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传播学认知

新闻传播学认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闻传播学认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闻传播学认知

新闻传播学认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主持人;生涯规划;职业性向;人格测评;转会制

    2001年,一本号称全球第一畅销书的小册子——《谁动了我的奶酪》热卖中国。一时间,“奶酪”成了白领阶层谈话提及率最高的新词之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应对变局的寓言,给许多人以启发。奶酪的寓意是“你生命中最想得到的东西——无论它是一份工作、健康、人际关系,还是爱情、金钱”。社会学家指出,这本书的热销揭示了中国急剧变化的生存环境给人们带来的职业生涯的“共同忧虑”。有趣的是,在该书前言中肯尼斯·布兰查德博士重点引用了美国NBC电视节目主持人查理·琼斯因为这个“奶酪”的故事使自己的事业获得转机,并不断成功的经历为范例证明该书的巨大效用。

    毋庸置疑,21世纪之初中国电视主持人面对职业生涯的忧虑也到了空前的景况。我们从近年来多次研讨会的会上会下涉及的议题和大量出现的跳槽现象可以分明察觉这一现实以及愈演愈烈的趋势。也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业内权威人士白谦诚先生提出了“主持人转会制”一说。

    笔者在本文中将就中国电视主持人这一职业发展多样而复杂的现状,引入国外成熟的职业生涯理论,针对个体发展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以期对从业者能有可操作性的启示。另外,也将对转会制、未来生涯机会评估等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职业生涯理论认知

    所谓“职业生涯管理”(CareerAdministration)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颇受关注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与课题。该课题主要根据员工的不同特点结合工作要求,为雇员提供最合适的职业和职业发展通道,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能力。它通常是由组织提供的,而在一些高层次行业如金融、信息、演艺、媒体等出现了自我提供的职业生涯管理——又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归根到底是利益出发点的不同。个人职业生涯以自我价值实现和增值为目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增值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组织内部,员工可以通过跳槽实现个人发展目标。

    众所周知,电视主持人是一特殊职业,从职业生涯管理术语来讲,“职业声望”很高——成功的电视主持人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报酬。美国几大电视网争夺明星主持人可以开出千万美元的年酬。虽然国内价格从绝对高度还不能相比,但从相对高度上也大同小异。也就是说,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中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金钱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值得的、可行的。那么如何进行呢?

    笔者首先借鉴美国代表性的职业管理学家萨柏(DonaldE·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他把人生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一)成长阶段(growthstage),属于认知阶段。(0—14)

    (二)探索阶段(explorationstage),属于学习打基础阶段。(15—24)

    (三)确立阶段(establishmentstage),属于选择、安置阶段。(25—44)

    (四)维持阶段(maintenacestage),属于升迁和专精阶段。(45—64)

    (五)衰退阶段(declinestage),属于退休阶段。

    笔者总结和吸收了这些理论的精华并结合中国电视主持人的生命周期提出以下见解。中国电视主持人成为一种市场学概念上的职业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依据这一时间特点和主持人从业时间长短,将其职业生涯分为五个阶段。

    1.前期——进入业内之前

    2.尝试期——从业三年之内(播音主持专业本科生在三年级到从业一年之间)

    3.长成期——从业4—6年

    4.拓展期——从业6—15年间

    5.后期——15年后

    其中2、3、4三个阶段是电视主持人职业生涯的核心阶段,本文把笔墨集中在最值得探讨的这三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特征、呈现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事例,使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导出可行的对策。(在下文中,“电视主持从业者”简称为“业者”)

    二、尝试期——职业生涯的探索与选择

    阶段主要特征:这个时期主持人的主要职业表现是积极熟悉业务,适应话筒前状态,寻找相对合适的栏目,对电视各环节的业务都积累起一定的认识,并对电视从业者的特殊的人际关系有较为清晰的认知。这一时期的形象是:老老实实当学生,如饥似渴学知识,风风火火干工作。

    主要问题与困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时期,由于大多数主持人都是非专业类毕业生,对于业内工作要从零开始(即便专业类毕业生,所学知识也远远不够),而且这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职业,知识必须十分灵活地透过复杂的电视环节展示在荧屏上才起作用。很多主持人在这一时期是喜悦、焦虑夹杂着阵痛。正如古人云“事求妥贴心常苦”。因为许多人都是纸媒体记者、教师、公司职员、公务员等岗位被招聘入行的,而电视主持人工作的环节之多,应付播出压力之大、生活节奏之快、备受议论之烦,都是入行之前难以预料的。突出的问题有两个:面对选择和面对批评。

    应对策略:1.面对选择。“自知者明,知人者智”。尽管这时的困惑很多,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同,但有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把握好,其他一切问题都可能迎刃而解,这就是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职业自我定位。涉及到的问题有,我是什么?媒体需要我做什么?我擅长什么?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做好这项工作就可以有效地整合个人资源、精力、时间,找到突破口,快速成长。

    例1.主持人小A,女,1975年生,相貌漂亮,在一家地市台工作,艺术类本科毕业后应聘入台,其人聪明能干,做事风风火火,与同事关系不好。任服务类节目主持二年后试图去往新闻部深度报道节目,这是一个台内重点节目,但未果。又去往文艺部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一年间受到观众关注与好评。第四年试图竞评制片人未果,第五年与制片人和主任吵翻后含泪解职去往北京市。第六年在北京某台主持娱乐节目,并被几家省级台相约客串节目。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经局部虚拟处理。其主体经历有较广泛的参照性。一个偶然的机会,小A请笔者与同事为她做了心理测试,并为之提供了许多生涯规划建议。一番倾谈之后,小A表示信服并同意,把自己的部分经历和部分测试结果公布,为业内同仁的成长提供启发。

    我们首先做的是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问卷(Cattell 16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简称16PF)测试。人格(Personality)又称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和表现。要弄清“我是什么人”首先要做的、也是最有效的事情,应属人格测量,而16PF测量又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经常使用的典型问卷方法。下面是小A的测量结果剖面图。

    每一个人格因素都归为高分数和低分数两类,我们用统计学的方法把得分换算成标准分,填在剖面图中,于是得出了小A的个性轮廓——外向、聪明、富有才识、好强固执、轻松兴奋、冒险敢为、幻想、狂放任性、坦白、率直、天真、批评、自由、激进、自立、当机立断。

    结合学业背景不难看出,从职业内定位的角度,如果从(1)新闻深度报道(2)娱乐节目(3)生活服务类节目中选择的话,首选是(2),其次是(3)。(1)是最不合适的。

    现实中,对于不同的栏目,领导重视程度不同,而不同的栏目所能占有的社会资源也是不一样的。从新主持人对社会的探索欲望和朴素的成就感的角度也是(1)>(2)>(3)。所以很容易被误导去选择(1)。而(1)恰恰是小A最不适合干的节目,首先她的许多人格因素与这项工作有冲突,其次她的专业背景与之也不吻合。再者,年龄阅历也不对位。当时试镜成绩她考了第一名,制片人也很想要她。据知,小A当年是因为某领导对她有看法才使她没能去成新闻部。这里又牵出另外一问题,主持人的选拔和任用的技术含量非常之高,变量参数很多,成绩最好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表面最优秀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对部门来讲最好的选择,对个人而言可能不好。对小A而言,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选择栏目时,即使各方面都倾向于让她去新闻深度节目,她也该把握自己,尽量努力去娱乐节目,实在不行,在生活服务类节目中也还算合适。

    当然更准确的定位还要考虑职业性向指数等因素。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站住脚跟,适应环境,上述因素我们将在下一生涯阶段再纳入分析体系。

新闻传播学认知范文第2篇

大数据是一种可以运用并将自身延伸到一个新的发展空间的战略资源,而这种资源不仅受到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新媒体行业的集中关注,也成为新闻传播学教育界研究的新课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就像我们无法用镰刀和锄头登上现代农业的快车一样,用我们过去所习惯的模式、渠道,还有所谓的传统优势,我们很难在以互联网为基础架构的发展态势下取得有效和长足的作为。”新闻传媒业需要运用一些新的工具和手段把自己成功导入到新的传媒领域,进而展开自己的市场发展空间。“融学科”介入大数据与新闻传媒创新研究将是一种新的研究视野。大数据背景下得新闻传播学教育正呈现出新闻传播学界与传媒行业的跨界合作和学界的多学科融会研究趋势。

二、贵州地方院校应着力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数据素养

(一)数据处理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大数据时代,媒体掌握着大量的数据信息,包含媒体信息本身的数据形态、受众行为信息等内容。作为能够改变传媒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变革性力量,掌握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不仅是统计学、管理学等专业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而应成为诸如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等相关专业学科培养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培养目标。对于贵州本地高校而言,新闻传播学科在课程设计上必须要有统计学基本理论课程的设置。例如,将《实用统计学》《统计学》等课程作为该学科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提升其对统计理论的认知。其次,掌握数据搜集和统计分析的能力。数据的搜集都是数据分析流程的前提,贵州本地高校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备搜集数据、改良数据的搜集方法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更。例如,贵州民族大学已经将SPSS统计软件与分析作为包含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广播电视编导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数据分析技能的培养能够帮助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从海量的数据中获得新闻线索、开展新闻调查、发掘社会关注焦点,预测社会关注的演变趋势等等。因此,分析技术的掌握和分析工具的熟练使用是当下新闻传播教育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二)大数据可视化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大数据带来的新闻传媒行业业务创新体系中,可视化技术无疑是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七朵云”战略涉及各行各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传媒行业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发展自身急需从规划走向实践。大数据可视化所指的是利用可视化技术,主要包含图形、图表、视频等将大数据信息转化为易于被受众接受的形态。这是大数据时代受众对新闻传媒行业所提出的要求,更是行业对新闻传播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一方面,贵州本地新闻传播学教育应当重视“视觉传达”素养的培育,新闻传播学人才应将其作为为必须掌握理论基础。数据本身的意义枯燥而且不显性,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将枯燥、冰冷、海量的数据变为人们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信息。例如,社交媒体中经常呈现的数据图表、flash等二维界面媒体,这种可视化的界面作为一种直观、美观的视觉传达形式更加符合现代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媒介接触习惯。因此,对视觉传达知识的学习能够在数据的可视化呈现方面更加满足时代需要。文字、图形、色彩、动画等视觉构成作为可视化设计的主要元素应该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体现其重要性。其次,可视化工具的掌握是关键。一般而言,工具的掌握一方面体现在对工具的开发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工具的合理利用上。就新闻传播学科来讲,可视化工具的掌握重点在对后者的强调。

三、贵州地方院校应培养大数据品牌营销人才

新闻传播学认知范文第3篇

传播学课程在广播电视编导及播音与主持这两个影视应用类专业本科班与新闻学本科班,有着不同的授课计划、内容及方法,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讲授传播学课程要因人制宜,内容素材选取上应该偏向与这两个专业相关的传播学案例,兼用传播学的讲述方法与技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掌握,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传播学;实证研究

为响应国家培养多品种应用型人才的号召,高等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步伐加快,影视应用类专业的传播学课程的课时数被大量缩减,因此对于该类课程的讲授势必要采用新的内容及方法,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①

一、以经典案例为基础,结合影视类专业学生特点,因业制宜

传播学这门课程作为舶来品,它最初提出和形成在美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为美国政治竞选宣传服务,另一方面是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时宣传服务,而传播学的经典案例与这两方面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该类案例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及作用非一般案例所能匹及。比如说,在讲“议程设置”这一章节时,必然绕不过1967年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一起进行的一项关于大众传媒各种认知效果的研究与1968年的总统竞选,以及对于1972年总统竞选的重要研究成果——《美国政治议题的出现:新闻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讲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议程设置”这一理论的由来及发展过程。尤其在一些重要概念的讲解上有着深厚的政治背景,如“个人议程的信息源”问题,其信源主要来自电视网以及报纸报道的竞选新闻,并得出结论——新闻媒介对议程设置起了较大的作用,但为了讲清这一论证过程,还需要提到“电视上的付费政治广告”以及“人们之间对于候选人和议题的谈论”这两个环节所起到的作用。为了讲透该知识点,不可避免地就要谈到美国的政治竞选与麦库姆斯及肖在做“媒介认知”研究的时代背景,只有如此,学生方能深刻理解而不至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在讲“传播效果”这一章节时,不得不提卡尔•霍夫兰的“二战中对美国士兵的说服研究”,不仅因为该研究是有限效果论的奠基性成果,而且是理解“说服研究”时代大背景的重要注脚。尤其是霍夫兰对于四部影片《战争的序幕》、《纳粹出击》、《瓜分与征服》、《不列颠之战》的分析研究,是说服传播必讲的经典案例,该研究不仅得出“受众的个体差异导致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改变”这一重要结论,而且从方法上看,电影评估研究在军队中的研究采用了“带控制组的前/后测设计”,为传播研究建立了新的标准,在《我们为何而战》的实验中注重细节控制,也成为后来者学习的典范。由此可见经典案例在整个传播学教授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广播电视编导与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毕竟不同于新闻学专业学生,他们的专业侧重点各不相同,课程讲授过程中要做到因业制宜,结合编导与播音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讲授,例如编导专业学生对镜头语言比较敏感,因此本人将霍夫兰的四部影片分别截取一个小视频片段,在课堂上放映给学生,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对此种教授方式颇为接受;而播音专业学生对解说词等文本语言兴趣浓厚,为此在截取视频片段播放的同时,将解说词文稿摘出来进行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上课效果来看,学生反馈良好,这其实也从侧面印证了受众个体差异(如个体偏好、兴趣、价值观等)在他们接收信息时选择性接触行为的不同。

二、注重内容时新性与影视专业的贴近性,因人制宜

广播电视编导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都属于传媒艺术类学生,他们与其他专业相比更追求讯息的时新性、及时性,因此对传播学理论的案例分析不仅需要经典案例,还得及时补充一些当下热点话题及热点事件,做到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如在讲到把关人理论时,结合当时热点事件李光耀被去世来反观媒体从业者报道新闻过程中专业标准的缺失与操作流程的失误,对该事件的分析不仅可以引出门区的概念,还可以将怀特、巴斯等把关模式研究融入案例中进行讲授。如李光耀被死亡之所以搞出这个大乌龙,是由一个冒充新加坡总理公署的网站截图引起的,凤凰网、CNN、网易等媒体在没有核实清楚信源的情况下不负责任地转载,造成虚假信息扩散,归其原因主要是在新闻采写过程中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放弃了自我约束以及编辑把关不严造成的。如此一来,学生对何为把关、它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及把关过程等理论要点进行把握,才能更为深刻。但仅仅做到内容的时新性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编导及播音专业学生产生知识点的共鸣,还需要结合他们各自的专业偏好选择一些贴近其专业特色的案例作为补充,比如说在为编导专业学生授课时,可以从电视节目的角度做解读,尤其是当下最受学生追捧喜爱的节目,比如说“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如讲到“大众传播的功能”,可以结合电视节目进行讲授,而播音专业学生对各电视台主持人比较熟悉,切入点可以选择某个主持人所主持的节目,如在讲授“议程设置”这一节时,本人将白岩松主持的“新闻1+1”作为引子,引出“议程设置的基本假设——新闻报道影响人们对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感知,进而对公共舆论产生影响”,接下来对比媒体报道的公共话题与民众探讨的坊间议题得出结论:媒介在有意无意地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

三、充分运用新媒体表现形式,辅助传播学实证研究方法,因物制宜

新闻传播学认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闻学;学科地位;学科发展

根据相关调查和资料显示,我国新闻学学科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对其学科地位带来了一定影响,因此,加强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注重新闻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并加强新闻学理论研究、创新等,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最终推动我国新闻学学科现代化发展。

1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分析

(一)社会学科,具有一定独立性

在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得到认可之前,他必须是一门社会科学,并具有一定独立性。因此,在对某一门学科进行评定时,需要对其研究对象具有的特色矛盾性进行分析,并对其自身的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等进行分析,才能在了解社会对其学科知识认知、接受程度等基础上,确定其真正的学科地位。

当前,新闻学已经具备上述相关条件:首先,形成、发展方面的历史,有特殊的研究对象、规律、矛盾性等。在实践过程中,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是:第一,各种新闻现象、新闻传播活动;第二,整个新闻传播业,而研究任务是新闻传播过程的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新闻传播者与新闻接受者、新闻控制者之间的关系;第二,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第三,传播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等之间的关系;第四,传播活动和传播业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其次,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第一,新闻的本质特征、矛盾关系;第二,新闻传播活动的现状、内在规律等;第三,新闻工作的方法、原则等;第四,新闻从业者的要求、职业特征等。最后,研究成果。例如:新闻学已经成为我国中的发展的社会学科,其学科地位已经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并成为影响力、潜力、发展空间巨大的学科。由此可见,新闻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已经拥有较高的学科地位,并且,其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二)与传播学之间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传播学是新闻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主要是指广播、电视等多种大众媒体,即在社会性大众传播业形成后产生的。因此,传播学的前身是新闻学,而新闻学的发展为传播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并且,上述两者在某些地方是相同,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一样的意义。总的来说,新闻学、传播学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他们具有的科学内涵、特点不一样,理论价值、实践意义也不相同。第二,他们相互借鉴,没有门户之见,以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共同进步、长远发展。第三,新闻学的思路很开阔,需要创新、转变观念,并借鉴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进一步完善自己,并促进自身学科体系更加科学、系统。例如:对传播学的很多研究方法进行学习,通过行为科学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等,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提高研究效果,从而使新闻学学科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进一步提高。第四,传播学需要注重价值取向的合理调整,严禁急功近利行为出现,并注重理论思维的增强,加强学科研究的理论增次、科学性、系统性等,才能进一步完善自身,最终提高自己的学科地位。第五,加大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发展力度,进一步扩大为新闻实践、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层面,并合理运用西方传播学。

2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发展路径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新闻学的组成部分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历史新闻学。一般指的是新闻事业史,以对中外新闻业的产生、发展等多方面的历史进行研究。其次,理论新闻学,主要指的是新闻理论,通常是研究如下内容:第一,新闻本质特征;第二,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第三,社会生活中新闻事业的地位、作用、功能等。最后,应用新闻学,一般指的是新闻业务,主要包括的应用知识有:第一,新闻电视;第二,新闻摄影;第三,新闻编辑;第四,网络传播;第五,新闻采访,等等。随着社会、经济等的不断发展,传媒业经营、管理问题等方面具有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因此,传媒业经营与管理也逐步成为新闻学的研究内容。

总的来说,我国新闻学学科发展路径有:

首先,新闻学学科创新的各种依据。在实践过程中,新闻学学科想要更好发展,必须对创新给予高度重视。首先,宏观创新理念提出的实际要求,一般指的是:第一,理论;第二,观念;第三,体制;第四,机制,等等,是非常重要的基础,需要注重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树立现代化创新理念、创新精神等。在新闻学学科研究中,创新有着极大意义、价值,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汲取更多新的知识、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对于获得新的研究成果有着极大作用。与此同时,在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新闻学理论创新,才能真正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恩更快、更好发展。

其次,新闻事业发展要求新闻学学科创新。在世界各国网络愈加频繁的情况下,我国新闻事业面临的局面越来越复杂,需要注重新闻学学科创新,才能促进新闻工作方法多样化发展,从而在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等的基础上,提高新闻学研究成果。

最后,注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理论体系构建。在新形势下,我国新闻事业面临的是各种媒介的融合,需要注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构建,才能真正满足我国新闻事业、新闻学学科的发展需求。第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体现。在实践过程中,新闻学学科发展,需要注重新闻学理论体系体现的如下几种性质:一是,党;二是,政府;三是,人们的耳目喉舌,并严重按照国家的相关方针执行,等等。第二,具有中国特色指的是:尽量满足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需求。在进行新闻学理论系统的构建和完善时,需要体现如下两个方面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一是,新闻事业在改革开放时期;第二,新闻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并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等等。

由此可见,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发展,需要根据我国当前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全面总结以往的各种优秀实践经验,并准确掌握新闻学理论原理、相关概念等,提高新闻学理论研究成果,才能更好的发挥新闻理论工作者、实务工作者们的作用,最终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历史性发展,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体系的重要需求。

3 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我国新闻学学科的建设力度变得越来越大,给新闻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因此,充分巩固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合理运用各种实践经验,并进一步完善新闻学理论体系,对于促进我国新闻事业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有着极大意义,也是我国新闻事业不断创新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吴飞.重新出发:新闻学研究的反思[J].新闻记者,2015,12:4-13.

[2]郑保卫,雷小毅.不辱使命不忘责任真情付出追求效果――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J].今传媒,2013,01:5-10.

[3]柴菊,胡翼青.“新闻学何以成为科学”的发问与消声:王中新闻学思想再认识[J].新闻春秋,2013,02:86-91.

新闻传播学认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传播学 学科建构 取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传播学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中国以来,吸引了国人及诸多学者各方位、多层次的不同兴趣和探讨。然而,我国的传播研究先是引进、介绍西方的传播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后又多限于新闻传播的研究与媒介的运用。虽然传播学界从一开始就倡导要建立我国的传播学体系,对于传播学的学科建设、范式革命、学派划分、理论解析等问题的研究也是百家争鸣,但适合我国国情的传播学科一直未能完整建立起来,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传播学在其他领域内的研究与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因此,亟须对传播学学科建构有更加明晰深刻的把握,为进一步建立我国传播学的完整体系和今后的发展取向做出积极而有效的准备。

我们认为对传播学进行学科建构和取向研究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强调要对“学科”本身进行概念厘清和深入研究,因为只有考察传播学是否具备成为一门学科的机制和条件,使其获得学术上的正当地位才能对其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位。其次应参照其他学科如自然科学的研究层次和取向,从而对传播学学科提供可鉴模式,使传播学今后的研究取向更具系统性、创新应变性及反思性。最后在学科内容和体制有所界定的基础上,联系社会实践的内容和中国特定的历史语境不断地完善学科本身,在实践的语境中生发出多元的研究视角,获得学术领域和公众的一致认同,使传播学学科完成向“承担理论和实践双重任务的实用性学科”的转向。

一、传播学学科建构探究

学科一词源于拉丁文的Disciplina,其标准解释之一是指所有知识或学问。也可指掌握某一门学科所必需的自我克制和按部就班的品质,或培养这些品质的培训和教育过程。实际上,学科并不是建立在永恒不变的知识范畴上的,而是在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中不断产生、发展、转型和消亡的。根据美国学者Robert T,Craig的观点,有关学科的建构和合法化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可以在知识、体制和社会文化背景中找到。知识方面包括古代经典和现代作品、理论、问题、分析模式等等;体制方而包括大学、系部、专业机构、资助单位、出版商、图书馆、数据库及相关的分类表;社会文化方面包括普通概念及或多或少受到文化信仰及整个社会层面习俗影响的行为。因此,学科的声音来源于其实力――其学科权威――来源于跟整个社会对话的共鸣(与诸多文化习俗和信仰相关),也来源于其知识的独特性、发展速度及其在现有体制中的牢固地位。总之学科体现了体制、知识和文化资源的复杂整合;也调节这三者以各种方式争夺名份的紧张气氛。

我们从学科建构的这三个方面来考察传播学。首先在知识层面上,作为五花八门的资源整合体的传播学,它也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到学科问的对话。应该说,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基础或者说中心。如心理学是以个体为中心的调整,社会学与合法的社会秩序相关,分析哲学建立在科学方法上,经济学需要市场理性等等。那么,现代以来建构的学科――传播学。试图在没有中心的世界中实现共同决策,通过对基本身份、社会秩序、知识和政策的认识协商,使得整个世界更加愉快地运转。显然,人类问题涉及到理解和合作的困难,不同角度之间的协调,这便是传播问题。传播的问题是多元社会的问题,汇聚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从不同层面探讨,特别是在进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以后,人文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也被纳入到这一领域之中,也由此成为了众说纷纭的传播学源头。与此同时,传播学者们把传播学视角跟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等其他学科区分开来了,将传播学与这些学科的对话最终被内化成传播研究中的社会学视角、心理学视角、语言学,符号学视角及其他视角,而不是简单的移花接木或抄袭已有学科的知识。由此我们就可以说传播学科能整合知识的传统来研究人类的关键――传播问题,这就足以说明传播学科有一个清楚的关注点,在知识的层面上具备了一门独立学科的资源。

一门学问是否能成为一门学科,取决于前沿机构对该学科在体制上的认同,这其中也包括国际研究群体的出现,是否具有专业协会和杂志等等。然而在中国,传播学的体制建设从一开始就屡受挫折,直到1997年国家教委将新闻传播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但这并未给中国的传播学带来多少显赫学术地位。传播学作为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新闻传播学”这个概念限定了这样的现实:传播学研究与新闻学研究呈现出一种“胶着的状态”――“传播学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化,因而导致传播学教育相应的新闻学化或大众传播学化”。近年来“一级发展论”的呼声不断高涨,即传播学包含新闻学成为一级学科主张言论。持这类看法的学者认为从学科体系来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与现象的大系统,而新闻学严格来说,只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此外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等子系统。应该说,国家教委已明确新闻传播学为一级学科,而传播学国际化交流趋势的渐涨,专业化的学术期刊的出现,使传播学已经具备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体制基础。只是这一体制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还受限于与新闻领域的厘清,也包括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与趋势的约束。

虽然体制、知识对学科形成必不可少,然而支撑学科及组成学科的主要研究背景和对象的首要因素是社会文化实践内容。如果文化因素解体了,再成熟的学科也将不复存在。正如科学所体现的探索精神、不惧传统与权威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勇气,如果在一个无法培养此种价值观和信念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它是难于生存的。要解释传播学学科的来源,主要应从“传播是文化实践的一种”来考量,正是因为在对文化实践进行重构,传播学才能更具有知识的生命力和体制的延续性。传播学从我们熟悉的社会传播问题中产生,一种普遍的文化观点认为人际的、组织的及社会的问题都是由于失败的传播造成的,并且可以通过成功的传播来得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播学的形成过程就像一堆铁屑吸附在一块磁性极强的社会文化磁铁周围。正如陈卫星提到:“传播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技术等关系之中的世界,探讨人们的观念、想象、欲望、情感之间的关系,而这不能脱离改造这些现实维度的形式和组织。”。因此,传播的观念和具体的文化情景息息相关,因此也就成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实用性学科不断引起关注是因为它在谈到一些实践问题时被公认为是有效的,譬如尽管传播学是从西方引入的。但我们显然可以从中国古文化的诸多资料中找到传播的源头,而现实的中国也面临着跨文化交流等诸多问题。

判定学科存在的知识、体制以及文化实践三种因素密不

可分。我们要对传播学进行学科建构,必须基于以上三者的存在发展。由此,二十一世纪传播学的最高发展目标,就是完成“作为理论和实践双重任务”的传播学转向。中国传播学要积极纳入新的视角,补充新的知识但要避免泛化、边缘化的研究倾向;要在体制上更加明晰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在机构设置、协会组织、专业刊物上要与“新闻”分家,强调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独立性;要着力解决中国现阶段文化实践当中出现的问题,使得学科中的一些成熟思想和价值观进入到实践领域,不仅吸引着学者们和体制资源,更激发公众不断增长的兴趣和认同。今天,传播学作为解决“人类交流问题”已经获得一种普遍性,正是由于这种普遍性,传播学的领域迅速渗透到文学、史学、艺术、宗教等领域,以致出现了文学传播学、历史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宗教传播学甚至在更高的哲学层面上的符号传播学或文化传播学。这就要求我们急需对传播学今后的研究取向进行考察。

二、传播学研究取向考察

传播学研究取向与学科定位息息相关,亦是建立在传播学的知识、体制以及文化实践基础之上。正是因为现阶段传播学学科定位缺失,造成了传播学研究取向出现了三大问题。首先是缺乏整合的、系统的普遍理论支持,如施拉姆所言,“传播学仍旧没有发展出一个系统的中心理论,让传播研究可以围绕这个中心来思考,来组织,来建立一门成熟完备的学科”。以致他后来又感叹说:“传播研究这一领域与其说是一门有名有实的学科,还不如说是各路学者来去匆匆的一个集会场所”。实际上,系统科学、心理学理论或是符号学理论也好,经验主义或是批判主义范式也好,都应当把它们整合起来,形成构建传播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其次是缺乏学科的创新和应变能力,急需实用性的理论指导。尽管时代的传播形态早已超出了半个世纪前的状态,然而传播学先驱们所创建的理论框架依然束缚着我们的思维,传播学要获得新生,就必须适应社会形态的转变,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解决新问题。再次是缺乏高屋建瓴的反思,即在哲学层面上对传播的本质和根源进行考究,如符号学、语言学、思维学等对深化传播理论、理解“元传播”都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更好的理解并解决传播学研究中出现的这三大问题,我们不妨对比下自然科学的研究层次。17世纪以来,科学在西欧的迅猛发展,这是科学家和普通百姓之间产生共鸣、新兴科学与当时大文化背景互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世界观逐渐演变成“常识”。要把传播的观念带人整个社会当中,我们应当通过把握传播的层次来认清传播学今后的发展取向。如下表。

表中表明,自然科学中处于理论和研究的第一层次是自然现象本身。与之相应,处于传播理论和研究的第一层次是在实践当中的人类和社会问题。在第二层次中,科学家从事常规科学的研究并解决与一般理论相关的问题。与之相应,在传播理论和研究的第二层次,理论家们从某种传播风格实践中发现指导行为和批评的具体风格理论。自然科学的第三层次是对常规科学进行哲学与历史的研究,以求发现它的发展演变、理论构成和价值内涵。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和传播的理论研究的重要分野在于:传播研究的第三层次只类似于科学研究的第二层次,也就是说,在第三层次研究传播风格的学者对应与在常规科学第二层次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理论研究的第三层次中,从事研究的是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而这在传播理论和研究中,要等到第四层次才能发生。

’我们将传播研究与科学研究进行对比,目的在于使我们更为直观地看出传播研究在层次上的特殊性。传播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研究可以被认为分别是实用传播理论和普遍传播理论研究。传播学是在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实践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学科建构与实践背景紧密联系,这使得它产生出实用传播理论并指导公众和社会组织。实用传播理论包括了在传播实践中产生的可操作法则――从原始的个体传播发展到人群之中的传播,又发展到以媒介为中介的人与机器的传播。实用传播理论随着时代情境和文化实践而不断变化,大体可以涵盖在公众传播、关系传播、信息传播等领域之内而可以看作是实践研究,譬如采访学、编辑学、节目制作方法、谈判学、公共关系等等。普遍传播理论体现出在实践基础上对传播研究的综合视角,如新闻学、修辞学、大众传播学、人际传播学等等。有学者认为这其中亦包括一个由五个部分组成的传播理论模型,结构――功能理论、认知和行为理论、相互作用理论、阐释理论和批评理论。这五个部分正是集合了其它学科的既有传统如系统科学、心理学等等,将它们的研究视角纳入到传播的知识之内并组成一定的传播理论模型,这在学科建构上为传播学提供了稳定而丰富的知识资源,从而也将较为零散的实用理论整合化、系统化,而第四个层次就是哲学层面的研究,如语言学、符号学等它们都是传播的基础,能够揭示传播的本质。

我们认为,将传播学进行层次划分为实用传播、普遍传播和哲学研究三个层面有利于解决传播研究的无系统性、缺乏创新和反思的问题。实用传播层面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教训,激发公众及组织的兴趣与热情,在人类现实交流层面上指导并解决由于新的社会形态带来的新问题,并把传播学的学科内容在整个社会层面上进行拓展;普遍传播层面上汲取其他学科的养分。在为传播学不断输送资源形成独特视角,进而整合成为一个适用的学科理论核心,获得学术界和公众的认同和共鸣;最后,在哲学层面上夯实学科的基础,并进行不断地反思,解决传播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解决在微观层面上传播本质的问题。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