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保健注意事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健康教育;基层儿童;影响
我国卫生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儿童保健服务工作[1],为了探讨健康教育对基层儿童保健模式的影响,笔者结合儿童保健服务机构的相关统计数据,总结2010年起开始对儿童实施健康教育保健服务整体模式前后2年的效果,现将总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象来自于2008年1月~2012年12月儿童保健服务机构的相关统计数据,2010年6月开始实行健康教育保健服务整体模式,而2008年1月~2010年5月未实行健康教育保健服务。
1.2方法
1.2.1转变观念 在进行保健服务前对所有参与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内容是对儿童保健服务观念的调整,要求工作人员在提供服务时注意强化服务工作的整体性,对儿童健康问题的解决要做到防治结合,包括对引起儿童常见疾病危险因素的识别与干预等,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1.2.2系统化服务 儿童保健部门需要能够提供针对各个儿童年龄段的多层次的综合性、系统化服务[2,3]:①有机结合预防接种机构与体检机构,根据儿童具体需求情况,在提供接种服务的同时还提供儿童常见病的监测与防治服务。②在扩大服务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儿童,还可以通过向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员宣讲儿童保健注意事项,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空间。③对儿童保健服务工作分档分类:对儿童常见疾病加大监测和防止力度,而儿童罕见病可适当延长监测周期,做到有目的的检测和防治。
1.2.3建立家长反馈制度 在提供健康服务过程中可以通过"反馈单"和"电话随访"等方式将儿童的身体健康监测结果及时告知家长,对存在问题的患儿及时进行专家门诊复查和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百分率资料的组间比较方法选择χ2检验。
2结果
2010年后2年,儿童贫血发病率5.8%,佝偻病发病率2.1%,营养不良发病率1.0%,肥胖发病率3.1%,行为问题儿童25.1%,统计结果明显优于2010年前2年(P
3讨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由统计结果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观察组儿童自2010年6月份开始施行健康教育保健服务整体模式之后,儿童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肥胖问题与行为问题均得到明显改善(P
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服务工作中的全面开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使基层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显著性降低,在长期的服务工作中,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不足:①服务机构的配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轻防重医现象,对儿童疾病的治疗设备比较完善,但是预防控制的相关设备与服务内容不完善甚至缺乏。②对儿童保健服务的价格与价值不相符合,亟待完善:主要表现在相关儿童保健专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完善,没有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技术来提升服务质量,使服务价值相对低下。③社会保健服务模式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富裕的家庭已经不满足于目前的保健服务模式,需要更优质、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模式[4]。
针对以上三点不足,笔者提出以下解决对策[5]:①要加大对儿童保健服务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尽量完善全面的、系统的开展儿童保健服务整体运作需要的条件;②要以儿童保健服务的社会需求情况为目标,多方面、多层次的开展综合服务与管理,改善儿童保健服务的环境;③将儿童保健服务机构需要将综合性的服务与福利性设施有机结合在一起,强调儿童保健服务工作的整体性。
总之,我们需要会通过不断提升自身保健服务质量和相关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来对儿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 杨彦,张德春,李胜玲,等.健康教育对社区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6):1826-1829.
[2] 高春梅,杜亚平.流动儿童保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9):967-970.
[3] 李一飞,周开宇,张崇凡等.基于多元统计和社会网络分析的中国儿童保健学科知识发展可视化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2,7(6):409-417.
【关键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细节宣教
计划免疫是指依照固定的免疫程序对特定的人群进行目的明确、有计划的生物制品预防接种的一类特殊工作,规范的计划免疫接种可辅助更为顺利地将相应的抗原物质接种入机体内,进而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提升机体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传染疾病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及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婴幼儿预防接种的疫苗种类不断增加、对预防接种质量及服务水平都有了更高的要求[1]。本次研究根据儿童家长的需求及免疫接种特点开展了细节宣教,结果显示综合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预防接种建档240名对象,依照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儿童120名,男65名,女55名;常住72名,暂住31名,流动17名。观察组儿童120名,男64名,女56名;常住71名,暂住33名,流动16名。两组儿童性别及其他基本情况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予以常规宣教。根据国家颁布的儿童预防接种制度为1个月-6岁的儿童建立预防接种档案并规范接种,将最新的预防接种政策建立宣传栏、发放宣传手册[2],为儿童家长提供免疫程序预约、接种禁忌、接种前后注意事项咨询及指导。
1.2.2观察组全部予以细节宣教。主要分为孕期宣教、产后宣教及满月婴儿宣教3大阶段。
1.2.2.1孕期宣教在开设专门的孕期宣传教育内容中增加儿童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向孕妇宣传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接种的原理、意义,抓住孕产妇更加关注孩子健康的特殊心理,及早宣传[3],鼓励孕产妇参加孕期儿童预防免疫接种宣传教育,向孕产妇讲解预防接种的流程及意义。
1.2.2.2产房宣教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在产房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时再次开展免疫接种宣教,着重讲解卡介苗接种注意事项。
1.2.2.3产后访视宣教在新生儿出院一周后至满月时上门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保健指导时,也进行专门的预防免疫宣传指导,提醒督促新生儿满月按时进行第二剂乙肝疫苗接种。
1.2.2.4满月婴儿宣教满月婴儿及时建卡,在交给家长免疫接种预约单的同时,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疑惑之处,并及时解答。鼓励家长加入满月婴儿免疫接种宣教班,邀请有资历的计划免疫医护人员、资深儿童保健医生共同组织免疫宣传教育工作,着重在满月婴儿建档之时鼓励、预约家长加入宣教班,于每月月末定期提醒接受预约的家长集中参与关于儿童预防接种、正确喂养的讲座与座谈会,着重帮助家长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儿童一、二类疫苗的类型、接种时间、接种注意事项及接种意义[4]。同时,帮助家长了解各种疫苗接种的禁忌、接种前后注意事项,同时留下联系电话,方便家长随时咨询[5],以提高接种成功率。
1.2.2.5其他宣教提前预约宣教:在完成本次接种之时,专人负责向儿童家长讲解当前接种情况及仍然需要进行哪些疫苗的接种,同家长充分沟通之后预约下次接种的时间、疫苗种类并再次提示接种期间的注意事项。
查漏补种宣教:定期排查接受预约的儿童实际接种情况,找出未及时接种的儿童,并通过短信或电话、上门拜访等方式提醒儿童家长尽快在规定时间带儿童前来接受接种。
查验接种证宣教:和托幼机构的保健医生密切联系,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儿童免疫接种宣传栏,在新生入学入托时查验其免疫接种证,通过托幼机构和学校的宣传和督促,完成儿童的免疫接种。
1.3评价标准针对两组儿童对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这“六苗”[6]的接种时间、相关咨询次数等情况统计分析,并通过电话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分析两组儿童家长对疫苗预防接种服务的满意度。
1.4数据处理首先进行数据分析,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如果P值
3讨论
细节宣教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家长满意度及接种及时率。计划免疫工作时间长、复杂度高,面向的儿童及家长众多,工作难度很大,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主要通过宣传栏的设立、发放宣传手册、接种及预约面对面宣传等单一方式完成,尽管为儿童家长形成了一定作用,但毕竟只能产生短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对整个接种流程及注意事项多是一知半解,总有很多不了解之处,导致接种及时率及服务满意度始终难以提升。细节宣教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宣传教育方式的限制,把握孕期、满月儿童建卡、疫苗接种等家长集中度、对疫苗接种关注度较高的关键时期,集中向家长讲解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增加主动度,提升整体宣传教育效果。
细节宣教模式是在分析国内儿童免疫接种流程及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家长及儿童各阶段常见需求及疑问而建立起来的。此种模式下的宣教人员有了更为明确的宣教目标与宣教依据,宣传教育更加简洁清晰,更加有利于家长在短时间内更为深刻地理解接种重点与意义,满意度提升了,咨询次数也会减少[7]。更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可以更为清楚地告知家长哪些疫苗是必须接种的,哪些疫苗是选择性接种的,并帮助家长详细了解各种疫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而且,阶段性、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模式有更大的灵活性,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田月英.儿童家长免疫接种知识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7):2386-2387.
[2]张雨.健康教育开展在社区计划免疫接种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720-721.
[3]高月平,郭惜珍,陈少虹等.儿童计划免疫影响因素及护理管理的效果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7):1159-1161.
[4]李静然.营口市某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2,26(2):56-57.
[5]何志宏.城郊社区免疫接种知识干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21):94-95.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社区护理干预视力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038-02
婴幼儿出生后就有了视力――光觉,即强光刺激下会闭上眼睛,但儿童的视力发育是一个逐渐健全的过程。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机能的完善,眼球本身形态不断发育,视力随之完善。一般来说,新生儿期的视力只有成人20%,可以注视和追踪活动目标;1岁时相当于力的0.1~0.2,2岁时相当于0.4,以后每增加1岁,视力大约增加0.2,5岁时视力发育基本完善,应达到1.0。学龄前儿童体检发现视力疾病使其主要的体检疾病,呈现发病率逐渐增加和发病年龄逐年下降的趋势[1]。本研究选择我市学龄前儿童进行研究,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市幼儿园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分布为3~6岁,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例数为150例,两组学龄前儿童在社区护理干预前年龄、性别、视力和年级等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研究涉及的学龄前儿童建立各自档案,对照组有常规的社区服务进行干预,提供正常的视力保健及预防龋齿等社区保健。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专门的社区护理干预治疗,建立专门的社区护理小组,由护理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和体检保健中心人员组成社区护理小组,制定有针对性的社区干预方案,建立档案并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介绍学龄前视力保健的重要性和应注意的事项,采用做游戏和问答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并定期进行健康教育情况评估和完善,结合家长和老师采用上课视教和家庭放教学片的方法进行加强教育。研究方法根据学龄前儿童视力保健的相关宣传资料,尽量选择学龄前儿童可以接受的方法制定宣传资料。两组干预各进行一年为一个周期,干预前后均对儿童的用眼情况和视力下降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统计学方法为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2结果
2.1 两组学龄前儿童社区干预护理后用眼情况比较分析
研究人群两组学龄前儿童采用不同的社区护理干预后用眼习惯分析研究显示,干预组在连续读写>15min、看荧光屏>30min和脏手揉眼等不正确用眼方面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在经常洗手、读写采取正确姿势和做眼保健操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学龄前儿童社区护理干预视力后视力下降情况分析
学龄前儿童社区护理干预后视力改变情况分析显示,干预组视力下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成人弱视功能改善之谜既往的研究发现,人类和哺乳动物出生后,视觉系统能够根据视觉环境的刺激调整和改变与生俱有的神经联系和突触结构。这一改变发生的最敏感时期称为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不同种动物的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高峰和终止时间各不相同.大鼠的高峰期为出生后2~5天,终止时间是出生后40~45天;猫的高峰期为出生后24~36天,终止时间是出生后4个月;猴的高峰期为出生后4~6周,终止时间是出生后1岁;人类的高峰期为出生后至3~4岁,终止时间是出生后7~10岁。学龄前儿童眼保健逐渐成为儿童保健的重点内容,研究显示[2]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6岁是眼睛功能发育和完善的阶段。
此阶段对眼睛造成的伤害可能为眼结构不可逆性伤害。人类及哺乳动物在出生时尚没有发育完全,其视力系统依照周围的环境刺激进行调整和变化,这些环境的调整和变化对眼神经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学龄前儿童对眼睛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采用社区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可有效的就诊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用眼行为,保持其长期的健康的用眼习惯,有利于学龄前儿童成长过程中对视力的保护。在进行学龄前儿童视力健康教育时应注意方法,多采用做游戏、上课视角和录像播放的方法进行,在必要的情况下应亲自进行指导的示范,指导和配合学龄前儿童对正确用眼的认识,建立良好的用眼习惯,注意在进行宣传教育时应尽量亲切和蔼。对于发现的学龄前儿童用眼不正确的情况应及时的指出并说明注意事项[3\4]。本研究显示采用有针对性专门的社区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改善学龄前儿童的用眼习惯,有效控制学龄前儿童视力下降,应加强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玲娜,程茜,胡燕,等.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1志,2001,8(9):239~240.
[2] 毛晓晖,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在烟台市2~5岁儿童屈光不正筛查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0,05.
【关键词】儿童护理;妇幼保健院;护理管理;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51-01
儿童护理基本注意事项
1.1 婴儿期保健护理
此期是体格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但消化功能还不完善,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与营养缺乏症。此期保健护理的重点:(1)提倡纯母乳喂养至少4―6个月,部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者应正确选择奶方;按时逐步添加辅助食品,为断母乳做好准备。(2)定期健康检查和体格测量,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异常给予纠正。(3)坚持户外活动,利用空气、水、日光浴和被动体操;应用有声、光、色的玩具促进婴儿的感知发育。(4)完成基础计划免疫。[2]
1.2 幼儿期保健护理
由于心理活动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对周围环境产生好奇心、爱模仿,但容易被成人过分呵护而抑制其独立能力的发展。此期保健重点:(1)合理喂养,断乳后要保证足够蛋白质供给,食物应多样化,并注意训练自行进食的技能。[3](2)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睡眠、饮食、排便、沐浴、游呶户外活动等。(3)重视与幼儿的语言交流,通过游戏、讲故事、唱歌等促进幼儿语言发育和运动能力的发展。(4)每3~6个月进行体格检查一次。预防龋齿,筛查听、视力异常。预防疾病和异物吸入,注意安全防护工作,谨防烫伤、跌伤等意外事故发生。
1.3 学龄前期保健护理
因为儿童在学龄前期智力发展加快,独立活动范围扩大,故此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保健重点是:(1)加强教育,注意培养学习习惯、发展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游戏、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并在游戏中学习遵守规则和与人交往。(2)每年应体检1~2次,进行视力、龋齿、缺铁性贫血、寄生虫等常见疾病的筛查,做好防治工作。(3)保证充足的营养,预防外伤、溺水、误服药物以及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
2 更好发挥妇幼保健院的护理功能
2.1 提高护理质量
医疗质量的好坏,关系着病人的安危,病人到妇幼保健院就诊,是建立在医疗安全的基础上的。因此,确保医疗质量是妇幼保健院工作的首要目标。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关系着妇幼保健院的发展,医疗质量始终是妇幼保健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谋求妇幼保健院最大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合理的投入为主,让病人可以用合理的价格获得最好的服务,从而使医患关系变成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状态。同时,妇幼保健院必须以诚信的态度向居民承诺自己的医疗质量,因此,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要树立起强烈的品牌意识,并以此为义务,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医疗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居民有足够的信心来就诊。
2.2 狠抓内部管理
保健院要发展,必须要改革管理制度,因为我们都知道: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首先,要狠抓制度建设,将制度作为激励和约束人的重要管理手段。护理人员要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把奉献一流的护理水平,创造一流的业绩作为工作目标。按国家一级标准,建立和完善安老院舍的实施标准和规则、规例。加强专业护理队伍建设,必须有目的、有计划,逐步培养和引进人才,合理恰当地使用人才。只有尽快形成人才优势与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才能促进保健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采取“重金招聘权威人才,体制机制吸引关键人才,事业感情留住优秀人才,发展远景聚集实用人才,末位淘汰无用人才”的方针政策来引进人才。
2.3 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得护理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除此之外,在目前可以提供的条件下,对那些业务能力高、身体情况好、工作水平强的护理人员进行优先考虑,在不断组织他们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实践操作训练进行加强,把基本功训练和专科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适当组织各种专业技术操作比赛,促进护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计划地安排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并鼓励、支持他们在业余时间参加函授学习。通过上述举措,争取将社区保健院护理人员的技术、学历、职称以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缩到最小,从而真正做到在整体上提高妇幼保健的护理质量。
2.4 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与人口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那种大家庭式的家庭结构,变成现在的三口、老两口之家。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对待病人时,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时时事事替病人着想,让病人感受温暖的同时,对自己的职业尽忠职守,努力把病人护理好。保健院建设的核心及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充分调动起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无私奉献、和谐向上的精神,这也是促进保健院建设“软动力”。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妇幼保健护理仍处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阶段,但是,随着各项改革制度的创新与推广,妇幼保健护理将会以其自身的实际行动,在妇幼保健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我们只有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才能迎头赶上,为妇幼保健院争得生存之地,也为妇幼保健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刘素华、崔英,社区妇幼保健护理工作的特点及护士应具备的素质,2005.
【关键词】 健康教育;社区;儿童家长;计划免疫
社区儿童保健对于整个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计划免疫的目的在于提高儿童免疫率,增加全民身体素质,而对于社区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接种率。本文就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随机性在本市10个社区选择的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的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为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提供有力依据,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性选取本市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10个社区的儿童家长共2000名,0—3岁儿童2034名,其中儿童的父亲、祖父或外祖父共1060名,占53.0%,儿童的母亲、祖母或外祖母共940名,占47.0%。随机将2000名家长分为2组,观察组1000名,对照组1000名。
1.2 健康教育方法 给予观察组儿童家长为期6个月的健康教育干预,根据每位家长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的差异,给予其具有个性化的、灵活的、具有多样性的健康教育。具体方式包括发放宣传单、宣传册,于社区公告栏上张贴宣传画,开展社区周末讲座,提供电话咨询服务等。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计划免疫的概念、计划免疫具体程序、疫苗预防的传染病范围、疫苗接种注意事项、疫苗接种副反应、疫苗价格以及疫苗接种后相关护理等。对于对照组的儿童家长给予其6个月的常规宣传教育,利用日常护理时间向家长口头传授关于疫苗接种的预防疾病类型以及接种时间、接种注意事项等2。
1.3 评价标准 本文制定了与计划免疫相关的一份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计划免疫基础知识、免疫程序了解程度、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处理等,所有调查问卷在两组进行健康教育前发放一次,在接受健康教育6个月后发放一次。对比两组在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后,对于预防接种的信任感、对医务人员的满意程度、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以及健康教育的总达标率3。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与计算,组间比较才有t检验,以P
2 结 果
本次调查2000名家长,男性家长1060名,女性家长940例,年龄为22岁至60岁不等,平均为(29.8±5.6)岁。其中80%为农村户口,20%为城市户口,55%为初中文化,45%为高中及以上文化。对比两组家长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经济情况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对比两组家长对于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知晓率为83.8%,对照组的知晓率为52.0%,P
3 讨 论
根据本文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形式对社区儿童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儿童家长能够明显提高对计划免疫知识的认知水平,意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还能够调动家长对于儿童接种的积极性,让家长带着儿童自觉到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接种4。实施健康教育还能够有效地消除家长对于预防接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的恐惧与紧张心理,让他们掌握在发生不良反应时该如何进行处理。关于健康教育的上述优点能够提高预防接种质量,达到计划免疫知识普及的目的。
健康教育在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其自身素质,使其能够掌握计划免疫专业知识,树立良好的形象。因此由本文研究结果可得,通过健康教育后,儿童家长对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满意度以及对预防接种的信心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社区儿童家长给予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既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的凝聚力与合作能力,又能提高社区儿童家长对医务人员服务的满意程度与对计划免疫的知晓率。因此,为了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应在各个社区推行与计划免疫相关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何金红.健康教育在计划免疫工作中的效果评价[J].广州医药,2009,38(3):69—70.
[2] 周爱庆,陈万庚.542名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现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0,19(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