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文化折扣文化接近网络传播
在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下,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过程中伴随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使得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并且整合,产生了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作为生产和消费文化的受众,由发达多样的媒介,我们可以在世界的不同地方注视同一个文化符号、分享同一种文化现象;它们不仅是原貌呈现,并且其更新也具有了即时性。比如现在谈到美国,人们不再只注目于其标志性符号可口可乐、麦当劳或者是万宝路,在经历了星巴克与嬉皮士的风靡时代之后,与奥巴马、金融危机并肩而行的是一股“美剧热”。
美剧从引进到风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之前在国内的收视败北到如今的引领,究竟是什么让美剧能够一跃成为受众的新宠?笔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
一、电视时代:遭遇滑铁卢
在此,我们以《绝望的主妇》为例。这道美国所推的文化“主菜”曾经在多国收视率极高,被誉为“可以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而2005年在国内的收视率仅为0.4%,完全不及同时期播出的韩剧所拥有的良好收视率。现实效果与预期理想的差异,以及之前《成长的烦恼》、《老友记》等剧的“碌碌无为”,似乎都昭示了美剧在国内市场的无可作为。
根源:文化及语言的差异性。在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文化和语言被公认为是最能抵消外来电视节目影响的两项因素。主要由于电视传播所面对的是国家和地域中最具代表性和大众性的民众,多具有传统和保守的意识形态。
首先,“文化折扣”的现象造成难以解读美剧魅力。“文化折扣”指根植于某种文化的节目文本,可能在某种环境里具有吸引力,而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减弱,因为受众会发现很难认同文本所论及的事物的风格、价值观念、信仰、制度和行为方式。正是由于中国和美国两种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的影响,中国受众很难适应美剧中原汁原味的幽默、刺激、大胆和跳跃性;另外在价值道德、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加上脱离了美国本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条件,美剧中所包含的社会意识、文化价值观很难被大范围的理解和接受。
其次,本土文化“滤镜”的存在导致价值道德判断的差异。本土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语境使得受众在理解文本之前就具有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倾向性,这在受众理解、接受和处理文本的过程中起到了“滤镜”的作用,受众会像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由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而理解和对待异域文化与意识形态,对呈现的生活产生偏差性理解。比如儒家文化、家庭亲情观和个人隐私意识的影响往往可能让国内受众在对同一件事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产生与美国观众大相径庭的效果。
再次,内容的删减以及配音技术。由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在电视台引进美剧进行播出的时候,多会自主回避一些敏感性话题,比如删减性色彩的画面、有所保留地翻译带有政治色彩的话语;另外,很多拙劣的配音技术音调失真、节奏和画面不搭调,使得美剧原有的风貌大打折扣,受众观看时感觉到困惑和难以忍受。
相比之下,先入为主的韩剧成为劲敌。在美剧进入受众市场之前,韩剧就已经成功地打人中国市场,《大长今》、《看了又看》、《人鱼小姐》等剧在中国掀起了一波波韩流,不仅家喻户晓,也创下了央视的收视纪录。相比而言,时髦靓丽的美国主妇不折不扣地输给了婆婆妈妈韵韩国主妇们。笔者认为主要因素有两点:
首先,韩国在文化上的接近性。韩剧能成功打人中国市场,关键的一点在于它找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契合点,实现了社会文化在心理上的接近。例如,《看了又看》中提倡的大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孝敬父母、夫妻恩爱等家庭伦理观念是十分迎合中国观众的;而他们的生活习惯、礼节礼貌、集体意识也很符合中国人的行为模式。由于韩剧文本中所蕴涵的韩国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并以此为根基融于社会行为体系之中,因此两国在社会文化和受众心理上具有了相当的共通性,使得中国观众对韩剧文本和内涵的解读变得更容易、更深刻。
其次,风格的塑造适合电视剧模式。当电视作为传播媒体时,受众多是被动接受。他们观看电视剧的目的,多是工作之余的消遣和打发时间,观看也往往呈现出无意识的伴随状态,比如同时在谈话、进食、做家务或是打瞌睡,他们需要的是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不需要运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的剧情。韩剧在传播上为受众提供了特定的模式,比如剧集长、情节发展缓慢、温馨、家庭氛围浓厚,非常适合主妇们通过电视观看。以至于其风格作为一种标志性概念逐渐被大众所认可与接受,为进一步占领中国电视市场这片蓝海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信息时代:涅槃重生
20世纪末互联网的盛行无疑为跨文化传播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它所特有的自主性、即时性、多样性和互动性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方式,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现实中的各种边界,便捷了跨文化传播行为。从另一方面来讲,文化的差异性在这里被淡化和忽略,受众更多的是以开放和好奇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网络技术所赋予受众的自与细分出来的受众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可以说是相互影响,以2005年《越狱》的网络传播为起点,《绝望的主妇》、《英雄》、《迷失》等美剧重整旗鼓,迎来了在中国市场的涅槃。
传媒革命带来了接受行为的转变。用互联网来传播传统意义上的“影视作品”。主要依赖的是受众自主下载或是在线观看的方式,这种点对点的形式好比自助餐的模式,观看者可以“按需索取”,自己掌握播出和接受的权利。而借由网络的即时性和共享性的特性,摒弃了之前存在的时差干扰。受众不仅可以打破频道、节目播出时间表的限制,甚至能完全远离电视——受众不再娱乐致死,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传播中具有了主导权和能动性,这使得他们乐意并且着迷于这样的传播方式。
分众之后,网络受众的特征。如今媒介形式多样化,受众从被动接受模式化、同质化的信息到可以主动获取,选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网络的繁荣、其他新媒体的出现更使得媒介竞争尤为激烈,受众有了极大的自主性,地位进一步提升。新兴的技术革新肢解了大众,出现了分众的局面。
报告显示:国内25岁以下网民占49.9%,18-24-岁的网民在网民年龄构成中占据最大比例(30.3%),学历多为高中或高中以上。
网络受众特征符合美剧观众的特性,文本得以解读,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异文化的水土不服。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数据,我们可以勾勒出大陆美剧迷的标准形象:大中城市的18~30岁的年轻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一部分是在校学生:高校校园网络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
在内部文件传输迅捷的网络系统,让走出家庭生活氛围的学生迅速成为网络影视资源的重度依赖者,而从家用媒介——电视观众队伍中剥离。这是没有机会接触网络的人无法拥有的娱乐体验,也是美剧迷形成的决定性条件。另一部分已毕业的年轻人也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他们在闲暇时间里追求刺激和消遣。这都使得美剧具有的原始魅力能够充分地被受众解读。而在跨文化传播中回避了由文化差异而来的“水土不服”。
网络传播群体的形成壮大,“美剧热”给予了受众身份的归宿感和忠诚度。借由传播方式而来的分众战略为美剧占领了网络这片“影视剧”不曾涉及的蓝海,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参与这项被贴上时尚、新奇标签的收看运动。而互联网上的BBS、博客等讨论组,官方网站、贴吧等聚集地为美剧观看者提供了开放的交流平台。在这里,受众不仅形成了鲜明的群体组织。而且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的人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会有定期的聚会。这不仅使他们的“美剧迷”身份有了很强的识别性,在心理上也具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对美剧的忠诚度。
一、异地传播的新闻价值属性构成
虽然新闻异地传播与本地报道有很多不同,但异地报道本质而言仍然是新闻报道,属于新闻范畴。因此,具备新闻价值属性,是新闻异地传播必须要遵循的首要规律。众所周知,新闻价值是衡量信息是否具有新闻属性的重要标准。新闻价值的属性常常表现在及时性、重要性、显着性、接近性和趣味性这五个方面[1]。这五个属性构成了新闻价值的基本属性,同时也是新闻异地传播价值的基本构成。而且,对于异地传播而言,新闻价值这五个属性构成要更鲜明、更突出。也就是说,相比新闻本地传播,新闻异地传播的新闻价值属性要求要更高,属性特征更为切实。具体来讲,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新鲜性是新闻异地传播价值的首要属性
新鲜性就是新闻信息要及时、即时。这是信息成为新闻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新闻异地传播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国内新闻,还是国际新闻,都一定是及时变动的信息。新闻一定是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事实。对于新闻异地传播而言,新闻事实的时效性要求更高,更强调“第一时间”,更注重“首发率”。因为,在异地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只有那些最先发出的新闻声音,才能够先声夺人,才容易获得舆论先发优势,从而以最快速度形成舆论热点和舆论焦点。相反,那些后发的新闻报道,不仅在抢占舆论制高点上处于被动地位,而且不容易引起受众关注,更不用说走进舆论场中心了。
(二)重要性是新闻异地传播价值的又一重要属性
重要性就是新闻信息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对社会、受众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属性。这一属性是确立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新闻事实,对受众的作用和影响是不一样的。同一个新闻事实,对不同类型、不同类别受众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新闻异地传播而言,重要性作为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则更加凸显。因为,异地受众是在选择本地新闻的同时选择异地新闻的。那些具有能够对社会、受众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才更容易引起异地受众的关注。比如,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实行的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这一新闻事实,对国际国内社会就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这一新闻事实自始至终受到海外受众的高度关注。相关新闻媒体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的系列报道,如《海口市长透露:海口离岛免税店有望5月运营》等新闻报道,在海外华文媒体中都有着很高的落地率。
(三)显着性是新闻异地传播价值的不可缺少的另一重要属性
显着性就是新闻事实本身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性。它往往是新闻事实中最能引人关注的“亮点”和“题眼”,相应地就对受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以“神九”飞天为例,在这个新闻事实中中国女航天员刘洋的“飞天”,就有着别具一格的显着性。因为众所周知,不仅在中国航天史上女航天员“飞天”有着不同寻常的新闻“亮点”效应,即便是在世界航天史上,女航天员“飞天”也可谓寥若星辰。而有关刘洋的新闻异地报道,自然容易引起海外受众的欢迎。
(四)关联性在新闻异地传播价值要素中也极其重要
新闻学理论将接近性作为新闻价值的重要构成因素。中国着名新闻学奠基人徐宝璜先生在其《新闻学》一书中指出:“新闻价值与新闻发生及登载相隔之距离为反比例。[2]”在他看来,新闻发生的地点离读者越近,新闻价值就越大,越远则越小。这种地理的远近对新闻价值的影响,后来被新闻学理论称为“接近性”。其实,接近性,不仅是一个地理的概念,还有着心理、情感,甚至利益的因素在内。在新闻异地传播中,距离虽然很远,但由于新闻事实中包含的某些因素与异地受众有着密切联系,就往往能够受到他们的关注,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比如,以对外报道为要业务的中国新闻社每年对全国各地侨乡的很多报道,因为与海外华人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往往能够引起海外华人的情感共鸣,这些新闻在海外媒体的采用率也比较高。当然,地理的接近性,在新闻异地传播价值中也必不可忽视。比如,相关媒体围绕中国南海权益进行的专题报道,就受到与海南周边接近的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的高度关注。因此,用“关联性”这一概念来代替“接近性”作为新闻异地传播价值的重要因素,或许更为确切。
二、异地传播的新闻发现力培养
新闻价值是记者进行新闻异地传播的判断标准。但是,掌握了这些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做好新闻异地传播。那些具备以上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是蕴含在无穷无尽、繁复庞杂的新闻世界中的,是需要记者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用丰厚的“心灵”去感悟,用独特的“镜头”去捕捉的。要做好新闻异地传播,还有一项不可或缺的功课,那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异地传播的新闻发现力。
(一)要具备良好的新闻异地传播敏感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对具有异地传播价值的新闻事实所呈现的高度灵敏的“嗅觉”。它像四面转动、机动灵敏的“雷达”一样,能够促使记者从数之不尽的新闻事实中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果敢的判断发现那些具有重大异地传播价值的新闻素材。这种敏感,从本质上来说,决定于新闻记者对新闻事实异地传播价值的深层体认和准确把握。可以这样说,新闻记者对新闻异地传播价值认识越深刻,他的新闻敏感就可能越良好,他就越能在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中发现那些最有传播价值的新闻事实。
(二)较强的问题意识是新闻记者发现力的重要构成
发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看到或者找寻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新闻发现就是新闻记者能够在万千的新闻素材中找寻到其他记者尚未传播却具有异地传播价值的新闻事实[3]。既然是发现别人尚未认识到的有重大价值的新闻素材,那么,这就要求新闻记者有极强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就是能够想人所未能想,见人所未能见,从而言人所未能言。换句话说,就是要别出心裁、独辟蹊径、别具一格。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记者善于质疑、敢于发问、勇于探索、乐于思考,就需要记者在独立思考中发现新闻素材背后所蕴藏的重大新闻价值。
(三)建立广泛的信息渠道是记者发现力培养的必要前提
新闻发现的过程,不仅是新闻异地传播价值判断的过程,而且也是新闻采访、新闻素材寻找的过程。新闻采访和新闻素材的寻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取信源、求证信源的过程。因此,记者要培养异地新闻发现力,就不能不建立广泛而全面的信息渠道[4]。可以这样说,记者的社会关系越广泛,信息渠道越全面,他获取的新闻素材就越多,从而在此基础上寻找到具有重大异地传播价值的新闻素材的机率就越高。正是在这个角度上,笔者以为,建立广泛而全面的信息渠道,是新闻记者培养新闻异地传播发现力的必要前提。
三、异地传播的新闻表现力提升
在新闻实践中,衡量新闻异地报道优劣的两个重要参数是我们新闻产品的首发率和落地率状况。从新闻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新闻异地传播的落地率更为重要。因为再好的新闻作品,只有“落地生花”才能影响受众、引导受众。而要提高新闻作品的异地落地率,就要增强新闻异地报道的表现力。表现力就是新闻报道本身所传达出的能够吸引受众的写作艺术水平。这不仅是实现新闻作品落地率的保证,也是提高新闻异地传播效果的必然要求。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中西受众的新闻价值理念、内容需求和接受方式都相差很大。要增强新闻异地报道表现力,就要树立受众为本的新闻理念,在内容表现方式、报道视角选择和新闻语言运用上下功夫。
(一)要实现新闻内容呈现的本土化
我们知道,中西新闻报道理念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而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则是两者的主要差异。如果将新闻报道的内容呈现分为表现和陈述两种方式的话,那么,西方新闻报道就比较喜欢表现,尤其是善于运用故事性情节、形象的描绘来展示新闻过程中富有感染力的场景、画面和事实。相比较而言,中国新闻报道体现出偏爱陈述的写作理念,讲究新闻事实的和盘托出和理性呈现,而容易忽略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性、形象化的细节。这两种新闻内容呈现方式从新闻表现技巧而言各有优劣,无可厚非。问题是,在新闻异地报道的过程中,记者所面对的受众不是国内受众,而是异地受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异地受众的新闻接受规律,在新闻报道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更多地采用异地受众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表现首手法和表现技巧。
(二)要确保报道视角的国际化
新闻报道表现力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报道视角问题。新闻报道视角,不仅决定新闻写作的布局谋篇,而且影响新闻内容的思想表达,更制约新闻报道的最终效果。要确保新闻异地报道的国际视角,就要以全球视野发出中国立场,用国际视野来审视、解读和叙述新闻事件。在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中,我们应该更加强调“国际视角”。所谓“国际视角”就是国际思维,就是能够将发生在国内的新闻事件放到国际的大背景中考量,善于用多元思维来审视新闻事件,善于用国际思维来凸显新闻“亮点”。
关键词: 民生新闻; 主持人; 平民化; 信息取向
中图分类号: G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045-01
民生新闻的定义,有很多种理解,但大都坚持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新闻自身的价值、生动新闻语言的运用以及主持人的桥梁连接,给民生新闻注入了与其它新闻不同的传播效果。其中,主持人选择怎样的视角和态度融入新闻事件本身,通过有声语言说到百姓心坎儿上,让观众从心里接受就显得格外重要。值得一提的是,主持人的姿态将在某种意义上影响到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节目的收视率。
一、民生新闻主持人平民化姿态与受众的信息取向分析
在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受众是广播电视节目的接受和服务对象,但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主动的信息寻求者。受众总是有选择寻求接受、注意、理解、记忆。受众的信息取向,对广播电视的传播过程与效果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一)主持人的内在修养制约传播效果
主持人的气质、思想、情操、文化、性格内部素质及声调、音色、音域、音量、相貌、态势、服饰等个性条件共同反映着主持人的风格和受观众欢迎程度,如果舍内求外或重内轻外都有失偏听偏颇。因此,在节目中以何种姿态与观众见面,以何种方式传递什么样的新鲜事儿,都是一个民生新闻主持人需综合权衡的必修课。
(二)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及语言风格共同影响传播致效
1. 主持人的服饰、头型、妆束等的适宜程度都是主持人在荧幕上必须注意的。服饰得和当天整体民生新闻基调吻合,不流于俗套,也不能过于张扬。主持人的姿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乎着观众对这个主持人及与之相关栏目的第一印象。
2. 语言平实、口语化,语调平缓、亲切,适应观众贴心的方言,符合观众心理接受方式,更贴近百姓。在有一个相比稳定、认可的发音方式时,还要注意主持人的个人形象,形成一个相比稳定的形象。
可见,主持人的平民化姿态在完成电视民生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主持人通过平民姿态的感性魅力,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拉得近之又近,从而形成其理性魅力,真正实现关注民生,体察百姓冷暖。
二、主持视角定位、内容表达等“平民化”的重要性
(―)“平民视角”既是民生新闻节目的观念定位,也是民生新闻主持人的最佳传播策略
一个有血有肉、具有人文关怀的主持人,肯定会使观众有信任感和亲切感,喜欢看这个栏目,喜欢听这个主持人的风格、说话声音。北京电视台“第七日”的主持人元元,亲切随和、带着京味娓娓道来的主持风格,很是受观众喜欢。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栏目曾播过一期关于公交车经常抢路而交警却视而不见的节目。在节目的开篇,主持人说:“大马路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要问这么多车里边谁最牛?我就觉得是:大公共。咱经常能看见人高马大的公交车三下两下就把身边的小车挤到一边去了。所以小车司机最怕大公共。大公共违章的现象也是常见啊,但令人不解的是,其他违章一般都难逃交警的眼睛,而大公共违章却依然大摇大摆、理直气壮”。
类似这样的现象老百姓早早地就有相同的感受,而主持人通过带有方言味儿的风格,拉家常口吻痛快地道出了百姓心声,产生共鸣。这种能被感知的平等观念,体现了主持人对百姓的关心,民生新主持人的观众意识便具有了平民视角的特色。
1. 表达内容“平民化”。
要求民生主持人对新闻进行平民化处理,换个角度和方式去解读、分析,给新闻内容“换个说法”,使新闻变得更生活、直白、真实、鲜活。
杭州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强调的是把硬新闻软化处理,也就是寻找更小的切口,更低的视角,把时政新闻平民化,从而让老百姓更喜欢看,更易于接受。比如杭州为解决市民的纳凉问题,向市民开放了防空洞。这是一条硬新闻,但“阿六头说新闻”的主持人却说:“以前,买肉买菜都紧张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去排队了。这两天,我们隔壁的老张两夫妻也老早起床了,还说要去排队。问他啥事情这么着急,他说到防空洞去乘风凉,去迟一点好位子轮不着了。”接着就说防空洞的开放以及百姓的反映。这样的处理,就把政府行为用个人感受表现出来,让新闻更贴民的生活。
2. 表达方式“平民化”。
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有一则新闻:处每天清早都有很多老人来“喊山”,说的是老人“喊山”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还会使山中的鸟儿受惊扰,打乱了它们的生物钟,影响后代的繁殖。主持人元元在论述这则新闻时没有采用批评的口吻,而是温柔地提醒这些老人们:“来爬山的多是一些老人,其实说起来也都是一些老小孩。看到他们的积极、健康、乐观,让我们特别受感动。他们乐观,是因为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也就一定热爱小鸟,就像爱它们自己的孩子一样。我想老人们肯定没有想到喊山会把鸟儿喊醒,如果想到了,肯定也就不会这么做了。因为老人们是最善良的,最富于爱心的。比方说,它们每天早晨离开家门的时候,不就是轻手轻脚、生怕吵醒儿孙们吗?”
民生新闻主持人经常在节目中通过一些评论,将各新闻事件串联起来。这样的评论看似简单几句家常话,却不是随意为之,而是从平常的事件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把深刻的道理用生活化的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了。主持人这样的新闻评述,不仅变传统的“俯视”播送新闻为与百姓平视的“对话”新闻,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因此,民生新闻主持人的平民化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电视民生栏目的生存发展。一档栏目有无生命力,不但取决于其本身,还跟连接栏目与观众纽带的主持人综合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全国各电视台众多民生类新闻栏目的实例中,主持人贯穿着栏目的始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更好地发挥其重要性,平民化定位则是必不可少的选择。综合民生新闻主持人的平民化姿态,硬新闻软处理的能力,视角定位、内容表达、表现方式平民化,都有利于将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信息,通过平民化的软性表达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在心理上自然亲切地接受,从而完成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 姚喜双.播音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8.
[2] 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 钟梓源.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 陈崇山.受众调查研究十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5] 王纬.镜头里的第四势力[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一、网络与传统新闻传播的概述
网络传媒被称之为“第四媒体”,它兼具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现有媒体的全部手段,因此,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最及时和最充分的咨询,又由于它不太受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而传统媒体则是相对于网络媒体而言的,它是通过某一种机械装备定期地向社会大众消息或是提供教育或是娱乐的交流传媒,主要就包括电视、报刊和广播三种。报刊就是指以文字传播为主的,记者通过报道客观事件并对客观事件做抽象地概述的一种纸质传媒;广播则是指以声音传播为主,是一种线性的传播方式;而电视则是一种将声画相结合的传播媒介。虽然传统媒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人力物力,也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在网络媒体等新兴传媒势力下表现出了一定的短板,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对比分析
网络新闻传播方式来看,它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并具备了即时性特征,同时它也拥有了多媒体形式以及各种多元化形式,相对于传统新闻而言,它突破了传统新闻的局限性同时带来了新的传播理念。但网络新闻的构建依然是基于传统新闻,也就是说网络新闻事实上就是传统新闻的创新形式。
从传统新闻传播的途径上来看它一般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传播:(1)记者获取现场信息。(2)由党政机关文件或相关活动讲话获取。(3)从受众获取。上述方式是传统新闻获取的最基本方法,但是都需要记者进行现场信息采集。在网络环境下事实上传统新闻与网络新闻并未出现矛盾,互联网给传统新闻带来了新的获取途径,记者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收集相关信息并且可以对信息进行高度整合,这样也就让新闻承载的信息量以及影响面得到了扩充。而这种新型的媒体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即带来了促进又带来了制约。
从价值观念来看,新闻价值取向包含了“时新性”和“重要性”两个重要元素。信息时代下新闻借助网络媒体传播,其“时新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互联网条件下新闻可以24小时不断更新并且可以进行立即转播,在商业模式导向作用下,新闻快速传播已经成为了新闻收视率的重要保证,这是网络新闻传播较传统新闻媒介最大的优势之一。换句话说传统新闻存在的期刊时限或者是时段限制等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已经不复存在了。
传统新闻对于新闻的“重要性”十分关注,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对新闻进行层层筛选,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新闻或者是重大新闻。而在该特性上网络新闻较传统新闻而言则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由于网络信息量庞大,各种类型新闻层出不穷,因此必然会给新闻筛选带来影响,这也就让新闻的质量水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某著名网络编辑曾经说过:“从统计资料来看,除了大事,天大的事情,其实大家真正关注的还是社会性和娱乐性的新闻。如果拿总的访问量作一个百分比的话,可能一半以上都是娱乐新闻。”从上述观点中也可以看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随意性。因此对网络新闻尺度的拿捏或对网络新闻信息的有效筛选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点课题。
三、未来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介新闻传播两者之间能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互补,换句话说在未来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将逐渐融合、相互渗透,两者将共同作用并共同发展。在网络传媒的作用下给传统媒介如报纸、电视等带来了良好的填充作用。通过网络媒体让电视、广播、报纸等进行了灵活度更大的自由组合。另外网络传播让信息多元化这种多媒体理念得到了延伸,让新闻媒体意识到了受众所需要的多元化信息,这种理念也促使了传统媒体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在上述基础上网络新闻传播改变了传统新闻媒体的交互性功能,受众可以更加自由的进行相互交流,交流方式已经从点到点扩充到了面到面,这其实让传统新闻出现了革新。
由于网络新闻而言传统媒介也是良好的补充,无论网络媒体如何发达,传统媒体依然扎根存在,事实证明它是替代不了的。对于网络新闻的权威性而言,传统新闻便是一个极好的补充。在信息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网络媒体如果要加大新闻本来的权威性必然需要借鉴于传统新闻,通过传统新闻资源的品牌效应来加大网络新闻的权威性,从而形成有效的信誉保障。从专业人才角度上来看网络新闻媒体同样需要专业化的新闻人才,传统新闻人才的积淀将是网络新闻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
利用搜索引擎,对新闻关键词进行多角度或多时段的搜索、统计和研究,可以使网络传播得到有效、全面、系统化的量化评价。本文以讲述新闻网络传播中关键字的作用为切入点,对关键词如何选定进行阐述,并探讨建立关键词库的重要性与意义,进而列举以新闻关键词的搜索和统计为基础的网络传播量化之方法,期望能为现实中的新闻宣传实践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网络传播;量化研究;新闻关键字;选词原则
根据2013年初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所的统计报告,截止2012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5.6亿,2012年度新增网民共计超过五千万人。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互联网,并将互联网融入自己的生活、娱乐和学习当中。互联网对于新闻传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通过网易、新浪等新闻门户网站或者微博、人人等社交软件获取新闻资讯,并进行社会讨论和发表意见。面对当前中国网民日益增多、网络效应日益明显的现实状况,如何更好地优化新闻传播方式,使新闻信息得到更快更好的传播,以更好地增加新闻的关注度,实现新闻的价值,是当下新闻从业者值得深思的课题。新闻关键词,就是具有高度凝练性的、高度概括新闻主题的、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缩影或符号。新闻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搜索引擎来进行量化,通过对其所出现在不同地域和时间的频次进行搜集和统计,并加以量化分析和聚类对比,能够得出该词的升降变化,从而能够反映新闻热点的转移和形成过程。通过上述的一系列过程,人们能够从中得出新闻在网络传播上的效果以及现实状况。
1新闻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
所谓新闻关键词,就是指能够对新闻主题进行准确反映,并对核心内容有精准解释的关键词语。这一词语首先来自于传统媒体,而后被网络等新兴媒体所使用,并被使用到新闻检索、新闻标引当中,在新闻网络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新闻关键字具有以下多个特点。首先,它具有简洁醒目的特点,它的出现形式通常是词的形式,这样便能确保新闻的速读性,使得大众的注意力被迅速抓住,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其次,它具有高度凝练性,通常是一个对事件有高度概括的词语,能够使人们对事件核心一目了然;最后,它具有易记易传性,往往简单直白,极具特色,容易被人们记住,也易于被社会大众口口相传和简单搜索。这些简单直白、形象生动而又凝练的新闻关键词是对新闻事件进行宣传、渲染的最佳推手。对新闻关键词的作用进行挖掘研究、认识和探讨,是当前每一个新闻从业者当下都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2新闻关键词的选定原则和词库建立
2.1选定原则首先是专属性原则,即必须选取与新闻主题、新闻内容的范围相适应的关键词,关键词范围既不得过于宽广,也不得过于狭窄,否则会导致在传达新闻信息中心内容上达不到精准的效果。比如《合肥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今顺利建成》该文中,若新闻的关键词选取“实验室”则显得范围过于宽广,因此该新闻的关键词选取“国家实验室”则最为合适了。又如《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开始推荐》,该新闻关键字就应当选取“国家科学技术奖”,如果选取“技术奖”则会显得范围太广,难以体现新闻的中心内容。其次是通用性原则,即关键词应当具有通用性,是能够被公众所熟悉和知晓的。关键词不能采用过于罕见和生僻的词语,这样大众难以对其进行辨识和记忆。只有当关键词有着较高认知度和辨识度的时候,社会大众才会对它有较深的印象和记忆,这样的新闻才能更容易地被群众记住,才能大大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实现新闻的价值。再次是全面性原则,即关键词应当全面、简洁而精炼地反应新闻内容。它应当具有高度凝练性,通常是一个对事件有高度概括的词语,能够使人们对事件核心一目了然。只有具备高度概括性的关键字才能使人们瞬间能够抓住新闻报道的中心内容,减少人们获取信息的阻力,增加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比如《APEC峰会上提出四点主张领航亚太和平发展》一文,关键字应当是“”“APEC峰会”“亚太和平发展”,而不能只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关键词。最后是专业性原则,即关键词不能是与专业内容无关的词汇,应当选取具有较强专业性的词汇,突出文章的专门性和深度,使得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性大大提高。比如《特高压直流套管关键技术研究获突破》一文中,不应选择“技术”或者“研究”这样的非专业性的词语,而应当把“特高压直流套管关键技术”作为新闻的关键词。
2.2建立词库的策略分配汇总关键词、建立新闻关键词库具有不容小觑的重要意义,它能够使新闻关键词更好地发挥其自身作用,使得新闻传播的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取得显著的传播效果。关键词通常会有以下几种分类汇总的类别,包括专有项目类、人物类、工作内容类、单位名称类,综合类、重要时间段类、其他类别等等。将新闻关键词依据上述各项类别进行分类汇总以后,一个较为体系化和完善化的关键词库便诞生了。这个关键词库对于提高新闻工作者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日常工作里,新闻关键词库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根据某种挑选条件和标准,对关键词进行有效挑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对同样内容的新闻信息进行表达方式上的统一,防止内容相同的新闻关键字由于表达方式各异而出现在不同的搜索结果当中,进而难以被人们所搜索和捕捉到。比如,将“艳照门”事件统一表达为“艳照门”而不是“艳照泄露”、“不雅照片泄露事件”等等的各种表达,能够使该新闻有更好的传播效果,降低人们对该事件的辨认难度。同时,将“艳照门”作为新闻的关键词,能够使人们更直观地搜索到与该事件相关的新闻报道。由此可见,建立规范的系统的关键词库,对于工作人员选取关键词、提高新闻工作效率、增强新闻传播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基于新闻关键词的搜索统计而进行的网络传播量化之方式
现阶段,国内网民进行新闻信息搜索的最常用、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关键字搜索”,当前众多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谷歌和百度。这两个引擎所分别提供的两种工具——谷歌关键字以及百度指数,能够让网络用户较为直观地感知以及分析关键词的传播效果。本文选取的分析工具是百度指数,以“神舟十号”作为搜索的关键词,以开展对网络传播量化的研究和分析统计。打开百度指数的页面以后,在搜索栏中输入“神舟十号”,并进行搜索,便会呈现出百度指数在一个月以来关于这个关键词的媒体关注度、用户关注度以及这两个参数的表述趋势。在这个页面当中,百度指数会依照用户的关注度高低,把同一时期里所出现的新闻报道罗列在右侧,并附上对应的标注,这就能让使用者得知关于这新闻的网络传播情况以及量化的指标,通过分析新闻用户的关注度的量化指标,使用者就能够从某个角度获知网民当月所关注的热点。百度指数不仅可以获取以月为单位的量化指标,还可以得知以季度、年、半年或者多年为单位的量化指标,供使用者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以获取不同时期内网民对于网络热点的关注程度以及相关的变化趋势。
在同一个页面当中,百度指数还会针对同一时期里的不同区域的网民搜索该关键字的数量实施量化的统计对比,并分类为不同色彩,分别一一标注于全国的地图之上。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个现实网民所在的城市分布的柱状图。百度指数还能根据入群的属性,对搜索了该关键词的网民进行量化分析,比如年龄分布、学历分布、性别比例、职业分布等等各方面,经过统计和分析之后,用柱状图或者饼状图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在使用者面前。针对上述的各个示意图开展系统化、全面化的分析和树立以后,用具备高可比性的其他关键字来进行辅助,所得出的量化结果和统计结果,能够使使用者较为客观全面地对该关键字的传播效果和现状进行总结和统计。经过对多年来新闻热点变化的规律和趋势进行总结和分析,新闻从业人员就能够更加科学地对今后网络新闻传播的规律和发展方向进行系统性客观性的预测、定位和研究,也能更好地部署、调整今后的网络新闻的宣传工作。
4结束语
通过对网络传播中的新闻关键词之重要性和作用进行定位和分析,能够对关键词的选定方法进行掌握,从而建立起科学系统的关键词库,能够发掘基于关键词的搜索和统计来进行的网络传播量化指标和规律。利用搜索引擎,对新闻关键词进行多角度、多时段的搜索、统计和研究,可以使网络传播得到有效、全面、系统化的量化评价。本文以讲述新闻网络传播中关键字的作用为切入点,对关键词如何选定进行阐述,并探讨建立关键词库的重要性与意义,进而列举以新闻关键词的搜索和统计为基础的网络传播量化之方法,期望能为现实中的新闻宣传实践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