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治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调查我院早产儿中心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从护理角度对59例NEC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寻找护理观察与干预要点。结果 早产儿NEC的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护理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结论 加强早产儿的护理,实施正确喂养方案,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

The monitoring and intervening in nursing of preterm infant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s of early intervening in nursing against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premature neonates.Methods The clinical nursing data of 59 preterm infants with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were analysed by investigating the incidence of preterm infant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our hospital.Results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NEC in preterm infant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nosis.Nursing factors affected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n the disease.Conclu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rengthening nursing,implementing the correct feeding schedules and controlling bacteria infection were necessary in preventing premature neonates from NEC.

【Key words】 infants prematurity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ursing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长期以来一直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也是构成新生儿死亡率及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的上升,NEC更视为早产儿医疗护理中须高度重视和预防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我院早产儿中心10年间发生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例做一护理学总结分析,旨在指导临床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干预进行防治,进一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1993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并收住NICU的1869例早产儿进行调查[1],男987例,女882例。其中发生NEC 59例,占3.16%,男32例,女27例;胎龄<32周18例,32~35周31例,>35周10例;出生体重<1500g 15例,1500~2000g 34例,>2000g 10例。出生1min Apgar评分正常(8~10分)46例,轻度窒息(4~7分)7例,重度窒息(0~3分)6例。

1.2 喂养方式 早产儿配方奶(出生体重<1500g 母乳喂养)鼻饲或口喂;出生体重<2000g 2h喂养;>2000g 3h喂养。每日增加奶量:鼻饲者20ml,口喂者30~40ml。

1.3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腹部X线平片诊断[2]。采用修正的Bell分级对患儿进行分级[3]。其中Ⅰ级36例,Ⅱ级9例,Ⅲ级14例。

1.4 治疗方法 患儿发现有宿奶和腹胀立即禁食,给予全静脉营养。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并发肠穿孔则转外科手术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与疾病程度的关系 见表1。

表1 NEC严重程度与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关系 (x±s)

由表1可知,重度NEC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均小于轻、中度患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早产儿基本状况 见表2。

表2 早产儿相关因素与NEC的关系

2.3 临床特点 本病全年1~12月份均有发病,1~4季度分别为11例(18.64%)、9例(15.25%)、22例(37.29%)、17例(28.81%)。发病时间在生后1~25天,平均(8.74±599)天。所有患儿起病时均有宿奶和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者43例(72.88%),46例(77.97%)胃内抽出黄绿色液体,明确感染者28例(47.46%),大便潜血阳性者27例(45.76%),血便8例(13.56%)。

2.4 预后情况 见表3。轻度 NEC患儿多数获痊愈。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全身状况急剧恶化,酸中毒难以纠正,多发生腹膜炎、肠穿孔,病死率高。本组资料6例患儿有反复禁食,5例2次,1例3次。初次发病常规禁食1~2周,开始喂养后2~24天再发。其中2例并发肠穿孔。

表3 临床分度与预后 (例)

转贴于

3 护理观察与干预

3.1 早产儿喂养 研究表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的差异,使早产儿易患NEC。目前认为,肠黏膜损伤、肠道内细菌作用、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4]。调查显示[1],随着本地区早产儿配方奶广泛应用和NEC的预防意识,临床已不存在高渗奶方喂养因素,但仍须避免快速增加奶量,以降低发生NEC的危险。因此,选择早产儿配方奶和母乳、严格遵从医嘱标准计量喂哺婴儿是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预防NEC的关键一步。我们体会,早产儿喂养前后的护理观察与医生的及时沟通、灵活处理对NEC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即便常规加奶喂养,也会有婴儿发生宿奶、呕吐、腹胀、胃液颜色及大便性状改变等情况。护理观察结果往往成为诊断疾病的第一手资料。

3.2 感染因素 从本组资料看出,感染仍然是发生NEC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临床特征典型,全身状况差,病程进展快,易发生败血症、休克、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预后差。因此,如何监测和防止早产儿肠道内外的感染,及时有效的选用敏感抗生素,提高NEC的救治率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护理工作的消毒隔离措施仍然是不可松懈并须进一步加强的关键环节[5]。目前,手部卫生预防院内感染已引起医学专家们的重视,这也是对感染影响最大、又易被忽略的细节。加强早产儿中心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的严格管理和监测,杜绝早产儿NEC肠道内外的外源性感染,为今后护理工作特别强调的重点。

3.3 胃肠减压 绝对禁食、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胃肠减压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患儿预后。放置胃管行间断胃肠减压(时间根据病情决定),压力不宜过高,一般用5ml注射器抽净胃内容物(残胃液)。每班更换注射器,每天更换胃管。严重者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要特别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每班认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数量,做好出入量的精确统计。勤观察、勤巡视患儿腹胀情况。如胃肠减压不理想,须及时寻找原因,切勿等待,并与医生商讨下一步治疗的调整。但何时恢复喂养尚缺乏直接的组织学客观依据。本组NEC痊愈者平均禁食、胃肠减压时间(10.72±3.79)天(5~21天)。我们体会,需因人而异,根据临床体征,结合腹部X线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慎重判断,不必局限于常规。通常是待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性,出现觅食反射,全身情况明显好转,开始恢复喂养。先试喂生理盐水,再试喂5%糖水,根据体重每次1~5ml不等,无异常时改喂乳汁,最好以母乳开始。增加奶量需谨慎,防止复发。

3.4 早产儿基础护理 本组均为早产患儿,病情变化快,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死亡率高。因此,基础护理质量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十分重要。首先,制订护理计划,选派临床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多年资护士全面护理。作好生命体征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对吸氧的患儿随时调整吸入氧浓度,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3%~95%,避免引起缺氧或氧中毒。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清洁护理。让呕吐的患儿取侧卧位,上身抬高30°~40°,以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保持体温正常,监测体温变化。每日了解体重情况。确保患儿皮肤黏膜的清洁和完整性,勤换床单、衣物,每日予温水擦拭或洗浴,做好红臀、脓疱疹、脐炎等的防治。加强室内空气、地面消毒,定时通风,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暖箱、辐射台的清洁、消毒。

NEC患儿禁食中完全依赖全静脉营养,每天根据补液总量合理安排补液顺序、速度,同时兼顾抗生素的滴入,以保证抗生素达到有效浓度。使其既达到治疗目的又能将全部液体均匀输入。营养液,包括抗生素输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熟练穿刺技术,防止药液外渗,控制好输液泵速度。输液时定时巡视进液情况,密切观察输液后反应,有情况及时处理。注意随访血气分析、微量血糖、生化指标、腹部X线平片等。

4 小结

早产儿NEC的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加强基础护理质量对本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高患儿存活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莉,陈豪,徐秋玲,等.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新生儿科杂志,2004,19(2):58-61.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67-473.

3 Walsh MC,Kliegman RM.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Treatment based on staging criteria.Pediatr Clin North Am,1986,33:179-182.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范文第2篇

早产儿脑血流及与颅内出血的关系温春玲张巍黄醒华(245)

公告(249)

超声心动图检测动脉导管未闭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左室舒张功能多普勒参数的影响任锦霞姜维张凤仙吴雅峰(250)

窒息新生儿血糖、皮质醇、胰岛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新生儿科杂志 周英陈菲巴雅(254)

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组织学和MR影像变化孟淑珍张可冰薛辛东(257)

丹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皮质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和凋亡细胞的影响舒桂华朱玲玲徐向明郭锡熔李述庭(261)

固尔苏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响詹为红(265)

连续腰穿治疗早产儿重度脑室内出血疗效观察房晓祎郭继忠吴北燕林霓阳(267)

2679例新生儿产后访视分析葛秀英彭慧(269)

新生儿咽部畸胎瘤脱落致呕血一例王郁戴爱玲(271)

Ⅰ期会阴成形及瘘修补术治疗新生儿无肛舟状窝瘘齐新李敏(272)

双胎同患水痘二例闫芳华(274)

新生儿胎-胎输血、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一例叶一莲卓观达陈美英(275)

围产期脑损伤诊治进展学习班通知(253)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医学期刊中的地位(260)

第九届全国儿科急救医学学习班通知(264)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技术学习班通知(286)

《新生儿科杂志》2005年第20卷索引(289)

《新生儿科杂志》征订启示(F0004)

红霉素炉甘石混悬液治疗新生儿脓疱病临床观察张玉琴(27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新进展李春娥(综述)夏振炜(审校)俞善昌(审校)(277)

母亲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对子代智能的影响韩慧君(综述)魏珉(审校)(280)

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肺动脉压力的评估郑春华(284)

肠道微生态与益生菌JosefNeu黄瑛(287)

继承传统,继往开来——《新生儿科杂志》20年回顾与展望冯琪(1)

加强窒息复苏培训,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及伤残率而努力虞人杰叶鸿瑁(3)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有关进展华(7)

在实践中掌握新生儿复苏的技术要点和难点朱小瑜虞人杰(11)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学术研讨会及学习班通知(2)

全国生物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学习班(2)

抗D和抗E所致新生儿溶血病一例林虹李春蕾(6)

摘自: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4)

新生儿乳糜胸1例姜春明米延关莉(22)

先天性膈疝误诊为多囊肺饼肺炎一例杨长坤耿红丽(26)

新生儿限局性骨化性肌炎一例李慎黄萍(30)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学术期刊中的地位(32)

危重、高危新生儿血糖的临床监测张莉萍窦山朵(38)

抢救新生儿有机磷中毒七例分析孙银峰孙红娟闵庆玲(40)

严重先天性肺发育不良二例报告徐承懿(42)

21-三体综合征合并先天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一例张成元张海鲲李丽(43)

新生儿“胎粪吸引管”已生产(43)

早产儿慢性肺部疾病诊治新进展戎群芳黄绮薇张国琴(44)

《新生儿科杂志》投稿须知(47)

早产儿早期及日间血浆β-内啡肽变化趋势研究张雪峰童笑梅叶鸿瑁(15)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评价刘翠青李莉刘素哲马莉纪素粉(19)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在早期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中的价值黄燕萍李小权王安生康燕罗树舫史瑞明辛华(23)

33家医院新生儿复苏前状态的初步调查张小兰朱小瑜李小毛(27)

胆红素脑病患儿脑脊液中胆红素水平相关的血清指标探讨连志明(31)

浅谈医院产儿合作苏艳芳李斌王永生崔宇(33)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和肺表面活性制剂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谭稼荣陈静富琴琴蒋琦(35)

持续鼻饲喂养与间断鼻饲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评估周小坚陈鲜威刘江勤陆中权(49)

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耐受性的探讨柳洁刘正娟张振强(53)

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李卉冯琪王颖郭在晨(57)

窒息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前白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郑俊虎郑骆颖王靖陈权新(62)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对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曾华黄玉英卢曼中李毅吴曙粤(67)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瘦素水平分析吴华向开富万胜明(71)

健康新生儿血二胺氧化酶、D-乳酸测定及意义陈少华邱芸芸钟富珍甘翠红刘运科周晓光(74)

新生儿肠穿孔一例徐烈媛梁勇(52)

幽门前瓣膜伴空肠狭窄一例李延林(56)

新生儿绞窄性肠坏死三例诊治体会新生儿科杂志 陈必全(66)

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一例杨旭锦陈雪辉周彦文张爱华(70)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致多发性肠闭锁一例魏艇钟麟刘文英唐耘熳(86)

13-三体综合征伴多发畸形一例程立红肖娟祁俊明(87)

新生儿肠穿孔致胎粪性腹膜炎一例王碧祥(87)

围产期新生儿急救学习班(61)

全国新生儿急救学习班(88)

4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临床观察申宛冬王新民徐天鹤华子渝(77)

窒息新生儿胃黏膜pH值变化的临床意义杨彤(79)

早产儿生后早期电解质特点的临床分析冯俐平肖昕刘秀香(81)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并穿孔八例临床与病理分析杨戎威(83)

桂西地区337例壮族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李强潘红飞杨显先(84)

多胎早产儿38例治疗与护理体会陈贺兰王桂宏孙宏华(89)

动脉导管未闭的药物治疗进展王晨华(91)

核黄疸及其监测吴运芹黄玫(94)

宫内肺炎诊断阴影及其修正与结局朱小瑜梅家平邝文英连朝辉杨传忠(97)

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的早期诊断黄玉春张春花李茹琴庄兰春程宪郭惟(10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IL-1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蔡宝萍娄燕陈永梅梁秋瑾李晓梅(104)

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实践分析刘政孙平莲张言圣(107)

作者投稿须知(106)

对作者书写统计符号及论文中表格的要求(110)

新生儿HIE头部亚低温治疗学术研讨会及新生儿医学新进展学习班通知(118)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婴幼儿智力测验及早期教育培训班(143)

高氧暴露下早产大鼠血清皮质醇变化的动态研究里健薛辛东(111)

胰岛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汪颖烨叶莉芬(115)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及内科治疗王慧琴(119)

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前后呼吸循环管理白洁陈煜陈锡明周泓张剑蔚刘勤(121)

新生儿心律失常34例临床分析李杨方吴玉芹陶娜刘玲许昆(123)

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酸碱失调临床分析刘玲胡玫张路沈璟(126)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8例临床分析努尔亚加娜尔孙荷(128)

无脾综合征一例方润婷李锐钦黄莹卢卓君柴鸣荣黄全发(130)

新生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一例葛桂芝李普(131)

新生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曹永利王峻王凌夏(132)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一例朱凤兰王波(139)HtTp://

间断咳嗽、憋气二个月一例李铁耕李娟娟(133)

窒息新生儿血清cTnI和CK—MB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王慧王立金余新超汪思应(136)

部分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儿30例魏久贞(138)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艾婷孙晓勉(140)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叶鸿瑁(144)

俯卧位辅助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观察林秀珍刘志慧(145)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素和铁剂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研究饶斯清梁元清何政贤刘桂珍徐群芳(148)

低出生体重儿的围产死亡分析马雅玲张巍黄醒华(153)

早产儿血中过氧化脂质水平检测及其意义蒋群胡迪(157)

新生儿MN溶血病一例高存娇高瑞玲孙正芸(152)

先天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例胡颦陈敏(177)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致休克一例何缦(178)

母A型新生儿ABO溶血病1例王鑫王惠蔡宝萍张淑琴(179)

横纹肌肉瘤一例新生儿科杂志 魏秀清田维敏江涛(F0003)

胆红素诱导海马区神经细胞Fas蛋白过度表达的实验研究杨光英吴晓翠孔祥英田芸崔韶峰(160)

MK-801对围生期缺氧缺血性损伤后脑细胞线粒体膜电势的影响黑明燕旷寿金殷萍(164)

腺苷蛋氨酸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研究崔其亮张慧刘海燕罗哲慧谭岱峰(167)

影响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成败的因素分析陈艳娟李定华(169)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裴敏昕巨容王斌(172)

新生儿重度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分析黄华飞(174)

31例新生儿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分析李风华(180)

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炎症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徐焱(综述)华(审校)(181)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陶源(综述)姜毅(审校)(185)

全国第六届儿童发育和临床学术研讨会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学习班通知(188)

欧洲和加拿大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指南和建议甘小庄宋国维(189)

C-反应蛋白在监测早产儿院内感染中的临床应用王莹张巍黄醒华(193)

新生儿科杂志 NICU中早产儿营养状况的初步探讨孙秀静华(198)

母乳中瘦素含量及其对新生儿生长调节作用的研究贲晓明秦玉明喻文亮陈冠仪张伟利吴圣楣(202)

新生儿阵发性血红蛋白尿临床分析周晓苓何振娟朱建幸储淞雯(20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的临床价值徐舒杨树杰易海英刘贺临左华凯邓香兰刘翠忠(210)

神经节苷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SOD、MDA影响的研究李静刘冬云殷宪敏刘长云(214)

新生儿医院感染23例分析及对策陈洪杰(216)

20例新生儿梅毒误诊原因分析李学珍成登菊(218)

结肠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诊断价值的探讨李敏王玮(219)

极低出生体重儿十二指肠喂养临床探讨段维权贾随征(221)

新生儿水痘一例孙晓红粱玉兰李红梅(F0004)

新生儿麻疹一例杨云凤张丽萍许榛(197)

新生儿泪囊炎致败血症一例吕连菊(226)

“全国儿科主任(新生儿专题)临床适宜技术高研班”将举办(209)

《新编新生儿窒息复苏》出版书讯(233)

新生儿呼吸困难沈菁(整理)(223)

细胞黏附分子CD11b与新生儿感染郝玲(综述)李艳芝(审校)(227)

红霉素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陈健平(综述)刘义(审校)(230)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胎盘早剥;护理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于胎儿娩出前,全部或部分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剥。它由于起病急、发展快,是妊娠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危及母儿生命,国内胎盘早剥的发病率为0.46%~2.1%[1]。胎盘早剥的典型表现[2]为持续性下腹痛、子宫压痛、阴道流血,B型超声检查可提示胎盘增厚。如未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患者可能出现产后出血、肾脏衰竭、子宫胎盘卒中、死胎等,严重威胁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健康。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必须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正确干预才能保障母婴安全。现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60例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表现,总结临床护理特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4年1月~2014年12月的分娩量为18497例,其中胎盘早剥患者共260例,发病率为1.4%。其中双胎分娩13例。胎盘早剥患者年龄18~43岁,平均29.0岁;孕周23~41周,平均孕35.0周;产次1~3次,平均1.3次。

其中分娩前明确诊断胎盘早剥患者140例,占总数的53,8%,其中重型胎盘早剥78例,其余为分娩后检查胎盘见暗红色压迹予以诊断,孕周不足28周26例。按照临床表现分析,140例明确胎盘早剥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子宫高张力状态30例(21.4%),其中有宫缩监测提示张力性宫缩11例;子宫压痛12例(8.5%);阴道流血28例(20.0%);胎膜早破38例(27.1%),术前血性羊水18例(12.9%);B型超声检查提示胎盘增厚79例(56.4%);外力撞击2例(1.4%);羊水过多胎膜早破2例(1.4%);胎心监护胎心基线异常41例(29.3%)。

260例胎盘早剥患者中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分娩142例(54.6%);阴道分娩118例(45.4%),其中产钳助产12例(4.6%);孕产妇死亡0例(0.0%);DIC 1例(0.4%);死胎分娩11例(4.2%);产后出血18例(6.9%),出血性休克1例(0.4%);子宫胎盘卒中12例(4.6%);新生儿轻度窒息25例(9.6%),重度窒息4例(1.5%);新生儿死亡20例(7.7%),其中18例为不足28周流产的有生机儿。

2 讨论

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典型者可及时发现,若处理不及时会造成严重后果。完善产前检查,提供及时护理评估能较早发现病情变化,预测胎盘早剥的发生,及时评估胎盘早剥的临床表现,对于胎盘早剥的及时处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虽然胎盘早剥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下列情况使胎盘早剥的发病率增高是明确的:(1)血管病变:胎盘早剥孕产妇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肾脏疾病。国外研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孕产妇发生胎盘早剥的几率是非高血压孕产妇的5倍[4];(2)机械因素,腹部外伤,羊水过多,宫内压骤减等;(3)子宫静脉压升高,仰卧位低血压;(4)胎膜早破,胎膜早破孕妇发生胎盘早剥的危险性较无胎膜早破者增加3倍[5];(5)其他:在高龄产妇和多产妇中发生率较高[3],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及滥用可卡因等。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孕产妇的年龄可能与产科并发症有关,而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可以间接增加胎盘早剥的发生率[6]。由于国内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动,越来越多的孕妇选择二胎,其中包括很多疤痕子宫,增加了产科的风险因素。

3 护理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如何及时发现胎盘早剥的发生,关系到母婴预后情况。总结文献报道及多年产科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护理要点。临床护理中应注意合并高危因素的孕妇尤其是子痫前期、胎膜早破、妊娠期糖尿病等,应动态观察病情和产程,注意胎盘早剥诱因及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对症处理可减少胎盘早剥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母婴预后。

3.1 轻型胎盘早剥的观察和护理

轻型胎盘早剥指胎盘剥离面不超过胎盘面积的1/3,体征不明显,主要症状为较多量的阴道流血,子宫软,无腹痛或轻微腹痛,有宫缩间歇期,易与宫缩痛混淆,胎心率多正常,部分病例仅靠产后检查胎盘,发现胎盘母体面有陈旧性凝血块及压迹而得以确诊。本组患者中轻型胎盘早剥182例,其中分娩后发现的为120例,无并发症发生。

本组患者的护理措施要点是密切观察临床表现,如发现B型超声检查提示胎盘增厚;胎膜早破后血性羊水;不明原因胎心减慢或监护图形中出现基线变异差;高频率低压力的宫缩,宫缩监护显示宫缩为高频率低压力图形,而孕妇自诉腹痛为阵发性与正常宫缩无异,且无压痛及板状腹症状,产程无进展;对于不明原因的先兆早产,当抑制宫缩无效特别伴有胎心监护异常时,须特别警惕有胎盘早剥的可能。对于死胎患者及时心理干预,由不良孕产史心理干预小组进行心理辅导。

3.2 重型胎盘早剥的观察和护理

重型胎盘早剥指胎盘剥离面超过胎盘面积的1/3,临床表现以内出血、混合性出血为主,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阴道流血量并不相符,重型胎盘早剥患者病情凶猛,很快会出现严重休克。伴有胎盘后血肿,疼痛程度与胎盘后出血呈正相关,子宫多处于高张状态。不同文献报道的胎盘早剥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约为18.85%~32.06%[7]。本组产后出血18例(6.9%),出血性休克1例,出血量达500~3600ml;子宫胎盘卒中12例。

本组患者均术前执行胎盘早剥急救流程,如若确诊胎盘早剥则立即开放绿色通道,(1)纠正休克,维持正常的血容量。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开放2条静脉通路确保液体输入,首选颈外静脉置管;(2)缓解胎儿宫内缺氧。观察宫缩和胎儿,平车护送,左侧卧位,给予间断或连续性吸氧,从而改善胎盘血液供应情况,增加胎儿供氧,宫底划线,持续胎心监护;(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为中止妊娠做好术前准备;(4) 产后出血。应在胎儿娩出后立即给予子宫收缩药物,按摩子宫,如经积极处理后无效者要做好子宫切除的准备,注意观察尿量及尿色,警惕肾衰的发生。(5)快速安全转运,及时安全交接。口头交接,书面交接,并设立危重病人交接单,记录病情变化、用药以及携带管路情况。

经过积极的抢救,无孕产妇死亡案例发生,只有1例因并发DIC行子宫次切。

3.3 新生儿的护理

本组260例患者新生儿分娩前呼叫新生儿科87人/次。高危妊娠孕妇分娩或手术前与新生儿科以及麻醉科等科室联系并交接班,安排新生儿科专职医生到场,迅速擦干,辐射床保暖,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床边备新生儿急救箱,内含各类吸氧工具(包括气管插管工具),穿刺工具等积极抢救,并按孕周提前安排好新生儿科床位,提高早产儿及高危儿的存活率。本组早产儿共103例(不包括孕周小于28周)。新生儿轻度窒息25例,重度窒息4例;新生儿抢救无效死亡2例。另外18例死亡病例为不足28周流产的有生机儿。

4 总结

提高产科急危重症护理水平是产科护理工作的永恒主题之一,积极预防和治疗胎盘早剥的诱因,加强胎心、胎动监护,及早发现胎盘早剥的发生,各科室通力合作,充分的术前准备,设立完善的急救流程是护理的重点,有利于改善母婴预后。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3-116.

[2]中华一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胎盘早剥的临床诊断与处理规范(第1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12):957-958.

[3]Shlihu HM,Lynch O,Alio Ap,et al.Extreme obesity and risk of placental abruption[J].Hum Reprod,2009,24(2):438-444.

[4]Rana A,Sawhney Hm Gopalan S,et al.Abruption placentae and chorioamnionitis-microbi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correlation [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1999,78(5):363-366.

[5]Pariente G,Wiznitzer A,Sergienko R,Mazor M,Holcberg G,Sheiner E.Placental abruption:Critical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and perinatal outcomes.J Matern Fetal Neonatal Med,2011,24:698-702.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范文第4篇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1.105

股静脉采血是儿科最常用的血标本采集方法之一,但是由于股静脉位置深、不能直视、血流量大、压迫困难等特点,容易出现动脉损伤、局部血肿等并发症,个别患儿甚至出现下肢血循环障碍。现将笔者所在科股静脉穿刺采血并发右下肢血循环障碍1例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儿系双胎之小,孕36周剖宫产后4 h出现全身青紫,由产科转入儿科。查体:体温不升,心率144次/min,呼吸28次/min,体重2100 g,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8分。转入儿科后给予吸氧、保暖、预防感染支持治疗,全身皮肤转红润,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于入院后次日晨7:40分在右侧腹股沟下2 cm股动脉搏动点内侧0.5 cm处斜角进针行股静脉采血,过程顺利,一次抽出5 ml暗红色血液,以无菌棉签按压穿刺点拔针,并嘱家属按压10 min。30 min后,在给患儿行基础护理时发现右下肢青紫,青紫范围上达腹股沟下3 cm处,立即报告医生,进一步检查:患儿安静无哭闹,右下肢青紫,无明显肿胀,活动减弱,肢体皮温低,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脚趾甲床发绀,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不能扪及。诊断:股静脉穿刺并发右下肢供血障碍。立即给患儿取平卧位,全身保暖,患肢用温毛巾持续热敷,辅以正红花油按摩,盐酸山莨菪碱2 mg加入5%葡萄糖30 ml、丹参注射液1 ml加入5%葡萄糖30 ml连续静滴。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向患儿家属交代病情、说明风险,建议立即转上级医院行血管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治疗,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在积极准备转院的同时一直坚持热敷及按摩患肢,经过1 h的积极治疗,右下肢青紫逐渐减轻,皮肤颜色逐渐恢复正常,肢体转暖。至患儿病情好转出院时,右下肢感觉正常,活动自如,无异常情况。

2讨论

患儿于股静脉采血后出现右下肢青紫、脚趾甲床发绀,考虑静脉回流受阻;但是根据肢体无明显肿胀,肢体皮温低,特别是远端动脉搏动消失可以判断是股动脉供血也受阻[1]。根据本例患儿的症状和体征,提示股静脉回流受阻和股动脉供血受阻同时存在。结合穿刺时一针见血,回血时压力较低、速度较慢,血标本颜色暗红色,符合静脉血特征,排除股静脉采血时损伤了股动脉的可能性,而且采取措施后病情能够迅速改善,虽然没有血管造影的直接证据支持,也可以说明患儿出现的下肢血循环障碍是功能性的。

分析本次并发症的原因:(1)小儿股动脉与股静脉之间的距离(特别是新生儿)相对较成人的近,按压股静脉时,范围过大,很容易导致股静脉、股动脉同时受压;(2)小儿(特别是新生儿)组织薄弱,抗压能力不够,按压力量过大就很容易导致血管血流减少,甚至中断,此例患儿系早产低体重儿,更是如此。(3)小儿血管壁薄,特别是新生儿、早产儿,血管对缺血缺氧较敏感,按压持续时间过长,会因缺血缺氧反射性的引起股动脉管壁痉挛,股动脉痉挛致小动脉缺血,导致肢体供血障碍。(4)本例在拔针后由家属按压,由于没有按压经验,护士又未详细指导按压注意事项,致使按压时间较长、按压力度和范围过大,导致了股静脉回流障碍、股动脉供血同时受阻,并导致右下肢小动脉痉挛。

3防范

3.1在给新生儿股静脉采血时,一定注意其血管具有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穿刺结束后要认真细心的按压,按压位置要准确,一般用指腹按压穿刺点,手指与腹股沟呈垂直方向,不但使皮肤进针点和静脉进针点能同时按压,还不容易按压到股动脉;按压时力量均匀适中,力量过轻达不到止血效果,如果过重加之位置不当致股动脉也被按压时,则会引起肢体供血障碍;按压时间以8~10 min为宜。

3.2护士在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工作责任心,做好相关知识宣教。股静脉穿刺不同于普通的浅静脉穿刺,股静脉血流量大,管壁压力大,穿刺拔针后应尽量由护士按压,如有特殊情况,也应按压片刻后才能让家属继续按压,而且必须详细指导家属按压要点,注意事项。

3.3股静脉采血后30 min内护士要注意观察穿刺侧肢体及局部情况,特别是新生儿、营养不良、血液病等特殊病例,更应加强观察,注意并发症的风险防范。

3.4一旦出现并发症,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迅速采取补救措施,避免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或将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医护人员要不断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临床工作中出现异常情况要能敏锐地判断和果断地决策。此例患儿在发现异常情况后,立即给患儿取平卧位,患肢平放,防止患肢过低或过高引起的下肢血流不畅;同时,患肢热敷可以减轻血管痉挛,正红花油按摩有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盐酸山莨菪碱和丹参有扩张血管,明显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如不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而是消极地等待其转院,有可能会错过了救治的最佳时机,给患儿身体带来严重损害,引发医疗事故。

参考文献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要点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1)04-0487-02 中图分类号:R 722.13+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4.044

新生儿破伤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死亡率极高。为探讨本病的临床特点,现对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5例新生儿破伤风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995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新生儿破伤风3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新生儿破伤风诊断标准[1],病例来自边远农村山区,有在家中旧法接生史,有不洁断脐史。其中男22例,女13例。发病时间为生后2~7天,其中足月儿33例,早产儿2例。并发肺炎20例,呼吸衰竭5例,脑水肿7例,肺出血1例。

2.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12天,平均7天,故民间有“锁口风”、“脐带风”、“七日风”之称。患病早期患儿表现为拒奶,烦躁不安,啼哭不止,出现苦笑面容,压舌反射呈阳性。进一步发展出现全身抽搐,多在24小时内完成。频繁抽搐时易出现窒息。患儿发病时一般神智清醒,有时伴有发热。按新生儿破伤风评分表评分,0~5分为重型,6~10分为中型,10分以上为轻型。评分愈低则预后愈差,3分以下者近2/3病例死亡,高于10分者预后良好[1]。

3.治疗方法

(1)止痉药的应用:安定为首选。首次静脉推注安定2~3 mg。轻度,按每日2.5~5 mg/kg;重度,每日7.5~10 mg/kg,止痉后插胃管留置,分4~6次鼻饲,达到安定化,使患儿处于深睡状态,大剂量维持4~7天后逐次减量,直到可张口喂药,痉挛解除才能停药。可与苯巴比妥交替使用,随病情增减止痉药剂量[2]。

(2)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入院后常规给予破伤风抗毒素1~2万单位静滴,不必重复。若合并脐炎,脐部予1500~3000单位脐周封闭,脐部用0.3%双氧水处理后涂以茂康碘,最后涂75%酒精。

(3)抗生素的使用:青霉素10~20万U/(kg•d)静脉注射,连用7~10天;甲硝唑:日龄≤7日剂量为15 mg/(kg•d),日龄>7天剂量为15~30mg/(kg•d),分2~3次静脉滴注,疗程7天。

(4)对症治疗:伴有呼衰者,加用东莨菪碱0.10~0.15 mg/次,并给予吸氧,必要时上呼吸机辅助通气。伴有心力衰竭者,应予强心、扩张血管、利尿等处理。及时治疗并发症。

(5)加强支持治疗:予以输血浆、全血、白蛋白或小儿氨基酸等,以提高患儿抗病能力。

结 果35例患者中治愈23例,治愈率为65.71%;好转8例,好转率为22.86%;因病情极其危重,患儿家属要求放弃治疗,未愈自动出院3例,占8.57%;死亡1例,占2.86% 。

讨论

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牙关紧闭,刺激后引起痉挛发作。频繁抽搐导致窒息缺氧是引起新生儿破风死亡的首位原因,因此控制痉挛是关键。控制痉挛、预防感染、保证营养供给是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的三大要点[3]。安定是治疗新生儿破伤风痉挛安全有效的一种药物,止痉作用快而强,但疗效持续时间短,方法是先静推后采取胃管注入,每天总量宜分4~6次使用,使患儿处于深睡状态,大剂量维持4~7天后逐次减量。若在上述安定治疗中仍出现痉挛,可与苯巴比妥钠联合使用。止痉药的选择、剂量、使用方法与疗效、预后有密切关系,过量使用则易造成呼吸抑制。如安定辅以东莨菪碱的使用,既有效控制痉挛,又减轻呼吸抑制的发生[4]。轻型预后好,重型预后差,且病死率高。

由于破伤风患儿喉肌痉挛频繁,呼吸分泌物多,易合并肺炎及呼吸衰竭,同时因频繁抽搐消耗体能大,致使免疫力下降,诱发机会感染,导致败血症、休克的发生。早期应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选用青霉素及甲硝唑治疗,既能杀灭破伤风杆菌,又能杀灭其它需氧菌。同时支持疗法也非常重要,如免疫球蛋白、血浆、氨基酸、白蛋白的等应用,加强喂养,采取鼻饲喂养,同时加强护理,避免不必要的外界剌激,对机体康复十分重要。

新生儿破伤风虽然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病死率极高,但如果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本病是可以控制的。近几年来,随着住院分娩率提高,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也逐步减少。不安全接生是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原因[5]。普及消毒接生,提高住院分娩率,开展对孕妇卫生知识宣传,动员孕妇到医院分娩,是消除新生儿破伤风的根本策略。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6.

[2]陈南生.新生儿破伤风86例诊治分析[J].广西医学,2007,29(5):756-757.

[3]黄海碧.重型新生儿破伤风治疗体会[J].右江医学,2009,37(4):459-460.

[4]黄月艳,钟京梓.纳络酮联合大剂量安定治疗重症新生儿破伤风疗效观察[J].右江医学,2006,34(4):3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