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训练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防队伍面临的灭火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石油化工、飞机船舶及大型商场、人员集中场所火灾所反映出来的复杂性,严酷性,以及日益凸现的灭火作战的艰巨性,使原定的灭火指导思想在现代火灾扑救中逐渐暴露出相对的针对性不强和不适应性,难以体现灭火作战的核心思想。所以灭火战术战法的更新对提高各级指挥员的组织指挥能力及消防战斗员的灭火攻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创新战术战法是随着火灾形式日益严峻而带来的需要。而创新战术战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正确创新消防战术战法的基础
1、加强各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现在的灭火战术指导思想是“坚持救人第一,准确、迅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灭火战术基本原则是“先控制、后消灭”;灭火战术主要方法是“堵截、夹攻、合击、突破、分割、围歼”。而提高灭火救援实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根据这些战术原则、方法、动作而进行的训练。其根本目的是使指挥员能够正确分析判断火场形势,掌握指挥原则和指挥方法,产生正确的战斗决心;使战斗员熟练掌握各种战术动作。许多战例表明,灭火战术是灭火战斗成功的关键。所以,灭火战术训练水平的高低,与指挥员的能力、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加强指挥员训练是提高灭火战术训练水平的关键。对付现代火灾,如果没有相当指挥水平是很难应付的。从战术训练的对象来看,指挥员应该成战术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指挥员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加强各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正是指挥员综合素质的体现。
2、加强各类消防基本专业知识的学习
灭火战术理论的关键在于研究和运用战术理论所采取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否得当。方法得当,在灭火战斗中实际运用起来就完全可能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灭火战术源于灭火战斗实践,并受科学技术发展制约,从事消防工作的人们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可以不同程度地领悟到某些理论原则。战术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只有精通灭火战术理论原则,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各种灭火战斗中的实际问题,不至于犯墨守成规,机械搬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原则和方法的错误。为此,对消防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精通灭火战术原则是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完成灭火任务的前提和基础。
3、加强国内外各种典型实际战例的学习
战例研究是战术训练的重要环节,灭火战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丰富的灭火战斗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受训者进一步深化战术理论和战术动作,借鉴有益经验,增强感性认识,系统地研究灭火战例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是许多优秀指挥官所走过的道路。各级火场指挥官要充分利用部局下发的火灾案例影像资料,结合辖区火灾特点,挑选符合本总队、支队、中队的火灾案例,找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经验和教训,还要关注国内外一些重大、特殊的火灾案例,不断汲取营养。研究各种灾害事故应遵循的作战原则和运用的战术手段,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为完善组织战术训练提供成功经验。
二、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是正确创新消防战术战法的关键
1、结合辖区情况实际
每个执勤中队的辖区情况都有所不同,在平时,研究新的战术、战法一定要结合本中队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只有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才能使创新的战术战法发挥到最佳状态。有的中队辖区内化工仓库比较多,就需要加强对化工火灾战术战法的研究;有的中队老式居民房屋比较多,就需要重点开展砖木结构房屋火灾的战术研究;有的中队辖区内人员密集场所较多,就应该相应加强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中疏散人员和救生方面战术的研究。战术战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其辖区周围所在环境的不同而有一定特殊性,在研究和创新战术战法过程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运用。
2、结合装备的实际
创新战术战法还要与本中队的器材装备实际相结合。各个执勤中队所配备的装备不会完全一样,往往是根据任务和辖区性质而有不同。特勤中队的器材装备往往偏重于抢险救援、侦检洗消、堵漏输转,常规中队的器材装备又往往偏重于对常规火灾的处置,等等。装备器材的配备与创新相应的战术战法是相辅相成的。在结合装备器材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战术战法创新才能够有效的发挥装备器材的最大效能,使之在实战中发挥最大作用。
3、结合人员素质的实际
人的素质是战斗力生成的第一要素。在消防灭火救援战斗中,消防指战员的素质直接决定战斗决策是否正确,战术、战法是否运用得当,正确战术能否有效的贯彻落实,装备是否能得到合理使用,战斗能否成功等。在消防灭火救援工作中,灾害的危险程度越高,规模越大,破坏性越强,施救难度越大,对施救人员的素质要求就越高。2009年5月1日,新《消防法》颁布后,消防部队的职能进一步拓展,消防部队必须适应新形势灭火救援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训练改革,提高消防部队灭火救援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灭火救援的需要。
三、努力实践是正确创新消防战术战法的有效途径
1、通过实践总结进行创新
每一个灭火战斗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值得认真总结的。创新要善于总结,善于从过去的经验、教训和例子中发现自身不足,在总结的基础上,修正过去的不足,来开展创新活动。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任何创新不是毫无任何根基,凭空出现的创新,每一个创新,每一步前进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在前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对每一场火灾进行战评,对各种火灾案例进行讲评和讨论,开展各种演练,在演练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等等,通过这些总结,可以在过去失败的基础上和不够成功的地方进行改进,然后在改进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训练中产生创新
基层中队还可以开展一定装备器材训练和实地灭火演练,而战术,简单地说就是指导灭火救援作战的方法,是在灭火救援现场上的组织指挥、战术运用、战斗保障与现场安全等诸多要素的集中体现。训练中,特别是各种战术训练、合成训练以及各种演练都是对实战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实战中的模拟,可以开辟出很多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对这些方法进行加工和修正,就可以形成很多很好的创新思路。所以,通过训练,能更进一步加强战术战法的提高和创新。
3、实际灭火救援工作的实践
“面向火场”是消防部队永恒的主题。消防部队战术战法的改变和创新,也必须联系火场实际,针对火灾特点,适应火场需要。
合作学习过程是问题探究的实施过程,也是学生强化知识与能力的实践阶段.在设定教学内容与目标以后,引导学生展开合作交流、互助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合作交流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展开合作探究教学策略,需要实施小组学习方式,展开民主讨论,促进思维发散,鼓励自主参与和互助探究,融合不同的观点与思想,汇集智慧,探索出高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摆长测定、周期计算、悬线设定、实验创新几个角度出发,探索实验操作过程与结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互助探究过程,创新实验,改变小球质量、小球体积、摆长和增设磁体等,展开不同角度的实验合作探究过程,由此转变思路与方法,强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二、激励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总结与归纳是知识网络构建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发散与创新的基础.对合作探究过程落实思路、方法与理论的总结,由此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应该重视总结与归纳,反思与评价实践过程的优缺点,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优化实践方案,弥补现存的问题,强化学习过程,完善知识网络.总结与归纳是活跃思维的动力,也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衔接方式,由反思总结不足,引导完善,挖掘学生潜力,促进交流与合作,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曲线运动”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得出“合外力改变速度的大小与方向”的结论,由此结合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探索曲线运动理论的应用实例.
三、强化拓展训练,激发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组织;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4B-0022-01
创新是课堂教学基本意识,面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教师唯有创新才能调动课堂积极因素,形成重要教学增长点。创新有不同切入点和发力点,从教学组织形式角度展开,这就是创新尝试。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展开分层教学、分组互动、分类训练,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与新课改基本精神吻合,自然具有挖掘成长空间,值得我们探索。
一、分层施教,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极为普遍的现象。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效率、学习悟性、学习习惯不同,学生数学学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呈现不同群体性。教师要正视学生群体差异,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实际需求做出教学调整,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提升。分层施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其创新点如何落实,要让学生感觉不出教师的分层引导,还要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获得学习进步,的确需要教师有更为细致的教学设计规划。
学习《认识三角形》时,教师要求学生弄清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认识三角形的外角概念,还要准确寻找外角和内角。首先,教师让学生将事先准备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三个角拼凑成一个平角,直接获得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其次,教师让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并延长三条边线,找出每一个内角和外角。为让学生有直观感知,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图形操作,并找学生上讲台演示,指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最后,让学生总结三角形外角定理,可以用语言总结,也可以进行图示说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从教师操作上看,分步骤施教呈现显性,分层施教意识并不明显,其实不然,教师分层施教需要具备隐含性,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被教师人为分成了三六九等。教师在操作分层教学时,主要体现在针对性提问、学生选择性解题上,教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要求上也要体现分层意识。
二、分组互动,提升自主合作意识
课堂互动形式常常被固化,缺少创新和变化,学生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小组讨论是重要的合作学习形式,但不是唯一课堂互动形式。同桌对话、小组检查、小组竞赛、课堂演绎等,都是可以选择的课堂互动形式。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根据具体学习内容和学生接受实际,科学选择合作学习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课堂互动学习效率。
在《全等三角形》教学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通过阅读文本、个体发言、集体讨论、个人总结、集体评价等步骤,形成学习成果。教师随机参与小组互动学习,针对具体问题给出一些帮助。在成果展示时,教师随机抽取四名学生做评委,对各个小组学习成果进行赋分评价。有小组总结: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其对应角和对应边都相等。也有些小组总结:对应角和对应边都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学生评委给出具体分数,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课堂学习气氛渐浓。
教师规定小组互动操作程序,并让学生担任评委,这些都是教学创新意识的体现。学生对这样的设计有新鲜感,参与积极性大增,学习效果大好。教学创新有多种维度展示,有一个亮点,往往就能激活整个课堂。
三、分类训练,打造数学综合素质
分类训练中的分类,应该包含对训练内容的分类和对学生群体的分类,通过针对性训练,可以让学生获得解决类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效率,也能让不同群体学生获得认知提升。分类训练属于创新提法,教师要对具体操作程序进行科学设计,特别是训练内容的搜集整合优化最为重要,明确不同类型题目解题途径,对不同群体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有清晰的思路,还要求教师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分类训练设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为不同题型和不同群体学生量身定做训练计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如教学《尺规作图》这节课就应要求学生了解尺规作图的含义,掌握尺规作图操作理由,并展开具体操作。教师给出具体训练任务设计:①利用直尺和圆规作三角形,已知∠α、∠β和线段a,用直尺和圆规作ΔABC,使∠A=∠α,∠B=∠β,AB=a。②如何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要说出基本操作步骤。教师指定不同小组完成不同任务。
从训练内容设计难度上来看,第一题相对简单一些,教师让学力基础较差的学生完成,学优生要完成难度较大的第二题,这种分类训练,学生不会有明显不适感,操作上也简单易行。分类训练,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获得训练效果。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对教情和学情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性设计创新策略,符合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诉求。分层施教、分组互动、分类训练,并非是全新提法,但如何在具体操作中体现创新意识,提升学生主体地位,考验的是数学教师的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特点指导方法
引言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新举措,以立项的形式资助大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活动,探索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旨在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目前高等教学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1.项目的特点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申请人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的本、专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项目具有如下特点:
1.1注重过程参与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更加注重实践创新研究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1.2注重实践创新
它能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专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它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1.3注重切实可行
教育主管部门对正式立项的训练项目给予经费,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学校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经费由学校代管,由承担训练项目的学生使用。
2.项目的指导方法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主体是学生,因此,指导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以学生为主
创新项目从选题、目标、计划的制定、申报,到具体实施、结项,均应由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查阅文献资料、实验实训、报告编写等能力后,可以自主或在指导教师的启发下自愿申请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并制定实施方案,如团体项目,则更应注重团队的分工与协作。
2.2教师的作用
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进行分析,综合考虑项目的可行性,明确项目目标及指导目标,评价项目的创新之处,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指导过程中的实际观察,对团队的分工进行合理调整。在项目实施阶段,我们要协调实验实训场所、仪器设备的使用,对创新试验思路、试验方法进行合理引导,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适当监控。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往往对项目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预计不足,对已产生的特殊情况很难自行解决。作为在本领域有一定研究基础和研究成果的指导教师,指导工作应根据项目的分类、学生的需求及难易程度等适时开展、有序进行。
2.3经费的使用
经费的来源首先是省教育厅,其次是学校根据自身《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立项的项目给予1:1配套经费,全部经费由学校代管。
经费的一般分类有:资料文献调查费、互联网信息查询费、资料报告印刷费用、原材料及试验易耗品购置费、试验费用、版面费、交通费及其他费用。
经费按预期使用计划,合理支出,由承担训练项目的学生使用,并应遵守学校财务报销制度的规定。
3.本人指导的项目
本人指导2009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立项项目:测区及测点布置对超声平测-回弹综合法检测结构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指导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3.1确立指导目标
3.1.1突出创新特色体现,项目为规范、试验规程中未明确的部分,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与实训基地、企业及施工项目合作共赢。
3.1.2根据学生选题及预期研究成果,指导学生通过文献查阅、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及验证,形成完整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分析报告。
3.1.3通过项目训练,注重职业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培养大学生动手、动脑及团队协作精神。
3.2主要指导路线
3.2.1指导教师与项目组成员对实验方案进行谈论、提出建议并修改。
3.2.2指导教师亲自参与具体的实验过程,指导项目组成员进行实验。
3.2.3指导教师指导项目组成员分析实验数据。
3.2.4指导教师指导项目组成员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3.3指导教师分工
3.3.1黄燕老师给予测试技术及结果分析的指导。
3.3.2蒋玲老师给予实验方案、方法的指导及研究保障。
3.4过程指导
3.4.1考虑学生查阅文献的实际困难,适时提供相应的文献信息及搜索引擎。
3.4.2在试验过程中,对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的预估,对学生测定的声学参数、试验数据进行把关,避免那些因操作错误导致的结果失真。
3.4.3指导学生对测试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初步得出影响因素。
3.4.4协助学生联系施工企业在建工程,进行现场论证试验。
3.4.5指导学生得出结论。
3.5结题指导
指导学生将文献调研、实施方案、实验结果与分析总结整理成项目的结题报告,并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核。
3.6学校提供条件
学校提供本项目开展所需的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实行实验室全面开放。
学校制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项目给予1∶1配套经费,从政策及制度上扶持项目的开展。
关键词: 创造技法 创新教育 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每一种类型的创新都是对传统的挑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社会生活的变革。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和应用创新原理和创造技法对于提高人们的创新意识,开发个人和群体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创造者的科学思维对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青少年并不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加强创造技法教学我认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一、创造技法的培训,是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也是青少年自我成长的需要。
不少青少年常反映“小发明难搞,想不起来”。有些教师也讲,在这方面也花了时间,可是成效不大。良方何在?
创造性思维常常受到阻碍,造成创造性思维障碍的因素主要有:知识贫乏、不加批判地学习、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性思维、满足、固执己见与偏见等。人们有了创造的欲望、创造的思维并不等于创造,还应掌握前人总结的创造技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就是:创造成果=创造欲望+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针对这些障碍和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创造学专家、管理专家等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训练方法。创新技法是指创造学家收集大量成功的创造和创新的实例后,研究其获得成功的思路和过程,经过归纳、分析、总结,找出规律和方法以供人们学习、借鉴和仿效。简言之,创新技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有较强实用性的教学经验。据介绍:创新技法的作用有:(1)它可以启发人的创造性思维。(2)应用创新技法可以直接产生创新成果。(3)能够提高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成果的实现率。而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知识认知程度的创造技法也有许多种。例如:组合法、类比法、联想法、5W2H法、问题列举法、设问法,等等。这些无疑将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导向更有效和更深的层次,使之成为经常化、群众化、易于开展的科技活动。
二、创造技法的培训,促进创造技法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
大力实施创造技法教育的途径是很多的。我们在校本“创新教育技法训练”课程中,利用满洲里市教研培训中心陈丽萍老师主编的《创新教育技法训练读本》一书给青少年一些富含创造技法“能量”的绝妙“武器”。
1.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
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笛卡尔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面对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说:“创造技法是科技创造之母。”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当有了最初的创造意识时,总是先有了某种方法做先导,再去实践,反复成功了,才总结出理念和概念的雏形,方法引导行动,实践孕育科学。
在知识经济时代,必须使青少年了解创造技法的知识和运用科学方法创造的技巧,即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是非常必要的。理论只提供理性的指导和基本的导向,而不能完全取代实践性很强的“方法”,“方法”才是实现创造创新的有可操作性的可望且可及的、水到渠成的成功之路。
2.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素质,是检验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或失败的试金石,创造创新能力素质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脊梁和核心。“创造技法”类课程不仅能建成科学体系,形成自己独立的课程内涵,其强烈、执著追求创造创新能力的思维意识,也要渗透到其他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一般来说,“自学能力、组织能力、调研能力、理解与表达能力”是青少年生普遍需要的基本能力层次。
3.开设“创造技法”类课程是学生未来走向成功的助推器
面向青少年开设的《创新教育技法训练》教研课程,当他们进行每一次科技创新活动时,就可运用这些知识与技法尝试创造与创新,给自己开辟一条成功之路,中华民族的“创造创新”素质,应该从青少年抓起,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用创新人才决胜未来的意义。它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深远影响。
三、通过对创造技法的学习和应用,可以提高创造发明的普及率和成功率。
创新教育是个大课题。实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形式,就是大力开展青少年发明创造、创新方案设计、科学论文活动,即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活动。而创造技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通过探究问题的结果,寻求新问题,引导学生以理论指导创造实践,动手动脑,搞发现与发明,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和以“创新教育技法训练”课为基础的科技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正确传授创造技法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知识积累能力;注重以技法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注重抓好实践环节,强化课外个别辅导,促进学生活学活用创造技法,培养创造能力。近年来,一批构思新颖、制作巧妙、合理实用,具有三自(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三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小发明作品频频在自治区、市获奖。
创造技法的熏陶,促进了学生基础学科的学习,提高了动手动脑、发明创造能力。问起我校几位在自治区、市获奖学生成功的诀窍时,他们几乎一致讲,创造教育使他们在观察思考与动手中,更注意到周围某些小的地方、小的方面,并力争灵活运用创造技法,比别人早一点、好一点而已。其实正是源于对一些“小地方”、“小的方面”的精心,才产生无数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青少年小发明,也才产生了不少轰动性的大发现、大成就。假如,只盯“大”,不盯“小”,对苹果落地、壶水开沸之类小事情熟视无睹,不去探究,哪有万有引力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青少年发明创造,开发潜在的创造力。他们的发明创造过程都是一个实践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能力的提高,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同时使他们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而这些,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