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运动技能 技巧 迁移 体育教学

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开展运动技能教学,不但能发展学生体能和促进学生身体发育,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一、正确认识运动技能教学

《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该领域与运动参与领域一起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学习领域将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可使学生学习和基本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较好的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正确理解运动技能教学

(一)对运动技能教学的界定

《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这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加、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的改变等方面。”另外还提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该领域与运动参与领域一起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改革不是去掉原来的‘三基’,而是用新的‘三基’来补充、丰富和完善原来的‘三基’”。

(二)正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有些非竞技运动技能因其实用性和趣味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但是不能将以非竞技运动技能作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理解成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而看成活动课、游戏课或休闲课。相反,只要非竞技运动技能的教学有内容,教法新颖,才是体育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表现。

(2) 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和练习,也才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

(三)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建设

(1)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育人功能。在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将运动技能的教学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

(2)运动技能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各个水平段应有所区别。

(3)新体育课程所强调的运动技能的内容要有选择,选择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技能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运动技能内容不要求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由于运动项目很多,而学生的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有限,这也决定学生的运动技术学习内容应该有所选择。

(四)运动技能教学与师生

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第一要素就是运动技能的提高。运动技能的提高也是学生体验体育运动、挑战自我、展示自我、交流结友的前提和条件。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和提高,体育课只能是浮浅、乏味的游戏,只能是趣味体育活动。从终身体育的角度考虑,如果现在的体育课不实实在在地教一些运动技能,学生又如何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从哪里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呢?

作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急需解决为什么要教运动技能和怎么去教运动技能等问题。合理地安排教材的教学时数,建立单元课时的模式和规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课堂上要认真学习,课外要花时间进行练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好课堂上所学的运动技能。

三、运动技能的迁移与干扰

运动技能间的相互迁移与干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影响到运动技能的形成和结合技术的临场发挥。这一规律倘若把握得好,就能促其迁移、排除干扰、缩短单项技术与结合技术的教学训练过程,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一)运动技能间的迁移与干扰产生的原因

造成运动技能间的迁移与干扰产生的原因,牵涉到生理、心理两门学科。它既与运动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有关,也由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不同要求而有所不同表现。

(二)迁移与干扰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教学中,在选择诱导学习和辅助练习时,应使动作的基本部分接近,或核心学习的动机相一致,才能达到迁移的目的。

1.制定学年或学期计划时的运用。制定学年或学期计划时,除了贯彻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外,还要注意教材分布的纵横关系,要考虑到技能迁移的问题。纵的教材关系如:进行铅球教学时,先教原地推铅球,再教滑步推铅球,因为滑步推铅球的握球、持球、到最后用力、到出手,这些动作的基本环节和原地推铅球相同,所以教滑步推铅球时,只要把滑步与原地推铅球的技术连贯起来就可以了。

2.运动技能迁移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 在课的准备部分,应多采用专门性准备活动和基本教材的徒手模仿练习,因为他们和基本部分的教材内容在动作的基本环节上是一致的,对于基本部分教材的技术掌握可产生积极的迁移。

(三)防止干扰的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干扰是应力求避免的。对于技能间主要环节不同而细节部分相同时,要在教学进度表上给予公开的安排,借以防止干扰。但是在练习结合技术时,如果发现两种技术确实存在干扰的因素,可在战术上又要做到两者相结合时,就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彼此干扰,如果是主要环节不同,细节部分相同,比如近台攻球与扣杀之间的干扰,那么教学顺序上应先掌握好近台攻球,使之形成牢固的技术动力定型,然后再练习扣杀技术。

四、运动技能与体育课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一些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并在某几个领域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一)运动技能的教学是体育教学之本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为主要目的,而且在内容标准里面专门设立了运动技能的学习领域,指出了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明确目标,体育课程改革不是要去改掉原来的三基而是用新的“三基”补充。通过对运动技能的理解,自身健康发展体能的发展,人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课标》不仅没有忽视运动技术和技巧的学习,而是更加重视了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教学。

其实体育新课程并不认为体育技能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价值,可以无视,相反,它更重视体育的基本技能对终身体育广泛的迁移价值和促进作用。很多体育教师现在都认识到,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体育教学本身的意义。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树立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能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当然,我们也要改革传统的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变换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运动技能。在初中段投掷类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我始终坚信体育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须深刻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各领域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符合本校实际发展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学得活、乐而不空,就是讲究课堂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奖惩制度的制订和安排,而不是摒弃运动技能的教学实施。体育课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身体锻炼,还要重视技能技术的教学,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及有关体育的知识,要全面的教学体育,不能偏面的教学。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和当前的改革的主题,绝不是削弱和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要进行有益和有效的运动技能的教学。运动技能的教学是整个体育教学的主体,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能本末倒置,要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运动技能 运动记忆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Sport Skill Learning and Sport Memory in Physical Education

YANG Qing

(Shaanx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18)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sport skill learning and sport memory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alyzes their mutual relations, and further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sport skills; sport memory

1 体育教学中记忆的特殊性

运动记忆是对过去所做过的动作、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是一种复杂综合的记忆,它不仅有感知觉、思维的参与,还常伴随着情绪的变化。运动记忆在运动过程中对身体动作的知觉起着特殊的作用,使学生在进行动作技能学习时,为掌握动作及其概念而使身体运动的完整形象固定下来。运动记忆也包含着识记、保持(或遗忘)、再认和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动作记忆是运动记忆的主要成分,但不是唯一的成分。动作记忆主要是以运动觉、平衡觉、触觉等感觉和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等为基础的表象来实现的,即以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1.1 运动技能的形成与运动记忆

运动技能也叫动作技能,指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肌体动作系统。运动技能是一种习得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运动记忆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动记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运动技能形成的效果,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学习应遵循运动记忆的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形成运动技能主要包括了相互联系的四个过程: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和自动化过程。

1.1.1 运动记忆的遗忘与体育教学

(1)动作记忆的遗忘量远远少于语词记忆的遗忘量。

(2)动作遗忘的进程不同于语词遗忘的进程,尤其是在开始阶段。

(3)动作遗忘量根据能力的不同存在着差异。

(4)在动作操作遗忘曲线上还表现出31天的遗忘量却较明显地少于间隔1天的遗忘量。与1931年英国学者巴拉德发现的证词记忆中“记忆恢复现象”的曲线很相似。所谓记记恢复现象,是指在不熟记的条件下,学习某种材料以后,延缓(即过一、二天后)回忆的内容比立即回忆的内容更为完全的现象。

1.1.2 体育教学中遗忘规律的运用

(1)由于识记之后,遗忘会很快就开始了。

(2)由于动作遗忘的进程不同于语词遗忘的进程,它除了需要大脑思维外还需要人体肌肉的活动和身体运动,需要各种感知觉,特别是视觉和动觉的协调配合。

(3)动作遗忘也不同于知识的遗忘,这一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在学习新的内容过程中,在新授课和练习课之间,前后两次课的安排时间无须过短,也不能过长,而应在学习动作后2-3天左右有组织地进行技能的复习,提高动觉控制的能力。

(4)在动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应不断增强和强化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所谓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多方面因素的认知,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在学生动作记忆中,存在着动作记忆的元认识,且动作记忆的元认知能力明显影响着动作记忆的效果,动作记忆元认知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动作记忆元认知能力,进而能提高他们的动作记忆成绩。

1.2 影响运动记忆的因素

(1)目的任务的明确性对运动记忆的影响。要有效地进行动作记忆,就必须提出明确的记忆目的,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目的愈具体,则运动记忆的效果就愈高。这样,使得学生有清晰的方向,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愿望和需要,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的动机,就更容易引起有意义记忆,促使记忆的内容在大脑中留下牢固的痕迹,从而获得良好的运动效果。

(2)情绪状态对运动记忆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情绪状态的变化因素是多方面的,师生间、同学间、学习间、练习间等等方面的协调与不协调,都会带来各种情绪的改变。在教师交往中,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和鼓励学生的良好品质会带来良好的情绪状态。而以粗暴的态度进行指责和纠正错误,不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同时会出现厌恶体育课,讨厌教师,而使体育学习不能正常进行。

(3)兴趣对运动记忆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兴趣是影响学生运动记忆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的内容,在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前提下,应多方面向学生介绍体育科学发展进程,体育新闻,体育知识,因势利导地组织各种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和小型竞赛,从而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稳定的兴趣。

(4)学习材料的数量和结构对运动记忆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教学动作数量的多少必然影响识记的效果。识记动作的性质也会影响到识记的效果。还有,学习材料的长短也会影响动作记忆的效果,学习的一系列材料越长,动作记忆越难。在一系列的学习材料中开始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忆,而中间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5)课堂气氛对运动记忆的影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表现在新颖的教学内容、有效的组织方法、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情绪等方面,还表现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竞争与合作上,它是外部环境对个体内在心理倾向的一种有效的影响。

(6)个体差异对运动记忆的影响。个体在运动记忆上的差异在体育教学中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运动能力、生理状态及心理状态等方面。运动记忆的差异要求体育教学要因人而异,在学习和任务的布置上要有的放矢,有目的、有意识地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教学的安排,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个体的发展。

(7)动作的言语化程度对运动记忆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新授的动作进行语词的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对动作进行命名,使学生能够说出动作的名称与动作有关知识,能促使学生对于动作记忆长久的保持。

(8)不同的感觉对于运动记忆的影响。在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感觉识记动作要比仅用单一感觉来记忆动作的效果好。体育教学中提倡“看、听、想、练”的结合,就是考虑到多种感受器的协同活动对提高识记动作效果所起的积极作用。

(9)队型的组织形式对运动记忆的影响。在进行班级授课时,学生与教师的位置关系也应作为一种影响运动记忆的主体条件。即:学生学习队伍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看“示范”、“演示”。听得清楚教师的指导,学生尽可能背阳光、背风沙、背干扰站立,同时队伍的站立应有利于教师的观察、指导调控,有利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互相观察等。因此,教师在讲解、示范、带队练习中,应更多合理的安排学生的队列队形。

2 体育教学中促进运动记忆的策略

策略一:加强表象训练。什么是表象?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运动表象是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境,它反映动作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力量方面的特点。它是一种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目的有计划进行的,重现运动表象的动作,是按识记时的动作顺序进行的,它是以一定的思考线索为依据的。

(1)正确表象的建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动作技能,首先要形成准确的运动表象,正确的运动表象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运动记忆依赖于运动表象。运动表象的形成是在学生学习动作技能的泛化过程中开始的,它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①教师的示范。示范法是教师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明确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技术结构、要领的一种方法,是视觉记忆的主要手段。②教师的讲解。教师的讲解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表达的教学方法,它是听觉记忆的主要手段。③学生的示范。学生的示范主要是指对比示范。它是在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以后,学生对所学技术已基本掌握的情况下,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的一种示范。它也是提高运动记忆,形成正确表象的重要手段。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体育教学。多媒体体育教学是现代体育教学中新兴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它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运动表象的有效手段之一。⑤教学模型、挂图和体育绘画。教学模型、挂图和体育绘画在体育教学中区别于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即时性效果。

(2)表象训练。表象训练是指学生在暗示语的指引下,不进行明显的身体动作,而在头脑中通过意念表象某种运动动作或情境的整貌,并唤起实际运动操作情况下的感觉,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

表象的练习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把握表象练习的时机。②从视觉表象为主逐步过渡到动觉表象为主。③利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示。④控制练习的时间和强度。

策略二:加强理解记忆。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动作技能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于动作技能的快速掌握。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的理解方法有很多,如释疑法、比较法、抽象表述法、概括法、口诀法等等。

策略三:加强过度练习。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是过度学习的结果,研究发现,一定程度的过度练习对于学习材料的保持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技能学习来说,由于遗忘过程在练习终止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得显著,过度练习则制止了这种倾向,同时过度练习能使技能形成自动化,如前所述,一旦达到这个阶段,技能便不易被遗忘。

在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运动记忆也是一个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由于体育教学受人数、场地、器材、环境的约束性较大,学生在一次课中要想达到过度练习并不容易。因此要求教师在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新授动作不宜教得过多,而每一次动作学习之后,应给予学生及时的练习。对处于分化、巩固阶段的学生应强调进一步的练习要求。这样可以赶在遗忘发生之间使所学技能加以巩固,也就使保持量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同时教学也应强调课内学习内容与课外练习内容紧密结合,给学生以充分练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可把重点和难点动作技能的辅助动作单一化,便于学生在课间或课后的自主练习,使动作得以及时的不断强化,并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过度练习的程度。

策略四:利用运动记忆规律,加强动作技能的正迁移。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运动记忆的迁移规律,合理安排好各项教材和教学进度。在每次课中要安排好准备部分的专项准备与基本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准备部分的学习内容更好的正迁移于基本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掌握一项教材之后再学习另一教材,要尽量避免同时学习两项新教(下转第129页)(上接第105页)材的现象,以避免出现技能间的相互干扰,相同性质的教材则尽可能衔接进行。同时在教学中也要经常提供学生某些动作与技术原理、概念的个体实例,教会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旧技能的方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变被动记忆为主动记忆,帮助学生提示新旧技能间的不同及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1.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第3篇

一、体育教学中迁移的基本形式

1.学习态度的迁移

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和技能练习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身的学习态度,而这种学习态度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正面积极的学习态度会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产生正迁移,而负面消极的学习态度会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产生负迁移。例如,学生成功地完成了一段武术动作练习,教师当众给予肯定或表扬,使他获得了精神上的支持与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他对武术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可能成为终身从事的体育锻炼。这就是体育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

因此,教师要注意扩大视野,努力寻求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他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并及时予以赞美和鼓励,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和技能的兴趣,使之多产生有效的正迁移效果,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能力。

2.知识的迁移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又具有动态、非自然的特殊性,纯知识性的教学甚少,绝大部分体育知识寓于体育技能学习或身体素质练习提高之中,教师的讲解、示范、辅导既是教授动作技能,也是将传授体育知识两者融于一体的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应努力扩充教师自身的智能结构,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不限体育知识)、认知结构,因势利导去促进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学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在学习短跑起跑的练习时,教师简洁地重述牛顿第三定律的“支撑反作用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跑的动力,以及为什么在跑的过程中要加强后蹬的道理,使学生将物理学的力学知识迁移到体育教学的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动作技能的迁移

每一项运动技能的获得都离不开过去经验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现在运动技能的学习有赖于过去运动技术的掌握,而将来运动技术的学习也有赖于过去运动技能的形成。这种先前的学习影响后来学习的现象就是学习迁移。然而也存在这样一种事实,后继的运动技能学习也可能对先前运动技能的学习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也应当看作是运动技能学习的迁移现象。因此,我们将运动技能的迁移定义为:一种运动技能的形成对另一种技能形成的影响。在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运动技能学习影响的过程中,凡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凡是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称为负迁移[1]。

两种动作技能之间基本环节相同时,新旧两种动作技能即可发生转移,即前一运动技能的掌握对学习和掌握后一运动技能有良好的助长促进作用,是运动向运动的迁移,是从一个运动技术学习向另一个运动技术学习的迁移现象。如,一个实心球投得很好的学生,让他来学习足球的“掷界外球”,往往有立竿见影的迁移效果。而一个篮球技术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排球的扣球时,又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行进间上篮式的单脚起跳扣球。这时要改变他这一动作非常困难,即破坏一个旧的动力定型要比建立一个新的动力定型难得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运动技能之间的迁移规律,努力创造条件,尽量避免、防止和消除负迁移的消极影响是教师应该把握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们就是“为迁移而教”。

二、影响运动技能迁移的因素

1.部分与整体迁移

在运动技能的训练中,有些动作细分为各部分进行练习可能意义不大,但有很多动作将其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进行分解练习,对于降低初学者的学习难度、掌握动作要领、提高动作技术质量是十分有效的。这种将部分练习的效果迁移到整体技术中的教学,效果有时要明显优于先整体后迁移到部分的教学。即各个分技术相加之和大于总技术本身的迁移效果[2]。比如,排球教学可分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不同技术教学,如果仅进行比赛式的综合教学,教学效果则很难提高。

另外,很多老师发现,指导女生在学习篮球的行进间投篮时,采用完整动作教学,学生很难掌握这一动作技术,而男生学习这一动作技术时则相对容易。因此,在教学中运用部分与整体迁移的原则时还应该注意因材施教。

2.难易程度与迁移

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告诉我们,最好的迁移应当发生在从容易到较为困难的运动技能学习中。因为,可以发生迁移的两种技术必定包含有技能的相同成分和相同的原理。这种由简单到复杂技能的迁移容易完成,这种情况也符合教材所呈现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

当然也存在复杂运动技能到简单运动技能的迁移。有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也证明,在铅球的教学中,采用背向投掷的教法,因提高了抗干扰能力而有利于铅球投掷成绩的提高。因为复杂的任务包括了简单任务的全部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3.“刺激和反应”的相似性与迁移

在运动技能的迁移现象中,重要的是影响运动技能两项任务的“刺激和反应”的相似程度。如果先学习的技能的刺激与反应同后学习的刺激与反应相似,则可获得最大的迁移效果。如,较好掌握了跑、跳的动作技能,在学习篮球、排球技术时显得更快更好;体操技能掌握好的学生,武术成绩也会很不错,这就是这种相似性迁移的结果。

三、促进运动技能迁移的教学要求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第4篇

一、运动技能教学的必要性

新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一段时间了,我也经历了这一过程。体育教学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运动技能教学强调整齐划一、技能教学的精细化,到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我就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进行大胆的尝试,从方法、内容、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无论教学内容如何都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热热闹闹;扁担加西瓜、电视机、大变活鱼等走进了课堂;上、下课时也不集合整队了);现在静下来,回头再思考我们自己所走的路,可以说有些时段没把握好“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明确了课程性质:“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从这一定位来讲,首先,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离不开身体锻炼这一形式。运动技能的学习是身体锻炼的载体,只有通过运动技能的实践和应用,才能达到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的改变,而丢掉运动技能教学的体育课,将失去体育的本质属性,将丢掉学生的健康。我们不能一边讲落实健康第一,一边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否则体育课程改革将失去意义。其次,体育课程目标的多维性,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里讲的发展,不仅指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包括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实现学生身、心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活动,而运动技能的学习又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活动的载体。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在新课程标准下必须认真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

二、运动技能教学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抓好运动技能教学不过于追求动作细化的精细化。

运动技能教学面对的是中学生,不是运动员,体育教师必须面对这一现实。要明确中学体育课教学的目标要求,要全面透彻地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要用欣赏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标准去评价学生,不要用训练运动员的要求去苛求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细节。对初中学生学习动作的技术要求,要在小学生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学练,要在学生理解正确动作的基础上,使学生不仅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而且要积极努力去掌握正确的。

2.抓好运动技能教学要把握好目标、内容、形式等要素。

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要把握好不同学段学生在运动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要求,创新地选择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学练形式,合理地构建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与满足学生需要的技术体系。要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有益地进行拓展,让学生想象着、尝试着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练,使学生学得有价值,学得高兴,既学到了应会技术,形成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又获得了积极的运动体验。

3.抓好运动技能教学要合理发挥其竞技性。

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合理发挥学生的竞争性的特点,能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在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运用游戏比赛的形式,而且对中学生技术要有一定的要求,否则学生将失去兴趣。这样学生将学到的运动技能在游戏比赛中进行实际运用,并与同伴一起活动,既活动了身体,强化了技术,又提高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4.抓好运动技能教学把握好差异。

在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中,教师往往齐步走,一个目标,统一要求,导致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高要求下,不敢参与、不敢尝试,羞于出手,成为运动技能学习的看客。在新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的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落实新的课程理念,关注差异,进行技能学习目标分层,开展技能分层教学,同时运用发展性评价,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超越自己,逐渐提高不同学生运动的能力,使目标达成。

5.抓好运动技能教学要保证一定的时空。

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仅仅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立足课堂,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保证体育课运动技能学习的时间,并合理地将体育课延伸,通过校内外各种俱乐部和社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有所发展,从而使学习目标达成。

三、运动技能教学和发展体能有机结合是辩证的统一

1.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也是发展体能的过程。

运动技能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身心活动的过程,更是一个生理过程。这个生理过程本身就是有生物性改造的作用和效果,比如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需要发展力量、速度、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需要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肌肉、骨骼等参与。与此同时,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学生能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改善生理机能,进一步发展体能。

运动技能与体育教学范文第5篇

1 《课程标准》下正确认识和定位运动技能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必修课程,只要人类从事以运动项目为中心的身体练习,运动技能教学就必然存在于体育教学之中,可以说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课程标准》的性质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为基础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课程总目标的第一条就是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在领域目标中提出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不应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不强求技术动作细化和统一化。以上说明新课程不是不要运动技能,而是给运动技能的传授以更大的空间和重要的地位。其原因在于:首先,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其次,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学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前提;再者,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是更好地实现其它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在对待运动技能的学习上,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它对实现其它课程目标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克服以往的技能教学的:“繁、难、严”,要把技能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把运动技能教学过程建立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基础上。

2 《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的教学

在新的体育课程改革之前,确实有很多“打破以单纯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体系”之说,要实现更多方面的教学目标。过去,对运动技能传授方法有的是蜻蜓点水、有的是低级重复,如侧向滑步推铅球可以说是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运动技能的教学显得单调、枯燥无味,学生学得不积极、老师也不愿意教,还有其他一些运动项目也是如此。当然这里面除了教材内容的选择及安排有些问题,我们老师的教学中也有问题,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盲目,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尽量多地给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的讲解时间,教师的指导有时可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进行。同水平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在不同年级来实现。在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时,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有效地获取运动知识和技能,又要考虑如何运用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性质。

3 《课程标准》下运动技能教学的策略

3.1注重基础性的运动技能教学

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关键,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打好运动技能基础。

3.2运动技能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特征,这种阶段特征的存在决定了我们必须打破以往按年级来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的做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来选择运动技能教学的范围和方法。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考虑和设计运动技能教学,并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去认真研究、组织教材,运动技能的教学一定会富有成效、生动活泼、受学生喜爱。其实,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应该是让受过正常体育教育的学生无论其天分如何,都有着参与体育活动、发展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适当技能的机会,并且身心健全和健康快乐。因此,运动技能教学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3.3运动技能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体育学科的多功能性决定了体育除了具有健身的价值外,还具有其它许多价值,其中包括参加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的价值。这是因为大多数体育项目的技能教学只有在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因此,体育课程要积极挑起重担,尽可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这就需要运动技能的教学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并注意教授学生走向社会后参加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及个人交往时所需要的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贴近社会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生活。

4 《课程标准》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

4.1确定运动技能教学目标

实践发现,没有运动技能教学的体育课是不会受到学生喜欢的。切合学生实际的、适宜的运动技能教学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以目标为诱导,让学生达到目标的过程同时变成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必须说明的是: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学生现有能力和水平,过高或过低既不利于运动技能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

4.2遵循运动技能教学规律

运动技能作为“身体认知”是人类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多年来,我们一般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体、从分解到完整的规律来设计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但是在落实到一个具体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这个项目的特点来确定其应该遵循的规律,否则,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效果就会大大下降。运动技能教学是有规律可遵的。那么,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必须要从简单的动作和从分解教学开始呢?哪些运动技能教学可以从较“复杂”的动作和完整教学开始呢?这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从项目特点上去把握,因此,运动技能教学规律也是新课程背景下从事运动技能教学必须研究的课题。

4.3制定运动技能教学的单元计划

运动技能教学为什么要涉及到单元计划?因为在体育的各类教材中基本上是以各项运动技术来划分单元的,单元名称一般为“跳远”、“单杠”、“篮球”等,单元的顺序基本上也是按运动技术的传授顺序来设计的。由此可见,单元的本意是指“某个运动项目技术教学和过程组成的教学板块”(毛振明),而课则是组成这个“教学板块”的有机部分,某节课的运动技能教学设计的是否合理,只有根据它在单元中的位置才能进行评价。比如,只有知道某节课是否是新授课后,才能对教师是否讲多了或运动密度、负荷量大小是否合适作出评价;也只有知道学生的运动技能达到的程度,才能对教师采用的教法是否合理作出判断等等。因此,体育教师在设计单元时,要特别注意通过对运动技能教学顺序和技巧的把握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具体讲:

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确定每个年级段的学年(学期)教学内容和数量(教学内容不宜过多,以确保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编排教材的单元顺序和大小。

把一项运动技术单元化的最大优点是便于运动项目的教材化,运动技能教学的质量就会提高。为了避免以往体育教学单元的重复,必须合理地安排每个教材的教学时数,要有大单元(10学时左右)、中小单元(3-5学时)和超小单元(1学时,甚至是融合在课中)的概念。对体育教学单元过程标准化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运动技能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质量进行研究。因此,应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合理确定单元的规模,单元间相互匹配、相互补充,共同完成各类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新课程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肯定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的同时,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不同与他人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不同与他人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方面的各不相同,也就造成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会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同一个运动技能的情况。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你讲我听、你做我看、机械模仿的过程,而是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学生主动地体验、感悟教材,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师生交往频繁,生生交往复杂,物理空间多变。教师的教学安排不再受制于课前的精心策划,而是教师发挥教学机智,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行为。在这样的运动技能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可以解放他们的眼、耳、口手脚等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中有了属于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能动性将得到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能自主地将自己的体验和兴趣结合起来,将自己的方法、价值观与技能的获得结合起来。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知识课堂”转变为“生命课堂”,生命发展成为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陈雁飞.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看待运动技能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