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第1篇

凤凰古城,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的两个小城之一(另一个是福建长汀)。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像一幅山水画;这里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完好地保留着苗族、土家族的建筑风格,似一幅民族风情画卷。

凤凰县城位于湖南省西部边缘,西邻贵州的松桃和铜仁。历史可一直追溯至先秦,古称“五竿”,至清朝在此屯军后改称凤凰。凤凰分新旧两个城区,城中土家族、苗族、汉族杂居。老城区傍沱江而建,城内大街小巷中辣子与熏肉的香味四季飘香,多情湘女婆娑而过。有月光的晚上,苗民男女的对歌声可惊醒每一扇临水的窗户。条石铺砌的街巷,依江而建的木制吊脚楼,完好地保留着苗族、土家族的建筑风格。

平遥古城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平遥县城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

长汀

长汀是福建省西部重镇,自盛唐到清末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它不仅是以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亘古绵延的唐宋古城、历练千年的客家首府和原汁原味的中国客家菜之乡。

长汀是一个民风淳朴、山清水秀的古老山城,城内卧龙山一峰突起,不与群峰相连。依山沿河修筑的唐宋古城墙,把半个卧龙山圈进城内,构成了挂壁城池,形成城内有山、山中有城的独特格局。作为唐宋古城,悠久的历史给这块神奇的土地留下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积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汀是海外闻名的客家首府,是历史上客家人聚居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悠久的历史给长汀留下独具魅力的客家文化。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第2篇

(田 野)

每次来凤凰,我都会在清晨时品读崇山峻岭的雄浑与缥缈。在山峦看高山天空的云霞总有一种诗意的梦境。这与在大海、大漠、草原、平川上看云霞感觉是完全不一样。早晨的高山因水蒸气的浓重,而生成缥缈而柔软的白雾弥漫在山巅,覆盖着起伏的山峰,像无数的蓝色岛屿。群山和近岭的岩石,远处和脚下的梯田与溪流,高耸与盘旋的山峰和公路,山村飘浮的炊烟在白悠悠的雾里时隐时现,都一齐幻化成眼前空旷无边的宇宙景观。当朝日冉冉升起,跃上峰顶,用金色光焰拉开白色的雾幔,无数在白雾中沉浮的岛屿,便披上耀眼的霞光,变得苍翠如海,连绵起伏的山脉,便成了奔涌的绿色波浪一直涌向天边。

如果说山是凤凰的性格,水则赋予了凤凰的灵性。一座城市的美和灵性,魂和文化,梦和枯荣,光和血火,古和未来,绿和生命,都离不开水,水是孕育这一切的雨露和乳汁,是地底的太阳之光、月亮之辉。

读凤凰的文化之魂,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凤凰是一座蕴含了史学意味、美学意味、哲学意味以及文学意味的古城。它的古城墙、青石板以及名人或底层人物的命运雕塑构成了一座让人魂牵梦绕的金字塔。

漫步在凤凰的青石板小巷,触摸这里的一砖一瓦,我在深深地思索、探询着一个现象:这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山野丛林,竟然在清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元年的30多年间,就出了41名提督、总兵,43名副将,31名参将。民国时期,又出了7名中将,27名少将。还诞生了中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熊希龄、文坛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诸多精英。是什么力量造就了这个边陲小城文星武将荟萃的文化盛景?

而当我伸手抚摸苍凉凝重的古城墙,走在幽深的青石巷里;当看到古城和山野、田园和老屋在无缝隙地承传着历史和文明从建筑、生态、景观、狩猎、人居的独特习俗中创造出的天才杰作和非凡景致时,一切都释然了。

文化是凤凰的灵魂和魅力之源。穿越千年历史风雨的农耕文化、楚巫文化、传统文化在这里交融升华,酿成了古城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丰厚灿烂的文化遗存。文化底蕴的厚重深邃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蕴藏于南方长城、旧坊民居、寺庙楼阁、寻常街巷、园林胜迹等丰富的物化形态;更形象而鲜活地表达于戏曲、庙会、舞蹈、音乐、绘画、雕刻、书法、蜡染、饰品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还体现在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围的浓重、文化性格的灵动上。

古老的山城是一座古老的兵城,是一座经受了漫长岁月的风雨和硝烟,灵与肉,血与火的搏斗的古老城郭。千年历史文化的洗礼,造就了凤凰人尚武崇文的乡风,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贫家后生,一代代被军功与仕途鼓舞着,激励着,奔赴沙场去喋血功业和到异国他乡的外边世界去寻找精彩的人生。多少年来,这个倔强的民族,一群血性的汉子,就是这样勇猛地在城头擂响血鼓去与明清的官兵作战,毅然从军去参加南昌保卫、宜昌反攻、荆沙争夺、。“兄弟们,顶上去!不要丢凤凰人的丑!”的呼喊仍在城头回响。我在读到沈从文先生墓碑上写的“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的碑文时,就感触到了中国的民族之心,凤凰的文化之魂,山水的生命之体。

在我看来,凤凰的文化是雅致而倔强的,也如湘西汉子般朴实。每当我走进沈从文和熊希龄故居、黄永玉画屋时,简约的陈设,撼人的成就,强烈的人格力量,都让我以一种敬仰心态去接受一次次神圣的人生文化洗礼。读凤凰的风情之韵,胜似品味一坛陈年老酒,浓郁的民俗风情,浓烈的生活情趣,深厚的乡土气息,让我的心在沉醉中飞翔。

当我第一次踏入凤凰,扑面而来的是青山绿水。青山绿水之中最惹人眼目的就是女人肩上的背篓了。如果说青山绿水是凤凰写在蓝天白云下生命的锦绣诗行,那么,背篓就是在诗行中跳动的诗眼迸发的明丽霞光。它是刻在湘西脊背上最古老的符号,从远古洪荒一路走来,它一如既往地在肩头上站立,盛满了湘西女人青翠的向往和血色的情感。

漫步凤凰,我找到了在唐诗宋词中才能寻得见的意境。吊脚楼、虹桥、古戏台。这不是楼,不是阁,她是生命的塔台,是一个不停息地走着的灵魂。你看,轻盈的小船会在楼下水里徘徊,清亮的曲子会挂在楼前的柳条上滴落在少女的发辫上。不是美的灵魂在飞,哪能吸引这么多聪明,高傲的眼睛。

漫步凤凰,我深深地沉醉在歌舞的海洋,激情的海洋,梦幻的海洋。那红灯万盏、载歌载舞的秀山花灯;那缠绵含蓄、优美明快的土家摆手舞;那高亢激越、即兴创作的土家族、苗族民歌;那音色柔和、曲调欢快、活泼优美的民间自制乐器“咚咚奎”;那音韵优美、旋律流畅、号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这一切让人如痴如醉,不知归路。

读凤凰的人性之美,感悟的是一个纯静、新美、洋溢着蓬勃生命活力和近似宗教般神圣的世界。这里的山、水、人、鸟、花、石,这里的语言、微笑、情感、饮食,无处不充盈着真、善、美,袒露着灵秀、聪慧、豁达、希望、神奇、古典、雅致、粗犷和宁静。

我感动于边城人们对美的独特理解和不懈追求。一代又一代凤凰人不顾长途跋涉的劳累,把凤凰作为终极目标,这是一种对美学的真谛、对文学的皈依、对艺术的认同、对历史的评判问题的直接应答。每当我看到黄永玉先生精心创作、才情横溢的作品,细嚼蕴含在其中的智慧与幽默共生的艺术韵味时,我就读到了凤凰人对传统的继承、对文化的吞吐、对世界的思考、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只有懂得自然、人生、艺术的结合和追寻是生命的最高境界的人创造的艺术作品,才会深含道德和人性的至美。

我惊叹于山水风情、历史人文组构的闪烁着人性感悟的清新韵律。凤凰的山水、田园、古城、吊脚楼、沱江,在山歌优美的旋律中飞翔跳跃。有花瓣落地的碎影,有山泉出涧的欢鸣,有青鸟穿云的脆啼,有水车咿呀的呼唤,有轻舟破浪的篙声,有木楼姑娘与岸边情哥的唱和,有月夜古老山寨的笙歌,有蜿蜒南长城红砂石的梦魂,有凤凰古城历史跳动的心音。清泉之韵、波浪之光、苍山之翠、石峰之奇、花草之秀、木楼之野、人性之美、乡情之烈都化作音符在山与水、土地与阳光、云与雾、鸟与树、风与雨、星光与萤火的对话和倾诉中宣泄和张扬。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文旅游资源;文化旅游;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

一、前言

在以往的资源观念中,人们更多的是从经济增长与发展要素的角度,关注那些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且易于感知的各种资源,而那些由人类文明所创造出来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同构、互动的人文资源却经常易被人们所忽视。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一个全新的旅游分支——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旅游活动归根结蒂是一种文化活动。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在国内,文化旅游也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各旅行社在编排旅游线路、组合旅游产品时,不断推陈出新,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满足不同游客的精神需求。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而且也是人文资源的富集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这正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大资源观念确立的基本依据和大湘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源。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对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所谓人文资源,就是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文化的创造、积累和延续所构筑起来的可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wWW.133229.CoM著名学者认为:“所谓的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人类从最早文明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延续和建造起来的,它是人类的文化、人类的历史、人类的艺术。”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文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形成文化吸引,为旅游者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使用和消费并促使文化旅游感受形成的各类要素,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与特色的集中反映。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规划实践的角度可以分为三类:实体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景观实体为存在形式并可供旅游者直接作为旅游目标地的民族文化部分,如建筑、交通、特色城镇和村落、节庆场所、纪念地等;社会氛围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一切以旅游者可以感受到的由物质、行为、观念等构成的文化氛围部分,如器物、饮食、服饰、习俗、语言、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指狭义的精神创造部分,如民间文化、神话、戏剧、歌舞、音乐、绘画、工艺、哲学、宗教等部分。旅游文化与旅游和旅游业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在自然风景区,开掘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会大大提高其文化品位,加速旅游业的发展。

(一)文化对大湘西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旅游研究专家在一次抽样调查中得知,外国旅游者心目中的中国旅游第一吸引物,认为是风光名胜的占30%,认为是民族文化的占70%。日本人来华旅游的兴趣分类大体是: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古迹的49%,体察民俗风情的22%,观赏文艺美术的7%,品尝风味佳肴的17.5%,其他4.5%。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文化是旅游和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经营的就是文化,销售的也是文化。从旅游者角度看,其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类型可归纳为:观光旅游、寻根旅游、休闲旅游、会议旅游、探亲访友旅游、宗教朝圣旅游、度假疗养保健旅游、体育与探险猎奇旅游、海底文化沙漠旅游、以及各种专项旅游、兴趣旅游等。那么,无论旅游者参加哪一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其旅游目的都是了解世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因此,旅游的主旨和内涵,主要是文化,具有文化才是一壶醇酒,耐人寻味。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大湘西自然风景区所必需的

追求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已经成为中外旅游业的共同行为。旅游业行家提出要抓四个注重,即:注重文化内涵,注重文化形式,注重过程的文化性,注重细节的文化性。英国著名地理学家纽拜说:“风景不是自然物,而是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交接面上。”世上并无绝对意义上的自然风景,一处风景的魅力长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的维系,没有文化赋存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大师刘海粟说:“黄山风景绝佳,我九次登临,但缺少碑刻,历史文化气息薄弱,风光虽比泰山美,终输一筹。”将优秀的大湘西地方民族人文旅游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奉献于游人,使他们充分领略其浓郁的文化氛围,受到启示和教育,获得体验和熏陶,旅游者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就会将旅游业推向新的层次和高度。

(三)增添旅游文化含量可以加速大湘西旅游产业化进程

如果下功夫提高人文品位,挖掘文化内涵,就会有这样的效果:(1)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越丰富,人们前来获取和共享知识、信息的欲望就会愈强烈,从而增大客流量。(2)增加旅游消费项目,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如在大湘西景区修复寺观庙宇向游客开放,在夜晚安排大湘西民族文化娱乐项目等,就可能会使旅游收入大幅度增长。(3)开辟境外客源,发展国际旅游。“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人类的。”对大湘西民族文化差异进行探索的价值情趣,是引导现代旅游业客流走向的神奇魔棒,以名山、名水为依托,充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旅游,会吸引大量境外旅游者。(4)民族人文旅游开发和再生产所需投入不多,是一种低耗高效的经营途径,极有利于大湘西旅游产业化的发展。

(四)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实现大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与自然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一种可再生和可增质的资源,是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它具有极大的经济开发价值。著名学者指出,开发和利用人文旅游资源不仅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同时也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投资不多,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的朝阳产业。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势在必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愈是稀缺的物品,其价格就愈昂贵,并且越是市场所需要的,就越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说是实现大湘西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从大湘西自身的自然与人文条件来看,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是最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也是最具前景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三、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可行性

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魅力无穷,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奇葩,在中外游人中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湘西开发利用民族人文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在此繁衍生息,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并与其他兄弟民族交流融合,使大湘西传统民族文化独具特点。

(1)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如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打溜子、咚咚奎、硬气功、吊脚楼、织绵、粘贴画、社巴节、黑神会、六月六等;苗族的以歌为媒、木叶传情、玩龙、舞狮、踩鼓、椎牛古俗、赛马、唱苗歌、跳苗鼓、踩花鞋、赶秋、四月八等;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大歌、合拢宴等;白族的服饰、神话、传话、寓言等,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如果把这些原始性文化加以开发利用,其吸引力将会胜于国内外随处可见的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歌舞厅等娱乐设施。而且这种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替代,在其他地方不可能真切地欣赏到,旅游者来此既饱览山水风光,又领略民族文化异趣。

(2)丰富多样性。大湘西民族文化是全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等,内容丰富,门类齐全。如:土家族歌舞音乐文化有:山歌、仪式歌、接龙舞、劳动号子、吹牛角、唢呐等;戏剧曲艺文化有:傩愿戏、巫戏、土地戏、阳戏、花灯、渔鼓、莲花闹、三棒鼓等;民俗文化有:土家服饰、礼仪、哭嫁等;工艺文化有:土家刺绣、编织、雕刻等;体育文化有:抢贡鸡、争江山、民间棋类、拳术武术等;医药文化有:麝针、扑灰碗、拔火罐等。如:苗族的上刀山、下火海、咬铧口、捞油锅、爬滑杆、踩鸡蛋、射驽、仙人接绳、八仙脱衣、米变珍珠、玉女穿梭、仙人上天下地、口中抽肠等。如:侗族的多耶舞、琵琶歌、黑米饭、腌鱼腌肉、芷江鸭、蜜饯等。如白族的冬至节、木主节等。这些极其丰富的原始性素材,是旅游文化提炼和升华的源泉,经过加工和再创作,可以满足旅游者怀旧、寻根、求异等多层次、多样性的要求。

(3)群众性和可参与性。湘西民族传统文化,来自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个显著特点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和观光旅游者都能广泛的参与,可以自娱自乐,活跃旅游文化生活,丰富旅游活动内容。

(4)非时空局限和可调剂性。湘西民族文化以静态形式表现的,一般可在室内供观赏,动态形式的表演文化也可在室内进行,这样就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根据需要调控,在夜晚,在不能上山观景的雨雾天,都可安排旅游文化项目。旅游者来大湘西即使碰上雨季看不到自然景观,而能欣赏到充实的民族文化,也会觉得是满载而归,兴犹未了。

2.大湘西山水自然风光如诗情画意,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与其他地区相比,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有世界一流的名胜风景武陵源、猛洞河、小溪原始次森林、栖凤湖、德夯等作依托,有历史风情凤凰古城、王村古镇、南方长城、老司城、不二门、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旧址、芷江和平园、里耶战国古城等作支撑。恰当地开发和利用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山水和文化就会相得益彰,双胜并美。

3.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大湘西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表现民族文化具有诱人的魅力。如:吉首德夯苗族文化游,怀化侗族文化城以其特有的魅力使众多旅游者流连忘返;张家界市秀华山馆以其土家雕刻家具、土家服饰、刺绣等引来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大湘西一大批宾馆、饭店、餐馆、摊贩,纷纷打出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的菜谱、服饰等招牌以招揽顾客。

4.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外部条件。

从国际国内环境来看,世界投资重心正不断向经济发展迅速的亚太地区转移,一些富有远见的国外投资者开始把眼光逐渐转向我国发展潜力巨大的中西部地区,这为21世纪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004年6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的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决策,不仅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而且也说明对大湘西地区人文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四、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措施

1.切实加强对大湘西旅游业的领导和宏观管理,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加快形成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文化旅游区。

把旅游业纳入大湘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议程,加强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恢复或移植传统节日活动,如社巴节、女儿节、牛王节、祭萨、木主节等;修复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古建筑,如永顺土司王城,天子山上、中、下三座天子庙;在城区、景区等地安排适宜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提倡建仿古民居,仿古家庭旅馆等。统筹开发大湘西地区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形成大旅游、大网络、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培育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开发吉首民俗风情旅游区和凤凰历史名城旅游区。以张家界为龙头,以怀化、吉首为中心,以民俗风情为主旋律,主要开发德夯民俗风情、通道民俗风情、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洪江古商城、洪(江)芷(江)鹤(城)金三角侗文化旅游、芷江抗战受降坊、凤凰南长城、万佛山、凤凰山、黔中郡等旅游精品。

2.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可对旅游企业进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实行贷款贴息,大湘西各家银行在安排信贷规模时,应考虑对旅游业的支持。招商引资实施引资带动和项目带动。财政加大对旅游业的引导性投入,州、市(县)政府应将旅游发展专项经费列入财政年度预算。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向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倾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旅游开发专项资金、国债资金、西部开发资金,加快重点人文旅游资源项目的开发。

3.抓好大湘西民族文化资料建设。政府组织力量编写出《湘西民族文化丛书》,以利于规范民族文化的释义,全面系统地展现大湘西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促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抢救和整理民族古籍,如对口耳相传、或散藏于民间的民俗文化古籍、事实、实物文化等进行搜集、整理成书出版,或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加强大湘西人文旅游资源民族文化的研究,以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4.把丰富多彩的大湘西民族文化和奇甲天下的大湘西山水一起向外推介,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把民族文化精华部分编进旅游读物,将文化与山水一同全面介绍,以招标或重奖的办法,激励人们创作出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歌曲、文学、电影、电视片等作品,丰富文化旅游内涵,增强信息辐射。三个市、州报刊、电视台可创设民族文化研究专栏,开办推介民族文化专题节目,以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文化向旅游产业的转化。新闻媒体应加大对人文旅游景区、特色人文旅游项目和路线的宣传力度,切实把大湘西文化旅游宣传出去,让大湘西的旅游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五、结语

长期以来,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依赖,使许多经济学家得出资源就是指各种自然资源的单一资源观,他们因此也确信,只有自然资源才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当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讲,在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是一个矛盾和痛苦的选择,其中传统的、狭隘的资源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旅游业是大湘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除了对传统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外,未来大湘西旅游业发展,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以培育大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撑点,21世纪,基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大湘西民族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机遇成熟,条件具备可行,必将以文化旅游作为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赵惠强,洪增林.西部人文资源开发研究[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3].人文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和意义[j].文艺研究,2001,(2).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酉阳县

中图分类号:F592.99,K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468-04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具有乡村性、原生性、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渝东南山区秀美的自然山川、优良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能满足城市游客观光、休闲、养生等多方面的旅游需求。本研究以地处渝东南腹心的酉阳县为例,探讨了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实施策略。

1 研究区概况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渝东南边陲、武陵山区腹地,是重庆市贫困县之一,面积5 173 km2,总人口84万,分布有17个少数民族[1],占总人口的84%,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地貌类型主要是山区、槽谷和平坝,素有“八山半水一分半田”之喻。酉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水资源丰富。全县拥有桃花源、龚滩古镇等风景名胜区9个,赵世炎故居、南腰界革命遗址等文物保护区8个,其中有9个是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桃花源是渝东南第一个、重庆市第四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酉阳已先后荣获“中国最佳绿色旅游名县”和“重庆市十强宜游区县”等称号。

2 酉阳乡村旅游发展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区位条件优越 酉阳境界邻接三省八县,东连湖南省龙山县,西濒乌江与贵州省沿河县隔江相望,南接秀山县及贵州省东北部的松桃县,北和黔江区、彭水县及湖北省的咸丰县、来凤县接壤,具有发展跨省际旅游的优势。

2.1.2 对外交通运输便捷 酉阳陆路、水路交通齐全。国道“319”线、“326”线从境内穿过,是重庆东南出渝至湖南的主要通道;渝怀铁路纵贯酉阳直达东南沿海,是西南出海大通道;随着渝湘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从酉阳出发3 h可达重庆、4 h可达长沙; 渤桂公路、酉牡公路、龚彭公路、铜李公路4条出境干道与湖南龙山、湖北来凤、贵州沿河、重庆彭水相通。乌江航道直通长江黄金水道,拥有30万t级的龚滩镇乌江码头,180 t的客货轮从这里开往重庆、武汉、上海。

2.1.3 自然资源丰富 酉阳境内河网密布,生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酉阳境内溪河共119条,主要河流有乌江、酉水河、阿蓬江、龙潭河等,全县河流总长在2 000 km以上;全县境内草山、草坡及林地垂直分带明显,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森林植被为亚热带中、低山常绿阔叶林、亚热带次生针叶林、亚热带低山竹林,有银杏、红豆、秃杉、珙桐等珍稀树种,另有峰猴、大鲵、锦鸡、香獐、果子狸、黑叶猴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拥有乌江百里画廊、大板营原始森林、龙头山、笋岩原生态景区等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

2.1.4 生态环境优良 酉阳气候条件好,森林覆盖率高。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4.9 ℃,年积温为5 200~5 800℃,立体气候明显,常常出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城南日出城北雨”的奇特景观。森林覆盖率达41%。已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试点县,2010年获“中国绿色名县”称号,2012年成功创建市级生态县。

2.1.5 人文底蕴深厚 酉阳历史悠久,有2000多年的建县制历史和600多年的土司统治历史,是800年州府所在地;少数民族多达17个,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有土家族摆手舞、酉阳民歌、“木叶情歌”、面具阳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中国著名土家摆手舞之乡”、“中国著名民歌之乡”、“中国土家文化发祥地”等称号;古镇、古村落资源丰富,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龙潭古镇,市级历史文化名镇龚滩古镇、后溪古镇,以及石泉古苗寨、河湾山寨等古村落。此外境内还有赵世炎烈士故居、工农二六军团会师地(南腰界)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2 劣势

2.2.1 资源分布集中度不够高 酉阳县境内旅游资源点之间相互距离比较远,集中程度不够高。桃花源旅游景区位于酉阳中心,而大阪营原始森林位于酉阳北端,南腰界位于酉阳南端,龚滩古镇、乌江百里画廊等位于西面;大河口温泉、石泉古苗寨等位于西北部;后溪古镇、河湾山寨、酉水河等位于酉阳东部;龙潭古镇、刘仁故居等位于东南部。

2.2.2 服务接待能力相对薄弱 酉阳县各旅游景区内配套服务接待设施还比较薄弱,龚滩、龙潭、后溪古镇等重要旅游景点内接待设施以客栈为主,缺乏高档住宿设施。此外,必要的服务设施如停车场、水冲式厕所等,也处于建设滞后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酉阳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2.3 旅游产品层次较为单一 目前,酉阳县的旅游产品主要以观赏自然风光、游览人文古迹为主,层次单一,缺乏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其次,像休闲、养生等类型的旅游产品也很缺乏,不能满足游客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2.3 机遇

随着渝东南地区、武陵山区以及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等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在逐步增加,为酉阳县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自重庆直辖以来,经济、社会、科教等事业发展迅速,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 011.13亿元,重庆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249.7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4 502.06元。收入的增加,人们就有更多娱乐、旅游等消费需求,这已表明重庆进入中短途旅游的高速增长期,将为酉阳县的乡村旅游提供大量的潜在客源。

2.4 挑战

2.4.1 周边市场竞争激烈 酉阳县北靠长江三峡,东邻凤凰古城和张家界,西靠梵净山,南依贵州黔东南,这些知名景区对酉阳县发展乡村旅游是极大的挑战。其次,其周边区县的旅游景区如黔江小南海、濯水古镇、彭水阿依河、秀山洪安边城等,以及重庆市的长江大小三峡(奉节白帝城、巫山小三峡)、天坑地缝、大足石刻等景区都是酉阳县乡村旅游的强大竞争对手。

2.4.2 旅游需求不断变化 人们的旅游需求从最初的观光,逐渐过度到休闲、养生。现在,自由行、商务会议等新型旅游形式又不断出现。这些都要求旅游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推陈出新。

3 酉阳县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1 复合型依托模式

复合型依托模式即客源地依托与旅游线路依托的有机结合。客源地依托就是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乡村以中心城市为主要客源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旅游线路依托是建立在交通区位和旅游网络链接优势的基础上,将景区融入到精品旅游线路中去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能很好地借助旅游线路各景区的过境游客。酉阳县乡村旅游复合依托模式即将依托重庆主城区庞大的客源市场和依托凤凰古城、张家界、梵净山等景区形成的黄金旅游线路结合起来,一方面重点开发重庆主城客源市场,另一方面酉阳县乡村旅游业应融合于凤凰古城、张家界、梵净山精品旅游线。这有利于酉阳县乡村旅游业快速吸引游客,该模式对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缩差共富具有积极作用。

3.2 团簇型空间模式

团簇型空间模式即在特定乡村空间上由多个分散的景点有机组合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旅游地[2]。酉阳县旅游资源点较为分散,若各景点单独发展,影响力不够。因此,联合开发,通过改善区内交通条件,用交通网络将各景点连接起来,形成以酉阳重镇为集散中心、向各景点辐射的空间结构,不仅可以提升酉阳乡村旅游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还能给道路两旁的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从而更大范围地推进酉阳县的新农村建设。

3.3 多元一体型主体模式

多元一体型主体模式即旅游地经营主体为“政府+公司+农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由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制定乡村旅游开发的内容和地点,由企业投资并在当地村民的配合下实施开发[3]。酉阳县乡村旅游业涉及的区域广,人口众多,需要政府统一规划和管理,同时对农村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旅游开发公司能提供资金,带来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景区的开发运营,当地村民在建设、服务等方方面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酉阳县乡村旅游应该是政府、公司和村民各司其职、共同协作的有机体。

3.4 特色型资源组合模式

从旅游资源角度来看,酉阳县适合发展“自然风光+民居民俗+新村风貌”的特色资源组合模式,即指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由自然风光、特色民居民俗和新农村建设新村风貌组成。将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进行合理的组合,并融入新村风貌这一新兴元素,是对酉阳县自然、人文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对新农村建设效用更好的发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农民,同时,极大地丰富了酉阳县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避免了单一性[3]。

3.5 综合型产品模式

综合型产品模式是指集休闲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体验、商务会议等多种旅游产品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酉阳县具备发展多层次、多类型旅游产品的优势。丰富的山、水、动植物资源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可以开发观光、度假、养生、娱乐等旅游产品;利用民俗民居、古寨、特色农业等人文资源可开展民俗体验、民俗探究、农事以及探秘等活动,同时,酉阳县乡村旅游只有将观光、休闲与度假、康体、娱乐、民俗探究等旅游产品结合起来,把现代养生理念和乡村情趣寓于休闲旅游之中,发展综合型乡村旅游,才能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

3.6 多层次型服务设施模式

多层次型服务设施模式即在景区内提供不同档次的住宿、餐饮等服务,满足不同经济群体的旅游消费,避免游客消费不起或觉得档次低,不愿再回头[4,5]。酉阳县具备有发展跨省际旅游的区位优势,其潜在客源市场包括武陵山区、重庆主城区以及湖南、贵州、湖北等临近省市甚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和国内外其他区域。因此,针对其客源市场游客消费水平的参差不齐,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不同游客的消费水平考虑进去,建设高中低档齐全的服务接待设施,如配备农家乐、旅馆和高级宾馆为一体的住宿设施体系,并提供不同档次的服务。

3.7 生态型景区模式

生态型景区模式即在对景区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尽量保持旅游资源的原生性,进行轻度打造,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原生民俗文化的保护,避免过度城镇化和商业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长盛不衰的基础,也是吸引游客的核心力量[6-8],酉阳县发展乡村旅游业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4 酉阳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4.1 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建立健全保护措施体系

山区旅游资源开发以及景区景点打造要控制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畴内,旅游商品的开发也要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因此要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风险评估,并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措施体系。

4.2 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接待能力

要完善交通、电力、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乡村旅游发展瓶颈;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住宿、餐饮服务体系,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服务接待水平。

4.3 加快各类新村打造,创新特色旅游产品

抓住国家新农村建设机遇,充分挖掘民族山区乡村资源,瞄准乡村旅游大市场,积极进行新村打造,包括移民新村、民族风情村、休闲度假新村、农家避暑村、土特产产业化新村等,凸显差异和特色,开展农村山水游览、花果蔬采摘、农家休闲、农庄避暑游等,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

4.4 挖掘开源资本筹措,积极克服资金瓶颈

酉阳县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对外宣传乡村旅游发展潜力与庞大市场需求,吸引外部资本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政府应鼓励农民以特色民居、家用物件等资源以及土地经营权、林权、劳动资本等形式入股或抵押贷款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问题。

4.5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深化酉阳县与周边区县的旅游合作,打破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局面,相邻景区捆绑开发经营、合作营销,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赵金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证研究——以苏中地区扬州市为例[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9(3):14-18.

[3] 王晓娟,樊亚琴.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334-5335.

[4] 王 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38-42.

[5] 张 辉,沈中印.基于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改革与战略,2008,24(5):87-89.

[6] 王晓南.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3):94-96.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 土特产包装 再设计

A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 culture elements in the package designof XiangxiLocal specialty

Hong xia Li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Visual ArtsDepartment, Hunan Changsha 410100)

Abstract:Natural ,folk regional and historical character of the package design of Xiangxi Local specialty is closely linked with local folk culture.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Xiangxi's ethnic culture.This paper explored the effective way to extract, process and reconstructregional tradition culture elementwith contemporary package design ideas through a deep analysis onXiangxi’sregional tradition culture element.It might help tomeet massive aesthetic needs andbring inspiration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folk culture if we disseminate regional culturethrough the package of local specialty .

Keywords:Tradition culture element Local special products is packed Design that again

湘西传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层的美学内涵。湘西地域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并存,从而造就出了湘西特色且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加之湘西有亨誉全球的张家界、猛洞河、天门山等名迹景胜,使得旅游业兴旺发达,也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此背景下的土特产品市场开拓,旅游商品销售,包装设计就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包装妆容是土特商品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环节,包装不仅具有保护、广告、招徕、装饰的作用,更主要的是能通过视觉语言和美学内涵来传递商品信息,以此推介产品,建立并稳定产品的商业地位,吸引消费促进购买需求,达到树牌赢利的销售效果。湘西土特产品的VI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湘西各民族人文的形象,更是一张湘西地域的“名片”,是打开湘西与外界交往的窗口。

1 把湘西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意义

1.1 有利于湘西民族文化的传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标准和需求也逐渐发生改变,湘西也开始受到现代生活的影响,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元素必将受潜移默化影响和冲击,其设计理念也难免遗忘或抛弃。只有对其独特的地域性图形元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加以提炼、加工、重构来创新和运用,才能使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不失民族特色,结合现代包装设计理念,创造出能让消费者接受的优秀包装设计。同时又完美地传递出商品的内在文化信息,增加商品的附加值,提升包装的文化品位,对商品个性体现、流通、销售以及对地域文化的宣传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有利于湘西土特产包装的创新再设计

湘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多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吸引来自各地的游客,同时也带动了土特产商品的销售。但就目前市面上的湘西土特商品包装设计而言,其设计风格多有雷同,其设计美学思想内涵流于肤浅,如在外观造型形态、视觉表现元素(图案、文字、色彩、布局)及材料的运用等方面缺乏明确个性特质,未能体现民族文化与地域特色魅力。而本文将主要针对此类问题进行探研,对湘西土特产品包装的自然性、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特色元素进行梳理整合,并进行再设计创作,重新赋予湘西土特产品包装新的情感,完美呈现湘西土特产品的经济价值与文化属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湘西民族品牌的形象塑造。

2 湘西传统核心图形元素与土特产包装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纵观湘西历史上“弥埋”和“浪务”的祖籍迁徙图案;“蝴蝶妈妈”与“龙”图腾,以及关于盘瓠和辛女的传说演变而成的民俗歌舞、曲艺、绘画、剪纸、雕刻、服饰艺术等;到称之为“脸壳子”的傩面具,合一极其夸张的怪诞造型 ,尤其是眼、鼻、嘴的奇特处理咄咄逼人,极富艺术感染力;并透析历代的民族服饰艺术及民居传统建筑。这些变化无不体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历史文化状况,都是现代包装设计的最初萌芽。

当下的湘西土特产品主要涵括食品、茶叶、服饰(苗绣、染织、银饰)、工艺品四大类。如湘泉酒、酒鬼酒、古丈毛尖、黄金茶的包装设计之成功,它们承袭了中华民族传统美术观“写意传情”的飘逸境界,秉承了湘西苗族、土家族先民“天人合一”的理念,凭借着湘西地域化气息与现代设计美学时尚的语境直接孕育出来的,是湘西民族情感和地域特色赋予它们品格与气韵,显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土特产品包装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2.1 因素对土特产包装设计的影响

湘西苗先民信奉“万物神灵”,他们认为一切自然物象都是依附在有灵魂的生命体征上,甚至与人类的繁衍发展息息相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巫术意识渗透到湘西地域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如屈原在流放湘西时,所作的《山鬼》诗词中写到“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将湘西失魄少女比喻成倾国倾城的“山鬼”[1]。又如在傩戏驱鬼面具中,“鬼”诉求一种自由洒脱、兆示一种精神境界,鬼也寓意一种英武神勇的力量,鬼代表的是凶煞强悍、震慑魔妖的神祗[2]。

“酒鬼”命名所蕴藏的是人品与酒格相融的精神境界,所阐释的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承载是湘西各民族文明的历史积淀。“鬼”式立意傲世孤绝,工匠巧妙天成,酒鬼酒的设计是的延续,是在湘西各民族文化相融基础之上的厚积薄发,字、画、印是文人写意式的一挥而就。红底黑字狂草体“酒鬼”遒劲有力;中国水墨写意画“酒鬼背酒鬼”诙谐幽默,酒鬼形象似醉非醉,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重点放在作品的形象上;外观包装上的篆刻印章“无上妙品”方正古拙(如图1)。酒鬼酒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是湘西地域的著名土特产品,它更是一种文化,酒鬼酒文化是借山水胸怀,舞水墨韵律,塑民族佳酒。胸怀坦荡、追求自由、包容亲善,这才是湘西民族品德与酒鬼酒文化个性的内涵与精髓。

2.2 图腾图形在土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图腾崇拜主要起源于,人们都坚信人类同某些特定的动植物之间存在超自然的联系,这些特殊的物象被他们珍视为崇尚的符号――图腾,便由此产生了对它们的爱戴、崇敬或畏惧的情感。

湘西的苗族、土家族都有图腾崇拜。蝴蝶妈妈图腾是苗民的先祖;龙图腾、枫木和飞鸟是吉祥与幸福的象征,能给人带来好运;盘瓠神犬和辛女图腾是爱情和家庭的象征。

在古丈毛尖系列茶包装中,鸟图腾图案的运用较为频繁,如湘西“天射牌”古丈毛尖茶包装设计中,主体图形是用虫、草、蝴蝶、凤凰等构成的大团花图案,团花外圈用墨绿色基调体现茶叶原有的基本属性,细看团花中心是橙色包裹着白色凤凰图纹,凤凰造型娇贵(如图2)。“古丈毛尖”用虫、草、蝴蝶、凤凰等图案的茶包装,注入了湘西图腾特定的图形元素,采用现代流线弧形造型,增加它在视觉上的流动感,这又似乎在述说湘西远古的故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浮现在我们眼前。整套包装系列感强,并且每个元素之间都是有逻辑上的联系。

2.3 自然崇拜图形元素在土特产包装中再设计应用

崇尚自然,苗族信奉“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界的景象融为一体,认为人能创造自然,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根本,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思想意识。至今,苗族把对天、地以及组成天地的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自然崇拜仍然逐一体现在包装设计中。

如湘西张小伍牌枞油菌包装,粗犷的麻布料外观设计朴素大雅。麻是传统的纺织原料之一,用麻布制作的苗绣成就了湘西服饰艺术的辉煌;麻布包装袋上赫然可见的是具有湘西民间印染技法的张家界天子山的奇山秀峰图案,白底蓝纹的蓝印图案使人的思绪集中驻留在湘西“泥土味”的历史时空;其袋口又饰以“八吉”盘长花纹图案,由此引申出人们对家族兴旺、子孙延续、富贵吉祥世代相传的美好祈愿,我们熟悉的中国结,也正是盘长纹的演化(如图3)[3]。张小伍牌枞油菌包装整体设计其自然崇拜特征尤为显著,让消费者直接联想到产品产自湘西的张家界。

3 湘西传统文化元素在土特产包装中的再设计

3.1 图形元素的选择与表达

在湘西土特产包装设计调查中,设计师常用苗女和吊脚楼等图形符号,虽然这些图形具有典型性,但不同产品包装沿用了同一种图形,风格上雷同,所以包装设计毫无个性可言。为了避免雷同的包装出现,我们要慎重地选择合适的图形元素进行表现,选择有利于表现商品主题的图形元素,并从中提取图形的本质特点,进行多途径的表达。如“苗魅”酒包装海报中的苗女的形象,我们可以用众多背影阵列的方式,衬以靛紫色背景,迎合包装体风格,将人物形象提炼加工成手绘单色线描稿、版画效果或是水彩、油画效果等,增强画面的艺术感和装饰味(如图4)。

3.2 图形元素的挖掘与开发

体现出商品的属性和文化内涵是设计成功的关键。商品的基本属性可采用开窗的结构或材料上运用透明的形式得以体现;文化的内涵则可通过图形元素的多元化表达方式来呈现,要注重挖掘更深层次的图形表达,它们可以是建筑图案、服饰图案、民俗风情等元素,让消费者通过包装能更深入地了解湘西民族文化内涵。如凤凰“刘氏”姜糖系列化包装设计中,设计者充分挖掘湘西民居吊脚楼木雕纹中的万纹格、米字格、回纹格、井字格、之字格等基本骨格样式,结合龙图腾图形的造型要素,加上开窗处理设计方式,包装创新成凤凰古城“二龙戏珠”,整体设计寓意深刻(如图5)。

3.3 图形元素的解构与重构

解构重构是将图形元素分解后,按照设计的意愿,遵循形式美法则的前提下,运用切割、位移、置换、加减等方法重新组合成一种新图形的构成方式。避免随意堆砌和叠加,避免流于形式,注意把握图形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注意重构图形的形式美感,使其既保留地域性图形的精华,又有现代包装设计的形式美感,为消费者所喜爱。如湘西“花龙”就是典型的置换重构图形(如图6),具象的龙头,花朵置换龙身,龙爪用叶子取代,这种局部置换的方式增强了图形的装饰性,观赏性更强,也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

结语

从湘西传统文化元素中提取合理的视觉元素,运用到现代土特产包装设计中,是对湘西民族文化的再发现、再利用和再创造。通过湘西传统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来提升土特产包装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让消费者感受到湘西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是民族文化绽放异彩,发展传承的有效方式,也为更多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应用提供了借鉴思路。

参考文献

[1]李红霞.湘西苗族服饰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J].艺术教育,2015.10.

相关期刊更多

故事大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航天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戏剧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