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脑设计入门教学

电脑设计入门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脑设计入门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脑设计入门教学

电脑设计入门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C语言;教学改革;翻转课堂;合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31-02

C语言是一门典型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既适合实际开发,又适合教学。一般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且安排在第一学期。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好比一把双刃剑,学得好,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学得不好,将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更会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目前高职院校C语言教学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专注讲解语法、解题技巧等,结果却适得其反,考试合格者寥寥。因此,C语言教学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得地步[1]。笔者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改革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现状分析

1.1 教学目标过高

一直以来,C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系统掌握C语言的数据类型、语法规则,在此基础上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以及实施一些针对性的实验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有时甚至把通过二级C考试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2]。这样的目标对于个别学生是适用的,但缺乏普遍性。C语言课程一般放在首个学期,目的只是引导学生入门、提高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这样的教学目标,尤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未免过高。

1.2 教学方法不科学

为了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教师理论课的重点自然就放在课程的细节上,而C语言数据类型繁多、语法严谨、书写规则灵活多变、知识点前后多有联系,再加上算法比较抽象,作为初学者如果课后稍不努力,接下来的课程便跟不上节奏。而高职学生有的文理兼收,大多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较差,适应不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结果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由于理论课学生没有理解知识点,没有建立学习兴趣,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到了实践环节,对于老师布置的实践任务学生一般不会自己主动完成,相反很多学生都在等,等快下课时老师公布实践答案,然后抄到实验报告本上。

2解决方法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目标是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获取相应的文凭的同时掌握一项或多项专业技能,从而能够为当地的企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掌握简单的语法规则、逐步积累常用算法和程序设计的技巧、初步运用C语言编程解决简单应用问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通常安排在第一学期,作为一门入门级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走进计算机的大门,初步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理论课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课前几乎不会预习,课后也很少复习。而对于C语言这种抽象且逻辑性强的课程,如果没有课前预习,单凭听课,是很难掌握的,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难以学好的重要原因。在理论课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所谓翻转课堂教学[3-4]其核心思想已被科学的描述为:课前,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音频、文字材料等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传授;课上,针对课前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教师个性化辅导、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等,达到知识的内化。在该教学模式中,课前教师首先把课程的学习要求、内容重点、课上需要回答的问题乃至课上需要完成的题目等制作成课前学习任务书等放到网上,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明确表示课上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并计入平时成绩,给学生以压力;同时建立起学生和教师间的联系通道,如QQ群,及时回答学生的提问。课上,教师首先对任务书教学内容用最简短的方式进行复述,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然后对任务书中问题进行提问,用以了解课前学习情况,同时对重点加以分析;最后使用一定的案例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总结。

2.3 实践课引入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5]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异质小组中相互学习,达成一致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它以小组为学习活动的单位,由教师拟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将小组的总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将合作的意识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脑中。在C语言实践课程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优劣搭配,取长补短,组间的竞争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提升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有部分学生之前已经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能在合作中起带头作用,以学生带学生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软件设计都是由团队合作开发的,程序设计工作本身就需要相互合作,此模式能提前让学生适应相互协作、及时沟通交流的工作状态,为将来进入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教学实践

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分为课前自主学习环节的设计和课上知识内化环节的设计两部分,前者以网络虚拟教学平台为主,后者以课上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学习为主。实践课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并集体计分。我校以此方法进行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并已经尝试两届学生,效果良好,本节简要介绍实践过程。

3.1 课前学习设计

以往课前学习虚拟平台都是建立相应的学习网站,学生需要在特定场合使用电脑上网学习,因智能手机以及网络的普及使得学习环境更简单化,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全班的QQ群,于上课前一天把相应的学习资料上传到群共享并督促学生利用下午空余或者晚自习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保持在线答疑。学习资料主要是教学视频和相应的PPT课件,可以收集已有的资料也可以教师自制。同时上传的还有一份课前预习任务书,用来引导学生自学。任务书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资料列表、学习的要求以及课上要回答的问题等,以下为循环结构第二次课程的课前预习任务书,如表1所示:

3.2 课上教学设计

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已对课程内容有所了解,但印象不深,尤其对于细节还比较陌生,课上教学的目的就是加深印象、内化知识。课上教学一般分三部分:首先由教师把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复述,列出重点、难点;然后对课前所提思考题进行随机提问,结果计入平时成绩,此举可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效果并给学生以学习压力;最后可以列举一些简单生动的例题进行师生互动。

3.3 实践课设计

通过理论教学,学生已掌握相关知识点、接触了典型例题、产生了学习兴趣。实践课的目的是巩固知识,加强合作意识、提高应用能力。为此我们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到4人,每组一台电脑,并把班干部平均分配到每组,随着教学的进行,组成员可以根据各人的学习情况重新调整。实践内容可以是典型的例题改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一些跟生活相关的例题以提高学习兴趣,整个过程以学生讨论学习为主,教师答疑为辅,课程结束后学生上传实践课成果截图,教师建立实践课分组评分表,如表2所示:

根据课堂交流合作情况、实践结果、程序书写风格、算法创新几方面给每个小组打分,并作为平时成绩。

4 结语

本文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方法分别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近年来录取率的提高,学生的个体差异越发明显,学习的自觉性有所下降,今后必须不断地研究学生的特点、尝试最新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冯林,付志坚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的研究[J].机电技术,2012(12):172-174.

[2] 沈建国. 浅谈高职院校C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78-79

[3] Fulton,Kathleen.Upside Down and Inside Out:Flip Your Classroom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J]. Learning&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012(6):12-17.

电脑设计入门教学范文第2篇

(一)基础教学的内容

基础教学不等于基础课程教学,它可以泛指绘画能力强化、各类艺术欣赏课的开设、系统的有组织的专业讲座、工作车间的使用、适合的选修课、有条件的展览与访问、多类设计软件的熟练使用等,是以提高继续教育设计类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水平、动手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并且是可以从头至尾不间断地有组织地适时调整地渗透整个学习过程。高等教育全日制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会在四五年的学习中,获得类目丰富的选修课,这种“修养”的补充已有很长久的历史,并作为学分计入成绩。学生可以通过此途径接触其他艺术领域、其他设计专业的知识,如绘画类、陶艺等,久而久之,对艺术的大印象会有促进作用。在接触专业选修课的同时,又会涉及诸多专业工作室的工具使用技巧。很多一流的艺术院校都有很多实验室,提供了许多设计作品的制作条件。相比,继续教育的设计专业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几乎很苍白,在设备条件上投入也几乎很无奈。但从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角度看,从培养的要求看,继续教育的学生在最终毕业时,是与高等教育全日制学生的证书是一致的,是受国家承认的。在国际领域范畴看,继续教育学历、学位同样受到认可,并不是说继续教育,“半途学习”它的含金量就低了。

反而继续教育的学生更应强调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毕竟所学习的课程时间比同等学历全日制高等教育要少一半。某种程度这也向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在中国早年20世纪90年代时候,中专教育中,基础教学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基于时代环境,那个年代没有超丰富的图文输出,印刷业未空前发达,许多设计作业完全依靠手工完成,学生排着队使用喷枪、喷笔,用以完成广告设计、装饰画,靠平时累计的手绘作业而掌握的绘画技能表现包装设计,自己缝衣自己走秀完成服装毕业设计,通过三件套小圆规、鸭嘴笔学会基本的美术字体以及黑白制稿,也学了刚进入国内市场的Photoshoop、Pagemaker、AutoCAD等应用软件。相比,当前的继续教育缺漏了许多可以使学生掌握的更具实践性、便捷性的应用能力课程。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几乎完全依赖电脑完成一切设计作业,知道的是Photoshop中的喷枪工具,不用写美术字,诸多字库一张光盘解决问题。这已是较好的学生,至少掌握了基本的软件操作。但那些零基础的、尤其是专升本学生就必然有点累,学校未必开设长课时的软件课,需自己好好消化。既没有手绘功底,也没有技术,加上眼光未入专业之门,那么完成终极专业要求是及其困难。

在包豪斯早期阶段,也有类似的基础教学开展。包豪斯早期阶段的教学有两大块组成:艺术类修养课程与师傅带徒弟式的工作坊实践课程。学生既学艺术课程,又学设计方面的实践课程。在艺术课程教学方面,有一大批杰出的教员:康定斯基、保罗•克利等,为学生的设计打下了坚实的艺术美学基底,某种必然的高审美的方向与境界。在工作坊中,学生从“师傅”那里学会了如何动手制作陶艺茶具、如何制作编织毯,两方结合,真正将艺术与设计结合一起,推向了市场。其成功之处,在于将艺术与手工艺技巧的有效合一。上述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教育环境中,提供了诸多丰富的教学线索,可以作为当前继续教育设计类教学的补充。或许在补充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因为很多课程在实践的自我动手过程中会给人带来乐趣。完全的电脑化未必是完美,加上一两项动手的绘画技巧、制作技巧,会帮学生迅速解决实现方案表达的困惑。有学生有审美有创意,无手绘技巧无电脑技巧,苦于难以表达,表达不尽满意,影响设计方案的表达。这类学生在继续教育中不在少数。

(二)基础教学的内需与课程结构

基础教学的需求一方面是继续教育的诸多特征所提出,另一方面是学科本身所要求。设计源于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在艺术修养、审美境界未到一定高度时,学生对设计中审美的把控会存在明显问题。其他艺术领域的欣赏课程作为基础教学中的一种辅助也是多多益善的。在某些设计院校中,每星期都会有一个半天看不同艺术领域的影像,不作点名,学生出于自发兴趣,内容涵盖了名著歌舞剧、音乐、游戏片头等,日积月累,对学生的视觉艺术印象与感觉会产生积极作用。欣赏课程可以作为继续教育基础教学的重点形式持续展开。学生的基础薄弱,通过系列的欣赏课,潜移默化、由初入深地入门。从不知何谓“好”何谓“不好”到自己学会感觉、学会看,专业审美得到一定提高,有利于进入设计课程的学习状态。对于继续教育学院设计类专业来说,基础教学的重点就是审美的提高与动手能力的强化包括最基本的绘画表现技巧。其最终目的是尽快让学生适应接下去的专业课程,达成很好的链接,从而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

国外的设计类继续教育,基于优良教育体制与深厚的教育文化,比我国要优先许多,也更为开放性与合理性。如美国帕森斯设计学校的继续教育主要开设五大专业方向:数字设计、时尚设计与商务、纯艺与基础、图形设计、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五大专业课程又分为学分教育与无学分教育。在图形设计中,课程结构明晰,提供了在线教学、业余集中教学两种形式,除了开设一些专业工作室课程外(字体、图形、插画、卡片设计与市场、品牌形象、广告、印刷制作与程序、图形设计史),还特别强调了基础课程与基础核心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是:电脑技术——Photoshop\Illustrator\AdobeInDesign\DigitalImagingwithPhotoshop\DigitalGraphicswithIllustrator这与数字设计的设计课程一致。基础核心课程(BasicCore):介绍视觉传达概念与工具,学生将学会字体设计与编排的基础,学生在知道如何利用前面的电脑技术完成典型的练习与了解设计的基本面貌。并且发展有关于印刷、广告、企业形象设计及其他媒体的基本设计技巧。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的课程结构同样如此,均有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开展于一切专业工作室课程的前面。此设置可让零基础的学生对该专业有个整体的视觉印象与操作印象,有利于接下去每个单元课程的开展,是教学的重要节点。此外,还有BusinessandProfessionalPractices、Entrepreneurship(商务与专业实践、创业精神)。

我国的继续教育课程结构相对平和单一,是模范了全日制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按部就班的从基础课程-素描、色彩到专业课到毕业设计。并未对继续教育的特征进行量身制作,缺乏了各类专业特征的内需。如设计专业与市场的关系性,设计与客户的关系问题,多数教学是自我评价,学生没有太多与市场直接接触机会,尽管有许多实践案例引入教学中譬如某个住宅小区景观方案、某个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但评判的依然是指导教师,这些模拟案例的沟通场景与真实的与客户面对交流还是存在本质区别,因此许多学生出去后依然无法适应市场对专业职位的要求。这一点与继续教育培养的初衷恰恰相违。继续教育的学生多数应该是有工作经验的,入学前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并能毕业后马上能胜任岗位。故,调整继续教育的教学结构,强化基础教学内容,增加专业与市场的关系课程是相当必要的。一方面是各类专业课程的内需要求,一方面是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市场的要求。

(三)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中常规的教学形式有集中授课、工作室导师制以及网络教学。网络教学虽早已出现,但在继续教育中尚未形成气候。根据不同的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可以呈现合理的多样化。在软件技术培训上,可以进行集中授课,在市场关系课程上,可以直接由第三方介入(客户方与中间机构方);在技能培训上,由专业技师带领。而在专业熏陶等鉴赏方面,专业教师系统组织较好。当然,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必须建立在课程的丰富性与必需基础上。在作业沟通上,作为继续教育有灵活的机动性,网络互动可为教师与学生双方节省很多时间与资源。

二、时代因素对设计类继续教育的影响与要求

(一)人的生活方式与信息技术

当下,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SOHO的办公早已有,自由职业者则伴随互联网的出现越来越多,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甚至有IT人士称以后的工作就是碎片工作,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在不经意的碎片时间段完成工作任务,人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更大的变化。人的生活节奏在科技时代下变得非常自主,人的意识与交流也相对更为开发,接触的视觉文化也极为丰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自然向教育提出了要求。继续教育恰逢时机,由于业余性质的机动灵活性,可以比高等教育的教学格式更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就如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的精神,“强调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变革传统学校教育、重视学校后教育、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相结合、适应学习者需求的学习方式和内容的终身学习理念,以及在继续教育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自学考试制度与学分银行、灵活的学习方式的政策要求……”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思路、专业概念、教学内容在互联网时代更应强调前瞻,教学内容与形式更应开放性与互动性。课程的设置更应注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学分银行的概念,变得选择性多样化。

(二)市场环境

在节奏快速、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是随之变化的。就如帕森斯设计学校的GraphicDesign、FashionDesignandFashionBusiness专业都开设了有关市场化的创业课程,图形设计专业的学生在BusinessandProfessionalPractices、Entrepreneurship这类课程里了解知识产权、财产法律和学习如何识别和保护版权、商标、专利的申请。时尚专业的学生在FashionEntrepreneurship课程里得到如若想成为企业家应该具备的一些专业知识,如财务运作、如何操作成功的时尚商业。通过协作研究和动手练习,学生学习开放商业元素、团队下协商沟通的复杂性,并且学生能了解如何创建商业模式和合法的商业组织机构以及探索融资和保险的详细信息。这些课程的内容紧密市场,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对于继续教育的学生似乎在未来工作出路上多了更多的选择性,也具备了一个专业设计师在实际市场环境里运作的一些非常重要的素养。

三、总结

电脑设计入门教学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人民交往的日益频繁,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因此,探讨行之有效的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重要性 学习

一、概述

信息技术教育进入学校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由于信息技术不是高考必考科目,信息技术的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多年来,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虽然已经被广大民众认识到,但作为不计入高考成绩的信息技术课,在这个处处以高考质量作为评价水平的时代,总是得不到好的待遇,如各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机房还同时作为多媒体和语音等多功能教室使用等。学生将信息技术课作为放松减压的去处,课堂上聊 QQ 和玩游戏,老师无法按照预期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同时,高中生源差异太大,有的学生高中以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使用,有的学生从小学便开始痴迷网络游戏等。另外,高中之前教师相应地制定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普及了理论知识教学,有的普及了word 等日常办公软件的使用等,这使得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结构十分困难。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并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与迫切。提高信息素养的课程理念也正标志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由被动盲从转变到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的轨道上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未来信息社会的挑战奠定了基础。

在人们根深蒂固的印象中,信息技术课就只是电脑课,无非就是打打字而已,其实这种看法已经非常落伍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基础工具学科,学生除了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术外,还应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应做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一点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更显重要,新课程以“非零起点”的标准,在内容上有较大的扩充与深化,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强调从文化思想上的挖掘,选修则侧重于超越简单的技术操作。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我们掀启了崭新的一页,他年青,充满活力,但却缺少经验,而且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他需要在实践中成长,在学习中成熟。几点思考。

三、 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

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课堂开始入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成功的引入课堂,可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可使得学生进入“乐学”状态,将对课程的教学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设计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奇和兴趣的新课导入方式,而一开始上课,能够让学生有新奇之感。学生有了好奇心,产生了疑问,便激发其积极探索钻研,老师便可顺水推舟,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之中。

比如,在计算机信息之中,很多概念都很抽象,那么我们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可以采用有趣的比喻方法,在开始进行操作系统一课的时候,可以把计算机上操作人员比作司令员,将其其它零件如,主机、键盘、显示器、鼠标等比喻成炮弹、飞机、枪弹、坦克等武器。而如此多的部件,司令员主要只是指挥,不可能每一个部件都要亲自去使用,就需要每一种武器部件有特定的指挥战员,而这些特定的指挥战员组建成了一个完整的操控系统,这个整体便是操作系统。类似的比喻以及其它有趣的引导方式有很多,只要教师注重课堂引入的重要性,便可探索更多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热情。

⑵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学习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在学习过程之中,教师不应当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应该通过规律性等线索,来引导启发学生遇事如何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对待问题时的心态。同时可以提供学生解决常见问题的途径,查资料或与同学,小组成员探讨等,这些都是以后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不再有所谓的老师指导,面对现实问题所需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品质,注重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⑶采用驱动式教学方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

在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给予学生自主性学习环境的同时,也注重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来驱动其学习。驱动教学法是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隐含在几个任务之中,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确定所涉及哪些任务,并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之下,由易到难,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完成一系列任务。

驱动式教学,有助于采用进一步实例练习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学会独立应用技术信息处理问题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进取精神,逐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其中,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设计任务之时,应以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们现有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之中,循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原则。同时任务的设置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让学生上机完成任务之时知道自己上机应做什么,从哪入手,将要完成什么任务。同时任务的完成最好具有可观察和考核性,具有可评估性,以便在学生任务完成之中能给予意见指导,可使教学与实践在这里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可大大提高教学有效性。

总之,着力于未来发展的高度,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是充满希望的。教师应在深入理解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培养好专业素养。并认真搞好教学设计,稳步推进课堂教学。尽可能的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 21 世纪提供全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颜士刚,张婷姝.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 2001,(09).

[2]申辉.浅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疑惑与对策[J].陕西教育(理论版). 2006,(12).

电脑设计入门教学范文第4篇

在信息化高度?l展、电脑全面普及应用的今天,会计核算在实务中已经基本实现了电算化,只有极少部分小型企业仍然在使用手工账进行核算,手工账正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历史舞台。但是对于会计教学而言,手工账实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会计手工账实训通过模拟企业实际会计业务,从填制原始凭证开始,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到对账结账,最终编制会计报表、装订原始凭证档案等一系列流程,让学生清楚会计核算的基本流程,了解会计核算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对所学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核算方法的理解,是会计入门教学的必备实训课程,对于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会计实际操作技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手工账实训对培养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高级会计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尤为重要。

1高职院校会计手工账实训教学现状和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会计手工账实训一般先由任课教师选择一本实训教材,然后按照实训教材中的会计实务案例,由教师指导学生从原始凭证填制开始到编制会计报表完成整个会计处理流程,最终任课教师按照学生提交的账簿、报表、实训报告等资料进行考核并给出实训课程成绩。实训时间一般为二到四周。

经过对大量教学活动的观察和记录,笔者发现在会计手工账实训教学活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训课程内容落后,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材案例资料前后有矛盾或钩稽关系不对,比如在产品期初数加本期发生数不足以结转完工产品成本,结转后出现负数;个别教材还出现期初数借贷不平的情况。大部分教材未根据最新财税政策实时作出调整,特别是一些涉及税收政策变更的情况,比如运输费用的抵扣问题,一些教材仍按2012年1月1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实施以前的7%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更有甚者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的抵扣问题还停留在2009年1月1日增值税转型前不得抵扣的情形。

第二,师资配备不足,指导水平有待提高。手工账实训每个老师指导学生应以不超过三十人为宜,人数超过三十人老师就无法及时检查学生的各项资料,也没有办法及时解答同学们的提问,目前大部分学校每位老师指导人数都已超过三十人,有的甚至超过四五十人。此外指导老师实践经验不足也是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引入了不少双师型教师,但是仍然有大部分老师从来没有做过真账,指导时缺乏实操经验,无法应对学生们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状况和非常具体的实际操作问题。

第三,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目前的手工账实训一般考核方式为要求学生在实训结束时提交会计账簿和报表及实训报告,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资料来给分,这样的评价方式仍然停留在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传统阶段。许多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往往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部分学生实训结束提交的凭证、账簿和实训报告如出一辙。

第四,与其他实训课脱节。手工账实训作为一门重要的实训课存在于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中,但目前的情况更多的是各门实训课各自为政,缺乏关联性。

2解决会计手工账实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第一,引企入校,培育真实、科学的实训内容体系,提高课程适切性。引入有记账业务的公司,将目前实际工作中活生生的业务搬到实训课堂中,彻底改变实训教材内容落后、呈现方式沉闷的不足。通过对实际业务单据进行技术处理,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案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根据现行的财税政策对现实的业务进行处理,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连接。引企入校应注意的策略:对原始单据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既要保证业务的真实性又要保证不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针对手工账任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引入力度。双师型教师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且在引入之后仍然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保证业务水平与时俱进。二是在手工账实训环节聘用目前在职在岗的会计从业人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践环节就可以接触到会计岗位的一线工作人员,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财税政策。三是加强实训课程的研讨交流,通过实训课程理论培训、示范,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同时,必须保证在手工账实训教学中每个教学小组(30人以内)中至少要有一名有实践经验的老师,严格控制师生比,每个老师所带学生不得超过30人,这样才能保证老师在各环节对整个实训的控制。

第三,纸质手工账实训与手工账软件实训相结合。近些年一些软件设计公司将传统意义的手工账通过软件形式体现出来,引入了一些情境元素,配上虚拟的办公室和人物动画,将手工账的实训分为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不同的岗位来设计,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手工账的趣味性,同时减少了纸质手工账处理的一些重复劳动。在手工账实训过程中可以采取传统意义的纸质手工账实训与手工账软件实训相结合,先用纸质的方式做单项实训再用电脑操作做综合实训,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节约时间,避免学生长期手工登账产生厌恶情绪,同时也可以将账务处理、报表编制和纳税申报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利用会计技能大赛手工账模式,以赛促学。全国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会计技能赛项分为会计手工账和会计电算化两部分进行,各高职院校对该赛事也十分重视。在手工账实训教学中可以采用会计技能大赛中手工账比赛的模式来进行,将会计岗位进行具体分工,通过轮岗的方式让学生熟悉每个会计岗位。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便于学校选拔优秀学生参赛。以赛促学的方式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有利于促进师生教和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电脑设计入门教学范文第5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5-0180-02

作者简介:徐胜舟(1982-),男,湖北孝感人,博士,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IT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要求不断提高。程序设计类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多以语法讲解为主,通过简单的实例进行验证,教学重点几乎都偏向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有项目锻炼机会,更谈不上得到高强度计算思维的训练了。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内容,也多是对理论学习内容的验证,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高层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计算机学科竞赛,如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机器人足球比赛等,竞赛题目大多依托于实际问题,涉猎内容广,且大多数项目要求学生组团参加。学生在参与这些竞赛过程中,能够得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全方位的锻炼。为此,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相关活动,对程序设计类课程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

1 学科竞赛优点

1.1 培养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学科竞赛和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不同,它不仅题目难度大,而且涉猎的知识范围广,要求参赛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取相关资料,并对已获取的知识进行整合、分析与建模,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竞赛中遇到的问题。

很多竞赛题目都是以英语作为文种给出,参考资料也只用英语表述。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得到较大提高。而良好的英文写作和阅读能力是计算机学院学生就业或进一步深造的必备条件。

1.2 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与心理素质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规定每支参赛队伍由3名在校大学生组成,规定在5个小时内,共用一台电脑,求解8道以上复杂的编程问题,评判采用严密的联机测评系统与严格的测试数据,由计算机自动评判[1]。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为团体赛,要求学生按照要求组团完成作品。这些竞赛场面宏大,竞争激烈,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合理分工,密切合作,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心理素质和团队协调合作能力,都是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1.3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竞赛的辅导和平时的教学差异很大。竞赛要求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对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通过对知识的不断梳理和应用,教师可以把竞赛中的各种案例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把一些好的思想和理念传授给学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 学科竞赛驱动教学改革内容

课程群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 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系列课程[2]。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这几门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课程,也是与学科竞赛联系最为紧密的几门课程。因此,将这3门课程进行整合,建立灵活的管理机制和高效的教学模式。

2.1 课程内容整合

程序设计主要采用C语言教学,包括基本语法规则、数据类型和各种运算符、三种基本结构、常用函数和指针等。数据结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线性表、栈、队列、字符串、数组、广义表、树、二叉树、图、查找等。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算法效率分析、归纳法、分治法、贪心法、动态规划、回溯法、分支限界法等。

C语言教学如果单纯讲语法会比较枯燥,容易引起学生反感,难于理解和掌握。因此,可将部分数据结构内容穿插在C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如将数据结构中的数组、排序和查找放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讲授,并把相应的案例放在C语言指针这一章中,以加深印象,促进理解。在数据结构教学中,也穿插了算法设计与分析的相关知识,如在讲授Huffman树和图论中的最小生成树时,将贪心算法融入其中;在讲述图论中的最短路径时,介绍动态规划算法[3]。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要求对所有算法涉及到的数据结构都进行详细分析,而且绝大多数要求用C语言来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2.2 教学方法改革

在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时学生还没有入门,因此该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上机练习为辅的方式。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讨论,讨论的表现直接计入平时成绩。《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要求自行准备、上台讲解,教师进行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案例式教学方式,为了与竞赛结合更紧密,可将每门课程的练习题描述成程序设计竞赛的形式,按照背景描述、输入、输出、测试数据几个部分提供给学生。一方面增强趣味性,另一方面创造一种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环境,以训练选择数据结构和算法的能力。

为了配合实验教学和竞赛训练,我们引入了程序设计在线评测系统,教师通过系统布置任务,学生通过评测系统提交作业,系统对提交的程序代码实时反馈。系统显示的排名能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督促学生在上机时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线评测系统将教师从繁重的实验报告批改任务中解放出来,能从系统反馈中很清晰地看到学生的薄弱环节,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重难点。

2.3 考核方式改革

考试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3]。这3门课程原来的考核方式是平时分占30%,期末卷面成绩占70%。这样的考核方式偏重学生的记忆能力,忽视了平时的学习过程,很难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难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对课程考核进行了改革,评分标准如下:课堂考核10%、上机考核50%、期末闭卷考试40%。

课堂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包括出勤、提问回答、讨论发言是否准备充分等。上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包括课内上机实验和课外在竞赛平台上答题和完成测试的情况。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包括对常用数据结构和算法的理解,侧重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竞赛驱动的教学改革保障措施

3.1 竞赛指导团队建设

学科竞赛题目的设置不同于一般的考试,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单靠一个教师的力量很难做好竞赛的辅导工作。因此,我们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扎实专业功底、吃苦耐劳且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吸收到指导教师队伍中来,组建一支业务过硬的指导教师团队。

教学上,小组成员首先根据各类竞赛辅导的需要,集体讨论相关课程的大纲,然后分工合作,按照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课程相关资料的准备,再集体讨论课程的讲授方法和讲授内容。

在竞赛辅导上,小组成员根据各类程序设计竞赛的特点,制定相关的培训目标和计划,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分类,分清主次和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将竞赛的辅导融入到常规教学过程中。在课后,利用程序设计竞赛平台组织学生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将解题思路写出来,并为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讲解,讲解完后教师进行梳理,分析涉及到的知识点,充实到教学资源库中。

3.2 学生竞赛队伍培养

学科竞赛毕竟不同于平时考试,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要求都很高。建立和培养竞赛队伍要做到: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选出好的苗子,以成绩优异或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为基础,成立程序设计兴趣小组;②通过宣传竞赛,吸纳一些对程序设计感兴趣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学院的竞赛,通过学院竞赛选拔学生进入队伍。对进入队伍的学生,采用“老带新”的方式,要求老队员分享参赛经验与竞赛资源,通过指导上机的方式帮助新队员熟悉竞赛平台。这种方式不仅能加快新队员的融入速度,对老队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4];③通过多样化的激励机制培养学生的竞赛兴趣。如对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不仅颁发相应的证书和奖金,还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奖励,与学校的评优评先挂钩。另外,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形成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