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学的基本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资金融通;辩证逻辑;商榷
引言
林宝清教授在《金融研究》04年第9期发表的《论保险功能说研究的若干逻辑起点问题》(以下简称林文)一文中详尽阐述了在研究保险功能等问题时应注意的一些逻辑起点问题,强调建立共同的逻辑平台是研究保险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提出具有相当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文中所提出的四个议题也颇有兴趣。但仔细拜读后发现林文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和阐述有待商榷。
一、保险的属概念和保险的种概念
正如林文中所指出的,在对保险理论演绎推理时首先应当对保险概念的属种关系进行严格的界定,明确是从保险的属概念还是种概念范畴来阐明保险形态。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对于保险属概念来说都是种概念。但是在研究保险功能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坚持从保险属概念的定义出发,来演和推理保险的功能”,从而得出“保险种概念的功能应多于保险属概念的功能”这一结论呢?
这首先要解决应该采用形式逻辑还是辩证逻辑来分析的问题。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作为思维科学在认识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存在着眼界水平的差异,形式逻辑是一门工具性的科学,在反映事物确定的特性和简单的关系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遵守形式逻辑的要求仅仅是认识的初步,要反映现实的矛盾,要反映充满矛盾和运动着的客观世界,要把握具体真理,仅靠形式逻辑这一思维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辩证逻辑。辩证逻辑体现着认识的更高深的阶段。
辩证逻辑要求我们,在认识概念时,要从抽象概念阶段上升到具体概念阶段。在抽象概念阶段,外延与内涵之间呈反比关系,概念所概括的对象范围越大,它所概括对象的内涵就越少,也就是说,作为种概念的财产/人身保险比作为属概念的保险具有更多的属性;但是在具体概念阶段,其情形恰恰相反,概念所概括对象的范围越广,它所反映对象内部本质就越丰富,内涵就越深刻,即保险应当比财产/人身保险具有更多的属性。因为具体概念是从质和量、内涵和外延的对立统一中来反映对象的,因此它克服了抽象概念单纯从量上和形式上考察的局限性。
综上分析,对于保险属概念与保险种概念的探讨,建立在辩证逻辑的基础上似乎更为合理,保险属概念的功能应当涵盖保险种概念财产/人身保险的功能。并由此可知,我们说储蓄寿险具有资金融通的功能,那么,保险也就具有资金融通的功能。
二、保险金融说与保险非金融说
在这个问题上我赞同林文的观点,即保险非金融。但对此结论的某些论证过程存有异议。原文中存在两点值得商榷之处:1.“寿险相对于保险来说是种概念,它是保险与储蓄的嫁接。而在保险的性质中不存在任何的储蓄因素。”2.“保险既非金融,那么,保险是否具有资金融通功能呢?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显然仍应归结到应当运用形式逻辑还是辩证逻辑的问题上去。寿险是保险的一种,在对寿险及保险概念的认识上升到具体概念阶段后,应当认识到,寿险所具有的属性包含在保险的属性当中。这一点已在前文中作了具体阐述,不再赘述。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保险虽不是金融,但并不能因此否认保险不具有资金融通的功能。首先,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应该具有完全相同的内涵和外延,这一点恐怕没有人会质疑。根据逻辑学的知识,这一命题的逆否命题也为真,也就是说,如果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完全相同,或者说只要有一点不同,这两个概念就不相同。保险和金融显然有种种功能上的区别,所以保险不等同于金融。但是概念的不同不能推出其外延的互不相容。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苹果和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苹果有“甜”这个属性,梨也具有。显然不能因为他们概念的不同而否定他们在所有属性上的共同点。其次,保险和金融不单单是概念的不同,它们本不属于同一个概念层次。普遍认为银行、保险、证券是现代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而且从学科划分上来说金融是二级学科而保险是三级学科,金融较保险而言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划分必然是因为保险具有金融的某些特点,单从逻辑意义上讲,由保险不是金融推出保险不具有资金融通的属性这一论证过程也是值得商榷的。
三、保险功能说与保险公司功能说
将保险功能与保险公司功能区别开来讨论是有必要的。林文将保险的功能总结为“分散危险、补偿损失、积蓄保险基金和监督危险”四点,保险公司的功能总结为“组织经济补偿、掌管保险基金、防灾防损、吸收储蓄和融通资金”五点。仔细阅读不难发现,保险公司的前四项功能均能与保险的功能对应,唯独“融通资金”一项不能与保险功能形成对应。在保险不具有资金融通功能的前提下,却将资金融通划为保险公司的基本功能,这一点值得商榷。
保险是保险公司的核心产品和服务。保险公司缘何能融通资金?因为积聚了大量保险费。保险费的积聚是保险发挥分散危险和补偿损失的前提,保险公司只需保留一部分保险资金满足一段时间赔偿和给付需求而将大量保险资金进行投资也是保险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保险资金的积聚和投资是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由保险本质决定的基本功能,因此,将保险从融通资金这一功能上剥离是不太妥当的。同时,保险公司将其核心产品所不具有的功能列为自身的基本功能也是令人费解的。
四、结语
面对关于保险的林林总总的说法,林文及时地提出从研究保险的逻辑起点入手,建立共同的逻辑讨论平台无疑为当前理论界的探讨起到了基础性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对于保险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林教授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和初衷无可非议。我对于原文提出的“保险功能内源说与保险功能外源说”等观点十分赞同。但在一些问题上特别是在保险是否具有资金融通功能的问题上我认为还有商榷的必要,因而在此提出。逻辑是认识真理的工具,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应采用符合逻辑的分析方法,建立共同的逻辑平台才能使学术争论处于同一个起点、具有共同的基础。常以正确的逻辑来规范当前对于保险的讨论对于保险理论研究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宝清.论保险功能说研究的若干逻辑起点问题.金融研究,2004年第九期.
1 思维和语言在起源上并非同时。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着“共生论”和“分离论”两种对立观点。“共生论”把两者的关系视为互相依存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产生的关系;而“分离论”则认为思维先于语言,二者相互独立,可以分离。我们认为,“共生论”者主要是由于被人类思维和语言目前发展阶段中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蒙蔽’,忽视了思维和语言的发生和起源历史。据目前研究史料来看,人类的历史较之地球的历史就像地球较之宇宙一样,十分短暂。从广义来说,在发生和起源上,思维和语言都是在人类劳动和工具制造的过程中产生的,都是人类大脑进化的结果。但是,他们的发展过程却并非同步。
另外,从人类个体发展来看,在儿童的有声语言发展中存在前语言阶段,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也存在前语言阶段。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认识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仍然存在无需语言外壳的思维。
2 至于动物是否有思维以及动物思维和人类思维的区别,可以说,动物也有某些属于人类类型的萌芽状态的思维,不过属于刺激反映式的简单思维。从人类思维起源意义上来说,人类也具有动物的一切本能性思维方式,人类的思维也是从这种低级思维发展过来的。人类在创造声音和文字符号之前,与动物还未有很大区别。在劳动和工具制造的社会化过程中,智力和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人类最终区别于并超越其他动物,成为自然界的真正主宰。而且,由于有语言的帮助,人类的思维达到了具有抽象能力的、符号化的高级水平。
二、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1 思维决定语言。有史以来,思维与语言关系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从古希腊柏拉图的“思维就是无声的语言”,到亚里士多德的“语言只是思维的符号,思维不等于语言”观点,一直到现代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决定论。Whorf认为,语言支配思维,是思维的塑造者,持不同语言的人对宇宙有不同的看法,形成不同的世界观。照此假设,操同一种语言的人会有同一种世界观,进而,就不会产生什么阶级斗争或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劳资纠纷了。可见,这种观点都有不足之处。实际上,WHORF的语言决定论缺乏历史观。从历史的角度看,应该是社会及其文化决定语言,而不是相反。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近年来,认知科学的发展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比如,有人在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结合脑功能图谱证据,探讨思维过程(如运算、推理、顿悟)中语言的作用。
我们认为,在语言和思维的矛盾关系中,思维对语言起着主导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由思维到语言走向的整体的因果关系。思维总体上促进语言的发展和变化。从认知的角度看,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但认知能力本身还不足以解释语言发展,因为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2 语言影响思维。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发现,语言是象征功能的一种特殊形式,象征功能所包括的范围要比语言广泛得多。实际上,儿童在这个阶段通常利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或图画等方式去表达某种意义,不仅限于语言一种象征功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维先于语言,但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对知识和经验的概念化、范畴化和记录功能,它又可以通过抽象化作用反过来强化思维的发展。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思维越精确就越需要语言,但两者都依赖于智力,智力先于语言,而且独立于语言之外。语言从属于思维,它决定不了思维,但却可以影响人们的某些思维方式。例如,说话者“在没有明显话语意图的前提下,说出了自己的感觉和想法,甚至在有明确话语意图的前提下,却无意地表达了自己不想说的感觉和想法”。
三、关于思维的方式
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智活动,是大脑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客观世界反映、概括、记忆、综合、分析、比较、选择、创造等的认知功能。尽管对思维方式的分类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们认为,语言是思维最主要的工具,而不是惟一工具。思维方式可以划分为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
语言思维是人类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活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现代文明思维,是语言心智(mind)属性的必然反映。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理性的、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思维具有贯通性、构设性和重构性、记忆反射性以及序列性等四个特性。抽象思维多用语言进行,语言思维是思维中最成熟的思维。语言思维不仅包括自然语言思维,也涵盖手语和盲文这两种特殊语言思维以及形式语言思维。其中,自然语言是现代人类进行思维的最重要手段。人们在演讲或文字创作时,对语篇的构建、词语句子的选择推敲就是典型的自然语言思维。语言思维实际是用内化语言处理概念的过程,它具有由简到繁、由形象向理性的信息处理过程。“我们越强调条理性,越想准确的表达思想,我们的思维就越依赖于语言”。
聋哑人的手语和盲人的盲文,虽然不具备形音义结合的自然语言特征,但对于特殊人群而言在功能上类似于自然语言思维,而且区别于非语言思维。这些特殊语言符号系统同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复杂思维。
形式语言专指构造数学与逻辑学等学科的形式化符号系统(如数字、逻辑符号、c语言等),我们将建立这些人工形式符号之上的思维统称为形式语言思维。人们在进行数学演算、归纳和演绎推理、信息处理时通常会使用这种理性的逻辑思维,一般不受人的直觉所控制。它的基本形式主要有概念、命题和推理。一般来说,逻辑思维都是建立在自我完善的、严密的人工符号系统之上,思维过程中的心理表征为形式化符号;人们有时可以用自然语言来表达,但语言是可以省略的,而逻辑则不能省略。对形式语言思维的研究有利于现代人工智能的发展。
非语言思维是指独立于语言思维之外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形象思维和副语言思维。形象思维就是把各种感官所获得并储存在大脑的客观事物形象的信息,运用比较、分析、抽象等方法,加工成为反映事物共性或本质的一系列意象,并以这些意象为基本单位,通过联想、类比、想象等形式,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或)规律的思维活动。人们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嗅觉印象、味觉印象和触觉印象所构成的心理表征成为形象思维活动的基础。形象思维不是简单的思维、具体的思维或动物的思维,它也具有抽象功能,是整个思维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如音乐家运用音符思维,画家运用线条或色彩进行思维,品酒师使用味觉进行感知,借具有抽象性和创造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在认知经历中正是将各种感觉的“完形意象”作为认知参照点储存于人的大脑,以便以后的认知经历提供典型经验,从而达到对事物的完型感知(gestalt perception)。因此,-“完形感知”就是“整体感知”,它在概念范畴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这也正是人工智能难以突破的瓶颈之一。
副语言思维是指人们通过可以传递信息的面部表情、手势
以及其他身体动作构成的身势语进行的思维交际活动。由于身势语没有自成系统,没有严密、完备的规则,因而有别于哑语,但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用来进行简单的交际。这种交际活动方式同样受思维的支配,因而被定位为一种非语言思维形式。
四、关于语言、符号与思维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活动遵循认识活动的基本模式和框架。认识的基本工具是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形象符号和抽象符号。
关键词:神经网络 BP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c)-0240-02
神经网络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交叉学科,它是由大量的处理单元组成非线性的大规模自适应动力系统。神经网络具有分布式存储、并行处理、高容错能力以及良好的自学习、自适应、联想等特点。该模型对于拟合现实复杂世界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1 神经网络简介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亦称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NN),是一种应用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连接结构进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它是在人类对自身大脑组织结合和思维机制的认识理解基础之上模拟出来的,它是根植于神经科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一门技术。心理学家Mcculloch,数学家Pitts在20世纪40年代第一次提出了神经网络模型,从此开创了神经科学理论的研究时代,此后半个世纪神经网络技术蓬勃发展。神经网络是一种计算模型,由大量的神经元个体节点和其间相互连接的加权值共同组成,每个节点都代表一种运算,称为激励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每两个相互连接的节点间都代表一个通过该连接信号加权值,称值为权重(weight),神经网络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模拟人类的记忆,网络的输出则取决于网络的结构、网络的连接方式、权重和激励函数。而网络本身通常是对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某种算法或函数的逼近,也可能是一种逻辑策略的表达。神经网络的构筑理念是受到生物的神经网络运作启发而产生的。人工神经网络则是把对生物神经网络的认识与数学统计模型向结合,借助数学统计工具来实现。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学的人工感知领域,我们通过数学统计学的方法,使神经网络能够具备类似于人的决定能力和简单的判断能力,这种方法是对传统逻辑学演算的进一步延伸。
2 神经网络模型及训练
2.1 生物神经元模型
人脑是自然界所造就的高级动物,人的思维是由人脑来完成的,而思维则是人类智能的集中体现。人脑的皮层中包含100亿个神经元、60万亿个神经突触,以及他们的连接体。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就是神经细胞,即神经元,它主要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人类的神经元具备以下几个基本功能特性:时空整合功能;神经元的动态极化性;兴奋与抑制状态;结构的可塑性;脉冲与电位信号的转换;突触延期和不延期;学习、遗忘和疲劳;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的神经元单元相互连接而构成的网络系统。
2.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使通过模仿生物神经网络的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信息处理的目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的能力,可以通过预先提供的一批相互对应的输入输出数据,分析两者的内在关系和规律,最终通过这些规律形成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函数,这种学习分析过程被称作“训练”。神经元的每一个输入连接都有突触连接强度,用一个连接权值来表示,即将产生的信号通过连接强度放大,每一个输入量都对应有一个相关联的权重。处理单元将经过权重的输入量化,然后相加求得加权值之和,计算出输出量,这个输出量是权重和的函数,一般称此函数为传递函数。
2.3 神经网络的训练
当神经网络的结构确定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训练和学习。神经网络不是通过改变处理单元的本身来完成训练和学习过程的,而是依靠改变网络中各神经元节点的连接权重来完成的。因此若处理单元要学会正确的处理所给定的问题,唯一用以改变处理单元性能的元素就是连接权重。
2.4 神经网络的分类
神经网络按照不同的结构、功能,以及学习算法,对网络进行分类,可以分为:(1)感知器神经网络:最简单的神经网络类型,只有单层的神经网络结构,采用硬限值作为网络传递函数,主要适用于简单的线性二类划分问题,在此类问题中处理的效率较高。但不适合本论文的课题。(2)线性神经网络:单层结构的神经网络,采用线性函数作为网络的传递,主要也是用于解决线性逼近问题。
3 BP神经网络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具有多层网络结构,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隐含层。BP网络采用Widrow―Hoff学习算法和非线性传递函数,典型的BP网络采用的是梯度下降算法,也就是Widrow―Hoff算法所规定的。BP,即Back Propagation,就是指为非线性多层网络训练中梯度计算是采用信号正向传播、误差反向传播的方式。通过采用非线性传递函数,BP网络能够以仁义的精度逼近任何非线性函数,由于采用隐含中间层的结构,BP网络能够提取出更高阶的统计性质,尤其是当输入规模庞大时,网络能够提取高阶统计性质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结合本文的课题,将采用BP神经网络及其改进算法进行组合集成实验,用以解决财务预警的实际问题,在后面的章节会采用相关实验证明组合集成的BP神经网络的优势。
4 径向基神经网络
径向基神经网络又称为RBF网络,它与BP网络同为多层前向网络,也能够以任意的精度逼近任何非线性函数,只是它与BP网络采用的传递函数不同,BP通常采用的是Sigmoid函数或线性函数作为传递函数,而RBF网络则采用径向基函数作为传递函数。本文后面将采用径向基函网络与BP网络进行对比。
5 竞争神经网络
竞争神经网络的特点是它的各个神经元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众多神经元之间相互竞争以决定胜出者,或胜神经元决定哪一种原模型最能代表输入模式。
6 反馈神经网络
BP神经网络(Fredric M.Ham Ivica Kostanic Principles of Neurocomputing for Science―Engineering 2007)BP神经网络具有sigmoid隐含层以及线性输出层,具有很强的映射能力,本节我们对BP网络神经元和网络结构进行介绍。神经网络方法的具体步骤是:向网络提供训练例子,即学习样本,包括输入和期望的输出。确定网络的实际输出和期望输出之间允许的误差。改变网络中所有连接权值,使网络产生的输出更接近于期望输出,直到满足确定的允许误差。下图给出了一个具有N个输入的基本的BP神经元模型结构。途中每一个输入都被赋予一定的权值,与偏差求和和后形成神经元传递函数的输入。
我们来看看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的数学表达,首先我们来确定途中各个参数所代表的涵义:
(1)输入向量:X=(x1,x2,…,xi,…,xn)T;
(2)隐层输出向量:Y=(y1,y2,…,yj,…,ym)T;
(3)输出层输出向量:O=(O1,O2,…,Ok,…,Ol)T;
(4)期望输出向量:d=(d1,d2,…,dk,…,dl)T;
(5)输入层到隐层之间的权值矩阵:V=(V1,V2,…,Vj,…,Vm);
(6)隐层到输出层之间的权值矩阵:W=(W1,W2,…,Wk,…,Wl)。
BP神经网络就是通过构建上述变量来完成网络的描述。
我们从上至下,从输出层开始看BP网络的工作原理,对于输出层:
k=1,2,…,l (1)
k=1,2,…,l (2)
对于隐层:j=1,2,…,m (3)
j=1,2,…,m (4)
其中的是传递函数我们可以采用单极性Sigmoid函数: (5)
(1)网络误差与权值调整
输出误差E定义:
(6)
(7)
在这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至输入层:
(8)
j=0,1,2,…,m;k=1,2,…,l (9)
i=0,1,2,…,n;j=1,2,…,m (10)
式中负号表示梯度下降,常数η∈(0,1)表示比例系数。在全部推导过程中,对输出层有j=0,1,2,…,m;k=1,2,…,l,对隐层有i=0,1,2,…,n;j=1,2,…,m
(2)BP算法推导
对于输出层,式(9)可写为:
(8)对隐层,式(9)可写为:(10),对于隐层,利用式(7):
可得: (11)
将以上结果代入式(8),并应用式(5):,得到:
(12)
(13)
至此两个误差信号的推导已完成。将式(12)代回到式(8),得到三层前馈网的BP学习算法权值调整计算公式为:
(14)
新闻评论定义外延之辨析
目前学术界对于新闻评论的定义出现了这样几种不同的表述,笔者现搜罗展示于其下:
(1)“新闻为事实的客观记载,评论为基于事实而发表的意见。”①――林大椿
(2)“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②
――范荣康
(3)“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③――丁法章
(4)“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④――赵振宇
(5)“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⑤
――马少华
(6)“新闻评论,顾名思义是相关新闻的评述、议论。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它是针对新闻报道中重要事实或社会现象及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等,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具有一定倾向的言论,是新闻传播媒体的各种言论的统称。”⑥
――薛中军
要想下定义,首先要找准它的属概念。从逻辑上讲,下定义就是要明确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外延),同时揭示被定义概念与其同一属概念之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种差(内涵)。因此学者们对新闻评论所下的定义,无非也就是从新闻评论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来加以概括把握,引申得之的。根据观察,学者们对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概括不外乎这样几种表述:评论文章、论说文、论说形式、言论、新闻文体、新闻体裁。我们把它们分为两组:1.评论文章、论说文、论说形式、言论;2.新闻文体、新闻体裁。然后逐组来进行分析。首先,第一组外延,根据考察我们可以发现,“评论文章”、“论说文”、“论说形式”、“言论”这些表述除了语词形式和语义范畴的一些差别外,实际语义是基本相同的,但是“论说形式”和“言论”的语义范畴明显大于“评论文章”和“论说文”。换言之,“评论文章”、“论说文”一定属于“论说形式”和“言论”,但“论说形式”、“言论”不一定都属于“评论文章”和“论说文”。胡乔木同志曾经指出:“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结构,也就是形式。”⑦既然是评论“文章”、论说“文”,自然具有内在的文体结构。而“论说形式”和“言论”语义则比较宽泛,它们可以仅仅只是一些零星的观点碎片,不必言之成文。因此,从概念限定的精确性方面来考量,“评论文章”、“论说文”更适合于作为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
其次,再来分析第二组外延。“新闻文体”和“新闻体裁”仅仅只是所适用的语境不同,语义也是基本相通的。在中外新闻史上,学者专家们曾相继提出过各自对报纸的定义,其中大多关涉新闻评论。比如,1818年英国的《报纸法》就指出:“报纸系指揭载公报新闻事件、注释及观察之纸片,因贩卖而印刷……”就把极富评论成分的“注释”与对事件的“观察”记载并列提出,初步表示了报纸两大基本文体样式的端倪。中国著名报业史专家戈公振为报纸所下的定义也很具代表性:“报纸者,报告新闻,揭载评论,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也。”⑧中国著名新闻学家甘惜分也表示:“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⑨由此可见,新闻评论早就是学者们公认的一种新闻体裁。而“新闻体裁作为新闻内容的表达方式,也是新闻内容最常用的分类方式,它往往依据新闻内容的基本性质对新闻进行分类,有消息、新闻通讯、新闻特写、新闻专访、新闻分析评论等”。⑩通过以上对历史和概念的梳理可以得知,把新闻评论归属于一种特定的新闻体裁或新闻文体,不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也符合当代新闻评论实践的发展,因而以新闻体裁或新闻文体来定义新闻评论概念的外延同样也是可行的。
再次,为了确保对新闻评论概念外延的精确限定,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评论文章”和“新闻体裁”之间的语义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交叉包含关系,相交领地就是:一切刊载在新闻媒体上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评论文章。因此,从新闻评论定义外延的层面上来考量,我们可以把那些不具备新闻文体特征的语录形式或碎片形式的言论意见拒之于新闻评论概念的门外。
新闻评论定义内涵之辨析
在这个限定的外延区域内,我们还能否对新闻评论概念的内涵做出更加精准的概括呢?为了便于具体分析,我们把学者们对新闻评论定义的内涵限定浓缩为这样几组关键词:
第二组评论客体:新闻事件、紧迫问题、社会现象、思想倾向
第三组表达形式:阐述观点立场、发议论讲道理、判断思考
第四组性质特征:政治倾向性、针对性、引导性
第五组传播载体:现代新闻传播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第六组服务对象:广大读者、广大受众
对于第一组、第五组、第六组关键词,学者们的观点比较统一,从学者们各自所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他们所达成的共识。但是在第四组关键词“政治倾向性”的揭示上,就可以听到来自学界的不同声音,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政治倾向性应该属于政论文的特点,现代的新闻评论不必都具有政治倾向性。而且,随着当今新闻评论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专业评论基于从可读性方面考虑而自觉摒弃了政治性话语,如果我们再三强调以政治倾向性来统率新闻评论的话,就会画地为牢,扭曲新闻评论概念的本身,因此政治倾向性不应该成为拘囿现代新闻评论发展的枷锁。
分歧最大的当数第二组:评论客体。范荣康、丁法章、赵振宇先生认为,新闻评论的对象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而马少华先生则认为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件。讨论至此,相关问题也就浮出水面。既然“一切刊载在新闻媒体上的具有新闻价值的评论文章”是成为“新闻评论”的一个要件,可以推导出,任何的“新闻评论”都必须刊载在媒体上,而且还须具有新闻价值。由此派生出来的问题是:在长期的新闻评论业务实践中,那些刊载在媒体上的关于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的评论文章,究竟具不具有新闻价值?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回顾一下学术界对“新闻”定义的探讨。“新闻”定义在20世纪末经过新闻传播学者们的广泛探讨后,目前被学界一致认可的有三种说法,即“事实说”、“报道说”、“信息说”,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语用学范畴。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者董天策经过分析后提出:“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只有信息才是新闻的属概念,也只有信息概念才能整合‘事实说’和‘报道说’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概念。”“完整的新闻定义应当是‘新闻是报道新近变动事实的信息’。”(11)如果以此认识基础来思考分析问题,那么“当前重大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都应该属于“新近变动事实信息”的范畴,或者说它们都是从“新近变动事实信息”的认识基础上推导或提炼出来的,因此也就天然地具备了新闻价值的某种要素,如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等,具备了新闻品格。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新闻评论客体当应包含“新闻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社会问题”等这些包含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元素。
当然,学者们的观点产生分歧的还有第四组关键词,那就是“判断”是不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我们知道,作为评论必须阐述观点、发议论讲道理、表达意见。但是,仅仅这几种表达形式还不能够揭示出新闻评论的本质规律。因为它们只是反映了论说文的一般规律,并没有揭示出新闻评论的特殊规律和特殊要求。任何一种显在的表达形式都对应着一种内在的思考路径,因而表达形式也是一个思考方式的问题。逻辑学告诉我们:思考的一个最有效的向度就是认识,新闻评论的表达形式应该也是一个合乎理性、合乎逻辑的认识过程,因此我们也就可以从认识论的层面上来把握新闻评论的特殊规律。
在认识论的层面上,“判断”这种表达形式,是否揭示了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呢?关于这一点,港台和大陆的不少学者都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比如郭步陶先生在讲到新闻评论的性质时说:“判断,‘这是评论最重要的部分’。”(12)台湾《联合报》的主笔王民先生写的《新闻评论写作》第七章的标准就是:“最重要的一课――判断。”他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新闻评论所讨论的问题,不外是真或伪的问题,是或非的问题,善或恶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判断问题。”(13)另一位台湾新闻学者林大椿在《新闻评论学》中把新闻评论的性能分为五种,其中第三种即为判断性,他说:“新闻评论对一切问题作评断,是一种最要紧的工作。”(14)中国人民大学新闻评论学者马少华也认为:“新闻评论的基本功能就是对新闻进行认识,判断是新闻评论的核心价值。”(15)既然新闻评论不同于任何宽泛意义上的公民言说,那么它就必须符合一种“内在的文体自觉”,而“判断”正好是新闻评论文体表达形式上的一个特殊标志。
为了满足广大受众的认识需求,任何新闻评论都必须表达判断。对于那些评价具体新闻事件的评论,不但需要作者做出有力的价值判断,还需要作者做出及时的事实判断;而对于那些评价社会现象、思想倾向、社会问题等宽泛意义上的评论,如果不能做出事实判断,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因而“判断”应该是新闻评论的立身之本。认准了这个基点,我们就可以把新闻评论和其他的边缘文体(如杂文)区分开来。新闻评论的结构遵循着严格的逻辑程序,有概念、有判断、有推理,有完整清晰的论证过程;而杂文的结构沿袭着形象思维的脉络,它不需要做出判断,也不需要完整清晰的论证过程。因此,在新闻评论定义内涵的层面上来考量,有无判断、有无内在论证结构则可以成为新闻评论和杂文等边缘文体的分水岭。
通过上述甄别分析,我们可以把在媒体上发表的这两种类型的评论文章纳入到新闻评论概念的范畴:1.针对具体新闻事件表达判断的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评论文章(如新闻时评、新闻述评)。2.针对当前重大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思想倾向表达判断的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评论文章(如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等)。
结语
根据各位学者的观点,结合本文的语义学分析,笔者认为可以把新闻评论的定义概括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实、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思想倾向表达判断、阐述自己观点、立场,具有内在论证结构的一种新闻体裁。
注释:
①③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范荣康:《新闻评论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④赵振宇:《论新闻评论的根本特性》,《新闻大学》,2006(1)。
⑤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⑥⑦⑧薛中军:《新编新闻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⑨⑩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董天策:《新闻传播学论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12)(13)(14)(15)马少华:《时评的历史与规范》,《新闻大学》,20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