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民族文化;课堂教学;传承与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41-02

我国民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文化精髓,对各民族的发展和领域的影响意义重大,特别是美学教育方面,美术教育也是一种民族文化传承手段,能够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近年来,我国教育行业为了提高国民素质,从小学阶段抓起,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素质,因此应注重小学美术教育,并设置可行教学方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融合民族文化,这些课题都应当引起写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化科技网络技术的进步,我国民族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在流入我国过程当中,对我国民族文化或多或少地进行了冲击,甚至有些定力不强的人开始崇洋,忽视本国民族文化,觉得西方文化符合时代潮流而我国民族文化已经落后过时了,对于这种意识应当杜绝并进行文化教育。

其次,学校方面也有一部分责任,缺乏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学校作为教育学生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更能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但是由于部分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缺乏相应意识,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知度不够高,导致学生无法认知到民族文化,更无法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另外,民族文化对于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也起到指导作用,相应民族文化知识的缺乏还会导致学生思想意识在成长道路上歪曲变形。

2.民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民族文化包括很多内容,都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如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形式等,这些民族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民族的特色,是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特征。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自身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积淀,融合了民族中长期生活经验和人类智慧,对一个民族有着象征意义和集体标示作用。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把民族文化元素融合到教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并感知民族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

近年来我国开始着手素质教育的提升,使国民学生的素质不只停留在书本理论阶段,还应该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具有高素质的表现。小学美术对于学生民族文化的启蒙作用非常重要,能够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也包括发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传统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民族文化的渗透,还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创新意识。

3.小学美术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分析

3.1 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学校和教师应当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仅仅是因为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很大,还由于其能够创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通过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爱上美术的同时还能够传承传统民族文化。

3.2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美术作品质量的好坏也对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不同,优秀的美术作品带给人们美的同时,还讲述了其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及其文化价值。而优秀的美术作品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创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了解和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来讲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3 注重美术实践,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小学美术教育不只是对在课堂理论上进行讲授,提高学生的美学意识和鉴赏能力,重要的是要能够在实际作品中体现到学生对于美的创造,除了美术画画还有其他形式的美术教学课程,如剪纸、叠纸和手工等动手课程,使美术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产生美术作品,发挥美术课程的教学意义和价值。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动手能力,如三年级第五册有一节美术课程为《红色的画》,红色带表的意义深远,常常用来代表中国的喜庆和丰收,有时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红"。日常生活中应用对红色的应用也非常多,如红灯笼、红对联、红剪纸和红蜡烛等等,教师还可以以红为基准点,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剪纸和手工作品等。通过以上环节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加深学生民族文化的认识,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结语

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依靠全国人民共同来完成,依靠各种措施来实现。而小学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手段能够有效传承民族文化,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穿插渗透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发挥整个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静. 民族地区小学美术教师在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的角色探索[D].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第2篇

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应然性需求和实然性缺失之间存在较大鸿沟,开展国学教育,促进大学生基于民族文化知识习得的认可和自信,及对民族文化价值的探索和体悟,推动基于文化自觉的民族文化传统践行和升华,具有深远意义。同时,需要构建大学国学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国学教育阵地,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和巩固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

关键词:

国学教育;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信仰;文化自觉

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掀,深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价值伦理精粹的民族文化正在激起更多的文化热点和社会关注。各个层类的有识之士本着重铸民族精神,传承优秀民族价值观的宗旨,直面社会痼疾,反思百年来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破坏,寻求和实践优秀民族文化保存和弘扬的途径。而这其中,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民族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教育,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筑牢文化复兴的主阵地,尤显急迫和意义深远。笔者结合攀枝花学院《国学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和思考,来讨论这一主题。同时,需要提前解决的问题是“信仰”这一概念的厘定,“信仰”一词指基于民族文化自信和礼敬的对民族道德精神的体悟和研修,进而达到践行优良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文化自强。

一、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培育的意义及其实然性缺失

大学生是我们民族复兴事业的生力军,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振兴的主体,青年兴则国家兴,大学生是否具备基本民族文化知识,是否对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有基本的理解和尊敬,能否自觉体悟和研习民族文化精要知识,能否弘扬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伦理观,做到厚德自强,信义担当,既是大学生自我文化心理成长和人格健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更是应对民族文化危机和道德沙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基础和动力。虽则培育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的意义不言自明。然而,考察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的现状却让我们倍感心灼。根据笔者平时观察,与大学生交流,以及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应然性需求和实然性缺失之间鸿沟较大。一是对民族文化认同不够,惟西方文化为尊。多元文化特别是打着民主自由幌子的欧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严重冲击青年一代的文化观和信仰基础。许多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性和自豪感严重不足,对来势凶猛的外来文化分析辨别能力不足,盲目认同西方社会的生活和娱乐方式,看美国大片,听外国歌曲,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风靡大学校园,而深具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传统节日在大学校园里反倒显得冷清,对西方文化过分的依赖和崇拜;二是传统文化知识缺乏,民族文化虚无主义,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强调,基于对本国历史的了解应对本国历史怀有一种温情和敬意,“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1]

钱穆先生所言“本国历史”与民族之精神、传统之文化密切关联,极力批评民族文化。而今日部分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冷漠疏离;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精神一味地排斥,否定民族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当今价值,崇尚实用、功利、享乐,认为华夏传统文化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已经一无可取之处,应当求助于先进的技术工具和西方的契约精神。这造成了伦理道德失范,也忽略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寻。大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上两点反映了当今大学生在民族文化信仰上的缺失,这要求我们创新思路和方法,在青年大学生中间开展内容丰盈、形式多样的国学教育,努力培育大学生民族文化意识,重拾民族文化信仰,重振中华民族精神。

二、国学教育促进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培育的三个维度

一是基于民族文化知识习得的认可和自信。构建民族文化信仰是对大学生不良价值观的重塑,而这样一种关乎民族文化命运的培育过程是以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习得为前提的。必须让我们的大学生迈进国学的“门槛”,并且“徜徉”在处处经典的传统文化的大观园里,在我们教师的讲解和引领下,体会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才能促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壮美,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自信。知识是敲门砖,更是一扇窗,通过国学教育(在这里,国学教育指的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干,以儒家道德为主体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和弘扬),大学生能够发现除了影响世界进程的四大发明,我们还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意志品质,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君子之德,有“见素抱朴”、“上善若水”的人生哲理,有承载中华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汉字,有数不胜数的文学高峰和熠熠闪光的文学作品,有蕴含人生况味的琴棋书画,有厚重辉煌的人类历史,有无可比拟的工艺技术,还有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这些不仅在产生的时代不逊色于西方的历史文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比他们更稀缺,更先进,更符合人的自由发展,更利于应对当今世界性的难题和人类的困境。有了这样的认可,大学生才会有更理性的分析比较,不会一味地盲目崇拜,一味地排斥拒绝,激励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用于应对外来文化的洪水猛兽,体悟民族文化的不可多得。二是理解基础上的对于民族文化价值的探索和体悟。文化信仰和传承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深层次来看,民族文化信仰的培育并不主要在于实物和文化典籍的传承,虽然必须有这种载体,但更主要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的传递,“构成民族特征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只有经过心理传承的过滤和整合,才能为该民族的社会群体所共识”。[2]“国学代表了中国浩瀚五千年文明积淀中的核心价值,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成就。”[3]

而且,毫无疑问的是教育的主体是作为自由个体的大学生,所谓的“深入人心”靠的是大学生对种种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自我评判和体悟,以及再生产、再复制性质的探索,探索隐藏在国学知识里的真、善、美。民族文化的超越时代性需要传承主体的探索和体悟,进而形成个体和群体共通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信仰。因此,国学教育在达到知识传授的目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促使大学生在精神和心理的维度去理解、接纳、体悟中华民族文化。三是基于文化自觉的民族文化传统践行和升华。“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知晓该文化的诞生、形成过程,知晓该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了解该文化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了解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它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简言之,就是要有正确、健康的文化观。”[4]基于认知和体悟的民族文化自觉更利于大学生发扬文化精髓,完善道德素质。尽管信仰关涉人的终极价值和文化心理,但正如体现为宗教仪式活动的一样,民族文化信仰应该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命实践中呈现出来,因为信仰必然靠着它指导下的(实践)行为才成为这样一种我们看不见但是我们承认其存在的精神活动,反过来,一种活动会产生并巩固一种文化信仰。所以,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的培育和巩固,必须也必然会由认知和体悟递进到实践行为。从知识类型来讲,国学教育中不仅有理论性和思辨性的知识,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应用型和技术性的知识,在吃穿住行、人际交往、修养生性等方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指导,能在行为失范、自我迷失的时候对大学生进行矫正,更能在无路可走、面临挫折的人生关口提供一种来自灵魂的支持。

三、国学教育开展的可能形式及相关问题探讨

大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开展国学教育,以国学精华来培植大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信仰。一是构建大学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国学教育相关课程,我们已经看到席卷全社会的“国学热”已经开始在大学校园蔓延,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开设了国学或传统文化类的院系、专业,出版了多种国学类教材,着力培养民族文化领域专业型的精英人才,希望藉此引领整个大学及全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和探索。对于更多的高校来说,受限于师资及办学类型多种因素,以通识课的形式开展国学教育更具普适性,受众面更广,效果也更好。但在此种普及型的国学教育开展过程中同样需要不断加强师资建设,丰富国学教育的课程门类,既要有概要性的国学课程,帮助学生走近民族文化,认识民族文化,理解民族文化;更要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服饰、饮食等各个方面有条件地开设国学类课程,以及专题性讲座扩展广度和深度,形成系统,便于大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审美兴趣的课程进行研修。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学教育更要走出课堂,以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亲近大学生,要把国学教育及传统文化弘扬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借助社团等学生组织,借助传统民族节日等契机,将民族文化的传统性和时代性有机融合,将国学精要与大学生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益智益趣,使民族文化的魅力以一种可观可感可参与的形式呈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和巩固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

还需要澄清的问题是民族文化信仰和民族意识的区别。民族意识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民族共同生活体长期积淀和内化形成的民族本位观念,强调的是一个族群的生存空间、生存利益和繁衍存续,是构成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指向的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而民族文化信仰则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是民族意识的基底,是个体对群体精神生活的积极向往,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礼敬能够升华为一种明确的民族观念。信仰产生力量,信仰同时具有一种排外特性,尤其是在今天全球化的语境下,培育民族信仰一定要摆脱“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培育大学生民族文化信仰不仅仅是为了本民族政治利益和生存权益,同样也是为了作为全人类财富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不是站在对立面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在借助民族文化信仰的力量丰富我们的民族特色文化,使其在人类生活共同体视阈中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4:2.

[2]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4.

[3]林炎志.国学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精神之塑造[J].科学社会主义,2007(3):78.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教学素材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传统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具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经久不衰,中华文化的链条没有间断。但是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各个少数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消亡和被同化的困境。他们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是如何弘扬、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能使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落伍或者不被抛弃;同时,又吸收其他先进民族的文化,甚至世界一切先进民族的文化,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得到创新,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不断的发展进步。传统民族文化与其它文化交流,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影响,所以,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有它本身的特殊性,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方式多样,课堂上用到的教学素材也丰富多彩,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其教学优势,把传统民族文化融合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去,让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加有价值,更加有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技术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1 教学素材中体现民族文化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起点与动力。兴趣可以使学生体验求知的愉快,可以提高学生观察思维的敏感性、灵活性、记忆的牢固性和想象的丰富性。而信息技术课不缺乏兴趣的主题,缺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信息技术中的理论知识部分也不乏枯燥,比如高中必修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中的“无处不在的信息”、“尝试程序开发”;初中信息技术必修教中的“FLASH动画”、“PPT贺卡”等内容,在这些教学内容中我们都可以加入传统民族文化的符号,把这些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图片、动画作为教学素材,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受到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

例如:初中课程中,《FLASH动画》制作这一单元中,要求学生学会对FLASH时间轴的控制运用,既要学会顺序帧动画,又要学会变形动画;而学习这些动态效果用到的素材可以多种多样,整个动画的主题也不拘一格,既然教材中没有统一的要求,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体现民族文化的图画、符号素材来教学。而且在课堂上不固定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头脑中的文化底蕴,来独立制作或小组共同完成一件有自己个性特点的主题动画作品。

又如:初中课程中,《PPT贺卡》制作这一节,要求学生利用所有的软件知识制作贺卡。我们作信息技术老师的都知道,信息技术的课堂是开放的,是开发学生思维的,是受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影响最大的;所以我们教学时尽量不固化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去创新,鼓励学生制作个性化的作品,在安排教学素材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传统民族文化相关方面的图片、动画、视频素材,让学生利用这些素材来制作贺卡,这样的作品不仅漂亮,而且其内涵也会更加丰富。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标准》中的信息素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是学生信息品质,又是学生自身素质,所以利用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学生,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既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又符合《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

2 课堂教学中重现民族文化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不但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通用技术、美术、音乐、劳动技术,这些课程都可以传播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结合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让一些复杂、繁琐、难懂的技术性传统手工变得简单化,如皮影人物、泥塑、剪纸、泥娃娃等的制作方法。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影视等媒体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一种新鲜的、动态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探求传统民族文化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感染力和艺术性。通过与信息技术整合,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启发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独特、深厚的民间文化艺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巨大地推进作用。更重要的是保证了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达到教学的有序性和长效性。

例如:高中课程中,在讲解《Photoshop图片处理》一节时,我们可以将民族服饰,传统戏剧脸谱等运用到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抠图、上色、裁剪等图片处理技术的同时,更多的了解民风民俗,让学生发挥想像,在原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创新作品来。

又如:高中课程中,在讲解《搜索引擎》一课时,我们可以把查找、获取和传送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作为教学任务,驱动学生去主动的获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能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信息技术课中开展民族文化主题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收集、学习民族文化,也可以使其在无意识中加快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

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课堂都是充满乐趣的,是学生最喜欢、最爱学的一门课程,信息技术课堂中既充满学习的氛围,又不失去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特殊性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专业技术能力,相比其它传统语文、数学等学科更有兴趣;信息技术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都是最贴近社会的,最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加强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技术课堂是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的一个平台,一个潜在的发展基地。

3 学校教育中展现民族文化

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在青少年时代进行传统民族文化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应该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展现民族文化的元素。我校地处河北燕赵大地,革命先靠的故乡乐亭县,乐亭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的底蕴丰富,有很深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是非常有必要的。

例如:学校可以利用每年一度的《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比赛》活动,组织学生制作一些带有民族地方特色的电子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可以上报参加评比,也可以在学校内组织展出,供青少年学生参观的同时,也感照他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学校也可以在歌唱比赛、绘画比赛等活动中提倡地方民族特色,让学生将自己的所会、所见、所感用作品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我县的一所小学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猜灯谜比赛”,一幅幅古老的灯谜展示着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承载着当地民族文化的重托与希望。有的学校在校园网上还有单独的栏目介绍当时的民族特色,鼓励学生传唱民族歌典,动员学生参加民族纪念活动;这些作法虽然不宏大,但也代表了教育部门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视和关注。

又如:每年大多数学校都要举行师元旦联欢会,这个平台就能更好的宣扬传统民族文化,学校不用刻意去要求,地方的学生们就会为联欢会献上优美的民族歌曲和传统的民族舞蹈,以及具有地方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各种节目。

有特色的学校教育,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特点和标志;有特色的学校教育是活泼的,有生机的;有特色的学校教育不同于死板的教书育人,它反映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培养的是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感的高素质人才。一个学校的素质课堂丰富的话,这个学校的教学成绩一定也是优秀的。因为这样的学校,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劳逸结合,生活在快乐中,学习起来也会很轻松,它完全不同于一味的追求上课时间,一味的追求苦读、死学的那种学习方式。家长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的同时,还要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在学习常规文化课程的同时,还要学习一些素质课程,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歌善舞,能拉会弹一些乐器。所以学校教育中展现民族文化特色不但不会影响学习,相反还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4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同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节奏带动了社会的进步,创新加速也意味着淘汰的加速,许多文化现象也在迅速地变化、更新与消失之中。有人说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是不能和谐发展的,到了现代信息社会了,那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只能到博物馆去珍藏了,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我觉得正是因为现代技术、现代文化的出现,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的保存、传承、发展、适应、磨合、冲突问题才表现得尤其突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如何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或民族性较强的文化,以及如何对待和保护新生的文化对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地方民族的传统文化,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文化的先进性建设也尤为重要,两者如何相辅相承的发展,如何相互促进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一份责任。

信息技术无疑是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的优秀载体,我们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某些载体生动形象、直观性强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体验民族文化的活动中来;利用信息技术中的电脑合成技术和其他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民族文化的良好平台。所以,重视信息技术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传承灿烂的民族文化,具有很大的教育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衍军.中国民俗文化[M].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

[2] 李艺.走进课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祝智庭.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共建共享 传承 弘扬 开发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44-02

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积极开展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开发利用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对地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民族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是特定民族、特定区域的文化遗产的载体记录,共建共享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对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区,朝鲜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能歌善舞、讲文明、讲礼貌的民族。图们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县级市,图们因图们江而得名,更因图们江孕育了独具魅力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而声名远播。图书馆开发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与文化馆、博物馆共建共享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形成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的馆藏,极大地丰富了地方人民的文化生活。

图们市图书馆与当地博物馆共建共享地方特色历史文化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馆藏。如:朝鲜族民俗(朝、汉文版)、东疆古韵(三合一)、近现代历史(朝、汉文版)、磨盘村山城专题片、东疆古韵―图们古代文物陈列、图们口岸百年史图片、图们市朝鲜族民俗视频资源。图们市图书馆与地方文化馆共建共享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大地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1)朝鲜族舞蹈艺术。朝鲜族舞蹈是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凝练出来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舞姿柔美高雅、热情奔放,这种文献资源深受朝鲜民族的欢迎。朝鲜族传统音乐―朝鲜族传统音乐的主题部分包括民歌、器乐、歌舞音乐、说唱音乐等5类。朝鲜族传统音乐节拍、节奏、强弱、速度等各不相同,特征鲜明,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明快。朝鲜族曲艺―朝鲜族民间文学有神话、民谣、传说、民谭(故事)、民间剧等多种形式,反映出朝鲜族人民智慧才华、思想感情、民族风俗及理想愿望。朝鲜族曲艺文化热情、诙谐、幽默,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中国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收集这种文献资源可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2)朝鲜族医药。朝鲜族民族医药是在朝鲜族固有文化及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吸收中医药学的理论,结合本民族防病治病经验而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简称朝医学或朝医。图书馆收集传统医学文献资源,可满足求健康者的需求。

(3)朝鲜族稻草编织。朝鲜族擅长手工草编技艺,稻草手工艺品是以优质稻草为原料,经过精心挑选、水洗、浸泡、晒干之后完全用手工编织而成。此项工艺始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为求生存,朝鲜族民族利用闲置的稻草编织生活必须品和生产工具,流传至今。收集这种文献有助于培养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4)朝鲜族民俗游艺。朝鲜族人民热爱生活、富于创造,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际中凝练出许多游艺活动,这些游艺活动充分体现了朝鲜族人民勤劳、智慧、团结、活泼的民族精神。

(5)朝鲜族礼节。朝鲜族是一个谦恭礼让、崇文尚教的民族,重视礼仪、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待人诚恳、热情好客、互助礼让,素有“东方礼仪民族”之美称。

(6)朝鲜族饮食文化。朝鲜族的饮食文化在中国乃世界都有“一枝独秀”的鲜明特色,以素食为主,以辛辣、凉爽、清淡为特色,形成了“尚天然、重食疗、融多元”的饮食文化。

(7)朝鲜族传统服饰。朝鲜族传统服饰素净、淡雅,色彩以白色为主,象征纯洁、善良、高尚、神圣,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朝鲜族传统服饰的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穿在身上,直线显得简洁明快,曲线则显得优雅而富于变化。由于馆藏地方民族文献的有限,图书馆积极收集濒临消失的传统项目资料,应尽量做好资源共享,要实行馆与馆之间的网络互联,真正实现文献资料共享。

2 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激发人类社会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唐朝时候文化那么发达,现在学术界的研究表明,那个时候五胡还有周边的文化交融进来的特别多,所以激发了汉文化不断的吸收活动,唐朝时候就达到了一个文化盛世。这么多的例子都说明了文化需要互相学习,互相互补,各个民族之间也这样。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使命。图书馆要整合民族文化最精美的特色文化信息资源,积极开展活动传承和弘扬民族的智慧,自觉地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打牢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精神力量。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的“摆渡者”,坚守好民族之魂、传承好民族精神,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进步、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地展现给世界。我们都应成为中华文化的“摆渡者”,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3 开发利用好民族地方文献资源

开发利用好民族地方文献资源,满足民族文献信息服务更高更多的要求,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乃至振兴民族经济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3.1 为地方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地方民族信息资源全面详细记载了一时一地社会发展变化情况,为人们了解社会历史和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做出了贡献。图书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在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时,通过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真实具体的记录,就能了解家乡概况。这种教育使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2 提供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

地方民族文化信息能为人们研究和探索本地的历史提供详实的信息,对本地区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一个地方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既是地方政府进行决策的重要情报依据,又是地方史志工作的资料基础。

3.3 为广大群众服务

地方民族文化信息,既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是本地独特的信息宝库,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地开发、利用地方民族文化信息的资源。图书馆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精心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对文化需求者进行跟踪服务。

4 结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丰富,中华民族具有光辉灿烂而古老的历史,图书馆应开发利用民族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促进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2] 谢平.对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J].攀登,2009(2).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范文第5篇

1.弘扬民族文化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断积淀形成了独特而灿烂的文化,文化的传承和积累对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存亡,不论在过去和现在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标识。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趋于大同,在一座城市里,人们难以分清本国和外国,难以分辨故乡和他乡。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这样的感悟:越是全球化,越应当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越应当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

其次,民族文化是民族复兴的有力保障。党的十以来,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同时强调实现“中国梦”就务必要“建设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见优秀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关键作用。

最后,民族文化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是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对“仁、义、礼、智、信”等基本价值取向的认同、遵循和坚守显得更为重要。这些优秀的文化血脉对当今国民素质的基础稳固和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2.民族文化的传播离不开电视媒介

电视媒介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巨大影响。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记录有其特定的文字、语言或画面,而电视媒介通过画面和声音的配合,可以将民族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电视媒介又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电视媒介在对外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文化大国形象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电视的发展毋庸置疑要有全球化思维以及国际化视野,适当地引进外国优秀电视节目未尝不可。但目前很多收视率火爆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是国外的,而本土文化节目没能引发受众足够的观看兴趣。我国电视人不但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更应担负起电视传播的社会责任,担负起传播、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

1.寻找民族文化精髓,填补市场空白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以传承汉字文化为宗旨,以汉字书写竞赛为主要形式”,带领大家共同关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这一定位及时弥补了电视市场的空白,使媒体承担了其应担负的满足受众获取知识的社会责任,以及传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责仟。

2.内容蕴含民族文化,满足受众需求

汉字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以来,一直被华夏民族使用。中国方言不计其数,但书同文、车同轨的文化意识,使“汉字”成为人类文明中被应用最广泛的文字。然而就是这每天都用的汉字,也存红我们听过、说过但不会写的字,比如“颤颤巍巍”、“荦荦大端”、“蹙额”、“邋遢”、“虹鳟鱼”、“丘壑”,还有很多人听都小一定听过的古汉语字,比如“锋镝”、“铲刈”、“叱拨”、“裂罅”、“倚徙”。而正是这些听过不会写,甚至是从未见过听过的字,不佩唤醒了观众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感受,更让不少人陷入深思:千百年留下的民族文化正在被当下这个浮躁的时代慢慢吞噬!

3.环节设计巧妙,凸显文化内涵

首先,在形式上一群中学生、几个主考官,四个田字格,尽管节目看上去很像学生时代的听写测试,但现场及电视机前的大多数人都考了低分,这引发和唤醒了观众强烈的求知欲。

其次,节目组特意邀请了汉字语言方而的专家,就少见的、陌生的汉字进行适时讲解,包括由来、释义等,使比赛呈现出来的不仅是汉字的书写过程,还仃汉字的历史和文化。

再次,节目组共邀请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在内地接受教育的港澳台学生组队参加,选手覆盖全国各地。地域问的合作、团队间的竞争,又成了该节目的一大看点。

最后,节目中播放小片介绍选手的爱好、备战经历等故事,并穿插播放第二现场的老师、队友实时观看比赛的情况,对被淘汰选手的采访等,使比赛更像一场团体真人秀。娱乐化的表达方式,使这档看似严肃的文化科教类节目获得了同娱乐节目一决高F的资本。

没有明星的参与、没有绚丽的舞美、没有可炒作的话题,《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档原创本十文化节目却成功突围,获得了巨大成功。语言学家江蓝生指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实际上就是全民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教育润物无声却又点滴在心,要比任何说教都更加有效。这种教育也必将提升国人的书写兴趣,激励我们更加自觉地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而全面带动国民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对电视媒介的启示

其实电视荧屏上出现过不少传承民族文化的节目,比如报道我国少数民族的专题栏目《中华民族》,朗读古今经典的《子午书简》,探索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东方》,以及国学节目《国学堂》等。但很多节目昙花一现,原因主要在于挖掘和表现“民族文化”元素缺乏一定的技巧。以《国学堂》为例,虽然节目表现的内容均是民族文化的精髓,然而节目自开播以来,便一直采用主持人问、嘉宾答的固定模式,节目整体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

1.“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应趣味化,增添娱乐性

电视自产生之日起,便担负了诸多社会责任,除了传播消息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娱乐大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节目中添加了解说嘉宾、第二演播室采访等环节,使严肃、枯燥的文化类节目同样可以紧张、有趣。再比如节目设置成“团队合作”的比赛模式,使这档文化类节目具有了团队真人秀的外包装。这样巧妙的节目设置使文化类节目一改往日严肃沉重的脸孔。

2.“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应潜移默化,由小见大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尢疑会引发同类节目的制播热潮,但“民族文化”元素的运用应潜移默化,而不是强行灌输。《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解说嘉宾对于汉字由来衍化及释义的适时讲解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让受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了解更多民族文化精华。

5.“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应化被动为主动,从受众需求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