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在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GDP贡献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江苏省“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服务业提速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总结了近年来与产业结构服务化有关的理论研究,通过钱纳里等产业结构划分方法判断江苏省产业结构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发现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位于前列。
关键词:
江苏省;产业结构;服务型经济;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47-02
1 服务型经济研究的现实意义
服务型经济是指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为主导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的产出和就业逐渐超越第二产业从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从而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因此,服务型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发达地区,促进服务型经济的演进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器。
在2010政府工作报告中,江苏省制定了2010-2012年服务业提速计划,提出加快发展生产业的要求。在新的背景下,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及服务经济水平的分析,将有助于加快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进程,有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本文通过对产业结构发展阶段的判定以及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测度,对研究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服务化演进过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 江苏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2.1 服务业占GDP比重明显增加
从图中我们看到,2002-2011年江苏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趋势明显,第二产业经历了传统的发展扩张阶段后从2004年开始比重逐年下降,但是下降的比例不高,主要因为省内地区间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占比从2004年稳定增长,到2011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达到了42.6%,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小,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逐步呈现出“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发展态势。
2.2 经济水平:工业化高级发展阶段
经济学家钱纳里运用多国模式对人均GDP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现代经济发展可分为三大阶段和六个时期,即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的实现阶段(包括工业化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人均GDP数量特征(表1)。
2011年,江苏人均GDP已达9887美元,根据钱纳里的发展阶段理论,已经进入的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但是,目前江苏省服务业比重只有40%左右,因此江苏省应该在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后,逐步确定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服务经济和工业经济双引擎拉动经济发展的态势。
2.3 经济结构:工业化后期提升阶段
西蒙·库兹涅茨研究认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划分,工业化进程可划分为八个阶段。对照西蒙·库兹涅茨原理,从产业结构来看,2002年江苏省三次产业构成比为10.5:52.3:37.2,到了2011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0:52.3:42.7,第一产业已经降到10%以下,产业结构优化明显,说明江苏省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提升阶段。但是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二产业差距仍然明显,第二产业仍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但是可以预见的是第三产业逐步壮大正在不断撼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基。
经过上述分析,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第二、第三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二进三”的产业结构发展态势正逐步实现。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稳定增长,服务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江苏省产业结构向服务经济方向发展已卓有成效。
3 江苏省服务经济的结构特点
3.1 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发展良好
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中的集聚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区域比较优势外,还要求集聚区内拥有良好的人力资本和规模效益,使各产业要素在该区域能够发挥最大效能。目前,江苏省立足产业基础,主要在沿江、沿东陇海、沿海和沿沪宁线“四沿”产业集聚区内建设一批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业、金融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势头良好。
3.2 现代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2011年江苏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768.3、4447.5、710.98、2105.92和2600.95(亿元),其他服务业合计5497.8亿元。占据主要位置的依然是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产值处于中等水平。然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因此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建设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第三产业发展南北不均衡
从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来看江苏省都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但从图2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三产业在江苏呈现明显的南北发展分化,以2011年来看,苏南主要城市第三产业产值达到7025.63亿元,相当于同年苏北五市第三产业总产值的近四倍之多。根据江苏省2012年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人均GDP排名第一的无锡市(按当年价计算)达到了16771美元,而排名最低的宿迁人均GDP只有4294美元,地区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
4 江苏省服务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4.1 指标选择
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之外的所有其它十五个产业部门。因此本文选择使用第三产业的评价体系来对江苏省服务型经济水平进行测度,本文认为影响产业结构化水平的因素主要有:经济结构因素、技术发展因素、城市化水平因素以及居民消费水平因素等。表2为具体指标体系:
4.2 评价方法与结果
本文对产业结构服务化的综合评价,是通过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出2011年GDP排名前十的省市包括江苏在内的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综合得分,将江苏产业结构服务业化水平得分与其他省市进行比较,找出其优势与差距所在,同时也可以大体了解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服务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合并计算出以上选取的9项指标,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经过计算,3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5.246、1.679和0.970,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4.29%、20.66%、12.78%三个主成分总共提取了原始变量87.73%的信息,对原始数据具有代表性。标准化后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是:
Yj=5.246 X1 + 1.679 X2 + 0.970 X3
Yj:第j个地区的综合得分。
由此得到2011年服务化水平排名(表3)。
由以上排名可以看出,在GDP排名前十的省市中上海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服务业发展水平以较大的优势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广东省排名第二,江苏省紧随其后排名第三位,服务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一梯队,但是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江苏省服务业发展水平与上海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有待进一步提高。
5 结论
本文通过描述统计分析,发现江苏省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近几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衡量江苏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在全国各地区的相对位置,本文建立与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密切相关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得到了江苏省产业结构服务化水平在全国的相对位置,结果发现尽管江苏省服务经济水平发展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与上海、广东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尚不成熟,在新的历史时期江苏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升级服务型经济发展水平,争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陶纪明.服务业的内涵及其经济学特征分析[J].社会科学,2007,(1):21-28.
[2]潘海岚.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8,(1):149-184.
[3]刘继国,李江帆.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家,2007.
[4]钟勇.产业结构演进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2014年07月02日,国务院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使旅游开发向集约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旅游服务向优质高效提升。国家提出的旅游行业进行转型的需求,对各级城市来讲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在提升“硬件”服务系统的同时,“软件”人为服务也成为转型的重点。作为“软件”服务的核心,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各级政府的关注热点。目前旅游行业中英语导游大都是通过各大高职院校学习后进入就业岗位的,所以进行旅游行业的改革,就必须要从各大院校抓起。
一、旅游英语特点以及教授现状分析
旅游英语是一门集实用性,专业性,综合性为一体的专业英语。它要求使用者在学习基础英语的同时,对日常基本通话、旅游条款、旅游法律细则等有全面的了解。所以在教授这一门课程时,教师的关注点更多应该是在应用,当然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也是旅游英语学科必不可少。除了专业的词汇、句型、语法等方面的学习外,在旅游英语学科上还应该涉及包括人文、历史、地理、风俗、宗教等方面的学习,全面打造旅游知识性人才。
根据旅游英语特点进行现代英语教学的一一对应,我们发现现在各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学科基本上是名存实亡。老师的教学还是处在最传统的阶段,背诵单词、背诵课文、课堂单词测验等,课堂氛围和中小学一样沉闷,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在台下听的心不在焉。课堂上的互动性太差,仅有的几个对话还是照本宣科,毫无意义可言。难道都是老师的问题么?其实不然,施教的材料就是旧内容,就算是老师有力改变但依旧是杯水车薪。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材料却是停滞不前,没有实用性的材料,老师教来教去还是老内容,学生仍然是提不起兴趣学习。
二、针对各大学校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几条建议
(一)以市场为中心,设置旅游英语专业
市场的需求是国家的发展之本,各高职院校输出人才日后也是为了服务市场,所以在专业的设置上也需要以市场需求作为指导思想。
2016年1-6月,中国的国际旅游收入57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入境人次也高达6787万。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不论是从真实的数据还是在国家的着力方向上来看,都可以证实旅游是朝阳行业,从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来分析,旅游行业也是前景大好。旅游行业火热,懂得外语的人才则更受欢迎。所以在设置专业上,应该在旅游服务人员的培养上入手,兼顾涉外的酒店、景区管理人才培养。
(二)强有力的课程设置为行业输送人才
学生在校的针对化学习是进入社会前的必修课,社会是实践所需知识的最好方式,所以各高职院校在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该从应用性入手。对于了旅游英语专业来讲,课程应该明确以英语、旅游为主导,并加入专业技能,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该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因为行业的特点所以应多注意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课等方式自由组合,进行课程优化训练,培养学生掌握旅游英语,同时完成对旅游知识的学习。
(三)完善的教学体制确保旅游行业转型升级
传统的旅游英语课程无法满足现有的人才输出需求,制定完善的教学体制势在必行。对于旅游英语专业来讲就是要应用型+能力型的人才,所以在对课程进行科学化的设置后,需要根据学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监督。例如实践课程的形式多样,那就需要有统筹管理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的课时以及形式,合理的分布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学校而言,教学体制还包括对学生就业方向的指导。旅游行业正在进行新时代转型,学校在对学生职业规划时,就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定向专业培训。只有这样在国家旅游行业大发展的前提下,才能确保各个岗位的人才输出。
四、总结
【关键词】服务经济 第三产业 协整
一、引言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现达经济的标志之一就是发达的服务产业经济。经济中服务能力的强弱大致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综合能力,落后的国家大多没有强大的服务经济竞争力。服务经济的强势发展,正如历史上所发生的几次社会化大分工一样,都可以归结为劳动分工。服务经济具有较好地满足人们细致化需求的特性,因而,充分适应了日趋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
中国服务产业在迎接这一时代到来的同时,也呈现出令人担忧的一些问题。服务贸易的出口能力是一国服务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仅为24.8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0.7%;到2006年,这两个数值分别达到92亿美元和3.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服务出口的规模仍有较大差距。服务贸易表现出的问题说明服务经济的弱势必然会制约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说明中国服务经济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为了更好地解决服务经济当前所面临的难题,我们有必要先对服务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作逐一分析。
二、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威廉・配第将服务视为一种具有专门职能及独立的经济部门。斯密的观点是,任何经济活动都可以划分成生产性的或非生产性的,前者主要是指物质产品的生产,可以“增加其行为对象的价值”,并同时创造自己的收入,而非生产性劳动则不能创造自己的收入,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工作人员所获得的只能是收入之外的报酬。而萨伊不同意斯密的这种观点,指出服务也属于生产性劳动,并把服务劳动成果统称为无形产品。法国的P. Lepesant de Boisguilbert在他的《法国的零售业》一书中指出,医生、律师、商人、军队和国家公仆等所提供的劳动都是国家的财富,且认为在财富的创造上,服务与农业、工业生产没什么区别。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性劳动产生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作为非生产性劳动的服务不能产生价值,自然也不能生产剩余价值。
关于服务的研究,十九世纪也涌现出一些名家和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如巴师夏(Frederic Bastiat)认为交换实际上是一种服务的交换,在其著作《经济和谐》(Harmonies Economiques)中,他以服务交换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系统分析。巴师夏及其追随者卡尔松(Clement Colson)都认为,所有的活动都是服务,物质产品自身也在提供服务。关于公共服务,两人都有论述。巴师夏认为,公共服务来源于“具有普遍性和同一性”的公共需求,公共服务与私人服务一样都服从于价值规律。由于巴师夏坚定地信仰自由主义,因而他反对所有形式的政府干预。卡尔松的观点是,公共服务的发展是政治和文化进步带来的,政府服务不同于其他服务活动。
我们所熟悉的服务经济理论大概是从三次产业的划分开始的。英国经济学家费雪(Fisher)在其著作《进步与安全的冲突》(The Clash of Progress and Security)中首次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划分,从而形成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他认为,第三产业是为了满足人类除物质需要以外的更高级需要(如精神上的需要)的产业。随后,克拉克(Colin Clank)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发展了费雪的第三产业理论,认为除农业、工业以外的所有部门都是第三产业,或叫服务性产业。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克拉克定理”,即随着国家的经济进步,劳动人口由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再从工业部门转移到商业和服务业。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需求重点转向了服务产品。对服务经济的研究也上了一个台阶。美国经济学家维克多・富克斯(Victor R. Fuchs)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论,分析了战后美国从以工业经济为主导过渡到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过程中,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他得出结论:一方面,社会对服务产品的需求增长加快,分工专业化衍生了专门为企业(尤其是为制造业)服务的各类组织;而另一方面,服务业人均产值增长慢,导致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大幅增长。他还发现,与工业部门相比较而言,服务部门的生产率趋于不稳定,服务部门的工资比工业部门少得多,且服务业各行业间工资差别很大。富克斯的研究还指出,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使以垄断性大企业为主的经营转向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经营,服务工业的个性化与工业的同质化正好相反。
三、中国服务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产业逐渐依赖于服务产业的支持,各项服务产业正对传统产业的面貌和发展有着变革性的影响。区别于传统产业部门,服务产业表现出巨大的共享性和外溢性。信息通讯服务、交通服务及产品售前售后增值服务等各个支持业将成为其他产业发展的最有力支撑。中国服务产业究竟对国民经济起到多大的拉动作用?在此运用一些简单的计量分析进行说明。
先选取1992―2008年中国GDP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季度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后再协整检验两者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这样,我们就能大致看出服务经济(在此用第三产业代替)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第一步,通过协整检验并观察结果,我们发现这两者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1)。其中SER是service的缩写,代表第三产业增加值,GDP是国内生产总值。Trace(迹)检验结果这一栏中,20.50>15.49且0.02614.264且0.026
第二步,在协整关系成立的基础上,再对这两者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这一检验的正式名称应该是“格兰杰非因果检验”,且说明xt-1是对yt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而习惯上却用xt来代替。而且格兰杰因果关系和哲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有区别的,其无外乎是说明,xt-1中包含了预测yt的有效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对GDP和SER(即服务产业,在此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代替)实施格兰杰因果检验,观察两者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因果”联系,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显示,都拒绝原假设,即“SER不是GDP的格兰杰原因”和“GDP不是SER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这两个原假设被检验出不成立,这就证明了SER和GDP相为格兰杰原因。这一结果还是很具有启发性的,说明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拉动作用,而且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与本文开头所述观点一致,即第三产业或服务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份额占比越来越高,是其GDP拉动的。所以,发达国家服务业相对较发达,是以强大经济基础为支撑的。
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世界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市场容量在不断扩大,分工与专业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效率越来越取决于整体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运作,而服务产业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剂”的功能,因而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效益提高的强力助推器。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民经济与第三产业或服务业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联系。为了增加本国在未来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把发展服务业放到突出地位。首先,鼓励企业增加服务创造,培养企业的服务创新意识。其次,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步伐,生产业要优先于消费型服务业,因为前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制造水平。再次,通过高校为服务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中国有巨大的人力资源基础,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快速培养出一支服务创新队伍。
【参考文献】
[1] 顾国达:服务经济与国家竞争优势――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
[2] 裴长洪主编:中国国际商务理论前沿[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关键词 渐进危机事件;汶川地震;影响
现代服务业是经济的晴雨表,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正确分析危机事件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形势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对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做出恰当判断,而且对于易受经济、政治、自然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现代服务业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一、历史危机事件对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现代服务业提供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收入弹性大,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服务产值呈现较大的回落。在经济繁荣时期,又是高增长的行业。改革开放后,从现代服务业产值的增长率来看,现代服务业随着宏观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的波动,下面对现代服务业增长率波动较大的年份进行分析:即 1981年、1986年、1989年、1996年、1997年及其2003年。
1.改革开放后历次通货膨胀
现代服务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一般说来,通货膨胀之后,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效应会在接下来的半年或者是一年后开始显现,物价开始回落,经济状况呈现出波动,现代服务业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也呈现出波动。从价格指数和货币供应量上进行考察,我国改革开放后经历了1980年、1984―1985年、1987―1989年、1993―1995年四次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之后,国家采用相应的系列限价治理措施,服务产值开始回落。
2.1989年
1989年我国国内发生了 ,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了经济封锁 ,这给西部的经济尤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1988年,西部现代服务业产值为817.38亿元,增长率为30.93%,西部现代服务业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1989年,现代服务业受到的影响,同时受到国内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的后续影响,国内现代服务业产值为981.65亿元,年增长率急剧下降到20.10%,下降了10.83个百分点。1989年的风波第一次让现代服务业界切身感受到了现代服务业比工业和农业发展更存在风险。
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最为突出是泰国、印尼、韩国,再加之中国香港、澳门,不光是现代服务业产值严重下滑,经济全面下滑,而导致现代服务业需求明显减少,当年对西部的影响比较大,1996年,西部现代服务业产值为4051.91亿元,年增长率为19.28%,到1997年,西部现代服务业产值为4603.64亿元,年增长率下降到13.62%。由于西部与生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占有的比重较大,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亚洲金融危机对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有限。
4.2003年 “非典” 疫情
据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师斯蒂芬・罗奇曾分析,“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局限于服务行业。2003年非典疫情集中在第二季度,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各地区明令禁止外出旅游,许多商务活动被迫取消,行业产值受到影响,如餐饮业产值下降;交通运输产值出现下滑,旅游业受影响严重,商贸流通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总体说来,受到的影响不是太大,就从现代服务业的年增长率来看,2003年比2002年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率只下降了0.6个百分点,第一次反映出了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巨大韧性。
二、汶川地震对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波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10省(区、市)的417个县(市、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极重灾区四川、甘肃、陕西3省以及重灾区的51个县(市、区),总面积132596平方公里。1特大地震灾害对全国经济,特别是西部现代服务业受到的冲击尤为突出。
1.对现代服务业载体造成损毁
经济繁荣、科教文化发达,交通、通讯、金融设施完善,才能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条件和坚实的后盾。这次地震灾害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几个主要灾区四川、甘肃和陕西等地地震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发生导致这些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8437.7亿元,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减缓,现代服务业载体资源元气大伤。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统计数据,5.12汶川大地震损毁公路34125公里,受损学校7444所,受损医疗卫生机构11028所。通讯方面,需要恢复重建固定通信网交换机113万线、宽带接入设备56万线,业务用房68.7万平方米,重建邮政综合生产营业用房57处、邮政支局385处、邮政设备设施2178台。商贸设施来看,需要恢复重建批发市场181个,零售百货店39个。金融机构修缮加固网点2315个,原址重建789个,异地新建294个。从旅游来看,需要恢复重建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黄龙等景区景点。
2.对西部现代服务业支撑行业形成冲击
按照李江帆的现代服务业行业支柱行业的分类方法2,以现代服务业各个行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超过10%为标准,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整体上来看,构成西部现代服务业两个支柱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15.9%和19.0%。这两个行业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交通、通讯的支撑条件,目前交通、通讯、商贸正在逐渐恢复中,这对西部现代服务业支撑行业发展直接形成冲击。以重灾区省份之一四川为例,四川的支柱行业既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也包括了房地产业,分别占现代服务业产值的13.8%、16.6%、10.3%3。根据四川省统计局的统计,2008年二季度四川批发零售业发展受挫,批发业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较上季度下降6.7点,降至120.1点;零售业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较上季度下降14.5点,降至129.8点。总体说来,汶川地震对西部服务业支柱行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3.西部现代服务产品的有效需求直线下降
现代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地震灾害期间,对生活和生产、生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需求急剧减少。重灾区经济受到重创,居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居民对食品、用品需求量明显增加,对现代服务业产品的需求相对减少,对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需求减少。地震灾害之后,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开始恢复,在重建恢复期间,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需求较地震灾害期间有所回升;但与上年同期相比,有效需求仍然不足。在房产需求上,除了重灾区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坍、损毁,需要政府主导重修重建。西部其他地区由于地震的带给居民的巨大负面影响(包括心理)及其对房屋安全性的考虑,将使部分购房者暂缓入市,持币待购,房产需求明显减少,从而使原本就低迷的房产市场更加下滑。在旅游需求上,大地震对西部的旅游需求形成较大的冲击,不仅重灾区居民的出游需求将会受到抑制,而且全国其他地方的游客出于安全考虑也将回避灾区景点,导致近段时期西部地区的旅游业有效需求明显下降。
三、汶川地震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带来的新机遇
汶川 “5.12” 特大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给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重创,同时大地震为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及其现代服务业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
1.优化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
大地震破坏了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部分载体,这为现代服务业优化空间布局带来了非自愿选择的机遇,在修复重建的过程中,西部现代服务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遵循主体功能区规划原则,依据生态维、产业维、城市维“三维协调”原理,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生产业集聚化、消费业均衡化。目前西部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发展原先工业基础较好的重庆、成都、西安和广西等地区,将其变为西部重点生产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以研发、采购、储存、销售、售后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在消费性现代服务业方面,结合区域优势,将消费性现代服务业在空间上实现均衡布局,推进实现消费性现代服务业的公共服务均等化。
2.灾后重建为服务投资带来新机遇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恢复重建资金总需求经测算约为1万亿元。灾后重建坚持创新机制,协作共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重建机制,把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多方支持、对口支援结合起来。目前主要通过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国内银行贷款、资本市场融资、国外优惠紧急贷款、城乡居民自有和自筹资金、企业自有和自筹资金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广泛吸引了社会各界参与灾后重建。现代服务业投资主要集中在重建恢复各类景区,建设重点旅游区,打造精品旅游线;恢复重建商贸网点;恢复重建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金融分支机构,重建营业用房、金库、金融网络信息系统等方面。地震灾害在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形成重创的同时也为巨大投资将拉动服务经济增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3.为服务业创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与科技成果的广泛运用,服务业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跨国公司日益向服务型跨国公司转型,通过掌控研发和市场营销等核心环节,在国际分工中支配力、影响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中处于高端。西部服务业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在灾后重建的大环境中,给西部服务业创新发展带来了如下机遇。①灾后重建为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技术和信息。②现代服务业中的先导产业为服务业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③发达国家发达地区聚焦西部带来的新机遇。
四、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势
总体说来,西部现代服务业在曲折中前进。就目前来看,西部现代服务业确实面临严峻的考验,汶川大地震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形成空前的影响,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如果2008年第四季度及其来年国家宏观经济总体平稳运行,西部不再遭遇大的自然灾害或者受到其它突发事件的影响,尽管西部现代服务业产值增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缓,但仍然有望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
参考文献
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魏小安、曾博伟. 汶川地震后中国旅游形势分析与判断[J]. 旅游学刊. 2008(8).
徐竟成、范海青.论传统服务业的生态化建设[J].四川环境.2006(4).
李双成、赵志强. 汶川大地震灾后成都市文化旅游设施恢复重建规划战略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8(4).
基金项目: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项目(编号:XHJJ-15)。
作者简介:
【关键词】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
一、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思想史上,亚当・斯密首先提出了服务业的特殊性质。他认为:“有一种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却不能够。前者因可生产价值,称为生产性劳动,后者可称为非生产性劳动。”马克思从资本生产的角度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他指出生产劳动是“直接与资本相交换的劳动”,其中包括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劳动。一般来说,“服务只是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的表现,因为服务不是作为物而有用,而是作为活动而有用。”经济学界对于服务是否为生产性劳动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至今观点仍未统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缩写为SNA))是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核算制度。但其忽视了非市场尤其是非市场服务的核算,非市场服务核算在概念、测定及数据搜集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二、理论研究综述
(一)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定义
根据SNA(1993),非市场服务被定义为政府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按照免费或没有经济意义的价格提供给住户或全社会的服务。由于这种价格不能反映相应的生产成本和消费者偏好,因此不能为估价非市场服务产出价值提供一个适当的基础。非市场服务产出实际上是一种投入总量,而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出”,所以在核算中不能以成本的概念替代产出地概念。
(二)非市场服务的特点
非市场服务提供的服务量不受市场价格的约束。其大小主要由非市场服务部门的预算及能力来决定,与服务的需要不存在直接关系。
其次,非市场服务性活动的产出量形式多种多样,存在直接定量和汇总的困难。如政府行政部门的服务表现为向居民和社会提供每一项行政事项,其服务在量上的确定和汇总有别于市场服务常规处理。
并且,衡量非市场服务产出的大小应取其价值指标,相应的实物量指标因存在计算的困难一般较少采用。因为这是此类部门在其活动过程中为国民经济总体所做出的贡献。
此外,非市场服务部门的活动不具有市场的竞争性,其活动过程不考虑活动成本,这就使得非市场服务产出在活动过程中具有垄断的特点,非市场服务的社会资源存在严重浪费现象,导致了整个社会的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
(三)国外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研究现状
1994年美国著名统计学家格里利兹对“索罗余数”问题即可计量产出的增长大于可计量投入的增长的问题的解释中提到“不可测度部门(unmeasurable sector)”的影响。“不可测度部门”主要是指服务业中的非市场服务业。英国在1998年,就在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三个行业采用了新的核算方法即产出指标法对这些行业的产出值与增加值进行核算。
2003年底第七届NBS-OECD国民经济核算国际研讨会中,提到了改进服务业特别是非市场服务核算方法的建议,即把原来主要根据劳动工资数据计算非盈利性单位总产出和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改为根据单位的财务收支数据计算总产出和增加值,同时,为提高数据的准确度,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核算方法计算服务业增加值。
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超越市场:美国非市场核算的设计》一书,对非市场核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专家小组建议:协调和定期修订人口统计数据库将作为一项对非市场核算的投入。数据库将包括这样一些信息,如人们的年龄、性别、学校注册、教育年限、学位完成、职业、住宅、移民状况及其他方面。这样能给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在数据搜集方面提供有力帮助。
(四)国内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研究成果
2001年罗良清、王秀华发表了《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一般原则》,是国内研究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最早成果之一。在此文中罗、王提出正确核算非市场服务产出须遵循价值指标与国民经济核算保持一致性原则;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原则;满足各类经济主体分析需要的原则;操作的可行性与核算方法的正确性原则等四项原则。
2002年,金钰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研究》中从产出角度对非市场服务产出进行了分类,同时对核算方法的改进做了新的分析。
2003年,罗良清的著作《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问题研究》中首次对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这一内容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初步构造出一套用于核算教育、医疗卫生、一般政府服务产出的框架体系,为我国非市场服务产出和效率评价分析提供了参考和有效借鉴。
2003年金钰在他《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理论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出非市场服务产出应从直接产出、角度定义,认为非市场服务产出指核算期内非市场服务部门提供的服务的数量。同年,蒋萍发表《非市场服务生产、非市场服务交易、非市场服务产出》一文,从非市场服务生产性的论述谈起,论证了非市场服务交易的特点和非市场服务产出的性质,指出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虽然也计算了货币价值,但它只是一个估计值,其经济意义不能与市场产出价值的经济意义划等号。
2005年蒋萍、金钰等人的著作《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涵盖了理论和方法两部分内容,提出经济学生产观与国民经济核算生产观并不完全一致,国民经济核算生产范围是经济意义上的生产以货币交换为目的进行的生产的折衷,非市场服务核算存在的问题归于“核算制度缺陷”,首次将非市场服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制度建设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
2006年王辉的论文《略论现行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实践缺陷》中从资源的合理配置角度提出非市场服务核算的必要性。
三、非市场服务的产出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实际应用
价值指标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保持一致性原则,即非市场的产出核算属国民经济核算的范畴。在SNA中,对政府及其他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生产的各个服务产出核算使用价值指标,其构成为:其生产期间发生的成本之和,即中间消耗、雇员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其他生产税减生产补贴。新SNA按此方法处理非市场服务产出价值指标,是为了保持其核算体系的一致性。非市场服务的活动虽然没有现成的价格和服务量,但是参照市场货物或服务核算方法,寻找替代价格和相应的服务产量进行产出核算总是可行的这样既取得了价值指标,也能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保持一致性。
非市场服务产出还应当遵循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原则。适当地估算非市场服务部门的生产总量以及合理地确定相应服务产品价格,所获得的真实产出资料,能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首先,应如实反应社会对非市场服务的总需求,它说明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社会经济与民主的发达程度。核算真实的非市场产出能如实反应出其社会的总供给,正确的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分析才有基础。其次,正确的非市场产出核算所取得的核算资料,必须反应的是真实社会所需的产出,而不是“过度”、“虚假”的活动成果。
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要满足各类经济主体需求,不仅包括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各经济主题活动分析之需求。非市场产出核算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提供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资料,如非市场产出总量、非市场经济成分构成、非市场产出占总国民经济GDP的比重以及非市场核算理论指导、非市场核算方法的运用。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非市场产出核算与国民经济中的市场经济活动核算是保持一致的;考虑到中观及微观管理的要求,各非市场活动主体从本部门活动效益出发,全过程进行核算非市场活动的所费与所得,得以评价其活动的有效性。为了满足不同活动主体的要求,在非市场产出核算中应保留部分与主体活动成果相关的实物量指标,以满足自身管理的需求。
在满足以上准则要求的前提下,还应该注重操作的可行性与核算方法的正确性。可操作性要从核算资料容易取得以及操作人员能掌握核算方法两方面来考虑。正确性方面,非市场产出核算必须如实反应出非市场活动主体在一定的时期为社会创造的有效成果。非市场服务活动主体的“有效成果”是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产品。此类“服务”产品首先是非市场部门有能力供给;再次能得到社会的“承认”。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译.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罗伯特・A・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商务印书馆,1999.
[4]杨仲山.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D].2001年博士论文.
[5]D・w・乔根森.生产率[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6]蒋萍.政府部门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有关问题[J].统计研究,2001(5).
[7]金钰.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理论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2003(5).
[8]蒋萍.非市场服务生产非市场服务交易与非市场服务产出[J].统计研究,2003(8).
[9]秦开运.浅议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J].辽宁财专学报,2004(4).
[10]王辉.略论现行非市场服务产出核算的实践缺陷[J].统计观察,2006.
作者简介:
刘凯旋(1987―),女,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