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作物病害防治

农作物病害防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作物病害防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作物病害防治

农作物病害防治范文第1篇

Abstract: Potato Late Blight caused by phytophthora infestans can result in death of stems and leaves and rot of tubers of potatoes, and it is a devastating fungal disease. This experiment use 7 kinds of medicament through the field spraying for Potato Late Blight Control,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68.75% silver Farley suspending agent 1125g/hm2, 26.8% Jin Lei 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 1225g/hm2 and 68.75% easy 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 960 g/hm2 has better effect. Alternating rotation using is also well.

关键词: 冬马铃薯;无公害药剂;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

Key words: winter potato;non-pollution medicaments;potato late blight;control effect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300-02

0 引言

为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落实省委省政府把云南建设成“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决策,云南省把发展马铃薯生产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秋冬季马铃薯生产是近几年南部地区适应市场需要,进行耕作制度改革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生产的鲜薯可在春季前后上市,销售价格好,种植效益高,可把南部地区的光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潜力大。随着南部冬季农业开发力度的加大,秋冬季种植马铃薯面积迅速扩大,秋冬马铃薯已成为云南省南部地区主要的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但秋冬马铃薯晚疫病在上述地区易流行暴发,晚疫病已成为严重制约秋冬马铃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据统计仅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年减产就达3.5 万吨左右。因此,研究秋冬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提高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水平尤为重要。为了有效地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 确保云南秋冬马铃薯生产的安全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加,本试验于2010年―2011年在云南最具规模和代表性的马铃薯冬作区--西双版纳景洪,进行了低毒高效药剂的筛选试验,目的在于为云南该类地区秋冬种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防治提供高效的药剂种类[2]。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经海选供试药剂定为: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的68.75%银法利悬浮剂;苏州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68%金雷水分散粒剂;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68.75%易保水分散粒剂及72%克露可湿性粉剂;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的70% 安泰生可湿性粉剂;江苏南通德斯益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80%大生可湿性粉剂;上海惠光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58%露速净可湿性粉剂。供试马铃薯品种为晚疫病易感品种:小白花[1][3]。

1.2 试验方法 本试验共设八个处理:处理1,68.75%银法利悬浮剂1125g/hm2;处理2,68%金雷水分散粒剂1225g/hm2;处理3,68.75%易保水分散粒剂960g/hm2;处理4,72%克露可湿性粉剂2000g/hm2;处理5,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2050g/hm2;处理6,80%大生可湿性粉剂1200g/hm2;处理7,58%露速净可湿性粉剂1050g/hm2;对照(CK),喷清水。各处理均兑水750kg。随机区组处理,重复4次,小区防治面积均为50m2[4][5]。

试验在景洪市勐海县东部的勐宋乡进行,当地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是马铃薯晚疫病的重灾区。该地年均温为16-17℃,年降水量为1500mm。试验地,土质为中壤土,肥力一般,前茬作物为水稻。

施药时期: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初期、发病盛期和发病高峰期各喷药1次,共三次;施药结束后十天,采用双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取三株,调查全部叶片,根据马铃薯晚疫病病情分级标准统计病情指数,计算相对防治效果,采用DMRT法对防治效果进行显著性检测。收获时测产。其它栽培管理措施与大田生产一样。

病情分级标准:0级,没有病斑;1级,病斑占整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占整叶片面积的6-10%;5级,病斑占整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占整叶面积的21-50%;9级,病斑占整叶面积的50%以上。

病情指数(%)=[2(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9×调查总叶数产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六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6和处理7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87.46%、86.26%、84.65%、81.25%、78.29%、77.76%和74.45%。对各处理间防治效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说明,处理1、处理2与处理3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但与其它五个处理间的防效差异明显,达极显著水平;处理4、处理5、处理6四个处理间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但均与对照间的防效达到极显著水平。

2.2 保产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六种药剂对马铃薯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6和处理7较对照分别增产33.6%、31.4%、30.1%、27.5%、24.3%、23.5%、21.2%。对各处理间增产率,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处理1、处理2、处理3三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但处理1与处理4、处理5、处理6和处理7及对照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处理5、处理6和处理7及对照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2与处理5、处理6和处理7及对照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处理7及对照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所有药剂处理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3 小结与讨论

3.1 结论 试验结果说明,参试的六种药剂兑水750kg喷施,对马铃薯晚疫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及保产效果,防效为74.45-87.46%,较对照增产21.2-33.6%。68.75%银法利悬浮剂1125g/hm2、68%金雷水分散粒剂1225g/hm2、68.75%易保水分散粒剂960g/hm2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处理,生产中尽可能选用68.75%银法利悬浮剂1125g/hm2、26.8%金雷水分散粒剂1225g/hm2二种药剂,也可以与68.75%易保水分散粒剂960g/hm2交替轮换使用,达到控制危害、预防抗病性的产生和保产、增产的作用。

3.2 讨论 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于发病时,病害可迅速爆发,从开始发病到田间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此病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露、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病菌孢囊梗的形成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5%,孢子囊的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而以饱和湿度为最适。因此,孢囊梗常在夜间大量形成。孢子囊在叶片上必须有水滴或水膜才能萌发侵入。孢子囊萌发的方式和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为10-13℃时,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3-5h即可侵入;温度高于15℃时则直接萌发产生芽管,速度较慢,需5-10h才能侵入。病菌侵入寄主体内后,以20-23℃时菌丝在寄主体内蔓延最快,潜育期最短;温度低,菌丝生长发育速度减缓,同时也减少孢子囊的产生量。因此,当夜间较冷凉,气温为10℃左右,重雾或有雨,促进菌丝产生大量的孢子囊;白天较温和,16-24℃,伴有高湿,则促进孢子囊迅速萌发、侵入以及菌丝的生长发育,病害极易流行。反之,如雨水少,温度高,病害发生轻。因此,马铃薯晚疫病除了药剂防治外,还应加强栽培管理,实施综合防治策略,才能取得最佳防效,确保马铃薯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杨素祥.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2]谢世清等.云南省马铃薯生产现状与分析[A].加速发展云南马铃薯优势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王丽等.新型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室内毒力测定[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农作物病害防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病虫害;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02-03

TheIntegratedControlMeasuresforCropDiseasesandPests

ZHENG Jun 1CHEN Tian-yi 2

(1 School of Life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6; 2 Breeding Stock Market of Chongqing City)

AbstractAgri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Effective control of pests and diseases is a key for improving crop quality and yield.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integrated prevention system for controlling pests and diseases,which is an combination with agriculture control,biological control,physic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Integrated control can control the pest significantly,improve the quality of crops and cultivate green and pollution-free crops.

Keywordsdiseases and pests;agricultural control;biological control;physical control;chemical control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发展的程度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作物病虫害不仅是制约我国农产品稳产和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病虫害给我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年损失粮食约4 000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8%,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

我国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病虫害种类繁多,防治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具体防治措施上要依据作物种类、时间季节的差异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开展综合防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核心是“绿色、健康、可持续”,即重视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化学防治。由于长期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安全等带来严重问题,同时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当前的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综合利用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同时科学使用农药,从而生产高质量和无公害的农产品。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就是以选育抗性品种为基础,利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各种耕作技术和方法,创造有益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微生物生存繁殖,不利于病虫生长和大量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达到作物增产和质量提高的目的。

1.1选用抗性品种

根据当地的主要病虫害情况,合理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抗性品种,是一种高效而又经济的防治方法。大量选用抗病虫害的水稻、小麦、玉米、辣椒、果树品种,提高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增强作物自身对病虫害的抵抗力[1]。如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可有效降低稻飞虱对水稻造成的危害;使用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可减轻稻瘟病损失;选育耐番茄枯萎病的番茄,可减少病害发生机率。

1.2轮作倒茬和清洁田园

轮作可以改变农田生态条件,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同时还可以免除和减少某些连作所特有的病虫草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2]。如不同的农作物可实行至少3年的轮作换茬,具有减少和减轻病虫害和增产的明显效果。交叉轮换品种,在栽培上配套综合防控技术,可有效长期提高产量。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和害虫残留在病叶或者病果中,将病残体和病果全部清理出田进行销毁或深埋,可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如棉花种植过程中将拔除下来的废、虫、弱苗带出田外,可减少棉蚜量70%~80%。

1.3深耕晒垡

大量的病原菌被埋在深土中,运用深耕技术,将土壤中的病原菌或害虫翻到地面,经过严寒或者曝晒可清除病残体和害虫,除去土壤中有害生物。如对往年棉叶螨、棉铃虫发生重的田块进行深耕晒垡,可有效压低害虫和病原菌的基数,明显降低来年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1.4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有利于促进作物的生长和提高作物抗性,还可使受害植株迅速恢复生长。根据农作物种类合理配比氮、磷、钾,增施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土壤营养状况,促进作物生育健壮,还可增加产量和提高植株抗病性。如增施农家肥和钾肥,可提高水稻抗稻瘟病能力,增强植株抗倒力。

1.5合理灌溉

灌溉应根据天气、作物需求状况、土壤湿度等因素来定,以达到合理适中。因此,宜尽量采用滴灌技术,控制大水喷灌、漫灌,否则易造成土壤湿度过大而诱发病虫害发生,遇大雨后应及时排水以免内涝。同时要合理密植,注意通风,以保持田间适宜的湿度,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1.6 调节播期

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有的作物可以晚播或者早播,避开病虫害危害高峰期,从而减轻病虫危害。如春甘蓝选用早熟品种,可避开菜青虫的危害,从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和生物类制剂等措施防治病虫害,如天敌、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防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自然资源丰富、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等特点。除具有一定的预防性以外,有的连续使用后可对一些病虫害有连续持久的抑制作用。

2.1生物防治病害

主要利用抗生素、病毒制剂、病原微生物寄生物等防治农作物病害。抗生素是抗生菌所分泌的某种特殊物质,可以抑制、杀伤甚至分解其他有害微生物。如用武夷菌素水剂防治瓜类白粉病、番茄叶霉病、黄瓜黑星病、韭菜灰霉病;用农用链霉素和新植霉素防治蔬菜、烟草等作物的细菌性病害;宁南霉素对蔬菜白粉病、病毒病表现出明显或较好的防治效果[3];井冈霉素治理水稻纹枯病,弱毒疫苗N14(中国科学院研制)防治由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引起的番茄、甜椒病毒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2.2生物防治虫害

2.2.1以虫治虫。即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的一种方法。首先要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或者采取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释放害虫天敌,以增加天敌的数量,抑制虫害的发生。如赤眼蜂寄生害虫卵,在害虫产卵盛期放蜂,可防治棉铃虫、烟青虫、菜青虫;使用捕食螨防治蔬菜螨虫、果园西花蓟马和白蜘蛛;应用孟氏隐唇瓢虫防治柑橘、葡萄蚜虫和介壳虫;以及多种甲虫、蜘蛛、蛙类、蟾蜍等天敌对田间多种害虫起到捕食和杀伤作用[4]。

2.2.2以菌治虫。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来防治害虫,其致病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多种类群。以菌治虫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对人、畜、农作物和微生物都没有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如利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菜粉蝶、甘蓝夜蛾、小菜蛾、稻纵卷叶螟等多种鳞翅目害虫[5];用白僵菌防治鳞翅目害虫,木霉菌制剂防治蔬菜灰霉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2.2.3以抗生素治虫。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放线菌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目前,利用抗生素防治虫害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浏阳霉素乳油对叶螨触杀作用较强,虫螨克防治茄果类叶螨、美洲斑潜蝇初孵幼虫、小菜蛾及2龄菜青虫效果很好;阿维菌素(虫螨克)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斑潜蝇等[6];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防治菜青虫、斜纹夜蛾、棉铃虫等。

2.2.4以植物源农药治虫。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植物体内能防病和杀虫的活性物质制成的农药[7]。它包括:植物毒素,如烟碱等;植物源昆虫激素,具有抗昆虫保幼激素功能;拒食剂,如印楝素可阻止昆虫取食等活性物质。如使用哈次木霉T39防治黄瓜、番茄和葡萄灰霉病、菌核病、叶霉病、霜霉病、白粉病等叶部病害[3];楝素制剂、鱼藤酮或苦参碱可防治菜青虫、蚜虫、螨类等。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温度、辐射、声波等物理因素来防治病虫害,或者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害虫的趋化性等趋性来提高农作物质量。物理防治是一种高效的防治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农药使用,培育无公害的农作物[8]。

3.1利用温度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的物理防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热力学原理进行防治。如稻麦的种子在播种前进行温水浸种或温浴浸种,对防止蔬菜传染病毒病有明显的作用。豆科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用40~50 ℃温水浸种10~15 min,这样就会杀掉种子表面所带的部分虫卵及病原孢子,能对种子消毒杀菌,预防苗期发病。

3.2利用趋性诱杀害虫

趋性诱杀就是利用有些害虫有趋光性、趋化性、趋色性的特点,设置一定的诱源,将害虫集中消灭[9]。灯光诱杀,用黑光灯、频振式诱虫灯或者双光雷达自控害虫诱杀灯可以诱杀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红腹灯蛾、棉铃虫、烟青虫、金龟子、蝼蛄、叶蝉等多种害虫。趋化性诱杀,利用害虫对某些化学物质的趋性诱杀害虫;如用糖、酒、醋液诱杀甘蓝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银纹夜蛾、潜蝇等[10];用黄色捕虫板粘住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悬挂蓝色捕虫板防治棕榈蓟马覆盖;银灰色地膜避蚜防病,铝箔覆盖地面可防治西葫芦病毒病,利用银黑双色膜防治萝花叶病[11]。性诱剂诱杀是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专用诱芯诱杀成虫,减少害虫机会,降低其产卵量,减轻防治压力。

3.3利用辐射和声波防治病虫害

利用电离辐射或者紫外线辐照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等农作物,能够达到杀虫、灭菌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如欧洲玉米螟卵在发育的前4 d,对紫外线极其敏感,而在卵历期的前4 h内,紫外线照射≥30 min表现100%死亡;对适当发育期的昆虫照射一定剂量的射线使其生殖器官发生变异,最后表现为不育,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利用昆虫对声音的趋避性,发出一定波长的声音,可在一定程度上杀死害虫;如发振28~75 kHz的声波,进行防除嘴壶瘦蛾;以玉米蜓为对象,用与蝙蝠鸣声相同的50 kHz、100 dB(3 m处)的声音,以50 ms的脉冲声波,从17:00发振到翌晨9:00,玉米被害率减少50%。

3.4人工物理防治

包括人工直接捕杀害虫、机械阻隔等,是防治病虫害简单有效的方法。如红腹灯蛾产卵集中成块,人工摘除卵块或消灭低龄幼虫;斜纹夜蛾幼虫有转移为害习性,可摘除卵块或捕捉幼虫;小地老虎和蛴螬危害后可于清晨在被害幼苗附近扒土补捉[12];马铃薯瓢虫、茄二十八星瓢虫具有假死习性,可拍打植株使其掉落而捕杀。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指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方法,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具有高效、快速、方便、适用面积大等优点,在过去50多年采用化学杀虫剂防治病虫害取得显著的成就。

4.1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药剂最快速和最有效直接大量地杀死病原体和害虫的防治方法,尤其是当病虫害大量集中暴发时,化学防治是最简单、快捷的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可以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选择使用不同的化学药剂,并且运用不同的使用方法,快速地消灭或减少病虫害。但是化学防治同样具有很大的缺点和危害,大量使用农药会使害虫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产生抗药性,其农药防治效果会降低;长时间的使用化学农药会杀死天敌,破坏生态平衡,病虫害会更加猖獗,同时会使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长期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会污染环境,农药残留物超标对人、畜等的健康造成危害[13]。

4.2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4.2.1加强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首先是要了解农作物种类、主要病虫、次要病虫、天敌组成特点等,其次是根据害虫系统监测与田间调查,时刻监测预报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特点,在病虫害防治初期做好调查,以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期,合理选择专一性农药,进行化学防治。

4.2.2使用专一性的农药。在使用农药之前,要根据病虫害的监测情况,准确判断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选择专一性的化学农药,对症下药。如防治咀嚼式口器害虫可用胃毒或触杀剂农药,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可选用具有内吸作用的农药;合理使用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类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又可以避免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苹果面出现轮纹病斑,就应该用内吸性杀菌剂杀灭病菌而不能用保护性杀菌剂。不能够因为快速消灭病虫害而使用高毒、高残留、“三致”毒性的农药品种,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高毒农药。使用专一性农药可以防止因为错用农药而延误防治时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并且对于培育健康、绿色的农作物品种十分重要。

4.2.3选择合适的剂量和浓度。化学农药的使用应该符合一定的浓度标准,即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科学地配置;如果农药剂量和浓度过高,会造成农作物上残留物增加,大量造成浪费和污染;但是若农药的剂量或浓度偏低,则对于病虫害防治没有很好的效果。同时,还要根据天气情况、温度等条件适当调整浓度。

4.2.4选择合适的施药时间和正确的用药方法。适时正确施药可以减少喷药次数,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率,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并且还可以减少对天敌和有益微生物的伤害,维持生态平衡。合适的施药时间应是在病虫害生活中的薄弱环节和尚未造成严重危害时,而且天敌应处在较少或不活动期。很多害虫的防治关键期是在卵孵化盛期。抓住这些防治关键期用药防治1~2次即可基本控制病虫危害,发生严重时,应在第1次喷药15~20 d后进行第2次喷雾;雨季喷药时,药水中应加入0.3%明胶(或豆粉汁、豆浆),防止药液被冲洗。同时根据注意天气情况,选择适宜的施药时间,提高防治效果。喷雾时间应在无风日5:00―7:00或18:00―20:00。

施药方法同样十分重要,一般使用机械带动的喷施设备及液压式、气压式和熏蒸施药方式。根据病虫害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施药方法,如内吸性杀虫剂喷洒叶面残留期较短,对土壤和根茎处理时间则长;对地下害虫,可采用药剂拌种活毒饲法;对作物叶茎部病虫害用低容量喷雾的方法。在喷洒农药时,要注意提高农药的湿展性能,如乳油、油剂在植株上的粘附力较强,而水剂、可湿性粉剂的粘附力较差。在一些除草剂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铵,可提高展着能力,如二甲四氯加0.5% 硫酸铵后,吸收时间可从24 h减少到10 min[14]。

4.2.5科学地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同一种农药在同茬作物上使用过多,会造成对该药的一种抗性,其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因此,不要对一种病虫害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可轮换使用不同的药剂,或将几种可混合的药剂混配在一起使用,以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1)科学地轮换用药。了解不同药剂的成分和功效,根据实际病虫害发生交替使用,可避免产生抗性,提高防治效果。例如:爱福丁、虫螨克星、奇螨宝的主要成分都是维菌素,扑虱蚜和蚜虱的主要成分都是吡虫啉,甲基多保安的主要成分是甲基托布津等等。因此,了解不同农药的成分,科学地轮换用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和延缓抗性产生。一般同一种药剂在一茬农作物上不能连续使用3次以上。

(2)科学地混合用药。混合用药防治效果比单一使用效果好,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根据实际需要合理混用农药,把2~3种不同作用的农药混合使用,配成复合制剂,可以扩大防治对象,做到一药多治,减少施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例如,同期内发生某种病害和虫害,选择可混用的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喷,可提高防治效果。混用的前提是混合后无物理及化学上的不良现象,如降低药效、产生沉淀等。

5小结

病虫害防治是有效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质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很多地方主要是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其能够在短时间里控制病虫害,但是却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农作物化学物质残留等很多问题。因此,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率。非化学防治对于病虫害防治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对于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作物品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大非化学防治的力度,建立可持续、绿色生态的防治病虫害体系。化学防治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必须科学有效地使用化学农药,优化使用技术,提高防治效率,较少施药的次数和用量等。任何一种防治手段,单独使用都具有局限性,因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地结合,建立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随着生物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性品种、科学研制高效生物制剂以及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会更加显著。

6参考文献

[1] 李晓明,李明.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吉林农业,2010(8):88-91.

[2] 肖晓华.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与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0):92-94.

[3] 轩永红.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9):191,201.

[4] 杨荣明.以色列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现状[J].中国植保导刊,2006(8):44-46.

[5] 张增为,王志武,刘玉敬,等.黄淮海糯玉米品质、产量和抗病虫害育种研究进展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133-136.

[6] 秦雪峰,孔凡彬.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024,4057.

[7] 姜春敏,刘连喜,张国华,等.大白菜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184-185.

[8] 柳弟贵,熊立新,钟国勋.无公害黄瓜防治病虫害生产技术[J].上海蔬菜,2009(3):30-31.

[9] 朱京斌,陈庆亮,单成钢,等.桔梗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J].北方园艺,2010(21):194-195.

[10] 白伍云.大棚蔬菜病虫害的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0(8):85-91.

[11] 李建华.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177-178.

[12] 张敏,雒新林,邢晓丽.线辣椒苗期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J].西北园艺:蔬菜,2010(3):44-45.

农作物病害防治范文第3篇

1 氮肥。①碳酸氢铵、氨水等铵态氮肥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对害虫具有一定的刺激、腐蚀和熏蒸作用,尤其对红蜘蛛、蚜虫、蓟马等体形小、耐力弱的害虫效果更好。施用方法:用1%碳酸氢铵或0.5%氨水溶液均匀喷雾,每隔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②尿素具有破坏昆虫几丁质的作用,用尿素、洗衣粉、水按4:1:400的比例混合配制而成的“洗尿合剂”,对为害棉花、蔬菜以及花卉的蚜虫、菜青虫、红蜘珠等多种害虫具有良好防治效果。③在小麦锈病零星发生时,用50%鲜尿或3%硫铵水溶液喷雾,效果良好。

 

2 磷肥。①棉花嫩头上的腺毛分泌的草酸对棉铃虫蛾具有引诱作用,在棉铃虫成虫发生期,用1~2%过磷酸钙浸出液作叶面喷肥,可使草酸变为草酸钙而失去对棉铃虫的引诱力。这样,可使棉田落卵量下降33.3%~73.4%,平均为55%,每次喷磷的持效期一般为2~3天。②番茄脐腐病是植株缺钙引起的一种生理病害,从番茄初花期开始,用1%过磷酸钙浸出液每隔半月喷一次,连喷2~3次,防病效果比较明显。

 

3 钾肥。钾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增施钾肥对多种作物病虫害具有抑制作用。据报道,在740种真菌病害和68种细菌病害中,因钾而减轻为害的分别占71%和75%;在230种害虫(螨)中,有减轻为害效果的占59%。生产上,直接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最多的钾肥是草木灰。草木灰是一种优质钾肥,同时还含有磷、钙、镁、硫以及硼、锰、铜、锌、钼等多种营养元素;用草木灰10千克,对水50千克,浸泡24小时后过滤,取滤液喷雾,可以有效地杀灭作物上的蚜虫;在棉花幼苗期,每亩用草木灰20~25千克,顺垄撒施,可以提高地温,减轻棉花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等的发生;在葱、蒜或韭菜开沟种植前,每亩用草木灰20千克,施于沟底,或在葱、蒜、韭等蔬菜幼苗期,每亩撒施草木灰15千克,并接着划锄覆土,可使根蛆为害明显减轻,并使蔬菜增产15%~20%;在小麦纹枯病初发生时,每亩用草木灰30~40千克,趁上午露水未干时顺垄撒在麦株基部,对控制病害蔓延有一定效果;对发生根腐病的果树,先挖开根部土壤,刮去发病根皮,稍晾,然后每株埋入草木灰2.5~5千克,经1~2个月,病树即可发出新根。

 

4 硅钙肥。作物施用硅钙肥后,大部分硅素都积聚在作物的表皮细胞中,形成非常坚硬的表皮层,从而增强其抗御病菌及害虫侵害的能力。有资料表明,玉米、大豆等作物,每亩施用30~40千克硅钙肥,可使玉米螟、豆荚螟的为害明显减轻;水稻施用硅钙肥,可提高表皮细胞的硅质化程度,因而抗病虫能力明显增强,粒重增加,增产10%~50%,稻瘟病发病率降低0.3%~19%,发病指数降低0.5%~13.9%;在双季稻区,利用含硅量高的早稻稻草1/3~1/2还田,可使穗颈瘟病减少2.63%~7.23%,同时稻纵卷叶螟也明显减少。

 

农作物病害防治范文第4篇

关键词:病虫害;发生类型;防治演变;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15001

引言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地理位置坐标为E115° 39'~116° 06'、N35° 55'~36° 19',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日照约为2223.3h,年平均辐射量1172万J/m2,平均降水量约为523.9mm。

阳谷县历年来是粮食种植大县,建国以来,经历了粮油区过度到粮棉区,再过度到棉区,再过度到粮区等几个阶段。1995年以来,阳谷县种植结构趋于稳定,常年种植小麦5.34万hm2左右,玉米4.67万hm2左右,蔬菜2.67万hm2左右。

病虫害是制约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4],阳谷县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面积大,历年造成严重损失。据不完全统计,阳谷县有病害63种,虫害72种,各种作物都有病虫害发生。2014年阳谷病虫草害发生面积达71.55万hm2,防治面积130.43万hm2,造成粮食损失31208.73t,蔬菜损失43159.90t。

本文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1980年后阳谷县病虫害发生类型变化和建国以来病虫害防治演变,以期对今后病虫害科学防控和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提供支持。

1 阳谷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类型(1980年至今)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阳谷县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引起了一些病虫害发生量及危害程度的变化。如20世纪80、90年代曾经严重危害的病虫害,现在大大减少(如棉铃虫);过去为次要的病虫害,现在却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如小麦蚜虫);有些过去没有的,现在正扩大蔓延危害(如小麦赤霉病、玉米粗缩病)。按照阳谷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演变情况,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

1.1 常发性类型(1980年至今)

这类病虫害历年来皆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阳谷县种植业造成损失较大,如玉米螟、小地老虎、麦蚜、小麦白粉病、棉蚜、蛴螬、金针虫、玉米叶斑病等。

玉米螟:玉米螟为阳谷县常发性害虫,一般发生3代。1代玉米螟主要危害春玉米,历年在阳谷县发生级别1~2级,发生面积0.03~0.07万hm2;2代玉米螟主要危害夏玉米,历年发生级别1~3级,面积2万hm2左右;3代玉米螟主要在玉米穗期危害,历年发生级别1~5级,面积3.33万hm2左右。

小地老虎:该害虫为迁飞性害虫,在阳谷县不能越冬,在长江流域能以老熟幼虫、蛹及成虫越冬,春季虫源系迁飞而来,在阳谷县一般发生3代,其食性杂,可危害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多种作物,发生级别1~3级,发生面积1.33万hm2左右。

麦蚜:该害虫为阳谷县常发性害虫,20世纪80年代在阳谷县发生相对较轻,基本达不到防治指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该害虫呈加重发生趋势,发生级别1~5级,尤其是2007年后几乎年年都发生,发生面积达5.33万hm2左右。

1.2 偶发爆发类型(1980年至今)

这类病虫害在个别年份偶然发生成灾,或一般年份局部爆发成灾,如小麦条锈病、斜纹夜蛾、粘虫等。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在阳谷县发生相对较轻,已连续多年未查到该病害发生;粘虫在阳谷县基本每年都有发生,但发生程度较轻,一般为1级;斜纹夜蛾2008年在阳谷县发生严重,发生级别达到4级,凤祥牧场附近公路爬满该虫幼虫,密集成群,最高达103头/m2;2012年,阳谷县部分农田和草地该害虫发生严重,最高达到68头/m2。

1.3 跃增、新增型(1980年至今)

这类病虫害过去曾有发生,但危害较轻,或者过去没有发生,近几年发生严重。如灰飞虱、玉米粗缩病、小麦赤霉病等。

1998年以前,玉米粗缩病在阳谷县很少发生,在此之后,该病在阳谷县玉米上基本年年都有发生,发生严重的年份病田率达100%,严重地块病株率80%以上,基本要进行毁种。

小麦赤霉病近几年在阳谷县发生面积有扩大趋势,尤其是2012年,病田率达到100%,总体发生级别2级,发生面积达3.33万hm2。

1.4 消退类型(1980年至今)

这类害虫过去发生面积较大,危害严重,但经过防治和环境条件的改变,发生和危害程度均有所减退,如东亚飞蝗、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线虫病、棉铃虫、蝼蛄等。以棉铃虫为例,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气候变化,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棉铃虫适生环境发生改变,该害虫在阳谷县危害呈减轻趋势。

1.5 次要稳定型(1980年至今)

这类病虫害虽说常年发生,但危害相对较轻,如玉米蚜、玉米瘤黑粉病、大豆食心虫等。

2 阳谷县病虫害防治演变

人类农作物种植历史同时也是与各种病虫害的斗争史。早在2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认识到小麦“黄疸”、麻类枯死现象与栽培的关系,明确了合理密植、轮作等防病的作用;在1500~1800a前开始应用农业技术、有益生物和砷、汞、油类、石灰、植物性农药等防治病虫害;1000多年前开始应用铜剂和铅剂防治病虫害[2-4]。建国以来,阳谷县病虫防治措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致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2.1 “土法”防治时期

解放后至19世纪50年代初期,对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植物农药”和人工捕打的方式。如棉蚜用棉油乳剂、烟梗水、草木灰水、肥皂水等用扫帚洒治;蝗虫靠人工扑打、挖沟土埋等。这个时期防治技术落后,不仅防治的病虫种类少,而且速度慢、效果差。如棉花,由于早期棉蚜危害,延迟发育,中后期又受棉铃虫、红铃虫危害,大量落蕾落铃,一般成铃率很低,减产80%以上。

2.2 “土洋”结合防治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至19世纪60年代初期,对病虫害防治采取土洋结合的方法。1954年阳谷县建立了蝗虫测报站;1960年以后进一步提高、完善了病虫测报手段,及时掌握病虫发生与危害情况,适时开展防治。使用的农药主要有“有机氯”制剂等,用喷雾器、喷粉器等防治多种病虫害。

2.3 化学防治时期

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植物保护组织的壮大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不仅农药品种增多,而且防病治虫效果较好,继“有机氯”制剂之后,又发展了“有机磷”制剂等。在防治方法上,由原来的单用单治发展为兼用兼治理,多种农药交替使用,多种病虫害的发展得到了有效控制。

2.4 综合防治时期

从19世纪80年代初至今,单靠化学防治发展为以农业措施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因地制宜保护和利用天敌的综合防治。在该时期,我国农药产业快速发展,新农药、新药械日新月异,从杀菌剂来看,二甲亚酰胺类、苯丙咪唑类、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苯基酰胺类苯吡咯类、苯胺基嘧啶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得到了广泛应用;杀虫剂中拟除虫菊酯类、氯化烟碱类、抗生素类、苯甲酰脲类、酰胺类、吡唑类、保幼激素类、蜕皮激素类等发展迅速。

3 小结

作物本身的抗性、病源、虫源和环境条件等均与病虫害发生密切相关[5,6]。建国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阳谷县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阳谷县经历了粮油区过度到粮棉区,再过度到棉区,再过度到粮区等几个阶段,同时病虫害发生种类、发生量、危害程度和防治措施也出现了较大变化。

防治措施经历了“土法”防治、“土洋”结合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4个时期。目前无论是防治效果还是防治效率均有了飞跃式进步,尤其是进入21世纪,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面积使用,效率高、省功、省时农药器械普遍推广给病虫害防治提供的有利条件。

同时,还应看到阳谷县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受自身知识限制,部分农户缺乏对病虫害的了解,出现重虫害轻病害、重治轻防、重化防轻农防等现象;突发、重大病虫害防治困难,应急防治能力差,如赤霉病防治适期仅在抽穗-扬花期,一旦错过时机防治效果较差;新发病虫害危害逐年严重,如玉米田蜗牛、顶腐病等;统防统治水平相对较低,病虫统防统治组织亟待发展壮大。

今后植保部门应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测报水平,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将病虫损失控制在低水平,有效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高东,何霞红,朱有勇. 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机理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10(9):1107-1116.

[2] 李会平.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169.

[3] 徐洪富.植物保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00.

[4] 韩占军.植物保护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68.

农作物病害防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36

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常见的现象,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采取以预防为主,多方综合治理为辅的方式,利用当前先进的检测技术与防治器械,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但由于某些防御体系不够完善,专业人员匮乏,从而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常见问题

1.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的指导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不能合理利用防治机械,r民不能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将直接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的加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济损失;农作物防治体系也包括农作物病虫害监控体制,在病虫害泛滥的季节要及时做到提前预警,在农作物病虫害问题出现之后能及时管理和正确应对,在农作物病虫害严重的情况下,要做到当机立断,全方位多角度把控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

一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主力是农民,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许多误区,直接导致农作物病虫害不能及时发现和积极应对,进而导致危害的扩大;二是政府部门对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管理意识薄弱,因此政府和农民要建立密切的联系,使农业问题能够做到及时的上传下达。

1.3专业人才匮乏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专业的技术人才至关重要,其关系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否能够做到科学有效,但是当前农业部门待遇低,工作辛苦,导致人才大量流失。技术人才缺乏就不能对病虫害防治做到实地考察研究,进而不能形成科学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指导。现今病虫害防治理论和专业知识老化,不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由于农业资金不足,不能及时为技术人员更新设备和培训,导致技术人员闲置。

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应对策略

2.1制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只是农民的事,也不只是政府的任务,而是农民、政府、技术人员相互紧密配合协调而完成的。因此,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长期有效且科学的防治体制,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到科学组织防治,协同治理。在农作物防治体系中,对组织建设、人员调度、技术支持、服务方式和收费标准等各个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规范。

2.2注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因此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宣传力度。一要让农民具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识,这是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敲门砖”;二要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去,为农民的病虫害防治答疑解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的发生。

2.3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

农业病虫害防治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在当前我国农业要求科学化管理的指导思想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要保证技术人员基础知识牢固,专业技能过硬,沟通能力强,政府就要加大对技术人员定期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从而不断更新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民,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2.4完善监测网络,建立检测系统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指农作物病虫害“防”和“治”。只有不断对病虫害检测网络进行完善和扩展,才能让防治工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预警效果更加显著。在日常的病虫害检测工作中,要做到全面、专业、科学化。而在整个工作中,各部门要做到协同一致,保证该系统的正常运转。

3结语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研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农业相关部门制度上不断的完善,增强农民和政府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识。管理体制和检测体制的建立最为关键,这将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史玉萍,郝晓艳.浅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06):71.

[2]森文华.浅谈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6,10(03):46-48.

[3]许立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科技,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