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学生观 备课 授课 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 

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就是应该视为教育上的失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1983年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九个方面组成: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拓宽了智力的范围,学生智力的不同主要是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所致,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该把它视为一种财富来珍惜和开发。 

这样的“学生观”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都用这样的“学生观”去看待学生,就会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备课之本。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前期工作,这项准备工作关系到教师施教过程的质量。课备得好,讲课有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对问题解释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以课堂作为教育背景,设计一个从人到物和谐发展、变化的可行性方案,重点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物,物只是人在此背景下完成思维变化、发展的附属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习取决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为他们呈现了什么内容。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和整体观察”的认知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激

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意识,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认识世界、增长才干的过程。例如,生物课中的“细胞的分裂”就以橡皮泥做实验的形式进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理解了“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进而发展到从抽象思维模式中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讲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学生的思维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给予关注,什么时候强调形象思维、什么时候开发或强化抽象思维,在备课中都要有全面的安排。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过程,备课中教师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是理清如何把完整的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清晰的思路,而学生感觉怎样、如何思维,是通过形象思维模式还是抽象思维模式获得知识,或通过学习学生思维能力要提高到何种程度则不尽然。因此,教师所讲并非学生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备课时设计的教案、学案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通过教和学的过程,实现学生素养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2.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是授课之本。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上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例如,“种子的结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描述出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可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课堂开始,通过学生介绍自带的种子,引出问题:这些种子外形不同,内部结构是否一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教师演示玉米的胚乳被碘液染成蓝色的实验(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再经过学生动手实验、相互讨论、教师引导,结合教师展示出的种子结构图,找出胚轴、胚根、胚芽、子叶、种皮等各部分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各部分的功能,逐步发现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小组实验应强弱搭配,实现合作学习,教师的重心应向能力弱的学生倾斜,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容易的题由他们展示;点评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通过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使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获得知识、构建知识,增长能力,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结果。 

3.关注学生发展是评价之本。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按现代教学改革的理念,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则是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学评价形式多种多样,这里就笔试形式谈点看法。笔者认为: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要想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就要侧重知识的再现(如概念、结构名称等),这类题目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力,而评价其他能力的因素甚少;要想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命题时需侧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实验的操作与实践、对文字的描述与表达、对图文的理解与转换等(如综合性和开放性题目),并且对这类试题的评分没有刻板的标准,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只要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水平且言之有理即可。考生做这种试题不仅没有恐惧感、压抑感,而且充满着创造的激情和情趣,这不仅能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知识拓展等应用能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示例1: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借“酒”表达情怀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一句带“酒”字的古诗句(前后要连贯) , 。 

示例2:生物实验探究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①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

③设计实验方案;④实验检验;⑤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有人以“绿豆种子的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题进行了实验探究,以下是实验探究中的两步: 

提出问题:干燥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而潮湿的绿豆种子在合适的温度下却能发芽。那么,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建立假设:请围绕“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你的两个假设。 

假设一:绿豆种子萌芽与温度高低有关; 

假设二: 

假设三: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能力”的多样性和具体表现形式,把握好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应提高的能力标准。只有这样,才利于把握现代教育的本质和评价的意义,落实“以学生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备课、上课、评价都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教案的设计、内容的导入、质疑的激发、知识的传授、疑难的化解、能力的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握好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努力,挖掘出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范文第2篇

注重新的教学观念――创新

伴随着整个新课程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的观念也需要创新。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注入活水,它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语文教学只有实行了创新教育,才能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道、授业、解惑”是传统的教学观念。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和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自始至终由教师一人主宰、一言堂贯穿,提问自然成了教师的专职首项,回答才是学生的必须义务。久而久之,学生禁锢在那种固定模式下,拘泥于那种传统的固定框架,被动地接受枯燥的知识。教师因循守旧,学生墨守陈规,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加之师道尊严,何谈发挥个性与改革创新呢?因此,我们务必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元化的经典传承,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多探究。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尝试,反复研究,多方探索,认真总结,快出成果。要让学生在观念上完全从“学答”到“学问”方面彻底转变,让真正的新型教学法发扬光大,走进语文大课堂;让所有的学生会学、会说、会问、会写,让所有的学生变得勤于学习,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乐于创新。

注重新的教学方法――改革

更新教学方法的前提是必须了解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只有全面了解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一步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案,打造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积极实施新的创新教学法,采纳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的教学手段和措施,才能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没有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只当作注射器,学生便是被动接收的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必须立即改革。教师的语文常规教学以五大块即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习以为常了,多少年来“穿旧鞋,走老路”,旧调重弹至今,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毫无关系,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更没有注入创新因素,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师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训练则更是苍白无力。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学生创新意识大展宏图,大显身手。因此,改革教学方法须首当其冲,迫在眉睫。

注重新的教学模式――尝试

传统的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的教学模式一直在延续。而今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又添加了现代化多媒体课件卷入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课堂,确为我们的新课堂增色不少,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枯燥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坐进多媒体教室尝到了多媒体教学的甜头,加之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景观、靓丽的风采、奇妙的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灵敏地激起学生极其浓厚的学习情趣,进而激发了他们对知识接受与创新的强烈欲望,明显地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益,大大地促使学生更加热爱创新、乐于创新、敢于创新。

语文的人文性教学策略也是比较实用可行的,效应明显,符合人性化教育,也符合现实生活的客观规律。这也是我们改革教学模式的尝试,更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教育的功能。它意味着学习语文应该广泛吸收人类文化营养,培养理性精神,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新课标正是由于对语文课程性质全方位的、内涵丰富的定位,进而才形成了囊括工具性知识、技能和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及个性风采的课程新概念“语文素养”。新课程内容着眼于生活化,新课标着眼于课程内容与学生主体经验世界、情感世界的内在联系,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而对课程内容予以不断调节和更新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宜刻意地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新课程着眼于实际生活,突出语文实践,体现语文魅力之所在。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最好尝试。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转变角色 学生为中心 兴趣 自信

现代的初中英语新课程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开展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他们能主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任何高明的老师都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不可能代替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不可能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一个规律。英语中有句谚语:“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那么怎样才能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学生又能接受不至于感到困难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时间要有效地利用就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将他们视为主动地、有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让学生能主动、自愿、自主地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管理的意识。未来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做出更重大的改变,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在教学中应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助者和协词者,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的观点以及学习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把握英语学习,增加英语知识的吸收,提高英语学习的技能,以此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并最终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笔者在教学中立足于课本内容设计一些能激趣、导趣的活动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令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且从中获得参与和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情感交流,培养学生自信

常言道,自信是成功的保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发言的学生,还应该重视其他学生听的态度。大多数学生讲英语时都缺乏自信,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如果受到他人的嘲笑,很快就会形成心理障碍。教师应该给学生听的榜样,表情要真挚,态度要诚恳。教师的经常性的积极性点评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课堂教学如能注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可以使学生对英语产生“乐此不疲”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处于良好的状态之中。初中生十分喜欢表现自己,对此应充分利用可以让学生表现的课堂来展示他们学习的进步和成果,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这份自信。

四、利用多种手段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文中插图。通过对插图的描述、问答和教师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逐步引入课文的话题,让学生适度了解内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2.利用多种教学媒体。通过实物、图片、简笔画、照片、录音机等手段导人教学,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直观手段比言语描述更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3.利周学生的表演。充分掌握学生好表演等特点,把学生的自由式谈话、演讲和表演,作为课堂教学的导人,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通过交际,学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提高语言的感受性;能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并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发展创造思维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五、分层布置作业 作业要适应学情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语文作业;课堂教学

合理运用辅助教材,在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下降低语文作业过于课堂化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达到语文作业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效果。

一、将语文作业与课堂教学统一的意义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如今教师通常都是利用整堂课进行知识讲解,而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相关知识的练习,这种情况下,原本应在课堂上进行的练习就被教师安排到了课下,而教师往往还会在此基础上为学生们安排额外的语文家庭作业,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负担则被大大提高。将语文作业与课堂教学统一不但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学习负担,还能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面提升。在课下,学生既不必再占用时间进行知识的练习,还能够依据其个性化学习需求使课堂作业和语文教学进行统一。将语文作业留到课下进行,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严重弊端。语文作业练习本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要充分重视语文作业课堂化的意义,并采取措施将其落到实处。

二、怎样将课堂教学和语文作业进行统一

针对目前我国小学内语文作业过于课下化的问题,我们应该对其采取相应对策,比如采用适合的辅助教学材料,《作业本》就是这样类型的材料,它针对小学语文教材内相关内容进行具体考量,针对每堂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设定相关题目,以作业的形式将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问题制定成作业,有效地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结构,也使学生再不必利用更多的课后时间在额外的作业上,进而全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1]。

(一)针对语文教学中阅读部分的措施。我国著名学者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引导和开发学生进行积极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师培养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概括的时候可以结合相关辅助教材或者习题。《作业本》当中就有很多以中心思想的概括为内容的练习题。小学六年级上册中《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默读文,完成练习”:“课文从三方面介绍了地球: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这种练习题为学生进行积极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具体学习方法进行了渗透,除此之外,还使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类型的辅助教材正是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二)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措施。合理运用辅助教材,可以在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下降低语文作业过于课堂化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从而达到语文作业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效果。就拿《作业本》来说,当教师布置《作业本》中有与课文对应的阅读题时,可以适时导入相关的题目,先对其引导,再练习说话能力,最后在这些练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动手进行书面练习。例如在课上对学生讲解《“精彩极了”和“糟透了”》这一课时,文中父亲对于巴迪的诗表示不满意,可是母亲却很赞赏,那么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结合相关练习:“假如你是文中的母亲,请将你的想法进行描述”,针对这一练习,大部分学生都会持不同答案,这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其结合问题从课文中寻求依据,通过插入让学生自主进行自主想像的环节,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同时培养其发挥思维能力,在进行快速掌握文章要领的同时,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这一方法冲破了传统语文教学教师讲述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重点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在局限于原来枯燥、单一的方式,而变得更加多样化,最后完成了语文作业和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2]。

(三)针对识字教学的方法。小学语文是学生进行识字的基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识字教学基本以边识字边写字的方式进行教授,很多教师运用传统的识字教学模式,首先组织学生通读课文,再将生字归纳起来针对其易错的偏旁部首进行着重讲解、示范,再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方格对其进行仔细书写,随即教师针对学生的书写文字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和指导,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作业上面进行生字的书写,加强生字的巩固,教师再对巩固环节进行二次指导。目前很多教师都是采用这种方式,利用课上大量时间来进行生字书写,可是实际上,课上利用几分钟书写生字的效果都比课后十几分钟都要好很多[3]。

利用辅助教材可以避免语文作业过于课堂化,方便教师有重点的针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在教师教学内容的结构上进行调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真正意义上实现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朱娟娟.让课堂作业与语文教学和谐共舞[J].中国科技信息,2012,08:254.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一、“语”“文”兼备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新课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很明显,这一表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了教学目标的显著位置,把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地位凸显出来。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一新的提法,很可能会产生一些偏离,那就是片面强调“文”——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忽视、削弱“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教育充实饱满,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不见踪影或成为陪衬。这将严重导致语文学科性的缺失和语文知识性的缺失。很可能会出现课堂上热闹好看而课后空虚无着落,学生说起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而用起来却搜肠刮肚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这违背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原则。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语”“文”兼备。应该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扎扎实实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正如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所说:针对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这样,才能体现语文的学科性。新课标强调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三个目标是并重的互为联系依存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重视,但绝不能独霸天下,须知没有阅读能力、写作技巧等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没有了可能。只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两个目标得以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语文知识性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不至于缺失。

二、主导、主体兼顾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提法适应了时代、社会的发展,符合教育规律,同时也是有识有为之士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正确选择。但在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些偏激的做法,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教师限制得越少越好,放得越多越好,课课大讨论,堂堂大表演,课堂成了演堂,成了牧场,教师便是放羊人。场面上煞是好看,学生的收获甚是可怜。这样,教师的作用何在?这种师生关系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吗?其实,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与新课标的理念并非水火不相容,“主体”并不排斥“主导”,“主体”的作用是在“主导”的作用下凸显,二者应该兼顾,只不过新课标对教师的主导性提出了更高更精更细的要求。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供学生选择借鉴。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有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依据教材载体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层次感强的话题供学生探究、实践,充分估计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加以引导。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课堂教学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满堂灌,教学目标、任务是在师生共同探究、平等对话中完成,师生是互动的,共同发展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激励者。教师要用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赏识的而不是指责的、鼓励赞扬的而不是批评贬低的眼光看待学生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以及探究成果,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发现、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有序有效,师生都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收获者,“主体”一说才能真正体现。

三、创新而不忘文体

新课标强调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鼓励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但这必须以尊重文本为前提。一切偏离文本甚至随意误解曲解文本的推断、观点均不属创新范畴。为了所谓的创新而漠视文本存在的做法。我们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创新是鱼是鸟,文本是海是天,离了海的鱼出了天的鸟是没有生命力的。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是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提出质疑、学生在和文本及作者对话的基础上,确定学习重点的基础上,以探究和实践为核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个知识点进行主动和深入的学习而形成的。这样的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潜能,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热闹而不乏实效

    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师生缺乏互动学生没有活动 ,一直是被人们攻击唾弃的。因而,新课改过程中,一些教师可能特别注重营造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认为课堂越是热闹就越能体现新课标理念,课堂上笑声不断掌声连绵热闹非凡,其实,热闹、繁华的背后很可能浮华空洞、流于形式、缺乏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