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宝宝护理指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知识产权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具有的特殊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在本质上因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行政部门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命名的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包括“来自本地区的种植、养殖产品”和“原材料全部来自本地区或部分来自其他地区,并在本地区按照特定工艺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这两大类。地理标志因为其产品的独特性而对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河南省是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中原经济区战略的主要区域,缘于农业关键与文化丰厚,与地理标志联系紧密。本文对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和地理标志产品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细致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地理标志的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并提出了有关对策与建议,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
(一)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的数量分析
据国家农业部、国家工商局商标总局和国家检疫检验总局的权威统计,至2013年1月1日,河南省拥有的地理标志数量已达144个,总数量位居全国前十五名。在河南省的18个地级市中,除了漯河市没有一件地理标志产品被保护外,已有17个地级市对该地的地理标志产品,或多或少进行了保护。按照保护数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信阳市(数量28个)、南阳市(数量19个)、郑州市(数量19个)、三门峡市(数量17个)、洛阳市(数量15个)、焦作市(数量14个)、驻马店市(数量12个)、新乡市(数量11个)、许昌市(数量11个)、开封市(数量7个)、平顶山市(数量5个)、商丘市(数量5个)、安阳市(数量4个)、濮阳市(数量4个)、周口市(数量3个)、鹤壁市(数量2个)和济源市(数量2个)。
(二)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的种类分析
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的数量和地区分布情况各异,而这些地理标志产品的种类又各不相同。按照全国第二次地理标志调研报告的分类方法,可以将河南省地理标志产品作如下分类。河南省的地理标志产品主要有十类,按照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第一类是蔬菜瓜果类,有61个,占总数的34.27%,低于全国的同类产品在各类产品中的比重,略低于全国的比例;其次是中草药材类,数量是42个,占总数的23.60%;第三是粮食油料类,数量是21个,占总数的11.80%;第四是畜禽蛋类,数量是12个,占总数的6.74%;第五是轻工产品类,数量是11个,占总数的6.18%;第六是食品饮料类,数量是8个,占总数的4.49%;第七是水产品类,数量是8个,占总数的4.49%;第八个是酒类,数量是7个,占总数的3.93%;第九是茶叶类,数量是5个,占总数的2.81%,远远低于全国茶叶类产品在所有产品中8.77%的比例;第十是其他类,数量是3个,占总数的1.69%。
二、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的问题与原因
(一)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的问题
1. 地理标志申请和授权的数量较少。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使河南省拥有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但从全国范围看,河南省所拥有的地理标志不仅相对数量少,而且近年来,增长的速度和其他发达省份相比也明显变缓:2005年全国地理标志的总数量为323个,我省有34个,绝对数量位居全国第二名。2011年全国已增至1949个,河南省仅有99个,绝对数量已从全国的第二跌至第五。2013年全国地理标志数量已猛增至3000多个,河南省仅仅为144个,绝对数量排名已退出了全国前十名。
2. 地理标志出产品重复保护。河南省的地理标志产品在国家检疫局、农业部和国家商标局三个部门均进行了保护,三个部门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总数量已达178个,单个实际数量为144个。其中,有的地理标志在一个部门保护,有的在两个部门保护,有的在三个部门都进行了保护。在农业部和国家检疫局两个部门都保护的有3个,占总数的1.69%。在国家商标局和国家检疫局都保护的有17个,占总数的9.55%。在三个部门都保护的有1个,即偃师银条,占总数的0.56%。重复率高达11.70%。既在国家质监局又在农业部保护的有三个,分别是:三门峡的仰韶小米和仰韶大杏,以及开封的杞县大蒜。既在国家质监局又在国家工商局保护的有17个,分别是:南阳的桐柏桔梗、西峡香菇、西峡猕猴桃和南阳黄牛。焦作的怀山药、怀牛膝、怀、怀地黄。许昌的钧瓷、开封的汴绣、新乡的原阳大米、郑州的新郑红枣、三门峡的灵宝苹果、周口的黄花菜,信阳的固始鸡和信阳毛尖。
3.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水平低。河南省很多地理标志产品在注册登记后,就束之高阁,“注而不用”、“用而不管”、“管不到位”的现象较为普遍,后续管理和保护严重不足,甚至出现某地理标志产品在没有被注册登记时,产品效益不错,登记注册后,随着名气增大,侵权现象愈加严重。如原阳大米1992年就获得了地理标志的保护,由于保护不力,侵权严重,良莠不分,产品声誉大跌,种植面积已大大萎缩。
4. 地理标志产品的附加值低。河南省的地理标志产品主要是初级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附加值低,中粮油进口的日本大米40-50元一斤,原阳大米只卖2~3元一斤。日本苹果一个卖80元,灵宝苹果仅卖10元钱左右一个。地理标志产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我们却仅仅看到其经济利益,很少去挖掘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更少在这上面做文章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5. 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低。河南省很多地理标志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标准不统一、工艺粗糙、损害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声誉。甚至出现了原阳“毒大米事件”和许昌“吊白块腐竹”等现象时有发生。
6. 地理标志使用混乱。地理标志产品是特定生产主体、在特定地域和特定生产条件下生产的质量符合特定要求的产品。而河南省地理标志的主体不明确、标识不统一、条件不限制、地域不限定、质量不严格,程序不特定、管理不规范,指标缺量化,很多产品只要缴纳费用,就可随意使用标识和名称。
地理标志产品的混乱名称具体体现出保护的无序和混乱:同是仰韶小米,在农业部登记的名称为仰韶贡米,在国家质监总局登记的是仰韶小米。焦作的山药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焦作怀山药和温县铁棍山药,在国家质检总局登记为怀山药。怀地黄、怀和怀牛膝在国家质检总局被分别登记为怀牛黄、怀和怀牛膝,而在国家工商总局又分别被登记为焦作怀地黄、焦作怀和焦作怀牛膝。信阳毛尖在国家质检总局被登记为信阳毛尖茶,在国家商标总局被注册为信阳毛尖和信阳红。钧瓷在国家工商局被注册为禹州钧瓷,而在国家质检总局被登记为钧瓷。
7. 地理标志侵权现象突出。首先,假货泛滥。外地产品冒充河南省的地理标志产品,如真正高品质的焦作“铁棍山药”产量并不大,而铁棍山药遍地开花,山药价格一路下跌,使真正的铁棍山药名声受损。也有河南省的地理标志产品冒充外地的地理标志产品。如灵宝苹果和洛川苹果虽都被登记为地理标志,但由于灵宝苹果的知名度低于洛川苹果,就有将灵宝苹果贴上洛川苹果后再销售。其次,河南省很多地理标志被国内外企业随意滥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独产于我省禹州市,但很多外地生产的同类瓷器也被称为钧瓷,“钧瓷”成了同类瓷器的通用名称。
(二)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问题的原因
地理标志是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是产品特征和信誉的标志,是地方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加大我省地理标志的保护,对于提高我省经济实力、发展河南省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充分彰显我省农产品地域特色、促进河南省农业品牌文化传播、增进河南省农业人口就业、继承和发扬我省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具有重大意义。遗憾的是由于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不力,无法实施农产品的品牌化管理,农产品的附加值无法增值,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无从实现,严重损害地理标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降低政府职能的削弱和威信的降低,农产品价格低,甚至赔本,农村小城镇留不住农民,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到城市打工,给城市带来更多的压力的同时,城乡差别进一步扩大,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地理标志产品在面临严重的滥用和侵权时候,权利人不积极保护,不注意加强挖掘和培养,有的处于濒危边缘,有的竭泽而渔,使资源枯竭,有的土壤流失,使得生态脆弱,这些千百年来遗留的历史文化遗产正在面临危机。地理标志失传后,这些文化业将被贬损,被后人逐步遗忘。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企业原因,也有政府原因,既有立法滞后的原因,也有执法不力的原因,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找到问题的办法。
1. 行业协会的职能不到位。绝大多数地理标志产品的权利人是行业协会,也是地理标志日常维权的主体和管理机构。虽然我省绝大多数地理标志都成立了行业协会,但协会普遍行政色彩浓厚、人员少、职能弱、管理水平低,有的行业协会除了收会费外很少进行任何有效的管理,在配合政府申请注册地理标志产品后,就很少再有所作为。
2.协会成员自身问题严重。地理标志产地内所有企业个人都使用同一个地理标志,但各成员之间无序竞争。很多经营企业无自己品牌,吃大锅饭的现象严重。个别企业或农产品的质量不好,欺骗消费者,导致该产品市场缩小,名誉下降。另外地理标志保护区内产业布局水平低、重复建设、企业规模小、缺少品牌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弱等综合实力普遍较低,在全国和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
3. 权利冲突严重。目前,河南省地理标志分别在省工商总局、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农业厅保护,四个部门各自依据不同的标准和法律规范,对地理标志分别进行不同的保护,河南省登记注册的地理标志虽然已经达180多个,因重复授权,实际仅有144个。一方面是多层保护,重复保护;另一方面无真正的牵头保护单位和综合全面有效的保护方法。虽然各个职权部门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地理标志保护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每一种保护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优势,又有自己的局限性,四个部门之间不同的分工和职责,使地理标志权利人主体多头,管理规范不相配套,造成了与地理标志和有关的多种权利严重冲突,管理关系部交叉。如“道口烧鸡”作为地理标志属于滑县所有,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注册,但“道口牌烧鸡”作为商标却属于安阳滑县以外的另一个企业,并已在国家工商局注册。“怀山药”作为地理标志属于温县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登记,权利人为温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焦作怀山药”作为证明商标在工商局注册,权利人为焦作市怀药行业协会。同时,“温县铁棍山药”还作为证明商标也在工商局注册,但权利人却属于温县四大怀药协会。再如,“信阳毛尖茶”作为地理标志属于信阳市茶叶协会所有,在省检验检疫局注册,“信阳毛尖”和“信阳红”也被证明商标在工商局注册,也属于信阳市茶叶协会所有。
4. 维权不积极、保护不到位。河南绝大多数地理标志均面临被严重侵权现象,品牌越出名,被侵权的现象越严重。地理标志是一种涉群性的知识产权,其使用人是众多的群体而非个体,只要符合特定条件且被允许就可使用,“要红红一片、天塌大家顶”的心理作祟,每个使用人都不想付出任何代价却想免费享用,当个别生产商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而采取投机行为,就会使整个行业蒙受损失。即使有个别企业去维权,但面对全省、乃至全国的侵权现象,往往也无能无力。另一方面,地理标志的维权不同于一般知识产权,其证据形成应该是与产品的基础生产、特殊标志、全程跟踪管理等密不可分。如果前期工作跟不上,地理标志权利人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一旦形成侵权,权利人自然不知道如何收集、固定证据,因此这类纠纷向行政机关投诉和向法院的很少,即使主张权利后也无证可举,使行政司法的保护职能难以发挥。
三、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的对策建议
加强地理标志的保护,促进河南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发展,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经济已迫在眉睫。地理标志的本质属性及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决定了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不仅是对其标识的保护,更是对地理标志产品从生产、销售、质量标准、成员资格、标识、违约侵权处理等一套科学的保护,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的,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协会为核心和以行政职权部门、司法部门为保障的保护体系:
(一)政府主导,形成管理合力,理顺管理关系,形成管理规范
1. 建立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我省的地理标志产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因此,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由省工商局、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农业厅四个部门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参与,建立涉农地理标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统一、领导协调全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各地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督导所辖地区每个地理标志产品的规范化运作。
2. 调研摸底。由省政府组织各级政府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对各地市、区县蕴含的所有地理标志的名称、数量,以及各个地理标志的特征、产量、产值、分布地域、保护现状、从业人数等详细登记造册。同时,对一些处于危机的地理标志产品制定详细的抢救措施。
3. 理顺关系,形成管理合力。要对各级工商部门、检疫检验部门和农业部门四个地理标志主管部门的职责和分工明确界定,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工作机制。
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理顺协会与政府的关系。将行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改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政府为行业协会提供各项优质服务,对行业协会起着具体的业务指导。将地理标志的权利人由行业协会、研究所、政府管理部门和管理委员会混杂并存的局面,统一确定为行业协会。
5. 尽快制定《河南省地理标志保护规定》等规范性制度。在规定中,应科学规范地理标志的使用主体和条件,明确统一地理标志的标识和标记,详细界定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规范地理标志的自然条件、质量、登记注册、包装、销售和奖惩等内容。
(二)加强权利主体建设,引导权利人提升管理水平,加大行政、司法保护力度
1. 理顺地理标志中涉及的商标、专利、植物新品种、版权等主体的关系,形成不互相制肘的地理标志管理人。
2. 引导、规范权利人在每个地理标志中的日常管理。加大对地理标志权利人的培训指导,促进其规范管理和对会员的吸收,彻底改变只收费不管理现象。对地理标志产品生产链进行规范,明晰特定地域范围的划定,品种、原料的使用,使用主体资格的审核、认定,生产技术的改良、管理和培育,产品规格、包装、标识的统一和规范等。同时加大地理标志保护中技术含量,建立类似以地理标志网络认证系统等技术手段建设。
3. 把涉地理标志的管理作为考核地方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的主管指标,尤其要突出考核对地理标志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地理标志重在管理,针对我省地理标志权利主体涉及的行业多、人员广、地域广泛等状况,既要制定统一的管理指标和体系,又要针对不同行业、人员、地域等特征,制定符合各自行业特征的管理指标和体系,并以此作为每年考核的重要指标。推选出全省各种地理标志产品的“十大地理标志产品”,以先进为榜样,推动我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发展。
4. 行政、司法主动介入,能动服务。河南省的地理标志产品主要是初级农产品,其生产周期长、产业链多,这些初级农产品极其容易被侵权而无法固定和收集证据。因此,政府和司法部门要在协调处理、调查取证、宣传教育和帮扶救助等方面,加大保护力度。
(三)积极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1. 积极培养涉农地理标志产品的龙头企业,发挥拳头品牌产品的效益。鼓励特定地域内生产相同的地理标志产品使用特定的产品标记,在地理标志产品中优中培优。如在“灵宝苹果”地理标志的基础上,又使用“寺河山苹果”地理标志作为寺河山苹果的双重地理标志。并在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制定优惠政策,如将地理标志产品作为政府优先采购的对象,以激励龙头企业的积极性。
2. 对河南省有代表性的地理标志产品作为试点进行重点指导和扶持,并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省审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提高全省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那力,魏德才.论FTA中的地理标志与中国的选择[J].江淮论坛,2013.
[2] 赵小平,苗荣.农业现代化视角的欧盟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12页.
[3] 姜琳.论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扩大化争论及其正当性[J].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2期第73页.
[4] 王笑冰,林秀芹.中国与欧盟地理标志保护比较研究――以中欧地理标志合作协定谈判为视角[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载2012年第3期第125页.
[5] 王笑冰,万怡挺.我国参加WTO地理标志谈判的立场和对策[J].知识产权,2010年第1期第47页.
[6] 郭玉军,唐海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新突破――以地理标志为视角[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48页.
摘 要: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地理环境的河南省有大量特色产品尚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而以特色产品为载体的地理标志在提升地区产品竞争力、带动当地特定行业产业化发展以及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方面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应积极探索能加强河南省特色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对策,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特色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史,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形成了棠溪宝剑、汴绣、仰韶大杏、桐柏桔梗等地方特色浓郁的特色产品。但特色产品“大名气”与特色产业“小块头”形成强烈的反差,对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发展河南省各地特色产品经济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强河南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如何界定特色产品地理标志
以产地标记、原产地名称制度为基石新产生了地理标志制度,在《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和WTO 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即TRIPS 协议上都有涉及。TRIPS 协定第22 ~ 24 条对地理标志的阐述是这样的“表明某一货物来源于一成员的领土或该领土内的一个地区或地方的标记,而该货物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实质上归因于其地理来源。”地理标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强调产品的来源地,同时通过展示其来源地的地理优势说明产品的优质。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色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相较于商标权、专利权等制度产生较晚。分别有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1999年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对相关产品进行保护、国家质检总局在2005 年5月16 日又《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取代《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保护相关地理标志产品,其中所界定的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综上所述,地理标志产品包括: ①来自本地区的种植、养殖产品; ②原材料全部来自本地区或部分来自其他地区,并在本地区按照特定工艺生产和加工的产品。目前河南省已经有洛阳牡丹、钧瓷、汴绣、信阳毛尖茶、原阳大米、焦作温县铁棍山药等特色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保护。
2、地理标志保护的意义何在
(1)提升地区产品竞争力
首先,加强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有利于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特色产品生产者企业管理科学化程度。企业生产者可以充分发挥特色产品地理标志的优势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企业经营现代化。其次,加强地理标志的保护可以提升河南省特色产品知名度、竞争力。地理标志的有效保护在给地理标志使用者带来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会极大提高其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的积极性,保证品牌含金量,进一步开拓世界市场。
(2)经济效益明显
勤劳智慧的河南人们在几千年的农业劳作中融入文化和心血,培育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农产品和农业加工产品,这些特色产品本身就是地理标志的产生基础和载体。通过对河南特色产品地理标志采取法律保护措施,进一步开拓这些特色产品的销售市场,实现农民增收。因此,加强河南特色产品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运用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3)带动当地特定行业产业化发展
一直以来,河南省各地地理标志产品因其富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产生于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一亮点,在海内外市场都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因为河南省地处中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企业管理理念更新也相对较慢,对地理标志的研发利用还不够充分,没能使其市场价值最大化。准确定位地理标志这一无形资产对经济发展、对具体企业经营的促进作用,采用法律措施保护特色产品的地理标志,不仅能促进当地特定行业的发展还能迎合市场需求,繁荣经济。因此,促使特色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真正的发挥作用是做大做强河南省特色产业的有效方法。
3、河南省特色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问题
(1)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不合理、不科学
目前,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体系规模庞大,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三个部门都具有保护地理标志的职责。实践中地理标志保护受三个部门热捧,争相管理。①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1994年12 月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规定将地理标志作为了一种证明商标按照特殊办法加以注册使用和管理。2007 年1 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还专门了《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②国家质检总局。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 年8 月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2001 年3 月,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了《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及其实施办法。2005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由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而成)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规范地理标志保护制度。③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在中央连续几年1号文件强调“三农”问题重要性的影响下,为做大做强传统地域农业特色品牌,推动特色农业和全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7 年12 月,我国农业部颁布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工作,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审查和专家评审工作。
然而,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所呈现出的由三个部门三套法规同时进行的管理模式造成了实践操作和使用地理标志中的极大不便。首先,这三个政府部门对地理标志保护权限有一部分重复,具体实践中容易产生监管混乱。对地理标志如何进行保护各有各的标准,自成体系。其次,地理标志保护实践中带来了不必要的浪费,加重了地理标志申报的负担和使用者运行成本。同时属于多个部门管辖范围之内是否意味着需要使用者或者申报者挨个申报?只在一个部门申报的话能否受到其他两个部门的保护?依照现行法律规定上述问题没能有一个明确的指导。
(2)地理标志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地理标志的真正价值是因为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也真是因为如此才没能充分的维护和使用地理标志。河南省受保护的特色产品地理标志大多数为农产品,而农村经济发展尚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广大农民相关知识也不了解,不明白地理标志的真正含义,更别说地理标志经济产业化及其市场价值。地理标志相关知识的欠缺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河南省各地政府管理部门对地理标志保护呈现出“重申报、轻使用”的现状,地理标志的申报硕果累累,然其经济效益甚微,地理标志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没能体现出来,沦为纯粹的文化遗产。以原阳大米为例,朴实的原阳稻民只懂种植而不知何为营销,更不知道还需要产品品牌的推广与经营,致使原阳大米没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反而使原阳大米埋没于众多普通大米品牌之中,即便是在河南省当地也需要和其他品牌大米打价格战去争夺市场,丧失了自身的优势。
(3) 特色产品地理标志侵权行为屡禁不止
由于地理标志所代表的优异品质以及同商标类似的区别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的作用,形成了该地区生产商的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同时,因为特色产品地理标志所包含的巨大经济价值也引发了地理标志侵权行为的发生。这些层出不穷的侵权行为对地理标志、特色产品本身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害,破坏了地理标志在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印象,打击了对特色产品地理标志的申报积极性,更是损害了地理标志正当使用者的合法权权益。在宏观层面,这类不正当竞争行为也破坏了市场秩序,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4、加强河南省特色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1)加大宣传,提高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法律意识和水平
以让广大河南人民对地理标志概念耳熟能详为目标,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在宣传内容上也应注意贴近普通居民生活,不仅仅是宣传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在弘扬当地民族文化,谋求长远发展的作用,还要贴近生活,强调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在提高经济收入方面的巨大帮助作用,调动当地人民采取行动以及对保护地理标志的热情。
(2)制定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法》
我国立法机关应出台专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法》。在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一员的新形势下,企业竞争日益科学化、知识化,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立法现状已经远远不能解决经济社会地理标志保护实践中的众多纠纷与问题。社会各界应当充分认识地理标志所包含的巨大经济价值潜力。面对地理标志作为我国知识产权部门当中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的一个领域这一现实,我国确立以专门立法模式保护地理标志的时机已经到来。立法机关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法》,提升对地理标志保护的立法层次,结束“多部同管共抓”的状态,明确划分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职权,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完善多层面的地理标志保护体系。在立法技术方面,国外已有一些先例,如阿尔及利亚、刚果、保加利亚、哥斯达黎加等国就制定了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且实施效果良好。
(3)严格执法,加大保护力度
河南省政府执法部门面对当前社会上对已经获得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特色产品频繁侵权的现状,应该采取措施加强执法效果。立足社会侵权的复杂多样性,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侵权表现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切实保护地理标志,使其展现真正的市场价值,给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服务于河南省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文是2012年河南省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特色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264145638298
参考文献
[1] 孙志国 黄莉敏 王树婷.湖南传统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保护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02.
[2] 许剑飞.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冲突中的利益衡量[J].中华商标,2008,01.
[3] 马慧慧.河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以原阳大米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
[4] 王卫东.河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现状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1,01.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进展期 药物疗法 联合 护理过程
氟达拉滨+阿糖胞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FALG方案)是目前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疗效较为肯定的方案之一,其完全缓解率达到50%~80%[1],但FALG方案易致骨髓严重抑制,患者体能差,并发症多,良好的护理对患者恢复极其重要[2]。总结2006年1月~2008年6月应用FLAG方案治疗的复发难治性AML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8例复发难治性AML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22~42 岁,中位年龄30 岁。
1.2 方法 氟达拉滨(Flu)3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间隔3 h后缓慢静脉滴注阿糖胞苷(AraC) 2 g;化疗前1天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 μg,每天应用直至中性粒细胞数> 1. 5 ×109/L。必要时进行成分血液制品输注,在粒细胞缺乏后即入住层流病房。按照张之南[3]的标准评估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未缓解。
1.3 护理
1.3.1 化疗后呕吐的护理 化疗后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呕吐、进食情况及病人的主观感觉,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同时对主观感觉好的患者,在用药前嘱病人多吃一些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蛋白易消化的清淡食物。
1.3.2 皮肤黏膜的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定时为患者擦洗更换衣被,对身体经常受压部位给予热敷及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的口腔、眼部及肛周情况。对有口腔溃疡者,用西瓜霜喷洒溃疡面,口灵含漱1~3 min,4次/d;溃疡面有脓性分泌物时,用盐水棉签轻轻擦洗后,涂庆大霉素或冰硼散。眼部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滴眼2~3次/d,鼻黏膜区用0.2%洗必泰液擦洗鼻前庭,并用鼻软膏涂于鼻前庭。同时要保持会清洁干燥,每晚及大便后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洁肛周,并涂抗生素软膏,对有痔疮者用痔疮膏涂肛周,同时给理疗。
1.3.3 病房设施和生活用品的消毒清洁 患者化疗期间,每天用紫外线灯进行空气消毒,室内地面及桌椅每日用1∶100的84消毒液擦拭。对患者治疗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避免交叉感染;严格控制探视人数,每天不超过1人次。
1.3.4 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化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让病人认识化疗反应是可预见并能处理的,让患者放下思想包袱,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结果
18例复发难治性AML患者采用FALG方案治疗后,出现恶心、呕吐14例,腹泻1例,口腔溃疡10例,肛周脓肿2例,脱发4例,肝、肾功能不全7例。10例口腔溃疡中,1例经微生物培养为真菌感染,予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及口腔护理措施,患者发热感染症状及口腔溃疡得到有效控制;其余9例口腔溃疡患者,经口腔护理后溃疡愈合。2例肛周脓肿,用消灵擦洗肛周及1∶5 000高锰酸钾坐浴,用红外线局部照射感染部位,1周后痊愈;未见眼部及鼻黏膜感染。18例患者治疗25~40 d后,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6例,未缓解2例。
3 讨论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由于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各种器官组织,以致正常的血细胞生成减少,导致感染、出血和贫血。复发难治性AML属于白血病中的一类,常规化疗效果不明显,其治疗目前仍是以联合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联合化疗的目的是尽可能的杀灭清除白血病细胞,降低肿瘤负荷,恢复正常造血细胞的生长,从而使骨髓达到缓解,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或消失,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真正的改善而获得长期生存。从白血病细胞的清除到正常造血细胞的恢复之间有一段时间的骨髓造血低下期,也就是骨髓抑制,是骨髓缓解必经之路,骨髓能否缓解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4]。FLAG方案的优点在于化疗缓解率高达80%,可作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一线方案应用。但FLAG的不良反应,如呕吐、口腔溃疡及肛周脓肿,与一般白血病标准化疗方案相比更明显,且骨髓抑制更重,抑制期更长(14~25 d),感染发热败血症及出血机会更大。因此,加强相应的对症护理,尤其是口腔、肛周及皮肤黏膜等易感染部位的护理,严格临床无菌操作,对化疗效果有重要帮助[4]。本组18例发生口腔溃疡和2例肛周逐肿,因为及时发现并坚持局部护理得到控制,使化疗得以完成,病人获得缓解。
参考文献
[1]Estey E,Kornblan S,Pierce S,et al.A stratification system for evaluation and selecting therapies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primary refractory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Blood,1996(2):753-758.
[2]周月琴,陈秀岚,倪庆.胃癌根治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0):60-61.
一、基本概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综上所述,在联合国教科文与中国国务院在下发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包含的内容是一致的。
二、连南瑶族的非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形式
这块充满神奇色彩的瑶族聚居区,位于广东省西北部清远的连南瑶族自治县,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连南瑶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多项申报成功,国家级:连南瑶族婚俗耍歌堂瑶族长鼓舞。省级:“瑶族扎染”和“排瑶牛皮酥制作技艺”,瑶族银饰制作技艺、瑶族长鼓制作技艺,排瑶民歌等,连南瑶族的非物质文化多种多样,瑶族人民用实践不断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一)瑶寨歌舞
瑶寨是歌舞之乡,瑶族人民爱唱歌,日出唱到日落坡。十月十六盘王节、耍歌堂,七月七开唱节、新春游坡节等盛大节日,瑶家男女老少,打山歌擂台,或对歌,或盘歌,或斗歌。其中,“耍歌堂”已成为连南瑶族自治县传统的民间盛会,还有刚劲粗犷的长鼓舞,龙腾虎跃,锣、鼓声、牛角号炮声震撼群山,响彻群山,非常壮观。“耍歌堂”“长鼓舞”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歌是瑶族人民的家常便饭,瑶胞自幼就开始学唱歌。瑶家每年除夕之夜,长辈就教晚辈唱歌。男的学唱红白喜事的"贺歌",待人接物的"礼节歌",生产劳动的"气节歌"、"知识歌"等等。女的学唱"绣花歌"、"生孩子歌"等等。老人们在茶余饭后喜唱叙事长歌,瑶歌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世事万物皆有瑶歌;“礼节歌”;“生产歌”;“情歌”;有传播的《师爷歌》;还有汉区,壮乡流入的《刘三妹》、《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歌唱新生活的各种颂歌等等。
除了唱歌,排瑶民族还喜欢跳舞,“长鼓舞”、“游神舞”、“师爷舞”、“过州舞”等等。这些舞蹈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等,瑶族还举行民族文艺会演,繁荣瑶山文艺如《绣花舞》《采茶舞》《打猎舞》《伞舞》等等,流行于瑶区,并选送上省市、全国参加各种会演。
(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主要有传统节日节庆、祭祀、礼仪和婚俗等
瑶民们每年有春节耍年、开耕节、开唱节、王节等8个节庆。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为排瑶的“开耕节”,又称“踏青节”,瑶家当天杀鸡、磨豆腐,敬奉土地神和祖先神灵,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开唱节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王的生日。传说王开天辟地造人丁造五谷,造瑶歌瑶经。为了纪念王,瑶家这一天大唱《盘王歌》赞颂王的恩情。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相传是王婆诞辰日,又传是王于这天仙逝。“收割节”或“还愿节”。是日,排瑶各寨均在王庙举行以姓氏为单位的隆重的祭祖还愿、庆祝丰收的民俗文化活动,还推选数位老歌手演唱《王歌》,各户皆以酒肉、豆腐、糍粑等丰盛食品过节。
瑶族的传说、歌谣、少数民族史诗、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如:连南八排瑶地区梅山事件:连南金坑搜集的瑶经《送鬼书》,梅山十洞”这一名词在排瑶经文中的重复,梅山应为瑶族文献记载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瑶人心目中的圣地。
连南瑶族每年的盘王诞辰,吟唱《盘王大歌》、《流落歌》、《连州三庙歌》、《得符神歌》祭祀盘王的实践活动,强化了对瑶族人祖先崇拜的教育,增强了族群凝聚力,瑶族人民还有朗朗上口的民歌,在瑶民族群中为铸就瑶族人民团结、坚毅、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特征发挥着重要作用。
瑶族人民的婚俗,自古以来,他们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严格限制血缘婚,婚俗分订婚、认亲、择日、举行婚礼(没有新郎的婚礼)、回门五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瑶族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2010年,瑶族婚俗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国后,瑶民独特的婚恋风俗仍然保留着。古老婚俗与现代价值并无冲突,瑶族独特的婚俗后面,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的积淀。瑶族新娘出门前,挑担人代表男家送给新娘父母各一个红包利是,一般是代表一年12个月的12元或代表一年360天的36元,钱不论多少,但一定是双数。这里面体现的就是对新娘父母的感谢,感谢新娘的父母对新娘的养育之恩。除此之外,按照瑶族的风俗,不管聘礼是否齐全,合不合婚俗、规矩,都一定要罚的。所谓“罚”即是“发”,因为瑶语中“罚”和“发”同音,就是要恭喜这对新人发财,要他们从新生活开始就发起来,今后生活富足美满。族其他的一些文化活动也正是在婚礼这个喜庆的活动上得到了发扬,唱瑶歌,耍长鼓舞,瑶族盛装刺绣,在为婚礼增添喜庆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瑶族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有蜡染、挑花、刺绣、编织等工艺
蜡染早在宋代,瑶民就用蓝靛和黄蜡在白布上染出精致的花纹图案,称为“瑶斑布”。至今,瑶家仍喜爱自织布匹,称“家织布”,然后染成蓝色、黑色,再制作衣服、被单、头巾、腰带、围裙、背袋、花布鞋等。
瑶族妇女刺绣有平绣、结子绣、长针绣、鼓纱绣多种。一般用于妇女儿童服饰,如套袖、衣领、围裙、裤脚边、鞋面、童帽等,绣底以自织布为多,用红、黄、白、绿、紫色丝线绣成精灵的花纹图案,立体感很强。从汉代传承“好五色衣”到“衣斑斓”,瑶族用五色线绣衣已载入历史。刺绣工艺在瑶族民间广泛流传而经久不衰。瑶族妇女杨菊贞绣制的“八仙飘海”、“鲤鱼跳龙门”等图案的四片枕头花,选送到长沙和北京展出。
(四)瑶医确实历史悠久,而且医术精湛
瑶医以其特有的疗效不仅深受本民族人民的爱戴,而且也被其他民族所接受,瑶族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全靠以山歌、故事等形式口口相授,可以说山歌给了瑶族医药的血与肉,赋予了瑶族医药新的生命。
(五)饮食文化
瑶族的饮食文化是具有可开发的潜力的旅游资源,它不仅丰富多样,同时其制作过程还具有很强的体验性的特点,传统食品制作过程的集体性与互动性方面,是瑶族饮食文化旅游过程中发展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瑶族的舂糍粑、包粽子、烧竹筒饭、制五色饭和打油茶等等饮食活动大大满足游客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体验民风民俗、感受瑶族民俗气氛环境,并且,瑶族传统饮食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饮食习惯、饮食礼仪等也是进行旅游开发设计的重要内容。
三、连南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利用的践行――以旅游为契机,大力发展民俗旅游
连南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歌舞戏曲、节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有关自然界民间传统知识丰富多彩,将连南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为连南瑶族地区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旅游吸引力,使之成为当地旅游的重要载体,并使瑶族非物质文化外在形式向多元化发展,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目的。
如千年瑶寨、瑶寨街区、古城等物质遗产在开发中,旅游者在对这些古建筑的参观游览活动中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瑶绣、蜡染的技艺展示,瑶族传统节日庆典等的表演,这样更洋溢瑶族人民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瑶族民族风情游,白天参观游览,欣赏瑶族歌舞,晚上参加簧火晚会等项目,挖掘瑶族风俗习惯,创造一种少数民族生活的详和的场景与氛围,开发瑶族地方戏曲、设计文艺表演、技艺表演等项目,提升了旅游开发层次,更迎合了当代体验旅游的趋势。
总之,连南瑶族人民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从而更积极地保护、挖掘遗产文化内涵,甚至创造性地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连南瑶族民族风情园。
古老的瑶寨风光,奇特的生活方式,色彩缤纷的服饰,到这里,你能感受文化园的正殿,手握巨斧传说中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盘王的传说,篝火晚会的表演;耍歌堂、长鼓舞、红头巾、太阳伞、天黑歌、酒葫芦、五月箫等等,汇成千古不老的情歌。在这里,听一首瑶语清唱,感受瑶族古老而神秘的文化。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瑶族人民代代传承的产物,更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
这是一种特别针对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的护理方法。在国外已经流行了几十年,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医院都未曾普及。近些年来,袋鼠式护理法被我国越来越多的新生儿科所采用,成效也显而易见。2016年8月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牵头,着手建立袋鼠式护理法的实施标准和流程。
蒙景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儿科科护士长,有着20多年早产儿护理经验,为我们呈上一场袋鼠妈妈一样有温度的讲解。
“袋鼠式护理"首创于20世纪70年代晚期的哥伦比亚,作为低出生体重儿护理的替代方法而被应用。当时,在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没有现代化的新生儿保暖措施和监护系统,可是人们发现,只要妈妈每天抱着新生儿,和他们尽可能多的皮肤接触,不但使婴儿的存活时间长,而且生长发育的指标都良好。就这样,袋鼠式护理法应运而生。”蒙景雯护士长介绍说,“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待的时间不够,无法从孕期急速生长的最后几个月中充分吸收养分,导致各个脏器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因而出生后要为他们提供一个类似母体的宫内环境和特殊的生命支持系统,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袋鼠式护理法特别适合28周以下出生的早产儿,体重小于2500克的足月小样儿及患病足月儿。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了袋鼠式护理的实施指南,指南建议应在婴儿生命体征稳定后尽快开始,至胎龄40周或2500克。蒙护士长继续介绍,“‘袋鼠式护理’可以促进生命体征的稳定,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有利于宝宝智力和情感的发育,并且还可以缓解母亲的焦虑和产后抑郁的情绪,同时大大缩短早产儿的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这种模式对于早产儿及其家庭来说非常有益。”而且除了母亲,父亲和家庭其他成员也都可以应用这种方法。
那袋鼠式护理法怎么操作呢?蒙景雯说,家庭应用袋鼠式护理法时,要使用袋鼠抱巾或者袋鼠衣。实施当天清洁局部皮肤、剔除胸毛(父亲)、更换干净衣物(建议穿开衫)、家长避免感冒,且保证前一日充足休息。操作时关键要控制好宝宝的姿势,要点为:母亲和宝宝要同时前胸,做到胸贴胸,宝宝的头处在“闻花位”,就是仰起头,像在闻高处的花香似的样子。这种姿势可以使宝宝的鼻子、咽喉和气管呈垂直状态,同时,宝宝的脖颈要伸直,避免过伸或俯屈。此时,妈妈轻轻将宝宝的头扶着歪向一侧,使自己能够看到宝宝的小脸。蒙护士长还提醒说,袋鼠式护理时,妈妈一定要保持清醒,避免跟宝宝一起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