣诞节等传统的欧美节日里,让外教与同学们共同策划晚会等活动。在这种准备的程序中,学生可以亲身体会浓厚的人文区域色彩,并学会这种文化下的常见沟通策略。在业余时间,空乘专业的同学要主动阅读外语刊物,了解当地的社会风气和文明背景。报纸刊物中的报导,能够为同学提供直观视角,指引他们认知不同类型的文明。
在航空国际化的推动下,作为通用性语言的英语,成为各类航空单位的工作用语。航空业的进步,客观上需要熟悉英语的乘务人员,来推动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进展。英语也是乘务人员对乘客进行服务的惯常用语,乘务人员在英语沟通上的技巧,属于核心性的岗位技巧。因此,空乘专业的同学认识词句承载的地区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了解不同区域的历史进程、传统风俗、文学进展、生活方式等,有利于空乘人员更准确地与乘客沟通,培育良好的工作素质。
【关键词】英语教学 大学 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直接反映,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因此,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是一个关键环节,需要加强学生英语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英语语言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一、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培养原则
由于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范畴比较广泛,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都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文化意识培养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共同推进。
1.适宜性原则。英语语言文化可谓是包罗万象,若要将文化知识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需遵循适宜性原则。适宜性首先表现于文化内容的选择必须适合大学生英语文化及知识认知水平。其次是所涉及的文化知识需定位于大学英语学习框架内,可适当扩展,但不可偏离太远。最后是文化知识应具有基础性、代表性和主流性,最好以英美国家的文化为主体。总之,文化意识培养的适宜性就是要求与语言教学挂钩,并为语言教学服务,为大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积累提供助力。
2.系统性原则。从目前大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来看,带有随意性,缺乏系统性,毫无计划性,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只是简单提及,语言材料中所隐藏的文化因素很少去探究。这就要求在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以系统性为原则,对文化知识作分类处理,明确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拟定文化意识培养总体方案,避免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递进性原则。文化意识培养和其它教学一样,需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整体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表及里,逐步推进。具体而言,在文化意识培养初级阶段,以基础文化常识为主,如风俗礼仪,适当涉及文化所反映的思维、价值观念等知识;而在文化意识培养高级阶段,除了积累更多的基础文化常识外,还要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材料中所隐藏的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容的理解,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培养方法
在参照以上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培养原则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具体的培养方法,通过课堂和课外的有机结合,综合性的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1.课内的文化渗透。英语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它可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1)通过词汇学习渗透文化。多数英语词汇都蕴含着存在的文化涵义,通过词汇教学来渗透文化意识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可利用对比分析、专题讲解等方法来挖掘词语、短语、谚语等词汇中所隐含的文化知识。例如,red(红)在汉语中是喜庆、吉祥的意思,而在英语中且涉及流血、暴力、犯罪等含义,如red battle、red-handed、red ruin等都为贬义词,通过中英词汇不同文化涵义的比较加深学生对red一词及文化意义的理解。
(2)通过语篇内容渗透文化。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大部分已融入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如风俗习惯、宗教观念、道德准则等,很多篇章是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好素材。因此,教师在语篇教学时,需对隐含的文化因素充分挖掘,相关文化知识加以解释和补充,即所谓的“文化旁白”,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通过文化比较渗透文化。通过对英语和中文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是文化意识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上述的词汇文化教学和语篇文化教学都可应用该方法。具体可以从英汉称呼、慰问、告别、做客、道歉、赞扬、谈话题材、价值观念等方面作比较,在对比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2.课外的文化熏陶。
(1)阅读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要想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应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内容。文学作品选择时,可关注与汉语文化对比鲜明作品,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阅读报刊或其它材料也是了解当前文化总动态的最直接途径。这样的文化信息往往是教材中所无法涉及的。
(2)语言的运用离不开社会文化这个大背景,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除了在课堂及校园平台外,更应该走向社会去发现、挖掘、体验更加真实英语语言文化信息。大学有丰富的外教资源,学生可以寻找机会与其面对面交流,从而更直接地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并获取有关他们国家社会情况、文化生活、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一手资料。另外,也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充当外国朋友的“导游”,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及文化知识。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除了上文所述指导性的原则和科学性的方法外,教师本身文化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还需英语教师以文化传播者、解释者和教育者的身份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文化素养,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