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用儿科腹部超声诊断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胆道感染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2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33-02
胆总管结石的来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为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组成部分,它可在胆总管中形成,或原发于肝内胆管的结石下降落入胆总管。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囊内的结石通过胆囊管下降到胆总管。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是发生在胆总管的原发性胆管结石,病因和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研究结果认为这种结石的生成与胆道感染、胆汁淤滞、胆道寄生虫病有密切关系。胆总管结石多位于胆总管的中下段。胆总管结石的含义实际上应包括肝总管在内的整个肝外胆管结石。
1资料与方法
所有患者均为本院病人,患者年龄均在8岁以下,形体消瘦,平常饮食较差,上腹部反复隐痛,经治疗多日无效来我院检查。查体:精神尚可,巩膜无明显黄染,心肺听诊正常,腹平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神经系统(–),大小便正常。辅助检查:心电图正常,血常规检查正常。超声所见:肝、胆囊、胰腺正常,腹盆腔未见明显异常肿块及液性暗区,腹膜后未见明显异常肿大淋巴结回声,胆总管内径均在8mm左右轻度扩张,于胆总管下段内见多枚大小相似强回声光团伴声影,多数行保守治疗。
2讨论
胆总管结石的检查方法很多,有X线平片、口服或静脉胆道造影、B型超声波检查、CT断层扫描、ERCP和PTC检查、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胆管结石比较常见,占胆系结石的一半以上,它与代谢、慢性炎症和寄生虫病关系密切,是外科性黄疸的最常见病因,根据结石的来源分为原发性结石和继发性结石,约15%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结石成分与胆囊结石相似,多位于胆管的远端,由于结石的刺激和阻塞,胆管多数有扩张。胆管壁因充血、水肿、增生和纤维化而增厚。少数病人可因结石静止,即使有明显的胆管扩张也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上腹不适或疼痛,临床往往长期误诊为胃部疾病。小儿患原发胆总管结石更少见,且患儿所诉病史不清,又没发生上腹部绞痛病史,无明显巩膜黄染,所以临床首先考虑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可能,作为超声工作者,一定不能受患者所诉病史局限,应扩大扫查范围。
凡可出现右上腹疼痛和黄疸者,鉴别诊断时均应加以考虑:①先天性疾患;②炎性疾患;③外伤性病变;④胆道蛔虫病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急诊手术。经非手术保守治疗12-24h,不见好转或继续加重,应及时行胆道探查减压。胆总管结石外科治疗原则和目的主要是取净结石、解除梗阻,胆流通畅,防止感染。
参考文献
[1]赵雅萍,许崇永,黄福光,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合并胆道及肝胰病变的影像学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2003,12(02):114-115.
【关键词】 高频彩超;肠套叠;急性;阑尾炎;淋巴结炎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4-0457-03 中图分类号:R 656.104.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4.027
小儿急腹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但由于患儿不能准确提供病史,给临床诊断带来了很大困难。而超声可对小儿急腹症的常见病如肠套叠、急性阑尾炎、急性淋巴结炎等的诊断提供有力的佐证。本组回顾分析103例常见小儿急腹症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症状,旨在学习并提高对小儿肠套叠、急性阑尾炎、急性淋巴结炎的超声辅助诊断水平。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103例中男70例,女33例,年龄3个月~11岁; 103例患儿大部分是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就诊,其中转移性右下腹痛14例,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10例。伴呕吐42例,伴腹胀、果酱样血便20例。36例患者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史,7例伴有腹泻或便秘。
2.诊断方法 采用百盛DU6等彩超仪,探头频率3-5MHz、7-12MHz,患儿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先用常规检查整个腹部,以排除肝胆脾肾疾病,确定疼痛最显著的部位,然后嘱其放松平静呼吸,重点而有序地对全腹进行纵、横、斜等多切面扫查,重点检查疼痛部位,右下腹、脐周,常规二维超声观察病变部位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内部回声等,然后加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观察病变内部及周边血流显示及分布情况。
3.超声结果及表现
(1)肠套叠45例,其中回盲型31例,结肠型13例,小肠型1例。超声表现为腹腔内探及边界清楚的不均匀回声包块,横切面 中间为强回声团,外侧为低回声圆形环, 表现为“环中环”影像。纵切面见多层平行结构, 呈高低相间的混合回声,表现为腊肠样结构。套叠时间较短,肠壁未发生坏死时, 肠壁内可探及正常或较丰富血流信号。如套叠时间较长,肠壁发生水肿坏死时, 肠壁回声明显减低,“靶环状”显示欠清晰, 肠套叠坏死肠壁局部无明显血流信号或仅可探及微弱血流信号(见封四图1)。本组45例肠套叠超声诊断准确率达100%,患儿中有10 例“靶环状”显示欠清晰, 有6例未探测到明显血流信号。有12例探及肿大肠系膜淋巴结;16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肠管扩张;5例肠间隙可见少量积液。
(2)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40例,同一肠系膜区域显示2个以上淋巴结,测量淋巴结最大切面长轴(L)及短轴(S),长轴直径>1.0 cm,短轴直径>1.5 cm,纵横比(L/S)>2,符合以上条件视为淋巴结肿大[1]。40患儿均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其位置有16例于脐右侧,6例于脐周、12例于右下腹,6例于右下腹及脐右侧。可探及肿大淋巴结4~11个,淋巴结长轴直径1.1~2.4 cm,短轴直径0.51~0.86 cm;肿大的淋巴结纵横径比>2,椭圆形,边缘光滑、完整,皮髓质界限清,周边回声低,中间回声稍强,成串分布或散在分布,无融合(见封四图2)。彩色多普勒显示的26例中,可探及短条样、点状彩色血流信号,2例可探及树枝状血流信号。2例可见下腹部肠间隙少量积液。超声诊断率为100%。
(3)急性阑尾炎16例,除少数坏疽性阑尾炎外,超声诊断的主要标准为阑尾增粗(≥6 mm)、 阑尾壁增厚(≥2 mm)及阑尾腔积液,检出阑尾粪石有助于诊断(见封四图3)[2]。16例临床诊断为阑尾炎的患者中,超声诊断示肿大阑尾12例,右下腹阑尾区低回声团3例,腹部未见明显肿块1例,右下腹淋巴结肿大6例。
讨论
肠套叠、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与急性阑尾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多以急性腹痛而就诊,而年龄小的患儿难以准确表达腹痛部位及腹痛性质,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超声检查具有方便、快捷、经济、无创等优点,小儿腹壁薄,超声穿透力强,图像显示清晰,无疑超声检查可为临床医生提供快速、可靠的的影像资料。
1.肠套叠 肠套叠是一部分肠管套入相邻的肠管之中,发病率高,多发生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以4~10个月的婴幼儿最多见,男多于女。典型临床表现是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便及腹部肿块[3]。婴幼儿肠套叠95%为原发性,即在被套的肠管内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只有5%为继发性,系由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息肉、肿瘤、憩室等)引起,通常认为肠套叠的发生与婴幼儿肠管解剖特点、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等有关。以回盲型最多见,本组回盲型31例,达68.8%(31/45),其次是结肠型,小肠型最少。高频超声不但可以为临床诊断肠套叠提供有力的佐证,而且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套叠时间较短,肠壁未发生坏死时,超声表现为典型清晰的“靶环状”或“同心圆”征,同时可探及明显血流信号。而套入肠管越厚,回声越低,“靶环状”或“同心圆”征显示欠清,提示套叠时间较长,肠管水肿甚至坏死越重,而套入肠管内未探及血流信号,则提示肠管坏死,需紧急手术治疗。笔者认为在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时操作者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患儿检查时哭闹且肠气较多,可能会导致超声检查假阴性,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而超声检查阴性者,注意复查,以防漏诊。②显示套叠肠管血流信号时要正确调整仪器, 尽量提高彩色多普勒动脉血流信号的显示率,以求真实反映套叠肠壁的血运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③发现肠套叠的同时要注意探查有无肿大淋巴结、息肉、肿瘤等。
2.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又称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于1921年由Brennenvann首先报告,也称作“Brennenvann”综合征[4]。多好发于7岁前儿童,是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症状,多数属于病毒或细菌感染[5]。小肠系膜含丰富淋巴结,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性能差,呼吸道、胃肠道病毒、细菌感染常累及肠系膜, 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回盲瓣的关闭使肠内毒素或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在回肠末端滞留时间较长而易于吸收[6]。因病变主要侵犯末端回肠及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故以右下腹痛常见,因此肿大淋巴结常位于脐右侧及右下腹[4]。在本组病例绝大部分肿大淋巴结分布在脐右侧及右下腹,与文献报道相符。肠系膜淋巴结炎一般预后良好,但由于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表现为右下腹、脐周痛及腹部压痛,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仅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困难,容易被误诊、漏诊。而腹部高频彩超能够清晰显示由肠系膜淋巴结炎引起的肿大淋巴结,并能观察治疗前后淋巴结数量及大小变化,彩色血流信号改变,是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辅助检查的首选方法。
3.小儿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临床常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热、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由于病程进展较快,腹部体征不典型,且出现迟,较成人更易发生穿孔,同时大网膜发育尚不健全,不能很好的包裹局限炎症,穿孔后更易形成腹膜炎,因此对急性阑尾炎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对预后有重要意义。正常阑尾受其内部及周围肠道气体干扰显示率不高,当阑尾有炎症时,阑尾充血、水肿、化脓,周围有大网膜包绕,使阑尾与周围组织形成了明显的影像差异, 构成了阑尾显像的病理基础。患急性阑尾炎时, 阑尾及其周围组织炎性充血,形成比正常人多的彩色多普勒信号。本组16例阑尾炎患者,12例超声表现为阑尾肿大,阑尾增粗,图像清晰,形态尚规则,部分阑尾腔内可见液性暗区、周边有积液。阑尾壁内有中等或较丰富血流信号。12例中8例为单纯性阑尾炎,4例为化脓性阑尾炎。3例表现为右下腹低回声团,阑尾结构显示欠清,形态不规则,表现为低回声团,内部回声不均,其中2例为穿孔性阑尾炎,1例为坏疽性阑尾炎。1例超声检查于阑尾区未探及明显肿块,临床诊断为单纯性阑尾炎,考虑为阑尾肿大不明显,患儿哭闹肠气较多所致。
参考文献
[1]孙 斌,陶 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因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681.
[2]林 腾, 郑宝群,赖志鸿.小儿急性阑尾炎的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和分型[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5,6(8):600-603.
[3]李文益.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4-176.
[4]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04.
[5]秦玉明,贲晓明.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330-331.
【关键词】 妇科急腹症;超声诊断;价值
妇科急腹症也称急性下腹痛,是妇科常见症状。致病因素一般有两种,一是盆腔或盆腔周围脏器疾病,一是心理因素[1]。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本科收治妇科急腹症患者20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诊断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本科收治妇科急腹症患者200例,年龄20~46岁,平均(3612±209)岁。患者多因剧烈腹痛或者阴道出血等症状就诊, 自腹痛至就诊时间为1 h~1 d不等。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超声诊断,所用仪器为Aloka SSD620 型超声显像仪[2], 探头频率为35MHz, 经腹部超声探头频率在3 5~2 5MHz之间,经阴道超声探头频率在7~5MHz之间。超声检查时,嘱咐患者膀胱有所充盈,并帮助其仰卧位,在行阴道超声检查时,患者需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在检查的同时并有所记录,包括子宫的大小及形态,宫腔有无积液或者孕囊,有无孕囊及孕囊内有无胎芽,胎心、腹腔有无积液以及盆腔有无肿块及肿块的形态、大小、性质等。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P
2 结果
本组200例妇科急腹症患者, 120例患者为宫外孕,占6000%,30例患者为急性盆腔炎,占1500%,20例患者为黄体破裂,占1000%,28例患者为卵巢囊肿蒂扭转,占1500%。将200例妇科急腹症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与临床最终诊断进行比较,120例宫外孕患者,110例患者符合,符合率为9167%,10例患者不符,误诊率为833%;20例黄体破裂患者,16例患者诊断出,符合率为8000%,4例患者误诊,误诊率为2000%;28例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25例患者诊断出,符合率为8929%,3例患者误诊,误诊率为1071%;3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24例患者诊断出,符合率为8000%,6例患者误诊,误诊率为2000%。2例子宫穿孔患者,均诊断出,符合率为100%。对于具体数据,参照表格如下。
本组200例患者,177例诊断符合,诊断符合率为8850%,23例患者误漏诊,误诊率约767%。4例黄体破裂患者误诊为宫外孕;3例输卵管妊娠破裂患者误诊为黄体破裂;1例陈旧性宫外孕患者误诊盆腔炎症包块;1例陈旧性宫外孕包块合并感染患者误诊为阑尾脓肿;2例例卵巢妊娠患者误诊为阑尾脓肿;2例输卵管卵巢脓肿患者误诊为阑尾脓肿;2例急性盆腔炎性包块患者误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输卵管妊娠破裂患者漏诊。
3 讨论
妇科急腹症是指患者因妇科疾病引起腹痛。疼痛有可能是第1次发生,也有可能是原来的疼痛加剧[3]。常见的妇科急腹症的原因主要有这个几种,异位妊娠(宫外孕)、卵巢肿瘤蒂扭转、急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剧烈痛经以及子宫肌瘤嵌顿、变性等。
我们先来看宫外孕。宫外孕又称异位妊娠,指发生在宫腔内膜以外的妊娠,最为常见的部位是输卵管[4]。常见的妇科急腹症包括宫外孕破裂与流产。且育龄女性为高发人群。宫外孕的三大症状包括停经、腹痛以及阴道出血。此时要对患者进行体查与相关辅助检查,从而做出鉴别。其次是卵巢肿瘤扭转,对于任何年龄的女性都有可能发生,且患者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休克现象。再来看急性盆腔炎症,它是女性上生殖道的急性细菌性炎症,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子宫内膜炎、盆腔腹膜炎、输卵管卵巢炎以及输卵管卵巢脓肿(TOA)。其中输卵管卵巢炎较为常见。对于性活跃期妇女和有月经妇女,更容易病发此症。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也会使患者产生剧烈腹痛,且患者会伴有呕吐、恶心以及坠胀等症状,患者破裂时间多为经期前后,排卵期也有可能发生。最后来看子宫肌瘤变性,在30~50岁的女性中较为常见,患者经常表现为月经不规律、月经量多以及经期延长等,对于压迫症状,有这样几个方面:尿频、腰痛、尿潴留以及便秘,且患者伴有不孕与贫血。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易产生变性,红色变性为最为常见。
患者病发急腹症后,下腹会有剧烈的疼痛感,此时,治疗医师要给予及时科学有效的治疗。急腹症不是单一的,对于内科、外科以及儿科等科室都会出现急腹症现象,而妇产科急腹症只是其中的一种[5]。人体偶发外伤,或是自身体内出现相关疾病后,患者会有腹痛现象产生。女科急腹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有这个几个方面,其一,是患者体内存在的肿块或者是器官破裂导致,其二,是体内供血不足所致,其三,是感染或者炎症所致,其四,是孕妇宫内流产或者阴道形状改变所致。对于妇科急腹症的诊断,可通过观察声像图,并与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综合考虑,检查出患者的病因。本组实验中,200例患者,177例诊断符合,诊断符合率为8850%,误漏诊率为115%,对于产生漏误诊的原因,通常有这样几种,一是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具备典型性,二是患者病史资料不全,三是对声像资料的理解错误或者超声检查方法不当[6]。接下来,作者针对几种病种的超声图像诊断作出详细解释。
31 流产患者超声诊断分析 流产较为常见,它能导致妇科急腹症的发生。流产通常分为三个方面:先兆流产、完全流产以及不完全流产,对于不同类型的流产,超声图像会表现出不同。在流产的过程中,患者往往先是先兆流产,再推及到不完全流产,最后是完全流产。当流产发展到第三步,患者的子宫饱满,有逐步增大的趋势,且子宫内存在胚芽。三个阶段,患者子宫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难免流产阶段,胚曩在子宫下部,且呈不规则形状,患者的宫颈内口开口较大;不完全流产阶段,患者子宫较为饱满,没有孕囊,患者的宫颈内口开口较大;完全流产阶段,患者子宫大小正常,宫颈不开口。
32 卵巢肿瘤破裂患者超声诊断分析 卵巢肿瘤破裂也会导致妇科急腹症的发生。超声显示患者肿瘤破口大,边缘呈模糊状,且盆腔积液是最为典型的表现。
33 宫外孕患者的超声诊断分析 宫外孕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但发现时患者已出现内出血,后果很严重。所以,对于宫外孕患者的治疗,要尽早、尽快,尤其是对B超检查的应用,要合理科学。超声显示患者子宫大小正常,无妊娠囊,子宫内存在积液,且直肠呈凹陷状。
34 盆腔炎患者的超声诊断分析 盆腔炎又称盆腔炎症性疾病,是由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引起,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脓肿、输卵管炎以及盆腔腹膜炎。患者多表现为疼痛。伴随患者炎症的发展以及患者自身免疫力的发展,超声诊断显示会与临床表现相异。对于盆腔炎患者的超声诊断显示,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附件肿块形状不规则,附件肿块多为囊性、实质性或者混合性。
本组200例妇科急腹症患者, 宫外孕患者占6000%,急性盆腔炎患者占1500%,黄体破裂患者占1000%,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占1500%。将所有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与临床最终诊断进行比较,宫外孕符合率为9167%,误诊率为833%,黄体破裂符合率为8000%,误诊率为2000%,卵巢囊肿蒂扭转符合率为8929%,误诊率为1071%,急性盆腔炎符合率为8000%,误诊率为2000%,子宫穿孔符合率为100%。相比较,子宫穿孔与宫外孕效果显著,其次为卵巢囊肿蒂扭转,再次为黄体破裂与急性盆腔炎。可见,超声诊断价值较高。
对于误诊情况,4例黄体破裂患者误诊为宫外孕,3例输卵管妊娠破裂患者误诊为黄体破裂,1例陈旧性宫外孕患者误诊盆腔炎症包块,1例陈旧性宫外孕包块合并感染患者误诊为阑尾脓肿,2例例卵巢妊娠患者误诊为阑尾脓肿,2例输卵管卵巢脓肿患者误诊为阑尾脓肿,2例急性盆腔炎性包块患者误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输卵管妊娠破裂患者漏诊。在诊断的过程中,应对各病种的特点详细了解,不能混淆,导致误诊漏诊。
所以,对妇科急腹症患者采用超声诊断治疗,诊断率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诊断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对病史进行了解,对临床症状加以观察,并联合运用实验室检查,从而提高超声诊断的符合率。
参 考 文 献
[1] 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 第4 版.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1394 1398
[2] 严英榴, 杨秀雄, 沈理.产前超声诊断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2 90
[3] 朱世亮, 周永昌, 徐智章. 腹部疾病超声诊断学.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301 302
[4] 赵萌, 李莉. 超声诊断不典型输卵管妊娠32例.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4,6(5):303 304
[5] 尹春元,杨晖,何胜英. 妇科急腹症的超声诊断临床79 例分析.当代医学,2010,48(16):106107.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重复肾、输尿管;泌尿系成像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b)-073-02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urography (MSCTU) on duplex kidneys with abnormal ureters
Qu Hong
(Department of Medical Imaging, Corps Hospital of Urumqi, Xinjiang Uigh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urography (MSCTU) on duplex kidneys with abnormal ureters. Methods: 16 cases with duplication of renal pelvis and ureter malformation were undergone multi-slice spiral CT scan, enhance, delayed scanningg, used th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 ruction technology to carry on the reconstruction to the primary data, to obtain three-dimensional image of urinary system. Results: 16 cases of duplication of kidney and ureter in patients occurred in 13 cases of unilateral (the right side of 9 cases, the right side of 4 cases), occurred in 3 cases of bilateral, showed renal, double ureter in 2 cases; repeat hydronephrosis example 6 (example 1 bilateral), 2 cases of complicated ureteral calculi, ureteral end 1 case of cysts and no ectopic ureter. Conclusion: Multi-slice spiral CT urography is very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of diagnosi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n duplex kidneys with abnormal ureters, it can be get more diagnostic information from the three-dimensional images,multi-directional observation of the kidney and ureter lesion.
[Key words] Multi-slice spiral CT; Duplex kidneys with abnormal ureters; Image of urinary system
重复肾输尿管畸形是较常见的上尿路先天性疾病,多发生于上肾部及其输尿管,以单侧多见,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在尸检中约占0.7%[1]。泌尿系统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是B超及静脉尿路造影,随着CT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MSCTU)技术的应用,为泌尿系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个快速、安全、准确、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所做的16例螺旋CT泌尿系成像中重复肾、输尿管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对重复肾、输尿管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16例行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检查的重复肾、输尿管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5.5~60.0岁。临床表现:16例中以腰部胀痛不适就诊者8例,血尿者4例,反复尿路感染者2例,无任何不适体检时B超发现异常者2例。
1.2 检查方法及后重建技术
采用PHILPS公司16层螺旋CT机。扫描参数:层厚2~3 mm,螺距1.25,120 kV,250 mAs,扫描范围自肾上极至耻骨联合平面,所有病例均进行平扫、增强及延迟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包括曲面重建 c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技术(SSD)及容积重建(VR)。
2 结果
本组16例重复肾、输尿管均行CT平扫、增强、延迟扫描,所得原始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三维重建,所获图像均能满足临床需要。三维图像均清楚显示肾及输尿管全程形态。16例患者发生于单侧13例(左侧9例,右侧4例), 3例发生于双侧,可见双肾、双输尿管者2例,均为女性,重复肾积水6例(双侧1例),重复肾上肾积水者5例,下肾积水者1例,轻度积水3例,中度2例,重度1例,并发输尿管结石2例,输尿管末端囊肿1例,未见输尿管异位开口,肾轴旋转不良6例。
3 讨论
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为胚胎期输尿管芽过度分支异常,在肾脏发育畸形中仅次于先天性肾积水[2],但其发病率尚难统计,部分患者终身无症状。临床诊断此病有一定的困难,常因并发肾积水,输尿管异位开口、囊肿、结石和感染而就诊。以往静脉肾盂造影(IVP)被认为是发现和诊断此病最有效的方法,但多数重复肾有发育不全或功能损害,常显影不满意或不显影[3]。重复肾输尿管畸形多发生于上肾部及其输尿管,以单侧多见,且常伴输尿管异位开口[4],且上位肾体积较下位肾明显为小,仅占全肾体积的1/4,虽上下位肾各成体系, 有两套肾血管, 但上位肾功能较差, 输尿管开口多有狭窄,较易并发感染及结石[5],致使上肾盏、输尿管积水扩张,静脉肾盂造影因上极肾积水,功能不全而不能显影或显影不佳,从而导致漏诊、误诊。此时,CT检查可发挥其独特的优点,单纯CT常规轴位扫描诊断率相对较低,图像显得不够直观,不典型者可能漏诊, 有时仅显示患侧肾较对侧增大,当重复肾、输尿管积水时则表现为重复的上肾实质变薄,内可见囊状低密度影,其表现类似于肾囊肿,此时仅平扫易造成误诊;增强检查可不依赖肾功能丧失的程度而清晰显示重复肾、输尿管的形态。增强后重复肾、输尿管内可见对比剂充填,当重复肾积水时可见重复的上肾内囊状低密度影未见强化,而下肾显影良好,部分输尿管显示扩张,延迟后,积水的肾可见少量对比剂充盈,充盈密度的高低与积水的程度成反比。延迟扫描有助于积水型的重复肾、输尿管畸形与囊肿的鉴别[6]。通过延时扫描进行多层螺旋CT后处理,三维重建后肾、输尿管及膀胱同时显影于立体图像中,使重复肾、输尿管畸形的形态、走行显示得更加清晰,对于输尿管囊肿、结石、异位的输尿管开口的具体部位有着特殊的诊断价值,明显提高了检出率。
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优势在于,它是一种无创伤检查,操作简便,扫描速度快,信息量大,图像分辨率高、多种成像方式、多方位观察病变、无需肠道准备和腹部加压等优点。强大图像后处理功能可以快速重建出清晰细腻的图像,更能可靠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立体结构,并可避免重叠干扰,观察周围组织结构的压迫移位情况[7]。由于不受组织重叠的影响,既可同时显示正常及显影浅淡积水的肾、输尿管,还可追踪扫描输尿管至膀胱,以明确输尿管开口是否异位以及是否合并输尿管囊肿;重建后,泌尿系全程显示在一幅图像上,图像效果直观明了,在显示重复肾畸形的同时能够帮助明确梗阻病因,而且还可以观察肾脏的分泌和排泄功能[8],临床医师易于接受。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泌尿系成像比静脉肾盂造影对于重复肾、输尿管畸形有更高的检出率,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KO WJ,Hong CH,Han SW.Duplicated collecting system with lower pole 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 [J].Yonsei Med J,2001,42(5):553-557.
[2]刘根生,李玉侠,宋翠萍.磁共振尿路成像在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4):7-8.
[3]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9-480.
[4]毛和平,刘志斌,郑航.重复肾输尿管畸形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7):566.
[5]陈昭典,韦思明,余家琦,等.下腔静脉后输尿管(附21例报告)[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2,23(3):156-158.
[6]李子健.CT增强延时扫描在泌尿系先天性畸形诊断的应用[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7,6(5):13-14.
[7]王小宁,徐清.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诊断泌尿系病变的价值(附40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5):39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