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临床医学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7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56-01
对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按照药物药理作用,药物首先是对检验生理病理过程产生影响。比如咖啡、可待因、杜冷丁、平痛新和消炎痛等药物能使胆总管开口处的括约肌痉挛,从而导致血、尿中的淀粉酶含量明显升高。这在用药后3-4小时影响最大,24小时后消失。大量服用维生素C者,使尿中葡萄糖、胆红素、隐血、亚硝酸盐呈假阴性。酚噻嗪等药物可使尿胆原呈假阳性,服用奎宁可致尿呈碱性,使尿蛋白呈假阳性。维生素A、D,蛋白同化激素、速尿等可使胆固醇检验值升高;而甲状腺素卡那霉素则可使胆固醇检验值降低。
1对特定组织的亲合影响
某些药物对特定组织有特殊亲合力,可引起相应组织的损害,如抗凝药肝素能促进组织脂蛋白酶的释放,引起血液甘油三酯显著下降。治疗震颤药物左旋多巴可使测定尿中酮体的显色异常,掩盖原来的反应,难以判断结果。青霉素及红霉素弱酸性药物经肾排泄时可竞争尿酸分泌部位,而使血液尿酸浓度增高。双氢克尿噻、速尿、利尿酸等药由于对肾脏有保钠排钾作用,可使血液中的钾离子含量明显降低,故对钾、钠电解质化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2干扰检验程序与方法
药物对检验程序与方法的干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药物产生的药理学效应,比如半胱氨酸可干扰硝基盐试验,导致血中酮体的假阳性。酚酞可干扰酚磺酞排泄试验,使尿液变成品红,同时使酚磺酞排泄变快。吡嗉酰胺可与硝基氰化物作用使尿变为红棕色而影响尿酮测定。青霉素类可使红细胞非特异性结合IgG和白蛋白。另一类是药物或其代谢物对检测方法直接产生干扰。服苯琥珀后尿呈桔红色;服氨苯蝶呤后使尿呈蓝绿色,如维生素可使尿液变成黄色。口服酚酞药物后,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吸收,且主要由尿排出,如果尿液呈碱性时,尿液变红色。呋喃妥因可使尿液呈棕色。呋喃唑酮可使尿液呈橙棕色。利福平口服后在肝脏分解成乙酚基代谢物,呈橙红色,可使尿液以及粪便、痰液、泪液、汗液呈橙红色。
3合理预防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措施
【关键词】脑血栓;中西医;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30-01
栓子伴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促使动脉管腔出现闭塞,局部动脉供血区脑组织坏死,从而引发脑血栓[1]。该病病因按照栓子的不同来源可分为非心源性、心源性两种,以心源性为主。风湿性心脏病、心内膜炎、心肌梗塞和心房纤颤等疾病易引发该病[2]。现搜集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接受的脑血栓85例患者,对其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的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性分析,并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接收的脑血栓85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全部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偏身麻木、偏瘫和言辞不清等症状。甲组中患者和女患者分别为26例、17例,共43例,平均年龄为(65.27±2.25)岁,最大82岁,最小61岁,其中21例冠心病,22例高血压。乙组中男患者和女患者分别为25例、17例,共42例,平均年龄为(65.26±2.26)岁,最大81岁,最小60例,其中20例冠心病,22例高血压。甲组和乙组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甲组43例实施西医治疗。药物选择尼莫地平(尼莫地平片,国药准字H20043915,包装规格为30mg)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分子右旋糖酐氨基酸注射液,国药准字H44025313,包装规格250ml)。尼莫地平每日3次,每次4-6片(80mg-120mg),饭后口服。取250ml低分子右旋糖酐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日一次。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效果。对乙组42例实施西医治疗的同时给予中医治疗,西医治疗方法同甲组,中医治疗以补阳还五汤为主,汤剂药方为10g川芎、10g红花、10g地龙、10g当归、10g桃仁、60g黄芪,每日用水煎服一剂,于早晚分2次服用。服用2周后观察临床效果。
治疗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NHSS)和生活能力(BI)进行评分,并对比。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1.3 疗效标准 无效:患者偏身麻木、偏瘫和言辞不清等症状无变化,或病情加重;好转:患者偏身麻木、偏瘫和言辞不清等症状有所改善;有效:患者偏身麻木、偏瘫和言辞不清等症状明显改善;显效:患者偏身麻木、偏瘫和言辞不清等症状消失。以好转、有效和显效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前甲组NHSS评分平均为(27.33±5.18)分,BI评分平均为(41.07±13.13)分;乙组NHSS评分平均为(27.34±5.19)分,BI评分平均为(41.09±13.18)分,两组之间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甲组NHSS评分平均为(15.68±3.25)分,BI评分平均为(62.35±12.81)分;乙组NHSS评分平均为(19.14±3.68)分,BI评分平均为(54.37±13.35)分。乙组NHSS评分低于甲组,障碍程度较轻,BI评分高于甲组,生活能力较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4.42%,其中11例无效,14例好转,15例有效,3例显效。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其中3例无效,10例好转,22例有效,7例显效。乙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甲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血栓具有起病急的特点,患者会在日常活动中急骤起病,出现偏身麻木、偏瘫和言辞不清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症状,栓子范围、数目、部位等决定症状轻重程度,在发病数分钟甚至数秒内即可发展到病情最高峰。该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中医学中将该病称为缺血性中风,筋脉失养、脉络阻塞和气虚血瘀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因素[3]。在本文研究中,对乙组42例患者实施中西医治疗,治疗总有效率达92.86%,与仅行西医治疗的甲组相比,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程度较轻,生活能力较高,治疗效果较好。两组差异较大,考虑差异原因可能是由于川芎、红花、地龙、当归、桃仁、黄芪等具有活血化瘀、畅通经络作用导致的。
综上分析,对脑血栓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加快患者恢复,治疗效果较好,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赖丰S.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12(13):47-48.
【关键词】 N端B型脑钠肽;心力衰竭;电化学发光法
心力衰竭(HF)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症,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1]。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治疗,心功能不全将不断恶化进展。因此,及时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目前有研究资料表明血清N末端脑型钠尿肽(NT-proBNP)与心力衰竭密切相关[2],NT-proBNP是proBNP的裂解产物,在心肌细胞受牵拉和(或)血管透壁压超负荷时血清NT-proBNP含量剧增。
本文意在探讨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血液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4月住院治疗的心衰患者289例,其中男158例,女131例,年龄在35-74岁,平均48.2岁。心衰患者289例,其中心功能Ⅱ级者34例,心功能Ⅲ156例,心功能Ⅳ级99例。另选择2012年我院体检正常人60名作为对照组,男28名,女32名,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49.6岁。进行血清NT-proBNP定量检测的同时运用常规检查方式对病人进行诊断分类。
1.2 方法和仪器 血浆NT-proBNP浓度测定:受试者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2ml,置于含有乙二胺四乙酸抗凝(ENTANa2)抗凝剂管中,2h内离心(3000r/min,10min)分离血浆。如当天不能检测样品立即置-20℃保存,两天内用电化学方法检测血清NP-proBNP浓度,采用瑞士RocheNT-proBNP试剂盒,运用电化学发光仪RocheElecsys2010测定,测定线性范围5-35000pg/ml,测定不精密度(CV)为2.2%-5.8%,应严格按说明书操作,检测方法的各项质量指标及质控参数均在允许范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将血清NT-proBNP测定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多个样本间的组间比较,即健康组与病例组及心衰不同类型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将P
3 讨 论
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大多数患者的最终归宿。因此,寻找一种敏感、快捷、准确的鉴别诊断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它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医生提高确诊率,并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3]。有研究表明N端B型钠尿肽和心力衰竭密切相关[2-3],因此我们研究了它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
NT-proBNP是BNP前体(pro-BNP)经酶切后的产物,pro-BNP在酶作用下裂解为无活性的NT-proBNP和有活性的BNP[4],尤其是在心肌细胞受牵拉和(或)血管透壁压超负荷时,proBNP的合成和分泌就会大大增加。两者相比较而言,NT-proBNP的半衰期更长(60-120min,BNP约为20min)[5],在血液循环中更加稳定[6],主要通过各个器官的被动清除,因此其具有更大的诊断价值,更好的反应心功能。本实验的结果表明:在治疗前,健康对照组和心力衰竭组血清NT-proBNP的水平有显著差异(p
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不仅可以诊断心力衰竭,还可以预测心力衰竭的预后[8]。心衰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而且治疗前后的差异明显,因此,血清NT-proBNP的变化可作为评估治疗效果的可靠的依据。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血清NT-proBNP的变化来修改治疗方案,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极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据结果分析可知,在不明新功能级别的心衰时进行血清NT-proBNP的检测将有助心力衰竭和其他疾病的区分及心功能的级别,提示血清NT-proBNP水平在评价由不同病理因素引起的心功损害也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血清NT-proBNP水平与其疾病演变为心力衰竭的程度呈正相关性,其水平的变化与心衰的相关程度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在临床上通过病史、症状、体征、客观检查,易诊断出心衰,却往往很难客观的判断心衰时的心功能,而不同的心功能级别其治疗方案有所不同的,尤其是对那些心肌梗死后恢复正常的患者。我们研究发现,各类型心衰组之间及其他们与健康对照组的NT-proBNP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通过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可以定量直观地判断出心力衰竭的水平,并对心力衰竭预后的评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血清NT-proBNP的定量检测,在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是一项高灵敏度性和高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血清NT-proBNP可以作为独立的诊断、预测因子和重要的治疗疗效评价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5.
[2] Richards A M.The natriuretic peptides in heart failure[J].Basic Res Cardiol,2004,99:94-100.
[3] 王成刚,余斐斐,方海信等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在急诊呼吸困难患者诊治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0,25(3):219-223.
[4] Martinez-RumayorA,RichardsAM,Burnett JC,et al Biology of the natriuretic peptides[J].AmJ Cardiol,2008,101(3A):3-8.
[5] Felker GM,PetersenJ W,MarkDB.Natriuretic peptide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J].CMAJ,2006,175(6):611-617.
[6] SchouM,DalsgaardMK,ClemmesenO,et al.Kidneys extract BNP and NT-proBNP in healthy young men[J].JAppl Physiol,2005,99(5):1676-1680.
关键词 依那普利 倍他乐克 充血性心力衰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089
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神经内分泌的活动,导致心肌发生一系列的损害,心力衰竭加剧。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CHF的临床疗效日渐明显。2007年1月~2011年8月收治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在常规血管扩张剂、利尿剂、洋地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那普利及倍他乐克,获得了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8月收治充血性心率衰竭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42~76岁,平均542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3例(163%),Ⅲ级49例(613%),Ⅳ级18例(23%)。原发心脏病类型为扩张型心肌病21例(263%),冠心病47例(588%),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150%)。本组80例患者都没有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也没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禁忌证。治疗前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详细情况,见表1。
治疗方法:本组80例患者都依据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常规处理给予治疗,包括低钠清淡饮食,使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和洋地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那普利口服,初始剂量25mg,1~2次/日,观察若没有低血压后,加大剂量到5~10mg,1~2次/日。对于心率>70次/分的患者,再给予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口服,初始剂量625~125mg/日,监测没有心动过缓发生后,依据心率大小渐渐增加剂量到125~50mg/日。
疗效评价指标:在药物治疗前以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心功能NYHA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测活动耐量,化验血钾。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及以上;②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③无效:心功能无改善甚至恶化[1]。
统计学处理:对本组80例充血性心率衰竭患者治疗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运用t检验进行数据处理,检验标准是当P<005时,即可认为治疗前后心功能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治疗6个月以后患者的症状显著缓解,活动耐量(6分钟步行试验)以及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都比治疗前显著好转(P<005),说明在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显著增强。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详细情况,见表2。
药物治疗后有效性评估结果:治疗6个月后显效49例(613%),有效23例(288%),无效8例(100%)。经统计分析总有效率(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讨 论
近些年来倍他乐克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都表明[2],心力衰竭患者服用选择性β受体抑制剂并且渐渐增加剂量可以降低死亡率、抑制其症状恶化、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并提高生存质量。β受体抑制剂可以提高各种因素导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所以NYHA Ⅱ、Ⅲ级的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都要使用。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已经有大量的临床实验验证,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3]。本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说明在利尿剂、洋地黄、血管扩张剂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可以明显缓解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治疗6个月以后活动耐量(6分钟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均显著改善,左心室功能有显著改善。
在本组的治疗过程中,所以患者均没有产生显著的不良反应,服药以前后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及血常规等均没有出现异常。所以认为,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简单易行,效果明显、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肖磊.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5):608-609.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高血压; 心力衰竭; 临床疗效
高血压是诱发老年慢性心衰的最常见病因,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左室肥厚,临床初期表现为心脏扩大、心搏有力,但这种代偿维持时间有限,高血压得不到缓解,进一步会使心肌细胞过度肥大而变性坏死或纤维化,最终导致心肌代偿功能失调、左室扩张[1],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显著降低,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及心排出量减少而发生心力衰竭,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的病死率高,在控制患者血压的同时还应以改善心功能为治疗目标[2]。本文将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临床治疗中,通过观察患者血压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高血压伴心衰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共收治老年高血压伴慢性心衰患者92例,男71例,女21例,年龄60~80岁,均未见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心率失常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9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7例,男46例,女11例;年龄最小67岁,最大79岁,平均(70.5±2.3)岁;参考NYHA心功能评级标准,心功能Ⅱ级17例,Ⅲ级36例,Ⅳ级患者4例;高血压病程1~9年,平均(5.7±1.6)年;收缩压(SBP)(159.7±15.4)mm Hg,舒张压(DBP)(102.3±11.6)mm Hg。对照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最小63岁,最大77岁,平均(68.2±1.9)岁;NYHA心功能评级中Ⅱ级12例,Ⅲ级21例,Ⅳ级2例;高血压平均病程(4.8±1.5)年;SBP(154.2±17.1)mm Hg,DBP(99.7±13.4)mm Hg。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原有抗心衰常规治疗不变,常规的抗心衰治疗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正性肌力药、利尿剂等,待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给予相应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12 mg,1次/d,用药2周后根据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3],可将剂量逐渐增加到45 mg/d,如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仍不理想可在4周后将剂量增加到70 mg/d,但最大用药量以不大于90 mg/d为宜;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自拟的中药汤剂,汤剂组方为:人参8 g、黄芪15 g、丹参30 g、葶苈子15 g、茯苓10 g、白术12 g、远志10 g、五味子15 g、大腹皮10 g、陈皮15 g、麦冬15 g,水煎至400 mL后,分早晚各服1次,1剂/d,4周为一疗程,接受治疗2个疗程以上[4]。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血压改善情况,同时检测患者B-型钠尿肽(BN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的血清含量,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于3000 r/min分离得血清,置于-30 ℃下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VEGF和BNP的血清含量[5],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hs-CRP血清含量,所有操作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采用彩色超声仪检测两组患者静息状态下的心功能指标,具体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高峰充盈率(LVPER)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6];根据以上指标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将临床疗效分为3类:显效即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压≤140/90 mm Hg,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即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收缩压相比治疗前降低≥20 mm 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即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和血压无明显改变甚至恶化[7];将显效例数和有效例数视为临床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字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及生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血压及生化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心功能指标及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引起的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导致的一组综合征,射血功能和心排量不足导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功能的需要,临床表现为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8],患者进而出现呼吸困难、无力、活动受限和水肿等症状,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较多,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原发性心肌损害,高血压、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心脏负荷过重,均会诱发心力衰竭发生,其中由于高血压的发病率较高,因而高血压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高血压可从血流动力学、神经内分泌调节等多个途径诱发心力衰竭[9],长期高血压引起心脏负荷加重,进而导致心脏结构重塑和心肌代偿性肥厚,心肌肥厚又会导致室腔增大、左室充盈量下降,因此高血压伴心衰患者应在积极治疗心衰基础上给予降压治疗。本文将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临床治疗中,通过观察临床疗效发现,自拟的中药汤剂能显著改善患者血压、血清生化指标和心功能,同时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分析其作用机制发现,自拟汤剂中的人参、黄芪及五味子等中药具有强心功效,在改善心肌代谢功能和扩张冠脉动脉的同时,还可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和提高机体免疫力,葶苈子、大腹皮和茯苓等味中药具有利水之功效,能显著改善外周血液循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丹参和麦冬等中药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尤其是具有抑制心肌肥厚的功效[10],长期服用能逆转心肌肥厚,所以能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的实验结果也同样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明显更优,临床总有效率为94.7%(54/57),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仅为71.4%(25/35),由此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永强,付庆林,韩培立,等.复方丹参制剂与曲美他嗪对冠脉搭桥术后合并心衰患者BNP及CRP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2001-2003.
[2] Stefan M S, Rothberg M B, Priya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β-blocker therapy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with underlying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heart failure or hypertension[J]. Thorax,2012,67(11):977-984.
[3]李彦霞,袁国强,贾振华.芪苈强心胶囊对舒张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及血浆NT-proBNP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3):289-291.
[4]马琰岩,张萌,马淑骅,等.补气中药治疗心衰新机制的研究——调节心肌能量代谢[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2):3210-3212.
[5] Bogaard H J, Abe K, Noordegraaf A V, et al. The right ventricle under pressur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ight-heart failure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J]. Chest Journal,2009,135(3):794-804.
[6]叶小汉,王婷.中西医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认识的探讨[J].新中医,2012,44(11):1-3.
[7]马维红,李琦,刘为萍.老年高血压病流行特点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现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766-770.
[8] Parati G, Esler M. The human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its relevance in hypertension and heart failure[J]. 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2,33(9):1058-1066.
[9]鹿小燕,史载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应注意的关键问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561-1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