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

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

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 生态 可持续

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进行过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高速城市化过程,中国的城市空间环境也正以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发生着巨大转变。面对如此大规模、高速化的城市变革和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更加理性和清晰地认识城市发展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指导中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

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现代城市设计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其中存在的问题、经验和教训迫切需要进行理性和清晰的总结。

现代的城市设计经过了工业化时期的发展,后工业化的趋势不可转变,城市规模的快速膨胀,直接导致城市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发生根本的转变。原来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现代化过程,都必须在重视城市的经济、空间、功能等要素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发展,使之与城市的经济、社会、空间、功能等的发展维持同步,从而不断支持城市的全面发展。

二、城市设计生态研究的繁荣与困惑

1、“生态”的繁荣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中国城市化的现实背景下,近些年来我国城市设计的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城市设计学科也在经历了美学形式主义、功能理性主义、人本主义之后转向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积极引入生态学的知识和原理并相互融合发展,形势蓬勃;在理论探究,学术活动和设计实践方面一派欣欣向荣之势。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对我国期刊网收录的1994到2004关于生态设计研究方面发表文章统计表明,生态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趋势,城市设计与生态学的结合越来越受到关注;(二)生态城市设计的学术活动愈加频繁。从1993年海口“滨海城市的城市设计”的国际论坛之后,许多包括生态设计、生态城市、可持续设计的会议、竞赛活动风起云涌,如“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论与方法”为主题的第32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活动(1998,北京)、厦门“21世纪国际城市绿色环保博览会”(2001)、深圳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2005);(三)生态城市设计实践。随着可持续方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对生态环境的越加关注,城市设计越来越注意生态目标的追求、生态理念的体现、生态原则的遵循、生态活动的设计以及生态节能技术的应用。

2、“生态”的困惑

繁荣的背后产生了困惑,尤其在设计实践领域。许多城市设计的文本、说明书等文件中动辄出现“生态”二字,“生态”俨然成为了解决城市设计学科困境和现实城市空间问题的“名方良药”,在“生态热”现象不断涌现的同时,是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领域的“泛生态化”现象:

(一)表述不明,研究平台混乱。

生态热的最直接表现是新名词的表述热,如“生态设计”、“生态规划”、“生态工程”、“生态建筑”、“生态城市”、“生态型城市”、“生态园林”、“生态广场”、“生态家屋”、“生态村”、“生态小区”、“生态景观”、“生态农业”等等。内容不一、角度不一、目标不一的表述使得概念模糊,难以辨认。因为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结合生态因素考虑问题就更加复杂,同时涉及设计原则、生态学原理和现实的可能性等诸多复杂因素。如果能够厘清基本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可以避免学术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谬误与浪费。

(二)真伪不分,判断标准模糊。

城市设计实践中常常在其设计文本、说明书、设计报告中发现“生态理念”、“生态原则”的字眼,但是细看其设计方案也不知其出处。生态此时成为神秘的学术产品,然而其此类生态化现象的实质是挂“生态”设计羊头而卖的是一般的设计商品罢了。

对生态的认识的差异表明我国城市设计的生态化研究和实践缺乏一个相互认同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生态学和生态性原理在城市设计学科中应用的研究仍然不深入,缺乏科学理性的支撑造成了生态学在一与城市设计学科搭接的过程中出现了的混乱的现象。对我国近些年的生态性城市设计实践的整理有助我们对“生态”概念及其进程的阶段、特征、和规律的认识。

三、可持续城市设计——城市生态设计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逐步兴起的城市设计运动,在对20~30年代基础上形成的城市规划主流思想——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进行反省和批判的过程中,为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和先导。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其主要的考虑内容是城市体型环境。如果说,城市设计对城市的空间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艺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城市生态设计对于城市人类的长久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则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城市生态设计必须以生态学为出发点,对城市系统中从简单的到复杂的各种系统、各个层次、各个生物既独立又互相依存的关系予以应有的尊重,构造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就可持续城市设计的生态学观念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1. 从“普适设计”到“地域设计”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建筑师就开始审视战后开始流行的“国际式”设计,并且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来摆脱这种单一的、无地域性的“普适设计”。结合“地域”、“地方”(Place)的设计便是其中的一种思潮,“地方生态”(Bioregionality)常常成为这些设计构思的起点。埃及建筑师哈桑•法斯(Hassan•Fathy)、印度的查尔斯•柯里亚(Charles•Correa)以及马来西亚的建筑师杨经文都对地方气候形成的环境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与设计实践,探索了一种结合“地方气候”的设计思路。中国建筑师吴良镛在三亚城市设计研究中,也构想了“山—海—河—城”四位一体的城市建筑模式,来保证其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地方生态设计”为“城市与环境”的和谐提供了一种蓝本。

2.从“单性设计”到“整体设计”

广义的可持续城市设计强调“整体思维”,提倡以“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来解决城市、建筑问题。美国建筑师西姆•凡•德莱恩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整体设计”( IntegralDesign)来取代现在普遍流行的“单性设计”(LinearDesign)。并认为“整体设计需要把在研究自然体系的生物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对人们所处环境的设计当中”。“整体设计”注重能量的可循环、低能耗/高信息、开放系统/封闭循环、材料恢复率高、自调节性强、多用途、多样性/复杂性/稳定性、生态形式美学等等。“整体设计”尝试使城市与自然资源环境达到最佳配置。

整体设计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是一种对复杂的环境问题与城市自身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以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的整体性为目标,认识系统的整体性与层次性,明确建设活动引起对人不利的环境变化,并对具体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3.从“灰色设计”回归“有机设计”、“绿色设计”

如果绿色代表生命,那么可以说灰色表示无生命。如合理利用资源,为人类创造更为健康、充满阳光的绿色的城和建筑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前文所言,生态设计是一整体设计观,如何节约利用能源、有效利用能源,以满足生的要求是设计工作的核心内容,这是对环境危机的实际回应而不是出于对形式和风格等问题的考虑。20世纪初,美国曾炸毁数幢“灰色公寓楼”。这一事件建筑评论家称为“现代主义建筑死亡的标志”。面对泛滥灾的、毫无生命感觉的“灰色城市”、“灰色建筑”,“有机计”、“绿色设计”则试图另辟蹊径,重新赋予城市以生机。义地理解,“绿色设计”是对“灰色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反转是对“技术至上”的矫正;广义地理解,“绿色设计”体现了类对生命的本能渴求,强调了高技术与适宜技术的协调融策略——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可持续发展是全体人类社会共同的宏伟目标,它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可持续性城市计是以城市的良性发展为目标,注重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种发展。建立生态观念、进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是一项系工程,不可能存在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可能存在某种机械性的操作过程。若要将可持续性发展真正落实为一种战略方针和执行措施,则必须一方面通过对以往环境问题的反思对我们以往的发展观念有一个重新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完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作用体制,从总体上问题进行把握和处理。

参考文献:

①夏海山,当代城市建筑生态转型,建筑师, 2005[4]。

②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城市规划学刊, 2000[6]。

③昆•斯蒂摩,可持续城市设计:议题、研究和项目,世界建筑, 2004[8]。

④童明,现代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走向一种生态观念城市规划学刊, 1997[6]。

⑤张燕来,可持续城市设计生态观念,福建建筑2007年第3期

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低碳城市;城市设计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但对于低碳城市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界定的内涵,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1 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的大趋势

当今世界有50%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消耗80%以上能源。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全球特别是中国的城市正呈现人口数量激增,规模越来越大的加速发展趋势,使得城市对资源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所能承载的界限。因此低碳城市建设是城市未来发展必然趋势。

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能源紧张的宏观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新形势下会产生放大效应。低碳城市作为一种理念支撑,不仅需要在规划中推广应用相关的低碳技术,还应该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控制碳源的排放。发展低碳城市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2 城市设计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

开展城市设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城市建设,为公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强化城市特色,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样一个目的,一方面要加强城市设计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城市设计成果的可实施性。

我们要在不宽裕、甚至越来越严紧的城市地域空间条件下,通过城市规划来精心安排好日益增多的城市人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这是中国城市规划师们的历史任务。其手段之一正是城市设计。因为城市设计的目的,正是从城市总体、局部到细部,为人们创造功能健全又有高度文化水的空间环境。

一般说来,城市设计成果给使用者带来的是行为与感受的体验。如果进一步延续城市设计的过程和结果,可以从深层次看到城市设计对城市经济、文化复兴的作用。对城市设计在城市经济、文化复兴过程中作用的探讨,也进一步充实了城市设计理论中对城市设计角色的再认识,即借助优美的城市设计,能够实现设计与现实目标较好的融合和衔接,在创造城市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环境品质的同时,带来城市经济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振兴本地区经济发展,同时也体现出了城市设计自身的效益外部化;另外精心的城市设计,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带来的是与市民息息相关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突出了城市的易识别性和凝聚力,有利于城市文化氛围的形成,进而通过对文化复兴的作用带来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城市设计对城市经济、文化改进已及对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城市发展方向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

3 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

作为近代"城市设计"论的倡导者沙里宁认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的空间组织艺术","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这一点仅仅体现了城市设计的传统渊源,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城市建设的展开,对城市设计定义的认识也愈加纷繁复杂,有的强调功能组织(美国建筑师协会在《城市设计:城镇的建筑学》);有的突出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Team10);有的针对设计过程(熊明《城市设计学-理论框架・应用纲要》)。还有学者从公共领域、控制层面,甚至综合观来考虑城市设计的含义。但纵观概念的发展,还是可以看到其核心内涵是对空间形态的组织。

无论是整体城市设计还是局部地段城市设计,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1)处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间骨架和城市环境质量。从三位的角度将平面的土地使用转化为立体的建筑布局、交通方式和基础设施的安排,理出一个清晰的框架,从而可以作为控制、指导城市建设、开发与保护的原则;(2)处理城市的景观元素。包括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发展、新旧建筑艺术形式、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试用活动设计、不同时间和季节的景观变化;(3)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管理政策。城市设计成果完成,并经过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以后,来指导城市建设。陈为邦认为:城市设计的内容包括:(1)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利用;(2)建筑形式、体量和风格;(3)城市的标志性地段;(4)道路与交通;(5)开放空间,包括各种绿地;(6)步行系统;(7)广告与细部;(8)历史文化的保存。

城市设计的内容较广,一个好的城市设计需要涉及到城市历史、经济、社会、人文以及人的生活等方方面面,由于技术和投资等的种种限制,要让低碳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设计的方方面面会比较困难。

4 如何让"低碳"理念走入城市设计

开展"低碳"型城市设计对于建设低碳城市意义重大。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速度的高峰期,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畸形的、不可持续的现象,如何在这种背景下开展低碳型城市设计,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1)低碳绿色节能建筑技术的运用,要求在其整个寿命过程中节约能源和成本,尽量杜绝"建筑短命"的极大浪费。通过理解各节能要点的设计要素,结合地块中的每种建筑类型,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与朝向,找出它们可以加以利用结合点,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2)低碳的交通方式,大家多坐公交,多骑自行车、步行,不开奢华的大排量汽车,在设计中多考虑人的感受,设置成系统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方便的公交快线能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

(3)低碳的空间组织,空间是由人的活动所决定的,但是好的空间可以对人的活动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能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我国城市设计太过于注重大尺度空间、建筑,而在于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节上。居民的行为习惯会大大影响节能效率,对其进行宣传教育,规范系列行为准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结语

中国是第一号CO2排放大国,目前正是我国需要大发展的时候,而其他国家压我们,CO2必须要减排,而低碳城市这一理念的提出恰好能帮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目前的关键就是如何建设低碳城市,制定可实施的低碳城市战略,对于城市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城市设计便成为低碳城市建设的工具之一。因此如何开展"低碳"型城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当前技术与资金的限制,只能从建筑设计、交通组织、空间设计、开发模式和实施策略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开展,但是城市设计能够涉及到的内容有很多很多,随着科技的进步相信会有更过的理念和方法能够走入城市设计,为中国低碳城市的建设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龙惟定,白玮,梁浩,范蕊,张改景. 低碳城市的城市形态和能源愿景[J].建筑科学,2010 26(02):13-18.

3 宋聚生,何闽. 总体城市设计内容与方法[J]. 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930-934

4陈为邦.开展城市设计提高城市环境质量[J].城市规划,1998 22(06):6-7.

5王士兰,刚. 城市设计对城市经济、文化复兴的作用[J].城市规划,2004(07):54-58.

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园林城市 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建设园林城市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这项活动的宗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设计的进行,到2010年年底全国已有约180个城市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建设园林城市应该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一、城市文明不断的发展带来需求

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城市绿化达标,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

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一般来讲,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着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了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 ―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

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园林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设计

首先,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劳动生产力增强,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其次,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的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然后,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这些物质形态一般的综合地、艺术化地运用,是经过人类文明升华了的自然,也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改善环境。就像营造园林那样,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无疑是园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园林城市对于城市设计的根本意义。

三、城市设计需要运用园林要素组织景观

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组织景观。环境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心理的影响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理的影响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事实说明,城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钢铁积木”等环境中,极易产生压抑、忧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这些问题只靠消除污染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而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善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绿色应该是现代城市的基调,是现代“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也必然应该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园林绿化的材料的“软”性与生命性,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质与无生命性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不适。或者说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将这种对比进行艺术化的结构,就能形成优美的视觉旋律。

园林绿化,还往往起着城市设计先行者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设计还远远没有展开,特别是一些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目标迈进的城市,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越是这样,园林绿化则越有着重要作用。即使城市设计已经全面展开,园林绿化也仍然永远是城市设计的拓展和完善。因为园林绿化可以根据建筑、街道等景观需要,用植物绿化来组织视线,分隔与联系空间,宜“掩”则“掩”,宜“露”则“露”,组织和导引方向,可以起到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所起不到的作用。

有部分地区,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脱节,规划划出建设地块,建筑师只考虑建筑问题,或仅仅考虑单体建筑环境问题,而规划上对于建筑之间的关系则把握不够,形成一些不协调的总体景观环境。如有些重要街道两侧的许多现代化建筑从单体上看,都很有特点,也不失为优秀设计,但是这些建筑排列在一起,侧有互相排斥的感觉。这种情况只有靠园林绿化来化解和协调。有时还可以用大树、大草坪或代表某种含义的植物用作特殊的标志,赋予环境以文化情境。这些手段完全可以在四维空间(还有时间维,园林绿化的季相变化和生长变化等)上最大限度地营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总之,园林城市建设需要城市设计,城市设计也应确立园林城市的目标,这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技术运用才能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活环境,人类社会生存环境的发展才能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李海波杨岚归红陶英军,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计研究,城市规划,1999,(23)

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都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

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城市设计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当城市规划学从空间地域规划发展到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综合性规划学科后,就出现了一方面建筑作力于微观自我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忙于跨学科宏观扩展的局面。两极化的倾向忽视了人的情感,割裂丁建筑与建筑的关系,冷淡了城市视觉环境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盲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建立了非常重要的学科。城市设计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与其他边缘学科一样,其概念有多种解释,但比较常见的说法是:城市设计就是以城市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环境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整体效应为原则,以建立城市良好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为目的,融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的中观设计。城市规划出于理性,城市设计则侧重于感性;建筑设计是对个体的操作,城市设计是对群体的组织。

由此看出,园林城市与城市设计都是针对城市形态进行的描述和操作,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二、构造园林城市是城市设计应该追求的根本目标

园林城市之所以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城市文明发展的最高级形态。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有三条理由:

第一,从城市发展的趋势看,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是人类努力摆脱自然完全束缚的结果。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自然因素很多,但是根本的可以营造的因素主要是园林绿化,并以此来艺术化地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所以园林城市是人们的理想目标。城市设计就是力图使城市这个人工环境更多地引入人们对自然的追求,从而“建立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提高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第二,从园林城市的含义看,园林城市的“园林”绝不仅是指城市的园林绿化部分,同时也应该包括城市环境空间构成的各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园林应该是一个大概念,就像造园时运用亭、台、楼;阁、径、石、池、溪构景那样,把每一个建筑、每一条道路等各种环境因素都进行艺术化的组织。比如借景、框景等手段,从古典园林中走上街头,运用于整个城市,则扩大了园林的外延,这不能不说是城市设计的根本目的。

第三,从城市设计的规律看,它所追求的情景交融原则、景观集合原则、空间序列原则、环境气氛原则、品味最优原则等都是园林城市所体现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反映了包含在视觉艺术之中的空间艺术的创作规律,而空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工艺品、雕塑、建筑和园林等。园林又把建筑、雕塑和工艺品等因素囊括其中,形成了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城市设计实质上是把构造园林的这些规律拓展到整个城市,它运用各种空间环境因素、设计符号语言来表达一种文化蕴意和价值取向,表达一个城市的“神韵”,都是在把城市从一般性的功能体和人类聚集体的物质为主的形态,升华到更多地体现人类精神文化的高级形态。这些物质形态一般的综合地、艺术化地运用,是经过人类文明升华了的自然,也就是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改善环境。就像营造园林那样,城市设计所追求的,无疑是园林城市所具有的根本属性。由此可以看出园林城市对于城市设计的根本意义。

三、城市设计要以绿化为纽带组织环境空间的基本要素

视觉环境的优化是城市设计的首要任务。应该说,视觉环境对于人类所产生的心理的影响与环境污染对于人类生理的影响同样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事实说明,城市的视觉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人们长期生活在城市的“水泥森林”、“钢铁积木”等环境中,极易产生压抑、忧郁、恐慌、不安等心理疾患,这些问题只靠消除污染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而园林绿化的生命系统特性在改善现代城市景观环境方面,有着独一无二的作用。绿色应该是现代城市的基调,是现代“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也必然应该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主要手段。而且园林绿化的材料的“软”性与生命性,恰恰可以抵消建筑的“硬”质与无生命性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不适,或者说可以形成一种对比,将这种对比进行艺术化的结构,就能形成优美的视觉旋律。所以也可以说园林绿化是城市有机体中的重要的“生命场”,发挥着整体环境协调作用,是用具有生命的色彩材料在“城市画卷”上来描绘最美好的景观,理所当然的是“城市画卷”上的“主色调”。绘画是平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面造型艺术,实际上城市设计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是城市这个大空间的造型艺术,而造型艺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韵。中国画论对于传神多有论述,西方绘画也讲究“肌理”、“调子”。如果说中国画构图“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平面艺术构图的重要原则,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园林绿化则是城市立体画卷的生动“气韵”,那么以此为纽带组织城市环境空间则必然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

园林绿化,还往往起着城市再设计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设计还远远没有展开,特别是一些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目标迈进的城市,这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越是这样,园林绿化则越有着重要作用。即使城市设计已经全面展开,园林绿化也仍然永远是城市设计的拓展和完善。因为园林绿化可以根据建筑、街道等景观需要,用植物绿化来组织视线,分隔与联系空间,宜“掩”则“掩”,宜“露”则“露”,组织和导引方向,可以起到其他建筑物、构筑物所起不到的作用。目前,有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有脱节现象,规划划出建设地块,建筑师只考虑建筑问题,或仅仅考虑单体建筑环境问题,而规划上对于建筑之间的关系则把握不够,形成一些不协调的总体景观环境。如有些重要街道两侧的许多现代化建筑从单体上看,都很有特点,也不失为优秀设计,但是这些建筑排列在一起,侧有互相排斥的感觉,好像互不服气、互不说话,穿着不同风格时装的一群模特。这种情况只有靠园林绿化来化解和协调。试想通过高大树木、开阔绿带的遮掩或联系的处理,使人们在视觉上从“环境视”变换到“焦点视”,或从“焦点视”转移为“环境视”,则必将缓解这种景观的不协调。有时还可以用大树、大草坪或代表某种含义的植物用作特殊的标志,赋予环境以文化情境。比如,北京二环路天宁寺立交桥中央的一株古树,就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手段完全可以在四维空间(还有时间维,园林绿化的季相变化和生长变化等)上最大限度地营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 城市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21世纪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城市作为国家经济社会的主体,其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由于城市环境问题迭出,绿色概念被引人了城市设计的领域。绿色代表着自然,象征着生命,绿色空间能给城市和建筑带来舒适、优美、清新和充满生趣的环境。对绿色的追求是抛开急功近利的浮躁后的宁静,是人类因漠视自然而受到惩罚后感悟到的亲近自然的需求,体现出人对自然的尊重,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绿色观念营造出既与自然融合又属于市民的城市空间。

在当代城市设计走向中,绿色城市设计被认为是未来城市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绿色城市设计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但其理念可以追溯到十分久远的年代,如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欧美国家的城市公园和绿色组织。尤其是现代生态学科的崛起,对绿色城市的提出起了推动作用。绿色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关系更深刻认知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绿色城市已经成为人类发展不可逆转的绿色潮流,正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崭新的绿色文明时代。如何建设一个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凋发展的绿色城市,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创建城市大园林,建设好园林城市,满足人们对园林环境的基本需求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为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园林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

当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就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

(一)要有健全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能在其中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二)有为居民进行锻炼、游憩、游览的户外活动场所。

(三)有美化的市容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

(四)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只有建成园林城市,才能达到和满足上列要求。园林城市——城市大园林,我的理解就是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大园林,即不但要有一定比例的各种类型的公园、风景区,城市的所有绿地都应加以园林化。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三个基本要素,但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植物。所以,从规划上考虑和绿化上要求,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的绿地率都应达到一定要求,如30%一50%,甚至更高,而每人平均占有的公共绿地面积也应达到8平方米以上。在计算方法中,我认为应当把常住在本市的外地人口算进去,而且还应当把经常性的流动人口数计入,也就是应当控制城市人口数,不然每人平均占有的绿地面积指标将没有意义,也满足不了人们对园林环境的要求。创建城市大园林应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城市绿地总体规划,而总体规划的实现要靠措施,要有人力、物力、财力的保证。要提高全民的认识,加强管理,长期坚持,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奋斗,高水平的园林城市才能实现。

二.创建园林城市的几点议论

(一)城市的各部门都应为建成园林城市而奋斗

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是人类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在没有实现城市大园林之前,城市规模越大,则与自然距离越远。现在,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和对自然的追求,各个部门都应当为了实现城市大园林共同努力。如城市中心区不宜过大,各种类型的建筑不宜过大。过高、尤其居民建筑更不宜过高,过高的楼房容纳人口数量越多,相对绿地比例就越小,本来楼高了相应的绿地面积应加大,但实际做不到。

(二)传统与时代结合的形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群众的需要和情趣也在变化。原有的古典园林作为文物遗产需要很好地保护,要建的新园林则必须在传统与时代结合上下功夫,要去创新,可以说新的形式正在形成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学习对我们有益的国内外的新形式。综观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我觉得还是传统的少,新的多、新的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在建设园林时,还是应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新园林。当然,在技法上是可以学习继承传统的,如自然山水园。叠山理水、注重寓意和意境、小中见大、借景等。

(三)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各得其所

现在城市绿化、应当花草树木合理搭配,既要有乔木,又要有灌木,也要有地被植物;既要有常绿的,又要有落叶的;既要有花,又要有草,使花草树木各得其所。建设城市大园林应从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如城市广场和建筑前面就可以多种花草,不但能造成开阔的景观环境,突出主体,还便于群众活动,也有利于空气流通;而郊区隔离片林就应以种植树木为主,留出林缘或适当空间种植少量花草,供人们休憩活动就可以了;而公园则应当依据功能分区,形式和内容应多样,花草树木可丰富多彩。

(四)以科技为先导,为建设城市大园林创造物质条件

在创建城市大园林过程中,要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科技水平,以植物材料为例,如

1. 引进新优品种,丰富城市园林绿化的素材,提高绿化美化水平。这些年已有成果,如杂交鹅掌揪、矮紫杉、华山松、红叶小檗,金叶女贞、品种月季等,但还很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绿化树种选择还是应以乡上树种为主,引进新优品种要有个观察适应过程,栽种数量不宜过大。

2.要选育优良品种,如柳树木来是北方平原的乡土树种,适宜栽植应用,现因栽植在城市中的柳树雌株过多,一到飞絮时妨碍卫生,群众讨厌,所以都不愿栽种柳树了,这本来是很好解决的问题,柳树可以无性繁殖,选择雄林采条就可以解决了。还有槐树,槐树是较适应城市环境的树种,但个体之间,如树形、抗病虫害能力等方面也不尽相同,若能选育优良品系的槐树,对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会有很大作用。

3. 要研究树木生态,减少应用植物的盲目性与损失,如云杉类本来是生长在高山上的树种,喜凉。怕热、耐荫,而在城市绿化中常被种在背风向阳之处,生长不良也就不奇怪了。

4.生长要有一定的空间,尤其栽植地的面积有限,土壤不良,这都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现在按规范规定挖的坑是树木栽植的规格。这是不科学的,应按该树种可能生长的大小挖坑换土,并要有好的种植土壤,仅仅渣土过筛是不行的。有的还需要换客士。

5.城市绿化树种应丰富,要有特色,如这几年大量栽种银杏。银杏本是优点较多的好树种,寿命长、病虫少,又是我国驰名世界的化石材种,在我市绿化中多用一些无可非议,但不能数量太大,况且银杏又是雌雄异株,作为行道树应选雄株,雌株结果下落,伤害行人。银杏又是生态条件要求较高的树种,应当考虑条件,如水的保证等。

创建城市大园林,建设高水平的园林城市,即建成适合人们高质量生活、工作、游憩的生态环境,也称为绿色城市。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群众需求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走进世界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