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口腔日常保健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兰州市幼儿园的在园儿童和前来妇幼保健机构体检的入托前儿童,年龄3~6岁。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80份,收回有效问卷1214份。
问卷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儿童的基本情况、日常表现及口腔不良习惯的表现部分,由儿童家长填写;口腔疾病的检查部分由口腔科主治医师先对被调查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询问,再根据检查结果按照临床症状分类分别填写相关记录。
统计分析:对所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运用X2检验和分析。
结果
口腔不良习惯状况:在被调查的儿童中,存在各种口腔不良习惯739例(60.9%),具有3项或3项以上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为260例(21.4%)。在各个分项中,具有“托腮、脸贴桌面读写、偏侧睡眠等不良姿势”的儿童最多,有343例(28.3%);其次为“夜间或睡眠时磨牙”的儿童251例(20.6%);喜欢“咬文具、衣物或啃指甲”的儿童有230例(18.9%),排在第3位;其他口腔不良习惯从高到低依次为吮指221例(18.2%);口呼吸195例(16.1%);偏侧咀嚼173例(14.3%);咬唇160例(13.2%);吐舌120例(9.9%),下颌前伸102例(8.4%)。从口腔不良习惯的总体情况来看,4~5岁的儿童比3~4岁儿童严重(P
口腔疾病状况:本次被调查的学龄前儿童中,存在各类口腔疾病872例(71.8%)。各类口腔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龋病共438例(36.1%),具有3颗以上龋齿的儿童207例(17.1%),因龋缺失牙齿的儿童38例(3.1%);其次是乳尖牙磨耗不足402例(33.1%);排在第3位的是乳牙反颌,有254例(20.9%);其他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依次为深覆颌127例(10.5%);上颌前突69例(5.7%);上牙弓发育不足42例(3.5%);颌面异常34例(2.8%);下颌前突16例(1.3%);开颌12例(1.0%);双颌前突3例(0.2%)。从口腔疾病的发病率看,女孩比男孩高(P
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状况:能够每天坚持刷牙的儿童977例(73.4%),从总体来看,男孩663例,每天刷牙527例(79.8%),女孩551例,每天刷牙449例(81.6%),女孩口腔卫生略好于男孩,但无统计学意义(P=0.652);城乡比较,城市儿童口腔卫生好于农村(P
家长对口腔保健的重视状况:共调查学龄前儿童家长1196例,认为“儿童口腔健康非常重要”的家长918例例(76.7%);认为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对儿童口腔健康非常重要的家长828例(69.2%);认为自己知道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的家长94例(7.8%),认为知道一些但不全面的家长914例(76.4%);有37.5%的家长希望社区及医疗保健机构经常进行儿童口腔卫生及保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有58.1%的家长认为应当加强宣传,还有4.2%的家长认为无所谓。调查中城市家长及独生子女的家长比农村家长及非独生子女的家长更加注重儿童口腔保健,两者之间差异非常明显(P
社区宣传与服务情况:对社区或医疗机构是否在你所在的社区进行过幼儿口腔保健知识方面的宣传或培训的问题,有1%的家长认为经常,有17.8%家长认为有过,其余81%的家长认为从无。在社区宣传与服务方面,城乡社区并无明显差异(P=0.986)。
讨论
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的社区宣传,提高儿童口腔疾病的家庭防病意识:调查中大部分的家长都不了解儿童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也不清楚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对口腔疾病的影响,所以并不懂怎样有效的预防口腔疾病并破除不良习惯。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积极联合社区及辖区幼儿园开展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居民普及儿童龋齿、错颌畸形等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使广大居民认识到口腔不良习惯的危害,帮助家长们在宝宝发育的早期就预防和纠正吮指、吐舌、咬唇等口腔不良习惯的出现,从而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
建立社区普查制度,降低儿童口腔疾病发病率: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实施,社区基本医疗保障日趋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社区服务,定期开展社区、幼儿园及学校等口腔疾病高危人群的普查与保健,引导儿童形成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出现问题早发现、早阻断、早治疗,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重视社区培训,提高家长口腔保健的综合素质:儿童口腔疾病与口腔不良习惯密切相关,具有饮食不良习惯的儿童,还常常伴随着紧张、焦虑、抑郁、偏执、强迫、固执、自卑等心理问题。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家长过于严厉的处罚或不当斥责,往往会加重其不良心理反应,出现对立情绪和抵触行为,造成饮食不良习惯反复出现,难以矫治[1]。所以,对待儿童的口腔疾病及饮食不良习惯问题,不但要积极矫治其不良习惯和行为,还要注意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2],从而通过改善儿童的不良认知和情绪状态,提高儿童饮食不良行为的矫治效果。因此,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当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口腔保健与心理卫生方面的讲座与培训,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的心身健康和发展[3]。
参考文献
1马迪,张丽梅.儿童功能性厌食256例治疗及心理干预对比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35(32):5014.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的研究对象都是口腔科就诊的患者,男女所占比例相同。
1.2研究方法
这次研究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口腔疾病患者参与到此次调查中,以检测他们对于口腔健康观念和行为的认知程度,在完成问卷填报工作后对他们的口腔健康状况做出检查。检查的过程是,让有经验的口腔医师在自然光下用新探针、平面口镜、牙周探针对调查对象采取检查工作。将参与调查的人与他们的检查结果都填进一个设计好的表格当中,以做出对比、评估,对这些数据做出分析。
1.3口腔卫生指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龈上牙石、软垢的情况,然后总结分析,再用尖探针查根面有无龈下牙石,着重检查6颗具有代表性的牙齿,16、26、11、31的唇颊面及34、46的舌面。将结果记录下来,用这些数据计算口腔卫生指数(OHI)。OHI是用来评判人们口腔卫生状况及口腔健康教育的依据。
1.4调查数据的判定标准
OHI值为0或1时判定为低值;OHI值达到2或3时判定为中值;OHI值达到4或5时判定为高值。
1.5调查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方式是采用SPSS中的χ2检验。
2研究调查的结果
将所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口腔教育前后的口腔卫生OHI值制作成表格,做出对照比较。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组在进行口腔卫生教育之后,这组的OHI有着显著的变化(χ2=103.40,P<0.01),而另一组对照组两次检查后的OHI值没有什么变化(χ2=2.59,P>0.05);对实验组进行口腔教育之后的第二次检查,相较于对照组,差别更加的明显(χ2=44.41,P<0.01)。
3对此次研究的讨论
(1)口腔保健是从属于健康教育的,开展口腔保健教育,目的是让人们从根本上自我产生一种保健意识,对自己口腔健康有所关注,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口腔健康行为,以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在口腔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医生除了为患者诊治病痛,还对患者普及口腔健康保健知识,开展一些口腔健康保健宣传活动,这样就能推动人们的自我口腔保健行动,固化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对达到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牙病不被人们所重视的这种情况屡有发生,但是牙病是目前对人类健康有着很大影响的一种常见疾病。龋齿在国际上也被纳为重点防治疾病之一,它与心血管病、癌症并驾齐驱的列为世界重点防治非传染性疾病。牙周的健康也被世界卫生医疗组织评判人类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目前有40%的龋齿患者,牙周病更是超过了90%,但从这两项数据就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目前口腔疾病的严峻情况。所以推广口腔自我保健意识,改善口腔保健行为,对于减少口腔疾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转变医学服务模式,从治疗到预防,是我们这次调研报告的主要目的。
(2)从这次调查报告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问题,所有患者在选择何种护牙用品,使用的刷牙方法,刷牙的时间都有着非常多的错误。例如这次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人都有使用牙签的习惯,经常性的使用牙签会扩大牙齿之间的缝隙,这样食物残渣和污垢更加容易隐藏其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卫生隐患。这些患者使用的刷牙方式也都不太正确,牙膏等护牙用品的选用更是非常的随意。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常见多发的问题,在日后的口腔健康知识普及时,要着重的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护牙用品的选择,牙线、牙签的使用危害、正确的刷牙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口腔科的92例进行口腔检查儿童。纳入标准:年龄3~10岁;首次进行口腔卫生检查;既往无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史。排除标准:存在牙齿缺损;合并全身系统疾病;合并精神疾病;存在认知障碍。儿童及其监护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5.17±1.28)岁。干预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5.24±1.5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儿童给予口腔保健的常规健康教育,调查儿童口腔清洁及牙齿保健情况、指导儿童正确刷牙、指导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与生活习惯等,每2个月进行1次。干预组儿童给予口腔保健的综合健康教育,采用健康教育手册、多媒体视频与图片、宣传讲座进行健康宣教,向儿童发放以生动趣味图画为主的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合理刷牙次数、正确刷牙姿势、不良口腔习惯及其危害等内容,向家长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手册,纠正家长如龋齿无需治疗的错误的口腔保健观念,指导家长正确刷牙方式、日常口腔护理内容、限制儿童吃糖果及其他零食等;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片向儿童及家长宣传局部用氟的好处、沟窝封闭的重要性,鼓励儿童积极提问,耐心、详细地解答儿童与家长的疑问;介绍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良口腔习惯,增强儿童与家长建立防龋齿意识,加强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的监督;介绍儿童常见不良饮食习惯,强调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向儿童与家长推荐健康合理的饮食方案,叮嘱家长严格控制儿童饮食,避免进食过多甜食、酸性食物;强调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重要性,叮嘱家长定期带儿童来院检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健康教育每2个月进行1次,每次教育2h以上,针对个别儿童与家长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两组均干预6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刷牙情况(正确刷牙姿势、刷牙时间、每日刷牙次数≥2次)、不良口腔行为(睡前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龋齿与牙龈炎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刷牙情况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保持正确刷牙姿势比例73.91%、每日刷牙次数≥2次比例69.57%均高于对照组的43.48%、39.13%,刷牙时间(2.96±0.42)min长于对照组的(1.78±0.36)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不良口腔行为比较
干预前,两组睡前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分别为4.35%、2.17%,均低于干预前的21.74%、13.04%,且低于对照组的17.39%、13.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关键词】大学生;口腔保健行为;饮食习惯;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志码】A
口腔健康是整体健康乃至生命质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一项评价全身健康的可靠指标。整齐的牙齿和清新的呼吸可以使人在行为上保持自尊和人际关系的最高水平。据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中国35~44岁的中年人患龋率为88.1%,老年人龋齿患病率高达98.4%,70%~90%的患龋人群都没有采取有效的治疗。而中国口腔科医生与人口之比约为1:40000,显然,单靠口腔科医生来防治牙病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只有通过提高人们的口腔保健意识,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口腔保健行为,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大学生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善于更新观念和改变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在大学生中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意识,促进其主动采取口腔保健措施来维护口腔健康。这样不仅对其自身大有裨益,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的口腔保健意识和健康的卫生习惯还会传达到社会各阶层中去,对社会和未来人口的素质提高有着现实的意义。因此,口腔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而言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了解大学生的口腔保健意识和饮食习惯,可以为完善现有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口腔自我保健水平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四川大学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30个学院分层,共调查在校大学生1500名,回收有效问卷1362份。其中,男生712名,占总人数构成比为52.3%,女生650人,占总人数构成比为47.7%;年龄17~24岁,平均年龄为19.37岁。该项目经四川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所有被调查者均知情同意并签字。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07级学生自行设计并发放。采取入户调查的形式,由调查员对被调查员进行填写指导及监督,当场收回问卷。检查并剔除废卷。发放问卷一共1500份,有效问卷1362份,废卷138份。
1.3调查内容
问卷设置了19个问题,涉及日常口腔保健意识和饮食习惯(包括水果、甜食、乳制品、含糖饮料食用的频率和量等)。
1.4数据整理和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口腔保健意识
调查显示:在牙膏的选择上,37.6%的学生倾向于使用中草药牙膏,仅22.9%的学生选用含氟牙膏;为保持口气清新而刷牙的人最多;进食甜食后,大多数人不进行任何清洁措施。而关于糖代用品木糖醇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65.6%的学生不是经常使用。
牙齿疼痛出现时,大多数学生选择忍耐(44.5%),仅在难以忍受时才会就诊(38.1%)。当牙齿颜色改变后,仅约一半的人会选择就诊。超过半数的人从不定期检查牙齿(表1)。
2.2饮食习惯
2.2.1水果 食用频率上约每周1~2次的学生最多(为方便统计,将每周1次和每2~3d 1次合记为每周1~2次)(45.4%),每天1次及以上(为方便统计,将每天1次和每天2次以上的合记为每天1次及以上)的学生其次。女生食用的频率显著高于男生(P
每次的数量上,除了糖果、巧克力组以外,摄入100~400g的学生最多(为方便统计,将100~200g、200~300g、300~400g的合记为100~400g),男女生食用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3)。
2.2.2甜食 饼干、糕点等甜食的食用频率和数量分布基本与水果类的一致,每周1~2次的学生最多(53%),每次100~400g的学生占大多数(71.2%)。女生的食用频率仍然显著高于男生(P
值得注意的是,糖果、巧克力等甜食的食用频率和数量分布跟前两者不同。频率上,很少食用的学生最多(48.2%);数量上,每次少于100g的学生最多(61.5%)。无论在频率和数量上,男女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3)。
2.2.3乳制品 频率和数量分布与水果类的等一致,每周1~2次和每次100~400g的学生占大多数,分别是40.1%和72.7%。女生的食用频率高于男生(P
2.2.4含糖饮料 食用频率分布与前几项不同。频率方面,很少饮用的学生最多。男生饮用频率显著高于女生(P
综上所述,在水果、甜食、乳制品中,皆是女生食用频率更高,但在数量上男女无显著差异,除糖果、巧克力是很少食用及每次小于100g的学生最多以外,其余各项均为每周1~2次、每次100~400g的学生最多。与前三者不同,约一半的学生很少饮用含糖饮料,而饮用的学生也是每周1~2次,每次100~400mL的学生较多,且男生饮用数量和频率皆显著高于女生(P
3 讨论
龋病作为口腔常见疾病,不仅可以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还因其可以导致牙髓炎、根尖周炎、牙槽骨和颌骨炎症而威胁全身健康。有研究显示:龋病与心血管疾病、低体重新生儿、肺部感染,甚至和癌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龋病与癌症、心血管疾病一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之一。细菌、饮食、宿主和时间是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四联因素,缺少一项都不能发生龋齿。因此,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影响这4种因素可以有效防治龋齿。
3.1大学生的口腔保健现状
刷牙可以机械清除牙面堆积物和牙菌斑。早晚刷牙,每次刷牙3min能有效维护口腔健康;而牙刷应根据个人年龄和口腔状况进行选择,更换频率为每3个月1次。本研究对牙膏的选择和刷牙目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仅22.9%的学生选用含氟牙膏,出于保持口气清新的目的而刷牙的学生最多(32.8%)。另外,周怡等对大学生刷牙情况的调查显示:每天刷牙2次及以上的大学生占80.87%,但仅30.43%的大学生每次刷牙满3min;而牙膏的选取则依据个人喜好。以上的结果说明:目前大学生的口腔保健状况并不十分理想。虽然多数大学生的刷牙次数和牙刷更换频率都达到要求,但是对如何刷牙、刷牙时间、如何选取牙刷和牙膏等还没有正确认知,亟需加强相关的指导。同时,有研究显示:即使男女生在刷牙频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牙菌斑指数和口腔卫生指数的值也有显著差异,这就提示在开展口腔保健工作时,应根据男女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降低甜食的食用频率和数量可以减少牙齿脱矿和早期龋的发生。研究已证实:较高的甜食摄入频率和较低的刷牙次数可以检测到较高的龋均指数。
当牙齿出现颜色改变时,及时咨询口腔医生可以有效减少早期龋的发生发展。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现有的口腔状况面临严峻考验,加强对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2大学生口腔保健意识欠缺的原因
结合此次调查以及之前的同类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口腔知识缺乏,忽视口腔保健,口腔状况不良,就诊意识较为薄弱。通过分析后,推断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3.2.1口腔保健知识的缺乏 非口腔专业的大学生很少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口腔专业知识,对于口腔疾病的病因以及对健康的影响缺乏认识。关于口腔保健的知识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获得。从这些渠道获得的相关知识一般较为肤浅,缺乏连贯性与针对性,有时还较片面,实际的指导作用不理想。
3.2.2缺乏自我约束 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同时由于住校,脱离了家长的监督,饮食和作息不规律。零食摄入较多且食用后往往不做清洁措施;睡眠时间较少,压缩口腔清洁时间。
3.2.3经济因素 口腔就诊开支一般未纳入保险,较昂贵的治疗花费给学生家庭带来了不小的负担,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出现口腔疾病后就诊的频率。
3.3口腔健康教育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大学生的口腔状况不容乐观,口腔保健意识及饮食习惯亟待改善,因此,很有必要开展大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点。
3.3.1开设口腔健康教育课程 口腔健康教育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高校开设的口腔健康教育选修课,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教师授课,传授的知识来源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和系统性。教师结合大学生的口腔卫生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枯燥的医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大学生从健康的角度,科学地认识口腔疾病,自觉维护口腔健康并纠正错误的口腔卫生习惯,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口腔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让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受益。实践证明:开设口腔健康教育选修课的方式效果最好,也最受学生的欢迎。暨南大学于1999年在国内首创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口腔卫生保健与疾病防治》,每学期36学时/2学分,选修的学生覆盖了暨南大学16个学院的100个专业,成了热门选修课,还吸引了来自其他院校的学生旁听。台保军认为:在高校中,尤其是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开设口腔健康教育选修课,不仅是对大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能在丰富专业和人文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是适合大学生口腔保健的措施与口腔健康教育的干预模式。
3.3.2临床给予口腔健康教育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口腔状况、全身健康条件、综合经济能力等客观因素给予有针对性的口腔保健指导,增强了治疗效果也减少了疾病复发。同时,患者向家人、亲友的辐射传播效应也有助于口腔保健知识的传播。因此,口腔医院、诊所等机构的口腔医生应该加强对就诊大学生的口腔保健指导。
3.3.3利用媒体展开口腔健康教育 对大学生而言,媒体是口腔保健知识的重要来源。沈丽佳等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获得口腔健康知识的途径依次为书本、报刊、杂志57.3%,电视、广告、广播等媒体44.8%,宣传单、宣传栏25.1%。杭大磊等开展的网上口腔健康教育,已有来自国内外万余人次的访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媒体信息来源往往具有片面性,并且出于商业利益的驱使,其正确性和可靠性也值得商榷。因此,以学校为基础的口腔健康教育仍应是口腔预防工作的重点。
不过作为准妈妈,大家也别乐过了头,别忘了口腔这个最容易被忽视的角落。
在怀孕期间,准妈妈口腔状况会比以前糟糕些,这主要是由于孕期激素改变,使口腔内牙龈等软组织容易发炎,而且此期准妈妈们容易发生孕期反应性呕吐,胃内酸酸的东西常会涌上来滞留在口腔内,使牙齿容易遭到腐蚀。另外怀孕期间饮食习惯,如吃饭次数、饭量和品种等均有所改变,体育运动等减少。而准妈妈们又极容易忽视口腔护理,导致口腔健康不容乐观。
怀孕期妇女容易发生的问题主要有蛀牙、牙龈肿痛、发炎。牙周炎也较常见,有时会有脓液形成、牙齿松动。随着病情的加重,炎症有可能扩散到耳朵、喉咙等地方,更极端一点的,会出现发烧、口渴、全身无力等。另外在牙龈上还可能出现妊娠期牙龈瘤,这种病症较少见,一般发生在怀孕中期,是长在牙龈上的鲜红色肉球,容易出血。此外。这段时间准妈妈吃东西也比较困难,还会有恼人的口臭味。本身各种孕期反应就够折腾了,再经牙病一折腾简直是苦不堪言。
怀孕期妇女对于口腔保健通常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是忽视口腔护理,任由其发展,二是稍有口腔常识,由于听说孕期不能有任何大的医疗操作而变得“草木皆兵”,易使已有的口腔问题变得严重。
孕妈妈的牙齿保护
正确的护理习惯
首先应从观念上改变,作为一名准妈妈,此刻要提高口腔保健意识,养成正确的护理习惯。把好刷牙这道关最重要,它不仅是孕期口腔保健的基础,更是日常人口腔健康的关键。牙刷要选刷头小,刷毛软,磨毛的保健牙刷。选用含氟牙膏刷牙,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刷牙方法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可见各种错误刷牙法如拉锯式,它不仅无法清除口腔内残留物,更易磨损牙齿损伤牙龈,导致牙面上出现小沟、牙龈退缩等,那可就没法“冷热酸甜想吃就吃”了。目前各牙科组织推荐的是上期介绍过的Bass刷牙法,还有我们常用的竖刷法,而且刷牙可以要遵循“四个三刷牙原则”,即:每天刷3次牙(早中晚各1次),每次最好在饭后3分钟之内刷牙,每次刷牙不能少于3分钟,牙刷每三个月换一次,减少上面细菌脏物的滞留。
依靠刷牙能清除口内大部分的脏物,但大家会发现牙齿缝内常常会有些东在里面,这时就要靠牙线帮忙了,建议大家每次刷完牙后都能使用牙线,目前牙线正越来越多的走进咱们普通中国老百姓生活中,在各大超市和牙科保健品专卖店都有卖的,它的用法大家可以参考说明书,注意不要损伤牙龈。
另外提醒准妈妈们呕吐反应后一定要记得漱口,减少酸性物质在口内滞留,以免对牙齿产生损害。而且此间妈妈们为避免妊娠反应喜欢吃酸东西,也别忘了吃完用清水漱口。甜食尽量少吃,吃完也要注意清洁漱口。
孕前口腔检查
在准备怀孕前,孕妇应作专业口腔检查,尽量处理口腔内的问题,如驻牙或牙龈炎症等,进行彻底的口腔洁治(俗称洗牙),拔除不能保留的牙齿,比如破损的牙齿牙根,特别是对以前反复发炎的智齿,一定要妥善处理,最好是拔除。对于缺失的牙齿,最好能尽快镶上,怀孕期间需要摄取大量有营养的东西,一口好牙非常重要。
怀孕后孕妇就进入“关键”时期了,孕期头三个月最容易发生流产,这段时间准妈妈们一定要注意保养好自己,万一出现口腔疾病一般只处理急症,也就是通常的缓解疼痛、止血包扎等,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危及生命,口腔方面的专业操作如补牙、拔牙、手术等一般不能做,未来妈妈们严禁做×线片,特别是腹部,以防胎儿畸形。万一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缓缓,怀孕4―6个月时抓紧时机处理牙齿问题。总之各位尽量在孕前搞定口腔问题,该拔的牙拔了,该补的洞补了,该治的炎症等疾病抓紧治,在孕期若出现问题,为保证小孩安全,受苦的就是各位准妈妈了。万一怀孕时出现紧急情况,一定要咨询专业口腔医生,争取在最佳时间治疗,尽量减少痛苦,保护母亲和胎儿健康。
孕宝宝的牙齿健康
孕期口腔保健主要包括上述生活习惯的养成。保健用品的选择等,另一重要方面是保健知识的掌握和观念建立。孕期是妈妈和胎儿共存的状态,只关注孕妇口腔健康是有失偏颇的。作为未来妈妈,我们要接受这个非常重要的“母子共存”观念,胎儿口腔保健同样是孕期口腔保健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口腔习惯,保持口腔健康更能让孩子发育良好。
怀孕期间用药要慎重,很多药物都会导致胎儿口腔牙齿发育障碍甚至畸形,比较经典的例子是在上世纪70年代四环素应用泛滥,不少孕妇服用这类药后生出的小孩牙齿蓝灰色、棕灰色或棕黄色,上面有斑纹,非常难看,这就是口腔学界臭名昭著的四环素牙。另外某些安眠镇静药可以引起胎儿唇腭裂(兔唇宝宝)等。所以用药前一定要向专业医生咨询,因药致畸的案例在医学界实在是太多,教训实在是太惨痛了,各位妈妈们为了下一代的健康一定不能忽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