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范文第1篇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奇怪的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败平庸者多。成功卓越者活得充实、自在、潇洒,失败平庸者过得空虚、艰难、猥琐。成功卓越者与失败平庸者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他们的心态不同。

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帆风顺、一路坦途的人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如何对待出现的困难和挫折。美国人杰·马丁KOHE在他的《强棒出击》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虽然我们控制不了环境,却能控制积极的心态和思想,这正是我们一生成败的关键,掌握了这个原则便能成功。”

美国传奇教练伍登,在全美十二届篮球年赛当中,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赢得十次全国总冠军,被大家公认为有史以来最称职的篮球教练之一。

有记者问他:“伍登教练,请问你是如何保持这种积极心态的?”伍登很愉快地回答:“每天我在睡觉前,都会提起精神告诉自己:我今天的表现非常好,而明天的表现会更好。”“就只有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吗?”记者有些不敢相信。伍登肯定地回答:“简短的一句话?这句话我可是坚持了20年!重点和简短与否没关系,关键是你有没有持续去做。如果无法持之以恒,就算是长篇大论也没有帮助。”

伍登的积极超乎常人,不单单是对篮球执著,对于其他生活细节也保持着这种精神。例如,有一次他与朋友开车到市中心,面对拥挤的车潮,朋友感到不满,继而频频抱怨,但伍登却欣喜地说:“这真是个热闹的城市。”朋友好奇地问:“为什么你的想法总是异于常人?”伍登回答说:“一点儿都不奇怪,我是用心里所想的事情来看待,不管是悲是喜,我的生活中永远都充满机会。这些机会的出现不会因为我的悲或喜而改变,只要不断地让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我就可以掌握机会,激发更多的潜在力量。”

同样一件事情,有人看到的是转机,有人看到的却是危机。培养积极的心态,我们就可以从许多人、事、物当中,洞悉他人所无法体会的绝妙世界。

什么是积极的心态?所谓积极的心态是指鞭策自己、战胜自己的心理素质。事物永远是阴阳共存,好坏并进;同时,事物发展的轨迹是波浪前进,螺旋上升,即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趋向!积极的心态看到的是事物好的一面,而消极的心态则反之。如每天都有好消息,早晨一睁眼:哇!我还活着!要成功,首先就要有积极的习惯:如积极的思维、积极的微笑、积极的手势、积极的语言,当然还有积极的行动。其实这也是一个专注点的问题。尤其是积极的暗示,更为重要。积极的暗示相当于给自己大脑输入了一个积极的程序,这就是成功学上所说的潜意识,人的潜意识是人的表意识的三万倍,当这个潜能被开发出来,奇迹就会发生。如在参加一场比赛前的暗示:我一定成功,我想成功,我可能是第一吧,或我可能是第二吧。不同的暗示,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潜意识会按照暗示自动地工作。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往往是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甚至毫无目的地四处宣泄;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常常是跌倒了就再也站不起来。其实并不是没有站起来的能力,而是失去了站起来的自信心。

一个人在遇到压力、挫折、失败和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力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热情和毅力,对事物坚韧不拔地追求和探索的人才会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成功者的眼里,失败不只是暂时的挫折,失败还是一次机会,它说明你还存在某种不足和欠缺,找到它,补上这个缺口,你就增长了一些经验、能力和智慧,也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缺乏一种韧性和勇气,刚遇到一点挫折,就打起了退堂鼓。在人生的道路上,真正的敌人不是失败而是自己。世界上真正的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失去了信心而轻易放弃。

我们看到,一个成功的竞争者,除了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各方面的才能外,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意志品格。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历告诉我们,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积极的心态是他们具有的素质。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教学改革;引领作用

G641

一、高校教学改革中辅导员作用加强的具体表现

在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不断加强,这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集中性帮助,还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引导性教育。辅导员不仅需要帮助或指导学生处理学习与生活事务,还担负着引导学生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辅导员的作用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在当前的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辅导员的地位发生了变化,除了扮演班主任的角色,督促学业,还要扮演学长、朋友的角色,加强人文关怀,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更要加强对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是一所大课堂,也是一个小社会,辅导员的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其中,为毕业后正式迈入社会打好基础。第二,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辅导员与学生日常接触的机会最多,最能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其他的教师相比也更有经验,可以通过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第三,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提升学生管理水平的重要渠道,为了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辅导员队伍,高校内相应的考评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以激励辅导员在教学改革和学生工作中有所作为,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

当然,在现阶段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高校除了对考评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之外,还需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教育状态,从师生教学定位、学生价值定位、教学架构体系等方面,全方位完善辅导员的教学辅助机制,适当提升辅导员的地位,使他们能够在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发挥更加显著的引领作用。

二、高校教学改革中辅导员发挥引领作用的具体方法

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辅导员想要更好地发挥作用,除了自上而下的改制以外,还需要根据日常的教学工作,改变辅导员的教育模式,以更加科学的教学辅助方法来引领学生成长与发展。

(一)构建学习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评价中,需要制定综合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具体指标除了涵盖学生的学习成绩,还需要考虑学生付出的努力、日常学习习惯、自学能力等方面,通过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的全方位分析,增强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尚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能力及素质评定,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规划,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学习评价体系的诊断功能、调节功能和激励功能。

(二)构建心理素质评价体系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要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的心理素质评价体系。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独立性不强,缺少磨炼,遇到困难时未必能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有时会束手无策,甚至钻牛角尖。高校辅导员应当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构建心理素质评价体系,通过科学的测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判。这不仅有助于辅导员及时发现并把握学生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更重要的是激励他们自觉提高心理素质,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坎坷困难。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一跃成为学生接触世界、认识社会的主要途径。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其中也包含着许多不良信息和网络垃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长此以往,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此,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要更加重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自制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接受正确的引导,抵制不良意识形态的入侵,坚定理想,找准人生定位,并心无旁骛地为之努力。复杂的社会环境能造就各种各样的人,大学是年轻人成长的关键阶段,辅导员则是学生在这个关键阶段的领路人。高校教学改革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重视,辅导员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有责任和义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用党性理论来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把个人的梦想与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之中,勇敢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过程中,高校培养的学生理论认知水平普遍较高,但动手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因此辅导员在进行教学规划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掌握应用型技能,并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实践性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效率。辅导员应采取灵活应变的工作方式,开拓渠道,丰富形式,大胆尝试,积极创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提供合适的实践条件和机会,教授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具体方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性人才。例如到企业实习、从事志愿者服务、开展社会调研活动等等。同时,为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落实实践培养的目标,辅导员应当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或激励措施,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表现、结果纳入个人及班级的评价体系。

三、结语

在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不断加强,这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有促进作用。高校辅导员应当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做好大学生的教学引导工作,帮助高校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振. 关于高校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及对策的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8)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31-02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自身的积极方面的挖掘,充满对激发人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的积极理念和思想,从而有利于开发人自身创造性的优秀品质,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学会“积极创新”,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意义

何为积极心理学・谢尔顿和劳拉金给出了这样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塞里格曼则认为:“心理科学原本就应有三项历史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类生活更加充实,富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2]

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主体的积极情绪与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二是个体层面,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灵性、天赋和智慧,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三是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个人及其体验,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将是我国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关键力量。因此无论从大学本身的教育功能还是从时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都极其重要。由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具有综合性、层次性、模糊性等特点,学术界对其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后产生过很多与创新素质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有创造、创造力、创造性才能、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活动、创新、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创新精神等。

创新素质的培养就是要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知识体系等内容为主旨,引导大学生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开展有针对性的各项理论与实践活动,达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在创新素质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新素质教育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是其核心。没有积极的心理,轻则不敢尝试,重则一蹶不振。创新素质是人综合素质的体现,积极的心理素质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关联。创新素质的培养如果离开了积极心理,创新素质培养将成为无本之源。通过利用积极心理学,将创新素质培养的重点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在创新素质中的内涵建设

积极心理学强调“建设人类的积极品质”,提醒人们心理学成立时确立的另外两项使命:帮助所有的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完善;发现并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创新素质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功能。

1.创新需要积极的心态。个人具有积极的心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创新赖以产生的内在重要机制,并且在人的创新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心态的调整将影响大学生的创新状况,并且深刻影响大学生对外在环境和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评价。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这种“自我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人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自觉反省,随时调整好心态,才能应付未来的挑战,最终实现自己的创新目标。

在积极的个性心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optimistic),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有时会产生“乐观偏差”(optimistic 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6],更好的是一种“现实的乐观”,即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在客观面对现实的前提下能对环境或事件进行评价,能够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这种“现实的乐观”对于创新至关重要,因为通过积极心理学帮助大学生学会科学地,进而乐观地认识自己,相信并挖掘自己生命中存在的积极品质,就会愿意进行创新,并对未来的创新有一个良好的预期,甚至要高于现实中成功的可能性。只要能用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创新充满了乐观和希望,就会逐渐实现心理学中的“预言成真”效应,从而使生活更加富有创造性,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2.创新需要积极的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等诸多方面的特有模式,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有自我。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7]积极人格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与创新有关的人格特征,它会在创新活动中予以充分表现,和创新密不可分。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的人格为人的创新活动提供巨大的内驱力。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在能力。具有积极人格的人,在创新的历程中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的内在力量,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个人品质都是符合创新需要的心理特征,是实现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都为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了必要人格保障。大学生创新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中的实践活动,这项复杂的智力探索是建立在学生拥有健全和积极的人格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积极人格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人格层次的积淀,强化了大学生的创新动力系统,并给予了方向性的保证,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内在动力源。

3.创新需要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各种体验和行为是与外在环境、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的,各种人际关系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积极心理学的一大贡献就是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从仅限于个体内部病态的心理研究扩展到了对个体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之间积极关系的研究。现在的创新越来越强调团队创新,即使是个人创新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更何况创新正在逐步深入到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这就使得在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必须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纳入到重要方面予以考虑。

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高校的各种关系是其生活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而且除了高校之外,家庭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等其他关系也是影响大学生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不是在孤立的关系中进行创新活动,而是始终生活在一个复杂的关系网中。这就要求首先在创新团队中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减少发生情感冲突的可能性,建立起必要的情感依赖和信任,促进知识共享和相互协助的意愿。其次学校要培养同学之间关爱的校园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怀,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最后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联系,向他们传达学生创新的正面信息,为学生创新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通过多层面积极人际关系的构建,减轻大学生创新的心理压力和孤独焦虑感,把强化积极的人际关系变成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

三、探索构建“积极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当今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积极心理学与创新素质培养可通过“积极创新”这一概念有机结合。即实行“夯实积极心理基础――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再次强化积极心理――全面提高创新素质”的正循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由内在的心理素质提高到付诸外在实践,再到取得成果,从而强化内在的积极心理,不断地循环往复,最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改变以往只是注重大学生成果管理的创新培养模式,实现向内外兼修的“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1.夯实积极心理基础。重视新生入学之初的积极引导,在日常教学和考核中探究建立“积极评价和考核法”,即不再单纯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依据,而是注重学生内在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针对不同年级、性别、专业、兴趣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充分地对学生的正面情绪进行鼓励,调动学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积极心理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帮助他们夯实潜藏在内心的积极能量,最终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创新实践。

2.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积极心理素质之后,必然愿意参加各种创新活动,这个过程将是对积极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创新能力都将会逐步得到提高,使得学生能够在创新实践中发展积极心理,在积极心理的引导下实现创新实践。

3.再次强化积极心理。将学生参加创新实践纳入到对学生的各种考核之中,建立长效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尽可能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各种正面的评价,从而有效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充分地肯定自己的价值,实现由外在积极心理的影响到内在积极心理的塑造。

4.全面提高创新素质。在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已经形成并在实践中得到强化以后,创新素质将会逐步提高,其言行会影响和带动周围学生,形成浓郁的创新氛围。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不是少数学生一时的行为的培养,而通过提高积极心理和创新行为的互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所有学生的整体创新素质。

四、启示

目前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侧重于消极情绪的预防和治疗,而积极心理学充分挖掘人性中的积极因素,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开发人本身具有的潜在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值得强调的是,大学生尚处于学习的阶段,其创新能力还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能够取得的创新成果更是有限。而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心理培养而不是成果的堆积,形成创新精神和具备创新素质更为重要。只有把积极心理贯穿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始终,并与各种创新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Seligman,M.E.& 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5-14.

[2]Seligman E P. Building Human Strength:Psychologyps Forgotten Mission [J].APA monitor,1998,(1):12-19.

[3]Julie,K.N.&Edward,C.C.The Positive Psychology of Negative Thinking[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9):993-1001.

[4]孙波,杨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35-37.

[5]陈娟,等.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J].心理科学,2009,(2):487-489.

[6]Sandra S. In search of realistic optimism:Meaning,knowledge,and warm fuzziness[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250-263.

[7]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20-126.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范文第4篇

——[英国]斯宾塞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建立了新的地理课程目标体系,倡导“以学科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等等,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地理教学中的落实,离不开地理模拟实验。

地理教学中实验内容很多,但多以模拟实验为主。它可以将自然界中不易观察到的宏观现象和演变过程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加以了解。模拟实验可以使自然现象和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和动态化,使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使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形成机理获得形象而生动的感知。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和深化所学地理知识、概念和理论,掌握观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方式、方法。它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维参与及转化角色的实践参与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寓教于乐、轻松学习的效果,将大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过:“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个问题,由于是他们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他们所有。”

要成功,小兔子就应跑步,小鸭子就该游泳,小松鼠就得爬树……这就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吧。每个学生受先天的、后天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制约,都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相对于个人来说是优势的地方。实践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中要充分拓展学生具有优势的地方,而不是强加给他经过努力也不一定能掌握的地方。这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他进一步学习成长的推动点,是培养其学习兴趣的开始,我们就是要发扬他这种个性,使其进一步健康成长。

【案例】

在教学必修三3.1节黄土高原时,大家在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我预设了这样一个“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的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状况的关系。

同组同学自选问题讨论回答:

甲组同学: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首先是地形的缘故,该地区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这样的地形,坡度陡、地表径流速度快、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严重。

乙组同学:我认为还应该有降雨的因素在里面。黄土高原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并且多是暴雨,这极易对该地地表造成严重的冲刷、侵蚀。

丙组同学: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多为风积形成物,土质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丁组同学:还有植被,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光秃、缺少植被的保护,地表冲刷严重。

同学们热烈鼓掌……就这样,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案例分析与反思】

一、了解学生个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育更不能搞一刀切。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个性,每个人都有他区别于他人的特性,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发展前景。

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和了解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呢?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让他从内心接受你,不要让自己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恐惧”。其次,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有“海量”,学会包容学生,包容学生的错误。趋于统一的教育环境,很容易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有可能采取过激甚至是错误的作为。作为教师,要能够看透这种行为,包容这种行为。第三,还应该建立成长记录袋,准确记录学生成长发展变化的信息: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把握学生的发展变化不能光凭我们平日的观察了解,还需要给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准确记录学生成长发展变化的信息,据此进行适时的必要的教育。

二、为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

发现和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还是不行的,还要积极地、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发扬这种差异个性的机遇,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这种区别于别人的长处、优点,当然这也是要通过自身必要的努力才可达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无偿创造各种机遇、条件。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才有可能是适应社会、主动接受社会挑战、立身社会、创造社会的新型人才。

三、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

此外,能否把握学生正常的心态,确切说是微妙的心理变化,也是关注和实践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心理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能否摸准学生正常的心态就成了我们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力,而重中之重就是学生心理微妙的波动。而做不到这些,就谈不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力争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一切,包括生理、心理、家庭状况及变故。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根据其对学生心态造成的影响对症下药,才能真正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发展。学生不单纯是学校的,同时也是家庭、社会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只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人才。

四、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定是人的共性,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就应根据不同个性的人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使每个人在个性成长中都获得一定程度的认可,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善用精神性评价、物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多用肯定性评价、适当否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此外还有如非语言类的评价方式也可以作为补充,比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如此种种。

五、捕捉学生的创新意念

我们讲的个性、个性的发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提高。学生个性有了发展,就是指学生创新能力有了进展。在某种程度上讲,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阶段性发展中,他们最匮乏的还是所谓创新素质的提高,思想不受束缚。非逻辑的创新比比皆是,缺乏的是创新的意识、勇气、欲望、冲动以及相关的人格。总之缺乏的可能是一种创新的精神。第斯多惠说过,没有创新型教师就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规律,这是任何教学首要的、最高的规律。

心理素质和心态的区别范文第5篇

体校是竞技体育最基层的业余训练点,担负着竞技体育苗子的发现和选拔,并对基础较好的体育苗子进行系统的训练以达到打好基础,向上输送的目的。依据少年运动员训练的一般规律,有计划、有目的进行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培养和向上级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我县举重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笔者认为主要的是长期坚持实施了我们依据少年运动员生长发育规律及生理特点,遵循业余训练的一般规律而制订的长期训练方案,采用了切实可行训练方法的结果,少年举重业余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运动员训练比赛跟踪法,结合运动训练学有关基础论进行分析研究。

由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少年儿童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发展完善和身体发育时间稍有提高,各项素质的敏感期也随之有所变化。

影响试举成绩率因素很多,例如,赛前训练、准备活动、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心理素质、试举重量等,笔者试从第一次试举重量、赛前准备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试举重量是影响试举成功率的最直接因素,所以保证成功率提高的基础是正确确定第一次试举重量,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当根据平时的训练状况和赛前的竞技状态,慎重正确地确定第一次试举重量。第一次试举成功,运动员不再担心得零和技术上的毛病,对于以后试举的信心会显著增强。相反,如果第一次试举失败,则第二次、第三次试举中成功的信心可能会大大降低。

第二,赛前的准备活动是保证比赛成功的必要环节,必须根据运动员个人实际情况做好出场前准备活动,才能保证出场试举成功。

第三,赛前提高心理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1.坚持选材的科学性:通过对100名运动员进行训练,比赛跟踪得出,运动员原始材料的优劣对运动训练成败起着重要作用。选材注重心理因素,事半功倍。根据“智力与运动员个睦特征”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的研究表(见表1)

可看出:心理遗传是教练员应予以高度重视的重要因素。根据举重项目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选材。

2.坚持比赛的适应性:在竞赛中,运动员心理异常激烈而复杂。大大超出平时的紧张程度。这种竞赛环境中的心理是平时任何“模拟”训练也无法体验的。我们应从奥运最高目标出发,把国内、省内各种竞赛作为心理训练的重要过程,通过国内、省内赛事及训练、测验锤练运动员的心理。

(1)赛前精心准备:根据运动员赛前情绪一般容易波动、出现赛时兴奋时,忧郁的现象特点,心理训练应从赛前2周开始针对比赛任务着重安排。用注意力的训练、专门化知觉的训练、克服恐惧心理的训练以及意志的训练等心理调节方法和准备参加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方法进行自我暗示和放松训练、模拟训练。针对过分安静型运动员,因其常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对其缺乏认真心理准备应及时调整他的情绪状态,消除他的盲目自信思想,可用“激将法”激发他的斗志;针对过分紧张、焦虑运动员,赛场降低比赛的意义,给他布置较轻的任务,运动员场上杠铃重量的安排尽量避免其第一次试举失败,分析他的长处,引起他良好的回忆等方法,平时训练固定每月一次测验和增加每年二到三次异地调赛等形式,根据比赛类别和性质,规划大赛前的长远比赛适应计划。丰富运动员的比赛心理经验。

(2)赛中精心指导:举重项目在比赛中有其独特的特点,运动员“台前表演”、“教练员幕后竞争”。因此,教练员应注意场上的每一个环节,告诉运动员,不要带着想赢怕输的思想上场比赛,把精力放在回忆起正确的技术上,使运动员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技术和战术,真正进入比赛状态。

(3)赛后调整恢复:运动员赛后精神极度疲劳,让成功者明白,强劲的对物时刻潜伏在自己周围,做到“胜而不骄”,针对失败者对其了解其心态,让失败者领略将来有成功的喜悦和希望。

3.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指导,其成绩发挥有着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