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生物的方法

学习生物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生物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生物的方法

学习生物的方法范文第1篇

一、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是知识的仓库,是思维的伴侣,是创造的前提,所以学习中依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配以适宜的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记忆方法很多,下面仅举生物学习中最常见的几种。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就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

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方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比较和归类互为前提,一方面只有通过比较,认识生物的异同点之后,才好进行归类;另一方面,只有把生物进行归类,才容易进行比较。因此在生物学习过程中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的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法,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整理。

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

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二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抽象和概括也是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在学习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在抽象中加以概括,在概括中加以抽象,以达到对知识正确、深入的掌握。

二、具体做法

1.首先要培养对生物的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反复地看书。其他的理科或许看书还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唯有生物,是一定要看课本的,包括大字、小字、注释等等,要反复看,画上不同的重点。比如主干知识,第一遍看了没记住的,第二遍看了没记住的,做题时提到的等等。生物还是理科中和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

2.作对比。比如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酶合成调节和酶活性调节、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

3.注意总结。学到一定程度就要注意总结,比如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各种育种方法等等。

4.流程图和背诵结合。若上课认真听讲,就会发现很多生物过程老师讲得很细致,要结合课本,在脑中反复想动态的画面和流程。比如有丝和减数分裂、有氧呼吸三个过程等。

学习生物的方法范文第2篇

1.掌握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应该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①外有双层膜,将其与周围细胞分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②内膜向内折成嵴,扩大了面积,有利于基粒、酶在其上有规律地排布,使各步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酶;④基粒、基质、内膜上的酶为有氧呼吸大部分反应所需,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这样较易理解并记住其结构与功能。

学习生物同其他学科一样,也要遵循认识规律和大脑活动规律。如人的认识都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逐步积累,逐步深入的。因此学习不能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如学习减数分裂过程,开始只要弄清两次分裂起止,染色体行为、数目的主要变化,而不能在上新课时对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与遗传三定律关系、与有丝分裂各期图像区别等一并弄清。后者只能在练习与复习中慢慢掌握。

2.突破难点。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如遗传学解题,可将其化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小题,依次解决。

(2)抽象问题形象化。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有些知识,与现实联系少,理解起来困难。这时,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3.归纳总结。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特点。

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如高中生物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可以整理成:配子合子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蛋白质性状。

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

抓特点就是抓重点、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应将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

4. 明确重点难点

什么是重点呢?重点往往是在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是大纲中要求熟练掌握的内容,也是知识网络中横向与纵向的“交叉点”。比如教材中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内的物质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的基本定律、伴性遗传、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环境保护、基因工程、免疫、细胞工程等都是生物学科的重点内容,需要同学们重点掌握。

学习生物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学 概念性知识 学习方法

在近年来的高考生物学科评卷中,常常发现很多同学由于审题和表达不当而痛失分数,那么原因在哪里?如何避免此类失分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学生对生物学基本概念理解不透,下面结合例子谈谈生物学概念学习的几种方法。

一、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丰富感性认识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对演示、实验、模型、标本、挂图、动画的观察和联系实际进行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概念。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管它多么抽象多么理论,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材料就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感性材料。因为它比较直观,这样做也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而且我们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也是由描述性生物学阶段到实验生物学阶段再到分子生物学阶段的,这也说明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通过观察。

二、分清事物现象,抓住本质属性

在获取了一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要要求学生对已经获得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对材料要进行“由外到内,由此及彼”的加工处理,达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目的。也就是说要通过分析比较,搞清楚材料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并且对具体的现象进行概括、归纳,最后得到完整的概念。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复习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启发学生思考:细胞两两结合形成合子的有性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的数目,必然是两个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之和,从而引发出问题,以人为例,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如果是有丝分裂得到的细胞结合,则下一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是92,以此类推,我们就会发现问题。因此在形成合子的时候,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体细胞相比必须是减半的。在讲解减数分裂过程时,我们又可以和有丝分裂进行比较,明确两者在间期染色体都只是复制一次,减数分裂的关键是联会,分离,减半,从而保证了染色体均等的分成两组(由2n到n),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的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似。最后归纳总结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成熟之前进行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在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后所形成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的细胞减少了一半。这一部分的知识必须要求学生有深刻的记忆,它对后面学习遗传的两大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三、咬住关键字词,深入咀嚼推敲

面对一个概念,在总体上理解其文句意义的基础上,先从语法上分析其句子结构,找出并明确中心词和修饰成分,因为概念的关键字、关键词通常存在于中心词和修饰成分之中,然后再深入地推敲咀嚼、分析理解这些关键字词在概念中的确切含义。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概念。例如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是这样叙述的:“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通过句子结构的分析,明显可以看出:“两条染色体”是概念的中心词,“配对的”、“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是中心词的修饰成分,其中“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来自・・・”是概念的关键词。

四、联系相关知识,广泛延伸拓展

有些概念的理解,单纯理解其文句叙述和关键词的含义还不够,还要联系相关的结构生理,才能领会其深刻含义。因此,在学习概念时,广泛联系拓展延伸,对概念的学习也是重要的。例如“分化”是这样定义的:“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理解这一概念时,如果单从这一叙述和有关的关键字词理解,是很难弄清其深层次的含义的,我们应联系相关的生理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从“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一句,可联想到这实质上是指通过细胞有丝分裂产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的细胞群,即它们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但分化后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那么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概功能上从“相同走向不同”是如何产生的?引起细胞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环境还是内部因素,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为什么差异性变化是稳定的?在什么条件下能解除这种稳定性?通过深入的拓展延伸,刨根问底的分析,才能充分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

五、注重异同比较,力求融会贯通

学习生物的方法范文第4篇

一、归纳总结法

生物知识的内部既存在着联系,又有各自的独立性。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知识形成网络,构制知识体系。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把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在学生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也便于理解和记忆。归纳总结时一定要搞好“三抓”:一是抓特点,即抓抓住重点和主流,进行归纳总结,应该把次要的东西简化甚至取消,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要把知识变成大杂烩。二是抓顺序,即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三是抓联系,即要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由线到面,从而扩展成知识网络。

二、学习生物新课的基本方法

高中生物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仅凭突击背诵,是应付不了考试的,如果那样,后果不堪设想。学生跨入了高中的大门,标志着学生又成熟了许多,又要学习更多更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生物学习方法发生改变。高中学习生物的方法和初中不一样。首先,必须了解高中生物的课程安排:高中生物一共6册,必修、选修各三册。学生一开始就要端正学习态度,不要给自己留下永久的遗憾。二要把生物知识与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生物是正确了解身体,学习人和环境(动物,植物,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学科,盲目记忆是不行的。三要仔细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每节课,都要课前预习,了解学习目标,认真听讲。做好记录,主要是记录课本上没有的重要内容。把所学的内容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从而准确把握课本上的图像、表格、相片的意思。例如:把内容用图或表格表述后,再进行整理和理解,实验整理以后跟概念联系起来理解。四要适当多做一些习题,达到熟能生巧。通过解题掌握所学内容。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增强学习效果。

三、突破难点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以及十分抽象的知识,学生学起来感到有困难和枯燥,这是很正常的。教师这时就应指导学生突破难点,化难为易。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抽象问题形象化。一般情况下,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与实际生活联系少的知识,就起难理解。因此,教师经常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为了便于理解复杂、抽象的知识,就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就解决问题了。二要注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有许多生物知识的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这些知识难点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一是抓主要矛盾,二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会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的变化,我们若将其总结为“前期两现两消,后期两消两现”,则其他过程就容易记住了。动物体内三大物质代谢过程复杂,可总结为“一分(分解)二合(合成)三转化”。

四、生物复习中科学记忆的方法

生物复习中需要运用科学记忆的方法。造成一些学生生物学习被动、学习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是生物概念和用语的记忆比较困难。因此,有必要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的记忆能力。一是,提纲法一般适用于单元总结,图示法主要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而列表法更适应于期中或期末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采取先密后疏的记忆方法。二是联想记忆法,即把记忆材料与其相互联系的材料结合起来。三是编制记忆口诀,长时不忘。四是从实验中观察认识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勤思考、勤动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五是类比法。生物概念之间通常有一种比较突出的联系,即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学生要注意分组、结对,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六是引导学生把记忆难度大的知识,在临睡前去记忆,会提高记忆效率。

五、掌握生物知识内在规律的方法

学习生物的方法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117―01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就要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下面,笔者就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一节为例,来谈谈个人的做法。本节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核心概念,能准确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说明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的。为实现此目标,笔者主要实施了如下教学。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教学时,应适当利用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上课铃响后学生的反应”及“考试时学生答题的状态”表现为契机,即学生在听到教师和班长的指令后迅速起立,以及学生考试时手握钢笔,双肘自然弯曲并平放在书桌上,身体略向前倾,头微微低下,眼睛则聚焦在考卷上,大脑会积极思考该写什么等质疑,“同学们所做的这一系列动作,身体各部分是如何协调一致、默契配合的呢?”学生的回答既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题,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时激起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资料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资料分析是他们学习中的一大难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先范例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方法去分析资料,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如,笔者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一则脑血栓患者的病例,并引导学生围绕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症状来分析,最终得出“脑与四肢有联系,脑可调控四肢活动”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依照刚刚的分析方法,分析课本中三个患者的资料(脊髓损伤、脑肿瘤、扭伤),并尝试得出结论。这样可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脑与四肢、内脏、眼之间,以及脊髓与四肢之间都有神经联系,人体各器官要协调一致地活动,确实要靠神经系统来调节。

2.“探究性学习”的指导。为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的核心概念,教师可以通过传授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完成此任务。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可以给出三个阅读思考题:①神经系统的组成。(尝试用简洁的框架图总结)②脑的组成。③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在此部分教学中,笔者重点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运用了大括号来概括总结,在大括号后包括有并列的脑、脊髓和神经三个部分。学生的总结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还不够理想。因为课本中有这么一句话:“脑和脊髓组成了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由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组成了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为此,笔者请学生修正自己的总结。学生完善了各自的框架图后,笔者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位学生的成果,通过实物投影进行了展示。随后,笔者还用电脑课件展示了自己总结的较为全面的框架图,并请学生再次修正自己的总结,最终使全体学生都形成正确的概念。