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资源作用

课程资源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资源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资源作用

课程资源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本土化 高中地理 课程资源

本土化地理课程资源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切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各种资源。本土化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课程本身,在地理教学中同样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也应和其它学科一样,只有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的地理教学只有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会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有了趣味性,才能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地理课如果上得生动有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虽然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大为提高,但思考问题仍然不能脱离直观、具体事物的支撑,学习主动性能否发挥,取决于其对教学情境的熟悉程度。而本土化课程资源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在教学中善于联系本土化地理课程资源,善于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以多种教学手段呈现出来,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才会兴趣盎然,甚至还会主动要求开辟地理第二课堂。

当然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需要教师点拨,并能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巧妙利用本土化地理课程资源,使教学情境“生活化”,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如讲到城市道路格局时,有放射式、环形放射式、方格环形放射式等,介绍完后,可让学生分小组画出学校所在地区的道路网,然后由学生自己判断分析所属哪种格局,这样的格局是否合理。由于这些道路网都是学生每天接触到的、容易把道路网勾画出来,即便是住校同学也能通过同伴互助来完成。另一方面在分析这种布局是否合理这一活动中学生的兴趣会更浓,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城市道路网并没有统一的格局,是由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所决定的。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可见,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进行都需要以本土化地理课程资源为基础。

而学生参与开发各类本土化课程资源的过程,例如让学生通过围绕某一主题或一个需要解决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问题进行探索学习,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主设定具体活动的目标,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现有的水平选定活动内容和方式,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为了获取问题的解答,常常需要多人合作、多组合作、社会多方人员共同参与才能顺利完成。在这些学习过程中,都能体现出学生学习方式在转变,由过去单纯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多元学习方式。既改变传统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要求实际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目前,地理高考更侧重于考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它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大能力。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考查、调查,同时对所见所闻进行分析、讨论,在其间可能又会产生很多例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办讨论会,寻求解决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索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了地理教学质量。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成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内容指向除书本以外的校内外的各个场所。所以结合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发和利用本土化课程资源,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完成课程的三维目标。

4.1 本土化地理课程资源有助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本土化地理课程资源有助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利用本土化地理课程资源能使地理教学过程建立在"由近及远,从已知到未知"的基础之上。因为这种先观察、研究和熟知本乡本土的地理事物,再推知较远地区和其它国家的地理情况,是完全符合认识过程的逻辑的。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结合身边熟悉的事物,巧妙利用本土化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这会有利于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对学生来讲,如何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也需要通过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来培养、锻炼。

4.2 有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本土化地理课程资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地理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动体现。为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就要给学生创设环境和条件,开展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不断学会如何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尝试去发现地理问题并努力地解决问题,锻炼自己表达、交流、反思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可见,本土化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可以使地理课本中的地理概念、地学原理以及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形成学生真实的地理观念和地理概念以及正确的地理判断,使地理教学从传统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4.3 有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本土化地理课程资源,开展本土化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比较、鉴别、分析、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进而去关注家乡的人和事,关注国家的以至世界的事,胸怀祖国,胸有大志。

5.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程资源作用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资源环境 资源与环境法 课程

论文摘要:目前,资源与环境法课程已经在资源环境类专业中开设,这门课程虽说是法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对于资源环境类专业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开设资源与环境课有利于丰富教学授课形式,有利于学生了解常识,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有利于完善资环类专业的科学体系,有利于大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等等。

一、引言

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世界人口的迅速膨胀,全球的环境急剧恶化,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土地的退化,水资源的缺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中国作为全球的一个发展大国,更是面临这样的环境问题,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了367万平方千米,并且还在增加。荒漠化也在迅速扩展,每年由于酸雨的破坏造成50亿美元的损失,并且殃及其他相邻的国家。1997年,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每年由于水、气的污染,经济损失高达540亿美元,这还仅仅只是间接损失。若是更为详细全面的考虑,直接经济损失2-3倍,甚至10倍。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国民尤为关注。为此,我们国家将保护环境制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资源与环境法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种边缘学科,也是交叉学科。其内容涵盖了伦理,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在高校中开设资源与环境法是很有必要且具有意义的。

二、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的作用

(一)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环境法常识

资源环境法中有许多基本的常识问题,人们通过资源环境法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了解了这方面的常识,详细分析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如此恶劣,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

意义。

(二)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环境法制教育

开设资源与环境课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环境问题如此的严重,进行保护和管理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法律手段用其强制性,权威性等特征,成为主要手段。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更容易的约束其破坏行为,在高校开展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三)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助于完善资源环境类专业的学科体系

开设资源与环境课有助于完善资环类专业的科学体系,资环类专业课程开设多方面学科,而资源与环境法内容与其密切相关。如环境管理制度制定,农用保护,总体规划等解决环境问题,涉及了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要加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相关知识学习……要想保护环境,纯粹的自然学科知识远远不够,因为它涉及到了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方面。所以,社会科学的知识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法律手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手段,以及资源与环境法教育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改变,法律意识,知识水平等能力的提高等重要作用。资源与环境法应该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开设,去增强大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有利于大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  人类要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大学生扮演着主要角色,通过开设资源与环境法课程树立大学生价值观、环境观、伦理观。积极开展资源与环境法,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而如今,许多高校正在扩招,校园就得增设面积,校园就得规划,其中包括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引导大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比如说,爱护花草树木,垃圾分类投放,尽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等等。在实践过程中养成保护环境的日常行为习惯。

(五)开设资源与环境法有助于优化校园环境,创建“绿色大学”

“绿色大学”的创建,需要我们每个人自觉的保护环境,保护我的的校园。在环境幽雅,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下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知识。古语曾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创建好的校园环境,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和谐价值观有机的结合,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以只让创建“绿色大学”只注重形式,要付出实际行动,让校园成为学生们发展的良好平台。

总之,在高校中开设资源与环境课程非常有必要。在资源与环境法课中,有些比较抽象的理论,所以可以采用非富多彩的方式授课,寓教于乐。大学生代表着祖国的希望,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的改善,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在我们加大立法执法和宣传力度的同时,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加入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改善客观生态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蔡守秋.论环境安全问题[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5).

[2]才惠莲,王宗廷.高校环境法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3]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课程资源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探究、认知、效率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实验室的条件都是有限的,造成教与学的矛盾,传统教学模式与新的教育理念之间的悖逆。实践证明,多媒体课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载体以其固有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是一条化解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

一、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激发探究意识。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地探索,这就要求在课堂有能吸引学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而多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隐含丰富的兴趣因素,可以直观形象展现观察的事物或现象,打破了教师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简单的讲授模式,易于引起学生注意,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观,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乐于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例如:在讲物理“引言”课时,放映录像带,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生动、神秘的画面:浩渺的宇宙、运行的星球、腾空的火箭、雷电交织的夜空、透过森林的阳光、闹市拥挤的人群……这样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录像,将自己常沉浸在物理情境之中,认识到物理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有利于提供感性材料,加速认知进程。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有许多摸不着、看不到的现象,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而物理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又是实验无法直接向学生提供的。例如:天体运动、大型船闸、航天发射、磁场、电流方向等,这些学生都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教学内容。可利用电视录像或多媒体课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所讲的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从而把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通过多媒体变成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付诸于学生感官,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和时空环境,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观其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形成映像,深刻地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

三、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独立思考,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多媒体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生认识事物,往往是从笼统模糊的印象向确切清晰的感知过渡。在这种过渡中,学生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积极的思维,对事物进行去粗到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以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中把握事物本质,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讲述滑轮时,要探究的问题之一是:外力提起绳端的距离与物体升高距离的关系。由于刻度尺刻度太小,不仅后排的同学看不见,就连前排的同学也难以观察到演示实验中这一重要关系。如果用投影仪将实验装置投影出来,增大可见度,通过学生细致的观察,处理获得相应的数据,就能分析、概括出这一规律,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难点,既训练了学生观察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程资源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 茶叶包装与储运 课程建设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73-02

“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是茶学与包装学相互结合发展而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课程,该课程是针对茶叶生产包装、贮藏、运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而形成的理论与技术学科体系。任何学科课程都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不断充实内容、丰富内涵、完善更新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也概莫能外。

一、云南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云南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在云南这一特定地理环境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中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依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朗族、独龙族、满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1/3,云南拥有丰富而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大省。

云南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代人的艰辛努力和积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丰富多样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是其他民族不曾拥有的,代表着本民族特色。例如史前文化、古滇国文化、南诏大理国文化、元明清时期独特的滇文化、抗战文化,以及独特的茶马古道文化、马帮文化等。又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彝族的太阳历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白族本土文化、藏族藏传佛教文化等。就建筑来说,傣族的竹楼、白族的三坊――照壁、彝族的土掌房、哈尼族的蘑菇房等各具特色。云南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更加异彩纷呈,傣族的筒裙、纳西族的七星披肩、彝族的天菩萨和披毡、景颇族的银饰戎服、德昂族的藤篾腰箍等。饮食文化特色突出,各地名特食品,展示了云南饮食文化特有的内涵。

随着云南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云南的民族文化资源面临着逐渐丧失的危险,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问题被鲜明地摆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面前。多样的民族,各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积淀都是云南社会和谐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积极元素,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口的流动、现代文明的冲击,使得云南的民族文化传承受阻,传统正在消失,需要大力抢救、挖掘、保护、弘扬和科学开发与利用。

二、云南省“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作为茶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在云南省茶学教育中已开讲多年,所用教材是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茶叶包装与储运》。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云南省唯一开办茶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为了拓展茶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茶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较早地开设了“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

面对着美学理论、广告理论与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以及自动化设计理论与技术的进步,“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面临着与时俱进的课题。除了将电脑自动化设计、新包装材料知识、传感信息技术、仓储信息化管理及运输现代化等知识及时充实到课程之中外,云南农业大学作为云南省重点大学,应该在保护和发展云南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发挥自己力所能及的积极作用,学校的普洱茶学院所开设的“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应该体现地方特色,以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云南民族文化资源,将当代科技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把“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建设成为富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边疆地域特征、先进的时代科技气息的精品课程。

三、云南民族文化在“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建设上的运用

云南民族文化是一个巨大的“金矿”,是云南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云南民族文化的精华完全可以被“茶叶包装与储运”这门课程吸收利用,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1.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可以丰富“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中茶叶包装的内容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云南各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发挥本民族的聪明智慧和吸收借鉴其他兄弟民族的文明成果,创制并传承了各具本民族特色的服饰,这些服饰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图案多取材于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或生存环境中花鸟虫鱼以及山川风物。有的图案简洁明快,有的图案复杂别致;有的造型通俗平常,有的造型新颖罕见;有的颜色简单明了,有的颜色华丽多彩;有的材质普通易寻,有的材质贵重稀有,充分反映了本民族的心理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完全可以借鉴云南各民族服饰在造型选择、图案设计、颜色搭配、材质选用上的长处,结合茶叶自身的品质特点和文化底蕴,创制出美观、精致、富有民族文化气息的茶叶包装。

2.云南民族文化中的生产、生活传统及民族传说、历史史诗与历史典故为“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中茶叶包装提供了设计素材

茶叶是具有厚重文化的传统产品。这就要求茶叶包装也要突出文化品味,茶叶包装上的图案选材可以是云南各民族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民族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民族传说、历史史诗与历史典故,这些源于生产生活和历史传承的素材会为茶叶包装设计提供鲜活的创作源泉。如果将这些素材运用地科学和恰当,将会极大地提升茶叶包装设计的水平,让茶叶包装更富有民族文化的韵味,更能反映云南茶叶源于大山、源于生态、源于边疆、源于民族的文化特征。

3.云南民族文化中的民族文字也为“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中茶叶包装提供了特殊元素

云南民族中有的民族是有自己本民族的独特文字的,如纳西族拥有东巴文、傣族拥有傣文、回族拥有伊斯兰文、藏族拥有藏文等,这些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有的已经不再使用,成为了死文字,有的仍然发挥着传播和承载文明的重要作用。

在茶叶包装中使用这些文字作为一种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民族文字的书写所使用的字体、书写工具和书写颜料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多样化的民族文字不仅起到宣传的作用,也为茶叶包装点缀上了民族特色,成为茶叶民族包装的亮点和鲜明标志。

4.云南民族文化中民族所使用的盛具和材料为“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中茶叶包装设计及包装、储藏材料的选择提供了资源

云南各民族在各自的繁衍生息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生产与生活用具,他们利用生活环境中固有的资源所创制的这些用具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艺术性,比如一些竹器、藤器、布器、木器、石器、陶器、铁器、铜器和锡器等,用于盛放生产与生活用品,非常方便耐用。茶叶包装要积极吸取这些盛具的艺术营养,在按比例缩小或放大仿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力图使设计出的茶叶包装更适合包装与盛放茶叶。

在包装材料的选择上,不应该丢掉传统,传统的包装材料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比如用竹笋壳包装普洱七子饼茶或砖茶,具有驱虫、防潮、透气等良好的功效,比牛皮纸的效果要好,若有条件,还是提倡使用这些传统的包装材料。此外,木器、布器、藤器、陶器、锡器等,也在茶叶包装与储藏中普遍得以应用,这对于茶叶包装的民族化是非常有益的。

5.云南民族文化的图腾文化、节庆文化、婚恋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丧葬文化、生态文化和祭祀文化为“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的茶叶包装提供了独特的设计素材

有独特性才会有差异性,云南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但最能体现其各民族文化特质的便是其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图腾文化、节庆文化、婚恋文化、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生态文化和祭祀文化等,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图腾崇拜、敬畏对象以及民族信仰;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节日庆典、婚恋观及婚恋行为、饮食习性、住房特征、丧葬习俗、生态传统和祭祀礼节。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民族观念的文化形态为茶叶包装提供了独特的设计素材。

只要将各民族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形态的含义及典型表现形式加以综合研究,探究出其外在文化形态所体现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在此基础上,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将茶叶包装设计的造型、图案、色调融入云南民族这些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元素,以发挥云南茶叶包装在民族文化宣传、继承和保护发展方面的作用,同时,为云南茶叶包装注入源源不断的民族文化的活力与动力。

6.云南民族的经贸文化和商旅文化是“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中需要重点吸纳的文化养分

在长期的边疆经贸活动中,在云南省诞生了一条条云南各民族以及云南与外界交流物品、互通有无的贸易之路,当代人命名它们为“茶马古道”,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有了古道,有了古道上的驿站,有了在这些充满坎坷的道路上往来的富有冒险精神的马帮和商旅,当时边疆人民的生活才变得更好。古道上运输的物品比较丰富,有茶叶、盐巴、铁器和工艺品等,虽然道路艰险、行程艰辛、风餐露宿以及可能会遭遇疾病困扰、野兽袭击、土匪抢劫,但是靠着集体的团结一致、排除一切困难的勇气、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使当年的茶马古道上活跃着生生不息的马帮和商队,主要由云南各民族同胞开辟的云南茶马古道以及古道上的爱情与历险故事加之商旅文化、贡茶文化、茶马文化都是“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中茶叶包装乃至储运可以吸纳的文化养分,在当代茶叶包装领域可以深度挖掘和积极运用。

四、利用丰富的云南民族文化推动云南省“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建设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云南省各开设茶学专业的大中专院校所开设的“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都应力争利用好云南省丰富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当代云南提倡文化多样性,努力打造民族文化强省的社会背景下,“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也应充分挖掘、整理和利用云南各民族的文化资源,让云南民族文化渗透到“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建设中,让“茶叶包装与储运”充满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以期让云南民族文化成为在云南开设的“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的鲜明特征。

在当前学科融合和交叉的大趋势下,云南民族文化和茶叶包装与储运的彼此结合,既充实了“茶叶包装与储运”的课程内容,丰富了“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的文化内涵,增加了“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将促使今后从事云南茶叶包装事业的人才拥有更好的运用民族文化来设计生产茶叶包装的意识和能力,为提升云南茶叶包装事业的文化内涵和设计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另外,通过将大量的民族文化植入到云南茶叶包装之中,也将极大地促进云南民族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随着云南着力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茶叶经济一定会得到更大、更好地发展。茶叶包装作为茶叶商品生产和营销的重要方面,也一定会得到长足的进步。找准民族文化的卖点、切入点和突破点,在云南茶叶包装上标注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结合云南旅游事业的发展,云南茶叶包装文化和事业一定会在文化助力的基础上厚积薄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推介效益。云南茶叶包装事业的良好发展也必将最终为“茶叶包装与储运”课程建设的良性提升和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王 雷、陈出云、徐游宜.云南工艺品包装设计探讨[J].湖南包装,2007(2):21~25

课程资源作用范文第5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见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新课改要求的课程资源意识

 

第一,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从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三个面向”和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来看,还有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无一不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发展,因此,只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资源都应加以开发、利用。

 

第二,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第三,学生也是课程资源。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面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学生创造着课程。从表层看,课程是有特定的社会成员设计的,但从深层次上看,课程是由儿童来创造的。课程的实施不是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学生也不是完全通过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他们在与课程的接触中时刻用儿童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并创造出鲜活的经验,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是课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不应把课程及教材视为儿童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儿童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

 

二、如何开发利用政治课程资源

 

(一)首先教师应具有敬业精神。

 

(二)教师要具有合理地鉴别、开发、积累、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为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营养,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头脑,学习新的技能与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扩展教材资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抛弃教材、削弱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使用,创造性地使用。课程的学习不是静态的复制、被动的适应,而是动态的生成、主动的建构。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关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变成发展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内容,赋教材以生命的活力。

 

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及时关注时展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素材,只有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开发课程资源,适当充实教学内容,才有利于落实新课程理念,才能使课程具有时代性,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同步发展,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社会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赋予教学内容感染力。如讲到讲到“公民”,我用到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公投热点,及马航失联,我国政府尽力搜救;讲到“生命健康权”,用到云南昆明的恐怖袭击案等。

 

(四)教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要联系社会实际,更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文本知识如果硬性灌输,学生会感到乏味,要注重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营造教学情境,力求使学生通过情境活动、体验、感悟,对文本知识自我解读,与文本知识进行沟通、对话,使文本知识能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融通、内化,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如讲到人格尊严权的时候,我问假如咱班丢东西了,有人提议对每一个同学进行搜身甚至采取选小偷的办法,这种做法对吗,该怎么做时,就有学生回答说,由班主任进行教育,让偷东西的人悄悄放回去,学生说他们班里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班主任就是这样做的。还有讲到要维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时,正好我们学校校园里在施工,我问为什么要加防护网,学生立马就能回答出来。

 

(五)要开发利用学生这一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平等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比如要防止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流失。如讲到平等待人这一内容时,课本上有一材料,某学校要建立合唱队,列出招聘队员的条件,其中有一条是长相好。有学生坚持说长相好代表学校的形象,应该要长相好的。我当时解释的不怎么好,没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还有讲到如何维护我们的人身自由权时,我用了课本上的例子“李民的教训”,可总觉得说服力不够,因为有学生坚持说,有些人欺软怕硬,就认揍。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流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恐怕更重要的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观念,没有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没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学生在政治课堂上的各种状态和表现,甚至是错误的回答都可能是具有现实价值或潜在价值的课程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六)要建立“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政治课程资源的特色是其他课不具备的。具有开放性:学生手头的政治教材、资料;从内容上,国内外重大事件,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当代科技发展最新成果,现代化建设成就等;从形式上,除了文字、实物、音像、互联网、广播、报刊等资源外,还要挖掘、利用隐形的,如学生的生活经验等;从时空上,历史的、现代的;本地外地,国内外的;校内外等,只要有利于政治课教学,都应尽可能开发、利用,都可成为潜在的课程资源。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学会挖掘其中的课程资源。

 

(七)开发利用政治课程资源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方法灵活多样,记录,剪辑,做卡片等。如中午的新闻联播,今日说法,这是我经常看的栏目,并且电视旁准备了一个本子,认为有用的随时做记录。《中学生时事政治报》更是充分利用。

 

(八)要以正面材料为主,传递正能量,适当地用一些反面的事例,但要认真处理,起好导向作用。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只有切实转变观念,并付诸行动,开发利用好政治课程资源,才能把新课改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实现新课改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