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工的基础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中职阶段的电工专业教学来说,电工基础是电工技能的基本点,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物理知识往往会发挥重要的教学作用。这是由于物理本身是电工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学生对物理教学课程的掌握情况会直接影响到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成果。但是就当前的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来说,部分教师不善于将物理教学和电工基础课程实现有机结合,合理选择知识点进行讲解,导致课程进展缓慢,教学质量不高。因此,研究物理教学与电工课程的有效衔接,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意义重大。
一、电工基础课程中涉及的物理知识
物理与机电工程基础课程的有效衔接,不仅能促进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物理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同时还能降低学生在进行电工基础知识学习时的难度,是实现教学双赢的重要举措。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其所涵盖和涉及的物理知识是十分广泛的,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电路理论与电路实际操作是重要的基础知识,例如,直流与交流电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实现电路优化设计,保证电工操作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其次,在电工维修操作中也涉及大量的物理知识,例如,针对电气仪表的维修操作,学生通过物理课程中的电子元器件的结构参数等进行学习就能在维修工作中进行准确的故障判断。此外,在电工实践操作过程中也涉及大量的物理知识点的运用,这主要是指对相关电子器件的原理进行熟练掌握。在实现两个课程的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尤其是物理知识在电工基础课程中的引用时,教师应当注重物理知识的简化,重点将其运用在电工电路连接以及故障测试等方面的教学中。
二、实现物理教学与电工基础教学有效融合的措施
1.加强学科概念教学
要实现物理与电工基础课程的有效衔接,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应当加强学科概念教学。首先,在电工基础课程中可运用类比方式来进行物理概念的引入。物理与电工基础课程中的重合部分,而且其涉及的概念较为抽象,运用类比方式来进行概念讲解能实现教学成果的显著提升。例如,在对电动势概念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将其与抽水机进行类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概念进行理解。其次,教师可采用实验的方式来展开相关的概念教学。这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尽量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概念掌握。例如,在“电动势”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其还涉及非静电力的知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是物理和电工基础课程中的重难点。教师可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导入,可采用就电源两端的电压是否相等这一问题进行相应的实验,引导学生对两端电压不一致的情况进行解释,从而引出电动势概念。
2.运用情景创建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当明确绪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问题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入。例如,“家用电路中的电线数量”“室外的架空线所设置的电线根数为什么存在区别”以及“带电操作中如何避免触电情况”等问题的提出就是通过情景创设来吸引学生。之后,教师可通过自感现象的实验操作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其次,教师还应当注重直观教学方式的运用,例如,在“电容与电感”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就相关的元件进行展示,然后要求学生在电路板中找到相关的元件,并就元件型号进行记录。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相关元器件的掌握,同时还能就其在实际运用中的电路情况进行掌握。
3.积极寻求教学与课程衔接的突破口
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物理知识基础较差,在物理课程中的电学内容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困难。而且其内容是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积极寻求教学突破口以及课程衔接的突破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物理相关概念教学时,教师应当加强对相关概念的分析,并积极将其与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综合教学。例如,在电场与电场强度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要求学生掌握电场性质方面,避免过早的强化定量计算,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担。其次,物理口诀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记忆和理解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当加强物理口诀的运用。例如,在对电路中的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进行判别教学时,教师就可将抽象的理解性知识总结为“串反并同”这一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另外,由于电工基础课程较为抽象与复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工作的循序渐进。例如,混联电路的支路一般较多,教师在就相关例题进行讲解时,应当首先就支路分支较少的混联电路进行分析,之后再将其上升至支路较多的混联电路。在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到实现电路简化的方式。
4.注重实验操作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物理课程本身属于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物理课程与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相互衔接也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而物理电学知识作为电工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物理实验的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能实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还能加强学生对电学理论的深入理解。所以,教师在就物理课程中的电学知识部分进行教学时,应当积极制定实验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来加深学习,实现物理课程与电工基础的有效结合。例如,在就“电动势”这一章内容进行学习时,课程改革后添加了非静电力内容,虽然加强了与电力基础课程的联系,但是也让学生面临更重的学习难题,教师可利用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课程导入。中职阶段学生大都认为电源两极电压不会发生改变,教师可通过具体的实验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压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知识求知欲,进而引出“电动势”的知识概念。另外,在就电源内阻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制定专门的实验来进行教学,其主要是利用直流电源与干电池来就相同的灯泡进行供电,形成对比实验1与2。学生能在实验中直观地观察实验1中的灯泡不发亮,而实验2中的灯泡发亮。然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就该实验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让学生分别就直流电源与电池的实际内阻值进行测定,以此来明确具体的知识点。
5.在课程中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
就电工基础课程与物理课程而言,将涉及大量的数学计算,所以教师为实现课程的有效衔接就应当加强数学知识的教学,而该课程中涉及重要的数学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一次函数、三角函数以及复数等方面内容。例如,教师在就物理“欧姆定律”内容进行教学时,学生在进行电阻值计算时,通常会涉及一次函数斜率的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就电阻图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切实实现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相互联系。但是中职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基础可能相比普通初中学生的基础较差,难以快速地进行正余弦函数图像的绘制。所以,为方便学生进行电阻计算,教师还应当注重五点绘图法的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电工课程的实际案例的列举也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物理课程与电工基础课程的有效衔接。物理与电气工程基础都是电工专业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实现两种课程的有机结合,对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所以,作为教师应当首先明确两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注重两门课程有机结合,积极从兴趣培养、动手能力锻炼、实物教学以及教学内容调整等多方面进行教学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张立,王建晖.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有效教学探讨[J].职业时空,2012,05:110-111.
关键词:电工教学;抽象概念;理解记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7-4197-02
On How to Teach the Concept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ENG Hong-mei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fei 230031,China)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abstract physical concepts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theory cours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for many years, a new teaching method was summed up: the obscure scientific laws were derived from observ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phenomena.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in actual teaching, the way of teaching can achieve a multiplier effect in the courses.
Key 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urse; abstract concept; understanding memory
技工学校的专业理论课程,如电工教学,对于技校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理论化,抽象化的课程,经常会遇到一些物理概念,如磁感应强度,自感系数等,看不见、摸不着。可能是为了强调其重要性,课本上这些概念的引入很突然,开门见山就是概念定义公式,例如磁感应强度B=F/IL,自感系数L=NΦ/I,电容C=Q/U,然后再讲与该物理量有关的知识。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即使短时间死记硬背下来,也很快又忘掉了。老师讲解起来感觉很累,而且出力不讨好。因此,学生们普遍感觉这门课程枯燥抽象难懂,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教学质量很难得以提高。
1引入式教学法
1.1引入式教学法简介
电工教学中的每一个物理概念,都是大量实验结果的高度概括性总结,它并不是凭空发现的。而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能是由于教学时间限制,把这个符合认知习惯的过程颠倒过来了,搞得这些概念很神秘抽象,导致学生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无法理解其物理内涵。因此,每一个概念的引出,首先要从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出发,让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实验现象,进一步总结并阐述其物理意义。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其它的方法。如先通过相关前期简单知识的讲解或实验,首先让学生接触这个物理概念,并对其有一些简单的感性认识,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实验现象观察,提问启发引导,利用学生已知的概念引出新物理量,并逐渐理解这个物理量,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引入这个概念。实践发现,如果退一步,将是海阔天空。下面试举例说明。
1.2实际教学举例
磁感应强度,这个概念是为了定量地描述磁场中各点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引入的物理量。如果开门见山引入这个物理量,学生很不容易接受。可以通过下面的小实验演示,把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作比较;1)地球表面的磁场(地磁场)很弱,只有当把菱形小磁铁放在针尖上时才能缓慢摆动指向南北方向,这就是指南针的原理;2)条形磁铁的磁极附近的磁场较强,能够引起菱形小磁铁剧烈摆动,近处的铁钉也能够紧紧吸牢,提起也不会掉下了。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可以直观地总结:该点的磁场越强,磁感应强度的值越大;该点的磁场越弱磁感应强度的值越小。而且磁感应强度是有方向的。此时,学生已经对磁感应强度有了感性的了解。再引入概念,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在讲解自感系数(电感)时,若按照课本上的顺序,先引入L=NΦ/I,再讲解,最后讲解L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概念引入比较突然,学生很难理解。也可以运用上述类似的方法。
以线圈的自感实验引入后,老师设问:若用一个电阻值与线圈L相同的导体,绕两圈来代替线圈L。实验现象如何?(学生都会大声回答:没自感现象。)实验现象为:当开关SA打开时,灯泡立即熄灭,此时没有自感电动势。老师总结:当通过线圈的电流变化的相同时,不同的线圈产生的自感电感势的本领是不同的。为了衡量不同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的能力,引入了自感系数(电感)L。线圈的电感,是由线圈本身的特性决定的。(此时可以拿出几个不同的线圈给学生看)。线圈越长,单位长度上的匝数越多,截面积越大,电感就越大。产生的电感电动势的本领就越大。有铁芯的线圈,其电感比空线圈的大的多。当学生对这个物理量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再引入概念,L=NΦ/I,从而可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于电容C的引入。在讲电容器时,可以把电容器与水容器(水桶)、气体容器(煤气罐)相类比,电容器是装电的。把大水桶与小水桶比较、大的煤气罐与小的煤气罐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容器有容积的不同。引向电容器也有容积的不同:电容,反映电容器存储电荷能力的大小。之后引入:对于某一个电容器而言,电荷量Q与电压U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定义为电容C。在电容的概念讲解时可以利用PPT,展示出不同大小容器的图片,方便学生感性认识。还可以把电容器的电压与水杯内水的高度类比,电容器的电容与水杯的粗细类比更利于学生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用到加速度,磁通的变化率等概念的引入上。从实验现象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出抽象物理概念,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物理概念的含义,从而能够灵活运用概念和公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对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2结束语
学生对新概念都有一个接受过程,尤其是抽象的物理概念。如何在课堂上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掌握,是授课过程中的难点。这种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通过具体案例引入抽象概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记忆,并在灵活运用过程中加深理解,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不同班级的教学效果比较,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绍敏.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2]田兆清.浅谈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概念和定律[J].广西教育, 2009(12).
[3]胡静娟.谈谈《电工基础》绪论课的教学[J].文教资料,2005(2).
[4]刘志刚,关于电工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2011(3).
[5]蔡兆禄,曾超.电工基础[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09.
[6]程杰.《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我见[J].鄂州大学学报,2005(6).
[7]张英彦.教育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8]颜莉.胡峰浅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3).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因此教学中必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互动的学习氛围。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电工教学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学以致用;创设有具体任务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注重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强调师生互动。
电工学涉及面广,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于文化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电工理论的学习有一定难度,而且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经验不足,对电工实践也会产生畏惧心理。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模式不但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更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其结果往往是,理论学不好,而实际动手能力又差。这种教学模式下,即使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也只能是改变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首先,对于学习者来说,先前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讲解一些电现象和概念时,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发现问题和阐述问题,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潜在知识经验,使学生感觉书本知识只是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概括总结。其次,知识是个体主动构建的,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第三,尊重个人意见。知识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因此,教师不应单以正确或错误来区分不同的知识概念。第四,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学习气氛,注重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电工教学改革
(一)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
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获得知识,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电工学是研究电能的转换、输送、分配和控制的科学,是一门直接服务于生产实际的应用性的基础学科,而建构主义电工教学理念,不是强调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的推导、概念的记忆和原理的分析,能否计算典型习题,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工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电工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掌握电工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基础上,能正确使用电工仪表,能阅读和分析电路原理图、分析常用电器设备工作原理,会使常用电器设备。可见,使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知识综合能力,满足市场要求是电工教学的最终目的。从认知结构上分析,对知识的理解是实践应用的基础,实践能力是验证学生对知识是否深刻理解的唯一依据,所以学以致用又是电工教学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教学内容;学习欲望;教学方法;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123-01
《电工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工电子专业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性较强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多、公式多、原理抽象、知识含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而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如果不在教法上下工夫,学生就有抽象难懂、枯燥无味的感觉,最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畏难情绪,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因此我们应结合学生喜欢动手,感性认识敏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上进行多方面的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就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谈几点思考。
一、优化教学内容,由浅至深
《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路、磁场、交流电路三大部分。由于在学电工基础课程时还特别需要初中物理与数学基础知识辅助, 而职校学生这方面基础相对较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要做到紧扣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以实用为原则,转变“教学内容即教材”的传统观念,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作为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由易到难,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接受能力),将学生分为强、中、弱三种,并对他们实施分层次的教学。如,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要适当降低难度,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对接受能力中等的学生,要适当加深部分教学内容,在动手和实践中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兴趣;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加强拓展知识的学习,着重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电工基础作为一门技术理论课,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技能的基础。如果在电工基础课的教学中尽力以现实生活作为切入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例如,在第一次上《电工基础》课程时,先不急于传授书本知识给学生,而是在教室里做了两个与本课程相关的电路;一个是家用荧光灯的电路连接,一个是双联开关控制一盏灯的电路连接,这两个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电路,但学生并没有亲自动手安装过。当电路一接通,灯管发光、熄灭的控制瞬间,教室里的气氛顿时变得热烈。学生们显得兴致勃勃,没有人因为电路的简单而不以为然。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课件教学
电工基础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在教学中,往往有许多图景难以被学生想象,实验又无法进行,而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掌握概念和规律有重要作用。有些实验虽然可以演示,但其反应过程无法看到,可信度小,学生难以理解。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可将如电源内部电子和离子的移动,电动势的方向,电容器充放电,交流电的产生,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等内容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将题干、电路图及分析过程中融入到课件里,这样不仅省去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将时间留给学生分析、解答,又形象展示了教学内容,又高效生动省时,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
(二)仿真软件虚拟实验教学
为弥补实验的不足,提升实验效果,电工基础的教学可以利用电工技能与实训仿真教学系统进行虚拟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的准确率。例如:在荧光灯电路安装中,教师可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学习照明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认识电路图并能按照电路图安装电路、电路检测、判断并排除电路故障等一系列理论知识等。仿真实验本身可以让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同置身于真实幻觉中,会使之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在这种完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的技能,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仿真结果的演示可以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直观图像,让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情绪也调动起来,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三)采用项目教学法
若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将会促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兴趣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例如在讲《照明电路安装》这一项目时,教师可先讲解本次实验的主要任务、目的、要求,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计划、画出电路图、选择实验方法、选择实验设备和仪表,经过老师检查无危险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中通过同学间的对比和老师的指导,发现计划中存在的错误和不足,然后改正错误完成实验。最后师生共同研讨实验中出现各种现象的原因,并写出实验报告。另外,在这一项目实践中,还会用到开关的使用、万用表电阻测量的使用等相关联的知识,使学生所学得的知识得以巩固,加深了他们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另外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使他们能够相互协作、共同面对任务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四、参与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2006年起我们电工电子科组的同事都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对原有的实验实习装置进行改造和现实生活中的产品进行创新等,并组织展评。本人指导林家威同学发明创造的“带照明的螺丝刀”、“节能定时插座” 就在江门市第二十三、二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了二、三等奖。实践证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带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科技性,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可以促使学生把动手与动脑、实践与探索、学习与创造、基础知识与科技信息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广东、北京、广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材编写委员会.电工基础(第3版)[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电工基础》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电工基础》是职业院校电气信息类、机电控制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计算复杂、专业性及实验性很强的特点,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难学。学生怎样才能重视并学好这门课程呢?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电工基础》教学的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抓住要点,打牢基础
《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基本理论和电磁场理论两部分内容,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在给定电路或磁路结构、参数等条件下,求解电路和磁路中各处电压、电流、磁通的分配及功率的计算。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对这部分基础知识较好掌握,笔者抓住这些要点有重点地突出以下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教学。
1.电路模型、理想电路元件和实际电路器件
《电工基础》理论上研究的电路都是模型,不是实际电路。电路模型是由理想元件组成的,理想元件是表征实际电路器件主要物理性质的理想化模型,有明确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而实际电路器件可由理想元件组合来代替。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把实际电路器件和理想元件搞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搞清二者的联系,找出二者的差别,注意理解各种理想电路元件的严格定义及实际电路的表示。
2.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和实际方向
进行电路分析计算时,首先要考虑各物理量的方向。但是物理量的实际方向有时在复杂电路中不易看出,所以要先假定电路中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参考方向的运用是电路理论的重要内容,然而初学者往往搞不清或者忽视参考方向的重要性,导致出现了许多错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参考方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同时注意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的联系,说明实际方向由参考方向和计算结果确定。
3.两类约束――元件约束和结构约束
反映元件伏安关系的元件约束(欧姆定律)和反映电路中各支路、回路物理量关系的结构约束(基尔霍夫定律)是进行电路分析的基本依据。元件约束是电路中通过线性元件的电流和此元件两端的电压必须遵循的规律;结构约束是电路中任一节点的电流和任一回路中的电压必须遵从的规律,它与元件无关,是适用于任何电路的普遍性规律。这两个约束表面上看起来简单,但要灵活、准确地应用,就必须从概念上加深理解,在实际应用中积累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技巧。
4.电路等效概念
电路等效概念是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分析计算中经常用到。然而,等效变换是有条件的,学生往往不注意这一点或者不知道怎么变换。教学中应通过实际例子加强学生对等效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二、改进方法,提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地点,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等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设疑激趣。设疑可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钻研。设疑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这门课程中的许多内容是直接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如,生活中的单相电源从哪里获得;工厂里的工作电压与生活电压是否相同;为什么有的用三根输电线,有的用四根输电线;不同的电压如何得到,等等。设置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求知欲大为增强。
2.对比分析。适时、适当地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新知识,使其本质凸显出来,划清形似质异或形异质同的新旧知识的界限,形成深刻而清晰的认识。明确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学生便能很好地掌握这类内容的结构及特点。课本中有许多内容均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如磁路与电路;交流电与直流电;电阻、电感与电容三个元件,等等。在对比分析中,可以分类、分表。通过对比分析,辨别异同,加强了概念的教学,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增强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启发自得。职校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缺乏自信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在课堂中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不要轻易给出现成答案,多采用问题式、研讨式讲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例如在讲解节点电流定律时,教师可举例小区住宅楼总水表的读数等于各住宅用户分水表的读数之和来引导学生得出节点电流定律的结论。这样,使学生兴趣倍增,对所学新课内容就容易理解多了。
4.引导归纳。一定的教学任务完成并反馈纠正后,应对本节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一般可通过知识板块进行,形成知识―技能―方法的教学目标。如讲授三相不对称电源的三相四线制电路,即电源星形连接的特点,所应用的知识有相线、中线和零线的概念,线电压和相电压的定义,等等。技能要求画出三相四线供电的线路图和相量图。根据习惯标定相电压从相线指向中线的方向,线电压从A指向B,从B指向C,从C指向A的方向,说明线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所运用的基本方法为推导法,推导出线电压与对应的相电压的大小和相位关系,即三相电压的特点:大小相等,频率相同,初相互成120°。这样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注意技能和方法的培养,使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了知识,而且形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学以致用
实验是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理论联系实践,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实验必须做到全盘有数,每个实验都要达到什么目的,需要用到哪些理论知识,需要准备哪些元器件、工具、仪表,怎样合理安排时间,这些都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付出精力,精心安排。另外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条件,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检查线路连接是否正确,判断测量的数据是否合理,等等。有些实验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设计方案,分组实验研究,最后讨论总结。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