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听障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每个听障学生学习、生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条件。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关注教育教学的同时,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让每个听障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心理素质教育思想,听障学生生活在无声

的世界里,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情感特点与正常青少年不太相同,生理的缺陷使他们存在很强的自卑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的好坏,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与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分不开的。教师不能把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当品质问题看待。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各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总结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例如,劳技课中“钉纽扣”一课,有的学生因为不会拿针,多次把手扎出血,就没有信心,不想钉了,这时老师就要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引导他:“现在有不少同学成长在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条件下,缺乏生活的锻炼,养成依赖心理,一旦遭到一点挫折,遇到一点困难,就常常退缩或不知所措,失败和困难是每个人生活道路上都会遇到的,你应该怎么办?应该正视它、战胜它,多练习一下就好了。”话后,这个学生立刻露出微笑,经过一节课的练习,终于学会了钉纽扣。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创造了更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对自己充满信心。

2.尊重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亲切、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既包括“才子”,也包括“差生”,尤其是个别智障的学生,教师不能对学生有冷有热,有亲有疏。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应采取因材施教、降低难度、由浅入深的辅导办法,充分发挥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努力得到肯定的气氛中,能够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结合班级文化活动,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班级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在班级文化活动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这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利场所,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班级开设了每日格言、班级周报、天天听故事等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听障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还提高了他们的演讲和交往能力。此外,利用每周一次的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不同的主题,丰富的内容比课堂中的书本知识更能吸引学生,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对困难挫折能勇敢面对,对身体的残疾能坦然面对。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给学生提供了生活实践和创造的机会,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调节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自我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配合,培养听障学生健康的心理

素质

学校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是心理教育的主力军。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心理教育有很大影响。有利于心理教育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为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提供了氛围,幽雅宁静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整洁舒适的寝室,都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学校通过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六一”儿童节文艺演出、助残日、聋人节等纪念日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大环境里学习和锻炼。

家庭和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可缺少的方面,同样需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这就要求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比如,鼓励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允许孩子有不同的甚至反对的意见。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并认识到孩子的问题会给孩子心理造成怎样的压力。其次,对孩子不要过分溺爱,以防从小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也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棍棒”式的教育环境中,受到父母的歧视、训斥和体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要讲究角色互换,父母和孩子虽然年龄不同,辈分有序,但人格是平等的。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不伤害孩子。对于听障孩子来说,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他们应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家长要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品质。同样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以适应学生的健康发展。

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

了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知识性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竞争社会的人――心理上的强者。

参考文献: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第2篇

“健康”的概念现代社会已不仅指躯体、生理健康,还包括精神、心理健康。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中,小学生由于成绩、升学压力,还有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以及一些家庭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隔代抚养孩子问题,等等,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在当前环境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一、创设行为激励环境,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理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一是树立名人榜样,通过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就是利用小学生崇拜名人的心理,给他们讲一些名人自信的故事,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上小学时的故事,等等,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进而对任何事情都树立顽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二是开展能力锻炼,通过挑战自我培养自信。通过锻炼学生培养自信心的方式很多,比如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当一次“管理者”;交给学生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老师不插手,等等。通过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自己做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三是培养集体观念,通过感受自我培养自信。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特别是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荣誉时,让学生知道荣誉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他是集体中的光荣的一员,强化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在学校中的自信心。

二、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

一是注重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心态的形成。通过开展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制作精美书签,办读书海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校园里设置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让学生理性思考;在校园里营造繁花点点、绿草茵茵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进而使学生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是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可内化、积淀优秀的心理素质。而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因此,在学校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各种活动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通过心理认知暗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心理品质的优化。

三、创设全新学习环境,努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

一是利用好学科教材中的健康心理教育内容。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并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科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整合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89-02

一、对于整合研究理论依据的分析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构建了该研究的理论基础

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是我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两个概念,因此,我们在对这两者的整合进行研究之前必须先明确他们的基本定义及其相互关系。针对过度悲观及消极的心理状态,研究上面仍然存在诊断不确定等缺陷,因此,西方的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以心理健康完全状态为核心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将主导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主观幸福感及主导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心理疾病共同列入了心理健康的评价指标中,因此,弥补了之前在心理疾病方面的单方面视角。但是对个体的完全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只适用于普通的心理健康诊断,很难从根本上对人类的心理健康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对近年来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直接存在的相互关系。如果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成一套模型,该模型由心理素质及心理状态两个方面构成,一个是内在机制,另外一个是外在行为。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来说,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交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繁杂的教育体系,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互相影响。所以我们基于海量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交互作用理论。青少年在心理上面的变化是非常快速且毫无预兆的,社会现实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两者同时出现并交融在一起,这是当代青少年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最本质原因。因此,在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应该抓住他们在主观及客观方面产生变化的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并采取强化内部心理素质和外部良好行为的战略,通过主观及客观相互作用的视角去实现两者之间的整合研究。除此之外,还应从现实社会环境适应与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出发,精确把握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频率及发生特征,并对青少年的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冲突等行为进行交互性研究,从多个层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我们基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何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效地进行整合,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本质处理好。

二、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结构组成及测量评价方式

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价,在国内外均已拥有了较为成熟的手段,而心理素质则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概念,其测量评价方式还未形成标准体系,目前仍然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有关心理素质的基本定义,我们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并充分结合近年来相关实践经验,拟定出了以下定义:心理素质是建立在生理条件的基础之上的,并将外界环境所给予的刺激转化为稳定的、隐性的内在心理品质,并具有衍生及发展等功能。简单地说,心理素质就是人类内在一种保持稳定性质的心理品质,它的形成是一个由外在刺激转化为内在品质的稳定过程,并通过人类的日常行为习惯所体现出来。心理素质由认知品质、个性品质、适应能力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认知品质指的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体现的心理品质;个性品质指的是青少年各种心理特征的结合,由动力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等部分构成;适应能力指的是青少年对内部环境及外部环境的适应情况。我们根据所总结的青少年心理素质结构,编制了一份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测量评价表,这份表格很好地满足了本次研究的目的,可以在各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中展开评价。

三、当代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整合研究的主题之一便是探讨当代青少年群体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它是合理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窗口。经过笔者的调查与分析,总结出了以下主要问题。

(一)心理压力问题

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问题便是心理压力,且心理压力的来

通常是来自于学业及交际方面。笔者使用综合取向,并针对青少年群体中所存在的各种压力源,编写了一份详细的青少年压力应对措施问卷调查表,通过这种方式收集了一些青少年在面对压力时主要采取的措施,除此之外,还分析了压力源与应对措施直接形成的关系,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压力应对模式。

(二)学习适应问题

除了心理压力问题之外,学习适应问题也是青少年群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生活在班级群体之中,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与其他学生之间产生无形的比较,这种心理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压力,不能适应。笔者通过多方面调查总结出了青少年在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结构框架及主要构成因素,并得出了几种最常见的青少年适应性问题类型、考试心理问题等等,并探讨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其中,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来源是来自于同伴之间的竞争、异性之间的交往、亲子之间的沟通,等等,在这些过程中稍有不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笔者根据青少年在日常交往中所交往频繁的人群,例如同学、异性、父母等等,分析了在这些不同的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研究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四)情绪情感问题

笔者通过对青少年一些常见的情绪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出了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其中,应围绕从生理唤醒的恐惧、对心理活动的恐惧、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三个方面展开探讨,探讨主要覆盖青少年焦虑及敏感等情绪的发展特点极其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对青少年产生抑郁症状的原因及抑郁特点等方面因素进行了探索,分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  (五)恋爱心理问题

恋爱心理方面所产生的变化是代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笔者对大学生婚恋观念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构建,并编制了相应的问卷调查表对青少年进行测试,通过调查去探索青少年对于婚恋观的态度及发展特征,并从恋爱心理与压力来源等角度进行结合,编制了一套测试青少年恋爱心理问题的测试表格,探索了当代我国青少年对于恋爱压力的处理方式及调节策略。

(六)职业健康心理问题

笔者针对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健康方面较为薄弱的现状,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青少年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深入探索,并建立了一套本土化的青少年职业成熟程度的结构模式,开发了相应的测量与评价工具,由此来分析我国青少年在职业心理方面的发展趋势及发展特点,同时研究影响青少年职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及作用原理。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具体整合方法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整合研究是为了适应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诞生的一种新型探索内容,目前为止并没有现成的研究方式及研究标准。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进行。

(一)坚持以“人在环境”这一理念进行研究

“人在环境”这一理念是在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行反思的过程中而提出的,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人的高级心理和社会化关系角度来看,人所具有的任何一种高级心理活动都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思维、人格、情绪等等,因此想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方式,必须结合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共同研究,从环境的角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变化进行全面分析,有效促进个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是人类是生理及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体,生理因素和非生理因素是互相影响的,除了先天性遗传缺陷之外,任何心理问题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影响的,例如人际关系、就职压力、学业压力、经济条件,等等。因此,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时,必须要将心理问题及非心理问题进行共同研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

遵循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基础理论及方式,对目前青少年群体中主要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解决,这种研究是具有选择性的。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强调所采取方法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摒弃该范围内以往研究中所发现的单因素研究多、理性辨别多、经验总结多、自变

量和因变量的管控不严谨、单个问题研究时间过多、与当代背景相结合研究较少等问题。应正确使用现代化心理科学研究的有效方式,以此保证研究的科学合理性。其次,在研究过程中应结合当代青少年在心理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从社会环境等大背景方面切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整合,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整合方法。

(三)使用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方式

对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方面的整合性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不仅仅会牵涉到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科学方式,还会涉及一些其他的学科,例如,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等等。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并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在研究过程中应将这些学科进行综合。例如,在理论探讨过程中,不仅仅使用了文献分析及理论构建等科学研究方式,在对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问题的整合培养研究过程中也使用了调查、咨询、测量、分析等多方科学探索方式。在实际研究中,除了使用以上研究方式,还应加入模式构建、文献分析、过程控制等特殊研究方法。通过多数实践证明,利用多种学科进行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可以有效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还能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王金良,郭成.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2]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培养

正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今天当人们的生命活动中,细腻的神经系统的作用一代比一代增强的时候,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更直观地说,在我国最新一次的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中发现,我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紧迫的现实和素质教育的需求都呼唤着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我在班集体建设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做了一些尝试,现在汇报给大家。

一、在管理中彰显个性。

尊重学生个性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我在班级管理中,把班集体当作全班学生个性发展的舞台。正如魏书生老师提出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让每个人在集体中都具有一定管理责任或服务责任,每个人都处于一个能够发挥作用的地位。比如班干部一年一选举、值日班长每日轮换、学科代表专项负责、组内事务负责制、班级卫生承包制,做到人人有岗位。在“人”和“事”的搭配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才能,让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理想、兴趣和特长申请岗位。有音乐特长,擅长表演的就申请做文娱委员;擅长美术的就申请做美术课代表;电脑水平高的就申请做电教委员;有管理经验的就申请做班干部或是小组长。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做自己擅长的事,进行自主管理。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自信心、自尊感和归属感,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潜力,增强成就感。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工作中与他人交流,学会换位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形成宽容、诚实、有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在活动中彰显自我

马卡连柯说过:“要注意在集体活动中教育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也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活动中我通常是提出活动内容和大致方向,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比如我提出召开主题班会,学生们就形成组委会,确定班会的主题,设计班会流程,确定参与人员,审定各环节内容,进行多媒体准备等,在班会的总结时也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总结班会的得失,为下次班会积累经验。再比如学校举行合唱比赛,我班学生从选择歌曲、准备伴奏、设计舞蹈、准备服装、确定指挥到请老师辅导、课下训练,都由学生自己组织,比赛最终夺得一等奖。这种自主活动、自我教育的方式尊重了学生的爱好和需求,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自强、自制力和创造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合作中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三、在奖惩中彰显期待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素质;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7-0064-05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当今的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要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因此,学校需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合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笔者于2013年1月初,对太仓市新区第三小学全体五年级学生家长下发了调查问卷,共发放232份,回收231份,回收率约99.6%。下面就调查数据作一提取与分析。

二、调查数据的提取与分析

1.家长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而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在对健康概念的认识中(见表1),有179人的健康观是完全正确的,占77.5%,有224人认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占97.0%(见表2),有214人认为要是个别孩子已有过激想法或行为,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占92.6%。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欣喜地看到,绝大多数家长都有较高的素质,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都很全面、科学。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也承载着重要的职责,他们平时能注重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家长具有这样的教育观念是非常可贵的,这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基础。

2.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为了了解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模式,笔者设计问卷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解:

(1)是否了解孩子的生活圈?孩子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的。平时最多接触的除了家人以外,还有老师、同学和朋友。家长对孩子了解程度详见表3—表6。从中,我们可看出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较高,对孩子的生活圈比较熟悉,了解孩子的老师和同学,清楚孩子的学习状况,了解孩子的日常作息。这样融洽相处的环境,能带给孩子较强的安全感,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心智能得到健康发展。

(2)与孩子平时的沟通情况。亲子沟通,是彼此人生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桥梁。我们从沟通频率、沟通内容、沟通态度、沟通成效等方面,了解家长们是否能进行良好沟通,真正走近孩子心灵,详见表7—表10。

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有近一半的家长,或许是因为工作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舍弃了与孩子一起享受亲情的好时光。和孩子沟通的话题(见表8),近一半是关于学习任务,这一方面说明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使沟通少了些许温情。孩子有烦恼,向家长倾诉时,有78.8%的家长能暂时放下手边的事情,认真听,并能予以舒解,使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重视。从最终的亲子关系来看,有62.8%的家长认为孩子和自己显得很亲近,无话不谈,32.5%的家长认为关系一般,另有11人认为孩子不敢亲近自己。

(3)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现。孩子心理健康包括很多方面,有对自我的认知,有对环境的适应,有对不良情绪的合理排解。笔者选取某几方面,调查孩子在家时的种种表现,详见表11—表14。

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看到,78.4%的同学对日常的不良情绪有较合适的排解途径。有74%的学生能正确看待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比较自信。约64%的同学能较快地融入周围的同伴群,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但就考砸后的表现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不敢拿给家长看,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家长对学习的要求,或许采取的一些措施比较粗暴,影响到孩子的心理。

(4)孩子的综合表现。一般来说,具有健康心理的人,能正确认识自我,乐于交往,因此,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调查中得知,有近70%的家长认为孩子在班中受到同学的喜爱,能友好相处。但也有8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在班中不合群或受到欺负(见表15)。综合数据显示孩子身心发展水平优良率为74.1%(见表16)。

总体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发展情况良好,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孩子在校情况受到家长的关注和了解。但不容忽视的是还有个别同学,没有掌握沟通交往的方法,显得不合群,或和同学关系紧张,因此更需要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高度关注。

3.了解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学校开展的活动,如果得到广大家长的关注,就能更好地发挥合力。多项选择调查显示,家长平时了解学校的途径(见表17),主要听孩子述说的占55.9%,路路通或QQ的占41.6%,阅读家教小报《娄江苑》占11.7%。47.6%的家长不清楚学校以什么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4.6%的家长希望学校能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专家讲座,48.1%的家长希望在班级家长讨论会上进行专题讨论。认为目前家校合作程度良好146人,占63.2%,一般80人,占34.6%,较差5人,占2.2%(见表18)。

从以上数据来看,学校的工作,还需要引起更多家长的关注。大部分家长习惯于家校之间路路通、QQ群、电话的联系,对家教报《娄江苑》及学校网站关注不够。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家长们希望学校提供专业的讲座,或在班级中自发组织研讨。总体来看,家校合作的空间还很大,需要学校和家长集思广益,探讨出更多的途径和方式。

4.关于今后的建议。这是一道开放题,有家长提出,最好能及时获知学校开展的活动,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大型活动可放在双休,家长也可参加。有的家长提出,可在路路通上发些健康心理小贴士,建立家校交流平台等。

三、思考与启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如何使家长发挥教育者职能,与学校志同道合,一致行动,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一)加强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虽然对孩子健康的概念等能科学准确地作出判断,但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往往会出现偏离。当孩子考砸后,害怕面对家长的责备,当家长与孩子的交谈话题多为学习内容时,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就迫在眉睫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纲要》指出“在人的基本素养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要教学生学知识、学科学,更要花大功夫教学生做人,做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对家长来说,也是如此。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提出的要求也要量力而行。因孩子们存在差异性,不能一味看成绩高低。只要孩子认真付出,有所进步,就应该多鼓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当然,在重视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道德行为、个好、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协同发展尤为重要。

其次,要进行专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因其特有的专业性,学校有必要对家长进行专业的指导。要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不同年段,孩子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如小学高年级时,要正确对待成绩,要注意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等。同时,学校在了解孩子共性的基础上,还要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根据家长遇到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协助家长共同解决。

第三,要教给恰当方法。教师平时可引导家长加强亲子沟通,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首先,要以平等、尊重孩子为前提。孩子通常会对居高临下的说教持反感态度,以致沟通效果不理想。其次,学会采用恰当的沟通体态语。充满爱意的眼神,亲昵的牵手等,可有效缩短心理距离,使孩子能敞开心扉。第三,家长可采用温情的休闲方式。带孩子亲近大自然,走近孩子心灵,或和孩子玩他喜爱的活动。在活动时,孩子能卸下伪装,展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当然,家长也要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和谐的家庭氛围来熏陶感染孩子,培养孩子健康、乐观、自信的良好素质。

(二)创设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机会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合作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因此,学校的要求,学校的重大活动,有权让家长们知情并参与其中。

1.做好常规,更有效地发挥固有的沟通渠道。学校通过定期举办的家长学校、亲子运动会、家校路路通、班级QQ群等,及时向家长宣传学校的重大举措,利用好QQ群,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现学生在校的表现,使家长更多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2.加大开放力度,让家长体验孩子的成长历程。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其身心和智力在不断发展成熟。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很多经历是值得家长共同分享的。我们可向每位家长发出邀请,家长视自己情况决定是否参加。如新生的入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的参赛,星光大道的领奖……孩子在学校的成长历程,可向家长无限开放,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孩子,从而更好地发挥家校合力。

3.尝试开通“一句话新闻”,及时播报学校新闻。学校可利用路路通,及时对学校的重大活动,以一句话新闻形式,向全体家长播报,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学校还可送上健康心理小贴士。为了提高家长对学校的关注度,也可在一月中举行一次“我最感兴趣的一则新闻”的短信有奖征答活动。

(三)打造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离不开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这队伍离不开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引导者,有更多的机会关注、了解孩子。首先,班主任要注重营造团结、民主的班级氛围,形成互帮共进的良好风气,使每个孩子在班级中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其次,班主任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辅导,对特殊孩子,更要加强人文关怀。

这队伍离不开心理健康兼职教师。学校的心语吧,是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问题的专门场所。心语吧的教师,都受过专业的培训,掌握一定的辅导方法,能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生力量。他们为每个年级的特殊孩子建立专门的跟踪档案,跟进研究这些特殊孩子,使这些孩子能有所改变与进步。

这支队伍也离不开德育导师。德育导师掌握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他们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在“一帮一”或“一帮多”活动中,他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对结对的学生从生活、学习上多加关心,使这些特殊群体享受到更多的关爱。

当然,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他们在学科渗透中,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也都应自觉向学生渗透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氛围。

(四)重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第七十九条建议中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主动关注并自主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学校平时应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促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测试他们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有意识地加以克服和改正。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合力。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38.

A Survey Report on Cultivat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ealthy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rough Family-School Cooperation

MAO Jun-fang

(New District No. 3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