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在各种情况下拥有不同情感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变化,教育心理学更具有针对性,由此也很明显的看出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区别。教育心理学的面向对象是将要从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们可以指导教师实践,向教师传授相关的心理知识,但是并不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教学讲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具有抽象性。学校的心理学是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来进行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揣摩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还要对家长的心理进行研究,家长是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对象,家长的心理也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更方便解决问题,实践要比理论更能证明学术的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研究的是心理问题心理情况而另一个则是主演针对学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学更突出的针对学生或者老师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说是针对思维不是很正确的老师和成绩比较不理想的学生。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开展教育活动,帮助老师获得较高的教学水评,帮助学生拿到更好的成绩。此外,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存在着一种临床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点:
(1)心理问题与教育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模式,联系着两者之间的发展,这个联系很好地解释教育和心理的问题。
(2)在实际实践中,要融合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会得到显著地实践效果。
(3)专业知识解决教育心理问题,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学生得到帮助。如我们所见,学校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医院的临床医生看起来是一个性质,只不过一个是对病人身体上的治愈,一个是对病人心灵上的治愈。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前景教育心理学
在过去有几百年的发展史,目前正在快速发展期间,除了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的关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首先要对教与学有本质上的理解,教学观念的改变或许是目前对教学最有力的改变,目前的教学观念太过陈旧,只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有些死板的老师甚至上课都没有与学生的互动,知识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演着独角戏,在经济科技都迅速发展的时代,教学观念要变得活跃一些,学生或许更适合做课堂的主角,老师该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了身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学习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因为重视实践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的问题变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关教育的社会心理
教育心理学除了研究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外,其他一切关于教育的社会因素都在研究范围内。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会受到老师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社会的原因也是在教给孩子为人处世,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情境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因素。
(3)实际教学中策略的应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中职教育 班主任工作重要性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管理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价值观形成。教育心理学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之间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包括: 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师教学心理的研究,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时无刻不受教育活动的影响。同时,教与学的成效,又反作用于教育活动。教、学、教育活动三者,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 interactive system)[1]。在当前的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中职学生的组成和思维变得更加复杂,在日常的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如何有效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已经成为当代中职教育所关注的问题。
一、当代中职学生的特点
随着新生代学生步入中职学校,独立又任性、自信又自我、张扬又脆弱成为当代中职学生的新特点。中职院校的招生对象决定了生源的复杂性。很多中职学校在招生时往往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量”, 而非“质”。从根本上说增加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难度。部分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令人堪忧,其主要表现在为缺乏有信心, 自卑感强。认为自己能力低, 前途渺茫,具有较强的自卑感和个人保护意识。文化基础差,中职的招生对象决定了学生基础的整体水平较低,同时又非常的不均衡。同时新生代中职学生往往缺乏吃苦创业精神,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 法制观念淡薄[2]。中职学生区别于普通学生的一大特点是三年后他们中的多数人要踏入现实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这直接造成了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仅仅是抱着取得毕业证书,而不是去认真的学习一项技术和能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被忽视,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形成时期得不到正确而有效地疏导,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多发易发而且日益复杂,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中职院校是各种文化的初级集散地,多元文化在此交锋与碰撞。学生独立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逐步形成的。多元文化的并存给新阶段的中职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的空间和自由,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教育心理学的内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近代加纳德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在九十年代初期逐渐被国际心理学界所接受,并在我国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三、教育心理学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教育的过程一般也是师生之间不断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各种知识信息的传递,而且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当代班主任要掌握教育心理学并能灵活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1)转变观念,正视学生问题
班级是学生接收信息,形成独立人格的主要场所之一。在教育和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中互动的关系。随着教育水平的提升,教育理念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全面看待世界。加纳德教授在“多元智力理论”中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优于其他个体的智力范畴。多元智力理论在教育教学和教育评估方面都得到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认可。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工作中不能沿袭以前中职类学习班主任单纯重视学习成绩的不良现象,把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划入“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必须全面看待所谓的“问题学生”,中职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并且加以挖掘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转变学生的整体面貌[3]。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一技之长的社会劳动者。中职教育的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为从“学生”变为“职业人”做好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准备,迎接社会的检验和挑战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2)平等对话,掌握沟通管理艺术。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知识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师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良好人格的形成。对话教育认为,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教师没有对话意识,就很难与学生进行有营养的深层次交流。只有平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真正引导,才能相互倾听、相互接纳;才能让学生感觉自己受到尊重,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高超的沟通管理艺术是中职班主任实现对班级全面掌控,与学生互相理解的捷径。
结语:
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运用教育心理学,重视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深入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体现教育评价的公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学科定位;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04-0059-04
体育心理学是我国发展较早的体育学科之一。早在1942年,萧忠国和吴文忠就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心理学编译作。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体育心理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关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一学科也成为体育专业教育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然而,由于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含混、概念模糊,致使体育心理学课程在不同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差异性体现得并不明显,有的甚至在不同的专业教育中使用同一种体育心理学教材。
学科定位与课程改革存在一种相互依赖、互相支持的关系。学科定位是根,课程改革为末。学科定位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起点,课程改革是对学科定位的诠释和反映。学科定位与课程改革的内在关联,决定了课程改革必须以认识学科属性为根本出发点。本文从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谈起,在此基础上探究体育心理学的课程改革,从而使体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建立在牢固的学科基础之上。
1 体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实践形式的分野日益突出,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三足鼎立的态势逐步形成。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这3种体育实践形式是客观存在的,与之相适应,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3门学科的分离与独立发展,也大势所趋。这正如学者们指出的那样:“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工将更为明确。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即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感受和体验。”这里的“体育心理学”是“小体育心理学”的概念,大致相当于身体教育心理学;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或称健身)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其研究对象比“健身休闲心理学”狭窄。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对体育的诉求,除了增强体质的需要外,休闲娱乐已成为大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动力,休闲娱乐体育成为锻炼外,大众体育另一种新兴的体育形式。因此,研究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感受和体验,除了锻炼心理学外,还包括休闲心理理论与实践,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健身休闲心理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了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外,还要有特定的研究方法。马启伟和张力为曾经指出:“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际上不可能超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围,不过是在实际应用的操作过程中有些不同特点,但无本质的区别。”可见,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它的母学科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学术界,人们通常把体育心理学界定于“科学”和“应用科学”之下。如祝蓓里等人认为,体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身体教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马启伟、张力为认为,体育运动心理学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应用科学。不管是“科学”和“应用科学”,都不是体育心理学最临近的属概念,都显得比较宽泛。体育心理学是体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体育心理学的交叉性决定了体育心理学属概念的两重性:第一,相对于心理学而言,体育心理学是应用性分支学科;第二,相对于体育学而言,体育心理学是基础性学科。体育心理学是母学科心理学联系体育学的媒介,它既可以为体育学发展提供心理学方面的科学基础和基本原理,又可以为一般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材料和应用基地。
综上所述,体育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用学科和体育学基础学科,具体包括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
2 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方向
2.1 按专业需求编写教材满足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统计显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包括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民族传统体育6个专业,分别分布于248、60、143、25、3、34所高等学校中。在本科专业中,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是体育本科专业中分布最为广泛的3个专业,且这3个专业都针对具体的体育实践;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特殊的体育表现形式,可以被包含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活动中,且专业覆盖面小;运动人体科学及运动康复与健康是体育基础学科,与前几个专业不在同一层次上,且专业覆盖面小。因此,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实质上只应设置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3个专业。然而,由于“体育教育”一词使用的逻辑错误,“运动训练”一词内涵的相对狭隘,以及表示体育工作领域的概念――“社会体育”与其它2个专业在分类学上的逻辑错误,这3个专业还需逐步规范为身体教育专业、运动竞技专业、健身休闲专业。
身体教育专业以培养能够胜任身体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运动竞技专业以培养能够胜任运动竞技、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健身休闲专业以培养能够在大众体育领域里从事健身休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技术指导、经营开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3个本科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要求不同的知识体系与之相适应。
体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科学基础,研究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形成了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3个分支学科。这3个分支学科为学生未来从事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工作提供心理学知识与指导,分别成为身体教育专业、运动竞技专业和健身休闲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体育心理学3个分支学科对体育实践的适应性发展,要求在专业教育中联系不同的专业实际使用不同的教材,从而使体育心理学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发挥得更充分。鉴于此,原有《体育心理学》教材的呈现形式和课程内容都要做一些调整。
(1)《体育心理学》教材不再使用,针对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3个不同专业,使用“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3种教材。
(2)“身体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
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掌握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并能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教学,以帮助所教学生掌握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因此,“身体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应包括体育教学心理、体育学习心理、运动技能学习、体育心理健康和团体游戏心理等方面。在以往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比较重视体育学习心理,而体育教学心理、团体游戏心理和体育心理健康所占篇幅相当少。例如,在晋通高校“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体育心理学》中,共11章,除1章绪论外,10章中有6章关于学生学习的内容,关于体育教学心理、团体活动心理、体育心理健康仅各占1章。在由季浏主编的“十五”《体育心理学》规划教材中,这一状况仍没有多大改变。目前,颜军和邵伟德已经出版了《体育教学心理学》著作,对体育教学心理做了积极性探索,可补充到身体教育心理学教材中。体育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内容还需在引进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本土化。此外,李莱的《团体游戏心理学》可以为身体教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提供参考和补充。总的来说,“身体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仍需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3)“运动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掌握运动员的心理诊断与选材、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咨询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因此,“运动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应包括心理诊断与选材、心理技能训练、运动竞赛心理等。目前,“运动心理学”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学科,其分支学科现出端倪,如运动训练心理学、运动竞赛心理学、教练员心理学、运动员心理学等,为运动心理学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4)“健身休闲心理学”应包括健身心理学和休闲心理学2个领域。目前,健身休闲心理学发展还不够成熟,有关健身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但休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较少。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体育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休闲生活方式。健身休闲心理学应以“健身心理学”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充实新近的研究成果。“健身休闲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应包括影响个体参与健身和休闲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健身和休闲对健身者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等。
2.2 重视实验课程改革
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应用性是体育心理学最基本的学科特性。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性。要求我们不止于学习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于体育实践中,以解释体育实践中的心理现象、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从而为体育实践科学有效地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这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就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实验是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走入科学殿堂的重要依据,是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在“九五”、“十五”等已有的各版本《体育心理学》教材中,大都对实验内容未作安排,相关介绍有的作为辅助内容出现,有的简单呈现在研究方法的内容中。在组织形式上,大都由实验员先准备、调试好实验仪器,教师再给学生讲解实验内容、目的、材料、程序等,最后让学生按计划被动地进行。季浏依据“十一五”《体育心理学》教材体系,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身体教育专业主干课配套教材《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选编了10个心理实验和27个心理问卷(量表),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方式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但实验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基本知识和加强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开展实验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根据学过的心理学理论原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方法和步骤,甚至把自己在实践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实验课题。在体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内,实验运动心理学对于身体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健身休闲心理学而言,具有基础性地位,因此,可开设“实验体育心理学”课程。
2.3 心理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软着陆”
体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体育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心理学与体育学的结合有两种形式:一是心理学以长驱直入之势进入体育学领域,将心理学强硬地套在体育学之上,称之为“硬着落”;二是心理学在与体育学的长期作用中,不断调适、变通、跟进、完善,使其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发展,从而推进心理学与体育学的结合,称之为“软着陆”。“硬着陆”在学科发展之初较短的时间内能产生很高的效率和很好的作用,但在学科深入发展之时会因其“生搬硬套”和“消化不良”影响学科的发展。“软着陆”在学科发展之初效果不明显,因为它要经历长时间的磨合而在短时间内难以奏效,但也因为其长期磨合而使新兴学科具有较强适应性、应用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体育实践的发展,体育心理学的分化之势越来越明显。但从当前体育心理学的教材建设来看,还存在许多“生搬硬套”和“消化不良”的现象,心理学的痕迹比较严重,体育学的特色明显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的体育心理学教材中既有身体教育的心理学问题,也有运动竞技、健身休闲的心理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对体育种种形式和现象的特殊性认识不清,从而使心理学理论含混地运用于体育领域的各种实践形式中。
关键词: 格式塔心理学 音乐教育 整体论 顿悟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它于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心经验。在观察对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所以称为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成为柏林学派,主要代表人是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对音乐教育的启发
“格式塔”意为“完形”、“整体”,这一学派否认对心理现象的认识等于对其分解的种种元素的认识,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直觉和问题解决方面。Www.133229.cOM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动物和人都是以相互关系来感知、学习的,事物相互间体积的大小、颜色的深浅、位置的上下左右、呈现时间的先后长短等关系才是感知、学习和记忆的关键。
在音乐教学中,联系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理论,可以运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弄清学科的结构,就能发现一系列个别事实和技巧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知识迁移,以后的学习就会变得容易,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学科材料。例如,在合唱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法是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地教和学,每一个声部在演唱的时候尽量不要互相交流,等到每一个声部学会了,再合起来演唱,并在合唱时要求各声部不要去听其他声部的演唱,以免受到干扰。而在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的指导下,则首先要求教师尽力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所有声部合起来的音响形象,并要求各声部在演唱时随时注意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唱,在了解其他声部的基础上达到配合一致。在器乐教学中,传统教学法是一段一段地学习,再整体连起来演奏。而整体教学法则要求教师先讲述这首乐曲的整体风格,然后分段讲解,其中必须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逐段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会注意段落之间的关系,并会在段落过渡时做相应的情感转变的处理。如果依照传统教学法,就割断了乐曲段落之间的联系,在表现乐曲上缺乏完整性和对乐曲的宏观理解。声乐艺术中的“整体”概念是指:人的思想感情与演唱能量整体运作的整体展现。例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就是演唱方法与感情表达、声音色彩、演唱风格等种种要求同时到位的效应。思想感情是指演唱者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和艺术升华。演唱能量是指演唱者的歌唱技巧,如歌唱的呼吸、咬字、共鸣、声音的强弱、音色的明暗,等等。声乐教学的整体概念指的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我们将它归纳为一个由多个部分构成的整体,部分与整体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层层制约、环环相扣的,并且整体教学取得的效果不仅仅是部分之和。整体与部分理论指导下的声乐教学要求我们做到把声乐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看成一个整体来对待,尽管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层次的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有步骤、有计划及侧重点,但是却不能把演唱者的声音、语言、情感分割开来单独进行训练,片面强调声乐单方面某个表现,往往会阻碍声乐训练的进展,这是不可取的。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理论对音乐教育的启发
顿悟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以有名的“接竿问题”实验得出来的结论。把饥饿的猩猩关在笼里,食物放在笼外一定距离处,笼与食物之间猩猩伸手可及的地方则放了几根木杆,每根都不能单独够着食物,但木杆之间有机关可连接。猩猩在几次无效地尝试之后,突然显出明白的样子,把两根木杆接起来,达到了取食的目的。这就说明:这并非练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而是猩猩观察、试探了整个情境,明了情境中各种条件之间的联系后,产生了顿悟。格式塔学者认为,顿悟是思维的基础,只有对事物整体的思维才会真正理解问题,并领悟解决问题的原则,而这种原则的迁移就是“触类旁通”,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从音乐学习来看,对音乐语言的概念的理解、对音乐表现内容及风格特点的把握等,适合用顿悟的学习模式。而在技能技巧学习中,除了模仿、练习之外,有时也要用到顿悟学习模式。顿悟实际上是一种在感知、想象、联想和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渗透着理性色彩的直觉。音乐艺术作品最深层次的意蕴,往往是将无穷之意蕴在有尽的形式之中,具有多意性和模糊性。在很多时候,这种“弦外之音”,仅仅靠感性直觉、体验或是单纯的理解都难以把握,只有欣赏者将自己的心灵完全沉浸在艺术的境界里,在一霎时获得顿悟,才能把握住。
心理学认为,顿悟可以通过一定的情境或情绪来激发。那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情境,营造符合音乐情绪的某种特殊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顿悟的形成。例如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教师可以选择一种配有电视画面的vcd作为音响载体给学生欣赏。强劲有力的音乐伴随着黄河之水奔腾跳跃的壮观画面,在课堂里营造出雄壮豪迈的情境和氛围,学生对音乐艺术形象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进而对作品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结合关于作品创作的基本介绍,他们很容易就联想到这雄伟豪迈的音乐所描绘的奔腾不息的黄河,不正象征了中整理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考夫卡.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大桥正夫.钟启泉译.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4]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心理研究
中学生物教学的心理研究是以教育心理学为指导,以学生的生物学习和教师的生物教学为两大中心线索,研究和探讨中学生物的学与教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其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学习心理和生物教学心理,前者主要以学生学习生物为线索,运用现代信息加工理论,研究学生生物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心理现象、特点及其学习条件和学习形式及其影响因素;后者主要研究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生物学习特点、生物教学特点有效设计生物教学策略和应用技术,包括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生物学习兴趣和智力技能的激发、培养技术以及生物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等。
1.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心理研究
学生是生物教学的主体,是生物教学过程中心理培养和发展的对象,所以探索和揭示学生生物学习的心理特点自然就成为生物教学心理研究的中心内容。学生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能获得一定的生物科学知识,同时能获得相关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兴趣、动机等。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学习中,不是机械、呆板地接受,而是积极理解,所以表现出丰富的心理特点。
1.1在对生物信息加工过程中,他们是:①有选择地输入生物信息。对一些新异的、情绪色彩浓的、趣味性强的生物信息特别敏感,容易引起注意和感知,例如学生在拿到新教材,对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是学生最感兴趣。②有区别地处理不同的生物信息。对输入的生物信息处理时,有的学生进行形象编码;而有的学生则采用语义编码,建立生物知识的语义编码系统,例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则突出学生的形象编码,而学习新陈代谢的知识时,则建立要素联系网络的编码系统。这种合理有序的编码有助于对信息的长时记忆。
1.2在能力的形成中,由于能力的类型不同、学习条件不同,所以学生获得这些能力的方式也有区别。如学习由文字符号表述的生物事实鉴别,学生往往进行识记方面的练习;学习由图像符号表述的生物事实鉴别,学生则侧重于观察、比较方面的练习,例如在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全过程时,利用第一册教材第56页的图3-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系统来分析,在获得光合作用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概括、比较和分析能力。
1.3在情感、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心理因素形成中,便可看到“人心不同,各有其面”的现象。如在生物学习动机方面,有的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从小热爱生物知识的学习,则是内部动机,而有的学生则是因为其他的学科学不好才不得矣选学生物的,则是外部动机;在学习兴趣方面,有的学生兴趣指向生物学习内容,有的则指向教师的方法,有的则对各种生物的奇闻趣事。
当然,学生丰富的心理活动表现在生物学习中的多个方面。他们在学习中展开的心理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影响因素能促使学生学习,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态度,有的影响因素则成为学生生物学习的心理障碍。如学生先前的经验和能力是学生生物知识、能力、情感、学习的重要内部影响因素。经验丰富、知识面广并且生物意识强的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获得就顺利,较易获得成功喜悦感。如果学生原有生物学习基础较差,对某一方面的学习缺乏经验,以致感知和思维过程主观和片面地发展,这时的个体先前经验和能力便产生消极作用,不利于对生物的学习。
总之,学生学习生物的心理特点,揭示了影响学生生物学习的多种因素。生物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科学地组织教学情境,循序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2.生物教师教的心理研究
学校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处于教学活动主体地位的学生的学习不是自发和独立的,而是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进行的,所以研究和探索生物教师教的心理特点自然就成为中学生物教学心理研究的另一中心。生物教师的教学心理研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科学确定生物课堂教学目标,使其成为生物教学的指南。
生物教学目标是生物教学预期的教学成果,它清晰地表明了生物教学方向,全面地涵盖了学生通过生物学科学习,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和水准。所以生物教学目标科学、可行与否,直接影响到生物教学对学生心理发展所起的作用。合理有效的生物教学目标,能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有序发展,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各方面都获得进步。生物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本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是生物教学的指南,对生物课堂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2.2有序组织和转换生物教材信息,以提高生物教材的可读性和教育性。
生物教材是学生获得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来源,是教师进行生物教学的基本依据。由于学生生物学习的基础不同,而生物教材在普遍适用性的前提下,就某个学生的针对性就减弱,所以生物教师必须对其进行组织和转换,使基础好的同学“吃得饱”,基础较差的同学“吃得了”,以提高生物教材的可读性。如我所教的两个高三生物班,其中高三4班的基础较好,在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在原在教材的知识上进行延伸,扩大学生相应的知识面,高三6班基础较差,在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有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此同时,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出沙滘中学生物教学网(/shengwu),及时将与教材上相关的内容与课外趣闻上去,引导有条件的学习可以上去学习,也可以在论坛模块上相互交流,通过生物教学网的补充,使教材的信息更灵活多样,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生物教材是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主要载体,除了蕴含着一定的智力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教育因素,如学习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时,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激
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建设祖国的责任心。所以,生物教材内容具有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等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2.3合理选择和组合生物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更系统、牢固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陶冶情操。
生物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联系学与教的纽带。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不同的教学性能,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的获得具有不同的影响。如生物言语形象化,通过运用成语,典故、口诀、谚语等多种形式,使教学语言生动风趣,幽默严谨,寓教于乐,从而构建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环节,使学生如临其境,学习情绪高涨,学而忘倦。如在解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时,可用“一山不容二虎”。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这是对食物链的生动描述。再如“噬菌体侵染细胞的实验”概括为以下口诀“一吸二注三合成,组装释放再侵染”等等。生物直观呈现方法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生物表象,并在此基础上发挥生物想象,提高其生物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能较好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于较为抽象的细胞分裂的过程,我一般是先在多媒体课室演示细胞内部的具体变化,再用一节课的时间,配合挂图,引导学生归纳出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各项变化的表格和曲线,最后以四条染色体为例,让学生亲自画出细胞分裂各时期的模式图,这个过程用了传统的常规直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还让学亲自动手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生物教师要正确把握各种生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性能,合理选择和组合生物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生物课堂教学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教育达到最优效果。
2.4客观评价生物课堂教学效果,使生物教学更有序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评价生物课堂教学效果是生物教学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那么教学结果是否能如愿地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就必须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客观评价。例如,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课堂的评价多样化,包括有随堂练习、学生出题、小组比赛等形式的知识反馈,民主和谐的师生互长型交流等等,通过在这些方面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使生物课堂教学更有序地促进学生行为和倾向的改变。
3.中学生物教学的心理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中学生物教学的心理研究对象是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教师教的一些心理现象,是对学与教过程中富有心理学意义的实践内容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加以总结和提高。当这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再运用于生物教学实践时,必定具有指导作用,并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例如,在进行生物的概念教学时,可以利用感知—分析—抽象—组成(文秘站:)概念体系的心理过程有意识地在生物概念教学中,首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从而使抽象的概念得以形象生动地呈现。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变式等手段从不同的层次、角度来概括、突出生物概念本质特征。然后再列举有关生物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来丰富概念的外延,当学生基本掌握了生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教师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生物概念归入原有的生物概念整体结构中去,使知识系统化。最后创设情境,使学生能运用概念于生物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种根据学生具体生物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层层展开,不断深入的教学,能使学生在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学会生物概念这一智力技能。
中学生物教学的心理研究对生物的教学实践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如果科学地运用,便可以获得相应的教学成绩,例如我参加了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后,包括乐从镇中小学后备干部培训,心理教育C证和B证的培训,把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运用到中学生物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包括论文《浅谈高中生生物学习动机的综合辅导策略》获区三等奖,在学校网站上成功了乐从镇第一个生物教学网,辅导学生参加近两年的广东省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其中一人获一等奖,三人二等奖,五人三等奖,每年的生物会考成绩优秀等等。这些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学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当然,这点成绩也不能说明什么,但希望这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得更多的中学生物教师科学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让中学生物的教学上升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高玉祥等,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