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孝道文化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首先,培训围绕“孝悌”,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从家庭开始”的口号,培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内容都围绕这一主题。的确,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每个家庭健康了,何愁社会不健康呢?正如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组织健康了,身体能不健康吗?培训内容讲到“家和万事兴”,而家庭和谐的首要标准是“孝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历代王朝都很重视“举孝廉”,人们心目当中也是以“孝敬”为荣,以“不孝”为奇耻,这次的每个培训内容都与“家庭”和“孝悌”有关,契合了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使大孝者更加自励,中孝者愈益自勉,小孝者猛然自省,不孝者幡然醒悟,大不孝者无地自容。所以“孝悌”培训紧扣人们心灵深处的老弦,触动人们最敏感也最脆弱的神经,提起了一个近几年被社会冷淡、被大家遗忘又热切盼望找回来的感觉。所以这样的培训是大家热切期盼和急切需要的。
其次,这个培训的组织者、倡导者和老师们都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这个培训的发源地“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是中华传统文化培训的起源地,这个镇子经过三年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化使犯罪率为零,基本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程度,可见其神奇的魅力。任教者有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国内外知名学者、部分一流大学博士和全国部分成功的教育工作者。这些教师的培训都是“无偿”传授,几次培训都是一些做慈善事业的企业提供赞助,还为培训者免费提供食宿,不带任何政治目的和经济企图。他们是真正的奉献者。一些青年和中老年中医为培训者免费推拿针灸,现场传授健身、养生方法,这些“义工们”为你端饭盛汤,为你扫地整床,为你指引带路,你的疑惑和困难人家都提前了如指掌,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全是“免费的午餐”,我觉得即使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也会被感动的,何况我们这些即将迷途的羔羊?真是“以身示范、善莫大矣”,因此,最好的老师是做得比说的还好的人,最好的领导是做的比说的多得多的领导。
第三,学会“孝悌”就会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孝”就是尊敬父母长辈,并且“视诸父,如己父”,“悌”就是尊敬兄长,并且“视诸兄,如己兄”。 一个孝敬自己父母的人那他必定也会尊敬别人的父母和其它长辈,敬老爱老的晚辈,必定会按照父母的教诲做人做事,古人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听了老人言”,掌握前一辈人的生活劳动经验为我所用,必定会少走弯路,甚至像牛顿一样“站在前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走的更快。”听从父母兄长的话,家庭必定长幼有序、其乐融融,不会搞得“兄弟相残、父子相欺”,以至于尔虞我诈、乌烟瘴气。像“孔融让梨”一样,“本子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事情也就会少之又少,社会不就和谐了吗?一个尊敬父母和兄长的人,他走向学校就会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知道父母的辛苦,必定会勤奋学习回报父母和老师,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品德高尚的学生。走向社会,他也必定会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服从单位而后服从领导的人。这样的人多了单位也就和谐了,这样的单位多了,社会就和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达到这样的境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定会大踏步迈进。
第四、在当前经济社会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必须稳步推进。近日,沙雅县第三小学启动“传唱感恩歌曲,诵读圣人经典”活动,师生兴味盎然。这是全校师生学习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政协十一届四中全会报告中关于“中、小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论述的具体行动。
关键词:孝文化教育 大学生思想教育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99-02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教育的起源,孝道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孝”文化的民族,孝亲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最传统的伦理道德。“孝”是象形字,“老”字头下有子,意为人老了行动不便时,由孩子背着走。“教”字是由“孝道文化”中的“孝”、“文”组合而成的,这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教育正是建立在儒家的孝道思想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是以做人为目的的教育,是一种“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为成功标准。“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文化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是我们伟大民族的瑰宝。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之一,是孝文化教育的重要传承者,对其进行孝文化教育有助于人格的培养和中国悠久文化的传承。
一、孝文化的内涵及历史地位
“孝”字在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均有其字形,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诗经》中也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孝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道思想的基本意义主要有三种:一是对父母生时的奉养,二是对父母死后的丧葬和祭祀,三是娶妻生子延续香火。《孝经》引用了孔子的话:“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纪孝行章》第十)《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对此也作了解释:“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孔子论孝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所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从物质上供养父母,从心理上尊敬父母,是孝亲的基本要求。
孝是古代中国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精神基础,是中国古代立法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的起点和根本内容。中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和特点使孝道的思想从事亲,尊敬长辈,厚待亲友进一步深化为对君主的忠诚、对国家的忠心,对社会的责任,“小孝事亲,大孝事国”成为孝文化的深层内涵。
孝道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为成功标准。这种教育理念被贯彻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之中。西周时期,天子一般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实际行动对太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春秋时期,孔子融六经之精华集著而成《孝经》,成为后世孝道文化之哲学化、之政治化、之理性化的理论基础。在这本被奉为经世宝典的《孝经》中,身为师长的孔子对学生曾参讲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
二、孝文化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传统孝文化历经风雨,生命力依然旺盛,历经坎坷,目标依然执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为高校德育,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孝文化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是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客观分析得出的结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家、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
我国政府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已经30余年,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经历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已经近入了社会化阶段。8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从小享受着上两代人的百般呵护与娇宠,养尊处优,经不起风雨,甚者存在人伦倒悬之势,似乎父母千方百计满足子女天经地义,而子女该怎样关心、孝敬父母则几乎不在考虑之列。著名教授钱文忠说过:“孝”是对父母的尊敬、感恩、回报、基于血缘的爱,这是最真实的东西。中国的家庭结构、社会形态已经完全改变了,中国出现了人文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独生子女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孝文化建设就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个领域内的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孔子孝道文化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中心思想是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思想进步之人而且提倡忠于国家,推崇敬业报国,追求“小孝及家,大孝惠国”。
其次,价值取向的相通性。孝道文化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是其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的大小。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在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强调道德修养发轫于孝道,体现在孝道,孝为德之门,德为孝之显。
再次,教育内容的相融性。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生强化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孝道无疑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和精华。孝道提倡敬父母,大学生道德修养要求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道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生道德修养提倡助人为乐,推己及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孝道要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学生道德修养秉承爱国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强调爱国为文明人的第一美德;孝道主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道德修养强调循序渐进,知行统一,行胜于言。
三、将孝文化教育与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贯彻孝道内容,应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孝道意识。大学生应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孝道养成对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孝道行为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的支柱作用,使他们产生对孝道教育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唤回其朴素的天性之爱,并进一步探讨孝道的精深内涵和精神实质,逐渐愿意接受孝道教育,并以孝道作为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手段和目标。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好的态度,一切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培养孝道情感。孝道作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大学生不仅要“知之”,而且还要“好之”、“乐之”,要培养大学生对孝道的强烈的情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顺境,无论逆境均应对孝道“不离不弃”,达到“自律”、“无律”的孝道最高境界。笔者曾在孝道教育的宣讲课上做“你最舍不得的人”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脑子里想像自己最舍不得的人,然后将这些人在自己的意识里抹去,通过这样相对“严酷”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孝道情感。
3.践行孝道行为。高等院校推行孝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大学生在了解孝道理论、孝道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实践自己的孝道行为,如果光有孝心而没有孝行,便不能说遵守了孝道,孝道贵在实践。大学生因为没有参加工作,没有自己稳定的经济来源,大学生遵守孝道主要从敬父母做起,要知恩图报,知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惦记之恩、期望之恩,以爱惜身体、珍爱生命报答父母恩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孝道层次,把尽孝同大学生的学业及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中尽孝,在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中尽孝,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尽孝,同时认真看书学习,苦练基本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为将来能尽更大的孝道积累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育人。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发教育资源、改革教育方法,对学校来说是责无旁贷的。所以,孝文化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孝文化的熏陶,应该是学校道德教育中应该研究和探索的内容。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做到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时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时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有孝道的人,做道德品格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C〕.中国伦理学名著导读.
2.潘剑锋.论孝悌道德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5(9)
3.张莉蓉.论孝道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论文摘要:传统孝道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育功能,不仅有丰富的教育内容,而且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素材,以孝道教育作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应从加强孝道认识、更新孝道观念、培养孝道情感、践行孝道行为、坚定孝道意志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境界。
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然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意识,提升其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层次,并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成为困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对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推动作用积极而且现实。
一、传统孝道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内涵
所谓孝道就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送终等等。传统的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个对父母孝顺的人,即是有道德的人。孝道教育即是爱的教育。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教育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孝道渗透着极强的教育色彩。《说文解字》中讲到,“教,上所施,下之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二者联系起来就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做善事,这说明我国古代的教育是建立在儒家孝道的基础上的。
“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孝道宽泛、多层次、全面的内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引领着孝道教育的方向。在我国,孝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孝”字在甲骨文中便有记载,《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根本。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在社会上尊老敬老;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孝道便突破了父子、长幼之道的狭义内涵,而扩充到尊敬他人,效忠国家,将孝道教育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身体力行的法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将与其弟子曾参关于孝道教育的对白编辑成《孝经》,成为孝道教育的“教材”,使孝道教育有章可循。不仅如此,孔子还对如何加强孝道教育有很高的建树。《论语》记载子游问孝的事情,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心,应该和颜悦色、真诚坦荡,尽孝道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一种精神沟通和心灵抚慰,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也最困难。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而子女对父母尽孝道的最高境界在于子女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崇尚孝道是中华民族育己育人、劝世规人的主旋律,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不仅留下了珍贵的、科学的孝道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故事和传说。著名的《二十四孝》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故事和传说至今仍被人们作为价值文化传承,并且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素材。
二、孝道教育是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
传统孝道历经风雨,生命力依然旺盛,历经坎坷,目标依然执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依然为高校德育更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1 高校道德教育成效较低的原因
以孝道教育作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切入点,是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现状客观分析得出的结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了国家、社会、学校的普遍关注,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然而成效甚微,主要有三个原因:
(1)西方文化冲击的外部原因 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传统孝道与西方思潮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使传统孝道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的重新调整和国人在此过程中的理性思考,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此乃高校道德教育重构孝道教育的最佳时机,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2)高校道德教育运行的内部原因 有的高校在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时盲目追求“高标准”,有的高校期望走捷径,“一口吃个胖子”,忽视道德教育的循序渐进,造成高校道德教育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产生了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爱祖国、爱人民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但是,大学生如果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爱,何谈爱他人呢!如果我们能从孝道开始,从培养大学生爱父母做起,逐步推进到爱他人、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使大学生爱的视野逐渐扩大,爱的眼光不断高远,爱的层次不断升华,不仅学生乐于接受,也符合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笔者曾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开展“讲感动故事”活动,约有超过60%的学生选择讲述的是亲情故事,尤其是母爱的故事不仅被学生反复讲述,而且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
(3)大学生的自身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过分溺爱,出现了父母与子女的角色错位,造成孝道观念的弱化。一些大学生在校不切实际的“高消费”,一些大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偶尔联系也是以催要各项费用为目的,此情况进一步恶化,带来大学生整体道德修养水平的滑坡,成为影响公众对大学生社会评价降低的最重要原因,重构孝道教育新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2 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1)培养目标的一致性高校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个领域内的道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品格修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孔子孝道文化的宗旨是培养学生,中心思想是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人格完美、思想进步的人,而且提倡忠于国家,推崇敬业报国,追求“小孝及家,大孝惠国”。我国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以孝治天下”。
(2)价值取向的相通性孝道文化讲究“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是其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的大小。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在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和完美人格,强调道德修养发轫于孝道,体现在孝道,孝为德之门,德为孝之显。
(3)教育内容的相融性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生强化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教育人们,能够更加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孝道文化无疑是传统美德的核心和精华。孝道提倡敬父母,大学生道德修养要求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道推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学生道德修养提倡助人为乐,推己及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孝道要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大学生道德修养秉承爱国为道德的最高境界,强调爱国为文明人的第一美德;孝道主张“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学生道德修养强调循序渐进,知行统一,行胜于言。
三、以孝道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途径
如使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贯彻孝道内容,应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外部环境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做好如下几介方面的工作:
1 强化孝道意识
大学生应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孝道养成对于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孝道行为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的支柱作用,使他们产生对孝道教育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唤回其朴素的天性之爱,并进一步探讨孝道的精深内涵和精神实质,逐渐愿意接受孝道教育,并以孝道作为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手段和,目标。没有好的态度,一切皆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更新孝道观念
传统孝道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产生有一定 的时代背景,必然被打上一定时代和特定阶级的烙印,存在着不合乎我们当今时代要求的消极内容,如,其愚民性,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其不平等性,“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专对妇女的“三从四德”等;也有浓重的封建性和保守性的内容,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行”等。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孝道为切入点,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积极的思想和理念,摒弃其消极、落后、愚昧的做法,并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进一步内化为大学生永恒的精神追求,为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培养孝道情感
孝道作为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的起点和基础,大学生不仅要“知之”,而且还要“好之”、“乐之”,要培养大学生对孝道的强烈的情感,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顺境,无论逆境均应对孝道“不离不弃”,达到“自律”、“无律”的孝道最高境界。笔者曾在孝道教育的宣讲课上做“你最舍不得的人”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脑子里想像自己最舍不得的人,然后将这些人在自己的意识里抹去,通过这样相对“严酷”的体验,培养他们的孝道情感。
4 践行孝道行为
高等院校推行孝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大学生在了解孝道理论、孝道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实践自己的孝道行为,如果光有孝心而没有孝行,便不能说遵守了孝道,孝道贵在实践。大学生没有参加工作,没有自己稳定的经济来源,遵守孝道应主要从敬父母做起,要知恩图报,知父母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惦记之恩、期望之恩,以爱惜身体、珍爱生命报答父母恩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孝道层次,把尽孝同大学生的学业及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完成自己的学业中尽孝,在为他人、为社会的服务中尽孝,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尽孝,同时认真看书学习,苦练基本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为将来能尽更大的孝道积累力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坚定孝道意志
所谓孝道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孝道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困难、排除障碍而进行行为选择的力量和坚持精神。许多人不愿意尽孝道,因为尽孝既无功更无利,只有无穷的义务、付出和奉献,在此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会面临诸多挑战和诱惑。偶尔尽孝,不是真正的尽孝;认为此时尽孝会占便宜,便尽孝,否则便不尽孝,也不是真正的尽孝;看别人不尽孝,自己便也不尽孝,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尽孝。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做到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上升的时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整个社会的孝道水平下降的时候起中流砥柱作用,做真正有孝道的人,做道德品格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110,
[2]王坤诗经[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391,
[3][4][5]孝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6,28,6,
关键词:孝道;和谐;意义;途径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丰富而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而孝则被看做是人的一切道德的根本与起点。
两千多年前出现的儒家的《孝经》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孝道的伦理思想。它认为“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诸德之本。在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中也对孝道作了种种规范,可见我国在古代十分注重孝道教育,并且重视在孩提时期进行孝道教育。
我国的孝道教育自古就有,历来重视,但在建国之后,特别是在运动开始后,这方面的教育不尽如人意。在当代中国,在“法治”和“德治”并重的今天,重视孝道教育仍应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孝道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老有所养”,它不仅仅依靠国家的一些保障措施,还需要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年轻人对年迈人的孝敬、赡养,尽到孝道,因为前者只是从物质上的保障,后者既有物质上的保障,更有精神上的保障。在“五个有”中,如果只具备了其他“四个有”,而“老有所养”只有政府照顾,没有子女应尽的孝道,这个和谐是不完整的。因此,在当今社会,进行孝道教育,实现孝道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孝道教育是建设和谐家庭的需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代际和谐与家庭和谐,而这两个和谐的立足点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国正在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其中“尊老”就是属于孝道的范畴,做到了这些,就实现了家庭的和谐,就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孝道,不仅仅是“家务事”,它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的家庭,爱幼过度,尊老不足,因此更应该大力弘扬孝道文化,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
家庭和谐,社会才能稳定。在我国城乡有着不同的家庭结构,但同样需要孝道。在城镇,现在普遍的情况是“421”的家庭结构,即4个祖辈、2个父辈和1个小孩,6个大人爱着一个“小皇帝”,“爱幼”的问题不大,甚至有的爱过了头,成了溺爱。在养育过程却往往忽视对孝道文化的灌输,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对人冷漠的性格,孝敬意识相对较薄弱。特别是有些不肖子孙,不但不尽孝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抢夺老人财产,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合法权益。在农村,虽然有的父母不只有一个子女,但按照乡村的习惯,女大出嫁,男大分家,父母无经济来源,养老仍然是个问题,多子女更出现了“踢皮球”现象,有的虽然做到了生活上的赡养,但没有注意精神上的慰藉。因而应当以孝道为切入点,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
理,做个有道德良心的人。因此,构建和谐家庭,就要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就要弘扬孝道。
三、孝道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校园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当然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学校同样也存在着长者和幼者,同样也需要和谐。但是有一些学生,由于在家庭受到长辈们百般的宠爱,“以自我为中心”突出,到了学校他的这一“以自我为中心”被打破后,就会出现顶撞教师,甚至谩骂、殴打教师的局面。这主要的问题也在于家庭不注重对子女的孝道教育,学校在这方面也有所放松。一部分的教师也担心进行孝道教育又会被说成是“师道尊严”,会被说成是破坏师生的平等关系,因此也出现了像家庭一样的状况,爱生过度,尊师不足。一些家长只要教师对学生管理“严格”一点,就会投诉,就会打“12345”,他们认为,学生不尊重教师,顶撞、辱骂甚至殴打教师,是因为教师自身存在问题而得不到学生的尊重,是活该。因此,进行孝道教育,包括尊师的教育,对于改善师生关系,建设和谐校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实施孝道教育的途径
1.孝道文化需要扬弃创新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其功能和作用具有二重性,因此,我们对传统孝道必须要予以“扬弃”,保留其养老尊老之精华,摒弃其愚孝愚忠之糟粕。否则,全盘接受和全盘否定都不利于传统孝道的继承,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
中国孝文化起源于古代宗法社会,兴于周代,制度化于汉代。其主要内涵可概括为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它的主体部分仍不失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历史遗产。但将这种孝道绝对化、极端化,就会出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论调,就会产生如《二十四孝》中一些愚忠愚孝的事,这些都需予以抛弃。孝敬父母是人的一种天性美德,孝不应该被抛弃,我们要摈弃的是那些孝文化中的糟粕和迷信成分。
根据时代特点与文化需求,使孝文化重新回归家庭伦理范畴中去。建立新的孝文化,要注意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包括学习世界各国尊老爱幼的正确理念和合理措施以丰富自己,应该采用开放式的方法去建设。当然,在此过程中仍然需要保持我们的尊老传统,强化我们的家庭伦理观念。新的孝文化的建设首先应坚持孝道文化的核心――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今天重视孝道文化建设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育,有效地营造一种尊老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以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同时,对一些歪曲孝道的行为予以批判。现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后却大办丧事,以显示其能“光宗耀祖”。这决不是什么孝道,而是借着父母的牌位显示自己的“荣耀”。这种现象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歪曲和亵渎!而通过对这种“孝道”的批判,也能显示弘扬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会意义。
2.孝道教育需要建立评价体系
孝道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尤其是在世界观尚未形成的少年儿童时期和青年时期。独生子女在青少年时期得不到较系统的孝道教育,就会一味索取而淡泊孝心。有道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尚不知尽孝,又怎能期待他为国家民族尽忠呢?爱祖国、爱人民岂不成为一句空话?
孝道教育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就学校而言,考核、评优等应包括有关孝道教育的考核内容。就学生而言,也要有孝道考核的内容,首先可以在学生的思想品德的作业中布置有关孝的内容,可以通过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孝道实践的情况,
在期末的思想品德等级中设立孝道实践项目,予以评定,以改变以往评价一个学生的惟一标准是学习的好坏、分数的高低的情
况。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没有系统学习过孝道文化,怎么可能在成人后突然变得孝顺起来?因此,要想将传统孝道文化传承下去,就必须将孝道文化列为必修课,进入中考、高考的试卷中,使青少年有行孝的思想基础。否则,孝道只能在少数专家学者和青少年工作者中议来议去,很难落实。
3.孝道教育需要学生注重践行
理论教育对青少年来说是抽象的,孝道文化在理论上学得再好,在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得不到落实,只有把认识付诸行动,才能内化为品质,才能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的自觉行为,才能在整个社会形成行孝的风尚。因此,孝道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从小学到大学都应根据年龄,让学生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敬老爱老项目并进入考核成绩。中、小学可作为家庭实践作业让学生完成,目的在于让学生心中有父母、长辈,使孝敬成责任,孝敬成自然。大学则可与志愿者活动相结合,规定为老人服务的时间,进入必修课。同时,要在全社会形成以敬老、爱老、助老为荣的风尚,为老人出行、看病、参观、娱乐等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让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观念真正入脑入心,让孝敬父母、尊长敬老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4.孝道教育需要教师身体力行
身教重于言传,要想教育好下一代,为人师长者自身就必须有良好的孝道修养。教师形象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在学校营造孝敬文化、实施孝敬教育中,教师的品德修养水平对孝敬教育的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学校对教师的孝道践行情况要纳入到岗位考核之中,对于那些置父母于不顾,不尽赡养义务的不孝之子,在先进评比、年终考核、职务晋升中要予以否定,因为学校是传承孝道的重要阵地,教师是传承孝道的使者。
5.孝道教育需要家长言传身教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这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让家长积极参与有关孝道文化的教育,学校可以结合家长开设专门的培训班,让家长了解孝道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让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受到熏陶;让孩子感受孝敬父母时的幸福感等,同
一、科学性原则
孝道教育的科学性是指孝道教育的内容要真实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和实际,教育的方法要恰当合适。在教育内容上,要以事实为依据,传统孝道的内容都是已经过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要以史育人,必须尊重史实,说真话,讲实话,不能进行塑造和想象;学习过去的知识应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来进行,不能为达目的而随心所欲想当然,把杜撰不实、模糊不清的内容教给学生,更不能离开具体内容进行空头说教。尤其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高中生有多种了解知识的渠道,失去真实,脱离实际,教育的效果是难以维持的,甚至会出现与教育者主观愿望相反的结果。进行孝道教育时,教师一定要有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说理要合乎逻辑、贴切自然,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同时要投入真情实感,因为任何教育,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只有感情上接受才可能在思想上认同。讲真史,诉真情,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样孝道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好的效果。
二、体现历史特点的原则
在我国,传统孝道历史悠久,涉及的内容、人物、事件,许多都已久远,在时间上具有过去性,在空间上具有不可接近性,而且还具有强烈的个性、偶然性和不可重复性。但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除了利用课本上的教育资料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历史遗迹等。学习场所也可以从教室走向实物和遗迹的现场,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学习内容的距离,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亲近感。学习传统孝道要史论结合,讲孝道理论不能抽象、空洞,一定要结合真实人物、真实事件。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孝子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于史料的搜集、研究和学习要特别注意真伪、时间、地点和作者的鉴别,应该始终有一种既善于理解,又绝不盲从的态度,有一种求证、求实、求索的态度,既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崇圣、崇上、崇书,也不能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对于历史上的孝子行为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对历史人物做出准确的、客观的评价。另外,我们学习传统孝道,就是为吸取历史上孝的智慧,为今所用,所以进行孝道教育要联系实际,以历史的经验教训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在继承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的基础上要建立和发展新时代的孝道文化。我们知道,传统孝道教育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过强大的影响力,发挥过重大作用,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适应了家族宗法制小农经济的需要。今天社会的文明程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孝道依托的社会基础已丧失,如果面对当代学生的教育,我们对传统照搬照抄,就会脱离时代、脱离实际,为现实所不容,孝道教育便无效果可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就是以辩证的观点,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吸收传统精华,赋予孝道以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内涵,以满足当代高中生的需求,让孝道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四、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高中生,进行孝道教育的目的要使学生有孝心、有孝行、有孝德,所以一定要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要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就是在进行孝道教育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差异、个性差异和家庭状况的差异;循序渐进就是教育活动既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并抓住二者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生有次序地、系统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因材施教,首先要做的是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深入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其次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的家庭状况进行有区别的教育,要把集体教育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这一原则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孝道实践的要求上,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父母的爱是伟大无私的,作为人子都应该感恩父母、尊敬父母、关爱父母、孝顺父母。同时孝心的培养是长期的,孝心的表达也不是一时的,它需要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使之成为习惯,并不断提高层次。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实现孝道教育的合理、优质和高效。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