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

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

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第1篇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要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 进入新世纪,面对信息化带来的难得机遇与挑战,我国政府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战略部署,提出了“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建设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指导方针,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新疆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地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前景、有特色、有问题,怎样更好地抓住历史机遇,跟上时代的步伐,无疑是新疆能否在21 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后来居上”的关键。

关键词 软件业 信息技术服务业现状 分析 思考

一、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现状及分析

20 世纪80 年代初,新疆软件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主要从事国内外软件、硬件的销售,及基本的安装、维护工作。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新疆也逐步壮大,截至目前已出现上百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

其中包括克拉玛依红有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新疆熙菱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民航通信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新疆虹联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中通服公众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业务也由最初销售、安装、维护到软件开发、网站的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训、网吧、信息工程的监理与检测、信息工程项目的可研与设计等。

1.基本情况与分析。2015 年1~7 月,自治区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7 亿元,同比增长26.1%,环比增长26.2%,其中,软件业务收入20.4 亿元,同比增长4.4%,环比增长20.3%。实现利润总额2.8 亿元,同比增长26.8%,税金总额1.2 亿元,同比下降7%,从业人员到1 多万人,同比下降3.6%。

软件业务收入按业务类型看,软件产品收入3.1 亿元,同比增长12%,环比增长8.1%;信息技术服务收入16.7 亿元,同比增长0.2%,环比增长22.9%;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5 904.4 万元,同比增长536.8%,环比增长22.1%。按服务模式看,上半年实现软件服务外包业务收入4 147.6 万元,同比增长4%,环比增长13.3%。

2.产业经济主要特点。(1)软件产品增速较快。随着用户对信息安全意识的提升,信息安全产品需求增大,相关软件产品销售收入增长。1-7 月我区实现信息安全产品收入7018.8 万元,同比增长69.4%。

(2)信息技术服务增长趋缓。我区信息技术服务收入中,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占比较大,今年由于财政紧缩,政府部门信息系统集成建设项目较前些年大幅减少,1~7 月平均增速4%左右。

(3)运营服务收入增长较好。我区多数企业开始尝试开展数据处理和运维服务,建立了运维管理体系,且运转良好。部分企业已经通过了ITSS 运维能力成熟度等级评估,促进了运营服务收入的增长,年均增速26.8%。

二、产业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主要依赖信息技术服务收入。1-7 月,我区软件业务收入20 亿元,其中信息技术服务收入16.6 亿元,占软件业务收入的83%。信息技术服务收入中,运营服务收入、电子商务平台收入、集成电路设计收入三项合计只占46%。还需进一步引导产业多元化发展。

2.业务来源单一。我区信息技术企业以政府信息化项目为主要业务来源。据不完全统计,2014 年我区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在政府行业承接项目占比最大,超过金融、电信、教育、安防等领域,占比位居第一。业务范围单一导致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抗风险能力弱。

3.软件产业对工业支撑能力弱。我区信息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力量薄弱,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认识不到位,掌握不够深入,不能很好的支撑和引领传统工业领域各环节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

三、政策建议

1.提高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于信息技术,通过研究发现虽然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所发展,呈现增长趋势,但对工业各产业部门的带动能力有限,还没有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倍增器”的作用。政府应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工业产业,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注重人才培养,加大信息科技的投入人才是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随着全球信息化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景象。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培养和吸引人才,把用好人才作为一个重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已出台的相关人才激励政策,营造一个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环境。重点培养一批处于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人才。要调动科研院所、高校的力量,采取各种联合方式,借助“外力”为企业的信息化服务。

3.以政策为导向,抓住市场机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等相继出台,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 等将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随着工业领域转型升级和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信息惠民的各类应用需求大幅增长,有利于软件产业培育新型业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勇.促进新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J],经济纵横,2008(8).

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第2篇

1,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现状

我国的工业经济是我国整体经济中的重要力量,经过改革开放之后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工业经济已经彻底改变面貌,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历程。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关头,我国工业经济不仅具有着充沛的动力,更面对着机遇与挑战。目前我国工业经济飞发展遇到以下几个挑战。

首先,我国工业的增长面临着极限,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长一直是靠资源和各种要素的投入为支撑的,但我国目前已经是全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经过经济发展,这种高储蓄率即将慢慢下降,必定引发投资回落,不能继续保持经济的高增长率。其次,伴随着工业经济发展的后果就是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就资源来说,我国目前每年的资源消耗量位居世界二位,资源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环境来讲,我国毒气体排放位于世界第一位,当前的雾霾环境十分严峻,人们上街都要带着消毒口罩,这都是由于我国长期依靠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日积月累的结果,对资源的开采严重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更是在不断恶化。最后,我国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谁的问题,在国外工业化的前期就是对资源高投入,环境的高污染,在后期通过前期积累的资本在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我们当前就处于这个阶段,是先污染后治理,还是边污染边治理,或者是控制并时治理污染的同时发展工业经济,这就需要我国及时进行选择。

2,工业经济高效运行的限制因素

2.1技术变革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世界工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都是科学技术,对技术进行创新直接就会导致工作效率的提高,当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增长的关键因素就是技术变革。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种生产要素在我国工业生产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知识,技术变革慢慢的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影响我国工业经济提高运行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2.2制度创新因素

一套有序的制度会提高工业的生产率,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历了开放化、市场化、民营化分别为核心的制度模式变化,这种变化对我国工业经济运行的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制度对经济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定要制定与国情相适应的经济发展制度,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2.3规模限制因素

大规模的生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生产率,斯密理论对规模效率进行了解释,此理论来源于美国,马歇尔说到规模的作用主要经过两个途径,一是个别企业内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组织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二是通过各种企业之间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

2.4人力资本的制约因素

人力资本主要是指生产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管理经验、健康素质等总和。在工业经济的增长中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3,提高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策略

3.1进行产业结构优化

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是同效率的增长相辅相成的,只有对结构进行合理和优化,对结构进行升级,我国的经济才能全面增长,并且是高效的、节约型的经济增长。从国际工业发展经验看出,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能过多对资源进行依赖,这是快速提高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有效途径,目前,结构作为一种对经济促进的新的增长点,已经被国内外所看好,调整结构是科学合理的。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对别的产业存在特有的分离效应,应该尽量少的消耗劳动力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率,服务业为工业化发展作支撑,没有服务业,工业化就会停留在粗放型的阶段,毫无进步。服务业具有低污染、低消耗的优点,应该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提高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这样就能够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广阔,生产业主要是为扩大再生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动力支撑的,所以要想提高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就应该提高生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3.2对技术进行创新

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因素就是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是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产物,把技术在应用到实践中去再进行创新,科技创新刺激技术进步,从而带动整个工业生产的提高,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们之所以国民生产总值高,是因为他们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大对人力的培养,对技术的革新。从我国发展来看,目前资源配置的效率仍有提升的空间,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革新的必然结果,原创性技术的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3加强对工业信息的收集

无论在那种经济形态中,对信息的及时收集与把握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信息在生产要素中具有着特殊性,同土地、资本等传统的生产要素是不同的,它的边际收益是持续增长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同时也有强大的穿透力,在生产要素的各个环节中,能都对各种生产要素的结构产生优化的作用,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

3.4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

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形态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自然经济、线性经济、和循环经济,前两种经济模式主要都是依靠对资源的消耗而产出的,而循环经济是指利用资源加工成产品之后,把之后的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当前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对资源的高投入,高度消耗资源的线性经济,顺应时展的潮流,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并且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不同的方案,政策表明我国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工业经济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

3.5减少能源消耗,建设节约型工业经济

工业在我国能源消耗中是处于榜首的地位,并且我国工业的能源利用率一直很低,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最实际的方法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浪费。所以,必须要开发节能技术、发展各种节能减排的工艺、开发变频技术等等。积极寻找可代替的新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对企业制定相应的能源消耗标准,带领我国企业进行节能,共同建设节约型工业经济。

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邢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专项立项课题(编号:20150101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2日

最近一段时期邢台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护生态环境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邢台全市工业基础相比较而言显得特别薄弱。本研究所进行经济新常态下的邢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分析和探讨,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深入研究目前经济新常态下邢台经济的发展情况,希望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促使邢台经济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

一、邢台经济运行总体态势

(一)第一产业实现较快增长。邢台市从年初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和实施多项强农惠农政策,通过逐步进行农村深化改革,让农村农业生产在稳中求发展,并秉持结构调整为大方向加大力度来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邢台农村经济优质高效的发展。

(二)第二产业增速逐步回升。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邢台全市的经济受到转型升级的影响,邢台第二产业增长值在一段时期内出现了负增长。邢台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制定了保稳促增长的政策,使得第二产业增速逐步提升。

(三)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邢台全市2014年服务业完成增加值593.51亿元,和2013年相比增加了8.2%,同比增长了0.5%,列于三种产业结构之首位,比邢台全市的GDP、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多2.2、2.5、3.4个百分点。

二、经济新常态下邢台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第三产业实现新突破。最近一段时期邢台市委、市政府在经济新常态的条件下制定出稳增长调结构的总体布局,不断增强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使得邢台全市第三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首超第二产业。邢台市2014年GDP比2013年增长了6%,其中第一产业比2013年增长了5.7%,比2013年提升了7%,第二产业比2013年增长了4.8%,第三产业和2013年相比增长了8.2个百分点,是三种产业中增速最快的,比2013年提升13.1%。这些说明当前邢台市的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的作用在不断提升。

(三)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增长。2014年邢台第三产业经济增长速度为8.2%,这里面拥有现代服务业成分的行业持续保证了12.2百分点的增长率,更是让贡献率超过了43.4个百分点,并且以其为首带动邢台服务业经济增长3.6%。第三产业中的物流服务业、金融、租赁以及商务、信息传输服务业在邢台市已经拥有了优良的发展条件,为邢台全市实施进一步的产业转型和审计优化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后盾保障。

三、经济新常态下邢台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生产有待提高。当前工业生产依然是支撑邢台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元素。但是在不断优化内外部环境的大背景下,邢台市逐渐关停资源消耗高的企业,第二产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处于低位运行阶段。邢台市经济的发展和提升离不开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增长,工业生产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要有所提高。

(二)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虽然邢台市服务业在近一段时期内在内部结构调整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可是依然没有在邢台形成一个明显的优势产业。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传统服务业所占据的比例较大,而新兴服务业所占比例特别小。去年邢台在交通运输服务业、仓储服务业、邮政业,以及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这三个邢台的传统服务业中增加值是226.6亿元,在邢台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是38.2%。虽然这三个传统服务业占据比例特别大,可是其增长速度仅仅是6%,和邢台第三产业平均增速相比低了2.2个百分点,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传统服务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而这就限制了邢台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

四、经济新常态下邢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措施

邢台要根据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主动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好邢台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基础,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地加快速度促进发展,增强当前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出台相关的政策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主动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地提升邢台经济运行质量,真正可以保证邢台全市经济发展可以高水平高质量的健康稳定的增长。

(一)高度关注影响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必须要注意到工业生产增速的问题,这是邢台经济在经济新常态下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遇到的最为迫切的问题,要时刻关注工业企业的实际发展状态,要促进新型清洁工业的发展,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企业在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其次在经济新常态下邢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必须要重视支撑服务业经济发展的所有基础设施和指标的发展现状。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大调整。经济新常态下邢台产业结构问题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邢台全市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定要考虑到实际条件,而且要是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邢台根据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实际情况需要将一二三产业逐步做大、做优和做强。首先,对于第一产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经济新常态下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绿色蔬菜、优质果品为发展关键点,以现代新型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逐步增强区域优势,向着农产品深加工方向逐步延伸,实现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农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之路;其次,对于第二产业必须要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在经济新常态下需要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兴替代一起抓,完成邢台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最后,在第三产业上需要大力推进“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升水平”的实施方案,在邢台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突出“一城五星”,对邢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创意等产业,在未来几年向着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现代化物流枢纽城市的目标和方向加速发展。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经济新常态上经济发展和提升的新动力,必须在这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邢台全市要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必须要重视和快速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商务服务行业,在促进邢台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让邢台服务业行业实现结构优化的目的;其次,邢台在经济新常态下需要努力加速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再次,需要应用当前先进的经营方式与发展快速的信息技术来逐步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实现结构转型升级,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制、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最后,需要重点关注和推动当前发展竞争力特别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全市服务业蓬勃发展。

五、结语

邢台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可是在经济新常态下,邢台经济的发展压力十分巨大,因此加快邢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成为了邢台经济发展的关键。所以邢台要找准自身定位,抢抓发展机遇,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谋求发展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重振邢襄大地风采。

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对接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经济形式的一种范式,逐步转化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但是,目前全世界循环经济构建状况却参差不齐。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因素影响外,主要是循环经济在理论上还存在某些盲区。因此,明晰循环经济理论和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循环经济理论包括:概念、特征、原则、规律、模式和管理等内容。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王冰冰等,2005),其基本特征是各种经济要素在经济运行中按照闭路反馈式循环方式运行,运动中的物质能量梯次使用,逐步减少,溢出的能量形成新的能源。

循环经济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就是在生产和服务进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再利用原则,“就是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使用,延长产品使用期”(王冰冰等,2005);资源化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将生产和消费中的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在3R原则的规制下循环经济运动表现出五种规律性:自然生态式的闭路反馈循环规律;能量梯次使用和转化规律;废弃物向新资源转化规律;循环价值递增规律;循环效应延展规律等。

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进行闭路反馈式循环运动,构成循环经济运行程序链。在这种链式循环中传递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形成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形式的运动。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上的运动就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统一,通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应”途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因此,也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用来评价和检测循环经济效果(见表1)。循环经济的管理以矩阵循环管理为主,力求做到标准化、标志化、合法化和法制规制化。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

循环经济理论在向实践转化中需要一个理论充实和与实践对接的过程,就是将其理论内容及其对象分解、扩充和对应具体化,即理论细化。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包括对经济基础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的细化。

(一)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细化

循环经济是改造社会经济的一种形式,社会经济形态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细化:

一是产业结构细化。产业分类有三次产业、四次产业等方法。四次产业分类法将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我国产业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16个产业门类是:农业、林业、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行业。这些产业门类都能构建循环经济模式。

二是经济领域细化。经济领域是根据社会经济的职能性质划分的经济类型,其中包括生产、服务、消费和管理等四个经济领域。在这四个细化领域中同样可以构建循环经济。

三是经济区域细化。经济区域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平台,分为三个层面:企业—企业内部自成系统的经济循环形成小循环;区域—局部地域和关联行业内的循环经济的有机组合形成中循环;社会—无数企业和地区的合理组合或者小循环和中循环的有机连结形成社会一体化大循环。

四是企业经济细化。企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构件,从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动分析,企业经济包括资本、资金、物资、设备、技术、工艺、人才、信息、生产、运营、管理和项目开发等要素及其运动摸式。资本运行模式:G—W—G’;资金运行模式:货币资金—材料设备资金—产品资金—货币资金;物资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弃物;设备运行模式:购置—安装—运行—报废;技术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废弃;工艺运行模式:编制—采集—运用—废弃;人才运行模式:开发—采集—运用—闲置—流失;信息运行模式:采集—输入—处理—输出;生产运行模式:材料—加工—产品—废次品;运营运行模式:供—产—销;管理运行模式:建制—执行—调整—废止;项目开发运行模式:设计—构建—运营—调整—终止等,这些企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运行模式也一样可以构建企业循环经济。总之,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基础的细化分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对象和路径选择。

(二)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细化

3R原则细化。3R原则的内容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减量化原则要求对物质性、能量性和信息性的投入在所有经济活动中力求投入少、消耗小、产出大。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再利用等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回收处理。资源化原则要求对可再利用的资源材料、技术工艺、人才、产品、功能、信息、运营管理和废弃物等尽可能转化成新的经济资源。

运行模式细化。循环经济的运行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反馈式循环模式框架。资源在框架的始端,指社会经济中的所有投入;产品是对资源的处理结果;废弃物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剩余、残损、闲置、遗弃、排放和丧失功能而废弃的物品;再生资源是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处理形成可再利用的新资源。这种新资源反馈式进入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构架中再循环流动,从而形成不断地经济循环活动。

循环物流细化。循环运动的本质是物质运动,其中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种流动形式。物质流指有形物质的流动,如物资、材料、能源、资金、设备、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等;能量流指无形物质传递,如数量、质量、功能、作用和效应等;信息流就是指循环过程中的知识和“知识差”的传递,如知识经验、科学文化、技能技术、工艺设计、规划指令、市场动态和管理规制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形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范畴,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面、系统地在社会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各企业实现了经济循环运动,才能构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循环经济。

三、循环经济理论的实践对接

(一)对接原则

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对接的原则:一是系统原则。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构建和运行中必须系统组合,协调运作。二是对应原则。首先是经济理论对应经济实践,切实着手对现实经济的改造。其次是循环经济原理与经济产业、领域、层面和区域的对应,构建不同类型的经济循环。最后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与生产消费流程的对应,框架设计和构建生产消费流程中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运行模式,并按照这种模式运行。三是规制原则。循环经济理论也是一种规制,运用循环经济的理论原则规制社会经济的循环运行。四是激励原则。循环经济是一种长效经济,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对接方式

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方式,分为三种:一是全面对接,指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各产业、各领域、各区域和所有企业全面、系统地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和运行社会经济;二是全程对接,经济活动从设计、构建、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原理进行规制构建和规范运作;三是分解对接,因循环经济实践对象的环境、条件和战略需求的差异而形成的差异性对接,但总的要求是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最终全面落实。

(三)对接战略

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战略性,这种战略性就决定了循环经济理论的对接战略选择,一是因势战略。根据构建主体的状况、环境、条件采取量力而行、量势而动地发展循环经济。二是功利战略。通过诱发构建主体的功利需求引导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三是互促战略。通过示范、功利和激励形成竞争格局,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

循环经济理论既是一种范式,也是一种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社会功能之一。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性有两个特点:一是范式性;二是约束性。范式性是通过整合认识,制作规范,构建范例,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约束性是采取法规、政令、惩戒等手段强行推动和管制循环经济正常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规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导向。即通过理论传导作用于人的思想理念,使循环经济理论成为社会意识、公共理念。二是规范供给。即提供可借鉴和仿效的理论规范和实践示范并进行指导和咨询服务。三是制约管理。即通过组织形式和法制制度等手段规范和制约循环经济运行,发挥循环经济理论的管理职能。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论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形式的最佳选择。这种理论要转变为经济现实,除了本身应当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循环经济具有“设计经济”的特点,要求理论系统应当较为系统和完善,理论对应较为具体,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细化和对接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构建和发展经济循环成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社会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广泛而深入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冰,于传利,宫国靖.循环经济企业运行与管理[M].企业出版社,2005

服务业经济运行分析范文第5篇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和产业园区优化升级工程,推动实施项目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园区优化升级、市场拓展、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上市公司培育、重点企业帮扶“推进行动”,千方百计稳定存量提质增效、扩大增量转型升级,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求进、进中向好,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二、大力实施“推进行动”,增强工业发展内生动力

(一)项目推进。

围绕“项目推进年”活动,精准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及全省“7+7+5”产业规划等重点领域,谋划储备一批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工业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省“盘子”。坚持把项目作为第一抓手,加强技术改造、开放合作和工业招商,以项目支撑工业发展。编制工业项目清单,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实行“挂图作战”,重点抓好70个投资2000万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推动新能源汽车等22个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新能源动力汽车电池生产线、家居生产项目等17个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信息化合作联席会议机制,争取国家产业布局和政策支持,主动对接、积极跟进,重点围绕吉利新能源汽车项目配套、电子信息、丝纺服装上下游产业链等开展节点招商、补链招商。

(二)创新驱动。

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发展的决定》,促进创新要素向产业聚集,推动工业转型提质发展。编制《创新驱动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创新驱动试验区,积极推进科技园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校企联盟等,加快推进国、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创建,支持商用车研究院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户。依托市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搭建政产学研项目对接平台、融资平台和人才提升平台。

(三)产业园区优化升级。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加强园区党的建设推动产业园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1+3”文件精神,出台我市优化园区发展“1+X”系列文件。理顺体制机制,研究制定财税分成、园区撤并、企业退出等办法,引导产业园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竞相发展。启动实施智慧园区云平台建设,加快园区建设开发市场化转变,引入PPP模式、混合所有制模式,建立可持续建设开发模式。抓好园区产业填充,加快小微企业成长园建设,全面建成9县(市、区)小微企业成长园;完善园区发展及新型工业化目标考核体系,争取更多园区纳入省经信委园保贷试点、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或专业特色园区。推进工业强县富县,做大工业规模、做强工业实力、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县域产业支撑,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四)市场拓展。

组织汽车汽配、丝纺服装、石油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对接合作,举办重点行业产品供需对接会,鼓励同等条件下就近采购应用本地产品,努力拓展本地市场;支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应用,实施首台(套)保险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网上直销平台,支持企业参加“惠民购物全川行动”、“万企出国门”等活动,鼓励企业在省会城市新建专卖店、直销店或在大型超市设立专卖区(柜)。

(五)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

认真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扶助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执行3万元/户的升规奖励政策;对每户规上企业给予0.5万元,用于企业自行组织安全、环保、统计等工作培训费用;支持“个转企”、“小升规”,确保净增规上企业50户。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争取30户以上企业进入省“小巨人”和“成长型”企业培育计划,50户企业进入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名单,力争新发展100户以上的小微型初创型企业。建立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配套、协同发展。

(六)上市公司培育。

制定2016—2020年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大企业大集团,使之成为我市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力量。支持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导企业或多个关联企业改制设立股份制公司,鼓励企业异地“买壳”、“借壳”上市。支持企业合理选择上市途径,自主选择中介服务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在不同交易市场挂牌融资。优先满足大企业大集团信贷需求,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七)品牌创建推广。

大力实施“名企、名牌、名家”战略,积极培育行业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发展企业集团、产业联盟、总部经济等,着力打造燕京、三环、嘉美等一批有影响的知名企业;鼓励支持企业自主积极申报国省名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制定加强优秀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组织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营造出“需要企业、需要大企业,需要企业家、需要优秀企业家”的良好氛围。

(八)重点企业帮扶。

深化市、县(市、区)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一对一”联系帮扶企业制度,确定一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实行帮扶,原则上每季度联系帮扶领导深入企业调研1次,研究制定具体的帮扶措施,协调解决企业和项目建设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联系帮扶企业台账,实行清单管理,坚持问题吃准摸透、解决措施有效可行。有序开展“僵尸企业”清理,推动嫁接重组、“腾笼换鸟”。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转型提质增效

(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

突出工业优先发展,推动汽车汽配产业强势崛起、丝纺服装产业深度转型、石油化工产业优化链条、轻工食品医药产业集群壮大。汽车汽配产业:全力推进吉利新能源商用车研发生产项目建设,力争完成主体厂房建设和设备购置安装;开展“汽车汽配产业专题招商年”活动,围绕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项目沿链招商,弥补产业短板,着力构建完整汽车产业链;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加大公共领域市内新能源汽车产品采购和推广力度,重点推进公共交通领域及城市物流、冷链物流、市政环卫、邮政配送等领域;加快充电桩等配套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充配电站(桩);支持吉利公司申报创建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技术中心和国家级燃气发动机检测中心。丝纺服装产业:整合蚕桑生产及贸易、旅游等资源,加强轻工食品医药技术研发、检测、管理咨询、营销策划等平台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实施有机高端战略,抢占高端市场,加快农业产业化及有机食品加工产业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轻工食品医药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建设。抓好多扶有机食品产业园建设,打造地方特色食品,结合红色旅游、古城旅游、乡村旅游,开发地方特色产品,实现食品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认真实施《2013—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建立政府推动和企业主导相结合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机制,积极承担国省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在研究开发、关键技术、技术标准、重大成果、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等方面实施攻关。优先支持新兴产业通过延伸链条等途径转型升级,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探索设立新材料产业创投基金。

(三)加快发展生产业。

加快生产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依托产业园区、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培育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支持现代物流园创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支持物流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和支持制造业物流业务外包,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稳步发展第四方物流。加强物流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应用和推广,推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培育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服务业态。

四、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助政强企惠民能力

(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产业。

以电子信息产业园、创新驱动试验区为依托,以电脑连接器、模具、电子元器件为重点,积极引进半导体、汽车电子、通讯、新光源、仪器仪表、消费电子、专业包装等相关企业或项目,进一步提升配套协作能力。

(二)大力推进软件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浪潮云计算中心,积极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出台《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分工方案》,依托“智慧城市”、“光网”等平台,打造政务云、工业云等“14+N”云计算示范应用体系,推动云计算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物流业、邮政业、新媒体等领域广泛应用。继续抓好市软件孵化园建设,全力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大力培育发展面向生产的工业互联网、工业电子商务、工业大数据等新兴业态。支持互联网企业开展各类信息数据应用工程和项目,支持发展移动视频、手机支付、手机阅读、可穿戴设备等移动互联网产业。

(三)积极促进“两化”深度融合。

狠抓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关键共性信息技术突破,促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以谋划和推进“两化”融合重大项目为载体,建设一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树立一批“两化”融合典型,推动信息化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

(四)加快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抓好存量基站改造、新建基站规划布局和建设工作,力争实现全市城区和一、二类乡镇的光网覆盖,无线4G网络辖区全覆盖。推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打造区域信息枢纽中心。实施“宽带乡村”试点工程,促进信息消费,推进信息惠民。

(五)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无线电管理水平。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安全服务资质认证、信息安全保障人员资格认证等培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的工作能力。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安全保障专项检查。加强无线电频率资源和台站管理,完善无线电监测网络体系,开展行政执法和监测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无线电管理能力;加大对“伪基站”、“黑电台”、“黑广播”等非法台站的监测和打击,净化“空中电波”,防范和打击各类国家考试中的无线电作弊行为,确保重大活动、重要时段、重点区域和广播电视、航空铁路、通讯指挥等无线电使用安全。

五、狠抓节能减排,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一)抓好重点领域节能。

积极争取国、省有关节能项目资金,组织申报和实施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优化、能耗在线监测、资源综合利用、节能节水设备生产推广、节能服务购买、合同能源管理等项目,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的节能水平;以化工、纺织、印染、食品发酵等行业为重点,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高效冷却、洗涤节水、废水处理回用、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通用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提高工业企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贯彻落实《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重大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推广重大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深入实施分布式能源战略,推广使用清洁煤、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努力推动节能监察能力和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业,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机构。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调整后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加速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建设。试点推行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支持化工、纺织等行业企业实施以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减少外排废水为核心的清洁生产。

六、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巩固工业稳定增长态势

(一)加强运行监测分析。

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分析平台,建立统计、经信、园区三方协调机制,完善工业运行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监测分析质量和辅助决策水平。继续抓好工业经济运行快报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分析,强化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大宗产品监测分析,密切跟踪行业发展新动向新态势,及时防范和化解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考核,强化企业分类指导和重点培育。深入开展工业经济“一季度开门红”、“二季度双过半”、“奋战四季度”等专项活动,确保工业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快于全省”。

(二)抓好要素保障。

做好水、电、气、煤、油、运等要素供应协调,实现供需基本平衡。加快实施电网、成品油储供设施等建设项目,抓好直购电、丰水期富余电量消纳、天然气降价等政策的落实。制定电力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和天然气迎峰度冬应急预案,加强成品油流通市场监管,继续抓好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强化工业用地、融资、用工保障,积极推动银企对接合作,组织召开工业企业专场招聘会。完善工投、化投、担保等融资平台建设,用足用好市级工业发展资金、重大产业扶持资金、应急转贷资金等产业投资基金,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和杠杆放大效应,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加强工业项目监督检查,扎实抓好工业领域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依法行政和工程领域技术职称评定等工作。组织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涉企收费清单管理,抓好惠企政策落实,查纠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中介机构服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