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药教育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高等中医药人才是新时期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文章通过分析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提出从培养周期、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实践、考核等环节的改革来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建国50多年来,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基本形成了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新时期对医学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高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医教育体系由于发展滞后,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复合人才的需要。
1现行中医教育制约人才成长的因素
1. 1学制太短
现行中医教育普遍实行五年制培养,七年制专业只是少数院校开设。通过五年培养周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基础知识不甚牢固、动手能力不强,中西医都懂一点但都不精的情况。
1.2培养目标存在误区
一是求全: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医疗、科研、教学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二是求备:中医药高等人才培养追求中、西医兼顾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但两种医学领域里各自庞大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的临床实践要求,在短短的几年时一间里,不可能完成设想的培养计划。
1.3课程体系重复繁琐
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弊端:
(1)中医学科界限不清,中医课程内容与课程界限不清,内容大量交叉重复。
(2)素质教育薄弱。
(3)课程结构单一,造成基础过窄。
(4)反映在中医课程体系上的中医理论无明显进展,临床课程停留在证型论治上,缺乏临床思维训练,学生临证能力差。
(5)西医课程知识模块沿用了西医院校的主干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上实行压缩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学生处理病房工作及危急重症能力差。
(6)中西课程之间,缺乏沟通、比较的桥梁课程,未能达到整合目的。
1.4教材编写滞后
内容陈旧,且重复无序,教材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很大。
1.5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两个互相独立的阶段,临床实习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临床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上与理论教学难以保持前后一致,学生临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
1.6综合素质培养不够
重专业学习,忽略其他自然科学特别是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差,知识面窄,适应社会能力差。
1.7考核制度死板
考试以考核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忽视了临床能力的培养。
2构建创新型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笔者认为,在教育理念革新的前提下,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
2. 1培养周期
现代社会的中医院已经远非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诊所相比较,因此对中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知识的系统性要求不断增高。为了保证中医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培养周期。在调研分析基础上,探讨高等中医教育人才培养学制的合适年限。
游戏教学 中学体育 重要程度就目前中学体育教学而言,最大的弊端在于授课方式与教材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段的需求,采取适当方式展开教学。现如今,中学生由于受到中考压力,体育课程时常被中考课程占领,且课程时间周次数较少,学生难以提高对体育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优化体育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本文主要从游戏教学的方向展开研究。
一、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中学生本身比较好动,体育课程不需要在教室内进行,对学生而言是天性释放的平台。在体育教学中,游戏环节的设定能够让学生间交流活动增多,学生们在游戏过程能够激发出对体育的兴趣,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研究表明,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而消极情绪只会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抵制情绪。另外,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会处于轻松状态,更利于体育知识的接受。寓教于乐的方式在任何教学中都是适用的,学生不会将体育看作是一种课业负担,能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技能。当体育教学采用接力跑这种游戏方式时,一方面让学生锻炼了短跑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为了自己小组的胜利全力以赴。实践表明,教师采用接力赛形式能够让每位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与加油中,通常操场上会满是呐喊声,课堂氛围极为活跃。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由始至终参与其中,竭尽全力的让自己小组赢得比赛。一般而言,教师采用的游戏形式越是新颖,学生就越能够提起兴趣。尤其是竞争类游戏形式,中学生本身情感较为丰富,生动的情节能够让他们更投入的参与到游戏中,在活跃的氛围下不知不觉提升体育能力。
二、拉近师生关系,提升学习注意力教师将体育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能够有效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上。注意力的集中需要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专一性,这就要求学生对自身本体的感觉稍微忽略。中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学习中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这种注意力不容易有效集中的背景下,将教学融入到游戏中能够提升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在新颖的游戏中,学生注意力可以集中起来,提升教学有效性。传统体育教学中,中学体育用来锻炼学生体能的方式多为跑步、蛙跳等,学生长时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肌体易产生疲劳,影响注意力。在这些锻炼中加一些负荷性较小的游戏教学能够改善学生当下身体状态与心理状态,让紧张心理情绪与身体的疲劳感有效消除。游戏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与学生一同在游戏中练习体育技能,拉近师生关系。目前,体育教师在提升学生注意力方面最常使用的游戏教学为“打龙尾”与“掷沙包”,在这些游戏中,教师可以充当“打龙”的人,让学生在扮演龙尾的过程中提升敏捷力。这样的教学在不知不觉中拉近师生间关系,让学生将教师看做一同游戏的朋友。在球类的练习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比赛,比比谁的篮球投进次数多,或谁的排球垫球次数多。这样的形式无形中将教师与学生放在了同一水平。具体实施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游戏教学场地、学生技能水平、学生身体状况等)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学生在游戏中要想赢得比赛或“打败”教师,首先必须集中注意力。以羽毛球为例,学生在与教师对抗的过程中,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够看准老师发来的球并击打回去。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注意力提升的反映。因此游戏教学方式能够为体育课程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在与教师和谐相处的情况下专心在游戏中提升体育技能。
三、培养正确三观,优化心理品质将体育教学以游戏方式呈现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竞争与合作,这两者对学生日后心理素质的培养与科学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很有帮助。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体育的要求包含了运动过程的参与性、社会能力的适应性、运动技能的有效提升、心理素质的健康培养以及身体状况的不断优化这五个方面。新课标的要求实质上是对学生身体状况、心理培养、社会处事这几个方面的能力提升。游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并从游戏中树立竞争观念,日后在社会竞争中遇到困难时不会产生较大挫折感。团结感与竞争感的培养也需要通过特定游戏来表现。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的游戏教学最能够培养出团结意识与竞争意识。在对学生身体机能的训练方面,教师若采用短跑形式,会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在同一时间参与竞争,同时也不会有团结感产生,因此短跑并不适合提升团结感教学。通常而言,我校会采用球类比赛方式,将一个班的学生选出裁判与记分员后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上场队员、替补队员以及拉拉队。以足球为例,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可以培养小组团结能力以及游戏中两队间的竞争意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体育精神的内涵。团结与竞争都是学生走上社会后必不可少的意识,在游戏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体育相关知识,还能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心理状态的调节与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素质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体育学习已经不再将重点放在技能提升上,教师应保障学生在技能提升的条件下树立起学习体育的信息与兴趣,优化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游戏中树立正确三观。游戏教学在中学体育中的运用无疑为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保障,对中学体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姚巍.浅析游戏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J].新课程(中学),2012,(09).
[2]王腊姣,卢刚.浅谈游戏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J].青年文学家,2009,(07).
[3]李明成.游戏教学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J].老区建设,2010,(16).
1. 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作用,确立正确的“教与学”指导思想
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是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具体表现。因而教师的一切活动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通过注重教学规律,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同时知识也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传统的高三复习中大量的试题、教师的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实际上,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English can not be taught. It must be learned.《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因而在高三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教学生“会学知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
2.教学实践的途径与策略
2.1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当教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之后,学生并不会立即就具有主体意识,不少学生还严重存在着等待老师去“灌”的习惯。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自己建立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志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兴趣的激发是由多种途径实现的,设疑便是其中的一种,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使好学生能够享受成功的乐趣,让待进生也能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多给学生关爱赞美,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从细微之处入手,缩短师生的距离;注意对学生的尊重、理解,避免伤害他们的人格与自尊,这样才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
2.2 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提倡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现在高考更多的是在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平时学生得不到更多锻炼的机会,这种能力是无法培养起来的。因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势在必行。
2.3 加强学习策略指导,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语言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一直以来人们对英语的了解还停留在对英语单词的学习,语法的掌握程度上,认为英语就是简单的听、说、读、写,只要将英语单词背会了,将词汇合起来就能是一句英语了,就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流了。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对语言的表达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家有四条狗。中国的学生有时候就会说成是:my family has four dogs(先整体后局部),而不说成是there are four dogs in my family(先局部后整体),这就是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国人在说英语的时候喜欢先整体后局部的结构模式,而西方国家人在讲英语的时候就习惯先局部后整体的模式。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西方文化的讲解,要学好这个国家的语言就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否则学到的英语就不是纯正的英语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显著体现
随着国际化的加强,人们越来越注重英语学习,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总是会给更多的英语学习者带来一些不便,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1.隐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见面后一般会问“你多大了”“去哪里了”之类的问题,但是西方人不喜欢这样的提问,“Where are you going?” “How old are you?”等都是不可以问的,他们会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是对他的不敬。所以,学生在进行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触及他人隐私。
2.赞美
赞美一直都很受大家欢迎,不管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的人都喜欢被他人赞美,但是,赞美的方式却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人喜欢被别人赞美自己的外貌等,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不一样,他们更喜欢别人称赞他们的服饰、发型等,在西方国家赞美也是一种交流方式,见到一个人可以先从赞美开始然后再进入正题。比如:Your clothes looks nice.等都是西方人进行对话经常用到的开场对白。
3.致谢
Thank you也是西方国家人的口头语。在中国致谢词一般很少用在家庭成员之间,除非是非常值得感激的事情才会说,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会把Thank you总是挂在嘴边,不管是对朋友还是对家人都是这样。中国人认为这样很见外,听起来很别扭,可是西方国家的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这是礼貌的象征,特别是英国人更是注重礼节上的问题。
三、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加强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学生要学习该国的语言就要加深对该国各方面的了解,特别是文化习俗方面更要明白。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国家人的心里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中国人见面之后会习惯性地问“去哪儿了”“吃饭了吗”,这些在中国人心里都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可是当问到“Have you eaten yet?”的时候外国人会认为你是想要请他吃饭。而当你问到“Where are you going?”的时候,西方人一般会认为你触及了他人的隐私,是对人家的不尊敬,所以,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法,更要学习当地文化;其次,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正确运用语言、词汇。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英语,就应该在讲解该英语词汇的时候,加强对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免因语境不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种语言的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此外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中西方文化发展背景的偏差,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吃透所传授知识,要去粗取精,选择英语中正确的内容来学习,对有违科学的东西要严格禁止。
2.加强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能力不只是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要学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注意场合与措辞。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当谈及两国文化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说出影响两国关系的话语,要时刻保持中立态度。
3.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对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到了高等中医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目前,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针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却仍尚未广泛开展。
本文主要依托近两年来国家对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从学院辅导员的角度探究多种资助形式如奖学金、助学金、社会实践创新基金等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发挥的指导作用。拟以本学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在读研究生为分析样本,结合其受资助情况、参与“三助”以及各项社会实践的情况,参考2014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分析学生的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力求找到研究生资助体系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增强研究生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近两年来国家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及现状
从2007年起,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逐步建立了由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博士生普通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三助”津贴、经济困难研究生困难补助、研究生医疗帮困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2012年,国家加大了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设立体现了一定的导向性,主要根据高层次人才群体自身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于科研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因素考量,激励研究生全面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逐步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末,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开始大规模扩招。研究生扩招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我们也看到,与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容乐观。
目前各高校均已将《大学生成才与职业发展》列为本科生必修课程,通过三个学年的授课,引导学生从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认识外部世界开始,逐渐帮助学生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职业定位,并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在毕业季来临之前逐步通过训练掌握熟练的求职知识和技能。相比之下,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目前开展得却远远不够。
在日常与研究生的交流及帮助研究生解答求职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时,笔者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考研前,很多研究生并不像我们设想的那样经过慎重的思考,目标明确,而是看到大家都考研,自己便也加入了考研的队伍。其次,研究生刚刚入校时,最早经历的是适应期,这个阶段中,很多学生对于所学的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再次,对于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特点,很多学生也没有很清晰的意识,仅仅是作为本科学习阶段的延续,认为随着学历程度的提升,将来找到好工作的几率自然便会增加。最后,由于研究生求职信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校、网络,更直接的渠道则是来源于导师和师兄、师姐,因此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生最为关注的除了学习和科研以外,便是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及学校和企业各项奖助学金的评定,“三助”岗位的聘任等资助信息。因此,结合学生的关注点,针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向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625名在读研究生发放问卷“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资助体系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在读研究生受资助情况及职业规划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笔者团队对学生职业规划及受奖励资助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本文仅选取与职业规划相关的两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
1.职业规划知识来源及对职业规划的看法
有27.16%的学生表示自己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来源于学校组织的就业讲座,29.24%的学生表示来自于专业老师或辅导员的指导,26.73%的学生表示来自于师兄师姐的指点,还有16.87%的学生表示来源于网络查询。30.61%的学生认为兴趣爱好是职业规划最关键的依据,12.24%的学生认为是特长,39.8%的学生认为是所学专业,7.89%的学生选择受社会热门职业影响,8.31%学生选择实习时间经验,另有1.17%的学生对此表示不明确。65.29%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接受学校提供的职业规划指导,5.9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19.0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9.71%的学生从未考虑过此类问题。
2.学生对职业规划具体形式和内容方面的要求
对于相关职业规划指导,学生中有36.41%的学生表示喜欢面对面咨询,有15.24%的学生喜欢电话咨询,26.31%的学生喜欢网络咨询,还有22.04%的学生更喜欢同学互助。
在职业指导中,33.2%的学生最期望得到职业礼仪、形象指导方面的帮助,31.45%的学生期望得到求职面试技巧、说话艺术等方面的指导,23.34%的学生期望得到职场中人际交往的技巧之道,还有22%的学生期望得到专业知识方面的择业指导。
关于研究生阶段应增设哪些职业规划教育,32.66%的学生选择提供实习基地,35.01%的学生选择拓展与工作相关的社会实践,32.33%的学生表示应与实践结合开设职业规划课。还有学生提出,“学校奖学金政策不够明确,职业规划指导应从入学开始,逐步渗透,而非在毕业季重点突出”,并希望学校“提供实习机会”。
四、以就业为导向,依托研究生资助体系对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促进作用
通过问卷调查与日常访问发现,目前研究生对于就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困惑:实习机会较少、与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足、职业规划教育不够完善、职业规划开始较晚、职业礼仪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系统性培训不足等。而在当前的奖助学金体系中,仍是以科研学术为主要导向,对就业指导方面侧重非常有限。因此,基于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未来应当依托研究生资助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
第一,根据不同培养层次设置不同类别的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如“健康职业全景图”“医药企业及医院实习参观”等。从学生的问卷反馈来看,多数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如针对博士生大多数会选择在科研院所就职并以从事本专业为主的就业意向及特点,对博士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应当以科研导向为主,在一年级入学时,通过学科带头人和一些药企、医院中的优秀导师在职业规划方面对学生及早进行指导,使学生一入学便明确就业方向和研究目标,最终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而针对硕士生中转行学生较多的情况,应当对硕士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培训,如简历指导、职场人际关系、求职形象与语言艺术等,同时及早介绍他们与不同领域的导师和师兄师姐认识,组织大家进行经验交流,利用朋辈辅导的方式,让大家及早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有的放矢。
第二,入学伊始应当通过讲座、师兄师姐交流座谈、问卷访谈、企业和医院参观等方式让学生及早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择业偏好,以及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如有些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管理方面更为擅长,也很想做管理类的工作,可以建议其多关注药事管理这类工作的工作内容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