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规划

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规划

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规划范文第1篇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30名高职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对高职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礼仪礼节、认知自我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进行全面的调研,为切实掌握学生的职业素质情况,此次调研具体设计如下:

1.1整体设计高职教育学生职业素质情况分析设计围绕职业素质的目标与任务,从不同的阶段和角度认识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问题,进行整体设计。通过“现状问卷调查”、“网络调研”及“教师反馈”等三个单元设计真实反馈学生职业素质情况。

1.2单元设计(1)现状问卷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集中组织测试调查,由专职教师负责。(2)网络调研:运用网络,获取我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信息。(3)教师反馈:与专业教师及辅导员沟通进行信息反馈,获取学生各方面素质信息。

2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调研分析的具体情况

2.1职业素质分析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职业素质较高的有14%,较好的占全班的49%,一般的30%,有9%的学生学生职业素质较低。

2.2具体各项素质调查分析如下

2.2.1关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调研通过设计活动对学生进行考量,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标准相符合,对尊老爱幼、热心奉献、维护正义等优良传统持肯定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9.7%的学生爱护公物,83.7%的学生尊敬师长,75.4%的学生能够做到随手关灯,82.8%的学生比较讲究卫生,90%以上的学生没有随地吐痰的习惯,96.7%的学生遵守校规校纪,98.8%的学生孝敬父母,91.4%的学生诚实守信,93.5%的学生助人为乐。

2.2.2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对学生成才尤为重要,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军训、出早操等活动以加强学生身体锻炼。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的生病情况、体育达标情况、饮食情况、睡眠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调查学生的身体状况。统计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好,他们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不易感冒,体育达标较容易,食欲好,睡眠质量高。

2.2.3心理素质为了解大学生当前的心理素质,学院特设了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安排心理辅导讲座并进行网络心理测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能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够好,是教育工作的重点。

2.2.4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通过与专业代课教师座谈,了解到多数学生在入学时对本专业毕业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迷茫,故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

2.2.5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社交适应是后天培养的个人能力,职业素质的另一核心之一,侧面反应个人能力。通过问卷调查,85.8%的学生认为在入学以后,个人的沟通能力、与人相处能力及主动适应社会、生活能力逐渐改善。

3结论与建议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较高。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做到尊老爱幼、热心奉献、维护正义、爱护公物、尊敬师长、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孝敬父母、讲究卫生、助人为乐,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大多数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正确处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事情,能够处理好各种关系,具有一定的抗挫能力。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是个长期的问题,以下有四点建议后期需进一步完善。

3.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做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3.2定期开展专业素质讲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明确学习目标;

3.3加强学生心理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定期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单独辅导,单独咨询,以解决其心理问题;

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规划范文第2篇

一、国防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一致性

“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和安全,预防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整个社会全体公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政治、思想品德、军事技术战术和体质等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切活动”[1]。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国防教育已经成为一门面对全体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军事理论教育和国防军事训练相互穿插的教学特点使得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纪律养成、心理品质培养以及身体素质锻炼四个方面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国防教育具有促进大学生德 育、智 育、体 育、美 育 全 面 发 展 的 教 育 功能,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四有”新人的教学任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全面提高大学心理素质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包括心理潜能开发、性格塑造、情绪调节、意志锻炼等。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个核心将德、智、体、美、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国防教育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相似性和相容性:从教育内容的角度上看,两者虽在知识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涵盖了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两大方面;从教育目的上来说,两者在大方向上完全一致,均落脚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上。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数字化的普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等因素影响着“90后”大学生,因此,这群大学生在行为、认知、思维、情感等心理方面也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针对这些特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心理能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以及心理潜能开发三个方面。

(一)心理能力教育心理能力教育,也即智力因素教育。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能力包括有算数、知觉速度、语言理解、空间视知觉、记忆力、归纳推理以及演绎推理,其总量被称之为智力。这七个维度反映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独立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竞争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心理能力直接关系到知识内化的方式方法、过程以及实践效果。初入大学校门,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对于大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相较于高中的学习模式,大学生普遍反映大学老师上课进度快、内容多,难以跟上。若想要掌握好一门知识技术,这要求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理解和记忆。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相关知识的贮存上,而且表现在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上,这考验着学生的记忆、理解、推理能力。现代智育观提倡信息的贮存与提取并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2]。因此,为了学生智力教育的开发,学校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启发性教育的途径,关注知识的内化、储存、提取以及应用的条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二)心理动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也即非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动力系统由除一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构成,对人们的认知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动机、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教育。“90后”大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就动机方面而言,大学生在经过数年寒窗苦读顺利进入大学之后,家长和老师的管束不如初高中时期严厉,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加之就业动机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因此,近年来,大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事件屡见不鲜。就意志方面而言,“90后”大学生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特点:其一,自觉性的提高伴随惰性的存在;其二,理智感的提升但自制力仍显薄弱;其三,勇敢但毅力不足;其四,独立性大幅度提高伴随依赖性、逆反性的存在;其五,果断性增强但仍显冲动。就情感方面而言,少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国家的不关心,缺少爱国主义情感。另外,由于“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集体观念淡薄,表现为不热爱集体,缺少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了能够满足快节奏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学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顽强意志、迎接挑战的勇气等。

(三)心理潜能教育心理潜能教育主要包括创造力、观察力、发现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的心理弹性对于学生的性格发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80后”而言,“90后”大学生感受到更多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多重价值观碰撞,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拥有独树一帜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练就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都是现代心理素质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国防教育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影响

根据上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军事理论教育以及国防军事训练都能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心理潜能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对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培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国防教育在心理能力教育中的作用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一,在军事理论课中,通过老师的讲述、资料片段的播放等方式生动地将军事史、军队优良传统以及各革命时期先烈们顽强奋斗、努力拼搏的英勇事迹呈现给学生,能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大学生们以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为榜样更能做好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和评价自我三个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学生可在闲暇时查阅老师提供的拓展阅读材料,这样不仅能使知识储备得到充实,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二,全面的军事化管理,例如按时起床、整理床铺等,对于大部分不擅长做家务的“90后”来说,能够很好地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削弱依赖性。其三,多种多样的军事训练方式,例如团队竞技、小组竞赛等比拼项目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体会竞争的涵义并学会合理竞争的方式、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竞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国防教育在心理动力教育中的作用军事训练活动是高校新生入学必须经历的一次重要的军事实践锻炼活动。集体的生活与活动、严格的训练、观看与战斗有关的影片以及唱军歌都是军事训练的组成部分。丰富的军事训练内容,能促进“90后”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提升。同时,军事理论教育也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上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国防教育对心理动力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情感方面,爱国主义情感不仅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军事理论教育中的国家安全环境教育和国际战略形势课程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当前形势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这类教育可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另外,军事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有着特殊的功效。军事训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军事训练的团体性和军事对抗的竞争性。教官以团体为单位组织学生学唱革命歌曲、多个团之间的对唱联唱,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提高学生的士气。同时,军事活动中所设计的对抗环节能促进大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志,从而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因此,国防教育以其综合性的教育内容,成为提高心理动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意志方面,历史上伟人成长中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够勇敢地直面人生的挫折,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优良意志品质方面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入校新生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亲身体验富有挑战性的艰辛的军事训练,通过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能有效地促使大学生不断磨砺意志,提高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养成沉着冷静、细心大胆的品质。同时,在军事训练期间,教官与大学生们朝夕相处,大学生能切切实实感受到来自现代军人身上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面对失败和挫折永不退缩、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少大学生也把教官当作自己的榜样,认可并学习他们优良的精神品质。因此,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可保证意志品质培养的有效性。在动机方面,动机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国防教育强调的“军令如山倒”在很大程度上可强化大学生的正确行为动机。这种强化作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外部强化指的是教官用命令的方式施加在学生身上的强化;内部强化则是指学生的自我强化。军事训练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环节,所训练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其严格的标准和检查手段。部分学生由于心理素质薄弱出现怕苦、怕累、怕脏等畏难情绪,导致逃避军训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官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且通过走正步、站军姿、军事越野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以此来不断强化正确的行为动机。

(三)国防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潜能国防军事训练的团体性,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地促进身心潜能发展的平台。国防军事训练一般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久便会开展,这不但是一个展现个人风貌的机会,也是显现个体差异的舞台。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域环境、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有的学生从小失去父母;有的学生性格张扬,外向活泼,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因此,在训练中的表现也会各不相同。将他们放在同一团体的情境下,成员们可以相互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例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较差学生的坚韧不拔,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开朗、活泼。根据观察别人的行为模式,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发现力和洞察力。军事理论教育包含有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而不断深化、更新的。通过学习前沿的、尖端的军事科学技术,启发大学生探索其中更为新奇的领域,可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军事理论教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要从多角度剖析各种各样复杂的战争现象,从中提炼出战争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和发现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力。由此可见,国防教育从多个角度正面影响着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综上所述,国防教育的作用并不单单是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水平,它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能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以及心理潜能三个方面发挥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国防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既能发挥其育人的综合效益,又能使学校国防教育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和鲜活的影响力。

四、加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影响力的建议

(一)国防教育应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其记忆力已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的阶段,也就是说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容易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因此,在进行国防理论教育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记忆特点,多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授课 过 程 宜 循 序 渐 进,并 为 学 生 留 出“疑点”,避免过多的机械灌输。这样将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心理潜能教育更好地嵌入国防教育当中,不但能加大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力,还能让学生们加深对国防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保障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在军事训练方面既要训练大学生体格,也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军事训练不宜只采用体育训练(包括体能拓展训练)的基本形式,更应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3]通过形式多样的军事训练,例如军事技能对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军史、优良传统以及各时期建设者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事迹等作为讲述的重点,用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历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负历史使命,增强其接受国防教育的主动性,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防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防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国防教育理论课对非智力因素影响的效果,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及毕业后的学习、生活帮助较大。若要更好地发挥这一功效,国防教育改进需有针对性。“90后”大学生群体有自己的年龄、性格、认知结构等心理特征,只有将这些特征与国防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培养意志力方面的独特功效,例如,军事理论课程的授课要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为目标,以生动形象的战役战例为依托,深入浅出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

一、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它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以健康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它把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予以综合。

二、现代化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

1、21世纪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首先。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21世纪大学生的身心完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在技能和体质教育方面,各院校均有着较为成功的教育方法和操作经验;但在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系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的院校仅占1/4。所以,必须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方面充分体现身心完善和全面发展这一功能特点。

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强化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思想、体育欣赏能力的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改的重点。所以,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必须充分地体现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水平这一素质教育特点。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激发他们自觉和自主学习体育的兴趣。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竞争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第四,发展个性。这是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充分体现大学生自我意识、思维方式以及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的关键。所以。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应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和激发其潜在的创造力。

2、现代化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内容,概括地讲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它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引导大学生们主动尝试和创造性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其次,是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充分体现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的多功能综合并进和丰富多彩的整体功能特征。

第三,是课程内容弹性化和自主化。“一个标准,一种规格”的内容模式不仅严重限制了大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压抑了他们潜在创造力的闪现;而弹性化、自主化和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则能够把共性和个性有效地兼顾起来。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灵活多样、自主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向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方向发展。

3、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21世纪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材体系应具有3个特点:①是教材内容现代化。它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②是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它要求能够覆盖体质、生理、心理、文化、道德、健康乃至更大的内容范围;③是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大纲教材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

4、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规范、完善的考核制度。首先,探索21世纪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模式,应把握好以下3个关键特点:①是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②是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由度;③是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充分拓宽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对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考核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它对于课程内容的规划,对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以及对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均具有规律性的要求和体制上的规范。

三、卓越有成效的方法、对策

素质教育以其倡导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理论观念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本质”。

1、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学科建设不容忽视。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是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拓宽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来增强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不仅能够有效地密切高校体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利于完善其自身的学科体系。

2、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势在必行。“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妨碍了大学生潜在创造力亮点的闪现。而扩大学习自,拓宽学习自由度和以启发他们创造性完成技术动作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则符合大学生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其优越性有三:①是有利于大学生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完善;②是便于释放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激发其创造性的灵感;③是方法科学、简单、可操作性强,并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效果等等。

3、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三个紧密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①是调动了大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是锻炼了意志,发展了个性;③是培养了能力,增强了自信;④是激发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

4、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加速进行

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规划范文第4篇

对于大学生们来说,从紧张、封闭的高中生活跳出来,进入相对自由、开发的大学校园;从父母、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中走出来,投入到相对独立、必须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大学生活,在新的环境的适应和新角色的定位方面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偏差。所以,心理健康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基石,要从一入校就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养成自觉的心理保健意识,并且要长期坚持。

一、首先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

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在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点;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需的一门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教给学生一些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是很有必要的。

二、要培养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人成才及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自信是对自身的主观能力和客观条件的正确评价,自信心来源于自己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和评价。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但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受挫,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形成一种压力。当一个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价值观及潜能的发展方向,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对于自己的发展也会充满信心。这种建立在正确评价自己基础上的自信心能够消除大学生的自卑和自负心理,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扬长避短,在竞争中占据主动。

三、要培养健全人格的自我塑造改进思维方式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社会是复杂多变的,适应方式也应当复杂多变。适应方式的贫乏与反应的单一性,“以不变应万变”,自作主张,行为完全自控而不接受他控,自我调节能力又差,这些表现正是人格偏差的一种特征。通过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并进行认真分析,是完全可以达到自知程度的,通过对自己人格的全面分析,可以知晓个体人格心理哪些方面是好的,要继续发扬;哪些方面是不好的,应该设法加以改进。通过改进思维方式来矫治人格障碍或人格偏差,收效很好。

四、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

进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环境适应、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改变、使大学生由于难以适应而产生矛盾和困惑,还因大学学习的专业性、阶段性、自主性、探索性等特点而有别于中学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寻求适合的学习方法,学习是一种个人的活动,不同的大学生因个性、学科专业方向等不同,采用的学习方法也应各有特点。要根据个性特点来选择学习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个性不同,则学习方法亦应不同。根据思维的状态来选择学习方法。人的思维状态在一天之中是有变化的,这些变化受时间、环境和情绪的影响,我们应根据变化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五、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人际关系状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相关,人际关系和暗与否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专家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疾病,很多是因为人际关系失调而造成的。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现在;一是它能起到代偿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代替与父母、兄弟姐妹的亲情,以消除失落与孤独感;二是它能稳定情绪,烦恼时有人倾诉,欢乐时有人分享,可以给人带来情感上的稳定;三是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深化,置身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能使大学生具有归属感、安全感,进而满足自尊心,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六、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

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特殊心理状态的表现,贫困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以往的生活模式已经形成了心理定势,一旦进入新环境,遭遇挫折后,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贫困生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还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会干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作为贫困生,要认清生活上的贫困不是自己的过错,要把今天的困境看作磨练你的宝贵财富,要如何才能改变困境,思考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长处,从现实出发规划自己的人生,从而体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七、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

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付挫折的能力。

八、认识与识别心理导常现象

使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及其成因,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阶段; 心理状态; 变化

The variety of shallow Xi university student''s stage mental status

Liu Yu Qin Guide a teacher: Zhao Lin Long

【Abstract】 Take off to want:Pass the variety of understanding the each stage mental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 from in discover the mental phenomenon problem of universal existence study interest gradual decrease, put forward to correspond a problem-solving suggestion.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tage;Mental status;Change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大学生也不例外。现如今的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生活方式,多姿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似乎已经是刻不容缓。

1 不同阶段大学生学习方面的心理状态

1.1 首先,在安康学院大学生阶段性心理问题的调查问卷中,通过了解我们最初发现在大一阶段有以下几种学习心理状态:(1)有超过63%的同学在入学之初踌躇满志,暗下决心要好好珍惜四年的大学时光,因为进入大学是他们从小的梦想,就算学校不如所愿,但好好学还可以继续考上好学校的研究生,这些人的心态是比较积极乐观的;(2)有11%同学入学的学习动力依据的是学校的名气和教学质量,所以来了学校之后,发现与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有一定的差距,对于学习的态度是期待与怀疑并存,视学校的各方面情况而定,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大家必须了解,学校是固定不变的,而你的态度是可以改变的并将决定你的未来,如若不及时构建新的目标,就会导致动机缺乏,意志减退,容易形成行为懒散,因此作为新生,进大学后要快速重新定位自己,作好规划,为求在新的环境更好的发展自己;(3)有极少数同学是消极情绪。因为对学校不满意,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不满意,准备听天由命,四年后能毕业就行,这显然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想法,已经上了大学,既来之,则安之,首先应该消除这种心理,对自己负责,没有必要因为一时的错误荒废自己四年的时光。

1.2 到了大二,部分同学觉得自己的学习动力越来越小,逐渐开始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这部分人绝大多数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学习动力很强,根据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发现造成学习动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是大一大家刚从高中积极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进入大学,学习动力还是很乐观的,而到了大二,由于对外界环境的熟悉,再加上受周围同学或教学方法内容等多方面其它因素的影响,就逐渐开始对自己放松,认为最初的学习目标也不那么重要了,很多人的观点是相比学习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能力可能更重要,就开始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都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慢慢就对学习产生了一种不耐烦的情绪。(2)当然还有一方面因为大学阶段的学习是以自学为主的求知学习,有些人早就已经习惯了从小填鸭式的应试学习,不适应大学这种学习方法,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抗拒心理,因此,对学习方面就有所松懈,并且开始偷懒。所以说,一个人进入了大学,首先应该改变读书的观念,把“念书”提升到“求知”,逐渐改变自己在应试教育中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把导师在课堂上所提示的科目要点只当作个人学习的起点或引线,个人再循点线的方向自行扩大、联接、填充、组织,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明确认识到能力源于知识却比知识更重要,在学习和处世中养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心智成熟,迅速成长。

1.3 经过大一的新鲜期,大二的放松期,到了大三,大家似乎又开始变得紧张起来,这时,大家几乎都提前同时开始思考着一个问题,毕业了之后该干什么,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直接找工作?很多人都在纠结这个问题,最痛苦的是反反复复思考还得不到准确的答案。多数人趋向于考研,担心出来找不到工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人还是很迷茫,对自己即将要走的路还在徘徊,是否选择考研,要理性对待,慎重选择,切勿盲目跟风,不要强迫自己,要多多结合自身的因素。但是我们必须坚定,不能再继续像以前那么模糊,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了。在这个事事烦的大三,很多人对学习的态度也随着对未来的打算而发生了改变,打算考研或继续深造的人在大三就已经开始更加努力的学习,积极地为将来做着准备,而其他准备毕业就业的人则几乎对学习没什么动力了,大都抱着顺顺利利毕业即可的泰然心理,但是他们同样也面临着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因为马上就快要毕业了,面对着达不到家人的期望,找不到好的合适的方向这些必不可少的压力,这会让大三的学生身体和心理都有一定的疲惫,这无疑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情绪,因此我们要及时地与家人进行沟通,让他们清楚的了解到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于减少由于家人的过高期望而带来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学会采用适当的方式排解自己的压力,放宽心,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船到桥头自然直,否则会导致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很高的效率,这时要不断提醒自己放松一点,有些事真没有那么重要。

2 建议

2.1 大学生应该积极应对, 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努力进行自我教育,这对于将来走出校园投入社会有很大的帮助。

2.2 当然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与老师交流,因为同学会最大可能的和你遇到相同的问题,大家相互探讨交流,准确的与你分析并快速的解决此类问题,而老师会对于大学生有相对较多的人生阅历,大致可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把握,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格、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情况、理想志向有的放矢的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指导。

2.3 多了解翻阅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与别人共

同摸索这其中的差异,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是咨询与治疗与知识的传授, 还应向其传授心理健康的理念和知识, 出现心理问题的应对技能, 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质,以便于在将来各方面出现问题是处理的游刃有余。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才会有着当代大学生崭新的形象,准备好良好的状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肖旭,社会心理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